§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12202416341200
DOI 10.6846/tku202400785
論文名稱(中文) 馬來西亞柔佛武吉港腳天后宮的社會功能研究:以起乩問事與遊神繞境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Social Functions of the Bukit Kangkar Tian Hou Templ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ivination and Deity Procession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3
學期 1
出版年 114
研究生(中文) 黃莉芬
研究生(英文) Lie Fen Ng
學號 61101601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4-12-27
論文頁數 93頁
口試委員 口試委員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口試委員 - 趙中麒(ccchao@ncnu.edu.tw)
指導教授 - 陳琮淵(kurtchen1979@yahoo.com.tw)
關鍵字(中) 武吉港腳天后宮
華人民間信仰
起乩問事
遊神繞境
社會功能
關鍵字(英) Bukit Kangkar Tian Hou Temple
Chinese Folk Beliefs
Spirit Possession Consultations
Deity Procession and Pilgrimage
Social Function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探索馬來西亞柔佛武吉港腳(Bukit Kangkar)天后宮對地方發展影響,透過對天后宮之歷史、儀式及其組織動員來研究華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功能。武吉港腳多為華裔所居,又以閩籍為大宗。天后宮守護武吉港腳,近百年來香火不輟。天后宮透過起乩儀式與媽祖誕慶典活動,成為武吉港腳居民生活重要支柱,提供心靈慰藉與精神寄託。祈求神明保佑家庭平安、生意興隆的居民,絡繹不絕,可見民間信仰為促進當地社區團結互助的重要力量。

本研究採歷史與人類學研究途徑。利用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以及台馬各大學圖書館、中國知網、華藝線上圖書館資料作為文獻基礎,同時進行田野調查及深度訪談,記錄並分析天后宮發展沿革及儀式活動。所謂「靈則興」,惟須有靈驗的體驗會改變信眾的宗教模式發生頻率。本研究調查發現,武吉港腳天后宮起乩儀式流程仍相當傳統,靈驗事蹟亦能廣納眾信,且能凝聚信眾的向心力。求問者以生理病痛為主,男女比例平均,且多與天后宮具一定之地緣關係。

此外,本研究探討媽祖誕辰遊神繞境的社會意涵,揭示其對地方社會的影響。每年媽祖誕,天后宮將神像迎出廟宇,巡遊村落街道,藉此象徵媽祖庇佑,並使信仰融入日常生活。研究顯示,遊神繞境強化了村落的集體記憶與歸屬感。儀式過程中,村民沿途焚香祭拜,部分家庭設置祭桌,展現敬神與團結精神。藉由共同參與,居民跨越性別與年齡,彼此聯結,增進了地方認同。神聖與世俗空間交融,使遊神繞境既莊嚴又貼近生活,進一步突顯媽祖信仰在地方的重要地位,成為凝聚社會的文化紐帶,賦予信仰深厚的延續力量。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Tian Hou Temple in Bukit Kangkar, Johor, Malaysia, on local development by examining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hinese folk beliefs through the temple's history, rituals, and organizational mobilization. Bukit Kangkar is predominantly inhabited by Chinese residents, with those of Fujian origin constituting the majority. Tian Hou Temple has protected Bukit Kangkar, maintaining an unbroken tradition of worship for over a century. Through spirit medium ceremonies and Mazu birthday celebration activities, it has become a 
crucial pillar of life for Bukit Kangkar residents, providing spiritual comfort and solace. There is a constant stream of residents seeking divine blessings for family peace and business prosperity, demonstrating how folk beliefs serve as a vital force in promoting local community solidar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This research adopts histor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research approaches. It utilizes materials from the Malaysian Chinese Research Center, libraries of universities in Taiwan and Malaysia, CNKI, and Airiti Library as its literary foundation, while also conducting field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e study documents and analyzes the temple'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ritual activities. The saying "prosperity follows divine efficacy" suggests that religious behavior frequency is influenced by perceived spiritual effectiveness.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spirit medium ceremonies at Bukit Kangkar's Thean Hou Temple maintain their traditional processes, with miraculous accounts widely accepted among believers and capable of fostering devotee cohesion. Those seeking guidance primarily present with physical ailments, with an equal gender distribution, and typically maintain certain geographical connections to the temple. 

Furthermore, this study deeply examines the 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Mazu birthday procession ritual and reveals its impact on local society. During the annual Mazu birthday celebrations, the temple carries the deity's statue through village streets, symbolizing Mazu's protection and integrating faith into daily lif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se procession rituals strengthen the village's collective memory and sense of belonging. During the ritual, villagers 
burn incense along the route, with some families setting up ceremonial tables, demonstrating both religious devotion and community spirit. Through collective participation, residents transcend gender and age boundaries, fostering connections and enhancing local identity. The fusion of sacred and secular spaces makes the procession ritual both solemn and relatable to daily life, further highlighting Mazu belief's significant position in the locality. It serves as a cultural bond that unifies society and endows faith with profound sustaining pow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12
第二章 武吉港腳天后宮與地方社會	16
第一節 武吉港腳的歷史與社會發展	16
第二節 天后宮的建立與民俗活動的影響	22
第三章 天后宮起乩儀式	25
第一節 起乩儀式流程	26
第二節 起乩儀式中的角色、空間與道具	30
第三節 信眾問事統計數據分析	35
第四節 乩童、記錄生與虔信者的個案	40
第四章 天后宮媽祖誕之遊神繞境	52
第一節 武吉港腳天后宮遊神繞境過程	53
第二節 1961年與2024年遊神繞境的差異	74
第三節 媽祖誕遊神繞境之社會功能	76
第五章 結論	82
參考文獻	85
 
 
圖目錄

圖 1馬來西亞武吉港腳位置	2
圖 2 1960年天后宮全貌	22
圖 3天后宮2樓神明配置圖	23
圖 4 1樓神明配置圖	23
圖 5武吉港腳天后宮	27
圖 6天后宮販賣香燭處	27
圖 7天后宮大殿	27
圖 8起乩專用椅子	27
圖 9天后宮大殿	30
圖 10天后宮黑令旗	31
圖 11 天后宮寶劍	32
圖 12三山國王標誌的戰甲	32
圖 13紅硃筆、紅墨水、空白令符和宮印	33
圖 14記錄中藥方空白紙	33
圖 15武吉港腳天后宮問事類型分布	36
圖 16武吉港腳天后宮求問者的性別組成	37
圖 17武吉港腳天后宮求問者居住地分布	38
圖 18武吉港腳天后宮求問者年齡結構	39
圖 19女性工作人員搖擺轎輦	55
圖 20男性工作人員搖擺轎輦	56
圖 21巴峇株威青龍獅文化團遊神舞獅	56
圖 22峇株威青龍獅文化團遊神舞獅	56
圖 23峇株威青龍獅文化團遊神舞獅	57
圖 24 武吉港腳天后宮首次遊神情況(1961)	58
圖 25 濟公乩童在廟中進行了起乩問事儀式(2018)	58
圖 26天后宮戲台	59
圖 27 武吉港腳天后宮遊神繞境流程表(2024)	62
圖 28早年娛樂匱乏戲團公演時觀眾人滿為患(1961)	63
圖 29 武吉港腳天后宮媽祖誕歌手預告圖(2023年)	63
圖 30天后宮七星燈	64
圖 31綁好的神轎	64
圖 32武吉港腳天后宮平安橋	65
圖 33媽祖誕遊街路線圖	67
圖 34天后宮首次媽祖誕遊神繞境全程12公里(1961)	67
圖 35 天后宮遊行隊伍(1961)	68
圖 36 圍觀遊行群眾(1961)	68
圖 37 夜晚遊街(2024)	69
圖 38 媽祖誕遊神繞境中面頰處穿針的乩童(2011)	70
圖 39工作人員聽從乩童的指揮抬著媽祖前往神台	70
圖 40神台上跪著兩名男性準備接應媽祖神明回歸	70
圖 41 媽祖誕刀橋儀式(1961)	71
圖 42 征得乩童同意過刀橋的信眾(1961)	72
圖 43刀橋儀式(1961)	72
圖 44較為年輕的乩童過刀橋	73
 
 

表目錄

表 1武吉港腳天后宮相關報章資料(2014-2023)	6
表 2論文概念	15
表 3武吉港腳歷年人口變遷統計	18
表 4南華小學歷任校長名單	20
表 5天后宮問事個案統計(2023.12.5-2024.2.2)	35
表 6武吉港腳天后宮2023-2025年度新屈理事會	54
表 7參與武吉港腳天后宮媽祖誕遊神繞境之廟宇	61
表 8媽祖誕遊神繞境流程	61
表 9 1961年與2024年遊神繞境的差異	74
表 10武吉港腳天后宮癸卯年農曆三月廿二日聖母出巡職務分配	77
 
參考文獻
專著

王銘銘:《溪村漢人家族的個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崇山:《扮仙與作戲》(台北:稻香出版社,1997年)。
喬傑生(Jorgensen, Danny L.)著,王昭正、朱瑞淵譯:《參與觀察法》(臺北:弘智出版社,1999年6月)。
吳騰達:《臺灣民間藝陣》(台中:晨星出版社,2002年)。
吳騰達:《臺灣民間陣頭技藝》,(臺灣:臺灣東華出版社,2002年)。
李秀娥:〈東港迎王陣頭的組織與創新〉,《臺灣傳統雜技藝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出版,1999年)。
李豐楙:《東港王船祭》(屏東:屏東縣政府,1993 年)。
周福堂:《馬來西亞九皇爺聖誕慶典、神話、儀式與象征》(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22年10月)。
哈維蘭著,瞿鐵鵬、張鈺譯:《文化人類學》(第十版)(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6年)。
洪瑩發、林長正:《臺南傳統道壇研究》,(台南︰臺南市文化局,2013年)。
孫尚揚:《宗教社會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
舒慶祥、陳聲洲:《柔佛古廟百年遊神照片匯編》(新山:新山中華公會柔佛古廟管委會,2010年)。
楊素娥:《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出版社,2001年)。
武雅士主編,彭譯安、邵鐵峰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與儀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
楊慶堃著,范麗珠等譯:《中國社會中的宗教—宗教的現代社會功能與歷史因素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葉至誠、葉立誠:《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11年7月)。
廖文輝:《馬來西亞閩南人的民間信仰》,(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21年6月)。
廖筱紋:《金山作客 吉蘭丹水月宮及其觀音信仰》(吉隆坡:新紀元大學學院,2020年7月)。
趙世瑜:《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蔡靜芬、陳琮淵:《印尼山口洋的神廟與乩童傳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0年12月)。
Earl Babbie著,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台北:時英,2005年4月)。
W. 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2000年)。

期刊論文
王樹生:〈與塗爾幹理論遺産的對話維度〉,《青年研究》第3 期2015年3月。
石瑞卿、左國華;〈基於場域與功能視角的民間信仰本廟索陀龍王神遊儀式考察〉,《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1期(2023年1月)。
安煥然:〈馬來西亞柔佛古廟遊神的演化及其與華人社會整合的關系〉,《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2期。
何啟才:〈從管制到自治:簡論馬來西亞華人新村的發展與現況〉,《馬來亞大學華人文學與文化學刊》第一期2020年。
李豐楙:〈嚴肅與遊戲:從蠟祭到迎王祭的「非常」觀察〉,《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2000年第88期。
宋和:〈土著醫療人員-童乩-是否可以成功的醫治他的病人?〉,《人類與文化》第9期(1997年1月)。
佚人:〈武吉港腳素描〉,《南洋商報》,第12版,1964年2月24號。
佚人:〈祝融光顧蔴屬武吉港腳損失約拾萬元無家可歸災民二百餘名〉,《南洋商報》第7版,1948年1月22日。
佚人:〈武吉港腳素描〉,《南洋商報》,第12版,1964年2月24號。
周大鳴、黃峰:〈民間信仰與村莊邊界—以廣東潮州鳳凰村爲中心的研究〉,《民俗研究》第 2 期2016年3月。
林美容:〈從乩童到通靈人:與神靈溝通媒介的典範轉移〉,《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第16期(2014年7月)。
林富士:〈當代台灣本土宗教的文化史詮釋 — 童乩儀式裝扮的新探〉,《世界宗教文化》第4期(2013年)。
林美容、李峰銘:〈臺灣通靈現象的發展脈絡:當代臺灣本土靈性運動試探〉,《思與言》第53卷第3期(2015年9月)
林富士:〈醫者或病人-童乩在臺灣社會中的角色與形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6期(2005年9月)
胡超:〈從華人民俗到國家非遺——馬來西亞柔佛巴魯遊神中的華人身份研究〉,《文化遺產》2021年第4期。
胡修雷、黃曉堅:〈遊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以柔佛巴魯和潮汕地區為主的分析〉,《八桂僑刊》第4期2012年4月。
曹海林:〈透視鄉村社會秩序生成與重構的一個分析視角〉,《天府新論》第 4 期2005年。
陳春生:〈潮州民間神信仰的象徵與歷史意義〉,《史學月刊》第1期2001年,頁4。
張雲霞:〈民間信仰多樣性對村落社會的整合功能及價值意義—以大理慶洞神都本主廟信仰神靈體系為例〉,《大理大學學報》第三期(2013年3月)。
蔡宗祥:〈乩童的神秘文化〉,《姜裡大伯公廟百年慶典遊神盛會紀念特刊》2013年,頁161。
蔡佩如:〈穿梭天人之際的女人-女童乩的性別特質與身體意涵〉,《清華人類學叢刊》第4期2001年。
賴冠容:〈王爺要發威-談童乩超越媒介者的深層意義 〉,《人類與文化》第37期(2005年9月)。
Wong Win Liang: BUKIT KANGKAR 武吉港腳 JOHOR,Utar New Village Community Project Report(2013年11月),頁14。
Schreiter, Robert:Spaces for Religion and Migrants Religious Identity.,Forum Mission(2009年5月),頁155。

學位論文
李常清:《粵西年例多元性祭祀形態的歷史分析—以茂名聯唐鄉為案例》(昆明:雲南大學碩士畢業論文,2007年),頁25。
李高宗憲:《乩身的養成與角色認同—臺東市東龍宮之個案研究》,(台東:國立台東大學碩士論文,2018年6月)
呂建鋒:《台北市大稻埕霞海城隍廟遶境之研究》,(台北:國立台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8年。
林佳芃:《從求助到助人——靈乩的生命成長》,(台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論文,2009年6月)。
蔡州隆:《台灣乩童的神鬼觀及其現象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頁53。
蘇庭進:《一位女性之成乩過程與自我認同的研究》,(台北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網站文獻
台灣文化部:〈平安橋〉,引自台灣國家文化記憶庫網站(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139897&IndexCode=Culture_Event),無顯示發表日,2024年8月28日拜訪。
佚名:《東甲(Tangkak)武吉港腳天后宮 平安宴4300令吉助公益》,《中國報》,https://ssur.cc/Wt6n4Fse,2023年5月17日,2024年7月13日拜訪。
佚名:〈別有村天‧禮讓國會選區(二):那些年……美人村譜浪漫西瓜阿郎外打拼‧武吉港腳老風俗繫鄉情〉,星洲日報網站(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406123628/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print/317142),2014年8月9日,2023年12月7日拜訪。
佚名:《安煥然:成就好人好事千里尋人有神助》,(https://ssur.cc/YaeBiVDN), 2020年2月8日,2024年8月6日拜訪。
佚名:〈武吉港腳天后宮慶神誕.首次夜間遊神小鎮沸騰〉,《星洲日報》,(https://ssur.cc/b3h66cgh),2014年4月23日,2024年7月11日拜訪。
武吉港腳南華學校:《南華校史》,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t208uBwGWg),2023年7月12日上傳,2023年12月7日拜訪。
康豹:《屏東縣東港鎮上網建醮儀式兼探討火醮、水醮和溫醮的關係》,廈門大學民間歷史文獻研究中心網站(https://crlhd.xmu.edu.cn/2020/0205/c11914a393868/pag),2020年2月3日,2024年8月31日拜訪。
莊仁傑:〈柔佛古廟遊神傳統的變化〉,引自東方日報網站(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shp/2019/02/27/280464),2019年2月27日,2024年9月21日拜訪。
劉文聰:〈女乩童被指假借神明之名詐騙 要求信徒借貸助還債〉,引自東方日報網站(https://www.orientaldaily.com.my/news/society/2023/01/12/539770),2023年1月12日,2024年4月18日拜訪。
蔡振泉:〈這些人那些事,武吉港腳延續百年“蠟燭報喪”獨特習俗〉,星洲網站(https://johor.sinchew.com.my/news/20220313/johor/3670318?variant=zh-hant),2022年3月13日發表,2023年12月7日拜訪。
蔡振泉:《這些人那些事,武吉港腳百年天后宮 走過百年充滿傳奇故事,星洲網站(https://johor.sinchew.com.my/news/20220124/johor/3565116?variant=zh-hant),2022年1月24日,2024年5月11日拜訪。
藍子鑫:〈 神廟以「加持」名義涉欺騙案 把已故祖母金飾交乩童信徒再也拿不回!〉,引自中國報網站(https://reurl.cc/WNQXlL),2023年10月6月,2024年4月18日拜訪。
banci-2010/682-taburan-penduduk-mengikut-kawasan-pihak-berkuasa-tempatan-dan-mukim-2010, 馬來西亞2010年人口普查官方網址https://www.mycensus.gov.my/index.php/ms/produk-banci/penerbitan/banci-2010/682-taburan-penduduk-mengikut-kawasanpihak-berkuasa-tempatan-dan-mukim-2010,2024年3月18日拜訪。
Ching seng:〈武吉港腳〉,部落客網站(https://chingseng.blogspot.com/2014/06/blog-post_30.html),2014年6月30日,2023年12月7日拜訪。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不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