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3006201000115700 |
---|---|
DOI | 10.6846/TKU.2010.01106 |
論文名稱(中文) | 台灣同志電影的在地化與全球化(2002-2009) |
論文名稱(英文) |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Taiwan Lesbian and Gay Film(2002-2009)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大眾傳播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Mass Communication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8 |
學期 | 2 |
出版年 | 99 |
研究生(中文) | 林恒妃 |
研究生(英文) | Heng-Fei Lin |
學號 | 696050169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0-06-17 |
論文頁數 | 130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魏玓
共同指導教授 - 紀慧君 委員 - 吳怡國 委員 - 劉昌德 |
關鍵字(中) |
同志電影,全球化,在地化,周美玲 |
關鍵字(英) |
Cho Mei-Ling(Zero Cho), Globalization, Lesbian and Gay Film, Localizat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在全球化的影響之下,同志電影在台灣所形成的市場為同志開啟一個發聲管道。在跨國商品化的過程之中,文化轉移讓同志文化得以在台灣逐漸白熱化,甚至落地生根。全球同志電影高度發展的狀況,同志國片一方面繼承了「形式」之便,二方面也促成國片的另一波高潮。 但在形式之外,目前主流同志國片內容面上卻十分乏善可陳,似乎未因社會對同志接受度的提升而加強同志議題的探討深度,文本中反而利用同志之名,行消費之實,缺乏在台落地生根的口吻。 另一方面,周美玲的創作歷程也反映出產業環境的確會對創作者造成影響。雖仍透過在地化的議題來詮釋同志議題,但在商業考量下,文本卻犧牲了其原有的批判性。換言之,產業環境間接的左右了文本的深度及在地化發展的多元可能。 最後回歸到電影觀眾身上,同志觀眾期望同志國片除了娛樂的功能外,也能提升相關同志議題的探討,如同志家庭、愛滋病、老年同志…等。 |
英文摘要 |
Under the influence of Globalization, lesbian and gay film (L&G film) has opened a channel for its group. In the transnational commercialization's process, the cultural shift lets lesbian and gay culture be able to be incandesced in Taiwan, even take root. According to the highly global development of L&G film, Taiwan’s L&G film has inherited “the form” at the same time, also facilitated Chinese movie another high tide. Besides the form, the contents of Taiwan’s L&G film are very poor and still. They don’t reinforce the lesbian and gay theme, instead they using it to do the reality of consume, lack of the view of life facts. We can see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s effect through Cho Mei-Ling’s create progress. Although she tried to translate lesbian and gay theme by local topics, but under the commercial consideration, her efforts were still in vein. The critical side of her contents has been sacrificed. In other words, the industrial environment has indirect influence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ontents’ deepness and multi-dimensional developments. Back to the audience, lesbian and gay audiences expect to see more discussion about lesbian and gay theme, such as lesbian and gay family, AIDs and old age lesbian and gay.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論文章節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相關文獻探討...................................3 第三節 研究問題與論文架構.............................6 第二章 理論架構、研究方法及個案選擇...................9 第一節 理論架構.......................................9 第二節 研究方法......................................22 第三節 個案研究電影選擇..............................24 第三章 「志」在四方:酷兒浪潮的全球動態與影響........29 第一節 一「同」動起來................................29 第二節 全球同志影業發展脈............................50 第三節 台灣同志電影發展脈絡..........................62 第四章 「異」口「同」聲:落地生根的特殊口吻..........68 第一節 台灣同志片的文本流轉..........................68 第二節 打開《藍色大門》進入《盛夏光年》的夏日旋風....73 第三節 周美玲的同志三部曲............................79 第四節產業結構與文本的關係............................99 第五節「同」言「同」語...............................100 第五章 結論.........................................108 第一節 同志國片的回歸...............................108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111 參考書目.............................................113 附錄.................................................123 論文表目錄 表一、本論文架構........................................8 表二、2002-2009/9台灣上映的同志劇情片..................28 表三、一九九五年以降大型同志活動.......................41 表四、2003-2009同志大遊行主題..........................42 表五、2002-2009每年同志國片產量........................67 表六、文本分析架構.....................................73 表七、周美玲三部曲中角色設定...........................94 表八、受訪者基本資料..................................101 |
參考文獻 |
中文書目: 丁乃非、劉人鵬(1998)。〈罔兩問景:含蓄美學與酷兒攻略〉,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編《性別研究:酷兒理論與政治專號》,頁109-155。中壢: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性/別研究室。 于國盛譯(1979)。《失落的藝術紋身》,台北:知見。 王志成(1996)。《聲色之謎》。台北:萬象。 王雅各(1999)。台灣男同志平權運動史。台北,開心陽光。 王志弘、李根芳譯(2003)。《文化理論詞彙》,台北:巨流。(原書Brooker, P. [1999] A Glossary of Cultural Theory.) 王君琦(2005)。〈主流中的叛逆:解讀台灣電視劇《逆女》的抵抗意涵〉,《媒介擬想》,3: 35-50。 王雅蘭(2006年5月16日)。〈《盛夏光年》開鏡張孝全挑戰背部全裸〉,《民生報》。 李天鐸、陳蓓芝(1996)。〈八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社會學探索〉,收錄於李天鐸編,《當代華語電影論述》,頁34-77。台北:時報。 吳珮慈譯(1996),《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台北:遠流。(原書Aumont, J. & Marie, M. [1988]. L’Analyse des Films.) 李幼新(1997)。〈同志電影的影片展演與影響延展〉,《聯合文學》,148: 80-88。 朱崇儀(2000)。〈性別與書寫的關連--談陰性書寫〉,《文史學報》,30: 33-51。 朱恩伶譯(2001)。《男裝扮終生: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性別演員-爵士樂手比利‧提普頓的雙重人生》,台北:女書。(原書Middlebrook, D. W. [1998]. Suits me: the double life of Billy Tipton.) 何春蕤(2003)。〈認同的「體」現:打造跨性別〉,收錄於何春蕤《跨性別》,頁1-48。中壢市: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吳錫德(2003)。《文化全球化》,台北:麥田。(原書Warnier, J. P. La Mondialisation dé la culture) 吳佳倫(2007)。《電影0行銷》。台北:書林。 呂政霖(2007)。《台灣小成本電影的生存之道─以《17 歲的天空》、《盛夏光年》和《刺青》等三部同志題材電影為例》,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凡(2008)。〈虛擬世界+可愛教主:《刺青》的青春印記),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2008台灣電影年鑑》,頁45-49。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尚衡譯(1989)。《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 [1976]. Histoire dé la sexualite.) 卓耕宇、達努巴克(2007)。〈多元性別與同志教育〉,收錄於黃淑玲、游美惠編,《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數114-136。台北:巨流。 洪凌、紀大偉(1997)。〈新世代的冷酷觀點-同性戀書寫〉,收錄於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頁63-69。台北:元尊。 紀大偉、洪凌(1997)。〈身體像一個優秀的粽子〉,收錄於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頁71-76。台北:元尊。 紀慧君(2003)。《建構新聞事實:定位與權力》,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博士班論文。 姚人多(2000)。〈論傅柯的《主體與權力》:批判性的導讀(上)〉,《當代雜誌》,150: 126-133。 胡清暉(2003)。《解讀西方影展的「中國熱」現象—一個後殖民的詮釋觀點》,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 洛楓(2005)。〈導言:「媒介與性/別」研究〉,收錄於洛楓編,《媒介擬想》,3: 12-18。台北:遠流。 徐亞鈴(2004)。《〈慾望城市〉與女性情慾的探索》,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馬傑偉(2005)。〈跨境慾望:兩部中國電視劇集對現代性所展現的幻想、模擬與焦慮〉,收錄於洛楓編,《媒介擬想》,3: 21-34。 孫慰川(2008)。《當代台灣電影(1949-2007)》。大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莊慧秋編(2009)。《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臺北:心靈工坊文化。 陳韜文(2000)。〈文化轉移:中國花木蘭傳說的美國化和全球化〉,《新聞學研究》,66: 1-27。 陳飛寶(2000)。《台灣電影導演藝術》。台北:亞太。 麥若愚(2004年2月21日)。〈奧斯卡獎落誰家系列之一:〈女主角篇女魔頭莎莉塞隆呼之欲出〉,《民生報》。 陳婷譯(2005)。《藍調石牆T》,台北:勁報多媒體。(原書Feinberg, L. [1992]. Stone Butch Blues.) 梁瓊芳(2007)。《文學•影像•性別-八○年代台灣「文學電影」中的女身╱女聲》,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張小虹(1993)。《後現代/女人-權力、慾望與性別表演》、台北:時報。 馮建三譯(1994)。《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原書Tomlinson, J. [1949]. Cultural Imperialism: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性別 同志學》。台北:聯合文學。 焦雄屏(1998)。《時代顯影-中西電影論述》。台北:遠流。 葉月瑜、劉慧嬋譯(2000),Bordwell, David著。〈跨文化空間?朝向中文電影詩學〉,《電影欣賞》,104: 15-25。 黃道明(2000)。〈召喚同性戀主體-渾名、汙名與台灣男同性戀文化的表意〉,何春蕤(編),《性/別政治與主體形構》,頁111-129。台北:麥田。 游惠貞譯(2000)。《誰在詮釋誰:紀錄片的政治學》,台北:遠流。(原書Rabinowitz, P. They must be represented : the politics of documentary.) 張雅萍譯(2001)。《大眾電影研究》,台北:遠流。(原書Hollow, J. & Jancovich, M. [1995]. Approaches to popular film.) 曾志隆(2002)。《拉克勞與穆芙》。台北:揚智文化。 馮建三譯(2003)。《全球好萊塢》。台北:巨流。(原書Miller, T.,Govil. N., Mcmurria, J. & Maxwell, R.. Global Hollywood.) 黃金麟(2005)。《政體與身體:蘇維埃的革命與身體,1928-1937》。台北:聯經。 張世倫(2006.02a)。〈裝神弄鬼-台灣靈異電影新浪潮〉,《台灣光華雜誌》,31(2): 92-97。 黃郁軒(2006)。《私領域中的認同展演:台灣同志運動另一面》,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遠嬰(2000)。《華語電影十導演》。大陸:浙江攝影出版社。 楊長苓(2000)。〈伸展慾望之翼-網絡空間情慾地景〉,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頁107-130。台北:麥田。 聞天祥(2001)。〈2000年國際影展的台灣腳印〉,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2001年電影年鑑》,頁79-83。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詹瑋琦(2003)。《華語電影在台灣的好萊塢式行銷—以《英雄》、《雙瞳》為例》,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甯應斌(2004)。《身體政治與媒體批評》。台北:巨流。 塗翔文(2004年04月30日)。〈莎莉賽隆《女魔頭》揚威 增肥扮醜玩殘自己〉,《蘋果日報》。 楊珮芸(2006)。《後現代攝影對西方繪畫正典的擬仿與顛覆性-以辛蒂雪曼與森村泰昌為例》,南華大學美學與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塗翔文(2008)。〈2007銀幕新人:台片回春的指標之一〉,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2008台灣電影年鑑》,頁76-79。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劉北成、楊遠嬰譯(1992)。《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原書Foucault M. [1977].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the prison. New York: Allen Lane.) 蔡菁菁(1996)。《電影文化資產保存之實務研究:中華民國、英國及美國電影資料館之比較與探討》,世新大學大眾傳播學類碩士論文。 趙彥寧(1997)。〈酷兒的時間〉,收錄於紀大偉編,《酷兒啟示錄-台灣當代QUEER論述讀本》,頁147-1158。台北:元尊。 趙彥寧(2001)。《戴著草帽到處旅行-性/別、權力、國家》。台北:巨流。 潘英海 (1994)。〈文化合成與合成文化:頭社村太祖年度祭儀的文化意涵〉,收錄於莊英章、潘英海編,《台灣與福建社會文化研究論文集》,頁235-25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劉現成(1995)。《1960年國家機器介入台灣電影事業之研究》,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俊譯(1995)。《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台北:桂冠。(原書Dreyfus, H. L. & Rabinow, P. [1982]. Beyond Structualism and hermeneutics.) 魏玓(1999)。〈全球化脈絡下的閱聽人研究-理論的檢視與批判〉,《新聞學研究》,60: 93-114。 魏玓(2004),〈從在地走向全球:台灣電影全球化的歷程與類型初探〉,收錄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6: 65-92。 戴行鉞(1999)。《藝術觀賞之道》,台灣:商務。(原書Berger, J., Blomberg, S., Fox, C., Dibb, M. & Hollis, R. [1926]. Ways of Seeing.) 謝仁昌訪問,楊憶暉、謝仁昌整理(2004)。〈青春的圍城 易智言的《藍色大門》,以及浮光掠影〉,收錄於行政院新聞局編,《2003台灣電影年鑑》,頁30-42。行政院新聞局出版。 謝鴻均(2006)。《原好:混混乃陰性空間,瀝瀝如母性系譜》。台北:台灣商務。 顏培鑫(2009)。《台灣酷兒/同志劇情電影成長書(1985~2008)》,國立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子中(2000)。〈從Freud的《個案》到西蘇(Cixous)的《畫像》-關於朵拉(Dora)的一、二事〉,收錄於何春蕤編,《從酷兒空間到教育空間》,頁67-84。台北:麥田。 蘇芊玲(2009年7月20日)。〈尊重他人意願才是重點〉,《中國時報》。 〈交易女人:性的「政治經濟學」〉,收錄於顧燕翎、鄭至慧編(1999)/張娟芬譯,《女性主義經典》,頁167-177,台北:女書。(原篇名Rubin, G. [1993]. The traffic of women:notes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ex. Psychoanalytic Sociology, 1, 215-268.) 英文書目: Appadurai A. (1990). Disjuncture and Difference in the Global Culture Economy. Featherstone, M., e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Barthes, R. (1978). A Lover’s Discourse: Fragments. Trans. Richard Howard. New York: Hill and Wang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Butler, J. (1997). Excitable Speech: A Politics of the Performative. London: Routledge. Barry D. Adam, B. D., Duyvendak, J. W. & Krouwel, A. (1999). The Global Emergence of Gay and Lesbian Politics: National Imprints of a Worldwide Movement.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erry, C. (2003). Wedding Banquet: A Family (Melodrama) Affair. In C. Berry(Eds.), Chinese Films in Focus: 25 New Take. London: British Film Institute. Giddens, A. (1999) Runaway World, The BBC Reith Lectures, London, BBC Radio 4, BBC Education. Hall, S. (1982). The Rediscover of Ideology.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edia, eds. Michael Gurevitch et al. New York: Methuen. Harré, R. & Van Langenhove, L. (1992). Varieties of Positioning. 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ur, 20, 393-407. Butler, Judith P., 1990,”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Y: Routledge, Chapman & Hall, Inc. Press. Khiabany, G. (2003)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et: Myths and Realities. Trends in communication 11(2), 137-153. Robertson, R. (1992). Globalization: Social Theory and Global Cultur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Tomlinson, J. (2006). Globalisation and Culture. The Institute of Asia-Pacific Studies Ningbo and Institute of Comparative Cultural Studies on 24 November 2006. Wittig, M. (1980). The Straight Mind. Beacon Press 網路資料: “Anita Bryant gets pie...Milk gets bullet”, 2008/12/14. http://open.salon.com/blog/harry_knapp/2008/12/14/anita_bryant_gets_piemilk_gets_bullet John Cloud, “Harvey Milk: People told him on openly gay man could win political office. Fortunately, he ignored them”, 1999/6/14. http://205.188.238.181/time/time100/heroes/profile/milk03.html 《同居伴侶法有譜了嗎?》,第211期女性電子報—新聞前線 http://forum.yam.org.tw/bongchhi/old/tv/tv210.htm 《2007第五屆同志大遊行》 http://mypaper.pchome.com.tw/tp5201022/post/1294473132 《聞天祥的同志電影Top10 》 http://blog.chinatimes.com/formosamovie/archive/2006/03/12/46134.html 《女魔頭讓莎莉賽隆躍居好萊塢重量級女星》,法新社,2004年3月1日。 http://www.epochtimes.com/b5/4/3/1/n476917.htm 《金馬影展13部同志電影-破慾望藩籬 挑戰體制框架 重新定義酷兒精神》,2009年10月4日。 http://video.libertytimes.com.tw/topnews.php?i=4124 《廳堂裡的另一隻大象 --《自由大道》》,2009年2月23日。 http://blog.chinatimes.com/davidlean/archive/2009/02/23/378328.html 《台首部同志劇發片 楊祐寧當選夢中情人》,2004年7月5日。 http://www.yangyouning.com/yoyob/news/2004033001.htm 《〈盛夏光年〉只有假意,沒有真情》,2006年11月12日。 http://blog.chinatimes.com/c4liang/archive/2006/11/12/127008.html 《漂浪青春》無名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drifting0303/9801263 《揭開開心網上曼珠沙華的本來面目》 http://211.89.225.4:82/gate/big5/blog.cnr.cn/188180/viewspace-18515.html 尹鴻、王曉豐(2007年01月08日)。《高概念電影模式及其商業啟示》。http://media.people.com.cn/BIG5/22100/76588/76590/5258864.html 卡斯楚街,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A1%E6%96%AF%E6%A5%9A%E8%A1%97 朱偉誠(2005年12月14日),〈我願意.我控訴》,《中國時報》。http://gsrat.net/news/newsclipDetail.php?pageNum_RecClipData=5&&ncdata_id=2306 何春蕤,《同性戀與狗不得進入 》。 http://sex.ncu.edu.tw/activities/1996/19960211.htm 李安人物介紹http://movie.kingnet.com.tw/search/index.html?act=actor&r=1056534781 吳玄(2008年7月14日)。《無所畏懼的執著〈漂浪青春〉》。 http://blog.udn.com/dodobear/2037462 紅筆,《超實力派美女-莎莉賽隆》,開眼e週報,第175期。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75&eid=v175104 真善美劇院介紹 http://www.movie.com.tw/wonderfu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60&Itemid=2 彩虹旗,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AD%E8%89%B2%E5%BD%A9%E8%99%B9 陳淑英(2007年7月11日)。《讀者10問周美玲》。 http://n.yam.com/view/mkmnews.php/508978 陳尹宗(2009年7月5日)。〈蔡康永譏笑娘砲 同志嘲諷忘本〉,《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5/today-show1.htm 游婷敬,《一點都不草莓族的〈盛夏光年〉-陳正道導演專訪〉,放映週報。 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asp?H_No=100&period=77 新《三國》:每個英雄心中都有座斷背山 2010 05 12 http://ent.sina.com.cn/v/m/2010-05-12/11592955432.shtml 電影處處見「同志」 影展記錄平權歷程 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sunkiss20090923203542 鄒念祖(2003年8月1日)。〈「藍色大門」被影評讚不絕口〉,《自由時報》。 http://www.epochtimes.com/b5/3/8/1/n351703.htm 聞天祥,2004年1月28日,《第13屆香港同志影展》。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947,c162-1.php 聞天祥(2005年7月11日)。《藍色大門》影評。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101 新快報:李安電影解讀之《喜宴》,2008年05月23日。http://www.chinanews.com.cn/yl/dyzx/news/2008/05-23/1260395.shtml 聞天祥(2008年8月14日)。《漂浪青春》影評。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19 趙錫彥,〈《豔光四射歌舞團》—從慾望花車看同志空間〉 http://www.wretch.cc/blog/moonshiny/1916467#comment39814038 鄭學庸,〈女同志集團結婚 台灣首例勇敢愛 5千人見證〉,《自由時報》 http://www.libertytimes.com/2006/new/oct/1/today-life9.htm 藍祖蔚,《台灣人為何偏愛同志電影?》,開眼e週報,第111期。 http://blog.yam.com/tonyblue/article/9180257 2007 04 01 藍祖蔚(2005)。《文字和影像的距離有多遙遠?〈青春蝴蝶孤戀花〉》,開眼e週報,13期。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13&eid=1013004 顧皓然(2000年9月1日)。《紐約「石牆事件」同志開始爭取基本人權》 http://www.nownews.com/2000/09/01/543-192406.htm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