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7200814185900
DOI 10.6846/TKU.2008.01015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空天一體」戰略能力虛實評估-以空天戰場C4ISR系統發展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China’s “combined air and space” Strategy -taking the development of C4ISR system in the air and space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金寧
研究生(英文) Chin-Ning Chen
學號 79326018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8
論文頁數 22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復生
委員 - 翁明賢
委員 - 黃介正
關鍵字(中) 空天一體
戰略
C4ISR
衛星
天軍
關鍵字(英) combined air and space
strategy
C4ISR
satellite
space for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在2004年提出「空天一體」戰略,其目的是為加速軍事現代化,特別是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統,也就是所謂的C4ISR(指揮、控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偵察)系統,將陸、海、空、天戰場上各軍兵種武器系統、作戰平臺、保障裝備聯為一體。觀察美國能在波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中獲得勝利,主要是依賴太空中的各種衛星,也就是在太空中建置完善的C4ISR系統。
    本文分析中共「空天一體」戰略發展的目的是為運用太空系統支援三軍作戰,實現掌握「制空權」,以因應未來戰爭「空天一體」的作戰模式。接著探討中共發展航天能力在軍事、經濟與科技上的促進因素與限制因素,以及中共空天戰場C4ISR系統發展的現況。同時探討美軍在空天戰場C4ISR系統的能力,並分析美、中間的差距;就以導航衛星為例,中共正在發展「北斗」導航衛星系統,而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已經部署20餘年。從總體上分析,中共在此方面的能力仍然落後美國10-20年。
    本研究發現:一是、中共將爭奪「制天權」列為未來重點工作,其提出「空天一體」戰略是指導中共在信息化建設中充分利用太空能力,特別是軍隊戰力的提升更要依賴目標偵察、氣象保障、指揮通信、武器彈藥的導引與定位等太空能力。二是、中共在太空能力的發展上,將持續克服經費、人才、設施與基礎科學的不足,加速追趕美國的技術。三是、中共將朝建立「攻防兼備」的「天軍」發展,除了發展太空信息武器裝備,並發展攻擊太空裝備的能力,癱瘓敵人的作戰系統與敵人戰略制定者的意志。目前中共已在公開文章中討論成立「天軍」的時機、組成、部署、作戰方式,以及現存的限制因素。有關未來「天軍」的組成與太空戰能力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
英文摘要
The China proposing “combined air and space” strategy in 2004, the purpose is for the acceleration military modernization, specially establishes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at is C4ISR (command, control, communication, computer, information, surveillance, reconnaissance) system. The system is able to integrate armament system, operational platform, and maintenances equipment into an operational system. For instance, the United States achieves the success in the Gulf War, the Kosovo war, the Afghan war, and the Iraqi war that relies on veriety of satellites in the space. In other words, the U.S. can win the victory depends on comprehensive C4ISR system in the space.
  The thesis study the goal of China’s “combined air and space” strategy is to exploit the space system to support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and to maintain air supremacy for the “combined air and space” warfare in the future. Moreover, the China faces the developing and limiting factors in the military, the economics and the technology of the astronautics ability, as well as deploying the assets of the C4ISR system in the air and space battlefield. Also evaluating the C4ISR system ability of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ir and space battlefield, and analyzing the disparity between the China and The U.S. in the C4ISR system. Taking the navigation satellite as the example, the China deploys “the 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still in the developing stage, but the U.S. already deployed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for 20 years. From the overall, the China still fell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ability of the C4ISR system for 10 to 20 years.
  There are three findings in the thesis. First, the China will put the priority in pursuing the “command of space” (space supremacy) in the future and it’s “combined air and space” strategy is a guidance that utilizes the space power in the work of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s he can, especially the strengthen the military power is by means of the ability of space power in the surveillances and reconnaissance, the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the control and communication, the navigation and positioning of the ammunition. Secondly, the China will increase the funds, do the brain gain, and develop the science and its facility in the aspect of developing the space power, and the China will keep up with the U.S. i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possible as he can. Finally, the China is going to establish the “Space Forces” with the “possessing both offense and defense ” ability, not only develop the space information warfare weaponry but also develop assaulting weaponry to attack space assets ,especially paralyzing enemy's combat system and leader's will. At present many Chinese authors advert to the foundation of the “Space Forces” about the time, the organization, the exploitation, the operation types as well as existing limitations. All in all, the aspect in the organization and the operation ability of “Space Force” will be the observation focus in the fu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5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	7
第四節  概念界定	9
第五節  文獻評析	10
第二章  中共「空天一體」戰略的發展與實踐	17
第一節 中共空天一體戰略的發展	17
第二節  中共空天一體戰略的作用	32
第三節  中共「空天一體」戰略與制天權	37
第四節 中共航天能力與制天權的關係	43
第五節 小結	47
第三章 中共發展航天能力的戰略意涵	50
第一節 中共航天力量的發展動因	51
第二節 中共航天能力發展的限制	66
第三節 小結	74
第四章 中共空天戰場C4ISR系統發展現況	76
第一節 發展政策	77
第二節 作戰平臺	82
第三節 研製能量	118
第四節 小結	130
第五章 中共空天C4ISR系統能力評估	134
第一節 美軍空天C4ISR系統能力	134
第二節 共軍與美軍的差距分析	147
第三節 小結	157
第六章 結論	159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59
第二節 研究心得	162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67
附錄	170
附錄一  「中國的航天」白皮書(2000年)	170
附錄二  「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	180
附錄三  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	189
附錄四  「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	200
附錄五  中國發射衛星情況一覽表	207
參考書目	213
 
〈圖表目錄〉
圖3-1  空間戰略在國家戰略中的地位	51
表2-1  俄羅斯對中國軍售空軍裝備情況(2001-2005年)	23
表3-1  中共與美國等國家在教育與科技投資比較表	69
表4-1  美國在波灣戰爭中使用各型衛星統計表	87
表4-2  中共返回式衛星發射情況總表	91
表4-3  中共資源、遙感衛星發射情況總表	94
表4-4  中共海洋衛星發展情況與性能分析表	96
表4-5  環境與災害監測衛星感測器主要參數	99
表4-6  中共氣象衛星發射情況總表	102
表4-7  中共鑫諾系列通信衛星性能分析表	106
表4-8  中共通信衛星發射情況分析表	108
表4-9  中共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發展現況分析表	111
表4-10 美軍現役軍用衛星軌道高度分析表	123
表4-11 美、俄、歐盟、中、日、印的月球探測計畫與階段任務分析表	128
表5-1  美軍重要C4ISR系統屬性分析表	135
表5-2  美軍影像偵察衛星發展表	138
表5-3  美國軍事衛星通信體系運用規劃說明表	145
表5-4  美、俄、英、法、德、中各國C4ISR系統比較表	148
表5-5  美中C4ISR系統戰略性能力比較表	157
表6-1  中共空天一體C4ISR戰略性能力評估表	16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一)專書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輯委員會,2006。《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輯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
Bill Owens、Edward Offley著,曾祥穎譯,2002。《軍事事務革命 移除戰爭之霧》。台北:麥田出版社。
Bob Preston著,吳惠民譯,1998。《民間太空科技的軍事應用》(Plowshares and Power:The Military Use of Civil Space)。台北:國防部軍務局。
Dana J. Johnson, Scott Pace, C.Bryan Gabbard,余忠勇譯,2000。《太空:國力的新選擇》(Space:Emerging Options for National Power)。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Hans Binnendijk編,張台航、謝豐安譯,2004年。《美國軍事轉型》(Transforming America’s Military)。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Laurie Burkitt; Andrew Scobell, Larry M . Wortzel編,李育慈譯,2004。Mark A. Stokes〈解放軍與中共太空、飛彈發展:經驗與展望〉,《解放軍七十五週年之歷史教訓》。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ark A. Stokes,高一中譯,1999。《中共戰略現代化》(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Mark A. Stokes,〈中共的軍事太空與傳統戰區飛彈之發展:對台海安全之意涵〉,蘇珊布斯卡(Susan M. Puska)著,2001。《下下一代的共軍》。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編局。
Richard A. Bitzinger著,2001。〈中國在軍事上運用先進科技的成就〉,Susan M. Puska主編,《未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臺北:玉山出版社。
Roger Cliff著,謝豐安等譯,2001。《中共商用科技的軍事潛力》(The Military Potential of China’s Commercial Technology)。台北:史政編譯局。
中國空軍百科全書編審委員會,2005。《中國空軍百科全書(上卷)》。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丹青圖書有限公司編輯部,1990。《中共當代太空事業》。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王崑義,2006。《輿論戰-兩岸新戰場》。台北:華陽文教公司。
王鳳山、王福田主編,2002。《防空信息戰概論》。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
朱浤源主編,1999。《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
余炳輝等編譯,1987。《社會研究的方法》。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吳蘇燕編著,2002。《高技術戰爭中的「耳目」-電子偵察系統》。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呂亞力,1987。《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大光,2001。《太空戰》。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李炳彥,2003。〈新軍事變革時期軍事謀略的運用〉,沈偉光主編,《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大偉(David Shambaugh),高一中譯,2004。《現代化中共軍力:進展、問題與前景》(Modernizing China’s Military:Progress, Problems and Prospects)。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沈偉光,2001。《21世紀戰場》。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偉光主編,2002。《21世紀作戰樣式》。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偉光主編,2001。《21世紀軍兵種》。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偉光主編,2002。《21世紀戰爭趨勢》。北京:新華出版社。
沈偉光主編,2003。《論中國軍事變革》。北京:新華出版社。
阮克庠主編,1997。《鄧小平空軍建設思想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周建民主編,2006。《美國的國防轉型及其對中國的影響》。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
林子洋,2004。《太空情報與國家安全》。台北:幼獅文化公司。
林中斌,1999。《核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林長盛,1996。《解放軍的武器裝備》。加拿大:明鏡出版社。
邸乃庸,2004。《航天百科》。鄭州:大象出版社。
洪兵、梁曉秋、趙德喜編著,2001。《美國要打太空戰》。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美國國防大學編,高一中譯,2001。《中共崛起構成的挑戰:亞洲觀點》(Asian Perspectives on the Challenges of China)。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美國國防部,蕭光霈譯,2007。《2006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台北: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高俊主編,2004。《數字化戰場的基礎建設》。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張志平主編,2006。《域外法訓:美國空軍》。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張新俠,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與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1999。〈長征火箭走向國際市場〉,《中國航天飛騰之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曹福成,1999。《21世紀太空戰》。西安:未來出版社。
梁思禮,1999。〈遠程火箭研製片段〉,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合編,《中國航天飛騰之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郭乃日,2005。《看不見的台海戰爭》。台北:高手專業出版社。
陳東龍,2003。《新世代解放軍》。台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曾復生,2006。《中美台戰略趨勢備忘錄【第三輯】》。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鈕先鐘,1998。《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
楊利民,2003。《指揮自動化系統作戰需求分析研究》。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楊學軍、張望新主編,2006。《優勢來自空間:論空間戰場與空間作戰》。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
廖文中,2001。〈中共空軍戰略及武器裝備現代化概況〉,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廖文中,2001。〈共軍現代化建設對台灣安全的影響〉,廖文中主編,《中共軍事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
廖汝耕,1999。《21世紀空戰》。西安:未來出版社。
劉克儉等編,2006。《美國未來作戰系統》。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劉彥軍等著,2003。《論制天權》。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
劉積斌,2003。〈中國的航天1998-2003-紀念航天局成立十周年〉,《中國航天,走向世界》。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蔡風震、田安平等,2006。《空天一體作戰學》。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蔡風震等編,2004。《空天戰場與中國空軍》。北京:解放軍出版社。
談風奎編,2001。《中國航天文化》。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鄧翔鳴等譯,2000。《國防要聞譯文選粹(88)》。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戴旭,2003。《20世紀世界空戰》。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譚邦治,2003。〈航天科技與國民經濟建設〉,《中國航天走向世界-紀念中國國家航天局成立十周年(1993-2003)》。北京:中國宇航出版社。
蘇恩澤,2001。《天軍橫空》。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二)學位論文
郝旺,2003。《新軍事時期中共空權理論建構與發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一鳴,2003。〈美伊戰爭美英聯軍之組織與指揮管制作為〉,《二次波灣戰爭專題研究輪文專輯。桃園:國防大學。
(三)期刊
〈2001年世界航天10強及儀銷售額〉,《中國航天》,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頁23。
〈2006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無人機與直升機篇〉,《尖端科技》,2007年1月,269期,頁28。
〈H6K與中國空軍的核戰略轟炸能力〉,《漢和防務評論》,第34期,2007年8月,頁46-47。
〈KJ2000生產與IL76運輸機遲延交運〉,《漢和防務評論》,第28期,2007年2月,頁35。
〈中共運載火箭重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之探討〉,《中共研究》,第39卷第7期,2005年7月,頁102。
〈中星22號A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總341期,2006年9月,頁21。
〈中國大陸首次反衛星武器測試〉,《尖端科技》,第270期,2007年2月,頁7。
〈中國大陸首次反衛星武器測試〉,《尖端科技》,第270期,2007年2月,頁8。
〈中國成功發射實踐八號育種衛星〉,《中國航天》,總341期,2006年9月,頁21。
〈中國完成對台灣的戰略偵察網〉,《漢和防務評論》,第22期,2006年8月,頁24-25。
〈中國官方加速建構GPS衛星網〉,《尖端科技》,第273期,2007年5月,頁103。
〈中國的「天軍」正在崛起〉,《漢和防務評論》,29期,2007年3月,頁17。
〈中國的天軍正在崛起〉,《漢和防務評論》,29期,2007年3月,頁18。
〈中國的偵察衛星〉,《漢和防務評論》,第5期,2005年3月,頁31。
〈中國的衛星系列介紹〉,《中國航天》,總342期,2006年10月,頁11。
〈中國的衛星系列介紹〉,《中國航天》,總342期,2006年10月,頁7-8。
〈中國軍隊的衛星通訊建設〉,《漢和防務評論》,第24期,2006年10月,頁45。
〈中國軍轉民用的方式與成效〉,《漢和防務評論》,第24期,2006年10月,頁51。
〈中國展示多種無人機概念〉,《漢和防務評論》,第28期,2007年2月,頁24-25。
〈中國發展天軍技術〉,《漢和防務評論》,第28期,2007年2月,頁54。
〈中國進口俄羅斯地波雷達〉,《漢和防務評論》,第36期,2007年10月,頁50。
〈中國繼續生產高新工程〉,《漢和防務評論》,第28期,2007年2月,頁38。
〈尼日利亞通信衛星一號、遙感衛星二號和鑫諾三號發射成功〉,《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3-4。
〈尼星一號:中國通信衛星事業的里程碑〉,《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8。
〈我國成功發射一顆衛星〉,《中國航天》,總?期,1996年11月,頁10。
〈我國海洋1B衛星及其應用前景〉,《中國航天》,總351期,2007年8月,頁15-19。
〈美軍將在台海衝突中敗北?! 美國智庫公佈解放軍「反進入」戰略評析報告〉,《尖端科技》,第273期,2007年5月,頁8-11。
〈海洋一衛星-我國藍色國土的守望者〉,《中國航天》,總351期,2007年7月,頁3-7。
〈神舟六號的偵察功能〉,《漢和防務評論》,第14期,2005年12月,頁17。
〈資訊戰數字化指揮通訊與定位〉,《漢和防務評論》,第22期,2006年8月,頁41。
〈實戰部署的中國巡航導彈〉,《漢和防務評論》,第19期,2006年5月,頁39。
Maj. Todd C. Shull,趙復生譯,〈太空作戰準則未來發展〉,《國防譯粹》,第31卷第11期,2004年11月,頁15-17。
Richard D. Fisher Jr.,劉天恩譯,〈逐鹿太空(Space to manoeuvre:Satellite attack upsets US space supremacy)〉,《國防譯粹》,第34卷第8期,2007年8月,頁76-77。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人力資源部,〈構築高技能人才成長平台〉,《中國培訓》,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頁13。
中國航天總公司辦公室,〈實施接力計畫,努力培養跨世紀航天高層次人才〉,《繼續教育》,1997年第2期,1997年2月,頁33-38。
天罡,〈兩岸空中預警內情〉,《廣角鏡》,第335期,2000年8月,頁57。
方向,〈太空力量是另一種軍事對抗〉,《軍事文摘》,第113 期,2004 年1 月,頁22。
王長河,〈從解放軍建立天軍談解放軍太空部隊體制、編組及戰力等發展現況〉,《空軍學術月刊》,573期,2004 年8 月,頁3-21。
王琦、黃芬、石衛平,〈我國通信衛星市場發展的綜合分析與評估〉,《中國航天》,第265期,2000年5月,頁17。
朱毅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建立航天器產品型譜〉,《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30。
肖利平,〈從神舟五號成功飛天看航天經濟的巨大潛力〉,《中外企業文化》,2003 年11月,頁54-55。
亞洲週刊,第19卷第44期,2005年10月,頁p.36-38
林來興,〈現代小衛星與納衛星技術發展2〉,《國際太空》,2002年9期,頁27-30。
林高洲,〈國防寬頻衛星通信技術展望與設計考量〉,《新新季刊》,第34卷第4期,2006年10月,頁125-129。
林澄芳,〈衛星通訊電子干擾與防制〉,《新新季刊》,第35卷第3期,2007年7月,頁43-44。
林蔚然、何繼偉、潘堅,〈我國航天技術的直接經濟效益〉,《中國航天》,總266期,2000年6月,頁24-26。
林蔚然、高露,〈美國航天工業科研管理體制機制與調整措施〉,《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38。
俞陽,〈中國武器裝備走上良性發展之路〉,《廣角鏡》,第326期,1999年11月,頁33。
胡增軍、侯力軍,〈毛澤東發展國防思想,指引中國航天事業走向世界〉,《中國科技論壇》,1994年1月,頁49。
倪駿、邱智清,〈中國自主衛星現況系列1〉,《全球防衛雜誌》,第273期,2007年5月,頁29。
唐仁俊,〈解放軍空軍戰略之發展與演變〉,《中國大陸研究》,第49卷第4期,2006年12月,頁43-44。
唐寶深,〈從主要國家國力看指管通情系統能量〉,《新新季刊》,第35卷第3期,2007年7月,頁90-91。
唐寶深,〈從主要國家國力看指管通情系統能量〉,《新新季刊》,第35卷第3期,2007年7月,頁96-97。
徐真宇、胡建兵、陳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百叩蒼穹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再立新功〉,《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17-18。
徐福祥,〈中國航天器工程的成就與展望〉,《中國空間科學技術》,2003年第1 期,2003年2月,頁4。
祝彬、陳萱,〈基於天基信息系統的遠程精確打擊(下)〉,《中國航天》,總348期,2007年4月,頁39-40。
高飛揚,〈中共何故研製太空武器〉,《爭鳴》(香港),總311期,2003 年9 月,頁68-69。
張立德,〈美軍進不進得了「龍穴」? 蘭德公司「中國反進入戰略」報告淺評〉,《尖端科技》,第273期,2007年5月,頁15。
張明德,〈控制太空 反衛星作戰的發展(二)〉,《尖端科技》,第272期,2007年4月,頁60-63。
張健壯,〈2006年世界航天運載業分析〉,《中國航天》,總348期,2007年4月,頁24。
張農科,〈向攻防兼備型轉變-訪空軍司令員劉順堯中將、政委喬清晨中將〉,《紫荊雜誌》(香港),總109 期,1999 年11 月,頁5-9。
張慶偉,〈加速推進我國航天事業的跨越式發展〉,《求是半月刊》(北京),2003年3月,頁20-22。
張曉強,〈我國航天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與幾點思考〉,《中國航天》,總348期,2007年4月,頁3-7。
強雁、伍青,〈基於產業經濟理論的航天民用產業轉型研究(上)〉,《中國航天》,總349期,2007年5月,頁11-12。
梅林,〈中共超級計算機的發展及應用〉,《中共研究》,第33卷第5期,1999年5月,頁80-90。
許國禎,〈GPS 在海灣戰爭中的應用〉,《現代軍事》,第178 期,1991 年12 月,頁18。
曾慶華,〈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觀點與特色〉,《中華戰略學刊》,2002 年春季刊,2002 年4 月,頁27。
筆鋒,〈從神舟六號道探月之旅〉,《亞洲週刊》,總?期,2005年10月16日,頁5。
費學禮(Richard Fisher),〈中國穩定成長中的軍事能力(China’s Steadily Growing Military Capabilities)〉,《國防政策評論》,2005年秋季,第6卷第1期,頁94-97。
陽光,〈軌道科學公司慶祝成立25週年〉,《中國航天》,總350期,2007年6月,頁33。
寧博,〈太空爭霸的殺手:反衛星武器〉,《全球防衛雜誌》,第273期,2007年5月,頁51。
趙育賢,〈全球定位系統之現況、未來發展與我之因應作為〉,《陸軍學術雙月刊》,第43卷第493期,2007年6月,頁112。
劉宜友,〈蛻變中的赤龍—對中共軍隊體制變革之研析〉,《中共研究》,第37 卷11 期,2003 年11 月,頁74。
劉慶元,〈跨世紀太空科技對軍事戰略之衝擊〉,《中華戰略學刊》,2000 年秋季刊,2000 年10 月,頁227。
霍虹,〈航天業:科技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專訪國家航天局局長欒恩杰〉,《中國投資》,2002 年第10 期,2002 年10 月,頁13。
應天行,〈中共的載人航天計畫與其可能發展〉,《中共研究》,第40卷3期,2006年3月,頁104。
應天行,〈中共重點大學致力小、微型衛星之研發〉,《中共研究》,總459期,第39卷3期,2005年3月,頁107-117。
應天行,〈中共特殊作戰專輯(1)由近期美國透露太空演習談起〉,《全球防衛雜誌》,第201期,2001年5月,頁29。
應天行,〈中共參與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之效益〉,《中共研究》,總476期,2006年8月,頁129-31。
應天行,〈中共運載火箭重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之探討〉,《中共研究》,總463期,2005年7月,頁101。
應天行,〈中共運載火箭重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之探討〉,《中共研究》,總463期,2005年7月,頁104。
應天行,〈中共運載火箭重返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之探討〉,《中共研究》,總463期,第39卷第7期,2005年7月,頁103。
應天行,〈從「跟蹤」轉進為「跨越」,中共科技發展的新戰略〉,《全球防衛雜誌》,228期,2003年8月,頁56-7。
應紹基,〈中共通信衛星之發展歷程與展望〉,《海軍學術月刊》,第37卷第1期,2003年1月,頁48。
應紹基,〈中國衛星連續發生重大故障意外管窺〉,《全球防衛雜誌》,第273期,2007年5月,頁36-43。
鍾堅,〈天軍成軍 啟動天戰〉,《展望與探索》,第1卷第11 期,2003 年11 月,頁15。
(四)報紙
〈「神舟六號升空」透露中共戰略算計〉,《青年日報》,2005年10月17日,版2。
〈中共太空爭霸 老美皮皮剉〉,《聯合報》,2007年1月21日,版16。
〈中國太空梭雛型公開〉,《蘋果日報》,2006年12月2日,版29。
〈太空漫步 神七2008升空〉,《聯合報》,2007年1月21日,版16。
〈北斗衛星4年內威脅台海〉,《蘋果日報》,2006年10月13日,版AA3。
〈我國“遙感衛星三號”發射成功〉,《解放軍報》(北京),2007年11月13日,版1。
〈制天權已成為信息化戰爭制勝的基礎〉,《解放軍報》,2004年1月6日,版3。
〈美售我長程預警雷達〉,《蘋果日報》,2004年4月2日,版4。
〈神六升空,美國憂心〉,《文匯報》(香港),2005年10月15日,版3。
〈第5顆衛星挑戰美GPS〉,《蘋果日報》,2007年4月15日,版26。
〈新海洋衛星升空探測效能提高3倍〉,《蘋果日報》,2007年4月12日,版22。
〈嫦娥一號衛星九月飛天〉,《聯合報》,2007年3月16日,版15。
〈誰讓巡航導彈瞄著星星打月亮〉,《中國國防報》,2004 年3 月16 日,版3。
王伯明,〈轉型中的作戰樣式〉,《解放軍報》,2003年3月4日,版6。
王春法、魏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科技含義〉,《經濟參考報》,2003年11月26日,版?。
〈台海三階段戰爭大預言〉,《自由時報》,2004年10月12日,版2。
吳明杰,〈中共攻台軍演 發展航母 偵照曝光〉,《中國時報》,2006年1月20日,版3。
李大光,〈制天權已成為信息化戰爭制勝的基礎〉,《解放軍報》, 2004年1月6日,版3。
李賀春、陳有榮,〈天戰:未來新樣式的戰爭〉,《解放軍報》,2002 年7 月2 日,版11。
高紅衛,〈發展航天技術的重大影響和深遠意義〉,《學習時報》,2005年10月25日,版2。
彭志平,〈超越太空梭 大陸14年內研發穿梭機〉,《聯合報》,2006年12月2日,版17。
賈鳳山,〈制太空權: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制高點〉,《中國國防報》,2003年8月26日,版6。
羅添武,〈國防部報告:中國新式機艦 箝制台海南北〉,《自由時報》,2006年10月1日,版4。
蘇擴善,〈「863」計劃十周年成果展巡禮〉,《解放軍報》,1996年4月5日,版2。
(五)網路資料
〈我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展規劃〉,《國家航天局》,<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n1146913/n1697626/n1697638/122978.html>
〈「2000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國國家航天局》,(北京),2000年11月22日。
〈「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中國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2007年4月4日,<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n435779/n435922/n1243973/95112.html>。
〈「探測二號」衛星發射升空 「雙星探測」計畫成功實現〉,《新華網》,2004年7月26日,<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4-07/26/content_1647775.htm>
〈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國家航天局》,2006年10月,<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68/n750545/79483.html>
〈44年發射衛星33顆 記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測試站〉,<http://www.chinamil.com.cn/item/szzrfc/zghtzl/58.htm>
〈十一五空間科學發展規劃〉,《國家航天局》,2007年1月,<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68/n620180/94095.html>
〈三華人涉美穿梭機間諜案〉,《新浪網》,2008年2月18日,<http://news.sina.com.hk/cgi-bin/nw/show.cgi/12/1/1/636838/1.html>
〈中巴合作研製地球資源衛星的來龍去脈〉,《新華網》,2003年10月21日,<http://xinhua.net.com/>;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CBERS)〉,《國家航天局》,2006年4月28日,<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58/n751395/65281.html>
〈中巴兩顆資源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研製投入達15億元〉,《中國新聞網》,2003年10月21日,<http://www.chinanews.com.cn/>。
〈中巴第二顆“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新浪網》,2003年10月22日,<http://news.sina.com.cn/c/2003-10-22/0335963614s.shtml>
〈中星22號〉,《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58/n751395/65284.html>
〈中國「穿梭機」外形首度曝光〉,《文匯報網站》,2006年12月1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6/12/01/YO0612010003.htm>
〈中國「海洋一號B」衛星發射成功〉,《新華網》,2007年4月11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04/11/content_5962194.htm>。
〈中國的航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網站》,2000年11月22日,<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0/200606/t98285.htm>
〈中國的航太發射中心〉,《新華網》,2003年10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10/08/content_1113971.htm>
〈中國計劃建設70顆衛星組成的空間信息系統〉,《新浪軍事網》,2007年05月17日,<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5-17/0623444785.htm>
〈中國軍事專家透露神舟號升空軍事意義〉,《新浪網》,1999年11月24日,<http://news.sina.com.cn/china/1999-11-24/34662.html>
〈中國將奈及利亞衛星發射升空〉,《中國公眾科技網》,2007年5月15日,<http://big5.cpst.net.cn/gate/big5/news.cpst.net.cn/2007_05/179231331.html>。
〈中國探月二期工程正在上報國家立項〉,《中國軍網》,2007年11月26日<http://www.chinamil.com.cn/site1/xwpdxw/2007-11/26/content_1033509.htm>
〈中國探月三部曲〉,《國家航天局》,<http://www.costind.gov.cn/n435777/n1146913/n1697626/n1697638/123544.html>
〈中國淘汰圖-154飛機 昨日執行最後一次飛行〉,<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2-11/01/content_615067.htm>
〈中國殲十戰機部署浙江引台灣警惕〉,《大紀元時報》,2007年1月22日,<http://tw.epochtimes.com/bt/7/1/22/n1598992.htm>
〈天津濱海新區興建新一代運載火箭基地 〉,《北方網》,2007年10月31日,<http://tec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7/10/31/002236549.shtml>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百度網》,2007年12月10日,<http://baike.baidu.com/view/977096.htm>
〈火箭專家預計中國2020年前建立小型空間站〉,《新華網》,2007年11月7日,<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7-11/07/content_7023831.htm>
〈外刊評析解放軍的空中電子戰力量〉,<http://military.china.com/zh_cn/jzwq/02/11028430/20060106/13008568.html>
〈地球資源衛星系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2007年12月30日,<http://www.spacechina.com/cpyjs_wxyhtq_Details.shtml?recno=48131>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將承擔“嫦娥工程”重任〉,《新華網》,2004年11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st/2004-11/23/content_2249134.htm>
〈我國成功發射“遙感衛星二號”〉,《新華網》,2007年5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5/25/content_6152111.htm>
〈李傑:共軍組建天軍,提升太空指揮監偵能力〉,《大紀元》,2005年3月9日,<http://www.epochtimes.com/b5/5/3/9/n842409.htm>
〈和平號周五開始墜落地球〉,《BBC中文網》,2001年03月20日,<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3000/12232342.stm>
〈明清失落「制海權」 中共力爭「制天權」〉,《中國評論新聞網》,2007年12月18日,<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05/1/9/1/100519197_2.html?coluid=59&kindid=0&docid=100519197&mdate=1218095552>
〈東方紅三號廣播通信衛星〉,《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58/n751395/51762.html>;中國於1994年11月30日發射第1顆「東方紅3號」通信衛星後,衛星沒有進入預定的地球靜止軌道,失敗。
〈東方紅四號大平臺/鑫諾二號衛星〉,《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58/n751395/65753.html>
〈東方紅四號大平臺/鑫諾二號衛星〉,《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72/n620658/n751395/65753.htm>
〈空間碎片減緩指南修訂草案〉,《國家航天局》,2006年5月15日,<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76979/n676983/n893604/65943.html>
〈俄軍事媒體點評中國軍用衛星技術水準〉,<http://www.sina.com.cn>
〈後繼衛星〉,《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0日,<http://www.sinosatcom.com/system4.htm>
〈美國防部警告 中國反衛星部署危及美情蒐〉,《自由電子報》,2007年2月6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feb/6/today-int5.htm>
〈風雲一號〉,《中國國家氣象局》,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ma.gov.cn/qxxdh/qxwx/qxwxjj/t20061013_159966.phtml>
〈風雲二號〉,《中國國家氣象局》,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ma.gov.cn/qxxdh/qxwx/qxwxjj/t20061013_159967.phtml>
〈風雲三號〉,《中國國家氣象局》,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ma.gov.cn/qxxdh/qxwx/qxwxjj/t20061013_159968.phtml>
〈風雲四號〉,《中國國家氣象局》,2006年10月13日,<http://www.cma.gov.cn/qxxdh/qxwx/qxwxjj/t20061013_159969.phtml>
〈海南省「十一五」規劃項目列表〉,《海南省政府》,2006年3月9日,<http://www.hainan.gov.cn/data/news/2006/03/9167/>
〈海南將建航天城 可填補低緯度發射的市場空白〉,<http://www.whnews.cn/news/2007-02/14/content_1090772.htm>
〈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中國國家航天局》,<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68/n620180/appendix/20071018172415.doc>
〈航天發展「十一五」規劃〉,《國家航天局》,2007年10月,<http://www.cnsa.gov.cn/n615708/n620168/n620180/appendix/20071018172415.doc>
〈授權發布: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新華網》,2006年10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12content_5193220.htm>。
〈教育培訓〉,《中國航天人才網》,2008年3月28日,<http://www.spacetalent.com.cn/index.asp>
〈遠望5號」海上全程監測〉,《文匯報》,2007年10月19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07/10/19/CH0710190006.htm>
〈遙感衛星一號發射成功 2006年航天發射開門紅〉,《新華網》,2006年4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4/27/content_4480368.htm>  
〈歐陽自遠:話說探月工程〉,《中國科學院網站》,2004年11月4日,<http://www.cas.cn/html/Dir/2004/11/04/3169.htm>
〈鑫諾一號〉,《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0日,<http://www.sinosatcom.com/system1.htm>
〈鑫諾二號年底搶救失敗將成太空垃圾〉,《人民網》,2007年11月20日,<http://scitech.people.com.cn/GB/6550543.html>
〈鑫諾三號〉,《鑫諾衛星通信有限公司》,2007年11月20日,<http://www.sinosatcom.com/system2.htm>
《長城公司網站》,2004年,<http://www.cgwic.com.cn/chinese/news/index.html>。
徐尚禮,〈神祕新戰機成果、中共領導祝賀〉,《中時電子報》2008年2月23日,<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5+112008022300071,00.html>
逢春萍,〈就新諾二號衛星商業運作,談經營商、製造商〉,《中國公眾科技網》,2002年6月21日,<http://www.cpst.net/>。
維基百科編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維基百科》,2007年12月5日,<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85%92%E6%B3%89%E5%8D%AB%E6%98%9F%E5%8F%91%E5%B0%84%E4%B8%AD%E5%BF%83&oldid=5728136>
劉亞洲,〈百歲空軍〉,http://www.mlcool.com/html/02607.htm
謝軍,〈北斗導航衛星技術成就與展望〉,《中國測繪新聞網》,2008年2月20日,<http://www.zgchb.com.cn/article/2008/0220/article_5713.html>
殲偵-8型(JZ-8)戰術偵察飛機,http://www.plaaf.net/Articleworld/2006/Articleworld_728.html

二、英文部分  
(一)專書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n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3.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3.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4.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4.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5.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5.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6.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6.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7.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7.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8.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8.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02.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The Military Pow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02.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ress.
Curtis, Manning G., K., & McMillan, S. 1999. Stress: Living and working in a changing world. Minnesota: Whole Person Associates. 
Stokes, Mark A., 1999. China’s Strategic Modernization: Implication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Studies: Army War College.
Swaine, Michael D. 1999. Taiwan’s National Security, Defense Policy, and Weapons Procurement Systems, CA:RAND.
Swaine, Michael D., 1995. China Domestic Change and Foreign Policy. CA: RAND.
Sutter, Robert G. & Johnson, William R. eds., 1994. Taiwan in World Affairs,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Frieman, Wendy, 1996. The Understated Revolution in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plications for the PLA in the 21st century,” in the Lilley, James R. and David Sambough (ed.), China’s Military Faces the Future. New York: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二)期刊
Karniol, Robert, “China sets up border SIGINT bases in Laos,” Janes Defense Weekly, November 19, 1994, p5.
Lam, Willy, “Beijing Studies the U.S. War in Iraq,” China Brief, Vol. Ш, Issue 7, April 8, 2003. pp. 1-3.
(三)報紙
Abrams, Jim, “China Enters International Satellite Business; Final Negotiations under Way to Launch3 Crafts for Hughes,” The Washington Post, Nov 26, 1988. p16.
Pan, Philip P., “Tiny Republic Embraces Taiwan, and China Feels Betrayed,” Washington Post, 27 November 2003, .A15.
(四)網際網路
Saperstein, Alvin M., “WEAPONIZATION” VS. “MILITARIZATION” OF SPACE” American Society of Primatologista.pdf, 2002 July. <http://units.aps.org/units/fps/newsletters/2002/july/saperstein>
Spotts, Peter N.”Alarm over China’s arms pursuit-in space,”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20 November 20,2006, <http://www.csmonitor.com/2006/1120/p02s01-usmi.html>
Launch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23,February, 2000,<http://www.geocities.com/CapeCanaveral/Launchpad/1921/facilities.htm>
<www.af.mil/news/speech/current/sph2001_20.html>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3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