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12200813095100
DOI 10.6846/TKU.2009.00999
論文名稱(中文) 羅門詩觀及其都市詩與自然詩研究──以「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f Lo Men´s Poetic Theory with his City-Poem and Nature-Poem──Based on his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7
學期 1
出版年 98
研究生(中文) 詹林益
研究生(英文) Lin-I Chan
學號 79501002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12-13
論文頁數 30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羅門
都市
自然
螺旋型架構
關鍵字(英) Lo Men
City
Nature
Spiral Struct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詩是以精煉而富節奏的語言文字來表現美感、抒發情志的文體,從「古典詩」發展到現在的「現代詩」,「詩」在形式上、表現手法上與用詞用語上,都起了相當大的變化,但唯一不變的,就是「詩言志」的基本精神是永遠存在的。西方文化東漸後,現代詩人在「現代詩」的創作手法上有過長期的論戰,有了詩的論戰,也凸顯了「現代詩」在文壇與學術研究的重要性。現代詩人因「現代詩」詩壇與學術界得到重視而更亟力於創造自己的一片天空,羅門「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建造而成的,同時也配合「燈屋」,展現他個人對「現代詩」的真知、卓見與成就。
    羅門創作的題材相當廣泛,有寫戰爭、死亡和時空的,有寫都市、自然和自我與抒情的,也提出一套完整的創作觀。基本上,創作觀是配合自己的創作所建構出來的創作理論,這個理論歸結為──「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大體是對都市生活的觀照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創作理論,羅門將它切割成三個層次──「第一自然」、「第二自然」和「第三自然」。這三個層次是相互牽引,有密切的關係。為了讓讀者和研究者了解他的創作歷程以及作品想要表現的意涵與旨趣,羅門花了很多工夫在闡述他的「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表面看來,「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是有些複雜,但說穿了,其實就是指「詩」能夠創造「第三自然」美的存在世界和永恆的生命。為了能夠讓「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與時並進,順應潮流不落伍,羅門因此套入了一些西方或者現代的創作理論和手法,使得「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理論產生中、西合流的特點,但羅門對西方某些創作理論的解讀和評論產生問題,使得評介者或研究者提出不同看法予以批判。
    羅門為什麼會將三個層次以「自然」來定義,主要是羅門站在與上帝齊肩的制高點看地球上的一切事物。這三個「自然」不是一般人認知的自然,而是有透過「人為」的自然。馬來西亞華裔學者侯亨能將三個「自然」更名為三個世界,其實也不無不可。羅門建構「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理論是從「第二自然」近逼「第一自然」後,使得人類在「物慾」與「性慾」的形下壓迫而無法將心靈解放出來,因此必須以詩和藝術來作為融合「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催化劑,進入到「第三自然」美的永恆世界。因此,羅門特別觀照都市與自然這兩個人類賴以生存的現實環境。
    在「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理論的基礎下,羅門以「都市詩」和「自然詩」作為現代詩的創作主題。明顯地,該創作理論與這兩個創作主題有密切的關係。基於此,筆者便以「都市詩」和「自然詩」作為研究議題,並以「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為中心,來探討羅門在現代詩歌的表現情形。
英文摘要
The poem is a literary style that displays the esthetic sense and expresses the sentiment will by the fine and the rich rhythm's language. Developing from the “classical poem” to the “modern poem”, there is a quite big change on the style, the way of expression and the word usage of poem. But the only thing unchanged is the basic spirit “ the poem tells will”. After the western culture penetrates to the eastern world, the modern poet has had a long-term controversy in the creating-technique of “modern poem”.  Due to the poem controversy, it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dern poem” in the literary arena and the academic research. Because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poem” is highly valued in the poetic field and the academia, modern poets work hard to create own sky for themselves.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of Lo Men was created under this kind of situation. In addition with the “ lamp house”, they show the true knowledge, distinguished opinion and achievement of Lo Men on the “modern poem”.
    The creating subject of Lo Men is quite comprehensive including war, death, space time, city, nature, selfhood and lyric. He also proposes a complete set of poetic philosophy. Basically, poetic philosophy is developed under the poetic theory coordinating to his work. This theory sums up as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is a set of creation theory that developed by the contemplation to city life. Lo Men classified this theory by three levels----“the First Nature”, “the Second Nature” and “the Third Nature”. These three levels are affected mutually with close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let readers and researchers understand his creating process as well as the meaning and idea, Lo Men has spent a lot of efforts to elaborate his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It looks like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is quite complicated; but actually it tells that poem is able to create the existing world and the eternal life of “the Third Nature”. In order to keep the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updated with the current trend without out-of- date, Lo Men therefore uses some western and modern creating theory and technique to bring forth the feature of combining Chinese and Western trend in his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However, because of the problem with Lo Men’s explanation and comment to some of western creating theory, it makes researchers or commentators propose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criticize him. 
    The reason that Lo Men defines the three levels by “ The Nature” is because he is standing at the same high altitude as the God to look at the all things on Earth. The three “ The Nature” is not the “nature” that recognized by the ordinary people, but the artificial nature. Malaysian scholar H.N. Law(侯亨能)changes the name of “The Nature” to “ The World” which is also acceptable. Lo Men constructs the theory of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by approaching the “the Second Nature” to  “the First Nature” to make the human beings unable to release under the pressure of  “the desire for material welfare” and “the sexual desire”. Therefore, Lo Men has to use poem and art as activator to combine “the First Nature” and “the Second Nature”, then gets into the beautiful eternal world of “the Third Nature” finally. For this reason, Lo Men specially pays high attention to the environment of city and nature that human beings liv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Lo Men uses the “City-Poem” and “Nature-Poem” as the subject in the modern poem. Apparently, this creating-theor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se two subjects. Based on this statement,  I take the “City-Poem” and “Nature-Poem” as the subject of my research and study the performance of Lo Men’s in the modern poetry on the basis of “Spiral Structure of the Third Natu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問題緣起--------------------------------------001
一、羅門與新詩-------------------------------------------001
二、羅門開始從事詩創作之緣由-----------------------------005
三、羅門在詩壇的地位-------------------------------------006
四、羅門以寫詩為畢生之志業-------------------------------009
五、羅門詩觀---------------------------------------------012
第二節 過去研究之分析與討論------------------------------019
一、學者評羅門詩-----------------------------------------020
二、詩人評羅門詩-----------------------------------------031
三、簡述歷年之研究論文-----------------------------------043
四、羅門詩的價值與地位-----------------------------------049
第三節 本論文的研究方法----------------------------------051
一、淺談各家對羅門詩題材之分類---------------------------052
二、羅門詩創作題材之分類---------------------------------052
三、從詩的分類看羅門創作取向-----------------------------053
四、羅門創作風格之探討-----------------------------------064

第貳章 羅門詩觀與「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之探討
第一節 羅門對詩之詮釋------------------------------------073
一、「詩」創造了生命與智慧-------------------------------074
二、羅門對「現代」的省思看「現代詩」的表現---------------077
三、「後現代主義」的定義與羅門的認知---------------------081
第二節 羅門「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的定義與表現------------089
一、羅門「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的定義---------------------089
二、羅門如何詮釋「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的表現-------------098
第三節 學者與詩評家對羅門詩觀之看法----------------------101
一、林燿德的評論-----------------------------------------101
二、陳俊榮的批判-----------------------------------------107
三、陳鵬翔的質疑-----------------------------------------118
        
第參章 羅門「都市詩」與「自然詩」之分析探討
第一節 都市與自然之間的關係------------------------------130
一、「都市」之義涵與演變---------------------------------130
二、「自然」之義涵與「文學的自然」表現-------------------134
三、「都市」和「自然」之間的關係-------------------------141
四、羅門對「都市」和「自然」的看法-----------------------142
第二節 羅門的「都市詩」----------------------------------145
一、羅門「都市詩」的題材---------------------------------145
二、羅門「都市詩」的特色──以「題材」為主---------------164
第三節 羅門的「自然詩」----------------------------------171
一、羅門「自然詩」的題材---------------------------------171
二、羅門「自然詩」的特色──以「題材」為主---------------173
第四節 「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扮演角色之探討--------------195
一、「都市」與「自然」衝突發生之探討---------------------195
二、從古典詩詞看「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的表現-------------197
三、羅門「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理論的一些問題-------------200
    
第肆章 詩「和諧」
第一節 「和諧」的定義與「第三自然」的和諧表現------------205
一、「和諧」的定義與表現---------------------------------205
二、「第三自然」的和諧表現-------------------------------206
第二節 「第三自然」在其他詩人之「都市詩」與「自然詩」的表現----------------------------------------------------------215
一、林燿德-----------------------------------------------215
二、蓉子-------------------------------------------------218
三、羅任玲-----------------------------------------------229
第三節 「詩和諧」的真諦----------------------------------233
一、從「正面」與「負面」看都市發展-----------------------233
二、「第三自然」與「天人合一」的關係及詩人追求的境界-----234
   
第伍章 結論----------------------------------------------250
附錄一---------------------------------------------------258
附錄二---------------------------------------------------261
附錄三---------------------------------------------------264
附錄四---------------------------------------------------285
參考文獻
一、羅門作品---------------------------------------------291
二、羅門作品評論-----------------------------------------291
三、其他參考文獻
(一)專書-----------------------------------------------294
(二)期刊論文-------------------------------------------302
(三)學位論文-------------------------------------------303
(四)網路資源-------------------------------------------304
(五)報章雜誌-------------------------------------------305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依姓氏筆畫排列)
一、羅門作品
羅門:《曙光》,臺北:藍星詩社,1958年。
羅門:《第九日的底流》,臺北:藍星詩社,1963年。
羅門:《現代人的悲劇精神與現代詩人》,臺北:藍星詩社,1964年。
羅門:《死亡之塔》,臺北:藍星詩社,1969年。
羅門、蓉子:《日月集》,臺北:美亞出版祉,1969年。
羅門:《心靈訪問記》,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69年。
羅門:《長期受著審判的人》,臺北:環宇出版社,1974年。
羅門:《羅門自選集》,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
羅門:《隱形的椅子》,臺北:藍星詩社,1976年。
羅門:《曠野》,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1年。
羅門:《時空的回聲》,臺北:德華出版社,1981年。
羅門:《羅門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
羅門:《日月的行蹤》,臺北:藍星詩社,1984年。
羅門:《整個世界停止呼吸在起跑線上》,臺北:光復書局,1988年。
羅門、蓉子:《羅門蓉子短詩精選》,臺北:殿堂出版社,1988年。
羅門:《詩眼看世界》,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羅門:《有一條永遠的路》,臺北:尚書文化出版社,1990年。
羅門、蓉子:《太陽與月亮》,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
羅門:《誰能買下這條天地線》,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羅門:《羅門詩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社,1993年。
羅門:《羅門長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短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論文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羅門:《在詩中飛行──羅門半世紀詩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一)戰爭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二)都市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三)自然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四)自我‧時空‧死亡詩》,臺北:文史哲出版
社,1995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五)素描與抒情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六)題外詩》,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七)麥堅利堡特輯》,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八)羅門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九)論視覺藝術》,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羅門創作大系  卷(十)燈屋生活影像》,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年。
羅門:《存在終極價值的追索》,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羅門:《創造心靈的探索與透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二、羅門作品評論
王彤編:《羅門詩鑑賞》,香港:中華文化出版社,1995年。
朱徽:《羅門詩一百首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周偉民、唐玲玲:《日月的雙軌──羅門蓉子創作世界評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周偉民、唐玲玲主編:《羅門蓉子文學世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林燿德:《羅門論》,臺北:師大書苑,1991年。
張艾弓:《羅門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張肇祺:《從詩想走過來──論羅門蓉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陳大為:《存在的斷層掃瞄》,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蔡源煌等著:《門羅天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蔡源煌等著:《羅門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龍彼德、于希賢、張健等著:《心靈世界的回響──羅門詩作評論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謝冕等著:《從詩中走過來──論羅門蓉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三、其他參考文獻
(一)專書
Anna Mosynska著,黃麗娟譯:《抽象藝術)》,臺北:遠流出版社,1999年。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容格心靈地圖》,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9年。
Renek、We11e等著,梁伯傑譯:《文學理論》,臺北:水牛出版社,1991年。
Sir Herdedead著,孫旗譯:《現代藝術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仇兆鰲注:《杜詩詳注》,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毛正天:《中國古代詩本體論闡釋》,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王水照選注《蘇軾選集》,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3年。
王先謙(清):《莊子集解》,臺北:三民書局,2004年。
王忠林:《元代散曲論叢》,臺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
趙殿成(清)箋注:《王右丞集箋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王雲五主編,陳鼓應註譯:《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7年再版。
王煜:《老莊思想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王夢鷗:《文學蓋論》,臺北:藝文印書館,1975年。
王瑤:《中西文學縱橫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3年。
王潤華:《中西文學關係研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王潤華:《司空圖新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
古遠清、孫光萱:《詩歌修辭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古遠清:《看你名字的繁卉──蓉子詩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尼采著,林鬱主編:《尼采語錄》,臺北:智慧大學,1994年。
尼采:《上帝之死》,臺北:志文出版社,2002年。
史壯伯格(Stromberg Roland N.)著,蔡伸章譯:《近代西方思想史),臺北:桂冠出版社,1993年。
朱光潛:《文藝心理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79年十三版。
朱光潛:《談美》,臺中:晨星出版社,1995年。
朱光潛:《詩論),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二版。
朱光潛:《談文學》,臺南:大坤書局,1998年。
朱益明譯著:《評注唐詩三百首》,臺北:國家出版社,1983年。
朱熹(宋)傳:《詩經》,臺北:金楓出版社,1987年。
朱徽:《青鳥的踪跡:蓉子詩歌精選賞析》,臺北:爾雅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
艾治平:《古典詩詞藝術探幽》,臺北:木鐸出版社,1987年。
艾蘭‧普瑞德(Pred Allan)著,許坤榮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出版社,1994年。
佛克馬(Fokkema Douwe)、蟻布思著(Ibsch E1rud),袁鶴翔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社,1987年。
呂凱編撰:《淮南子》,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0年。
李元貞:《女性詩學──臺灣現代女詩人集體研究》,臺北:女書文化,2000年。
李正治主編:《政府遷臺以來文學研究理論及方法之探索》,臺北:學生書局,1988年。
李正治:《至情祇可酬知己──文學與思想世界的追尋》,臺北:業強出版社,1989年。
李易儒《周易白話淺解》,臺北:易儒出版社,2007年。
李明濱主編:《二十世紀歐美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李明濱等著,黃晉凱主編:《中國文學新思維》,嘉義:南華大學,2000年。
李清筠:《時空情境中的自我影像一以阮籍、陸機、陶淵明詩為例》,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李瑞騰:《詩的詮釋》,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2年。
李慕如:《中國文學採微》,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李霖生:《超越善與惡──尼采導讀》,臺北:臺灣書局,1998年。
李豐楙編撰:《神話的故鄉──山海經)》,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8年四版。
杜少春:《世界是這樣的寧靜──唐禪詩名篇欣賞》,臺北:學鼎出版社,1999年。
杜而未:《崑崙文化與不死觀念》,臺北:學生書局,1985年。
杜松柏:《詩與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周伯乃:《現代詩的欣賞》,臺北.:三民書局,1975年。
周振甫:《詩文鑑賞方法二十講》,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9年。
周裕鍇:《宋代詩學通論》,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周嘯天主編:《楚辭鑑賞》,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孟樊主編:《當代臺灣文學評論大系卷(二)新詩的批評》,臺北:正中書局,1993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4年。
彼得‧柯文尼、羅傑‧海菲爾德著,江濤、向守平譯:《時間之箭》,臺北:藝文印書館,1998年。
拉瓦爾、馬樂伯著,李正治譯:《意識批評家──日內瓦學派文學批評導論》,臺北:金楓出版社,1983年。
林年同:《中國電影美學》,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0年。
林明德、李豐楙等編:《中國新詩選》,臺北:長安出版社,1980年。
林明德:《中國傳統文學採索》,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
林玫儀導讀:《人間詞話》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林燿德:《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
松浪信三郎著,梁祥美譯:《存在主義》,臺北.:志文出版社,1999年
柯慶明:《境界的探討》,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柯慶明:《境界的再生》,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柯慶明:《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施友忠:《二度和諧及其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
胡品清編譯:《法蘭西詩選》,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孫玉石:《中國現代主義詩潮史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
孫昌武:《詩與禪)》,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孫昌熙、劉淦校點:《司空圖詩品解說二種)》,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徐志嘯:《中外文學比較》,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徐達譯著:《詩品》,臺北:古籍出版社,1996年。
泰湍‧伊果頓著,吳新發譯:《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1998年。
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9年。
馬丁‧海德格著,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臺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
馬自毅注釋,高佳惠校閱:《新譯人間詞話》,臺北:三民書局,1994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再版。
高步瀛選注:《唐宋詩舉要》,臺北:宏業書局,1980年。
康德著,宗白華、韋卓民譯:《判斷力批判》,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
張春榮:《詩學析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張健:《中國現代詩》,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張雙英:《二十世紀臺灣新詩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
張履行:《莊子探微》,臺北:張紂微發行,1991年。
強納生‧雷著,蔡偉鼎譯:《海德格》,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
許世旭:《新詩論》,臺北:三民書局,1998年。
郭銀田:《田園詩人陶潛》,臺北:里仁書局,1996年。
陳世驤:《陳世驤文存》,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
陳良運:《詩學‧詩觀‧詩美》,南昌市: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
陳昌明:《緣情文學觀》,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陳祖耀:《理則學》,臺北:三民書局,1993年。
陳國球導讀:《二十四詩品》,臺北:金楓出版社,1999年。
陳鼓應註譯:《莊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0年。
陳懷恩:《尼采藝術形上學》,嘉義縣:南華管理學院,1988年。
陳鵬翔:《主題學研究論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
陳鵬翔:《主題學理論與實踐》,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0年。
彭瑞金:《臺灣新文學運動四十年》,高雄:春暉出版社,1997年。
童慶柄:《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出版社,1994年。
覃子豪:《論現代詩》,臺中:曾文出版社,1977年。
項退結:《現代存在思想家》,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思想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黃永武:《中國詩學鑑賞篇》,臺北: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永武:《詩與美),臺北:洪範書店,1997年。
黃景進:《嚴羽及其詩論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
黃維樑:《中國文學縱橫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楊牧:《陸機文賦校釋》,臺北:洪範書店,1985年。
楊恆達:《尼采美學思想》,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縣大林鎮: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臺北:春暉出版社,1999年。
葉嘉瑩:《杜甫〈秋興〉八首集說》,臺北:桂冠出版社,1994年。
葉嘉瑩:《迦陵說詩》,臺北:桂冠出版社,2000年。
葉維廉:《比較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二版。
葉維廉:《從現象到表現──葉維廉早期文集》,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4年。
葉維廉:《歷史傳釋與美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8年。
葉潮:《文化視野中的詩歌》,成都:巴蜀書社,1997年。
詹明信(Jameson Fredric)著,唐小兵譯《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臺北:合志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0年。
瑪格麗特‧魏特罕(Wertheim Margaret):《空間地圖:從但丁的空間到網路的空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甄巍:《現代美術》,香港:三聯書店,2000年。
蓉子:《這一站不到神話》,臺北:大地出版社,1986年。
蓉子:《千曲之聲──蓉子詩作精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年。
蓉子:《蓉子詩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
蓉子:《黑海上的晨曦》,臺北:九歌出版社,1997年。
蓉子:《看你名字的繁卉──蓉子詩賞析》,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
蓉子:《橫笛與豎琴的晌午》,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二版。
蓉子:《眾樹歌唱──蓉子人文山水詩粹》,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6年。
趙永紀:《詩論》,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
趙憲章主編:《西方形式美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劉若愚著、杜國清譯:《中國文學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年。
鄭鐵城:《孟子釋譯》,嘉義,玉珍書局出版社,2004年。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二版。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雅典出版社1998年八版。
蔡瑜:《中國抒恃詩的世界》,臺北:臺灣書店,1999年。
蔡錦煌:《當代文學論集》,臺北:書林出版社,1986年。
鄭明娳主褊:《當代臺灣都市文學論──以世紀末視角透視文學書寫》,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5年。
蕭水順:《從鍾嶸詩品到司空詩品》,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1999年。
蕭蕭:《現代詩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7年。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
賴幹堅:《西方現代派小說概論》,福建省: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年。
錢中文、杜書嬴、楊廣元主編:《中西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鍾玲:《現代中國繆司──臺灣女詩人作品析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9年。
韓林德:《境生象外》,北京:三聯書局,1996年。
瞿蛻園等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譚五昌編:《中國新詩三百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
龔鵬程:《文學散步》,臺北:漢光文化事業公司,1985年。
龔鵬程:《文學與美學》,臺北:業強出版社,1995年'。
龔鵬程:《文學批評的視野》,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
龔鵬程:《春夏秋冬》,臺北:新自然主義,2000年二版。
(二)期刊論文
王孝廉:〈永劫與回歸〉,《誠品閱讀》,第18期,1994年10月。
王念恩:〈論象徵主義的美學特徵〉,《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文學與美學研討論文》,1990年6月。
王夢鷗:〈文人的想像與感情的隱喻〉,《中外文學)》,第7卷,第9期,1979年2月。
何冠驥:〈在中英詩中的時間觀念〉,《中外文學]》,第10卷,第7期,1980年。
何冠驥:〈中英詩中旳時間觀念〉,《詩學季刊》,第25期,1998年12月。
余磊〈天人合一 VS. 人天合一〉《中信月刊》,2005年6月,第520期。
吳晟:〈現代詩價值取向之我見〉,《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3卷,1992年。
李漢偉:〈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試釋唐代自然詩〉,《中國國學》,第15期,1987年9月。
雨石:〈論當代文學中的死亡意識和永恆觀〉,《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3卷,1992年。
翁奕波:〈論臺灣五六十年代現代派詩的審美特質〉,《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第3卷,1992年。
區仲桃:〈論羅門建構的永恒空間》,《藍星詩學》,第4期,1999年12月。
梅新:〈詩心無分古今──從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談起〉,《中外文學》,第6卷,第2期,1977年7月。
陳去非:〈詩的意象論──系統化現代詩學理論之嘗試性建構第四章〉,《臺灣詩學季刊》,第22期,1998年3月。
陳東海:〈從李白賦論李白詩歌的時空特色〉,《中正中文學術年刊》,創刊號,1977年11月。
陳鵬翔:〈自然詩與田園詩傳統〉,《中外文學》,第10卷第7期,1980年12月。
曾方榮:〈論羅門詩歌意象的審美持徵〉,《乾坤詩刊:》,第16期,2000年10月。
黃居仁:〈時間如流水──由古典詩歌中的時間用語談到中國人的時間觀〉,《中外文學`》,第9卷,第11期,1981年4月。
董崇選:〈渥滋華斯的「動」──「靜」母題〉,《英美文學評論》,創刊號,1993年。
劉若愚著,陳淑敏譯:〈中國詩中的時間、空間與自我〉,《書目季刊》,第21卷,第3期,1987年。
蘇其康:〈宇宙視域的探尋:李白、梵樂希、里爾克》,《中外文學》,第23卷,第9期,1995年2月。
(三)學位論文
陳瑞芳:《臺灣現代詩的文學社會學考察──洛夫羅門作品中的美學意識形態初探》,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年。
陳榮輝:《鄉絮、心象、墨彩  一段記憶的暫留 ~繪畫創作論述~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力資源教育處碩士論文,1995年。
陳大為:《羅門都市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
張艾弓:《羅門論》,廈門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尤純純:《羅門詩的時空觀》,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王正良:《戰後臺灣現代詩論研究》,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6年。
(四)網路資源
BBC中文網  
http://news.bbc.co.uk/
大紀元網站
 http://www.epochtimes.com.au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站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元智大學 網路展書讀  
 http://cls.hs.yzu.edu.tw/
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潘呂棋昌九思亭網站
http://www.cc.nctu.edu.tw/~lccpan/newpage124.htm
米羅‧卡索21世紀網路詩新曙光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purism/su2.htm
老子《道德經》,呂純陽祖師評點版,青羊宮存本。
道教文化資料庫
http://www.taoism.org.hk/default.htm
美學研究
http://www.aesthetics.com.cn/
財團法人天帝教
http://tienti.info/
國家地理頻道
http://www.ngc.com.tw/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
http://www.ngm.com.tw/
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所當代詩學研究中心
http://www.fgu.edu.tw/~literary/poetry/index.htm
陳寧貴詩人坊
http://homepage19.seed.net.tw/web@5/chenkuei/
詩生活評論專欄──周倫佑紅色寫作     
http://www.poemlife.com/ReviewerColumn/index.asp
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pedia.cca.gov.tw/index.php?title=%E9%A6%96%E9%A0%81
臺灣中國信徒佈道會
http://www.twccm.org.tw/index.htm
臺灣文化研究網站
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4/4-3.htm
輔仁大學文學批評資料庫
http://www.eng.fju.edu.tw/Literary_Criticism/lc-main.htm
鄭明娳&山月村部落格
http://blog.yam.com/cmli/
環境資訊中心
http://e-info.org.tw/
(五)報章雜誌
蕭蕭:〈詩人與詩風〉《臺灣日報》,1982年6月24日詩人節特輯之一。
侯亨能:〈生命的提昇──羅門的「第三自然螺旋型架構」詩觀〉《馬來西亞
南洋商報》。
羅門:〈內心深層世界的探索──「第三自然」超越存在的解讀〉,臺灣新
聞報西子灣副刊,13版,1999年6月29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