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806202100353800 |
---|---|
DOI | 10.6846/TKU.2021.00772 |
論文名稱(中文) | 現代詩中的前衛歷程與軌跡—以1930至1960年代台灣超現實主義為例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Avant-Garde Course and Trajectory in Modern Poetry —Take Taiwan Surrealism from 1930 to 1960 as an Example.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9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0 |
研究生(中文) | 蘇志明 |
研究生(英文) | Chih-Ming Su |
學號 | 708010045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1-06-22 |
論文頁數 | 152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趙衛民(091971@mail.tku.edu.tw)
委員 - 楊宗翰(148529@mail.tku.edu.tw) 委員 - 何金蘭(hkl50115@mail.tku.edu.tw) |
關鍵字(中) |
台灣超現實論述 林亨泰 風車詩社 創世紀詩社 楊熾昌 |
關鍵字(英) |
discourse of surrealism in Taiwan Heng-Tai Lin Le Moulin Poetry Society Genesis Poetry Society Chih-Chang Yang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論文提要內容: 「超現實主義」現代詩之於台灣文學發展歷程具有不可旁落的存在性與歷史淵源,本文將透過戰前超現實敘事源起與戰後超現實敘事必然,所共同築起之「超現實主義」在台灣,關係著新詩如何走向現代詩因革變遷的時代意義,亦是建立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楊熾昌等創立的「風車詩社」,以「對台灣詩壇鼓吹新風」修正台灣「新文學運動」標榜寫實主義單一格式化為職志,所展開一連串隱喻於前衛詩論的文學創作期待,以及在現代詩場域的建構過程中,歷經對於現代主義的理解加以相對應於時空背景的更迭,從「新民族詩型」而至「超現實」所衍生出來不同文學視野的「創世紀詩社」。 本文關注於「台灣超現實論述」之緣起與語言運用的轉換有前後對應的聯繫關係,建構背後或有(台灣文學論述與文藝政策)雙重連動壓力,呈現出以國族論述為後盾的現代性,與個人化偏離系統的現代主義發生了似無法彌合的裂縫。然而,並不影響詩學的現代化發展,且將隨著時代變遷循環往復於時代對應之必然,不惑於「台灣文學論述」千篇一律的偏頗現象。藉由三十年代楊熾昌與四十年代「銀鈴會」林亨泰等詩人,即光復前的前衛性實驗推衍至光復後現代詩運動的主要銜接者。「超現實主義」思潮的核心思想,以客觀性探求超現實主義是如何對於台灣文壇的實質影響。依循幾個相關的議題來進行察考與論述,且將依如下之所示:「風車」、「銀鈴會」、「超現實主義」、《現代詩》、『現代派』、《創世紀》探究這潮流軌跡,以求客觀真實。 文學創作的閱讀觀察不能簡化,這會形成文本論述的偏差,而忽略創作者整體性的創作歷程的檢視,因此「超現實主義」是以何種形式呈現在台灣,對於台灣「超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與既存的「寫實主義」文學之間是如何並行而非取代,其所形成的關鍵性影響與全然一新的文藝思潮,為本文所關切。 |
英文摘要 |
Abstract: “Surrealistic”modern poetry possesses its existence and historical origin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which shall not be omitted. The article discusses surrealism in Taiwan established jointly by the origin of the ”surrealistic”narrative before war and the necessary connection of the“surrealistic”narrative after war. It is related to the time significance of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 for how new poetry moves towards modern poetry. It is also established on the expectation to literature creation with a series of implied progressive poetics unfolded by “Le Moulin Poetry Society” founded by Chih-Chang Yang at 1930s in 20th century, which focuses on the single format of realism to modify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in Taiwan through “promoting new style in the poetic circles in Taiwan”. Moreover, the comprehension developed for modernism during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the field for modern poetry plus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the background created “Genesis Poetry Society” of different literature horizons transformed from “new ethical poetry” to “surrealism”.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rigin of “discourse of surrealism in Taiwa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nguage. It constructs the contingent (Taiwanese literature discourse and art policy) combined pressure behind and presents the modernity supported by national discourse and further creates gap with modernism of personal deviation system that cannot be bridged. However, it does not affect the modernization of poetics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it moves in circles among the necessity of corresponding era along the change of time without being confused by the bia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discourse” that follows the same pattern. Through the poets of Chih-Chang Yang in 1930s and Heng-Tai Lin from “Silver Bell Society” in 1940s, they were key linkers between the progressive experiment before the restoration of Taiwan and the movement of modern poetry after the restoration. The core thought of “surrealism” explores the substantial impact on the literature circles in Taiwan from surrealism by objectivity. It follows several relevant topics for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as well as explores the trace of the trend to find out the objective truth through “Le Moulin”, “Silver Bell Society”, “surrealism”, “modern poetry”, “modernist”, and “Genesis”. The reading and observation of literature creation shall not be simplified.It will create bia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and ignore the examination of the overall creation process from the creator. Therefore, the concern of the article is how the “surrealism” is presented in Taiwan, how to keep bala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surrealistic”literature in Taiwan and the existing“realistic”literature instead of replacement, the key impact generated, and the whole-new thoughts towards literature.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研究動機的形成.·.................1 第二節、研究主題分析.·..................4 一、台灣「超現實主義」的相關意涵·.............4 二、「超現實詩」與「現實詩」之和合界定·..........5 第三節、研究概念與方向..................·8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論述框架................10 第五節、文獻回顧與範疇檢視................15 第二章超現實主義在台灣之緣起...............17 第一節、台灣新詩意識與現代詩性格.............17 第二節、「風車詩社」詩史意義...............22 一、「詩社」在現代詩詩史進程中之必要性..........22 二、日據下台灣現實傳統與超現實前衛性之矛盾........24 三、「風車詩社」現代性追求 .............·.. 28 (一)、楊熾昌的詩學理念與「現實」的檢視 ..........29 (二)、楊熾昌詩作超現實主義的核心精 神 ....·.. ....31 第三節、楊熾昌《風車》啟戰後「台灣之超現實論述」 . ... 36 一、林亨泰「現實」之「超現實呈現」 . .......... 36 二、林亨泰之歷史意義...................39 三、林亨泰之詩史關鍵...................41 第三章紀弦現代詩風潮 ................ .. 45 第一節、紀弦詩之特殊價值,主知下之浪漫隱喻........45 一、紀弦新詩再革命之三時期 ........·....... 45 二、紀弦詩論的終身信仰 .........·........ 48 第二節、紀弦之兩岸「現代派」對應性 ......·..... 51 一、大陸「現代派」的現代意義 .......·..... ..54 二、台灣「現代派」的現代定位 ·.......·.......54 第三節、現代派覃、紀新詩論戰 .....·......... 57 一、「現代派」成立的經過,詩壇論戰之原委.........57 二、「現代派」新詩論戰後之現代詩學影響 ·......... 59 第四章《創世紀》邁向超現實之軌跡 .....·....... 63 第一節、《創世紀》現代性與「民族」重塑之路........63 一、《創世紀》戰鬥文藝中,如何闡釋「民族」........64 二、《創世紀》「變身」—從「新民族」到「超現實」之時代淬煉 67 第二節、紀弦「現代派」之後繼者《創世紀》....·.....69 第三節、詩人創作理論之超現實主義調整融合....·.....74 第四節、《創世紀》超現實詩風負面效應之省思.....·...79 第五節、「融合傳統與現代」新詩現代性道路新視野....·..84 一、「後超現實」之理論建置........·........85 二、「超現實之後」的現實呈現........·.......88 第五章台灣超現實潮流守門下之典範 ·.......·..... 95 第一節、洛夫詩之雄心—論《石室之死亡》、《漂木》..... 96 第二節、瘂弦詩之悲憫—談《瘂弦詩集》 ......·....116 一、「超現實主義」—瘂弦文學的嚮往 ........·...120 二、《深淵》詩集的多重性 ..........·......126 第三節、商禽詩之「更」超現實之現實面向 .......·..129 第六章結論 .......·................136 一、超現實主義者存在的時代意義........·..... 136 二、本文回顧與省思.......·............ 140 參考書目.......·..........·.......144 |
參考文獻 |
參考書目 一、詩.文集:(依照姓名筆劃與出版時間排列) 余光中:《掌上雨》(加州大學:大林,1977)。 洛夫:《洛夫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5)。 洛夫:《 洛夫詩集:時間之傷》(台北:時報文化,1981)。 洛夫:〈泡沫之外.外外集〉,《因為風的緣故》(台北:九歌,1988)。 洛夫:《漂木》(台北:聯合文學,2001)。 洛夫:《洛夫詩歌全集Ⅳ》(台北:普音文化,2009)。 洛夫:〈鏡中之象的背後〉,《洛夫詩全集》上冊(南京市:江蘇文藝,2013)。 洛夫:《石室之死亡》(台北:聯合文學,2016)。 洛夫:〈詩人之鏡—《石室之死亡》〉,(台北:聯合文學,2016)。 范良琦:〈有那麼一個人〉,瘂弦:《瘂弦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77)。 紀弦:〈吠月的犬〉,《摘星的少年》(台北:現代詩社,1963)。 紀弦:〈狼之獨步〉,《紀弦詩拔萃》(台北:九歌,2002)。 紀弦:〈談林亨泰的詩〉,呂興昌編選:《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上〉〈下〉》(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2012)。 商禽:《夢或者黎明及其他》(台北:書林,1988)。 商禽:〈長頸鹿〉,《商禽詩全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09)。 商禽:〈無言的衣裳.風〉,《商禽詩全集》(台北:印刻文學生活,2009)。 商禽:〈五官素描–眼〉,《商禽詩全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10)。 商禽:〈夜歸三章〉,《商禽詩全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10)。 商禽:〈醒〉,《商禽詩全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10)。 張默等編:《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文化圖書,1977)。 張默、張漢良、辛鬱、菩提、管管共同編選:《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台北:源成文化,1979)。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選》(台北:五南圖書,2006)。 「詩宗社」主編:《花之聲》(台北:晨鐘,1970)。 瘂弦:《瘂弦詩集》(台北:洪範,1994)。 楊熾昌:〈回溯〉,附錄於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楊熾昌:〈青白色的鐘樓〉,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楊熾昌:〈停車場〉,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楊熾昌:〈燃燒的頭髮〉,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楊熾昌:〈檳榔子的音樂〉,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楊熾昌:〈土人的嘴唇〉,呂興昌:《水蔭萍作品集》《水蔭萍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碧果:〈那人〉,《碧果自選集》(台北:黎明文化,1981)。 碧果詩集:〈牆〉,《驀然發現》(台北:獨立作家,2013)。 羅門、張健等編:〈星空無限藍—藍星詩選.序言〉,《星空無限藍—藍星詩選》(台北:九歌,1986)。 二、進人論著.專書:(依照姓名筆劃排列) 白萩:〈實驗階段〉,《現代詩散論》(台北:三民書局,2005)。 白楊:〈生命空間與詩的美學之思〉,方明編:《大河的對話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白靈:〈約束與湧現—商禽詩的形式與精神意涵〉,《新詩十家論》(台北:秀威資訊,2016)。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出版,1989)。 朱立立:〈關於中國現代詩的對話與潛對話〉,《大河的對話—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出版社,2010年﹚。 余光中:〈十七個誕辰〉,《余光中跨世紀散文》﹙台北:九歌,2008﹚。 沈奇:〈對存在的開放和對語言的再造─瘂弦詩歌藝術論〉,引自蕭蕭主編:《詩儒的創造》(台北:文史哲,1994)。 沈奇:〈從大中國詩觀到天涯美學〉,方明:《大河的對話–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李敏勇:《戰後台灣現代詩風景》(台北:九歌,2019)。 呂興昌編:〈詩史定位的基礎〉,《水蔭品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呂興昌編:《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呂興昌編:《林亨泰研究資料彙編﹙下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李豐楙:〈中國純粹性詩學語現代詩學、詩作的關係—以七十年代葉維廉、洛夫、 瘂弦為主的考察〉,《台灣前行代詩家論: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編,萬卷樓圖書出版,2003)。 林亨泰:〈路〉,《跨不過的歷史》(台北:尚書文化,1990)。 林亨泰:〈立體的存在–談臺灣現代派運動的實質及影響〉,《台北:中時晚報,時代文學,1992》,第10版。 林亨泰:〈現代派運動與我〉,《找尋現代詩的原點》(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4)。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台灣詩史「銀鈴會」論文集》(彰化:磺溪文化學會,1995)。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一.文學創作卷1》,呂興昌編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亨泰:〈概念的界限〉,《林亨泰全集.第七冊》呂興昌編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二.文學創作卷2》,呂興昌編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亨泰:《林亨泰全集七.文學創作卷4》,呂興昌編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亨泰全集》十冊,呂興昌編訂﹙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98)。 林亨泰:〈新詩的再革命〉﹙1988﹚,《林亨泰全集》第五冊(彰化:彰化縣文化局,1998)。 林佩芬:〈永不停息的風車—訪楊熾昌先生〉,附錄於呂興昌:《水蔭品作品集》(台灣:台南市立文化中心,1995)。 林義芝:〈林亨泰-語言語時代的斷裂〉,《現代詩人結構》(台北:聯合文學,2010)。 林鍾隆:〈《林亨泰詩集》的風貌〉,呂興昌編:《林亨泰研究資料匯編﹙上冊﹚》(彰化:彰化縣立文化中心,1984)。 林燿德:《一九四九以後》(台北:爾雅,1986)。 洛夫:〈天狼星論〉,《詩人之鏡》(高雄:大業,1969)。 洛夫.張默.瘂弦主編:〈中國現代詩的分析〉,《中國現代詩論選》(台北:大業,1969)。 洛夫:《洛夫詩論選集》(台南:金川,1978)。 洛夫:〈我的詩觀與詩法——「魔歌」詩集自序〉,《洛夫詩論選集》(台北:金川,1979)。 洛夫:〈超現實主義與中國現代詩〉,《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出版社,1979)。 洛夫:〈詩人之鏡〉,《石室之死亡》(台北:聯合文學,2016)。 紀弦:〈論新詩〉,《紀弦詩論》﹙台北:現代詩社,1954﹚。 紀弦:《第十詩集.題材決定手法》(台北:九歌,1968)。 紀弦:〈詩情與思想〉,《紀弦論現代詩》(台北,藍燈,1970)。 紀弦:〈從自由詩的現代化到現代詩的古典化〉,蕭蕭、張漢良編選:《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篇》(台北:故鄉,1979)。 紀弦:《紀弦回憶錄.第一部》(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紀弦:《紀弦回憶錄.自序》(台北:聯合文學,2002)。 侯會:《文學之旅—中華文學五千年﹙上﹚》(台北:洪葉文化,2009)。 姜耕玉〈原創力之於《創世紀》「三駕馬車」〉,《創世紀60社慶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14)。 郁達夫:《文學概說》,《郁達夫全集》第五卷,(浙江:浙江文藝出版社,1992)。 奚密:〈邊緣,前衛,超現實:對台灣五、六年代現代主義的反思〉,《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訊雜誌社,1996年3月)。 麥穗:〈紀弦和他的火種–《現代詩》〉,《詩空的雲煙》(台北:詩藝文,1998)。 黃邦君、鄒見君編著:《中國新詩大辭典》(大陸時代文藝,1988)。 陳千武:〈台灣現代詩的先驅〉,呂興昌編:《水蔭萍作品集》(台灣:台南文化中心,1995)。 陳千武:〈台灣文藝第七六期〉,收錄於《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陳千武:《台灣新詩論集》(高雄:春暉,1997)。 許世旭:《新詩論》(台北:三民,1998)。 陳明台:〈楊熾昌.風車詩社.日本詩潮〉,《水蔭品作品集》(台灣:台南文化中心,1995)。 陳芳明:〈後現代或後殖民戰後台灣文學史的一個解釋〉,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陳蘶仁:《台灣現代散文詩新論》(台北:萬卷樓圖書,2001)。 陳芳明:〈余光中的現代主義精神〉,《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週邊》(台北:麥田,2002)。 陳芳明:〈快樂貧乏症患者〉,商禽:《商禽詩全集》(台北:INK印刻文學生活,2009)。 陳芳明:〈現代主義的擴張與深化〉,《台灣新文學史》(台北:聯經,2011)。 陳祖君:〈仍在路上行走的詩人〉,方明編:《大河的對話–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陳義芝:《台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台北:九歌,2013)。 黃金明、陳憲仁、羅文玲等編:《天風應和 潤物無聲—蕭蕭台詩與詩學教育》(台北:萬卷樓圖書,2019)。 郭紹虞﹙主編﹚,王文生﹙副主編﹚《中國歷代文論選》(上海:上海古籍,2001)第三冊。 郭楓:〈感覺靈光的詩美投影—評析林亨泰詩藝術〉,蕭蕭編:《林亨泰的天地—林亨泰新詩研究》(台北:晨星,2009)。 覃子豪:〈自序〉,《論現代詩》(台北:藍星詩社,1960)。 葉維廉:《三十年詩》(台北:東大,1987)。 葉笛:〈日據時代台灣詩壇的超現實主義運動—風車詩社的詩運動〉,《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訊雜誌社,1996)。 葉櫓:〈漂木論〉,張默主編:《大河的雄辯–洛夫詩評論集》(台北:創世紀雜誌社,2008)。 張漢良、蕭蕭編:《現代詩導讀—理論.史料》(台北:故鄉,1979)。 張漢良:〈論洛夫後期風格的演變〉,蕭蕭:《詩魔的蛻變》(台北:詩之華,1991)。 張福貴:《「活著」的魯迅—魯迅文化選擇的當代意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2010)。 張默編選:《現代詩人書簡集》(台北:普天,1969)。 程曉嵐:〈超現實主義述評〉,柳鳴九主編:《未來主義.超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台北:淑馨,1990)。 楊宗翰:《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北:巨流圖書,2002)。 楊宗翰:《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北:秀威資訊,2017)。 解昆樺:〈創世紀詩人對傳統重新詮釋與吸收〉,《臺灣現代詩典律的建構語推移:以創世紀詩社與笠詩社為觀察核心》(台北:鷹漢文化,2004年)。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台北:洪範,1981)。 瘂弦:《深淵.序》(台北:洪範,1981)。 楊熾昌:〈新精神和詩精神〉,《水蔭品作品集》(台灣:台南文化中心,1995)。 廖雪蘭﹙一謹﹚:《台灣詩史》(台北:武陵,1989)。 趙天儀:〈法國詩對中國現代詩之影響〉,《台灣文學週邊》(台北:富春文化,2000)。 趙衛民:〈五十年代:西方與中國〉,《新詩啟蒙》(台北:里仁,2011)。 趙衛民:〈詩和生活經驗—重估中國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的新詩〉,收錄於楊宗翰主編︰《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台北:允晨文化,2018)。 鄭明娳、林燿德等編:《時代之風—當代文學入門》(台北:幼獅文化,1991)。 劉正忠:〈主知.超現實.現代派運動〉,陳大為、鍾怡雯主編:《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Ⅰ: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2006)。 劉紀蕙:〈前衛的推離與淨化—論林亨泰與楊熾昌的前衛詩論及其被遮蓋的際遇〉,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台北:麥田,2000)。 蔡源煌:〈浪漫主義〉,《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88)。 蔡素芬:〈漂泊的天涯美學〉,《大河的對話—洛夫訪談錄》(台北:蘭臺,2010)。 龍彼德:《瘂弦評傳》(台北:三民,2006)。 蕭蕭:〈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剖析瘂弦作品〉。引自蕭蕭編《現代名詩品賞集》(台北:聯亞,1979)。 蕭蕭:〈創世紀風雲〉,(台北:《台灣時報》副刊,1981年8月19日—21日),之後收入於蕭蕭:《雲端之美.人間之真》(台北:駱駝,1997)。 蕭蕭:〈編者導言〉,《詩儒的創造—瘂弦詩做評論集》(台北:文史哲,1994)。 蕭蕭:〈新詩的系譜與新詩地圖〉,張默、蕭蕭編:《新詩三百首》(台北:九歌,1995)。 蕭蕭:〈跌落在深淵裡的樺樹夢—論瘂弦《深淵》〉,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9)。 蕭蕭:《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2004)。 蕭蕭:〈五十年代新詩論戰述評〉,《20世紀台灣文學專題1:文學思潮與論戰》(台北:萬卷樓圖書,2006)。 蕭蕭主編:《創世紀60社慶論文集》(台北:萬卷樓圖書,2014)。 簡政珍:〈講評意見〉,《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聯經,1999)。 簡政珍:〈意象「離心」的向心力—論洛夫的長詩《漂木》.序〉,洛夫:《漂木》(台北:聯合文學,2014)。 三、期刊論文.詩刊作品:(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新潮》雜誌,第二卷,第2號,1919年11月。 張道藩,〈論當前文藝創作三個問題〉,《文藝創作》第13期,(台北:中華文藝獎委員會文藝創作,1952年5月)。 紀弦:〈談林亨泰的詩〉,《現代詩》第14期(台北:現代詩季刊社,1953年2月)。 曾進豐:〈從民族詩型到超現實主義〉。原始出處為1954年10月《創世紀》詩刊,首期。 張默:〈創世紀的路向—代發刊詞〉,(高雄:《創世紀》詩刊,首期1954年10月)。 紀弦:〈誰願意開倒車誰去開吧〉,《現代詩》(第11期,1955年9月)。 曾進豐:〈從民族詩型到超現實主義—「創世紀」詩社在左營的歷史考察〉。原始出處為〈詩人的宣言〉,《創世紀》詩刊,第4期,1955年10月。 紀弦:《現代詩》十一期、〈現代派信條釋譯〉(台北:現代詩社,1956年2月)十三期、十四期、十五期、十七期、十八期,或刊於《野火詩刊》第三期,1962年8月。 紀弦:〈對「所謂現代派」一文之答覆〉,《現代詩》(14期,1956年6月》。 洛夫:〈再論新民族詩型〉(高雄:《創世紀》詩刊,第6期,1956年6月)。 洛夫:〈建立新民族詩型之芻議〉(高雄:《創世紀》詩刊,第5期,1956年3月)。 張默:〈新民族詩型之特質〉(高雄:《創世紀》詩刊,第10期,1958年4月)。 瘂弦:〈詩人手札〉,《創世紀》第14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60年5月)。 瘂弦:〈詩人手札〉,《創世紀》第15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60年5月)。 洛夫:〈天狼星論〉,《現代文學.第九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1961年8月)。 紀弦:〈給趙天儀先生的一封公開信〉(台北:《笠》詩刊)第14期,1966年8月。 瘂弦:〈美國詩壇的新流向〉,《幼獅文藝》第182期(1969年2月)。 張默:〈「創世紀」的發展路線及其檢討〉,《現代文學》第46期﹙1972年3月﹚。 洛夫:〈詩壇春秋三十年〉,《中外文學》第10卷12期,1982年﹙台北:台大外文系,1972年6月﹚。 洛夫:〈一顆不死的麥子〉,《創世紀》第30期「復刊號」,1972年9月。 洛夫:〈請為中國詩壇保留一分純淨〉,《創世紀》第37期「詩論專號」,1974年7月。 陳芳明〈回望「天狼星」〉,《書評書目》49、50期,﹙台北:洪建全文教基金會發行,1977年5月、6月﹚。 瘂弦:〈西方文學與中國現代詩〉﹙詩人座談﹚,《中外文學》第109期(台北:台大外文系,1981年6月)。 瘂弦:〈我的詩路歷程—從西方到東方〉(台北:《創世紀》詩刊第59期,1982年10月)。 《笠》詩社〈藍星、創世紀、笠三角討論會〉,﹙台北:《笠》第115期,1983年6月﹚。 張默:〈三十年來全國新詩期刊縱橫談—從「新詩週刊」到「春秋小集」(一九五一至一九八三)〉(台北:《創世紀》第62期,1983年10月)。 《現代詩》(第13期),1988年12月。 劉登翰:《台灣詩人論札.洛夫論》﹙高雄:《創世紀》詩刊,第84、85期,1991年7月、1991年10月﹚。 李敏勇:〈台灣在詩中覺醒—笠集團的詩人像和詩風景〉,刊載於(《笠》第170期,1992年8月)。 奚密:〈從邊緣出發:現代中國詩選導言〉(聯合報副刊,1993年2月25~26日)。原文見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耶魯大學出版社,1992年。 紀弦:《現代詩》復刊20期,1993年7月。 簡政珍:〈當代詩的當代性省思〉,(台北:創世紀雜誌社第100期,1994年9月)。 蕭蕭:〈「創世紀」風格與理論之演變—「新民族詩型」與「大中國詩觀」之檢討〉,(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00期,1994年9月)。 洛夫:〈台灣現代詩的發展與風格演變〉,《台港與海外華文文學評論和研究》(江蘇: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1期)。 陳昭瑛〈論台灣的本土化運動:一個文化的考察〉第51期,1995年3月。 須文蔚:〈詩與藝的對話:商禽與孟樊—現代詩創作與理論的鴻溝〉,《創世紀詩雜誌》107期(台北:創世紀詩雜誌社,1996年7月)。 陳明台:〈論戰後台灣現代所受日本前衛詩潮的影響—以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為中心來探討〉(彰化:彰化師範大學現代詩學會議,1997年5月)。 阮美惠〈《笠》與現代主義:笠詩社成立史的一個側面〉台北:《笠》第225期,2001年10月。 郭楓:〈論《創世紀》的發展座標語經營策略〉,(高雄:《創世紀》詩刊第139期,2004年6月)。 洛夫:〈創世紀的傳統〉,《創世紀》(台北:創世紀雜誌社》第140–141期,(2004年10月)。 李崗:〈情意教育經典研讀會–主讀講稿李歐塔「壯美觀」解析〉,主讀經典《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2005年11月。 張默:〈發現好詩.向超現實借火—追述《創世紀》擴版革新始末〉,《創世紀》第145期(高雄:《創世紀》詩刊,2005年12月)。 翁文嫻:〈商禽—包裹奇思的現實性份量〉,《當代詩學》第二期,(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2006年9月)。原載貝嶺編:《傾向》文學人文雜誌第13期,(2000年出版,有希尼專輯)。 劉正忠:〈暴力與音樂與身體:瘂弦受難記〉,《當代詩學年刊》第二期,(台北:國北教大台文所,2006年9月)。 簡政珍:〈意象「離心」的向心力—論洛夫的長詩《漂木》.序〉,洛夫:《漂木》(台北:聯合文學出版,2014年12月)。 四、傳統文獻:(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台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第1冊,卷1。 清.顧炎武:《原抄本顧亭林日知錄》(台北:文史哲,1979),卷22。 《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六祖壇經.行由品第一》(台南市:靝巨,1986)。 孟穎集註:〈般若品.第二〉《先天解六祖壇經》(台南:靝巨,1986)。 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台北:三民,1989)。 《禮記.經解》第二十六(台北:三民,1997)。 《論語.陽貨篇 》第十七(台中:光慧文化事業,2014)。 《論語.泰伯篇》第七(台中:光慧文化,2014)。 《論語.陽貨篇 》第十七(台中:光慧文化,2014)。 《論語.泰伯篇》第七(台中:光慧文化,2014)。 文心工作室(呂婉甄、吳雅萍、胡雪薇、黃淑貞、陳麗舟、劉彥彬、魏旭妍)編著:《六祖壇經﹣中文經典100句》(台北:商周,2016)。 《新約聖經.路加福音》第十七章。 《新約聖經.馬太福音》第十七章。 《禮記.中庸 》第二十章之九。 杜甫:〈春望〉,《全唐詩》。 汪灝、張逸少等:《廣群芳譜》共100卷。 明.胡應麟(1551年–1602年)《詩藪》。 五、翻譯著作(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布勒東:《連接的容器》(巴黎:加利瑪出版社,1955)。 紀弦譯介阿波利奈爾名作:〈米拉波橋〉,《高雄:創世紀詩刊》(第17期1962年8月)。 范里(Wallace Fowlie)著,洛夫譯:〈超現實主義之淵源〉,《創世紀》第21期(高雄:創世紀詩社,1964年12月)。 布赫東《超現實主義宣言》摘自:(美國密西根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超現實主義宣言集》Manifestoes of Surrealism,1972)。 杜羅佐瓦和勃謝博尼埃合著:《超現實主義》(巴黎:拉露斯出版社,1974)。 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能〉,《艾略特詩學文集》(香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9)。 杜威:《藝術即經驗》(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喬治.塞巴格:《超現實主義》,(天津:天津人民,2008)。 六、西文作品(依照出版時間排列) Poets,Prophets,and Revoutionaries:《The Literary Avant﹣Garde from Rimbaud Through Postmodernism》(牛津大學出版社,1985)。 Surrealism,V. Folkenflik譯,(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1990年)。 Thomas Stearns Eliot(艾略特),王恩衷編譯:《艾略特詩學文集》(北京:國際文化,1989)。《Antholog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耶魯大學出版社,1992)。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