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806200511183800
DOI 10.6846/TKU.2005.00681
論文名稱(中文) 先秦陰陽思想之形成初探
論文名稱(英文) The alphabet question of Yin-Yan intellection germination in Pre-chim period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唐永霖
研究生(英文) Yung-Lin Tang
學號 69000003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5-25
論文頁數 148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曾昭旭
委員 - 林安梧
委員 - 周德良
關鍵字(中) 先秦
先秦時期
陰陽
陰陽思想
關鍵字(英) Yin-Yan
Yin-Yan intellection
Pre-chim
Pre-chim perio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究陰陽思想之源流與義涵,擇取其主要學說理論,並依其演進歷程予以詳細析論之,以期能對陰陽思想之源流、形成與其主要之思想理論,具有一初步之探索與了解。而主要研究文獻為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典籍,並擇取其中符合本論文之論述者,加以分析其哲學思想的義涵;而一哲學概念與義涵的生成勢必經由初始之非哲學義涵的概念或複雜之觀念階段,逐步衍化成具有哲學義涵的思想理論,因此,非哲學領域與哲學領域之探索,皆為本論文之陰陽思想所研究的主體範圍,但在整體而言,仍較側重於哲學領域之思想理論的分析與探討。至於在研究方法之進程上,首先自先秦時期之經典文獻中擇取具有「陰陽」關鍵字的文句,儘量在不違背原典及其詞句義涵的情況下,作出適當之哲學或非哲學義涵的詮釋,配合論文整體之論述結構與理論發展,先探索非哲學領域之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義涵,再研究哲學領域之陰陽思想,以辯證性思維為其陰陽理論之推論義涵與作用為其基礎,從而開展出代表心性主體的陰陽道德創生論,以及客觀結構原則之陰陽氣化宇宙論,並揭示由氣化宇宙論之結構性原理的分析與探討,進而體悟陰陽思想中關於道德心性的創生義涵,因此,先秦時期尚未成熟與完備的陰陽道德創生論,亦因以此為基礎,而在後代王船山之氣論中,將陰性結構之氣化宇宙論賦予陽性道德之禮樂文明的義涵,發展出陰陽氣化宇宙論與陰陽道德創生論之綜合氣論,致使陰陽道德創生論可以涵蓋陰陽氣化宇宙論,而形成具有道德形上學之陰陽思想,如此而成為中國哲學思想的主流。
英文摘要
The main purpose of research this disquisition is to explore the Yin-Yan intellection headwaters and reference.   To take the Main doctrine and followthe progressions and dissect it , so that we can get more probe and apprehensionof the theory ofthe Yin-Yan intellec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序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壹、研究動機………………………..........................1
  貳、研究目的………………………..........................2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
壹、研究範圍…………………………..........................3
  貳、研究方法………………………..........................3

第貳章  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發展……..........................6
第一節 陰陽觀念之原始義涵與起源說的闡釋……………………….7
壹、關於陰陽二字原始義涵的探究……………………………………7
一、陰陽二字的原始字義………………………………………………8
二、先秦典籍中關於陰陽二字的原始義涵………………….......12
貳、陰陽觀念起源說的闡述與釐清……………………………….19   
一、自然觀察起源說…………………………………………………19
二、生殖崇拜起源說………………………………………………….20
三、自然觀察及生殖崇拜起源說…………………………………….22
四、海濱文化系統起源說…………………………………………….23
參、從神話思維的角度探討陰陽觀念之起源……………………….25
第二節  陰陽觀念中關於自然特性的展現………………………….28
壹、自然特性中關於氣候方面的陰陽義…………………………….28
一、日夜、明暗等所代表的陰陽義………………………………….30
二、寒暑、四時代表的陰陽義……………………………………….35
貳、自然特性中關於物理性質方面的陰陽義……………………….38
一、剛、柔所代表的陰陽義………………………………………….38
二、其他性質方面所代表的陰陽義………………………………….39
第三節  陰陽觀念中關於人性事務方面的展現…………………….40
壹、男女性別上的陰陽義…………………………………………….41
貳、人性上的陰陽義………………………………………………….43
一、人性上的陰性層面……………………………………………….43
二、人性上陰陽層面的相互為用…………………………………….45
參、人事上的陰陽義………………………………………………….46
一、政治制度方面…………………………………………………….46
二、禮樂規範方面…………………………………………………….49
三、事理特性方面…………………………………………………….50

第參章  辯證性的陰陽思維………………………………………….54
    第一節  陰陽概念的對立與轉化……………………………….56
壹、陰陽概念中的對立義…………………………………………….57
    一、陰陽概念之二端對立的性質……………………………….57
    二、陰陽概念之二端對立性的義涵…………………………….60
貳、陰陽概念中的轉化義…………………………………………….62
第二節  陰陽思維之相爭義與和諧義……………………………….66
壹、陰陽思維的相爭義……………………………………………….67
一、陰陽概念的矛盾性與衝突性…………………………………….68
二、陰陽概念的相互爭勝與失衡狀態……………………………….69
貳、陰陽思維的和諧義與平衡義…………………………………….72
一、	陰陽概念的和諧義………………………………………..72
二、	陰陽概念的平衡義………………………………………..74
第三節  陰陽思維之循環、圓融義………………………………….77
壹、「返本復初」之陰陽循環互動義……………………………….77
貳、陰陽思維之圓融義……………………………………………….80

第肆章  陰陽思想中的氣化宇宙論………………………………….85
第一節	「陰陽為氣」觀之義涵與演變…………………………..86
壹、「氣」於文字與先秦典籍中的原始義涵……………………….86
一、「氣」的文字本義……………………………………………….86
二、「氣」於先秦典籍中的原始義涵……………………………….88
貳、陰陽觀念與氣概念的結合及演變……………………………….88
一、「陰陽為氣」觀之原始義涵…………………………………...89
二、先秦典籍中「陰陽為氣」觀的演變…………………………...91
第二節	陰陽氣化觀的思想義涵…………………………………..94
壹、氣化觀之義涵與作用…………………………………………...94 
一、氣化觀念之義涵與地位……………………….......94         
二、氣化結構的運動狀態………………………………………96
貳、陰陽氣化思想之理論結構與義涵……………………………….97
一、陰陽氣化結構的義涵…………………………………………96    二、陰陽氣化思想之辯證義………………………………………….99
第三節	陰陽氣化宇宙論之推演與義涵………………………….102
壹、陰陽氣化宇宙論之本質與義涵………………………………..103
貳、陰陽氣化宇宙論的推演…………………………………………105

第伍章  陰陽思想中之道德創生論………………………………..108
第一節  《周易》卦象、爻變中的陰陽思想………………………111
壹、《周易》乾、坤二卦的陰陽思想……………………………..111
一、以陰陽觀念詮釋乾卦之卦辭與卦象………………………....112
二、以陰陽觀念詮釋坤卦之卦辭與卦象………………………....115
貳、《周易》乾、坤二卦中六爻的發展變化………………………118
一、乾、坤六爻中的陰陽變化…………………………………....118
二、乾、坤二卦中有關「用九」、「用六」的陰陽義函……....124
第二節  《易傳》中的陰陽思想……………………………………126
壹、關於《易傳》之陰陽思想的理論建構………………………..127
一、《易傳》中關於陰陽觀念的起源依據………………………..127
二、《易傳》中關於陰陽觀念的質性與義涵……………………..128
貳、《易傳》中的陰陽辯證思想…………………………………..131
一、陰陽相對轉化義…………………………………………......131
二、陰陽相生相成義與其他之辯證義……………………………..134
第三節	陰陽道德創生論之理論闡述………………………….. 135
壹、道德創生論中「乾陽」與「坤陰」之義涵與關係……………135
一、《周易》中首重「乾陽」之義………………………………..136
二、以「理氣論」詮釋「乾陽」與「坤陰」的義涵………………137
三、「乾陽」與「坤陰」之相互關係與地位……………………..138
貳、陰陽道德創生論之義涵與作用………………………………..139
   
第陸章  結論…………………………………………………………141

參考書目……………………………………………………………..143
參考文獻
壹、古籍文獻 (按四部分類、作者年代排列)
  
一、	經類                          
  
漢•戴德著;明•程榮校,《大戴禮記》,見明•陳榮刻本,《漢魏叢書》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國48年12月初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民國90年9月初版)。
漢•伏生撰;鄭玄注,《尚書大傳》(上海:涵芬樓藏左海全書本)。
漢•京房著;吳•陸績注;明•程榮校,《京房易傳》,見明•陳榮刻本,《漢魏叢書》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國48年12月初版)。
漢•焦贛撰,《焦氏易林》,見《百子全書》第八冊(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民國52年9月初版)。
漢•申培著;明•程榮校,《詩說》,見明•陳榮刻本,《漢魏叢書》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國48年12月初版)。
漢•韓嬰著;明•程榮校,《韓詩外傳》,見明•陳榮刻本,《漢魏叢書》第一冊(台北:新興書局影印本,民國48年12月初版)。
    元•趙汸,《周易文詮》,見王雲五主編,《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印行)。
宋•張載,《橫渠易說》,見《易學叢書續編》(台北:廣文書局,民國63年9月初版)。
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台北:學生書局,民國56年10月初版)。
宋•項安世,《周易玩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1版)。
清•李光地,《周易折中》(真善美出版社,民國六十年六月初版)。
清•惠棟,《周易述》,見《惠氏易學》(台北:廣文出版社,民國60年1月初版)。
    清•阮元,《十三經注疏本》(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71年8月9版)。

  二、史類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樂天出版社,民國63年2 月1日初版)。
吳•韋昭注,《國語》,見王雲五編,《國學基本叢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45年4月初版)。

三、子類

周•鄧析撰,《鄧析子》(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晉•張湛,《列子注》(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晉•郭璞傳,《山海經》,見《百子全書》第十五冊(台北:古今文化出版社,民國52年9月初版)。
唐•楊諒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藝文印書館,民國83年1月初版)。
唐•尹知章注;清•戴望校正,《管子校正》(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宋•黎請德編,《朱子語類》(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5年12月)。
宋•謝希聲注,《公孫龍子》(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明•王船山,《船山遺書全集》(台北:自由出版社,民國61年11月初版)。
清•王繼培輯,《尸子》(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7年10月初版)。
清•錢熙祚校,《尹文子》(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清•孫貽讓撰,《墨子閒詁》(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7年5月初版)。
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51年10月初版)。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4年11月台一版)。
清•馬國翰輯,《陰陽家佚書輯本》七種(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48年1月初版)。
《諸子集成》(北京:中華書局,1954年初版)。

  四、集類
    
宋•洪興祖補注,《楚辭補注》(日本:中文出版社,1979年1月再版)。

貳、現代學術專著 (按作者筆劃排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之《百子秘笈彙函上冊》(台北: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民國67年12月初版)。
    小野澤精一等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3版)。 
王夢鷗註譯,《禮記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60年4月2版)。
王甦註譯,《晏子春秋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民國76年初版)。
王新華,《周易繫辭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7年初版)。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7年8月二次修訂版)。
方東美,《生生之德》(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76年四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的特質》(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3年再版八刷)。
牟宗三主講;林清臣紀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85年初版二刷)。
李漢三,《先秦兩漢之陰陽五行學說 》(台北:鍾鼎文化出版社,民國56年5 月初版)。
李勉,《莊子總論及分篇評注》(台北:商務印書館,民國65年12月2版)。
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台北:黎明出版社,民國76年6月初版)。
李煥明,《易經的生命哲學》(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1年初版)。
李存三,《中國氣論探源與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12 月1版)。
知原,《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7月第1版)。
周予同,《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1月1版)。
    周立升等編,《春秋哲學》(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1版)。
屈萬里,《先秦漢魏易例述評》(台北:學生書局,民國64年3月再版)。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上海:商務印書館,1919年2月初版)。
俞建章、葉舒憲,《符號:語言與藝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4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民國71年3月27日初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58年1月初版)。
徐培根、魏汝林,《孫臏兵法註釋》(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5年3月初版)。
唐君毅,《唐君毅全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8年10月校訂版)。
孫廣德,《先秦兩漢陰陽五行說的政治思想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83年1月初版)。
許倬雲,《西周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9年修訂版)。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上海:新新書店印行,1930年三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篇》(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1版)。
陳鼓應註譯,《黃帝四經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90年4月初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1版)。
陳奇猷校釋,《呂氏春秋校釋》(上海:學林出版社,1990年12月)。
陳明恩,《氣化宇宙論主體架構的形成及其開展》(私立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馮友蘭,《中國思想史》(原名《中國哲學史》)(台北:台大哲學研究所印,民國52年)。
項退結,《中國哲學之路》(台北:東大出版社,民國80年初版)。
曾昭旭,《在說與不說之間》(台北:漢光出版社,民國81年2月初版)。
曾春海,《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86年初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書局,民國86年10月增訂九版)。
傅道彬,《中國哲學史》(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1988年2月)。
黃慶萱,《周易縱橫談》(台北:東大出版社,民國84年3月初版)。
黃石,《神話研究》,見《國民叢書》第五十九冊(上海:開明書店,1927年11月初版)。
張立文,〈帛書周易簡說〉《帛書周易註譯》,(洛陽: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9月1版)。
張光直,《中國青銅器時代》(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國80年6月4版)。
張純一,《墨子集解》(台北:文史出版社,民國67年9月2版)。
張純一,《晏子春秋校注》(台北:世界書局影印,民國70年4月再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民國71年3月初版)。
楊慧傑,《天人關係論》(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公司,民國78年再版)。
楊柳橋,《莊子譯詁》(台北:書林出版社,民國84年8月1版)。
楊立文、蔡方鹿,《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年12 月1版)。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月1版)。
鄭世根,《莊子氣化論》 (台北:學生書局,民國82年7月初版)。
劉笑敢,《莊學及其演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年2月1版)。
蕭登福,《鬼谷子研究•鬼谷子卷上譯註》(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90年6月2 版)。
謝松齡,《天人象—陰陽五行學說史導論》(山東:文藝出版社,1991年6月2版)。
戴璉璋,《易傳之形成及其思想》(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國78年6月初版)。
顧杰剛主編,《古史辯》(樸社,民國24年1月初版)。
    龐樸,《穰莠集—中國文化與哲學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1版)。

參、期刊論文 (按作者筆劃排列)
                
千炳敦,〈朱子對《易傳》「本體」的理解〉(《鵝湖月刊》,1994年4月第226期),頁13-20。
朱維煥,〈儒家「人性論」之觀念演進與形而上根源〉(《鵝湖月刊》,1993年11月第221期),頁11-16。
    李賢中,〈人在周易思想中的價值〉(《哲學與文化》,1993年10月第20卷 10期),頁982-987。
李念莉,〈陰陽結構探微〉(《漢中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18-22。
林月惠,〈《易傳•繫辭》之道德的形上學〉(《嘉義師院學報》,1994年11月第8期),頁231-250。
林金泉,〈陰陽五行家思想〉(《孔孟月刊》,第24卷第1期)。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生生之謂易」的研究〉(《哲學論集》,1988年7月第22期),頁147-168。
周景勳,〈易傳繫辭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研究〉(《哲學論集》,1989年7月第23期),頁84-115。
侯宏堂,〈陰陽學說與中國人的宇宙觀〉(《安徽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1月第31卷第1期),頁62-69。
秦廣忱,〈《周易》陰陽觀念的起源及其自然科學基礎問題〉(《周易研究》,1988年第1期)。
高兵,〈論陰陽觀念的起源與發展〉(《管子學刊》,1997年第3期)。
徐希燕,〈鬼谷哲學原理初探〉(《求是學刊》,1998年第3期)。
張素卿,〈《繫辭傳》與易學之轉化試議〉(《中國文學研究》,1991年5月第5期),頁17-26。
張有喜,〈陰陽觀念與陰陽思維〉(《雁北師院學報》,1994年第3期),頁27-28。
趙士孝,〈《易傳》陰陽思想的來源〉(《哲學研究》,1996年第8期)。
鄭杰文,〈縱橫家的陰陽轉化哲學觀〉(《齊魯學刊》,1997第6期)。
戴璉璋,〈從易傳看儒家的創造精神〉(《鵝湖月刊》,1985年11月第125期),頁12-16。
嚴文明,〈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文物》,1988年第22期)。

肆、工具書 (按作者筆劃排列)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台北:明文書局,民國73年12月初版)。
江俠菴,《先秦經籍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2年版)。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古籍書店,1983年6月影印本)。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3年9月初版)。
清•紀昀等著,《四庫全書總目》(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民國72年8月初版)。
梁啟超,《古書真偽及其年代》,(台北:台灣中華書局,民國45年台1版)。
張沁澂,《偽書通考》(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28年2月初版)。
蔣伯潛,《諸子通考》(台北:正中書局,民國42年台一版)。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6月)。
  嚴靈峰編,《無求備齋文庫諸子書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民國76年3月初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