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007200810464200
DOI 10.6846/TKU.2008.01104
論文名稱(中文) 「殘疾」與「欲望」的多重敘述──史鐵生小說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Multi-Narrative of Disability and Desire ── A study of Shi Tien-sheng’s Nove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林淑瑩
研究生(英文) Shu-Ying Lin
學號 6940000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1
論文頁數 270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呂正惠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委員 - 蘇敏逸
關鍵字(中) 史鐵生
小說
欲望
殘疾
關鍵字(英) Shi Tien-sheng
novel
desire
disabil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史鐵生於1978年至2005年期間所寫作的小說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並加之以散文、隨筆作品為輔,作為相關論述的補充與說明。在論文架構方面,依作品性質區分為上、下兩篇討論,藉由史鐵生寫作的發展脈絡,探究其如何由「身體殘缺」的體驗,轉化為對整個世界「精神殘疾」的關照,以及由殘疾人的「生存欲望」,拓展至全體人類尋求形而上「生命欲望」的多重敘述,完整架構史鐵生的寫作進程,探討其作品的內涵意義與價值貢獻。
    上篇以「殘疾與欲望困境」為主題,以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史鐵生的中短篇小說作品為研究範疇。首先討論1978年至1984年間,在個體殘疾經驗之下,文本中所顯示對「生存欲望」的寫作表現。包括對自傳性作品的揭示,以及「殘疾」主題的敘述策略,初步掌握史鐵生的生命經歷過程與早期寫作在內容、形式上的特徵。同時由對文學思潮的梗概略述,鋪敘進入第二章1985年至1994年時期,史鐵生作品中所表達群體的殘缺狀態,進而發展對生存困境的反思;由先鋒意識的發端,討論史鐵生創作手法轉入形而上寫作的變化與特徵,對其一系列「過程哲學」、「原罪宿命」等小說主題進行探究。第三章則析論史鐵生的文學觀,以散文與隨筆作品中為研究主軸,將文學與人學作一連結與闡釋,由此創作意識所造成對寫作形式的影響,進一步對作品的形式與內容加以分析,同時作為研究史鐵生長篇小說的先聲。
    下篇以「殘疾與欲望出口」為主題,以90年代以後史鐵生的兩部長篇小說,發表於1996年的《務虛筆記》與2005年的《我的丁一之旅》為研究對象。前者具有總結寫作主題、人物與文本形式的特色;後者則是史鐵生歷經「透析」(洗腎)之後,在生死體驗之下的另一創作手法表現;兩者皆俱有作者精神自傳的特質,但寫作起點的不同,因而形成兩部文本之間的差異性與獨特之處。首先以史鐵生「形式即內容」的創作理念,對兩部長篇小說的多重文體特徵做一解析;並由此探討在「敘事迷宮」寫作策略之下的故事內涵與藝術特色;最後對兩部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續寫與差別做一比較討論。
    本論文以上述研究架構與範疇,對史鐵生小說作品中的「殘疾」與「欲望」主題進行全面性的論述,以期將作家與作品的生命精神及創作精髓做一完整呈現,提供日後學界對史鐵生進行文學研究的參考依據。
英文摘要
This essay analyzed novels written by Shi Tiensheng between the years of 1978 and 2005, and used his proses and columns as supporting and clarification materials for related discussions. The essay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based on the nature of his works.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Shi Tiensheng's writings,  we explored how his physical disability experiences were transformed into his care for the 'mental disability' of the the whole world, and also how the 'desire to live' of a disabled person can expand into a multi-narrative of all human being pursuing a metaphysically 'desire of life', so as to fully map out Shi Tiensheng's writing process and discuss the connotations and contributions of his works.
    The theme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essay was 'disability and the difficulty of desire', which was a research based on Shi Tiensheng's novellas written during the 1980s and early 1990s. First was the discussion on his writings that reflected 'desire to live' which was derived from his disability experience. This  included his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and the narrative strategy that centered around 'disability'. From these one can develop preliminary familiarity with Shi Tiensheng's life experien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riting content and forms in his early works. Meanwhile, from the brief description of literature study, the discussion entered chapter two, the period between 1985 and 1994. During this time, Shi Tiensheng's works spoke of the incompleteness in a group which in turn generated a reflection on the difficulty for survival. From the beginning of pioneer awareness, we discuss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hi Tiensheng's shift into metaphysical writing in terms of his creation approaches, and analyzed a series of his novella topics such as 'process philosophy' and 'sin and fate'.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d Shi Tiensheng's view on literature. Focusing on his proses and columns, we related and inferr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people, and from the influence of his creation ideology on his writing forms, we further analyzed the forms and content of his novels, which would be used as a start of researching Shi Tiensheng's novels.
    The latter part of this essay centered around the topic of 'disability and desire outlet', which was a research that was based on two of Shi Tiensheng's novels written after the 1990s, 'Notes of retreat' published in 1996 and 'My trip to Ding-Yi' published in 2005. The former could be characterized as a summary of his writing topics, characters and text forms; the latter was a demonstration of Shi Tiensheng's new creation approach after his near death experience, the start of dialysis; both has the features of a writer's spiritual autobiography, yet, each written for a different reason, thus resulted in the differences and uniquenesses between the two texts. We first analyzed the multi-text form characteristic of the two novels with Shi Tiensheng's 'form is  content' creation idea. From these, we explored the story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the 'narrative maze' writing strategy. Finally, w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tinu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character images in the two novels.
    This essay engaged in a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on the 'disability' and 'desire' themes among Shi Tiensheng's novels based on the research agenda and areas mentioned above, intending to perform a holis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spirit and the quintessence of the creation of the writer and its works,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future academic literary research on Shi Tienshe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殘疾」與「欲望」的多重敘述──史鐵生小說研究
目  錄
序  論
  一  研究動機及目的…………………………………………………1
  二  文獻回顧…………………………………………………………4
  三  研究範疇及架構…………………………………………………7

上  篇  「殘疾」與「欲望」困境
80-90年代初期中短篇小說:從〈山頂上的傳說〉到〈我與地壇〉9

第一章  1978-1984個體的殘疾經歷──生存欲望的表現……… 10
第一節  自傳性的揭示:殘疾人生的精神歷程…………………… 10
  一    初入殘疾世界……………………………………………… 12
  二    向上的精神跋涉…………………………………………… 19
第二節  殘疾主題的擴大:殘疾人身的現實處境………………… 30
  一    沉重的肉身………………………………………………… 30
  二    沉痛的命運………………………………………………… 38
第三節  知青文學的內涵:生存的理由與欲望的方向…………… 43
  一    傷痕文學的啟發…………………………………………… 45
  二    文學夢想的實踐…………………………………………… 47

第二章  1985-1994群體的殘缺狀態──生存困境的反思……… 67
第一節  先鋒寫作的傾向:生命的局限與欲望的開展…………… 68
  一    先鋒文學的思潮…………………………………………… 71
  二    先鋒寫作的特徵…………………………………………… 80
第二節  寓言式的書寫:殘疾命運的應對過程…………………… 85
  一    西緒福斯的「過程哲學」………………………………… 86
  二    史鐵生的「原罪宿命」…………………………………… 96
第三節  殘疾意識的深化:精神困境的普遍存在…………………111
  一    孤獨與殘疾…………………………………………………112
  二    迷宮與困境…………………………………………………120

第三章  生命即欲望──殘疾寫作的突圍…………………………135
第一節  複雜的必要:獨特的文學觀………………………………135
  一    文學與人本困境……………………………………………136
  二    形式與寫作欲望……………………………………………142
第二節 「有意味的形式」:自由化的文體……………………… 145
  一    小說中的散文………………………………………………148
  二    散文中的小說………………………………………………155

下  篇  「殘疾」與「欲望」出口
90年代以後長篇小說:從《務虛筆記》到《我的丁一之旅》……161

第一章  文體特徵……………………………………………………164
第一節  標題釋義……………………………………………………164
  一    《務虛筆記》………………………………………………165
  二    《我的丁一之旅》…………………………………………170
第二節  多重文體……………………………………………………176
  一    元小說………………………………………………………176
  二    互文性………………………………………………………182

第二章  故事內容……………………………………………………188
第一節  「欲望」小說………………………………………………189
  一    愛情主題……………………………………………………191
  二    故事邏輯……………………………………………………198
第二節  主題意象……………………………………………………210
  一    叛徒原罪……………………………………………………211
  二    生命欲望……………………………………………………218

第三章  人物形象……………………………………………………224
第一節  人物的名稱與精神面貌……………………………………225
  一    人物符號化…………………………………………………226
  二    「丁一」的意義……………………………………………232
第二節  「我」與「C」與「丁一」……………………………… 239
  一    作者的自我形象投影………………………………………240
  二    記憶與印象…………………………………………………247

結  論…………………………………………………………………253
參考書目………………………………………………………………259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史鐵生作品
(一)套書、文集
史鐵生,《史鐵生作品集》(全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6月史鐵生,《東岳文庫──史鐵生(全九卷)》, 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1年3月
(二)小說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10月
史鐵生,《禮拜日》,北京:華夏出版社,1988年6月
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台北:林白出版社,1989年4月
史鐵生,《命若琴弦》,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
史鐵生,《務虛筆記》,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2003年4月重印
史鐵生,《史鐵生--中國當代作家選集叢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史鐵生,《務虛筆記》,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
史鐵生,《史鐵生小說選(英漢對照)》,北京:中國文學出版社,1999年8月
史鐵生,《鐘聲》,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0年
史鐵生,《往事》,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3月
史鐵生,《別人》,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1年5月
史鐵生,《命若琴弦》,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3年
史鐵生,《務虛筆記》,台北:木馬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3月
史鐵生,《命若琴弦──史鐵生小說精選集》,台北:木馬文化有限公司,2004年12月
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史鐵生,《關於詹牧師的報告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1月
史鐵生,《命若琴弦》,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6年8月
史鐵生,《老海棠樹》,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6年1月
史鐵生,《我們活著的可能性有多少》,香港:文匯出版社,2006年6月
史鐵生,《務虛筆記》,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
史鐵生,《務虛筆記》,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1月
(三)隨筆散文書信集
史鐵生,《自言自語》,廣州:廣東旅遊出版社,1992年4月
史鐵生,《好運設計》,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
史鐵生,《愛情問題》,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5年
史鐵生,《史鐵生──中華散文珍藏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月
史鐵生,《對話練習》,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0年9月
史鐵生,《我與地壇:史鐵生代表作》,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5月
史鐵生,《寫作之夜》,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
史鐵生,《我與地壇》,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2年11月
史鐵生,《病隙碎筆──史鐵生人生筆記》,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12月
史鐵生,《想念地壇》,海口:南海出版社,2003年8月
史鐵生,《記憶與印象》,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4年5月
史鐵生,《靈魂的事:關於生命、愛情和信仰的沉思》,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年4月
史鐵生,《病隙碎筆》,西安: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史鐵生,《活著的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
史鐵生,《以前的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
史鐵生,《寫作的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
史鐵生,《在家者說》,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6年4月
史鐵生,《史鐵生散文(插圖珍藏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3月
史鐵生,《信與問──史鐵生書信序文集》,廣州:花城出版社,2008年1月
(四)小說散文綜合集
史鐵生,《我與地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3月
史鐵生,《史鐵生散文(上、下)》,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年
史鐵生,《史鐵生-當代中國文庫精讀》,香港:明報出版社,1998年
史鐵生,《我之舞:史鐵生作品精選集》,台北:正中書局,2004年10月
史鐵生,《史鐵生自選集》,海口:南海出版社,2006年6月
史鐵生,《史鐵生精選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3月
史鐵生,《靈魂的事》,海鴿文化公司,2006年9月

二、專書
王向峰,《文藝美學辭典》,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12月
王安憶,《小說家的13堂課》,台北:印刻出版,2002年10月
王慶生,《中國當代文學》,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尹國均,《先鋒試驗──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先鋒文化》,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5月
〔俄〕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巴赫金全集(第五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著,瞿世鏡譯,《論小說與小說家》,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年12月
田崇雪,《文學與感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9月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5月
〔捷〕米蘭‧昆德拉著,孟湄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
朱偉編,《中國先鋒小說》,廣州,花城出版社,1990年
朱偉,《作家筆記及其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
金漢,《中國當代小說藝術演變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季紅真,《憂鬱的靈魂》,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92年
季紅真,《眾神的肖像》,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5月
林建法,《中國當代作家面面觀──尋找文學的靈魂》,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
孟悅,《歷史與敘述》,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周政保,《泥濘的坦途》,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周政保,《精神的出場──現實主義與今日中國小說》,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法〕阿爾貝‧加繆著、郭宏安等譯,《加繆文集》,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5月
施津菊,《中國當代文學的死亡敘述與審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2月
施淑,《大陸新時期文學概觀》,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洪子誠,《作家的姿態與自我意識》,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洪子誠,《中國當代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洪子誠主編,《當代文學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書系)》,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年12月
唐翼明,《大陸當代小說散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6年10月
孫郁,《百年苦夢──20世紀中國文人心態掃描》,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畢光明、姜嵐,《虛構的力量──中國當代純文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10月
許子東,《為了忘却的集體記憶》,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4月
許紀霖,《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7月
〔美〕華萊士‧馬丁著,伍曉明譯,《當代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3月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陳順馨,《中國當代文學的敘事與性別》,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張子樟,《走出傷痕──大陸新時期小說探論》,台北:東大出版,1991年2月
張子樟,《試論大陸新時期小說》,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6月
張新穎,《打開我們的文學理解》,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5年12月
馬云,《中國現代散文的情感交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
馬云,《中國現當代作家作品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年4月
黃忠順,《長篇小說的詩學觀察》,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黃發有,《準個體時代的寫作──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11月
莊漢新、邵明波主編,《中國20世紀鄉土小說論評(修訂版)》,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8月
程文超,《反叛之路》,廣州:中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程文超,《欲望的多重敘述──20世紀中國的文學敘事與文藝精神》,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英〕喬‧艾略特著,張玲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1月
董之林:《走出歷史的霧靄》,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6月
〔阿根廷〕豪‧路‧博爾赫斯著,王永年、陳泉譯:《博爾赫斯全集(小說卷)》,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雷達,《思潮與文體:20世紀末小說觀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6月
鄧曉芒,《文學與文化三論》,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劉小楓,《沉重的肉身》,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劉小楓,《拯救與消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
劉恪:《先鋒小說技巧講堂》,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8月
〔英〕戴維‧洛奇,劉英武譯,《小說的藝術》,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年2月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
譚桂林、龔敏律,《當代中國文學與宗教文化》,長沙:岳麓書社,2006年1月
〔美〕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年4月
〔奧〕A‧阿德勒著,黃光國譯,《自卑與超越》,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6月
〔奧〕A‧阿德勒著、文邵華譯:《超越困境的十五堂心理課》,台北:人本自然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三、期刊及單篇論文
于戈,<尋找夏娃與文本解讀——論《我的丁一之旅》>,《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第2期
方燕妹,<殘缺人生境遇的自我拯救——史鐵生散文的苦難意識>,《廣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王永嶺,<以愛引渡人生——試析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九江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王宏圖,<超越于真實幻覺之外——兼論《紀實和虛構》、《務虛筆記》>,《當代作家評論》2001年第6期
王金城,<生命苦難的哲學冥思——史鐵生的意義及《務虛筆記》的思想價值>,《閩江學院學報》2005年第6期
王泉、黃湘,<簡論史鐵生小說中的苦難母題>,《語文學刊》2002第4期,頁36
王軍偉,<加繆和史鐵生生存哲學的雙向闡發>,《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王軍偉,<為生存尋找理由>,《巢湖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頁103。
王海燕,<地壇,史鐵生的精神家園——讀《我與地壇》有感>,《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第2期
王高林、王春林,<《務虛筆記》:對「不確定性」的沉思與表達>,《名作欣賞》1999年第2期
王堯,<生命由夢想展開——論史鐵生散文>,《當代文壇》1996年第2期
王景科、崔凱璇,<論魯迅、史鐵生獨語中生命哲學之異同>,《山東社會科學》2004年第11期
王鴻生、洪佳惠,<信仰與寫作——北村與史鐵生比較論>,《上海文學》2006年第10期
王鴻生、<2007年度名家推薦中國原創小說1月推薦榜──長篇>,《作家》2007年第1期
石杰,<史鐵生小說中的宗教精神>,《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4年第1期
石杰,<史鐵生小說的佛教色彩>,《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2期
司同,<疼痛與撫摩——《務虛筆記》的敘事倫理審視>,《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第1期
司馬曉雯,<史鐵生與《我與地壇》>,《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7年第6期
史鐵生、安妮,<寫作與超越時代的可能性———史鐵生答安妮問>,《北京文學》2001年第12期
史鐵生、王堯,<「有了一種精神應對苦難時,你就復活了」>,《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1期
史鐵生、陳村,<在家的狀態>(訪談),《上海文學》2006年11月號。
白燁,<一個人的排行榜──2006年的十部長篇小說>,《長篇小說選刊》2006年第1期
〔法〕安妮‧居里安著、施康強譯,〈自傳的誘惑〉,《海南師院學報》1994年第4期
朱庭婷,<《我的遙遠的清平灣》的藝術特質>,《高等函授學報》2005年第2期
朱壽桐,<通向博爾赫斯式的「第二文本」──論世紀末小說的文體操作>,《文學評論》2006年第3期
汪軍秀,<論史鐵生小說的宿命意識>,《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宋立民,<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史鐵生《命若琴弦》的再闡釋>,《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994年第2期
宋占業,<走出心靈深淵,實現精神超越——評史鐵生的小說《山頂上的傳說》>,《信陽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5年第5期
宋潔、趙學勇,<當代文學中的非常態視角敘事研究——以《塵埃落定》、《秦腔》、《我的丁一之旅》為個案>,《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李永中,<走向審美路——談《務虛筆記》>,《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年第2期
李東芳,<存在的憂思:史鐵生的出發點與歸宿——史鐵生小說創作論>,《北京社會科學》2000第3期
李林榮,<《務虛筆記》:講述人生的真實>,《小說評論》1999年第2期
李松,<絕境與突圍——史鐵生作品解讀>,《閱讀與寫作》2001年第12期
李松,<熔鑄絕境的壯美——論史鐵生的生存美學>,《當代文壇》2002年第2期
李梅,<來到人間追求美的過程——論史鐵生的創作>,《語文學刊》2006年第13期
李淑艷,<永遠的行魂: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牡丹江大學學報》2007年第6期
李滿,<史鐵生《命若琴弦》的雙重解讀>,《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5期
李譾博、馬萍,<史鐵生中短篇小說創作三步曲>,《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邢孔輝,<史鐵生作品中的「第一人稱」>,《張家口師專學報》1995年第3期
邢孔輝,<重覆與超越——史鐵生小說創作論綱>,《瓊州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邢孔輝,<宗教精神:史鐵生作品意蘊解讀,《瓊州大學學報》2000年第2期
邢孔輝,<《務虛筆記》的結構藝術>,《寫作》2000年第9期
邢孔輝,<史鐵生的寫作觀>,《當代文壇》2004年第6期
吳延生,<史鐵生的精神境界探析>,《名作欣賞》2006年第20期
吳軍,<沉重而美麗的寓言——史鐵生小說《命若琴弦》解讀>,《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年第4期
谷麗麗,<淺論史鐵生作品的精神建構>,《懷化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金
何東:<史鐵生病中閒談>,《南方週末》(報刊)2001年4月30日
林舟,<愛的冥思與夢想——史鐵生訪談錄>,《花城》1997年第1期
邵建,<小說進行時:從敘事到文體>,《文學評論》1994年5月
孟廷裕,<時間分岔的迷宮──博爾赫斯的迷宮藝術>,《大科技》2006年第13期
金鳳杰,<于苦難處轉身——論史鐵生后期創作的轉變>,《通化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周永剛,<苦難的超越——史鐵生論>,《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周吉國,<切近而深遠,誠摯而博大——談史鐵生散文的意蘊>,《名作欣賞》2006年第20期
周政保,<《務虛筆記》讀記>,《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3期
周國平,<讀《務虛筆記》的筆記>,《天涯》1999年第2期
周游,<生命與靈魂的拷問——論張煒、張承志、史鐵生創作中的精神追求>,《藝術廣角》1997年第2期
季進,<作家們的作家──博爾赫斯及其在中國的影響>,《當代作家評論》2000年第3期
洪治綱,<人物:符號與代碼──先鋒文學聚焦之十五>,《小說評論》2002年第3期
洪治綱,<「心魂」之思與想象之舞——史鐵生後期小說論>,《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
洪治綱:<多重文體的融會與整合>,《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
胡山林,<生命意義的探尋——史鐵生作品的中心意蘊>,《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4期
胡山林,<史鐵生的文學觀>,《錦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胡山林,<終極域:史鐵生創作的基本視點>,《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1999年第2期
胡山林,<對人本困境的思考──史鐵生創作的中心主題>,《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4期
胡山林,<置身神界看人界——史鐵生創作視點分析> ,《中州學刊》1999年第5期
胡山林,<走向審美之境——史鐵生心路歷程追蹤>,《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1期
胡山林,<史鐵生的幸福觀>,《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
胡山林,<史鐵生創作的終極關懷精神>,《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
胡山林,<從苦難走向信仰——史鐵生的心路歷程>,《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胡山林,<走向神性「大我」——史鐵生回答「我是誰」>,《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胡山林,<史鐵生與神秘主義>,《平頂山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
胡山林,<苦難把你引向存在的意味——史鐵生與存在主義>,《南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胡山林,<永遠的行魂的心靈實驗——讀史鐵生新作《我的丁一之旅》>,《理論與創作》2006年第6期
胡健,<史鐵生訪談錄>,《北京文學》1996年第9期
柏定國,<從殘雪、韓少功、史鐵生的創作看文學的現實性對抗>,《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4期
高凱,<《務虛筆記》解讀>,《名作欣賞》2000年第3期
涂險峰,<神聖的姿態與虛無的內核——關于張承志、北村、史鐵生、聖‧伊曼紐和堂吉訶德>,《文學評論》2004年第1期
栗山千香子,<史鐵生訪談錄>,《作家》1997年第2期
格非:<博爾赫斯的面孔>,《十月》2003年第1期
夏榆:<站在人的疑難之處>,《南方週末》(報刊)2006年3月30日
徐志清,<寫作與生命同構的哲學旅程——走進史鐵生作品>,《咸寧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
徐源,<詩性的追問——論史鐵生創作對生命意義的四重構建>,《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3期
孫郁,<通往哲學的路──讀史鐵生>,《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2期
孫德喜,<讓小說走向哲學——論《務虛筆記》的語言>,《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6期
郭紅欣,<論史鐵生的心路歷程>,《河南農業》2007年第14期
郭愛川,<平和與熱烈——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與張承志《北方的河》創作個性比較>,《太原大學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
郭愛川,<務虛與務實的和諧與統一——評史鐵生長篇小說《務虛筆記》>,《名作欣賞》2007年第20期
梁鴻,<史鐵生:殘障生存與個體精神旅程的哲理敘述>,《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陳永國,<互文性>,《外國文學》2003年第1期
陳志平,<基督教話語下的個體言說——史鐵生與劉小楓之比較>,《涪陵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陳村,<我讀《我的丁一之旅》>,《長篇小說選刊》2006年第1期
陳朗<因為追問,所以信仰——《務虛筆記》中的基督教思想>,《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1期
陳順馨,<論史鐵生創作的精神歷程>,《文學評論》1994年第2期
陳翠平,<絕對的孤獨體驗和永恒的溝通欲望──論《務虛筆記》>,《小說評論》2000年第6期
張小平,<論史鐵生的「殘疾」世界>,《蘭州學刊》2006年第5期
張小平,<無法釋懷的愛——解析史鐵生作品中「愛」的主題>,《蘭州學刊》2006年第6期
張在中,<原罪與愛的救贖——論基督教對史鐵生的影響>,《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張英偉,<疾病對文學創作的影響——賈平凹與史鐵生比較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張專,<一個作家的生命體驗──史鐵生訪談錄>,《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
張路黎,<《務虛筆記》之虛——論史鐵生《務虛筆記》形式上的新探索>,《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
張檸,<史鐵生的文字般若──論《務虛筆記》>,《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3期
張衛中,<先鋒的重建:中國本土先鋒小說形態構想>,《文藝評論》1998年第6期
張學軍:<博爾赫斯與中國當代先鋒寫作>,《文學評論》2004年第6期
黃河,<史鐵生小說中知青文本的鄉土敘事>,《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
黃忠順,<思索的小說——昆德拉的小說學與史鐵生的《務虛筆記》>,《荊州師範學院學報》2000年第3期
黃忠順,<論《務虛筆記》的思想對話形式>,《泰安師專學報》2002年第4期
陸云剛,<《務虛筆記》:兩極悖論的沉思>,《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陸云剛,<魯迅與史鐵生的比較研究——以對人本困境的探討為中心>,《安徽文學》2007年第10期
馬云,<史鐵生散文:生命的留言>,《當代文壇》2003年第3期
程錦,<史鐵生的小說創作觀照>,《文學教育 》2007年第3期
溫江斌,<從《我與地壇》看史鐵生對生命的沉思>,《江西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年第2期
曾令存,<史鐵生:尋找救贖與走向「過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4期
彭早霞,<尋找精神家園——論史鐵生《我的丁一之旅》>,《語文學刊》2006年第24期
彭國棟,<生命的感悟與體驗——解讀史鐵生>,《商丘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3期
單元,<人性之思與心魂之舞——解讀史鐵生長篇新作《我的丁一之旅》>,《名作欣賞》2007年第5期
齊亞敏,<史鐵生的辨證——對《我的丁一之旅》的思考及存疑>,《當代文壇》2007年第1期
葛雪梅,<人類精神困境的突圍——史鐵生殘疾人小說主題意蘊的探求>,《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1期
董萃,<史鐵生殘疾主題小說的精神內核> ,《瀋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3期
董靈超,<在宿命和期冀交擾中的徹悟──淺談史鐵生作品的精神情結>,《柳州師專學報》2005年第三期
楊金芳,<破譯人生密碼的生命寓言——評析《務虛筆記》>,《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5期
賈玉紅,<殘疾意識和人類情感——重讀史鐵生>,《固原師專學報》2005年第4期
靳瑞霞,<由美到善:史鐵生的救贖之路>,《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年第1期
趙素蘭,<史鐵生散文的傾訴體式初探>,《電影評介》2007年第18期 
趙毅衡,<神性的證明:面對史鐵生>,《開放時代》2001年第7期
劉文輝,<避「實」就「虛」——論史鐵生小說的文體策略>,《上饒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
劉新,<先鋒的先鋒——從先鋒派文學自身的弊端看史鐵生的創作>,《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1期
劉韶娟,<從《山頂上的傳說》看史鐵生的心理歷程>,《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劉際平,<「惟宏博的愛願是人可以期求的拯救」——史鐵生《病隙碎筆》中的懺悔意識>,《焦作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4期
劉劍格、裴志偉,<匿名的基督徒——史鐵生及其作品解讀>,《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  
戴國慶,<殘疾及其拯救——論史鐵生創作的心路歷程>,《雁北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 
薛林榮,<向死而生——史鐵生小說的母題解讀>,《天水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
韓元,<史鐵生:邊走邊唱──走出美的距離>,《當代作家評論》1999年第4期
譚愛娟,<琴弦上的生命之歌——史鐵生作品中的殘缺之美>,《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3期
龔敏律,<精神聖者的仰望之路——論史鐵生創作中的宗教意識>,《理論與創作》2005年第6期

四、學位論文
(一)台灣
陳萱銘,《史鐵生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1997年6月
(二)大陸
卜超,《論史鐵生的文學創作及時代價值》,青島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王子東,《人生苦難的拯救——史鐵生創作論》,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王珺,《論張承志、史鐵生、張煒的小說創作》,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碩士文,2002年1月
朱翠芳,《獨行者的抵抗和皈依──史鐵生小說的時空敘事》,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宋文壇,《價值尋找和精神皈依的旅程──張承志、史鐵生創作精神比較論》,遼寧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6月
李玲,《殘疾與愛情的哲學思考—史鐵生創作論》,天津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5月
周琰,《「思索的小說」:論史鐵生小說的哲理意涵》,揚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周磊,《苦苦追尋「生之意義」──論史鐵生作品的深層意蘊》,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1月
周曉燕,《虛實之間的精神皈依──《務虛筆記》的心理美學意義探尋》,湖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洪佳惠,《信仰與寫作——北村和史鐵生創作的比較研究》,上海大學碩士論文, 2006年4月
胡書慶,《靈魂的翱翔與折斷的文學之翼——張承志、史鐵生、北村綜論》,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4月
唐敏,《從「思」到「詩」:史鐵生生命體驗的還原》,四川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海力洪,《史鐵生論:從文化背叛、生命體認到信仰追索》,上海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5月
徐源,《詩性的追問──論史鐵生對精神性存在主題的深度開掘》,浙江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張細珍,《「心魂」的文字般若──史鐵生小說創作論》,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張路黎,《史鐵生哲思文體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5年5月
陶國立,《「生之意義」的探尋──史鐵生作品的哲學解讀》,東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5月
問憲莉,《救贖之途的文學體驗與終極思考——史鐵生論》,陜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彭早霞,《論史鐵生小說的哲學精神》,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4月
寧克華,《第五只眼睛看世界──在史鐵生的世界傾聽與領會》,安徽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4月
蔡春子,《史鐵生:從殘疾身體到健康表達》,華中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蔣小芳,《論史鐵生和卡夫卡的殘障生存之與孤獨感的書寫》,云南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劉文輝,《宿命的寫作──史鐵生論》,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9月
劉莉,《被神性的光輝引領和照亮——論史鐵生創作中的宗教精神》,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年10月
魏云,《守望靈魂──論史鐵生文學創作中的生死觀》,鄭州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5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