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906201720120600 |
---|---|
DOI | 10.6846/TKU.2017.01054 |
論文名稱(中文) | 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A Study of CPC 's Political Inheritance in Deng Xiaoping's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5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6 |
研究生(中文) | 張登順 |
研究生(英文) | Deng-Shun Chang |
學號 | 704270130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7-06-09 |
論文頁數 | 237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潘錫堂(panhsitang0613@hotmail.com)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張世熒 |
關鍵字(中) |
鄧小平 胡耀邦 趙紫陽 江澤民 政治繼承 接班人 總書記 |
關鍵字(英) |
Deng Xiaoping Hu Yaobang Zhao Ziyang Jiang Zemin Political succession successor General secretary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中共從1949年建政以來的六十多年歷史,以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為分界,有截然不同的發展情況。毛澤東為鞏固個人權力,發動文化大革命鬥倒自己的指定接班人劉少奇。之後因林彪軍方勢力對毛澤東造成威脅,毛澤東又對林彪發動鬥爭使其外逃身亡,加上江青為首的四人幫為爭奪權力不斷興風作浪,毛澤東時期的中國大陸不僅經濟發展停滯,政治運作上也因圍繞政治繼承問題而持續動盪不安。 1976年毛澤東過世後,鄧小平在與華國鋒的權力鬥爭中獲得勝利,於1978年12月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中共實際上的頭號領導人。鄧小平時期的中國大陸經濟有著明顯飛快的發展,鄧小平因此在中國大陸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有心建立包括最高領導人總書記職務在內的接班人制度,讓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能穩定運作,但卻發生胡耀邦、趙紫陽兩位總書記的接班失敗教訓,直至江澤民之後的總書記才得以順利做完任期。 本論文以時間為序,探考各項歷史事件,藉由派系鬥爭的角度來研究鄧小平何以能在毛澤東過世後成為中共實際上的最高領導人,以及造成胡耀邦、趙紫陽的接班失敗原因進行分析,並探究江澤民何以能在鄧小平接近凋零之際鞏固權力,使中共的政治繼承制度開始穩定運作,並對鄧小平在總書記的接班制度建立上的得失進行評析。 |
英文摘要 |
In past some sixty yea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China Community Party’s ruling China in 1949 to present time,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held in Dec. 1978 was the key event to divide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to different stages. In earlier stage, Mao raised the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o strike down Liu Shaoqi, the successor designated by himself, to concrete his own control in power. No sooner, Lin Biao’s strong influence in military became the new threat to Mao. Therefore, Mao began to attack him and caused him fled and died out of China. In addition, Jiang Qing, the leader of Four gangs, continuously stirred the country for acquisition of more political influence. Generally, during Mao’s governance, China got no economic growth, and wandered in the political rioting from the successor issue. While Mao died in 1978, Deng Xiaoping finally defeated Hia Guofeng from the fierce political warfare. In Dec. 1978. Deng was recognized as the highest leader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1th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Deng’s governance, China’s economy got very rapid growth. With the great economic achievement, Deng was named as the general designer of reformation. Deng also built up the take-over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l Sectary Successor so that the political operation could run smoothly. However, Hu Yaobang and Zhao Ziyang still failed to go onboard by relying the mechanism. Until Jiang Zemin’s move-up, the mechanism finally work successfully. Since then, the new General Sectary could expire his term of office. This paper follows the timeline to study the history events in past some sixty year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 conflicts in China, it explores how Deng could be exalted as the highest leader after Mao’s death, the causes why Hu Yaobang and Zhao Ziyang failed to succeed, and why Jiang could secured his position in the twilight at sunset of Deng so that China’s successor mechanism began to go on its way. In addition, it also evaluates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Deng’s governance.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界定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研究方法 9 第四節 分析架構之建立 12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 13 第二章 鄧小平的權力核心歷練與際遇 15 第一節 八大總書記鄧小平 15 第二節 文革時期的鄧小平際遇與整頓工作 32 第三節 毛後復出與華國鋒之間的鬥爭 46 第四節 小結 58 第三章 胡耀邦總書記的政局運作 61 第一節 胡耀邦的崛起背景 61 第二節 胡耀邦的政策理念與制約 74 第三節 胡耀邦的下台 88 第四節 小結 102 第四章 趙紫陽總書記的政局運作 105 第一節 趙紫陽的崛起背景 105 第二節 趙紫陽的政策理念與制約 116 第三節 趙紫陽的改革困境 127 第四節 天安門事件衝擊下台 135 第五節 小結 148 第五章 最高領導人接班的重新安排 151 第一節 江澤民的崛起與出線 151 第二節 江澤民突破制約 164 第三節 鄧小平路線穩固與胡錦濤出線 175 第四節 江澤民的權力鞏固 184 第五節 小結 198 第六章 結論 203 第一節 研究發現 203 第二節 後續研究 215 參考文獻 223 表目錄 表2- 1中共七大選出的五大書記與八大選出的政治局常委 20 表2- 2中共最高領導人職稱及決策機關演變 21 表3- 1鄧小平勢力取代華國鋒勢力過程–以政治局人事為例 73 表3- 2在十二大首次擔任中央委員或中央候補委員,成為政治局常委的中共黨員 76 表4- 1中共十三屆政治局常委名單變化 147 表5- 1中共十四屆政治局常委名單 183 表5- 2鄧小平選定的接班人在總書記任內與軍方關係 187 表5- 3上海幫在中南海的勢力版圖 191 表5- 4中共十五屆政治局常委名單 197 表5- 5鄧小平選定的總書記接班人選成敗分析 202 圖目錄 圖1- 1研究流程圖 12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專書 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頁40-4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四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年9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回憶鄧小平》上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回憶鄧小平》下冊,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年譜(1949-1976)》,第六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3年12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9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1905-1995)》,上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1905-1995)》,中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陳雲年譜(1905-1995)》,下卷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年6月)。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第三編研部,《話說鄧小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大事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7月)。 中共四川省委研究室編,《四川省情》,(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編,《驚心動魄的五十六天》,(北京:大地出版社,1989年8月),頁1。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國大陸經濟五十年回顧〉,《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面面觀》,(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一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69年4月)。 毛澤東,《毛澤東思想萬歲》,第二輯(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74年4月)。 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十三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 毛毛,《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1月)。 方學純,《胡耀邦與中共政局》,(台北:留學出版社,1984年9月)。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增訂版(台北:洪葉出版公司,1997年8月)。 王勁松,《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政治》,(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1月)。 王健英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彙編》,(北京:中央黨校出版社,1995年6月)。 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任知初,《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10月)。 阮銘,《中共人物論》,(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3年6月)。 阮銘,《鄧小平帝國》,(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2年8月)。 阮銘,《鄧小平帝國30年》,(台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9月)。 吉林省中共黨史學會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年6月)。 沈大為/著、徐澤榮/譯,《趙紫陽》,(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李谷城,《中共黨政軍結構》,修訂版(香港:明報出版社,1992年7月)。 李銳,《毛澤東的早年與晚年》, (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上冊(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1月)。 李銳,《大躍進親歷記》,下冊(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1月)。 李越然,《中蘇外交親歷記–首席俄語翻譯的歷史見證》,(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1年1月)。 李瑗主編,《毛澤東與鄧小平–偉人之間的對話–思想理論之比較》,(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8年1月)。 李惠仁,《滄桑流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年1月)。 李唯真,《破解毛澤東晚年之謎》, (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 何頻,《鄧小平之後的中國》,(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4月)。 何若涵,《江澤民和他的時代》,(台北:月旦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0月)。 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0年4月)。 吳安家,《中共史學新探》,(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78年7月)。 吳江,《十年的路–和胡耀邦相處的日子》,(香港:鏡報文化企業有限公司,1997年2月)。 吳國光,《趙紫陽與政治改革》,(香港:太平洋世紀研究所,1997年8月)。 吳國光,《逐鹿十五大–中國權力棋局》,(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8月)。 明報中國問題研究組主編,《中國權力機構與領導人》,(香港:明報出版社,1993年7月)。 林嘉誠、朱浤源編著,《政治學辭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月)。 林蘊輝,《烏托邦運動–從大躍進到大饑荒(1958-1961)》,(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 杜導正,《杜導正日記–趙紫陽還說過什麼?》,(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1月)。 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楊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2月)。 胡績偉:《胡績偉自述 (1953-1976)》,第2卷(香港:卓越文化出版社,2006年9月)。 陸鏗,《胡耀邦訪問記》,(香港:香港百姓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6月)。 郭華倫,《中共史論》,第四版,(台北:中華民國國際關係研究所與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1982年6月)。 郭華倫主編,《中共問題論集》,增訂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6月)。 陳一諮,《中國:十年改革與八九民運》,(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6月) 。 陳一諮、嚴家其主編,《趙紫陽與中國改革》,(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6月),頁64。。 陳雲,《陳雲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修訂版上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陳永發,《中國共產革命七十年下》,修訂版下冊(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8月)。 陳曉農編纂,《陳伯達最後口述回憶》,(香港:陽光環球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6月)。 陳利明,《從紅小鬼到總書記:胡耀邦》,修訂版上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10月)。 陳利明,《從紅小鬼到總書記:胡耀邦》,修訂版下卷(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10月)。 馬立誠、凌志軍著,〈經濟改革從農村突破了〉,《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北京:今曰中國出版社,1998年3月)。 馬立誠,《交鋒三十年–改革開放四次大爭論親歷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 高新,《江澤民的權力之路》,(香港:明鏡出版社,1997年5月)。 高文謙,《晚年周恩來》,(香港:明鏡出版社,2006年11月)。 高皋,《鄧小平 胡耀邦 趙紫陽 三頭馬車時代》,(香港:明鏡出版社,2009年3月)。 唐德剛,《毛澤東專政始末(1949-1976)》, (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1月)。 徐景賢,《十年一夢–前上海市委書記徐景賢文革回憶錄》(香港:時代國際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月)。 逢先知、金冲及,《毛澤東傳(1949—1976)》,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2月)。 張玉法,《中國現代史》,(台北:台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1月)。 張良,《中國「六四」真相》,上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4月)。 張良,《中國「六四」真相》,下冊(香港:明鏡出版社,2001年4月)。 張豈之、楊先才編,《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張樹軍、齊生主編,《紅色決策:中國共產黨重大會議實錄》,(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 張博樹主編,《趙紫陽的道路》,(香港:晨鐘書局,2011年5月)。 康照祥,《中國權力遊戲》,(台北:宇河文化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10》,(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7月)。 賀金瑞、孫晶,《走近鄧小平》,(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7月)。 程中原、夏杏珍,《鄧小平與1975年整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 新華月報社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事記(1949-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 傅高義/著、馮克利/譯,《鄧小平改變中國》,(台北: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頁129)。 董輔礽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上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 董輔礽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下冊(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年6月)。 鄭德榮等編,《新中國紀事(1949-1984)》,(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1986年6月)。 鄭仲兵主編,《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上冊(香港:香港國際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鄭仲兵主編,《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下冊(香港:香港國際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上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9月)。 楊尚昆,《楊尚昆日記》,下冊(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9月)。 楊中美,《胡耀邦》,(台北:日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楊中美,《江澤民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1月)。 楊中美,《朱鎔基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3月)。楊中美,《中共新領袖–胡錦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1月)。 楊中美,《習近平–站在歷史十字路口的中共新領導人》,(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11月)。 楊繼繩,《鄧小平時代(1976-1997)》,(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7月)。 楊繼繩,《中國改革年代的政治鬥爭》,修訂版(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0年12月)。 楊繼繩,《中國文化大革命史–天地翻覆》,上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12月)。 楊繼繩,《中國文化大革命史–天地翻覆》,下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12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38-1965年)》,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75-1982年)》,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82-1992年)》,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鄧力群,《鄧力群自述–十二個春秋》,(香港:博智出版社,2006年3月)。 齊茂吉,《毛澤東和彭德懷、林彪的合作與衝突》,(台北:新新聞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7年1月),頁230。 滿妹,《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11月)。 滿妹,《回憶父親胡耀邦》,上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7月)。 滿妹,《回憶父親胡耀邦》,下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6年7月)。 鄭叔平等編,《中共年報1993》,(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1993年5月)。 鄭義,《誰來執政:上海幫、山東幫、北京幫》,(台南:閃亮文化出版社,1997年4月)。 鄭仲兵主編,《胡耀邦年譜資料長編》,下冊(香港:香港國際時代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3月)。 趙德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1967-1984)》,(新鄉: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頁585。 趙蔚,《趙紫陽傳》,(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年2月)。 趙紫陽,《國家的囚徒–趙紫陽的秘密錄音》,(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6月)。 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9月)。 趙建民主編,《大陸研究與兩岸關係》,(新北:晶典文化事業出版社,2010年10月)。 趙建民,《中國決策–領導人、結構、機制、過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1月。 劉魯風、何流、唐玉芳,《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事錄(1949-1989)》,(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542頁。 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兼論國際變局、蘇聯轉型與國家發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革命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韓文甫,《鄧小平傳–治國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3年9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版上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薄一波,《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修訂版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鍾延麟,《文革前的鄧小平–毛澤東的「副帥」(1956-1966)》,(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7月)。 嚴家其、高皋,《中國「文革」十年史》,(香港:香港大公報,1986年12月)。 蘇嘉宏,《派系模式與中共政治硏究》,(台北:永然文化出版社,1992年8月)。 二、中文論文 邱志誠,〈胡耀邦與中共黨內鬥爭之研究(1977-1987)〉,(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3年6月)。 黃立中,〈後文革時期趙紫陽之研究(1978-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6月)。 姜孟伶,〈鄧小平時期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6月)。 高敏郎,〈鄧小平時代中共權力繼承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連斐璠,〈中共政治繼承之研究-從江澤民到胡錦濤〉,(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9年6月)。 馬鎮歐,〈胡耀邦的生平及其作為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11年6月)。 黃立中,〈後文革時期趙紫陽之研究(1978-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6月)。 廖雲治,〈趙紫陽與中共黨內鬥爭之研究(1978-1989)〉,(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5年1月)。 劉天祥,〈中共中央領導人權力繼承之探研–從江澤民到胡錦濤〉,(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7年6月)。 戴家興,〈鄧小平對中共權力傳承影響之研究–以江澤民、胡錦濤二人為例〉,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年6月)。 羅聖琳,〈文革後期鄧小平角色之研究〉,(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0年6月)。 三、中文期刊 丁樹範,〈回顧二十年改革,展望二十一世紀〉,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丁樹範,〈黨還指揮槍?–軍隊改革與黨軍關係變化〉,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王玲玲,〈中共「十四大」人事之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36卷,第1期,1993年1月。 巴克曼(David Bachman),〈鄧後中國政治衝突的模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石之瑜,〈中共派系鬥爭本質之變遷〉,《中國大陸硏究》,第35卷, 第11期,1992年11月。 包淳亮,〈論中共權力接班的制度化–從十五大喬石退休談起〉,《東亞季刊》,第32卷,第2期,2001年4月。 林理建,〈中國大陸經濟五十年回顧〉,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中國大陸面面觀》,(台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7月)。 成天運,〈毛的政治繼承與華鄧鬥爭〉,《共黨問題研究》,第8卷,第1期,1982年1月。 沈德聰,〈跨世紀接班梯隊出列–北京的第四代領導班子〉,《中國通》,第88期,1997年10月。 沈德聰,〈獨厚上海不敵五湖四海–上海幫飲恨十五大〉,《中國通》,第88期,1997年10月。 李芙桃,〈共軍人事調整的意義與影響〉,《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6期,1998年6月。 李銳,〈耀邦去世前的談話〉,《當代中國研究》,第75期,2001年12月。 李成,〈十六屆中委會人士構成及其權力均衡〉,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 (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李林,〈中共中央書記處組織沿革與功能變遷〉,《中共黨史研究》,第3期,2007年7月。 李海文,〈黨中央最高領導稱謂的歷史沿革〉,《黨史綜覽》,第6期,2007年7月。 吳安家,〈「後鄧小平時期中國大陸情勢」座談會紀錄–政治情勢〉,《中國大陸研究》,第40卷,第3期,1997年3月。 余明澈,〈中共「十四大」以來政治局組成及升遷趨勢探討〉,《中共研究》,第44卷,第12期,2010年12月。 周玉山,〈兩次天安門事件〉,《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3期,2001年3月。 周瑞金,〈「皇甫平」交鋒與鄧小平南巡〉,《檔案春秋》,第2期,2012年7月。 武雁萍,〈胡耀邦以「兩個不管」解決「兩個凡是」〉,《福建黨史月刊》,第11期,2010年6月。 波姆(Richard Baum),〈江澤民掌權–十五大與其後續發展〉,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俞雨霖,〈黨政〉,吳安家主編,《中共政權四十年的回顧與展望》,(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90年4月)。 胡全威,〈中共跨世紀接班人胡錦濤〉,《海峽評論》,第137期,2002年5月。 柳守忠,〈艱難備嘗鄧小平第二、三次復出始末〉,《世紀橋》,第11期,2008年7月。 郭華倫,〈中共領導權鬥爭的可能結果〉,郭華倫主編,《中共問題論集》,增訂版,(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1982年6月)。 唐師慎,〈扳倒陳希同的百億吸金詐案探祕:中國大陸金融詐騙奇觀〉,《商業周刊》,第417期,1995年11月。 唐師慎,〈上海幫持續壯大,江澤民權勢日穩〉,《商業周刊》,第469期,1996年11月。 馬振坤,〈從人事安排解析中共十七大之後對臺策略與我方之因應〉,《國防雜誌》,第23卷,第4期,2008年8月。 張靜淵,〈江澤民肅貪立威風潮下的台商觀測風向球〉,《商業周刊》,第389期,1995年5月。 寇健文,〈中共「幹部年輕化」與政治繼承〉,《中國大陸研究》,第44卷,第5期,2001年5月。 寇健文,〈權力轉移與「梯隊接班」機制的發展〉,丁樹範編,《胡錦濤時代的挑戰》,(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2月)。 喬夫(Ellis Joffe),〈人民解放軍與政治〉,《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楊繼繩,〈鄧小平南巡回望〉,《晚霞》,第15期,2014年8月。 趙紫陽,〈奮發努力加快四川建設,為國家為人民多做貢獻〉,《紅旗》,第1期,1978年1月。 趙建民、劉松福,〈中共中央總書記地位演變之研究-兼論總書記與書記處關係之演變〉,《共黨問題研究》,第23卷,第8期,1997年8月。 聞天語,〈十六大後中共最高權力新格局,胡錦濤橙紅朝最可憐的兒皇帝〉,《爭鳴》,第398期,2002年12月。 劉相齊,〈農工商聯合企業–中國的一種新事物〉,《經濟導報》,第1667期,1980年4月。 冀鵬,〈一九八七年的中共黨務〉,《中共研究》,第22卷,第1期,1988年1月。 曉羽,〈元老們為何選中江澤民〉,《鏡報月刊》,1989年7月號,1989年7月。鮑彤,〈咫尺天涯念紫陽–兼為「六四」十五周年作〉,收於陳一諮、嚴家其主編,《趙紫陽與中國改革》,(香港:明鏡出版社,2005年6月)。 鍾延麟,〈「三面紅旗」執旗手-鄧小平在「大躍進」態度、角色與作為〉,《當代中國研究》,第13卷,第2期,2006年6月。 鍾延麟,〈鄧小平在1957年中共整風、「反右派」中之角色〉,《中國大陸研究》,第50卷,第4期,2008年12月。 鍾延麟,〈中共建政後周恩來與鄧小平關係之研究(1949-197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2期,2009年11月。 鍾延麟,〈劉少奇與鄧小平關係之研究(1952-1966)〉,《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4期,2010年11月,頁119。 鍾延麟,〈鄧小平在「高饒事件」中之角色與作為〉,《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22卷,第4期,2010年12月。 羅冰,〈喬石出局與十五大選舉內幕〉,《爭鳴》,第240期,1997年10月。 羅德明(Lowell Dittmer),〈中國新領導–從分工、政治背景、與政治傾向評量〉,田弘茂、朱雲漢編,《江澤民的歷史考卷–從十五大走向二十一世紀》,(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2月)。 四、報紙 毛澤東,〈培養和造就千百萬無產階級革命接班人〉,《人民日報》,1964年8月3日。 「九大」〈中共黨章〉,《人民日報》,1969年4月25日《人民日報》,1969年4月25日。 鮑彤,〈社會主義的幼駒和資本主義的老馬及其他〉,《人民日報》,1987年1月5日。 趙紫陽,〈趙紫陽答中外記者問〉,《人民日報》,1987年11月3日。 趙紫陽,〈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人民日報》,1988年2月7日。 人民日報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人民日報》,1989年4月26日。 五、光碟 宋永毅主編,《中國文化大革命文庫》光碟,(香港:香港中文大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2002年6月)。 六、網站 〈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有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國家統計局》網站,2016年1月19日。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601/t20160119_1306083.html 〈「三反」、「五反」運動〉,《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http://cpc.people.com.cn/BIG5/33837/2534704.html 紐約時報中文網 章立凡,〈鄧力群之殤與黨國理論界的黃昏〉,《紐約時報中文網》,2015年2月20日。 http://cn.nytimes.com/china/20150220/tc20dengliqun/zh-hant/ 陳破空,〈習近平鬥了江派,又鬥團派〉,《自由亞洲電台普通話》網站,2016年5月3日。http://www.rfa.org/mandarin/pinglun/chenpokong/chenpokong-05032016110949.html 中時電子報網站 盧素梅,〈政敵交手 鄧力群:胡耀邦不搞陰謀〉,《中時電子報》網站,2015年11月20日。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20001963-260301 七、英文專書 Bialer Seweryn,Stalin’s Successors:Leadership,stability,and Change in the Soviet Un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 C.Macridis Roy,Modern Political Regimes(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1986). Bunce Valerie,Do New Leaders Make a Difference?Executive Succession and Public Policy under Capitalis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1).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