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2514232300
DOI 10.6846/tku202500133
論文名稱(中文) 《仙傳四十九方》導引圖譜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the Daoyin Treatise in "The Forty-nine Prescriptions of Immortal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3
學期 1
出版年 114
研究生(中文) 陳俐錚
研究生(英文) Li-Jeng Chen
學號 61001012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5-01-10
論文頁數 172頁
口試委員 口試委員 - 蔣秋華(chchiang@gate.sinica.edu.tw)
口試委員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指導教授 - 陳廖安(chenla@ntnu.edu.tw)
關鍵字(中) 明代養生
道家導引
導引圖譜
關鍵字(英) Ming Dynasty Health Preservation
Taoist Daoyin
Illustrated Charts of Daoyi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針對現代人面對著「疾病」與「老化」的未知數,明代《仙傳四十九方》(《衛生真訣》)導引圖譜可作為養生保健之參考。
  道家導引,顧名思義乃所屬「道家」學說的導引術,即是先秦老莊以降,滲入了神仙家、陰陽家與法家等,雜揉成黃老道家,又加入了巫術與以醫行道的道教學說,諸多「道學」與導引術本身相應與融合所產生的導引術。而道家導引有其歷史發展的脈絡,呈現出道家導引獨有的
特色。
  《仙傳四十九方》為明代特殊的道家導引圖譜,藉由理解其編著原由,溯源其相關傳本的編輯關係,比較諸多版本的性質,可知《仙傳四十九方》是一本丹道性質的導引書。
  述略《仙傳四十九方》導引圖譜的形制,部分人物帶有象徵物,以及涵有典故所在,但多數人物因強調導引,在圖像上沒有內涵。大多歌訣取自道經,將其拆分四句置於不同導引式底下。
  由前述道家導引的內涵,論述氣與動作之關係,提出道家導引實踐的準則。列舉道家導引功法的概況,解析功法概況的意涵。從功法之中,揀選出簡而易行的功法,以現代導引相關著作解析與說明。最後,重現《仙傳四十九方》導引功法,供現代人作養生保健之參考。
英文摘要
Regarding the unknowns of "illness" and "aging" that modern people face, the guiding diagrams in "The Forty-Nine Legends of Immortals" (also known as "The True Secret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from the Ming Dynasty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care.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as the name implies, are the guiding techniques belonging to the "Taoist" doctrine. Since the pre-Qin period, with the ideas of Laozi and Zhuangzi as the foundation, elements of the immortalist school, the Yin-Yang school, and the Legalist school have infiltrated, and these have been combined to form the 
Huang-Lao Taoism. Later, witchcraft and the Taoist doctrine that uses medicine to spread the Tao were added. 
These various "Taoist studies" have corresponded with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guiding techniques themselves, giving rise to the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And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have their ow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presenting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The Forty-Nine Prescriptions of Immortals" is a special Taoist guiding diagram in the Ming Dynasty. By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for its compilation, tracing the editorial relationships of its related transmitted versions, and comparing the natures of many versions, it can be known that "The Forty-Nine Prescriptions of Immortals" is a guiding book with the nature of alchemy Taoism. Briefly describing the form of the guiding diagrams in "The Forty-Nine Prescriptions of Immortals", some of the figures are accompanied by symbolic objects and contain allusions. However, most of the figures, due to the emphasis on guiding techniques, have no connotations in the images. Most of the rhyming formulas are taken from Taoist scriptures and are divided into four sentences and placed under different guiding postures.
Based on the aforementioned connotations of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i and move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riteria for the practice of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It list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aoist guiding techniques and analyz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From these techniques, some simple and easy-to-practice ones are selected and analyzed and explained with relevant modern guiding works. Finally, the guiding techniques in "The Forty-Nine Prescriptions of Immortals" are recreated, providing a reference for modern people's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car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文獻………………………………………………3
第三節 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顧…………………………………………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12
第二章 道家的導引
第一節 道家導引釋義…………………………………………………14
第二節 道家導引的思想背景…………………………………………20
第三節 道家導引的發展………………………………………………39
第四節 道家導引的特色………………………………………………59
第三章 《仙傳四十九方》的編著與傳本
第一節 《仙傳四十九方》的編著……………………………………70
第二節 《仙傳四十九方》的傳本……………………………………81
第四章 《仙傳四十九方》圖譜內容述略
第一節 圖譜架構………………………………………………………99
v
第二節 人物形象……………………………………………………111
第三節 丹道歌訣……………………………………………………121
第五章 《仙傳四十九方》導引功法探論
第一節 氣與動作……………………………………………………125
第二節 導引功法……………………………………………………129
第三節 導引循經與實踐……………………………………………132
第六章 結論…………………………………………………… 142
徵引文獻…………………………………………………………… 146
附錄 ……………………………………………………………… 156

圖版目次
(圖版 1)《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牛穴名圖〉…………頁 25
(圖版 2)《新刻注釋馬牛駝經大全集》〈氣脹發噎隻牛圖〉…頁 25
(圖版 3)《傷科彙纂》〈上大腿髎用手拽法圖〉…………… 頁 26
(圖版 4)「行氣」銘玉杖首…………………………………… 頁 33
(圖版 5)行氣銘玉杖首──有火之氣………………………… 頁 33
(圖版 6)修復後的〈導引圖〉………………………………… 頁 40
(圖版 7)部分《引書》漢簡…………………………………… 頁 40
(圖版 8)跽姿陶俑……………………………………………… 頁 41
(圖版 9)箕踞姿陶俑…………………………………………… 頁 41
(圖版 10)《修真秘要》〈烏龍探爪〉…………………………頁 41
(圖版 11)巫山麥沱漢墓群導引俑………………………………頁 42
(圖版 12)山東陽谷吳樓一號漢墓出土導引俑…………………頁 42
(圖版 13)濟源西窯頭村 M10 養生俑………………………… 頁 43
(圖版 14)《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一勢…………………………頁 63
(圖版 15)《易筋經》韋馱獻杵第二勢…………………………頁 63
(圖版 16)〈八段錦 冊 無款左右開弓如射雕〉……………頁 64
(圖版 17)〈八段錦 冊 無款調理脾胃需單舉〉……………頁 64
(圖版 18)《遵生八牋》〈陳希夷左睡功圖〉…………………頁 65
(圖版 19)《赤鳳髓》〈陳希夷熟睡華山〉………………… 頁 65
(圖版 20)《天形道貌》──趺坐…………………………… 頁 66
(圖版 21)《赤鳳髓》〈子主披髮鼓琴〉…………………… 頁 66
(圖版 22)《遵生八牋》仲春二炁導引坐功圖勢 1………… 頁 68
(圖版 23)《遵生八牋》仲春二炁導引坐功圖勢 2………… 頁 68
(圖版 24)《錦身機要》〈懸樑虎〉………………………… 頁 76
(圖版 25)《保生心鑑》〈芒種五月節導引圖〉………………頁 80
(圖版 26)《新鐫衛生真訣》-〈八卦周天圖〉…………… 頁 82
(圖版 27)《仙傳四十九方》-八卦周天圖………………… 頁 82
(圖版 28)《新鐫衛生真訣》〈麻姑磨疾訣〉……………… 頁 83
(圖版 29)《衛生真訣》〈麻姑磨疾訣〉…………………… 頁 83
(圖版 30)《萬壽仙書》〈太清祖師尊真形〉……………… 頁 89
(圖版 31)《仙傳四十九方》〈太清祖師尊真形〉………… 頁 89
(圖版 32)《修真秘要》〈李白玩月〉……………………… 頁 90
(圖版 33)《壽養全書.修真秘要》〈李白玩月〉………… 頁 90
(圖版 34)《修真秘要》〈仙人指路〉……………………… 頁 91
(圖版 35)《衛生真訣》〈鐵拐仙指路訣〉………………… 頁 91
(圖版 36)《列仙全傳》〈李鐵拐像〉……………………… 頁 92
(圖版 37)《赤鳳髓》〈治腰腿疼〉…………………………頁 95
(圖版 38)《赤鳳髓》〈籛鏗觀井〉…………………………頁 95
(圖版 39)〈彭祖觀井圖〉……………………………………頁 96
(圖版 40)《衛生真訣》〈八卦周天圖〉……………………頁 101
(圖版 41)《衛生真訣》〈紫清運氣火候圖〉………………頁 101
(圖版 42)《衛生真訣》〈孚祐帝君拔劍勢〉………………頁 102
(圖版 43)《衛生真訣》〈徐神祖搖天柱形〉………………頁 102
(圖版 44)《赤鳳髓》〈邗子入山尋犬〉〉…………………頁 104
(圖版 45)《赤鳳髓》〈謝自然趺席江海〉…………………頁 104
(圖版 46)《衛生真訣》〈東方朔捉姆法〉…………………頁 112
(圖版 47)《仙佛》〈東方朔〉………………………………頁 112
(圖版 48)《衛生真訣》〈藍采和烏龍擺角式〉……………頁 113
(圖版 49)《有象》〈藍采和〉………………………………頁 113
(圖版 50)《衛生真訣》〈漢鍾離鳴天鼓法〉………………頁 114
(圖版 51)《仙佛》〈鍾離權〉………………………………頁 114
(圖版 52)《衛生真訣》〈曹國舅脫靴勢〉…………………頁 115
(圖版 53)《有象》〈曹國舅〉………………………………頁 115
(圖版 54)《仙佛》〈曹國舅〉………………………………頁 115
(圖版 55)《衛生真訣》〈何仙姑久久登天勢〉…………頁 115
(圖版 56)《衛生真訣》〈孚祐帝君拔劍勢〉……………頁 115
(圖版 57)《仙佛》〈呂洞賓〉……………………………頁 117
(圖版 58)《衛生真訣》〈麻姑磨疾訣〉…………………頁 118
(圖版 59)《衛生真訣》〈曹仙姑觀太極圖〉……………頁 118
(圖版 60)《衛生真訣》〈黃仙姑王祥臥冰〉……………頁 118
(圖版 61)《衛生真訣》陳希夷降牛望月〉………………頁 118
(圖版 62)《仙佛》〈陳希夷〉……………………………頁 119
(圖版 63)《衛生真訣》〈李老君撫琴圖〉………………頁 120
(圖版 64)《衛生真訣》〈玉真山人和腎膛法〉…………頁 120
(圖版 65)《衛生真訣》〈韓湘子活人心形〉……………頁 120
(圖版 66)《衛生真訣》〈陳泥丸拿風窩法〉……………頁 120
(圖版 67)《衛生真訣》〈漢鍾離鳴天鼓法〉……………頁 132
(圖版 64)《衛生真訣》〈頭部背面穴位圖〉……………頁 133
(圖版 69)《衛生真訣》〈徐神祖搖天柱圖〉……………頁 134
(圖版 70)《衛生真訣》〈彭祖明目法〉…………………頁 135
(圖版 71)〈眼部穴道圖〉…………………………………頁 135
(圖版 72)《衛生真訣》〈韓湘子活人心形〉……………頁 136
(圖版 73)《衛生真訣》〈呂純陽任脈訣〉………………頁 137
(圖版 74)《衛生真訣》〈曹國舅脫靴勢〉………………頁 139
(圖版 75)《衛生真訣》〈孫玄虛烏龍探爪形〉…………頁 140
參考文獻
徵引文獻 
一、 傳統文獻
(春秋)老子著;王弼注:《老子道德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 年 12 月,《叢書集成簡編》選《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以各版本與古逸本校勘)
(春秋)管仲:《管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年 3 月)
(戰國)莊周等著;王叔岷編:《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年 4 月)
(秦)呂不韋:《呂氏春秋》(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9 年,《四部備要》影印《聚珍仿宋版》本)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線裝書局,2006 年 11 月)
(西漢)劉安著;高誘注:《淮南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年 9 月)
(東漢)班固:《前漢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四部備要》據《武英殿本》校刊)
(東漢)許慎原著;(清)段玉裁註:《新添古音《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 年 10 月)
(三國)曹植原著;曹海東註:《新譯曹子建集》(臺北:三民書局,2003 年 10 月)
(三國)魏文帝:〈典論〉(上海:中華書局,1934 年,《古今圖書集成》輯)
(西晉)陳壽著;梁滿倉、吳樹平等注釋:《新譯三國志(三)魏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 年 5 月)
(西晉)張華:《博物志》(湖北:官書處,1912 年,《百子全書》儒家類重印本)
(東晉)葛洪著:《抱朴子.內篇》(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5 年,《四部備要》影印《聚珍》仿宋本)
(南朝梁)陶弘景原著;丁光迪校注:《養性延命錄》(上海: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 年 2 月)
(南朝梁)劉勰撰;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臺北:商周出版社,2020 年 6 月)
(唐)王冰注:《內經.素問》(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6 年,《四部備要》據《明顧氏影》宋本)
(唐)李隆基撰;李林甫注;(日)廣池千九郎校注;内田智雄補訂:《大唐六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年 6 月,依照《近衛本》與《宋本》校注影印本)
(唐)房玄齡等人:《晉書》(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 年 12 月)
(唐)姚思廉撰:《梁書》(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四部備要》據《武英殿本》校刊)
(唐)孫思邈:《孫真人備急千金要方》(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廣編》,1981 年)
(唐)《黃帝內經.靈樞》(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66 年,《四部備要》影印《聚珍》仿宋版本)
(北宋)宋徽宗敕撰;曹孝忠等纂輯;(元)焦惠等校:《聖濟總錄》(臺北:華岡出版社, 1977 年 7 月)
(北宋)張君房集錄:《雲笈七籤》(臺北:自由出版社,1974 年,《道藏精華》影印《正統道藏》本)
(北宋)程頤、程顥著:《二程外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2 月)
(北宋)程頤、程顥著:《二程遺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年 2 月)
(北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上海:中華書局,1975 年 2 月)
(北宋)歐陽脩:《歐陽文忠全集》(臺北:中華書局,1965 年 ,《四部備要》《聚珍》仿宋版影印本)
(北宋)蘇軾著;(明)王如錫輯;章原評註:《東坡養生集》(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11 月)
(北宋)蘇軾著;楊家駱編:《蘇東坡全集》(臺北:世界書局,1964 年 2 月)
(南宋)朱熹:《四書集注》(臺北:世界書局,2014 年 10 月)
(南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 年)
(南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3 月)
(元)滑伯仁;鄭藝鐘整理:《十四經發揮》(佳木斯醫學院,1980 年 5 月)
(明)《正統道藏》(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77 年)。
(明)朱元璋;胡士萼點校:《明太祖集》(安徽:黃山書店,1991 年 11 月)
(明)朱元璋:〈御製周顛仙人傳〉,刊載於周燮藩主編:《三洞拾遺》(鄭州:黃山書社,2005 年,《中國宗教歷史文獻集成》涵芬樓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朱神仙錄:《仙傳四十九方》(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7 年 6 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臺北:偉文圖書出版社,1976 年 9 月)
(明)汪雲鵬:《神仙全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年 8 月,《中國古代版畫叢刊(三)》影印《明萬曆廿八年刊本》)
(明)周履靖:《夷門廣牘》(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年,《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影印《明萬曆刻本》)
(明)周履靖:《赤鳳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7 年 2 月)
(明)《易筋經》(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6 年 12 月)
(明)洪應明:《月旦堂仙佛奇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11 月)
(明)胡文煥錄:《壽養叢書》;鐵峰居士編:《保生心鑑》(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 年 2 月,《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胡文煥刻本》)
(明)高濂:《遵生八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 年,《四庫全書珍本九集》列印《四庫全書文淵閣》本)
(明)張介賓:《類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4 年,《四庫全書珍本》五集)
(明)梅守德,任子龍等:《嘉靖徐州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年)
(明)喻本元、喻本亨;中國農業科學院獸醫研究所重編校正:《重編校正元亨療馬牛駝經全集》(北京:農業出版社,1979 年 9 月)
(明)雲崖道人:《修真秘要》(重慶市: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15 年 9 月,日本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跋刊列印本)
(明)龔居中:《福壽丹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4 年 10 月)
(清)李道平撰:《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1994 年 3 月)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文淵閣》本)
(清)胡延光纂輯:《傷科彙纂》(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2 年,清代稿抄本)
(清)陳夢雷等編:《古今圖書集成 神異典.神仙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9 年 11 月)
(清)張延玉等奉敕撰:《明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7 年 7 月,《百衲本二十四史》影印《淸乾隆武英殿》原刊本)
(清)鄭珍:《說文新附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年,《叢書集成》影印《咫進齋叢書》本)
(清)《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1 月)

二、 近人論著
(一)專書
丁光迪:《諸病源候論養生方導引法研究》(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年10 月)。
王叔岷:《莊學管闚》(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8 月)。
王叔岷編:《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4 年 4 月)
王伯敏:《中國版畫通史》(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2002 年 6 月)
布魯斯.葛瑞森:《死亡之後: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臺北:如果出版社,2023 年 8 月)
朱明添、江曉菁等人合著:《中醫學概論》(臺中:華格納企業,2021 年 7 月)
余恩華,汪雅晴主編:《解剖學》(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9 年 2 月)
周世榮:《馬王堆養生氣功》(湖北:湖北科學技術出版,1990 年 6 月)
邱得勝:《太極拳發微》(臺北:活石文化,2021 年 3 月)
邱得勝:《太極道功十三式》(臺北:活石文化, 2024 年 8 月)
柯律格:《明代的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年 9 月)
胡孚琛:《道法秘籍解讀:丹道實修真傳》(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年 3 月)。
故宮博物院編:《羅浮山志》(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年 6 月)。
高大倫:《張家山漢簡《引書》研究》(成都:巴蜀書社,1995 年 1 月),頁
陳廖安主編:《珍藏古籍道書十種》(臺北:新文豐出版社,2001 年 7 月)
陳懷恩:《圖像學──視覺藝術的意義與解釋》(臺北:如果出版社,2008 年 1 月)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年 2 月)
張繼禹主編:《中華道藏》(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 年)。
陳秀芬:《養生與修身:晚明文人的身體書寫與攝生技術》(臺北,稻香出版社,2009 年)。
梁恩貴、魏燕利編:《中國歷代導引圖譜》,(山東:齊魯書社,2017 年)。
陸瘦燕、朱汝功原著:《針灸腧穴圖譜》(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年1 月)
勞思光:《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2012 年 6 月)
趙丹:《張家山漢簡《引書》綜合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23 年 6 月)
蒙文通:《佛道散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年 12 月)
蓋建民:《道教醫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 年 4 月)
鄭曼青:《鄭子太極拳自修新法》(臺北:時中拳社,1977 年)
鄭土有、陳曉勤編:《中國仙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0 年 3 月)
魯迅撰: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編;《中國小說史略》(上海: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1923 年)
蔡璧名:《鬆開的技、道、心》(臺北:天下雜誌,2021 年 8 月)
劉春山、劉菏婧編:《人體經筋解剖圖譜》(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 年 1 月)
鄧鐵濤主編:《中國養生史》(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7 年 12 月)。
蕭天石:《道家養生學概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蕭天石:《內外功圖說輯要》(臺北:自由出版社,2018 年 12 月)
薛立功:《中國經筋學》(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9 年 6 月)
魏燕利:《道教導引術研究:東晉南北朝隋唐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 年 4 月)
羅仲輝:《印刷史話》(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年 9 月)

(二)期刊論文
祝平一:〈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明、清的醫療市場、醫學知識與醫病關係〉,《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68 期(2010 年 6 月)
祝平一:〈作者、編者、剽竊者:從《晰微補化全書》看醫書的抄輯與作者身分〉,《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92 期,第三分(2021 年 9 
月)
李學勤:〈論遂公盨與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第六期(2002 年 6 月)
李彩霞:〈濟源西窯頭村 M10 出土陶塑器物賞析〉,《中原文物》,第 4 期
(2010 年)
張濟琛、張濤:〈秦始皇帝陵 K0007 陪葬坑出土陶俑應為導引俑——兼論導引術的起源與發展〉,《山東體育學院學報》第 2 期(2021 年 4 月)
陳昭吟:〈道經中署名羅洪先之著作考辨〉,《成大中文學報》第 75 號(2021 年 12 月)
陳俐錚:〈《修真秘要》導引圖譜的演變〉,《問學集》第 24 期(2024 年 10 月)
程英、張志斌:〈《萬育仙書》與《萬壽仙書》考〉,《中醫文獻雜誌》第 3 期(2009 年)
黃敬仁、陳麗蓮、周彥瑢:〈中醫養生功法八段錦與經絡關係之初探〉《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第 20 期,(2017 年 12 月)。
蔡璧名:〈「守靜督」與「緣督以為經」──一條體現《老》、《莊》之學的身體技術〉,《臺大中文學報》第 34 期(2011 年 6 月)
魏燕利:〈明代理學家羅洪先所傳道教導引功法「仙傳四十九方」考〉,《道教研究》第 4 期(2015 年)。
魏燕利:〈道教導引術的歷史演變探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 5 期,(2016 年)。
蘇奎:〈漢代導引俑與導引術〉,《中國歷史文物》第 5 期(2010 年)
龔鵬程:〈達摩《易筋經》論考〉,《普門學報》第 5 期(2001 年 9 月)
Olshansky, S.J., Willcox, B.J., Demetrius, L. et al. ‘Implausibility of radical life 
extension in human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Nat Aging 4, 1635–1642 (2024).

(三)會議論文
張哲嘉:〈日用類書中的「醫學門」〉,《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臺北:中
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5 年 12 月)

(四)學位論文
王榮民:《秦漢導引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2012 年 7 
月)。
李翠芳:《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例》(臺南:臺南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7 年 6 月)。
陳玉齡:《臺灣華佗五禽戲發展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8 年 12 月)。
張顯華:《易筋經的傳本、作者及其歷史問題》(臺北:政治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2 年 7 月)。
張瓅月:《道教氣法與養生—《雲笈七籤》中「諸家氣法」之研究》(臺北:輔仁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18 年 12 月)。
黃竹芳:《《老子河上公章句》作者與養生思想研究》(高雄:高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年)
黃啟裕:《截肢者幻肢感覺探討與新型幻肢疼痛治療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生醫電子與資訊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5 年 7 月)
葉俊慶:《周履靖及其《夷門廣牘》研究》(嘉義:國立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2007 年 6 月)
鄒孟君:《《養性延命錄》之養生思想與實踐──以服氣導引為中心》(新北:華梵大學哲學學系碩士論文,2016 年 7 月)
魏燕利:《道教導引術之歷史研究》(山東:山東大學歷史所博士論文,2007 年 5 月)。
(五)網路資料
天津博物館:〈戰國青玉「行氣銘」文飾〉,天津博物館.天津文博院
(https://www.tjbwg.com/cn/collectionInfo.aspx?Id=2358)(2024 年 3 月 9 日)。
李忠超:〈文物賞析導引圖〉,引自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網站
(http://hnkgs.com/front/toReadNews.do?id=1968)。本文發表於 2018 年 12 月 7 日。(2023 年 12 月 20 日)。
國家典藏資料:〈新鐫衛生真訣〉,引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s://nrch.culture.tw/view.aspx?keyword=%E8%A8%98%E6%86%B6%E5%BA%AB&s=2666471&id=718872cd2ba2ac59c289b72ba4382dee&proj=TELDAP_001)。(上網檢索日期:2025 年 1 月 23 日。)
國立故宮博物院:〈「院藏善本古籍選粹」常設展例圖 1〉
(https://www.npm.gov.tw/Articles.aspx?sno=04011525&l=1)。(上網檢索日期:2025 年 1 月 23 日。)
劉松年:〈彭祖觀井圖〉,取自故宮博物院之故宮典藏資料搜索
(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2/58/dc.html)。(上網檢索日期:2025 年 1 月 23 日。)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新鐫衛生真訣〉(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2/58/dc.html)。(上網檢索日期:2025 年 1 月 23 日。)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新鐫衛生真訣〉
(https://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12/58/dc.html)。(上網檢索日期:2025 年 1 月 23 日。)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2025-04-04, 於網際網路公開,延後電子全文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