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8201913542300
DOI 10.6846/TKU.2019.00899
論文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學生來臺學習經驗與滿意度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ir study in Taiwa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舒宜萍
研究生(英文) Yi-Ping Shu
學號 60372012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30
論文頁數 17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楊瑩
委員 - 楊國賜
委員 - 張鈿富
關鍵字(中) 中國大陸
在臺陸生
學習經驗與滿意度
兩岸高等教育交流
關鍵字(英) Mainland China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studying in Taiwan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satisfaction
Exchange of higher educ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文獻探討為輔,旨在探討來臺就學陸生之學習經驗與滿意度。本研究主要目的有:
一、瞭解兩岸高等教育發展之情形與現況。
二、檢視兩岸高等教育交流之政策沿革與現況。
三、探討歷年來陸生來臺學習之情形及現況。
四、分析來臺陸生在臺學習之經驗與滿意度
五、根據研究發現,提出可供未來相關教育政策改革之參考建議。
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是以自編之問卷為工具,因依規定大學部本科陸生之招收,在臺灣是以私立大學校院為主,本研究遂以近年來招收大陸學生人數較多之三所私立大學之在學陸生為調查對象,請受測學校相關單位或人員以網路方式轉請各該校陸生上網填答。共回收156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之結論可歸納如下:
一、兩岸高等教育分別經過不同階段之發展,均已快速擴充邁入「普及化」高等教育階段,且兩岸高等教育均已從重「量」逐漸轉變為重「質」。
二、兩岸高等教育自2011年正式開放雙方交流後,關係相當密切,但至2016年開始進入冰河期。
三、陸生來臺就學主要動機是以「想擴大視野,深入瞭解臺灣情況」最多。
四、陸生獲得就學訊息最主要管道是以「家人或親友提供臺灣教育訊息」最多。
五、陸生對其在臺學習經驗滿意程度為中高程度,且以「社團活動」滿意度最高,以「課程內容」滿意度最低。
六、就各題項而言,陸生在臺學習經驗最滿意的是「學校有許多學生自發組成的社團,提供學生多樣化學習機會」,滿意度最低的是「學校餐廳或宿舍能滿足學生之生活需求」。
七、整體而言,陸生在臺學習經驗滿意度會依其就讀學位層級、學生身分、年齡、來臺就學期間等而有顯著差異。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mainly aims, via adopt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literature review, to explore the Chinese students’(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for short)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ir studies in Taiwan.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include:
1. To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both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2. To analyze the reforms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concerning the students’ mutual exchange policies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3.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situation of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studying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aiwan.
4. To explore Chinese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and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ir studies in universities in Taiwan.
5. To propose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 useful for the future reform of related polici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means of 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Because mainly private universities were allowed to recruit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Mainland China, three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having recruited a comparatively larger number of Chinese students in the recent years were chosen as samples of this study. With the assistances of the faculties in these three universities,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 email or web-site network to all Chinese students in their universities for their conveniences of filling out questionnaires. Finally, a total of 15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Higher education in both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have expanded
and reformed through different stages of development, respectively, while both moving towards the “universal” mode, the focus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ies in both societies had also shifted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2. The students’ exchange and mobility between these two societies were officially initiated from 2011 onwards, and there remained a very close and friendl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until 2016, when official contact between the two societies were frozen by the DPP party ruled government in Taiwan.
3. The major motive of Chinese students to study in Taiwan was to “extend their visions and to understand Taiwan's society more intensively”.
4. The majority of Chinese students acquired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aiwan higher education was through their family members or relatives.
5. The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students towards their studies in Taiwan were medium-highly positive, while the dimension of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f students’ societies” was the most satisfied one,  the dimension of the content of curriculum or teaching programs” was the least.
6. As responsed by Chinese students, “the freedom and easy access to numerous students’ societies which provide them with diversified learning opportunities” were their highest satisfied learning experience, but the insufficient boarding and lodge provided by the universities were the most unsatisfied one.
7. On the whole, the Chinese students’ satisfaction towards their studies in Taiwan vari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ir age, student status, and the duration 
  of their studies in Taiwa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4
第四節 名詞釋義……………………………………………………………………	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兩岸高等教育發展沿革及現況……………………………………………	9
第二節 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政策沿革及現況………………………………………	48
第三節 既有研究與文獻分析………………………………………………………	7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93
第二節 研究工具……………………………………………………………………	9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樣本特性分析…………………………………………………	95
第四節 實施過程……………………………………………………………………	98
第五節 資料處理……………………………………………………………………	98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101
第一節 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檢視……………………………………………………101
第二節 陸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相關資訊獲取管道…………………………………107
第三節 來臺就學陸生學習經驗與滿意度分析……………………………………109
第四節 綜合討論與主要研究發現…………………………………………………122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建議…………………………………………………………………………137
參考文獻………………………………………………………………………………141
中文部分………………………………………………………………………………141
外文部分………………………………………………………………………………147
附錄……………………………………………………………………………………149
附錄一: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三期核定學校及經費…………………………149
附錄二:高等教育深耕計畫核定經費………………………………………………151
附錄三:大陸地區人民來臺就讀專科以上學校辦法………………………………155
附錄四:大陸地區學歷採認辦法……………………………………………………161
附錄五:教育部大陸地區學生來臺就學審議會運作要點…………………………165
附錄六:「在臺陸生學習經驗與滿意度研究問卷」(正式問卷)………………169
 
表 次	
表2-1 臺灣高等教育各發展階段之政策重點………………………………………10
表2-2 臺灣大專校院校數成長摘要表—依其體系及類別區分……………………13
表2-3 1990-2017學年度我國大學校院學生數成長摘要表 ……………………13
表2-4 2017學年度臺灣大專校院學生人數(三分類〉 …………………………14
表2-5 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核定名單及經費…………………………………15
表2-6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前二期與第三期計畫目標重點之比較………16
表2-7 「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第三期核定學校及經費………………………18
表2-8 「典範科技大學」計畫2013-2016年補助金額 …………………………19
表2-9 獲選成立「產學研發中心」之補助經費……………………………………20
表2-10 1949年後中國大陸高等教育政策改革重點—依發展階段區分…………28
表2-11 中國1952-2014年普通高等學校基本資料………………………………33
表2-12 中國大陸2017年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 ………………………………34
表2-13 中國大陸2017年高等教育學生數…………………………………………36
表2-14 中國大陸2016年高等教育研究生人數—依部門及計畫區分……………37
表2-15 1950年代之後迄今中國大陸重點高校之選取……………………………37
表2-16 中國大陸「211工程」第三期建設核定重點高校名單 …………………40
表2-17 中國大陸「985工程」重點高校選定名單 ………………………………42
表2-18 中國大陸「985工程」一期建設各校的目標定位、共建模式與經費撥款43
表2-19 「雙一流」—「一流大學」建設核定42所高校名單……………………46
表2-20 「雙一流」—「一流學科」建設核定95所高校名單……………………47
表2-21 中國大陸2015年與2017年起「臺灣學生獎學金」之對照 ……………64
表2-22 中國大陸獲准2018年可免試招收臺灣考生的第一批次普通高校名單…71
表2-23 以「陸生」及「兩岸教育交流」為關鍵字搜尋之學位論文……………73
表2-24 兩岸高等教育交流政策相關研究之分析層面……………………………81
表2-25 陸生在臺就讀學習情況研究之分析層面…………………………………82
表2-26 陸生在臺生活適應及滿意度研究之分析層面……………………………83
表2-27 以「陸生」及「兩岸教育交流」為關鍵字搜尋之期刊論文……………84
表2-28 以「陸生」及「兩岸教育交流」為關鍵字搜尋之專書或研究報告……90
表3-1 有效回收樣本特性分析 ……………………………………………………97
表4-1 2011~2018學年陸生來臺註冊就學人數統計……………………………102
表4-2 2011~2018學年度陸生來臺修讀學位及研修統計表……………………103
表4-3 2011~2018學年度陸生來臺就學報名與報到註冊人數統計……………104
表4-4 2011~2018學年度我國大學校院陸生(學位生)招生人數情況表……104
表4-5 2014年及2015年來臺就學陸生原在中國大陸來源地區及省市分布 …105
表4-6 2018學年臺灣招收陸生(學位生)總數前十名的大學…………………107
表4-7 陸生來臺就學最主要動機…………………………………………………108
表4-8 陸生獲得來臺就學訊息最主要管道………………………………………109
表4-9 陸生在臺學習經驗與滿意度各題項平均數與標準差摘要表……………110
表4-10 不同性別來臺陸生學習經驗與滿意度t考驗分析摘要表………………114
表4-11 就讀不同層級陸生之學習經驗t考驗分析摘要表………………………115
表4-12 不同身分來臺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16
表4-13 不同年齡來臺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17
表4-14 不同學科領域來臺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18
表4-15 不同在臺就學期間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20
表4-16 不同家庭經濟狀況之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21
表4-17 在臺就讀不同學校之陸生學習經驗之差異分析表 ……………………122
表4-18 陸生對在臺學習經驗滿意程度不同構面平均分數排序 ………………123
表4-19 陸生對在臺學習經驗滿意程度不同題項平均分數排序 ………………125
表5-1  兩岸高等教育發展階段對照表 …………………………………………133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圖………………………………………………………………… 5
圖1-2 「三限六不」圖…………………………………………………………… 7
圖3-1 研究架構圖…………………………………………………………………93
圖4-1 2011~2018學年陸生來臺就學人數統計 ………………………………102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大專院校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網站(2019)。陸生來臺研修及修讀學位統計(2011~2018學年度)。引自陸委會網站:https://www.mac.gov.tw/cp.aspx?n=A3C17A7A26BAB048
中國教育部(2011b)。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擷取自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2156/200807/36536.html
中國教育部(2011c)。985工程學校名單。擷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238/201112/xxgk_128833.html
中國教育部(2012)。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取自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中國教育部(2017a)。2016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基本情況—分部門、分計畫研究生數(總計)。擷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_qg/201708/t20170822_311602.html.
中國大陸財政部、教育部(2017)。《臺灣學生獎學金管理辦法》。擷取自:http://jkw.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711/20171107_2745058.html
中國教育部(2018)。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基本情況—高等教育學校(機構)數。擷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7_qg/.
中國教育部(2018)。2017年教育統計數據全國基本情況—高等教育學校(機構)學生數。擷取自: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_qg/201808/t20180822_311603.html.
刁聖峰(2019)。「陸生納保」議題影響陸生就學動機、生活適應與對臺觀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文鼎(2010)。“陸生法案”:兩岸人才交流有助互利雙贏。海峽科技與產業,5。
王秋淑(2010)。開放陸生來臺政策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雋安(2014)。港澳生與陸生來臺適應性之比較研究 -以文化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王振勳(2016)。史觀、新聞記憶與兩岸高教學生交流的因應調適--以在朝陽科技大學進修的大陸生為例。朝陽學報,21,35-54+56。
王振輝(2013)。評陸生來臺及其爭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9-31。
王敏、龔放(2013)。臺灣地區招收陸生政策“遇冷”及其成因分析。閱江學刊,6。
王敏、龔放(2014)。中國大陸高中生赴臺求學意願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基於對南京市6所高中的調查。高等教育,9(1),67-95。
王蓓蕾(2014)。陸生來臺就學政策執行之研究-以二所國立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王嘉州(2016)。短期來臺交流陸生之社會接觸與政治態度變遷初探。遠景基金會季刊,17(4),1-42。
石勇(2012)。陸生赴臺問題初探。高教發展與評估,3。
古曉婷(2015)。陸生與外籍生權益之比較—以中正大學陸籍交換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史習培(2002)。光復初期臺灣教育重建與兩岸教育交流芻議。臺灣研究,1。
江怡慧(2010)。以層級分析法探討陸生來臺遊學之考量因素。東亞論壇,470,9-23。
江清錦(2010)。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立法院之政策論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安東(2013)。放寬陸生赴臺限制才有助兩岸教育交流。臺聲,1。
吳秀佩(2005)。政黨輪替後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二000年-二00五年三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政達、湯家偉(2009)。從國際學生流動趨勢分析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教育研究月刊,187,39-46。
吳炯隸(1999)。大陸學歷採認政策之研究-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臺中市。
吳俊憲(2013)。客觀看待陸生來臺的學習與生活。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49-50。
吳清基(2012年10月14日)。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執行與檢討。臺北市: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檢視研討會。
何卓飛(2012年10月14日)。兩岸教育交流現況與展望。臺北市: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檢視研討會。
何卓飛(2012)。展現教育軟實力─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載於吳清基(主編)開創教育新境界:教育政策與願景(頁241-288)。臺北市:師友月刊雜誌。
宋思緯(2014)。開放陸生來臺政策影響之研究:以政治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宋雯倩(2013)。大陸地區高等教育學歷採認政策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巫淑華(2013)。大學國際化與國際生及大陸生的招收。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23-36。
李允中 (2015) 。招收陸生對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師友月刊,571,75-78。
李立、閆炳辰(2007)。促進兩岸教育交流合作 奠定中華民族繁榮基石。臺聲,6。
李欣育(2013)。陸生來臺就學之內容分析-以自由時報、聯合報、大紀元及臺灣立報四電子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桃園市。
李若薇(2015)。來臺陸生交流後的臺灣想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李建興(2010年8月26日)。陸生三法通過後兩岸教育交流合作芻議。取自http://www.npf.org.tw/post/3/8005
李建興(2015)。和平發展下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臺灣教育,696,2-6。
李曉萍(2011)。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與機制(2008-2012)(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李佩雯(2014)。我群與他群:兩岸學生社會認同差異之跨群體溝通研究。傳播研究與實踐,4(1),129-171。
李樑堅、李銘義、顏志榮、趙文彬(2013)。開放陸生來臺就學之面對問題及學生感受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5(2),47-78。
沈湘湘(2013)。來臺陸生「社會接觸」對「社會距離」與「政治社會化」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周欣怡(2015)。開放陸生來臺政策制定之過程與現況分析。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5),44-50。
周宛青(2017)。陸生在臺學習經驗與未來規劃質性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6(2),1-25。
周祝瑛、楊雁斐(2015)。國際化另一章:第一屆畢業陸生滿意度調查初步報告。教育研究月刊,259,27-38。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林劭仁(2019)。大學系所委託辦理品質保證之變革: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委辦方案與第二週期系所評鑑的主要差異。評鑑雙月刊,77,11-12。
林亞娟、黃政傑(2012)。臺灣技職教育之陸生首招制度研議。技術及職業教育,2(3),2-13。
林彥宏(2010)。一廂情願抑或兩情相悅?陸生來臺政策之匯流與轉變。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6(2),145-179。
林家伶(2014)。陸生來臺就讀研究所意願之敘事探究─ 北京大學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林瑋莉(2012)。大陸來臺交換學生認知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林燕青、李銘義(2017)。陸生赴臺之學習適應與文化認知調適研究。發展與前瞻學報,17,53-73。
胡俊鋒(2013)。三「國」演義:來臺陸生的多元「中國」身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胡紹嘉(2012)。旅歷臺灣,返想中國:一位來臺陸生的跨文化敘事與認同重構。新聞學研究,111,43-87。
姜平(2009)。海峽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機制探討。福建信息技術教育,1。
姜齡媖(2010)。大陸地區交換學生來臺現況暨開放陸生來臺政策評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紀博棟(2018)。陸生來臺就讀高等教育之理論基礎與人數變化分析。中國地方自治,71(10),3-26。
徐子惁(2014)。陸生來臺就學適應情形探究-以淡江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徐宥嫻(2014)。陸生在臺使用臉書與文化適應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徐恩惠(2019)。政黨輪替後影響陸生來臺就學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高大威(2013)。一位陸生的臺灣初體驗--我讀劉二囍的《亞細亞的好孩子》。文訊,337,110-112。
袁紅兵(2001)。日益熱絡的兩岸教育交流。兩岸關系,4。
孫碧佳(2015)。陸生 ─來臺陸生生活經驗之詮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孫碧佳、呂明蓁(2016)。陸生來臺就學之相關文獻評述。教育研究論壇,7(1),23-41。
崔萍(2007)。兩岸教育交流的現狀及前景分析。統一論壇,5。
教育部(2001)。大學教育政策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高等教育簡介2011。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1b)。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擷取自http://140.113.40.88/edutop/index_3.php
教育部(2011c)。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擷取自http://www.csal.fcu.edu.tw/Edu/program_index.asp
教育部(2011)大學自主及國際與兩岸高等教育的競合。高教技職簡訊,49,2-5。
教育部統計處(2017)。大專院校在學學生數-依學科類別查詢(106學年度)。擷取自:https://stats.moe.gov.tw/result.aspx?qno=MQA5ADcA0
教育部統計處(2019)。大專院校學生在學學生數(79~106學年度)。擷取自:https://stats.moe.gov.tw/qframe.aspx?qno=MQA5ADEA0
教育部(2018)。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07學年度。擷取自:教育部網站:ttps://depart.moe.edu.tw/ED4500/。
陸生聯招會(2017、2018、2019)。大學校院招收大陸地區學生聯合招生委員會。取自 https://rusen.stust.edu.tw/cpx/index.html
張文龍、陳思婷(2014)。從交易成本理論分析大陸臺商對赴臺陸生雇用意願之研究。中華管理評論,17(3),(5)1-(5)25。
張育嘉(2015)。一家人?異邦人?陸生來臺的制度框架與國族劃界(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規劃。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張敏敏(2013)。“陸生三法”共促兩岸高教雙贏。才智,21。
張凱棠(2014)。我國陸生政策之研究:從民進黨派系政治觀察(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張國聖(2015)。當前兩岸教育交流的政策與法制分析—從臺灣承認大陸學歷與招收陸生說起。衡平天下,8,1-16。
張鈿富(2016)。海峽兩岸大學校際交流策略分析。教育研究月刊,271,86-102。
張鈿富(2019)主編。中華民國教育年報106年。第13章。
張鴻德 (2012)。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成效之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2(3),14-21。
張鵬(2011)。陸生赴臺——我們需要一場腦力激蕩。兩岸關系,7。
張寶蓉、鄒莎(2012)。臺灣高校招收陸生的實踐困境與紆解策略。臺灣研究,6。
張寶蓉、劉國深、肖日葵、王貞威、吳樂楊(2014)。在臺灣高校就讀陸生社會適應性與滿意度研究。臺灣研究集刊,4。
張寶蓉、潘兆民(2016)。兩岸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歷史發展、現狀與前瞻。朝陽學報,21,17-33。
張寶蓉(2017)。兩岸教育交流與青年發展研究。北京:九州。
陳治堯(2010)。陸生來臺就讀大學院校之拉力因素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陳怡慧(2014)。陸生來臺學習滿意度及相關問題之研究-以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陳怡如、余元傑(2014)。初探來臺陸生之社會支持與生活因應方式--以私立科技大學為例。學校行政,92,65-84。
陳金龍(2014)。十二五規劃下中國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挑戰:兼論其對我國教育政策之意涵。學校行政,91,181-198。
陳宥霖(2012)。報紙對陸生議題之內容分析研究─ 以自由時報、聯合報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盈宏(2011)。我國在兩岸高等教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主辦「新世代的大學定位與價值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市。
陳盛賢、林思騏(2018)。兩岸教育交流政策的新制度論分析。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38,53-70。
陳順智(2012年10月14日)。招收陸生經驗分享。取自「陸生來臺就學政策檢視研討會」。
許秀麗(2012)。影響臺灣高等校院招收陸生績效之關鍵因素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嘉義縣。
郭添財(2013)。我國增加大陸學歷採認對臺生及陸生之影響。臺灣教育,682,48-51。
郭添財(2015)。兩岸教育交流合作之政策展望。臺灣教育,696,7-13。
黃政傑(2011)。陸生首招的成果與問題。師友月刊,530,0-4。
黃靖文(2018)。大陸學生來臺就學之學習行為、學校支持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經營管理學刊,15,66-84。
楊泉明(2009)。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楊洋(2013)。關于建立兩岸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的幾點思考。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
楊國賜(2007,4月)。兩岸教育交流理想、問題與展望。第三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專題演講,北京市。
楊國賜(2009)。兩岸高等教育發展與合作。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專題演講,湖南長沙市。
楊景堯、呂其翰(2009)。香港招收陸生與採認學歷的經驗與啟示。展望與探索,7(4),60-75
楊景堯(2010)。臺灣對開放陸生來臺就學相關議題的商榷。展望與探索,8(9),6-11。
楊景堯(2012)。大陸學生臺灣夢。臺北市:中華文化基金會。
楊朝祥(2009)。臺灣高等教育的挑戰、超越與卓越。教育資料集刊,44,1-28。
楊瑩(1997)。我國大學教育的檢討與改革建議。理論與政策,42,96-110。
楊瑩(2005)。在追求卓越發展下,臺海兩岸高等教育政策之檢視。教育政策論壇,8:1,43-64。
楊瑩(2008)。臺灣高等教育政策改革與發展。研習資訊,25(6),21-56。
楊瑩(2010)。兩岸四地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臺北市: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
楊瑩(2010)。中國大陸民辦高等教育的政策改革與管理體制。教育資料集刊,47,77-106
楊瑩(2014)。臺灣學生赴大陸就學現況分析之研究。臺北:陸委會委託研究,未出版。
楊瑩(2016)。兩岸大學追求卓越邁向世界一流政策之檢視。收錄於楊國賜與蔡榮貴(主編)。良師、典範與卓越—郭為藩教授八秩華誕祝壽專輯(頁59-88)。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景堯(2014)。臺灣招收陸生第四年的思考。展望與探索,12(5),107-110。
董國彥(2015)。兩岸教育交流之研究 — 兼論「陸生三法」的制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葉至誠(2002)。高等教育發展的策略與願景。臺北市:揚智文化。
葉章勇(2015)。關于優化陸生赴臺短期研修項目管理的幾點建議。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5。
趙一鳴(2018)。在臺陸生的跨文化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趙成儀(2013)。陸生來臺就學成效評析。展望與探索,11(5),66-85。
臺生會(2011)。歧視性的陸生三法 讓兩岸交流埋下陰影。2011年12月16日,取自http://www.cy21.net/thread-2898-1-1.html
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擷取自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8nIwx0/search#result
蓋本隆(2014)。陸生接受臺灣技職教育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美娟(2013)。少子化趨勢下臺灣高等教育招收陸生來臺就學問題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翠旭、林翠蓉、陳怡珮、程伊昉(2012)。大陸學生在臺灣生活適應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華人前瞻研究,8(2),12-72。
劉江(2019)。在臺陸生學習適應性及影響因素分析。臺灣研究集刊。6。
劉兆隆(2016)。臺灣地區陸生政策演變與在臺陸生對兩岸關係印象觀察。現代臺灣研究。6,106-110。
劉勝驥(1998)。大學學生來臺修讀研究所學士可行性之評估。教育部高教司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
劉勝驥(2007)。兩岸教育交流的法令與發展。研習資訊,24(6),23-29。
劉勝驥(2010)。大陸學歷採認與大陸生來臺就學之政策研究。2011年1月6日,取自http://tpsa.hcu.edu.tw/ezcatfiles/b083/img/img/1182/A3-1.pdf
劉慧珍(2013)。陸生來臺政策-就學動機、政策涉入程度對就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鮑嶸、陸琳琳(2013)。論教育政策合法化的規范與價值導向——基于臺灣地區陸生政策的觀察。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
韓宜娟(2010)。陸生來臺就學動機與生活適應(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淑怡(2014)。我國大學校院對陸生來臺就學的管理與輔導措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簡瑞榮(2009)。影響陸生來臺就學意願因素之研究-以廈門地區中學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高雄市。
藍振弘(2013)。來臺陸生的國族想像與對臺觀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盧宸緯(2015)。兩岸教育交流的回顧與反思。臺灣教育,696,14-20。
蕭伊婷(2008)。我國大學生預期陸生來臺就學之生活壓力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蕭群(1996)。中國大陸教育概況介紹。比較教育通訊,42,1-5。
謝文全(2009)。教育行政學:理論與案例。臺北市:五南。
顏志榮(2016)。陸生來臺就學學習歷程與學習成效及臺灣師生對陸生政策相關知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市。
顏志榮、李樑堅、劉慶中(2017)。陸生來臺就學之學習成效及知覺之研究。遠景基金會季刊,18(4),113-160。
譚君怡 (2013)。招收陸生--建立華語高等教育樞紐之契機。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1),66-69。
蘇黃亮(2010)。開放陸生來臺就學政策之研究—以政策論證為基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蘇建洲(2014)。淺論臺灣大學校院對陸生就學之課業輔導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3(7),97-99。
蘇湘涵(2014)。來臺大陸生之休閒調適策略對文化適應壓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市。
蘇意晴(2015)。陸生來臺動機、生活適應與學習成效之探討 -以朝陽科技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龔儀、江滿堂、黃俊維(2015)。屏東教育大學陸生來臺學習意見之研究。學校行政,98,115-132。

英文文獻

Altbach, P. G. & Knight, J. (2006). “The Internation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Motivations and Realities” 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11,290-305.
Ball, S. J. (1990). Politics and policy making in education: explorations in policy sociology. NY: Routledge
Benjamin,M & A.Hollings (1995).“Towards a Theory of Student Satisfaction:An Exploratory for Study of 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36(6) ,574.
Chang, D. F.(2018). Effect of higher education expansion on gender parify: Higher Education, 76(3), Higher Education, Netherlands: Springer.
Li, M., & Bray, M. (2007). Cross-border flows of students for higher education: push-pull factors and motivations of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 in HK and Macau. Higher Education, 53, 791-818.
Maehr, M., & Meyer, H. (1997). Understanding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Where we’ve been,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need to go.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9, 371-409.
Terenzini, P. T., Pascarella, E. T., & Biliming, G. S. (1996). Students' out-of class experience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earning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A literature review.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37(2),149-16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