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906202521360600
DOI 10.6846/TKU_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Service202500154
論文名稱(中文) 《大乘起信論.因緣分》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i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āyā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3
學期 2
出版年 114
研究生(中文) 林宜萱
研究生(英文) Yi-Hsuan Lin
ORCID 0009-0007-7585-7657
學號 61201015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5-06-23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口試委員 - 蔣秋華(chchiang@gate.sinica.edu.tw)
口試委員 - 辜琮瑜(ariesgu@dila.edu.tw)
關鍵字(中) 大乘起信論
起信論
因緣分
龍樹
慧遠
元曉
法藏
關鍵字(英)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Mahāyāna
Awakening of Faith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Nāgārjuna
Huiyuan
Wonhyo
Fazang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對於《起信論.因緣分》的解釋,為八種造論因緣說明了對應的《起信論》的章節段落以及不同修行位次的當機眾生,原典也詳述了修行方法。透過法藏的詮釋,〈因緣分〉也許可以被視為整部《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且提供了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然而在不同的註疏中,對於〈因緣分〉八種造論因緣,對應之章節與當機眾生的分判,存在著部分差異。這樣的現象影響「《起信論.因緣分》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也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說法的成立。
因此,本文研究旨在探討龍樹《釋摩訶衍論》和《起信論三疏》:慧遠《起信論義疏》、元曉《起信論疏》、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對於《起信論.因緣分》八種造論因緣的研究。首先整理四者對《起信論》造論因緣之說明和異同,從「章節分判」與「當機者對應」兩個面向,進行橫向比較,從中建構出各註疏對於〈因緣分〉的整體理解脈絡,整理異同處,並從中歸納可能影響「《起信論.因緣分》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也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說法成立的相異點,進一步透過不同面向的分析與探討,了解分判相異現象的可能原因。再根據研究結果檢視以及回應「〈因緣分〉是否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且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之說法。
研究結果指出〈因緣分〉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且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並分別回應「〈因緣分〉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以及「〈因緣分〉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不會因為「章判相異」、「章判過程不同」、「當機者位次分判不同」,或「有無分判結果」等產生理解衝突和修證次第的影響,因此此說得以成立。且透過龍樹、法藏的思想立場,呈現了兩種「觀念的導正」和「實踐導向」的理解與修證路徑。
英文摘要
In The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by Fazang (Dasheng qixinlun yiji), Fazang provide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Yinyuan Fen) i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clarifying how the eight causes for composing the treatise correspond to specific sections of the chapter and sentient beings receptive to the Dharma at different stages of attainment. The original text also details various methods of practice. Through Fazang’s interpretation, th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can perhaps be regarded as both a table of contents and an outline for the entire The Awakening of Faith, offering a concrete and systematic framework for practice and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However, variations exist among different commentaries regarding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eight causes for composing the treatise, the relevant chapters of the text,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entient beings receptive to the Dharma. These variations raise questions about the validity of the claim that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n outline and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interpretations of the eight causes and conditions for composing the treatise, as presented in Shimoheyan lun by Nagarjuna, and the three major commentaries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The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by Huiyuan(Dasheng qixinlun yishu), The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by Wonhyo (Gisillon so) and The commentary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by Fazang(Dasheng qixinlun yiji). Firstly, the study organizes and compares their explanations of the eight causes for composing the treatise, focusing on two aspects: (1) the division of chapters and (2)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each chapter and the category of sentient beings receptive to Dharma. Through a horizontal comparison, the study constructs an overall interpretive framework for the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in each commentary, identifie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nd summarizes potenti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that may affect the claim that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n outline and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Through further 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ossible causes of divergent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study further evaluates and responds to the claim that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n outline and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claim that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n outline and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 holds. Furthermore, the study addresses the two following claims: (1)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n outline and (2) viewing “The Causes and Conditions Section" as a reference guide for stages of practice.
It argues that the above two claims remain valid and are not undermin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1) differences in chapter division, (2) differences in the process of division (3) differences in the classification of sentient beings receptive to the Dharma (4)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such divisions. Moreover, through the perspectives of Nagarjuna and Fazang, the study presents two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one focused on "correcting misconceptions" and the other on "practical guida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歷來研究成果	6
一、 古代文獻回顧	6
二、 現代文獻回顧	7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範圍	18
第二章 《大乘起信論》結構解析與歷代註疏〈因緣分〉之註釋	19
第一節  《大乘起信論》結構解析	19
第二節  《起信論》相關註疏對〈因緣分〉造論因緣之註釋	25
一、 龍樹《釋摩訶衍論》	25
二、 《起信論》三疏	31
第三節  小結	45
第三章	歷代註疏對〈因緣分〉造論因緣註釋之異同比較   47
第一節  造論因緣整理	47
一、 各造論因緣所對應之章節段落	47
二、各造論因緣對應之當機者	53
第二節  小結	60
一、 總整理	60
二、 問題的提出	61
第四章	相關註疏對〈因緣分〉註釋之相異原因分析	63
第一節  章判差異	63
一、 章節分判之差異	63
二、 判斷過程與結果之差異	65
第二節  回到原典——《起信論》的修行位次名相對照	67
一、 《起信論》修行位次整理	67
二、 註疏者的說明對照	69
三、 分析結果	75
第三節  回到註疏——從註疏內容檢視造論因緣當機者的分判依據	76
一、 當機者名相不同但位次內容相同	76
二、 思想背景與宗派立場之影響	79
三、 說明之入處與面向不同	85
四、 修行位次之次第性與系統性	90
第五章	結論 	99
第一節  〈因緣分〉是否能作為《起信論》的目次與大綱	99
第二節  〈因緣分〉是否具有具體系統性修行次第之檢索與指引	101
總結	104
參考文獻	106
附錄	116

【表次】:
表1-2.1與《大乘起信論》相關之兩岸碩博士論文列表 9
表 2-2.1 龍樹《釋摩訶衍論》釋〈因緣分〉造論因緣對照表 30
表 2-2.2 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釋〈因緣分〉造論因緣對照表 34
表 2-2.3 元曉《起信論疏》釋〈因緣分〉造論因緣對照表 39
表 2-2.4 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釋〈因緣分〉造論因緣對照表 43
表3-1.1八種造論因緣對應章節與判斷過程同異對照表(三家註釋對照) 52
表3-1.2八種造論因緣對應章節內容對照表(三家註釋對照) 53
表3-1.3八種造論因緣對應之當機者同異對照表(三家註釋對照) 58
表3-1.4八種造論因緣對應之當機者位次對照表(三家註釋對照) 59
表3-2.1八種造論因緣對應章節與當機者_四家註釋同異對照表 60
表 4-2.1 《起信論》:〈解釋分〉〈修行信心分〉〈勸修利益分〉修行位次名相總表 69
表 4-2.2龍樹《釋摩訶衍論》修行位次名相內容對照表表 69
表4-2.3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修行位次名相內容對照表 70
表 4-2.4元曉《起信論疏》修行位次名相內容對照表 71
表 4-2.5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修行位次名相內容對照表 72
表 4-2.6修行位次名相同異對照表(四家註釋對照) 74

【圖次】:

圖4-4.1龍樹《釋論》—《起信論》造論因緣與當機者位次之章判對照圖 92
圖4-4.2龍樹《釋論》—《起信論》造論因緣與當機者位次之章判對照圖_調整後 93
圖4-4.3法藏《義記》—《起信論》造論因緣與當機者位次之章判對照圖 94
圖4-4.4法藏《義記》—《起信論》造論因緣與當機者位次之章判對照圖_調整後 96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全文皆引用「財團法人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CBETA 基金會)電子佛典」,依經號排序:
姚秦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CBETA),T09,no.0262。
東晉 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CBETA),T09,no.0278。
宋 求那跋陀羅譯:《楞伽阿跋多羅寶經》(CBETA),T16,no.0670。
姚秦 竺佛念譯:《菩薩瓔珞本業經》(CBETA),T24,no.1485。
龍樹造、後秦 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CBETA),T25,no.1509。
龍樹造 後秦 鳩摩羅什譯:《中論》(CBETA),T30,no.1564。
無著造、唐 玄奘譯:《顯揚聖教論》(CBETA),T31,no.1602。
馬鳴菩薩造、梁 真諦譯:《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6。
馬鳴菩薩造,唐 實叉難陀譯:《大乘起信論》(CBETA),T32,no.1667。
龍樹菩薩造、姚秦 筏提摩多譯:《釋摩訶衍論》(CBETA),T32,no.1668。
新羅 圓測撰:《仁王經疏》(CBETA),T33,no.1708。
隋 智顗說、唐 湛然略:《維摩經略疏》(CBETA),T38,no.1778。
隋 慧遠撰:《大乘起信論義疏》(CBETA),T44,no.1834。
新羅 元曉撰:《起信論疏》(CBETA),T44,no.1844。
新羅 元曉撰:《大乘起信論別記》(CBETA),T44,no.1845。
唐 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CBETA),T44,no.1846。
唐 法藏撰:《大乘起信論義記別記》(CBETA),T44,no.1847。
宋 子璿錄:《起信論疏筆削記》(CBETA),T44,no.1848。
明 智旭述:《大乘起信論裂網疏》(CBETA),T44,no.1850。
隋 慧遠撰:《大乘義章》(CBETA),T44,no.1851。
唐 法藏述:《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CBETA),T45,no.1866。
宋 志磐撰:《佛祖統紀》(CBETA),T49,no.2035。
唐 道宣撰:《續高僧傳》(CBETA),T50,no.2060。
隋 釋法經等撰:《眾經目錄》(CBETA),T55,no.2146。
唐  曇曠撰:《大乘起信論略述》(CBETA),T85,no.2813。
唐  曇曠撰:《大乘起信論廣釋》(CBETA),T85,no.2814。
唐 澄觀別行疏、宗密隨疏鈔:《華嚴經行願品疏鈔》(CBETA),X05,no.0229。
明 智旭述、道昉訂:《梵網經玄義》(CBETA),X38,no.0693。
唐 法藏造疏、明 德清纂略:《大乘起信論疏略》(CBETA),X45,no.0765。
明 德清述:《起信論直解》(CBETA),X45,no.0766。
清 續法會編:《起信論疏記會閱》(CBETA),X45,no.0768。
明 真界纂註:《大乘起信論纂註》(CBETA),X45,no.1644。
宋 普觀述:《釋摩訶衍論記》(CBETA),X46,no.0774。
清 楊文會:《楊仁山居士遺著》(CBETA),大藏經補編B28,no. 0157。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久松真一:《起信の課題・対談集》(日本:法藏館,增補,1996年)。
文心文化:《高級禪修教本》(南投市:文心文化事業,2015年)。
方東美:《華嚴宗哲學(上)》(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
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
───《佛性與般若(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聯經出版,2003年)。
吳汝鈞:《佛學研究方法論(上)》(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佛學研究方法論(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6年)。
───《印度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
───《中國佛學的現代詮釋》(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呂澂:《印度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中國佛學思想概論》(台北:天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中國佛學源流略講》(台北:里仁書局,1998年)。
杜繼文:《大乘起信論全譯》,收錄於《中國古代哲學名著全譯叢書》第二冊(成都:巴蜀書社,1992年)。
韋政通編:《中國思想史方法論文選集》(台北:水牛出版社,1987年)。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0年)。
───《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
高振農:《大乘起信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
張文良:《〈大乘起信论〉思想史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張曼濤編:《大乘起信論與楞嚴經考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楊政河:《華嚴經教與哲學研究》(台北:慧炬出版社,1980年)。
劉貴傑:《華嚴宗入門》(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
賴永海:《中國佛性論》(台北:佛光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閻韜釋譯:《禪源諸詮集都序─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33》(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霍韜晦:《絕對與圓融:佛教思想論集》(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023年)。
釋印順:《大乘起信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以佛法研究佛法》(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印度佛教思想史》(新竹:正聞出版社,1990年)。
───《印度之佛教》(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如來藏之研究》(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攝大乘論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中國佛教論集》(新竹:正聞出版社,1992年)。
───《勝鬘經講記》(新竹:正聞出版社,2000年)。
釋恆清:《佛性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7年)。
釋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
釋圓瑛講述,簡豐文發行:《大乘起信論講義》(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5年)。
釋道源講述,施旺坤敬記,簡豐文發行:《大乘起信論講記(海會寺版)附會閱筆記》(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2016年)。
釋寳靜:《大乘起信論演義》(南投:中台文教基金會,1998年)。
龔雋:《大乘起信論與佛學中國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二)期刊論文
于德隆:〈《釋摩訶衍論》考-兼論《大乘起信論》的真偽〉,《法鼓佛學學報》第10期 (2012年6月),頁95-146 。
川﨑幸夫:〈『大乗起信論』 : 造論の因縁〉,《関西大学東西学術研究所紀要》第26期 (1993年3月),頁17–28。
尤惠貞:〈依「一心開二門」之思想架構看天臺宗「一念無明法性心」之特殊涵義〉,《中華佛學學報》第10期(1997年7月),頁341-362。
吉津宜英著,梁國真譯:〈關於法藏的大乘起信論義記〉,《國際佛學譯粹》第2期(1992年5月),摘要。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3)-起信論對生死流轉與涅槃還滅之說明(1)〉,《鵝湖月刊》第4期(1978年4月15日),頁41–44。
吳言生:〈論《大乘起信論》對禪思禪詩的影響〉,《普門學報》第3期(2000年5月),頁140-179。
呂 澂:〈起信與禪--對《大乘起信論》來歷的探討〉,《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35冊(1980年5月)。
杜正民:〈如來藏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上)〉,《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1期(1997年9月),頁32-52。
───:〈如來藏研究小史─如來藏學書目簡介與導讀(下)〉,《佛教圖書館館訊》第12期(1997年12月),頁37-63。
───:〈當代如來藏學的開展與問題〉,《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3期(1998年7月),頁243-280。
杜保瑞:〈《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第10期(2002年7月),頁177-222。
───:〈《楞伽經》的知識意義探究〉,《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專輯》(2002年),頁138-156。
林建德:〈試論中國佛學對龍樹思想的承襲與歧出-從『圓融』特質考察起〉,《玄奘佛學研究》第1期(2019年3月),頁27–68。
林恕安:〈從使用因明談清辨是否繼承龍樹的精神〉,《臺大佛學研究》第6期(2018年12月1日),頁1–44。
金濤(Jin, Tao):〈《大乘起信論》中的大乘論-以法義結構為中心的心識理論〉,《臺大佛學研究》第44期(2022年),頁37–65。
金濤:〈The Transmission Discourse of "Qixinlun"〉,《臺大佛學研究》第5期(2013年6月1日),頁99–177。
金濤:〈中國佛教注疏中文本結構的標序方法:以明代交光真鑑干支標科法為中心之研究〉,《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第1期(2020年7月1日),頁21–45。
姚彬彬:〈現代佛學思想系譜之分野──以《大乘起信論》真偽之爭為契機〉,《中華佛學研究》第2期(2011年12月1日),頁85–114。
柏木弘雄:〈起信論註釋書の系譜〉,《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7卷第2期(1969年3月),頁520–526。
韋漢傑:〈論天台智顗對《華嚴經》的看法及對牟宗三先生對華嚴圓教的批評的一些回應〉,《鵝湖月刊》第400期(2008年10月1日),頁25–35。
郭朝順:〈智者與法藏教相判釋略論(上)〉,《鵝湖月刊》第92期(1991年6月1日),頁10–15。
───:〈智者與法藏教相判釋略論(下)〉,《鵝湖月刊》第94期(1991年8月1日),頁50–55。
───:〈《維摩詰經》的宗派詮釋差異:以羅什譯本為核心的隋唐佛教宗派詮釋的開展〉,《佛光學報》新3卷第2期(2017年7月1日),頁41–107。
郭勤正:〈大乘起信論「無明說」給人的啟示〉,《慧炬》第234期(1983年12月),頁4-8。
陳昭利:〈長石寂寂,百劫重生-論梁寒衣《無涯歌-元曉大師傳》的人物結構〉,《通識論叢》第2期(2019年6月30日),頁27–46。
陳榮灼:〈「即」之分析─簡別佛教「同一性」哲學諸型態〉,《國際佛學研究(年刊)》創刊號(1991年),頁1-22。
傅偉勳:〈《大乘起信論》義理新探〉,《中華佛學學報》第3期(1990年4月),頁117-145。
智 銘:〈談無明與明〉,《內明》第158期(1985年5月),頁22-28。
湯銘鈞:〈元曉的相違決定量及與文軌的互動〉,《臺大佛學研究》第8期(2019年12月1日),頁57–117。
程恭讓:〈牟宗三《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辨正〉,《哲學研究》第12期(1999年12月),頁59-66。
馮煥珍:〈淨影寺慧遠的行持、著述及其顯實宗〉,《中華佛學學報》第5期(2002年7月1日),頁184–231。
黃夏年:〈《大乘起信論》研究百年之路〉,《普門學報》第6期(2001年11月),頁233-267。
葉阿月:〈以《中邊分別論》為中心比較諸經論的心性清淨說〉,《文史哲學報》第23期(1974年10月),頁117-118。
作者不詳:〈何謂五十二位〉,《威音》第58期(1934年4月),頁1-32。
劉鐔靖:〈論敦煌本地論學派義章文獻之『一乘』詮釋〉,《敦煌學》第9期(2023年8月1日),頁131–168。
蔡金昌:〈憨山德清《起信論》註解探析〉,《興大中文學報》第9期(2021年6月1日),頁109–139。
賴賢宗:〈法藏《大乘起信論義記》及元曉與見登的相關述記關於一心開二門的闡釋〉,《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頁303–330。
簡秀娥:〈部派佛教業力觀與龍樹中觀思想之比較研究〉,《嶺東通識教育研究學刊》第4期(2008年8月),頁73–98。
藍吉富:〈漢譯本『中論』初探〉,《華岡佛學學報》第3期(1973年5月),頁79-134。
釋悟殷:〈龍樹《中論》與部派宗義辨析〉,《法印學報》第1期(2020年12月1日),頁67–94。

(三)會議論文
袁大勇:〈論《大乘起信論》在法藏五教—四宗判教體系中的地位〉,「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台北: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2013年11月22日),頁1-18。
郭磊:〈新羅元曉及其華嚴思想〉,「華嚴專宗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線上直播: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2022年4月29日),頁315-330。
譚井陽:〈論法藏在《大乘起信論義記》中的思想嬗變〉,「國際青年華嚴學者論壇」論文(台北:華嚴專宗學院國際華嚴研究中心,2019年12月7日),頁E1-E15。

(四)學位論文
1. 台灣地區
尤惠貞:《大乘起信論如來藏緣起思想之探討》(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79年)。
安怡:《淨影慧遠《大乘起信論義疏》研究》(政治大學哲學系碩士論文,2015年)。
何國銓:《起信論與天臺教義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哲學博士論文,1981年)。
唐慧敏:《大乘起信論一心二門之研究》(輔仁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82年)。
孫富支撰:《大乘起信論「一心開二門」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論文,1979年)。
張超雄:《《羅馬書》與《大乘起信論》之比較——『罪』和『無明』為中心》(輔仁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1994年)。
張端:《《大乘起信論》生命關懷研究》(佛光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梁子郁:《龍樹『菩薩道』思想探究——以《中論》為主》(東海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梁子郁:《龍樹『菩薩道』思想探究——以《中論》為主》(東海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5月)。
莊惠雯(釋妙光):《《大乘起信論》與宋代天臺思想》(佛光大學佛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陳玉萍:《《楞伽經》與《大乘起信論》關係之研究--以呂澂的觀點為線索》(玄奘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8年)。
黃翠侶:《《大乘起信論》生死觀之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9年)。
楊翠筠:《安心之道探究——以《大乘起信論》為依據的哲學詮釋》(中央大學哲學博士論文,2015年)。
詹秋香:《蕅益智旭性相圓融思想之研究——以《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為中心》(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碩士論文,2005年)。
廖玉婷:《彭紹升《無量壽經起信論》之研究》(佛光大學佛教學碩士論文,2012年)。
廖宮凰:《論法藏對《大乘起信論》中「真妄和合」思想的探討》(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03年)。
趙儀文:《大乘起信論人生論之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74年)。
劉玉榮:《《大乘起信論》「一心」概念之研究——以元曉《海東疏》之詮釋為中心》(臺灣大學哲學碩士論文,1992年)。
蔡彬晨:《太虛的反思批判思想與傳承建設之研究——以「人生佛教」的思想理論與《起信論》比較》(佛光大學佛教學碩士論文,2016年)。
鄭鳳珠:《《大乘起信論》之心靈生態學研究》(淡江大學英文學博士論文,2011年)。
羅瑞梅:《《奇跡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的「無明」之比較——兼論新時代的觀點》(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
釋善想:《蕅益智旭的圓教思想與實踐 ——以《大乘起信論裂網疏》為主》(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碩士論文,2019年)。
釋德容:《《大乘起信論》信、覺、行之研究》(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碩士論文,2020年)。

2.大陸地區
仇明春:《《壇經》中所見的《大乘起信論》思想略辯》(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孔德峰:《《大乘起信論》和「道德的形上學」》(吉林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王志松:《曇延與《起信論義疏》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4年)。
王洋:《《大乘起信論》如來藏思想探討》(宗教學碩士論文,2022年)。
任小凱:《圓瑛《大乘起信論講義》中的真如思想研究》(河南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9年)。
朱莉:《《大乘起信論》二疏比較:《海東疏》與《賢首疏》的對比研究》(北京大學外國哲學碩士論文,2000年)。
江剛:《《大乘起信論》的緣起觀為如來藏而非真如緣起》(東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6年)。
何金強:《「性覺」之研究——以呂澂對《大乘起信論》的批判為中心》(復旦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3年)。
何國銓:《大乘起信論之研究》(香港大學新亞研究所哲學碩士論文,1965年)。
李葛夫:《從「大乘起信論」隨染本覺二相探析佛教叢林之顯密圓融精神》(香港新亞研究所哲學組博士論文,1991年)。
李廳:《《大乘起信論》「本覺」與「不覺」關係辨析》(貴州大學哲學碩士論文,2019年)。
孟玲:《《大乘起信論》本覺思想探微》(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
帕曲:《《大乘起信論》人生哲學研究》(西北師範大學倫理學碩士論文,2013年)。
俞武松:《「大乘起信論」中「境界」與美學中「境界」之分析》(北京師範大學美學碩士論文,2007年)。
施俊:《理解與傳播——作為歷程文本的《大乘起信論》解讀》(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6年)。
孫雪雷:《牟宗三對《大乘起信論》的研究與詮釋》(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孫群:《《大乘起信論》及其如來藏思想研究》(安徽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09年)。
郝飛著:《蕅益智旭的心性論:以《起信論裂網疏》為例》(遼寧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張韶宇:《《大乘起信論》研究》(河北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8年)。
張樹青:《《大乘起信論》與兩宋理學心性論比較研究》(福建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
單正齊:《《起信論裂網疏》思想探析:論智旭對真心系思想之批判及性相二宗的調和》(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1998年)。
黃澤峰:《《大乘起信論》體相用思想研究》(南昌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23年)。
董寧:《《大乘起信論》心性思想研究》(中央民族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13年)。
賈姍姍:《近代《大乘起信論》論爭之辨析》(北京大學中國哲學碩士論文,2008年)。
劉續騰:《華嚴宗教理思想的形成——論地論師說、攝論師說和《大乘起信論》對華嚴教理的影響》(復旦大學中國哲學博士論文,2010年)。
邊曉龍:《《大乘起信論》如來藏思想研究》(西南大學宗教學碩士論文,2010年)。

三、網路資源
「佛光大辭典」(https://www.fgs.org.tw/fgs_book/fgs_drser.aspx)(2025年5月26日)。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https://buddhaspace.org/dict/dfb/data/)(2025年5月26日)
〈《大乘起信論》研究書目〉,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網站(https://www.gaya.org.tw/library/readers/guide-101.htm#thesis)(2025年5月26日)。
佛光山:〈星雲大師文集,佛教叢書2-經典-祖師著作《大乘起信論》〉,佛光山資訊中心網站(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36&item=60&bookid=2c907d494574115201457e3c82e4008a&ch=2&se=8&f=1)(2025年5月26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繳交授權書後, 於網際網路立即公開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