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3005202113092500 |
---|---|
DOI | 10.6846/TKU.2021.00832 |
論文名稱(中文) | 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學習態度及成果之行動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and Outcome of Blended Learning for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SL Class- An Action Study of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Taichung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9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0 |
研究生(中文) | 梁婉茹 |
研究生(英文) | Wan-Ju Liang |
學號 | 708740146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1-05-15 |
論文頁數 | 178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何俐安(lianho@mail.tku.edu.tw)
委員 - 蔡森暉(ptsai@mail.tku.edu.tw) 委員 - 田寒光(tienhankuang@yahoo.com.tw) |
關鍵字(中) |
混成學習 螺旋式課程 數位學習科技 (Edpuzzle) ESL課 |
關鍵字(英) |
Blended Learning Spiral Curriculum E-Learning Technology Edpuzzle ESL Class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由於台灣國際學校的正規課堂都是以外籍教師全英語授課的方式進行,學生容易因為英語程度不夠,跟不上班級學習進度,上課容易分心,導致學習興趣缺缺,尤其是經學校入學考試評估需要修讀ESL課程的學生。因此,為解決學生英語程度不足銜接全英語授課的困境,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螺旋式課程的特性和教學原則為課程設計基礎,在與數位學習科技(Edpuzzle)結合而成的混成學習課程,希望能提升處於數位時代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與成果。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為期2週共6堂課的混成英語學習課程。研究對象為研究者任教的高中十一年級一個班共3名學生。資料蒐集方法包括觀察、問卷與文件記錄,即學生英語學習背景問卷、學生英語學習單、教師教學日誌、訪談、錄音、學生課堂表現等。主要研究結論有: 一、混成學習方案能有效幫助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提升英語學習成果; 二、混成學習對國際高中ESL課程的學生有正向的學習態度; 三、混成學習研究能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研究者以本研究的研究結果為依據提出建議,供未來欲進行混成學習相關研究的學者做參考。 |
英文摘要 |
At international schools in Taiwan, foreign teachers teach the regular courses in English. Due to different English abilities, students may find difficulties to follow up with class and may easily distracted in class. It is even harder especially for those who are assessed by admission examinations that are evaluated to join ESL classes to improve students’ English. Thus,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English learning attitude and outcome of Blended Learning with spiral curriculum and e-learning technology (Edpuzzle) for the eleventh-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ESL class. This study adopted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blended learning course was conducted in two weeks with a total of six units. The research participants were three eleventh-grade students that were enrolled in ESL class at an international school in Taichung. The research instrument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were student English learning background questionnaires, student English learning worksheets, teacher’s teaching diaries, interviews, recordings, and student performance in class. The findings are: (1) Blended Learning can help to increase student-learning outcome in ESL class at international school; (2) Blended Learning has the positive learning attitude effect to students in ESL class at international school; and (3) The research of Blended Learning can improve teacher’s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and growth.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further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ers are provided as a reference.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目次 iv 表次 vi 圖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定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ESL課教學 13 第二節 混成學習與相關研究 24 第三節 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果 38 第三章 研究設計 45 第一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5 第二節 個案介紹及研究對象 49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教學設計與實施程序 56 第五節 資料分析 6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71 第一節 教師教學歷程與反思 71 第二節 混成學習之學生學習成果 90 第三節 混成學習之學生學習態度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5 第一節 結論 125 第二節 建議 131 參考文獻 135 一、中文部分 135 二、英文部分 150 附錄一 英語學習背景問卷 155 附錄二 教師教學日誌 156 附錄三 學生英語學習態度評量 160 附錄四 學生英語學習單與作業 161 附錄五 學生課後訪談單 167 附錄六 家長同意書 169 附錄七 教案 170 表次 表3-3-1 研究問題與工具對照表 55 表3-4-1 教學目標 57 表3-4-2 教學內容 58 表3-4-3 教學實施表 64 表3-5-1 資料編碼說明 66 表4-1-1 教學省思與修正 88 表4-2-1 學生學習成果進步情形 117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 47 圖3-1-2 研究流程 48 圖4-1-1 單元一學生上課筆記 73 圖4-1-2 國際新聞議題範例 78 圖4-1-3 Edpuzzle回答畫面 81 圖4-1-4 單元五影片課堂學習畫面 84 圖4-1-5 單元六課堂暖身活動 85 圖4-2-1 標點符號學習單(正面) 91 圖4-2-2 標點符號學習單(背面) 92 圖4-2-3 段落中標點符號的學習單 93 圖4-2-4 學生於Edpuzzle練習易混淆標點符號的學習成果 95 圖4-2-5 Edpuzzle分析學生練習結果 96 圖4-2-6 Edpuzzle記錄學習者作答情形 97 圖4-2-7 學生默寫一個好段落的暖身活動 99 圖4-2-8 學生的How to…?作品 100 圖4-2-9 學生的My Favorite…作品 101 圖4-2-10 學生於Edpuzzle複習一個好段落的練習情形 102 圖4-2-11 Edpuzzle記錄學生段落練習的情形 103 圖4-2-12 學生辨識國際議題段落部分的作品一 105 圖4-2-13 學生辨識國際議題段落部分的作品二 105 圖4-2-14 學生撰寫國際議題大意作品一的段落寫作 106 圖4-2-15 Ms. Hsu評分學生作品一 106 圖4-2-16 教師評分學生作品一 107 圖4-2-17 學生在Edpuzzle觀看國際影片的學習情形 108 圖4-2-18 Edpuzzle記錄學生觀看國際影片的學習情形 108 圖4-2-19 學生觀看影片的段落寫作作品一 109 圖4-2-20 Ms. Hsu評分學生影片作品一 110 圖4-2-21 教師評分學生影片作品一 111 圖4-2-22 學生觀看影片的段落寫作作品二 112 圖4-2-23 Ms. Hsu評分學生影片作品二 113 圖4-2-24 教師評分學生影片作品二 114 圖4-3-1 教學現場學生課堂參與狀況 123 圖4-3-2 學生課堂筆記 124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王智弘(2010)。質的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彰化師大教育學報,第17輯,29-50頁。 王天保(2017)。進學班學習態度之調查-以中級日語讀本課程為例-。淡江外語論叢,(29),106-129。 王伯源(2020)。透過行動學習遊戲app教學方式探討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模式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以媒體素養課程置入性行銷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G060488032I)doi:10.6345/NTNU202000487 王淑儀(2008)。從EFL到ESL -淺談英語教學模式的轉換與教材銜接。敦煌英語教學電子雜誌,取自網站:http://www.cavesbooks.com.tw/CET/ArtContent_tw.aspx?CDE=ART201308141311510R4 王嘉祐、杜崇勇(2019)。學生參與校外實習之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康寧大學北部校區為例。中華創新發展期刊,4(4),19-33。 古汶平(2019)。結合互動式影片學習系統之翻轉學習 對國小學生學習數學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4q26e 台灣兒童美語協會(2014)。ESL課程說明。取自網站:https://www.keat.org.tw/ellis_intro.php 史美瑤(2014)。混成學習(Blended/ Hybrid Learning)的挑戰與設計。評鑑雙月刊,50。 江旻(2016)。個別課輔以團體教學對兒童小提琴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果影響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55-0102201612390600) 呂佩樺(2006)。生活化英語教學的迷思:台北縣市兒童全英語補習班之研究。國立臺北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4su23 呂冠緯(2015)。跨越翻轉教學的鴻溝。教育派動電子期刊,1,取自網站:http://www.stjh.mlc.edu.tw/attachments/article/627/20150524%E8%B7%A8%E8%B6%8A%E7%BF%BB%E8%BD%89%E6%95%99%E5%AD%B8%E7%9A%84%E9%B4%BB%E6%BA%9D.pdf 呂冠緯(2020年1月31日)。停課不停學|化危機為轉機 數位學習成防疫居家學習好幫手。親子天下 教與學的對話 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38 阮孝齊(2018)。原住民族國中學生學習態度及學校歸屬感影響因素之探究。台灣原住民研究論叢,(24),93-124。 李小玲(2019)。混成學習模式對偏遠地區國中英語科補救教學學生英語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4-G0105911021)doi:10.6814/NCCU201901296 李振清(2012)。台灣英語教育的演進與前瞻思維。台灣教育,(674),31-40。doi:10.6395/TER.201204.0031 李孟純(2020)。證券業轉型後之新進營業員集中培訓實務分享。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6(3),31-43。doi:10.6587/JTHRE.202003_6(3).0003 李慶源、楊朝富、楊梅伶(2013)。行動化生態觀察電子書之製作與應用。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報,9(3),173-188。 李麗君(2014)。我國大學推動學習成果本位評量的現況與挑戰。高教評鑑與發展,201408(8:1期)。取自:http://ericdata.com/File/PDF/J754/%E6%88%91%E5%9C%8B%E5%A4%A7%E5%AD%B8%E6%8E%A8%E5%8B%95%E5%AD%B8%E7%BF%92%E6%88%90%E6%9E%9C%E6%9C%AC%E4%BD%8D%E8%A9%95%E9%87%8F%E7%9A%84%E7%8F%BE%E6%B3%81%E8%88%87%E6%8C%91%E6%88%B0.pdf doi: 10.3966/231225522014080801002 吳文星(2012)。〈台灣現代教育的發展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http://knowledge.teldap.tw/million/index.php 吳伶卉(2007)。應用直接教學法對亞斯伯格學童社交技巧訓練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6rc6x 吳怡如、翁楊絲茜、葉怡宣、陳姿佑(2012)。學習風格對混成學習參與度與成效之研究-以公務人員為例。技職教育期刊,(6),61-76。doi:10.6765/JTVE.201212.0061 吳清山(2013)。教育名詞—混合式學習模式。教育資料與研究季刊, 109,171-172。 吳培源(2006)。教學視導 觀念、知能與實務。台北市:心理。 吳曉青(2016)。Google Classroom融入5E模式對學生的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以七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qh9sh 吳霖姿(2020)。家長對鍵位英語教學法的調查研究:基於創新擴散理論與體制理論-以上海舞動美語培訓校為例。國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3a3kw 宋曜廷、廖楷民(2011)。數位學習研究的變遷:學習理論、科技工具與研究方法的互動。載於宋曜廷、張國恩(總主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白北:高等教育出版社。頁13~16。 余曉靜(2019)。直播教學的應用 銀行管理與金融科技的整合。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取自:http://oaa.ccu.edu.tw/_files_oaa/dev/teach_plan/rep-PBM107022-%E4%BD%99%E6%9B%89%E9%9D%9C%E8%80%81%E5%B8%AB.pdf 林秀慧(2008)。由幼兒美語的迷思及政策演進省思我國幼兒美語應走的方向,幼兒保育系期刊論文,取自網站:http://ir.fy.edu.tw/ir/retrieve/14049/ 林秀慧(2020)。109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 英文考科評分標準說明。大學入學考試中心。取自:https://www.ceec.edu.tw/xcepaper/cont?xsmsid=0J066588036013658199&qunit=0K106494179321973589&sid=0K104419540611186512 林芳如(2000)。國小英語聽說教學法課程設計與教學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5vd36 林品君(2012)。溝通教學法與傳統式教學法: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銘傳大學應用英語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6pxv7 林佳漢(2016)。互動式PowerPoint遊戲化課程設計-以台灣史「史前時代」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55-2610201616294000) 林明志(2016)。翻轉教室在國中電腦教學上對學生學習成就、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影響-運用Google Classroom平台為例。國立宜蘭大學多媒體網路通訊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宜蘭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c4w27 林財丁(2004)。管理與商業心理學。台中市:滄海。 林凱胤、楊子瑩、王國華(2009)。融入混成學習與知識移轉策略實習輔導模式之成效評估。科學教育學刊,17(4),293-318。doi:10.6173/CJSE.2009.1704.02 林資期(2014)。運用Google Classroom於國小語文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數位學習設計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q766s 林敬修(2019)。探討學習風格與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線性代數課程為例。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桃園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mw8a7 林聖學(2009)。教室導入互動式教學平台之學習效益探討。朝陽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dqb65 邱靜君(2015)。應用Google Classroom建構數位學習系統輔助國小資訊課程教學之研究-以SCRATCH教學為例。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ud34p 周菡苹、宋靜怡、吳玫瑩、謝齊莊(2020)。國小學童教師支持、學習態度及學習成效之相關性-以新北市某國小高年級生為例。管理實務與理論研究,14(1),33-49。 凃保民、林玲巧(2017)。CD與DVD情境輔助教學對提昇國中生英語聽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康大學報,(7),99-119。 洪志宏(2007)。互動式數位學習網站在國小數學因數倍數教學應用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8k47x 柯秀娟(2012)。臺北市國中小英語教科書螺旋式課程銜接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55-1403201215580200) 范欣華(2012)。大學生對學生學習成就品質保證機制滿意認知之關鍵事件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倉島姿壽賀(2009)。以內容本位教學法設計之發展型中國茶藝華語課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sedq7 夏文龍(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中學生羽球學習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取自:http://web.nchu.edu.tw/pweb/users/wtsay/lesson/11680.pdf 教育部(2012)。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白皮書,取自: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網站:https://depart.moe.edu.tw/ed2600/cp.aspx?n=37734BA79B67A89A&s=AF04D533FC93AA8D 教育部(2013)。迎接數位化學習時代─教育部規劃全面性的數位學習推動計畫,取自: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網站:https://depart.moe.edu.tw/ED2700/News_Content.aspx?n=727087A8A1328DEE&sms=49589CE1E2730CC8&s=55E055B6B74E779F 黃正謙(2014)。線上互動式教學影片系統之設計與實作(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黃均庭(2020)。全英語主題式教學對五年級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英速魔法學院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2-0606202023422700) 黃政仁、黃偉婷(2017)。家庭資源、學習態度、多元入學管道與學習成效關聯性之研究:以臺灣某大學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2(4),117-143。doi:10.6209/JORIES.2017.62(4).05 黃政傑(2014)。翻轉教室的理念、問題與展望。台灣教育評論月刊,3(12),頁161~186。 黃彥超(2016)。新移民子女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低落嗎?個案學校新移民子女與本國籍配偶子女之比較。學校行政,(101),201-219。doi:10.3966/160683002016010101011 黃淑玲(2013)。從知識到可觀察的能力:評估學習成效的策略與建議。評鑑雙月刊,44。 黃敦晴(2020年3月7日)。全球停課潮,近15億學子停課不停學,挑戰師生父母。親子天下 教與學的對話 翻轉教育。取自: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720 黃華山、郭俐廷、林詩容、林為民、林曼莉(2019)。多維式概念圖融入共同學習法混成學習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15(2),15-35。 黃雅雲(2013)。YouTube影片教學對於提升小五學童。英語字彙及國際議題知識之成效(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55-2101201315345700) 郭洛伶、張弘勳(2019)。台南市國中生表演藝術課程學習態度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學校行政,(119),31-68。doi:10.6423/HHHC.201901_(119).0002 郭木炎、劉威德(2020)。廚藝系學生之生涯自我認知與技能學習成果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8),194-216。 郭靜晃(2007) 。〈社會行為研究法〉。台北:洪葉 郭靜蘭(2009)。以沉浸理論探討互動式多媒體教材對學習效果之影響。南華大學企業管理系管理科學碩博士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b7m5yy 徐典裕、王薏涵、郭凡瑞(2015)。博物館虛實整合科普教育應用與推廣服務模式-以融入小學課程主題之虛實整合行動學習為例。博物館學季刊,29(1),99-115。doi:10.6686/MuseQ.201501_29(1).0009 許晏琦(2018)。淡江大學社團課程學習成果及其與相關因素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G0003073105)doi:10.6345/THE.NTNU.DCEL.025.2018.F02 許婷婷(2008)。全英語教師之教學信念調查研究─以台中市兒童英語補習班為例(碩士論文)。取自網站:http://ntcuir.ntcu.edu.tw/bitstream/987654321/7333/1/096NTCTC461015-001.pdf 陳令愷(2016)。在國民小學中年級實施默示教學法對學習字彙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師專業碩士學位學程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fzavn 陳育亮、鄭淑慧(2010)。網路教學與社群學習在成人教育的應用-以混成式網路學習探討其行為意向。資訊管理學報,17(1),177-196。doi:10.6382/JIM.201001.0177 陳金宏、林東興、林盟傑(2016)。數位多媒體融入體育課程對學習態度與自我效能之影響-以彰泰國中游泳教學為例。臺中科大體育學刊,(12),87-101。doi:10.6980/NUTCPE.201606_(12).0008 陳明鈺、歐陽誾(2017)。資訊科技融入5E探究教學對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血液循環系統」為例。教育學誌,(38),125-176。 陳明國(2018)。大學生課外學習成果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從校務研究策略觀點探析(博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G080307015E)doi:10.6345/DIS.NTNU.DCEL.005.2018.F02 陳美玉(2000)。師生合作反省教學在師資培育上運用之研究。教育研究資訊,8(1),120-133。 陳美純、陳自豪(2018)。軍職人員教育訓練、學習動機及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研究。萬能學報,(40),35-61。 陳秀鳯(2015)。任務型教學法在國中英語教學上之成效。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nd9ua 陳俞婷(2016)。國小跨年級直笛音樂教學設計與實踐之省思。台灣教育評論月刊,5(5),114-120。 陳佩英、黃天仕、許美鈞、侯仲宸(2016)。當「研究法」遇見數位學習:教與學翻轉的經驗談。數位學習科技期刊,8(1),51-70。doi:10.3966/2071260X2016010801003 陳俐瑩(2020)。數學適性分組教學對高職生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G0006004114)doi:10.6345/NTNU202001103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院。 陳麗如(2017)。Google Classroom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德明財經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95a79 張玉茹(2009)。混成學習對大學生研究計畫寫作態度、寫作品質與班級氣氛的影響。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頁143-177。 張武昌(2006)。台灣的英語教育:現況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9,129-144。 張春興(1991)。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汪榮才(1976)。洛氏教育心理學。台北市:大聖。 張夏暖(2009)。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於溝通式教學之成效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臺北市。 張迺貞、徐暄淯(2016)。問題導向學習融入資訊素養與倫理創新教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53(2),171-209。doi:10.6120/JoEMLS.2016.532/0010.RS.CM 張琬喬(2012)。屏東縣國小高年級學童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知相關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學位論文,屏東縣。取自:http://140.127.82.166/retrieve/13931/101NPTT0212006-003.pdf 張敬宜(2001)。多元學習情境教學模組之研發-以“二氧化碳”主題為例。科學教育學刊,9(3),235-252。doi:10.6173/CJSE.2001.0903.02 張瓊穗(2012)。混成學習 ,取自: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942/ 曾鈺淳(2007)。自然教學法對學生英語學習成效與英語學習自我效能之探討。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雲林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7yxkr 曾靖雅、陸偉明、高實玫(2020)。遠距課輔教學對提升國中生英語口語學習之成效。臺北市立大學學報.教育類,51(1),35-52。doi:10.6336/JUTEE.202006_51(1).0002 葉重新(2000)。態度測量。教育大辭書。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85%8B%E5%BA%A6%E6%B8%AC%E9%87%8F&search=%E6%85%8B%E5%BA%A6%E6%B8%AC%E9%87%8F 廖曉青(2018)。英語教學法。台北市:五南 蔡秀美 (2018)。東海課程-歷史學系台灣教育史。東海大學網頁: https://course.thu.edu.tw/view/107/2/0256 蔡依帆(2017)。MAKER精神的初探——螺旋式生活科技課程設計。中等教育,68(2),150-159。取自:http://rportal.lib.ntnu.edu.tw/bitstream/20.500.12235/81482/1/ntnulib_ja_L1001_6802_150.pdf 蔡明學 (n. d.)。〈影響台灣教育政策之時代因素 〉。國家教育研究院網頁: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edm_no=7&content_no=194 蔡娪嫣(2020年3月13日)。新冠肺炎風暴》全球49國實施停課!影響近4億學生受教權,弱勢家庭受創尤重。風傳媒。取自:https://www.storm.mg/article/2399283 蔡清田(1999)。行動研究理論與「教師即研究者」取向的課程發展。載於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行動研究與偏遠地區教育問題診斷研討會手冊,142-161。 蔡清田(2011)。行動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國家文官學院。T&D飛訊,118,1-20頁。 蔡瑞君(2014)。數位時代「翻轉教室」的意義與批判性議題。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0(2),頁115~138。 蔡碧璉(2000)。教學相長。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9984/?index=9 鄭伊汝(2016)。布魯納之「發現式學習」應用於芭蕾入門課程。舞蹈教育,(14),61-77。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國民教育,39(5),2-12。 蔣雲妃(2018)。運用Google Classroom與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一年級學生生物學習成效之研究。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碩士論文,臺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6xq2n 劉曼君(2018)。建構以學生學習成果為導向的教學與評量。評鑑雙月刊,(72),49-51。 劉梓安(2020)。心智圖融入專業英文字彙教學對學習態度與學習成效之影響 -以桃園市某高職為例(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21-G0005702406)doi:10.6345/NTNU202000739 劉威德(2000)。學習心理學。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394/ 劉若蘭(2016)。融入社會議題服務學習課程發展歷程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課程與教學,19(3),113-138。doi:10.6384/CIQ.201607_19(3).0005 劉若蘭、李育齊(2018)。國中生參與服務學習課程方案歷程經驗、服務投入態度與學習成果之研究。課程與教學,21(2),141-168。doi:10.6384/CIQ.201804_21(2).0006 賴協志(2012)。學習態度對學生學習與學校效能影響之研究。國家教育研究院。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img/49/NAER-101-24-C-1-03-07-1-17.pdf 盧映慈(2020年3月)。全球確診超過30萬人!35個國家、將近10億人被「禁足」,6億人陷入困境。 Heho健康。取自:https://heho.com.tw/archives/74883 駱香妃、駱佩君、黃玉緹(2019)。從菜市場到餐桌:泰國烹飪學習觀光之動機與學習成果。觀光休閒學報,25(1),39-72。doi:10.6267/JTLS.201904_25(1).0002 戴雲卿(2019)。「問題導向的資訊融入小組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英語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3),290-298。 簡紅珠(2000)。詞條名稱:教學評量。教育百科。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E6%95%99%E5%AD%B8%E8%A9%95%E9%87%8F 蘇以青、何薰貴、劉雅瑛(2008)。課室教學與數位學習兩種學習模式的比較---學習者之主觀經驗。高雄護理雜誌,25(1),8-10。 蘇滿莉(2002)。職業取向學生及學院取向學生之英語學習態度、動機及策略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謝淑熙(2017)。理學思想的新探索,台北市:萬卷樓 藍俊雄、呂怡萱(2020)。探討國中生英語補習經驗與學習成果之研究。管理資訊計算,9(1),27-38。doi:10.6285/MIC.202003_9(1).0003 顧大維、張家綺、黃永欣(2009)。數位典藏相關標準與後設資料線上混成培訓課程之設計與發展。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7(1),97-118。 嚴德祐(2019)。不同母親國籍子女的學習成果差異(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U0001-2503201915211000)doi:10.6342/NTU201900676) 中文百科(n. d.)。禮記學記,白話。取自:https://www.newton.com.tw/wiki/%E7%A6%AE%E8%A8%98%C2%B7%E5%AD%B8%E8%A8%98 二、英文部分 Balluerka, N., Rodríguez, M., Gorostiaga, A., and Vergara, A. (2008). Development of a questionnaire to evaluate pilot schemes adapt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EHEA). Eur. Psychol. 13, 222–226. doi: 10.1027/1016-9040.13.3.222 Bernstein, Larry (2019). New Global Survey Offers Snapshot of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in 2019. Retrieved from https://edtechmagazine.com/k12/article/2019/02/new-global-survey-offers-snapshot-technology-classroom-2019 Bester, G., Brand, L., (2013). The effect of technology on learner attention and achievement in the classroom.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2013; 33(2), Art. #405, 15 pages, http://www.sajournalofeducation.co.za Bogdan, R., Biklen, S. K. (1992).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Bruner, J. S. (1960).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 H. D. (2001). Teaching by principles. New York: Longman. Harmer, J. 1991.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Longman. Cambridge Assessment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2018 ). Global Education Census Report [PDF fil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ambridgeinternational.org/Images/514611-global-education-census-survey-report.pdf Carr W, Kemmis S. (1986) Becoming critical: Education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Lewes : Falmer . Chang, S. Y. (2016). Exploring the efficacy of a flipped efl basic writing class., 3(1), 71-93. doi:10.6902/JNTUST.201612_3(1).0004 Chen, N. S., Wei, C. W., Kinshuk, & Chen, Y. R. (2008). Classroom climate and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holistic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s. 1(1), 72-92. Cheung, S.K.S., Wang, F.L. Blended learning in practice: guest editorial. J Comput High Educ 31, 229–232 (2019). https://doi.org/10.1007/s12528-019-09229-8 Denzin, N. K. (1978). The research act: A theoretical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ical method (2nd ed.). Dhunny, R. H., Angateeah, K. S., (2019). Impact of spiral teaching on quadratics: Action research with Grade 11 students in Mauritius. Retrieved from https://files.eric.ed.gov/fulltext/ED604303.pdf Driscoll, Margaret. (2002). Blended learning: Let's get beyond the hype. E-learning. 3. Retrieved from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6029739_Blended_learning_Let's_get_beyond_the_hype Elliot, J. (1991)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Fwu, B. J. (2017). A Total Inspection of Colleg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Capstone Courses as Summative Courses (63:1), 31-67. doi:10.3966/102887082017036301002 Harden R. M., Crosby J. (2000). AMEE guide no 20: the good teacher is more than a lecturer: the twelve roles of the teacher. Med. Teach. 22, 334–347 Hsu, L. L. (2012). Qualitative assessment of a blended learning intervention in an undergraduate nursing course. The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0(4), 291-299. doi:10.1097/JNR.0b013e31827363bc Huang, Y. Y. (2016). The Effects of Cross-age Peer Tutoring Program on English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Learn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13), 91-120. doi:10.6754/TCUJ.201612_(13).0004 Kazakoff, E.R., Macaruso, P. & Hook, P. Efficacy of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elementary school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students who are English Learners.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Dev 66, 429–449 (2018). https://doi.org/10.1007/s11423-017-9565-7 Kemp, N., & Grieve, R. (2014). Face-to-face or face-to-screen? Undergraduates' opinions and test performance in classroom vs. online learning.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5, 1278. https://doi.org/10.3389/fpsyg.2014.01278 Larsen-Freeman, D., & Anderson, M., Prof. (2011).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3rd ed.).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rsen, Lars Jacob Ege, "Teacher and student perspectives on a blended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program writing course" (2012). Graduate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12375. https://lib.dr.iastate.edu/etd/12375 Lewin, K. (1946). Action Research and Minority Problem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2(4): 34-46. Lincoln, S. Y.,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Thousand Oaks, CA: Sage. Milad, M. (2017).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Integra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Research Skills to Improve Academic Writing. Arab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3(3), October 2017, 23-55 Mischel, L. J. (2019). Watch and Learn? Using EDpuzzle to Enhance the Use of Online Videos. Management Teaching Review, 4(3), 283–289. https://doi.org/10.1177/2379298118773418 Office of Civil Rights, Schools' Civil Rights Obligations to English Learner Students and Limited English Proficient Parents. (2020, February 10). Retrieved November 23, 2020, from https://www2.ed.gov/about/offices/list/ocr/ellresources.html Palvia, S. C. (2013). E-evolution or E-revolution: E-mail, E-commerce, E-government, E-education. Journal of IT Case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Editorial Preface Article, 15(4), 4–12. Prosser M., Martin E., Trigwell K., Ramsden P., Lueckenhausen G. (2005). Academics' experiences of understanding of their subject matter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is to their experienc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str. Sci. 33, 137–157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New Jersey: Pearson Education. Shailendra Palvia, Prageet Aeron, Parul Gupta, Diptiranjan Mahapatra, Ratri Parida, Rebecca Rosner & Sumita Sindhi (2018) Online Education: Worldwide Status, Challenges, Trends, and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21:4, 233-241, DOI: 10.1080/1097198X.2018.1542262 Staker, H., & Horn, M. B. (2012). Classifying K–12 blended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ristenseninstitute.org/wp-content/uploads/2013/04/Classifying-K-12- blended-learning.pdf Stringer, E. T. (1996). Action research: A handbook for practitioners. Sage Publications, Inc. Veladat F. & Mohammadi F. (2011). Spiral learning teaching method: Stair stepped to promote learning,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 29 (2011) 1155-1122 What Are English Language Programs? (2015, March 21). Retrieved November 23, 2020, from https://educationusa.state.gov/your-5-steps-us-study/research-your-options/english-language/what-are-english-language-programs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