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3008202209132100 |
---|---|
DOI | 10.6846/TKU.2022.00872 |
論文名稱(中文) | 「質樸又不失美麗」—陳義芝詩文意象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Simple and Beautiful in Image Study of Yi-Chi Chen’s Poem and Essay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0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1 |
研究生(中文) | 陳威年 |
研究生(英文) | Wei-Nian Chen |
學號 | 605010197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2-06-30 |
論文頁數 | 92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林黛嫚(148539@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黃麗卿 口試委員 - 陳秀美(amy0336.chen@msa.hinet.net) |
關鍵字(中) |
陳義芝詩文 意象書寫 質樸又不失美麗 |
關鍵字(英) |
Yi-Chi Chen’s poem and essay Image Writing Simple and Beautiful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在陳義芝童年生活在鄉村生活和他的溫柔敦厚的個性,影響他的詩文,被多位學者公認富有鄉土意象與古典抒情,他詩文中所呈現的「質樸又不失美麗」的意象書寫特色。 他詩文的意象大致上分為母親意象、夫妻情愛意象和情慾意象,他常用大自然的景物與典故的「質樸」描述,來呈現他力透紙背情感的意境之「美麗」。 |
英文摘要 |
Yi-Chi Chen draws deeply from his time spent living a simple village life to create his poems. His essays reflect the kindness, honesty and sincerity of his personality. More experts acknowledge that the imagery of natual scenery and traditional life is deftly portrayed in the text. His poem and essay show simple and beautiful character of writing imagery. Both of his poems and essays contain beautiful imagery woven together from the strong emotion of love. Love between a mother and her child, love between a romantic couple and love found in friendship. He always use natural scenery and allusion by simple description, that show his strong emotion in frame of mind by beautiful.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文獻回顧………………………………………………………………………………………………………………………………………………………………………3 第三節 研究方法…………………………………………………………………………………………………………………………………………………………………15 第二章.陳義芝生平與創作歷程……………………………………………………………………………………………………………………………………………17 第三章.母親意象書寫……………………………………………………………………………………………………………………………………………………………………26 第一節 以「母愛」意象為題…………………………………………………………………………………………………………………………………………26 第二節 以「鄉土」意象為題…………………………………………………………………………………………………………………………………………31 第三節 以「源頭」意象為題……………………………………………………………………………………………………………………………………………43 第四章.夫妻意象書寫…………………………………………………………………………………………………………………………………………………………………45 第一節 以「情愛」意象為題……………………………………………………………………………………………………………………………………………45 第二節 以「經營」意象為題……………………………………………………………………………………………………………………………………………46 第三節 以「生死」意象為題……………………………………………………………………………………………………………………………………………50 第五章.情慾意象書寫……………………………………………………………………………………………………………………………………………………………………53 第一節 以「欲求」意象為題……………………………………………………………………………………………………………………………………………53 第二節 以「身體」意象為題…………………………………………………………………………………………………………………………………………………56 第三節 以「神話」意象為題…………………………………………………………………………………………………………………………………………………58 第六章.結論……………………………………………………………………………………………………………………………………………………………………………………60 參考資料………………………………………………………………………………………………………………………………………………………………………………………………63 附錄一 陳義芝寫作年表與作品表……………………………………………………………………………………………………………………………………………70 附錄二 前人研究陳義芝文學研究相關論文一覽表……………………………………………………………………………………………………………86 附錄三 陳義芝研究報導專訪文獻……………………………………………………………………………………………………………………………………………90 附件四 陳義芝散文與現代詩集評論………………………………………………………………………………………………………………………………………91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 、陳義芝著作(依出版年代排版) (一)詩集 陳義芝:《落日長煙》(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7年9月)。 陳義芝:《青衫》(臺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4月)。 陳義芝:《新婚別》(臺北:大雁書店,1989年9月)。 陳義芝:《不能遺忘的遠方》(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年3月)。 陳義芝:《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2月)。 陳義芝:《我年輕的戀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10月)。 陳義芝:《邊界》(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5月)。 陳義芝:《掩映》(臺北:爾雅出版社,2013年10月)。 陳義芝:《無盡之歌》(臺北:印刻文學出版社,2020年11月)。 (二)散文集 陳義芝:《那泥濘的小路》(臺北:浩瀚出版社,1976年10月)。 陳義芝:《在溫暖的土地上》(臺北:洪範書店,1987年5月)。 陳義芝:《歌聲越過山丘》(臺北:爾雅出版社,2012年4月)。 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增訂本)》(臺北:九歌出版社,2020年7月)。 陳義芝:《晚來天隨筆二〇二〇年日記》(臺北市:爾雅出版社,2021年3月)。 二、專書(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沙牧:〈從古典與鄉土出發──讀《陳義芝‧世紀詩選》〉《兩棵詩樹》(臺北: 爾雅出版社,2001年12月),頁113─123。 朱雙一:〈鄉土和傳統根性的維繫──陳義芝:心契於中國的人情、秩序和美〉 《戰後臺灣新世代文學論》(臺北: 揚智文化公司,2002年2 月),頁36─43。 何佳駿:〈〈溪底村(一九五九)大肚溪流域之一〉作品賞析〉《閱讀文學 地景‧新詩卷》(臺北:行政院文建會,2008.4),頁165。 吳當:〈生命的掙扎與超越──試析陳義芝〈我要一個旅程〉、〈溪底 村〉、〈燈下削筆〉〉《新詩的智慧》(臺北:爾雅,1997.2),頁93- 108。 吳當:〈生命的控訴──試析陳義芝〈破爛的家譜〉〉《新詩的智慧》(臺 北:爾雅出版社,1997.2),頁109-115。 余光中:〈從嫘祖到媽祖──序陳義芝的《新婚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 (貳)──臺灣一九八九─二○○三──評論卷(一)》(臺北: 九歌出版社,2003 年10 月),頁41─52。 林芙蓉:〈終身之計,莫如樹人──讀陳義芝的詩〈樹〉〉《文學人》 (2008.8),頁85.86。 張默:〈抒情傳統的維護者──評陳義芝的詩小感〉《青衫》(高雄: 德馨室出版社,1978 年8 月),頁1─5。 游喚,簡政珍:〈陳義芝論〉《新世代詩人精選集》(臺北:書林出版公 司,1998 年10 月),頁203─205。 莊裕安:〈稍縱即逝,凝之長存──導讀陳義芝的短詩錦〉《不能遺忘的 遠方》(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 年3 月),頁118─119。 瘂弦:〈學院的出走與回歸──讀陳義芝《不安的居住》〉《不安的居住》 (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年2 月),頁7─16。 洪淑苓:〈詩的騷動與不安──陳義芝《不安的居住》評介〉《現代詩新 版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2004.9),頁85.86。 陳義芝:〈雲滿前川──讀陳義芝詩集〉《青衫》(臺北:爾雅出版社, 1985 年4 月),頁1-11。 陳義芝:《散文二十家》,(臺北市:九歌出版社,1988 年)。 陳義芝:《從半裸到全開—台灣戰後世代女詩人的性別意識》(臺北市: 台灣學生書局,1999 年)。 陳義芝:《聲納──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臺北市:九歌出版社有限 公司,2006 年)。 陳義芝:《文字結巢》(臺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7 年)。 陳義芝:《現代詩人結構》(臺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2010 年。 陳義芝:《風格的誕生:現代詩人專題論稿》(臺北市:允晨叢刊,2017 年)。 陳義芝:〈自序〉《那泥濘的小路》(臺北:浩瀚出版社,1975 年10 月 ),頁5─7。 陳義芝:〈自序〉《不能遺忘的遠方》(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 年3 月),頁1─2。 陳義芝:〈後記──活著的謎〉《我年輕的戀人》(臺北:聯合文學出版 社,2002 年10 月),頁174─175。 陳義芝:〈序──愛情把詩人當作箭使用〉《為了測量愛》( 臺北:聯合文 學出版社,2006 年6 月),頁6─8。 陳義芝:〈自序──潛入沉船殘骸處〉《為了下一次的重逢》(臺北: 九歌 出版社,2006 年9 月),頁3─5。 陳義芝:〈情與景──一點有關詩的看法〉《新婚別》(臺北:大雁書店, 1989 年9 月),頁188─193。 鄭樹森:〈陳義芝的《遙遠之歌》〉《 藝文綴語》(臺北:洪範書店, 1995 年10月),頁243。 鄭樹森:〈談陳義芝的詩〉《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年 2月),頁201─202。 廖玉蕙,周芬伶,陳義芝:〈〈這在衣服裡的女人〉作品賞析〉《繁花盛 景:臺灣當代文學新選》(臺北:正中書局,2003 年8 月),頁67.68。 蕭蕭:〈〈居住在花蓮〉作品賞析〉《 閱讀文學地景‧新詩卷》(臺北: 行政院文建會,2008 年4 月),頁344。 蕭蕭:〈始於自塑‧終於動人──評〈落日長煙〉〉《燈下燈》(臺北:東 大圖書,1980 年4 月),頁83-94。 三、論文(依作者姓氏的筆劃的順序排列) (一)期刊論文 王盛弘:〈在懷思的水湄──讀《為了下一次的重逢》〉《幼獅文 藝》,2006年第 635 期(2006年 11 月),頁 130。 李元洛:〈傳統與現代的交融──略論陳義芝的詩〉《文訊雜誌》1994年 第 104 期(1994 年 6 月),頁7-11。 李瑞騰訪談;楊光記:〈在詩外求詩,在知識界尋找作家──李瑞騰專訪 陳義芝〉《文訊雜誌》1997年第 138 期(1997 年 4 月),頁83-88。 余境禧:〈永遠的愛情、永恆的女性:讀陳義芝《我年輕的戀人》輯一〉 《創世紀雜誌》,2015.3 第 182 期,頁 28-31。 沙牧:〈從古典濾出的新韻──讀陳義芝詩集《青衫》〉《藍星詩刊》, 1985年 10 月第 5 期,頁 61─65。 邱燮友,潘麗珠:〈現代詩與鄉土詩(1980─1997)──八、九十年代的 臺灣詩壇﹝陳義芝部分﹞〉《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學史》(臺北:駱 駝出版社,1997 年 10 月),頁483-439。 吳億偉:〈輕輕叩,年輕的門──訪問陳義芝先生〉《文訊雜誌》2003年 第 207 期(2003 年 1 月),頁 80─83。 沈奇:〈時間、家園與本色寫作──評陳義芝的詩〉《文訊雜誌》第 134 期 (1996 年 12 月),頁5-10。 林燿德:〈幽幽吐出一株雪香蘭──論陳義芝的詩〉《文藝月刊》第 209 期(1986 年 11 月),頁145-159。 林翠華:〈無盡情意傳唱古今──從《詩經.蒹葭》到陳義芝〈蒹葭〉〉 《國文天地》2004 年 10 月第 233 期,頁 51-53。 林德俊:〈父親的詩──閱讀陳義芝的親情書寫〉《創世紀》第 143 期 (2005 年 6 月),頁 159─165。 林明理:〈陳義芝的浪漫與沉思〉《海星詩刊》,2015 年 3 月,頁 19-21。 林雙不:〈略談陳義芝〈點燈的人〉的象徵意義〉《明道文藝》,1981年 5月第 62 期,頁 191-197。 柯慶明:〈根之茂者其實遂──《陳義芝‧世紀詩選》序〉《臺灣詩學季 刊》第 35 期(2001 年 6 月),頁 146─160。 洪淑苓:〈詩的鈕扣,情的瘡痂──讀陳義芝《青衫》詩集〉《文訊雜 誌》第 18 期(1985 年 6 月),頁 141─145。 洪淑苓:〈遊戲開始了──陳義芝詩作的新變及其意義〉《臺灣詩學季 刊》第 36 期(2001 年 9 月),頁 142─164。 高大鵬:〈我家江水初發源──評陳義芝詩集《青衫》〉《聯合文學》第 14 期(:,1985 年 12 月),頁 139。 莊祖煌:〈蛇與狐之變──論陳義芝詩中的厭倦與奮起〉《國文學誌》第 10 期(:,2005 年 6 月),頁 235─271。 掌杉:〈淵雅中見真情──評陳義芝的《落日長煙》〉《詩人季刊》第 10 期(1978 年 4 月),頁 5─8。 張默:〈 人性閃光──評陳義芝的《新婚別》〉《聯合文學》第六卷第三 期,1990 年1 月,頁197─198。 張春榮:〈讀陳義芝〈那泥濘的小路〉〉《中華文藝》,1977 年5 月第75 期,頁24-29。 張春榮:〈溫柔的堅持──陳義芝《不安的居住》〉《文訊雜誌》,1999 年7 月第165 期,頁29.30。 張瑞芬:〈悲懷書簡外一章──評陳義芝《為了下一次的重逢》〉《文訊雜 誌》,2007 年2 月第256 期,頁108.109。 曾昭旭:〈樸厚的溫柔—評陳義芝《在溫暖的土地上》〉《聯合文學》,1988 年1 月第39 期,頁193─194。 焦桐:〈忐忑的苦戀──評陳義芝詩集《不安的居住》〉《幼獅文藝》,1998 年2 月第530 期,頁40─42。 廖玉蕙:〈生命的春暖──評陳義芝《在溫暖的土地上》〉《文訊雜誌》, 1987 年8 月第31 期,頁284-286。 廖咸浩:〈登岸不捨舟,舟在岸方在──關於陳義芝詩集《邊界》〉《文訊 雜誌》,2009 年5 月第283 期,頁15-18。 陳義芝:〈一九八九年六月隨想,關於《新婚別》詩集〉《文訊雜誌》, 1989 年8 月第7 期,頁139─145。 陳義芝:〈臺灣女性詩學的建立──臺灣女性詩學述評──陳義芝的女性 詩學〉《中外文學》,1999 年9 月第28 卷第7 期,頁91─92。 陳義芝講;馬小姞記:〈緣與愛〉《幼獅文藝》第640 期(2007 年4 月), 頁105─106。 瘂弦:〈大地的性格──陳義芝散文作品印象〉《洪範雜誌》第31 期(1987 年5 月),頁1-6。 (三)會議論文(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白靈:〈陳義芝詩中的身體、纏繞、與互動〉《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 第一期(2005 年9 月),頁51-60。 宋田水:〈文學論述──詩的結構就是生命的結構:初看陳義芝詩的三種 面貌〉《淡水牛津文藝》第4 期(1999 年7 月),頁146─159。 柳學芳:〈回歸心靈的原鄉—談陳義芝的身體詩〉《沙鹿高工學報》第14 期(2006 年5 月),頁53-67。 (二)學位論文(依照年度排序) 劉慧娟:《論陳義芝現代詩的古典風格——從詞彙角度分析》,(高雄市: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碩士論文,2008 年)。 黃筱萍:《陳義芝現代詩辭格分析》,(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士論文,2011 年)。 黃姮榕:《陳義芝詩主題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 學碩士論文,2013 年)。 黃敏甄:《台灣男性詩人的陰性書寫——以陳義芝現代詩做為例》,(臺北 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碩士論文,2014 年)。 曾筱潔:《時空下的追尋——陳義芝詩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碩士論文,2015 年)。 三、報紙資料 陳黎:〈評介〈不能遺忘的遠方〉〉《聯統日報》,第14 版,1993 年3月 28日。 阿盛:〈溫柔敦厚‧抒情傳統──陳義芝〉《自由時報》第41 版,1999 年 2 月12 日。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