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1517385200
DOI 10.6846/TKU.2015.01034
論文名稱(中文) 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Attitude toward Life Educ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3
學期 2
出版年 104
研究生(中文) 曾素芬
研究生(英文) Su-Fen Tseng
學號 79872020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5-06-29
論文頁數 17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啟昌
委員 - 薛雅慈
委員 - 林信志
關鍵字(中) 國民中學
生命教育
學習認知
態度實踐
關鍵字(英) junior high school
life education
learning cognition
practice of attitud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現況,以及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的差異情形。
    本研究以103學年度就讀新北市之公、私立國中學生為對象,以自編之「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研究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共計發出問卷900份,有效樣本數861份,有效問卷比率為95.67%。針對有效問卷採用描述性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薛費法事後多重比較等統計分析方法,綜合分析討論後,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現況整體表現屬於「高」程度。
二、學生背景變項(家庭教養方式)與學校氣氛、學校型態、學校規模在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現況整體表現屬於「高」程度。
四、學生背景變項(年級、家庭教養方式)與學校氣氛、學校規模在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上有顯著差異。
五、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兩者之間具有中高度正相關。
六、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態度實踐具有解釋力。

    本研究根據以上結論,提出幾點建議提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相關研究作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condition and the relevance  of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attitude toward life educ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ckground and environment variables.
    The study is conducted using survey questionnaires at the year of 2015. The targets of the survey ar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New Taipei City. A total of 90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s, and 861 valid copies were collecte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ratio is 95.67%. The obtained response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s method for posteriori comparison, Person’s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main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
1.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cognition toward life educ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2. There were signig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family parenting ways, school atmostphere, school types, school sizes, and school aeras .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practice of attitudetoward life educ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is above the average level.
4. There were signigicant differences among students’grades, family parenting ways, school atmostphere, and school sizes.
5.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learning cognition and practice of attitudetoward life education in New Taipei City.
6. Students’ learning cognition toward life education can effective predict their practice of attitude.
    Based on the results, suggestions were made ane hope to be used for school authorities, school, teachers, and further research as refere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I
摘要II
英文摘要III
目次IV
表次VI
圖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重要名詞釋義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13
第一節 生命教育的起源與發展13
第二節 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24
第三節 生命教育的態度實踐45
第四節 生命教育的相關研究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66
第三節 研究工具70
第四節 實施程序91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92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95
第一節 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現況分析9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差異分析104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115
第四節 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相關性132
第五節 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態度實踐之解釋力13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43
第一節 結論143
第二節 建議148
參考文獻152
中文部分152
英文部分161
附錄162
附錄一新北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調查問卷162
附錄二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調查問卷166
附錄三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調查問卷170
表次
表2-1生命教育的意義27
表2-2生命教育的目的32
表2-3生命教育的內涵38
表2-4「人與自己」之內容細項歸納表41
表2-5「人與社會」之內容細項歸納表42
表2-6「人與自然」之內容細項歸納表43
表2-7生命教育態度之內涵49
表3-1預試問卷發放、回收狀況摘要表67
表3-2預試問卷樣本之基本資料67
表3-3正式問卷抽取樣本數69
表3-4正式問卷樣本之基本資料69
表3-5編製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參考問卷71
表3-6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問卷各題之內容與參酌依據71
表3-7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調查問卷題目分配表72
表3-8編製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參考問卷73
表3-9生命教育態度實踐問卷各題內容與參酌依據73
表3-10生命教育態度實踐調查問卷題目分配表75
表3-11調查問卷專家審題名單(依姓氏筆畫排序)76
表3-12「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研究問卷」專家審題意見結果統計表77
表3-13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問卷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81
表3-14生命教育態度實踐問卷量表之項目分析摘要表83
表3-15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預試問卷KMO及Bartlett’s球型檢定85
表3-16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問卷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85
表3-17生命教育態度實踐問卷量表因素分析摘要表87
表3-18「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之研究問卷」信度分析89
表3-19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調查問卷預試問卷與正式問卷向度題號對照表90
表4-1不同背景變項資料描述統計摘要表96
表4-2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各向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97
表4-3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問卷題目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99
表4-4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各向度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100
表4-5新北市國民中學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問卷題目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101
表4-6不同「性別」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4
表4-7不同「年級」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5
表4-8不同「出生序」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6
表4-9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7
表4-10不同「學校氣氛」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09
表4-11不「學校型態」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0
表4-12不同「學校規模」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1
表4-13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3
表4-14基本資料在生命教育學習認知上之差異分析表115
表4-15不同「性別」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6
表4-16不同「年級」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7
表4-17不同「出生序」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19
表4-18不同「家庭教養方式」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2
表4-19不同「學校氣氛」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4
表4-20不同「學校型態」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6
表4-21不同「學校規模」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28
表4-22不同「學校所在地區」學生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之差異分析摘要表130
表4-23基本資料在生命教育態度實踐上之差異分析表131
表4-24學生生命教育學習認知與態度實踐相關分析表133
表4-25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存在感受」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6
表4-26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死亡接納」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7
表4-27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愛與關懷」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8
表4-28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理想」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39
表4-29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生命自主」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0
表4-30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生命經驗」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1
表4-31生命教育學習認知對「整體態度實踐」之逐步多元迴歸分析摘要表142
圖次
圖1-1 研究計畫流程圖10
圖3-1 研究架構圖6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孔建國(1998)。教育部青少年輔導計畫。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輔導工作執行成果專輯。
王玉芳(2009)。生命教育融入教學對高職學生生命態度之探討—以健康與護理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朱榮智(2001)。孔子的生命教育思想。教育資料集刊,26, 84。
江郁玲(2014)。國中校園生命教育工作坊發展歷程之個案研究:以福智教育理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臺中市。
但昭偉(2001)。生命教育的生命。教育資料集刊-生命教育專輯,26,113。
何英奇(1990)。生命態度剖面圖之編製:信度與效度之研究。師大學報,35,71-94。
何福田(2001)。生命教育的由來與重要性。生命教育論叢(頁3-10)。臺北市:心理。
吳明隆(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武雄(1999)。推展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高中教育,7,7-15。
吳明清(2008)。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奕儒(2013)。國中教師福智生命教育之學習與實踐—以觀點轉換理論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吳庶深、曾煥棠 (2002)。先進國家與我國中等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臺北市:教育部。
吳庶深、黃麗花(2001)。生命教育概論。臺北市:學富。
吳清山、林天佑(2000)。生命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37,98。
李昱平(2006)。高雄縣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靈性健康與生命態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李遠哲等(1999)。享受生命—生命教育。臺北:聯經。
林宛瑾(2011)。國中弱勢學生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南投縣。
林明儀(2012)。以英語繪本教學實施生命教育對提升國中生人際關係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南市。
林虹穎(2014)。國中生生命態度、挫折容忍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教育研究所,新竹市。
林碧如(2013)。桃園縣國中學生生命態度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縣。
林鶯(譯)(1999)。Walters,J.D.(1997)著。生命教育-與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戰。臺北市:張老師。
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資料庫(2013)。101年少年兒童犯罪概況及其分析。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3日。
http://www.moj.gov.tw/lp.asp?ctNode=35596&CtUnit=14022&BaseDSD=7&mp=302
邱秀娥(2001)。國民小學教師生命教育相關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邱亮基(2007)。電影式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縣。
邱信慧(2011)。生命教育教學方案對國中八年級學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臺北市。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解析。臺北市,五南。
洪杏杰(2003)。高雄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與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紀潔芳(2009)。生命教育與靈性健康之探討。載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主編:2009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257-261)。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范怡(2013)。臺北市國中綜合活動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現況與困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臺北市。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哲學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1-22)。臺北市:寰宇。
孫效智(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哲學雜誌,35,4-31。
徐敏雄(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富珊(2011)。福智教師生命教育理念與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徐睿憶(2013)。國中生命教育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桂偉鈞(2012)。臺灣與香港教會學校生命教育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研究所,南投縣。
張羽旭(2012)。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張育慧(2014)。國中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以快樂國中生命教育工作坊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新北市。
張春興(1998)。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茂源(2002)。珍惜擁有,把握現在—談學校生命教育的實施。教育資訊研習,10。
張淑美(1996)。死亡學與死亡教育。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1)。國中生的死亡概念、態度與死亡教育。論文發表於臺灣地區國中生死亡教育教學研討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淑美(2002)。「生死教育」就是善生善終的「生命教育」。生與死的教育。臺北市:心理。
張淑美(2005)。「生命教育」研究、論述與實踐:生死教育取向。高雄市:復文。
張淑美(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與未來。教育研究,162,70-78。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0)。教育部生命教育中程計畫(99-102年度)。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3)。教育部103年推動「生命教育月」系列活動實施計畫。102年10月29日臺教學(三)字第102016714A號函。
教育部(2014)。各級學校基本資料(102學年度)。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25日。網址:http://www.edu.tw/pages/list.aspx?Node=3752&Type=1&Code=9001&Index=7&wid=31d75a44-efff-4c44-a075-15a9eb7aecdf
教育部(2014)。英國生命教育現況簡介。214.03.27教育部電子報607期。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5日。網址:http://epaper.edu.tw/windows.aspx?windows_sn=14903
教育部(2014)。教育部生命教育推動方案。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1日。網址: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123&Page=22757&Index=3&wid=65CDB365-AF62-48CC-99D9-F9E2646B5B70
教育部(2014)。新移民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概況統計(102學年)。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1日。網址:    https://stats.moe.gov.tw/files/analysis/son_of_foreign_102.pdf
許玟蕙(2011)。共有體驗生命教育課程對國中生網路成癮、生命意義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臺北市。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31(9),21-46。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究。輔導通訊,55,29-34。
陳信諭(2012)。屏東縣國小學童生命教育認知與生命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縣。
陳盈帆(2014)。生命教育融入視覺藝術課程對國中一年級學生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臺中市。
陳英豪(2000a)。生命教育—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工作。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序)。臺北市:寰宇。
陳英豪(2000b)。生命教育的目的。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6日。網址:http://life.ascc.net
陳凌(2012)。中部地區國中資優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生命教育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陳歆妤(2007)。乙所國小教師的生命教育認知與課程實施意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市。
陳福濱(2000)。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41-253)。臺北市:寰宇。
陳錫琦(2013)。十二年國教生命課程概觀與反思。國民教育,53(3),1-6。陳騰祥(2002)。國小階段推展生命教育的理念與做法。國教輔導,41(5),38-41。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等著:享受生命—生命教育。臺北:聯經。
曾志朗(2001)。新世紀的第一道曙光—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發展史。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2日。網址:http://office.fhjh.tn.edu.tw/life/02.htm
曾郁榆(2009)。青少年生命態度與生命教育課程需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31-52。
鈕則誠(2007)。殯葬生命教育。臺北市:揚智文化。
馮美滿(2014)。生命教育融入國中歷史科教學成效之研究-以嘉義縣某國中二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嘉義縣。
黃佳琪(2014)。繪本教學融入生命教育對國中七年級生自我統合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美國立即行動計畫合力打造校園安全改善心理健康治療。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7月3日。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2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德州立法加強自殺防治教育。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7月3日。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3
國家教育研究院國際教育電子報(2015)。澳洲中小學推行農耕課程。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7月3日。http://fepaper.naer.edu.tw/paper_view.php?edm_no=79&content_no=4475
黃淑芬(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生命態度與人際關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黃淑芬(2012)。生命教育融入生活課程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人際關係與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研究所,臺北市。
黃雅文(2005)。「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日本考察報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暨健康促進研究所論文集。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雅文(2006)。日本「活出生命力」的教育政策-日本現行道德教育與生命教育之探究。國民教育,46(5), 10。
黃雅文(2007)。臺日生命教育政策與課程之比較。教育資料與研究,77,159-180。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2)。臺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14-253)。臺北市:寰宇。
黃德祥(2001)。二十一世紀的品格教育。「二十一世紀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發展」國際學術論文研討會(頁99-116),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黃德祥(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敬世龍(2004)。台南縣市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其可行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市。
新北市民政局資訊網(2014)。新北市29區面積、人口統計。線上檢索日期:2014年12月11日。網址:   http://www.ca.ntpc.gov.tw/99;DATA_PageNode/Details
新北市政府施政成果資訊網(2011)。精彩新北好品德。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3日。網址:http://wedid.ntpc.gov.tw/Site/PolicyDetails/560
葛樹人(1994)。心理測驗學。臺北市:桂冠圖書。
廖芳敏(2012)。生命教育融入國中國文科之課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嘉義縣。
廖慧雯(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雲林縣。
廖錦雀(2012)。臺灣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生命意義感研究–以○○國中七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北市。臺北市。
劉佩宜(2011)。生命教育課程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以國中綜合活動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蔡碧玲(2014)。幼稚園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現況之調查研究~以宜蘭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蔡適仰(2007)。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3)。臺北市:心理。
鄭石岩(1999)。應變的教育。臺北:國際佛光中華總會。
鄭崇趁(2001)。生命教育的目標與策略。教育資料研究,39,18-20。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內容。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37-48)。臺北市:寰宇。
賴俞諠(2014)。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的生命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新北市。
錢永鎮(1998)。生命教育的實施背景與基本理念。研習資訊,15(4),20-23。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127-149)。臺北市:寰宇。
錢永鎮(2001)。校園推動生命教育的具體做法。教育資料與研究,39,22-27。
謝曼盈(2003)。生命態度量表之發展與建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簡文卿(2010)。雲林縣國民中學生命教育實施現況及學生的生命教育認知與對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縣。
英文部分
Best, R.(2000). Educational for spiritual, moral,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London: Continuum.
Blackwell R. D., Engel J. F., & Miniard P. W.(1995). Consumer Behavior, 8th, New York: The Dryden, 361-401.
Deeken, A. (2001).An American Model Curriculum on Death Education forHighSchool.載於台灣地區高中職學校生死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King, L. A., Hicks, J. A., Krull, J. L.(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90(1),179-196.Wells, W. D. and David P.(1996). Consumer Behavior, 5th, John Wiley and Sons.
Life Education( 2014). Latest from Life Education.線上檢索日期:2015年1月20日。網址:http://www.lifeeducation.org.au/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