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602202416354600
DOI 10.6846/tku202400108
論文名稱(中文) 王弼道論與聖人論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Research on Wang Bi's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Sage Theor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2
學期 1
出版年 113
研究生(中文) 黃奕翔
研究生(英文) Aik-Siong Wong
學號 60901601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4-01-12
論文頁數 14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周德良( 107460@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羅雅純(120150@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王弼
道家
魏晉玄學
聖人
名教

關鍵字(英) Wang Bi
Taoism
Wei-Chin Mysterious learning
sage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Wu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王弼(226—249)「以無爲本」之道論思想與「聖人體無」之聖人論思想,以及這兩者之間相互串聯而成之互動關係。道論與聖人論正是構成王弼思想的兩大支柱,所以只要釐清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就可以釐清王弼思想的總脈絡。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以勞思光先生所提出的「基源問題研究法」爲主,簡言之,一個思想家的思想往往是對某種具體之富含時代特色之社會議題之答覆,只要找到了這個社會議題,吾人就可以順此一步步釐清該思想家之理論之脈絡。王弼的思想也是這樣,他的道論與聖人乃是圍繞著一個共同的「基源問題」而展開,並相互串聯爲有機的思想體系,所以只要找到了他所關心的「基源問題」,就可以順藤摸瓜,即藉此釐清他的道論與聖人論之間的互動關係。

  本論文共分爲五章:第一章,主要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透過對正始時期之名教崩壞之危機之回顧,從而找出王弼所面對的「基源問題」。第三章從王弼的道論思想著手,本章分別從「無」的形式特徵與創造性兩個部份來說明王弼的道論,其中所涉及的問題包括:王弼的形上學到底是「本體論」抑或「境界型態」?王弼的形上學是否還遺留有漢學之宇宙論之色彩?第四章則詮釋王弼的聖人論思想,本章分別從「聖人體無」與「聖人有情」兩個命題來說明聖人的內聖外王之道。透過這兩個命題,王弼的聖人論上可通於他的道論,即可說明「體無」的「無」同作爲道體的「無」之間的關係,下亦可說明王弼對其「基源問題」的解答。第五章是結論,主要對本論文進行重點回顧,同時也對本論文的問題意識有一個總結式的回應。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Wang Bi’s (226-249) metaphysical theory of "taking Wu as the basis" and his sage theory of "the sage understands the state of Wu", as well a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the sage theory are the two pillars that constitute Wang Bi's thoughts, so as long as the inner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is clarified, the general context of Wang Bi's thoughts can be clarified. The research method adopted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Fundamental-question Method" proposed by Mr. Sze-kwang Lao. In short, a thinker's thoughts are often responses to some specific social issues rich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s long as we find this social issue, we can follow this step by step to clarify the theoretical context of the thinker. The same is true of Wang Bi's thoughts. His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the sage theory revolve around a common "Fundamental-question" and are connected to form an organic ideological system. Therefore, as long as we find the "Fundamental-question" he is concerned about, we can follow the clues to clarify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metaphysical theory and the sage theory.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mainly explain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of this paper,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Chapter 2 reviews the crisis of the collapse of the confucian ethical code in the Zheng-shi period to find out the "Fundamental-question " Wang Bi faced. The third chapter starts from Wang Bi’s metaphysical theory. This chapter explains Wang Bi’s metaphysical theory from th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and creativity of “Wu” respectively. The issues involved include:  Is Wang Bi’s metaphysics ontology or spiritual metaphysics? Does Wang Bi's metaphysics still have the color of cosmology? Chapter 4 explains Wang Bi’s thoughts on sage.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sage’s way of being a sage on the inside and a king on the outside from the two propositions of "the sage understands the state of Wu" and "the sage has emotions"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se two propositions, Wang Bi's sage theory can be connected to his metaphysical theory , which can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u" as the  spirit realm and the "Wu" as the ontology. It can also explain the solution of Wang Bi to his "Fundamental-question". Chapter 5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mainly provides a key review of this paper, and also provides a summary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awareness of this paper.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0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01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       04
      一、專著       04
      二、期刊論文       06
      三、學位論文       0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08

第二章 王弼的思想淵源與生平事略       10
  第一節 正始時期的時代課題       10
      一、名教之治的衰微與重建       11
      二、名法之治的嚴峻與反省       19
  第二節 道家思想的復興       22
      一、政治需求的探索       24
      二、名理學與才性論       28
      三、名士與清談風氣       31
  第三節 王弼的家世與生平       33
      一、家世與家學       33
      二、生平與著作       36

第三章 王弼的道論      39
  第一節 「無」的形式特徵       41
      一、「無」的主宰性       43
      二、「無」的普遍性       45
      三、「無」的永恆性       50
  第二節 「無」的創造性       50 
      一、「任自然,無爲無造」的生物方式       51
      二、宇宙論色彩商榷       60
      三、「境界型態」商榷       68

第四章 王弼的聖人論       76
  第一節 從「聖人體無」論聖人的外王之道       76
      一、聖人的玄德       79
      二、聖人的無爲之治       90
      三、對名教之治的反省與重建       96
      四、對名法之治的批判       117
  第二節 從「聖人有情」論聖人的內聖之道       121
      一、王弼的人性論       122
      二、「聖人有情」論的意義       125

第五章 結論       132

參考文獻	       139 
參考文獻
一、傳統文獻

1.(周)管仲著;顏昌嶢校釋:《管子校釋》(長沙市:嶽麓書社,1996年)。
2.(漢)董仲舒著;朱永嘉、王知常注譯:《新譯春秋繁露》(臺北市:三民書局,2007年)。
3.(漢)王充著;黃暉校釋:《論衡校釋》(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4.(漢)班固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漢書集注並附編二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95年)。
5.(魏)劉劭著;蔡崇名校注:《新編人物志》(臺北市:臺灣古籍,2000年)。
6.(魏)何晏著;王雲五主編:《論語集解》(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舘,1975年)。
7.(魏)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市:中華書局,2009年)。
8.(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市:中華書局,2006年)。
9.(晉)葛洪著;楊明照校箋:《抱樸子外篇校箋》(北京市:中華書局,1991年)。
10.(晉)袁宏撰;周天遊校注:《後漢紀校注》(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11.(南朝宋)范曄著;(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市:中華書局,1987年)。
12.(南朝宋)劉義慶著;(南朝梁)劉孝標注;餘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13.(南朝梁)劉勰著;楊明照校注:《文心雕龍校注》(臺北市:河洛圖書,1976年)。
14.(南朝梁)蕭子顯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南齊書》(臺北市:鼎文書局,1987年)。
15.(唐)房玄齡等著;楊家駱主編:《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市:鼎文書局,1992年)。
16.(宋)張載:《張橫渠先生文集》(正誼堂全書本)。
17.(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6年)。
18.(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市:世界書局,1936年)。
19.(清)趙翼:《二十二史劄記》(臺北市:樂天出版社,1971年)。
20.(清)張惠言:《茗柯文編》(上海市:中華書局,1936年)。
21.(清)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市:中華書局,1958年)。
22.(清)姚振宗撰;馬小方整理:《二十五史藝文經籍志考補萃編(第七卷):後漢藝文志》(北京市:清華大學出版社)。
23.(清)郭慶藩集釋:《莊子集釋》(臺北市:商周出版,2018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著
1.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高柏園:《中國哲學史(上)》(臺北市:里仁書局,2018年)。
2.王葆玹:《玄學通論》(臺北市,五南圖書,1996年)。
3.王曉毅:《王弼評傳》(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4.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中國哲學之簡述及其所涵蘊之問題》(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5.牟宗三主講;林清臣記錄:《中西哲學之會通十四講》(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0年)。
6.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93年)。
7.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市:聯經出版,1980年)。
8.沈清松:《現代哲學論衡》(臺北市:黎明文化,1990年)。
9.沈清松:《對比、外推與交談》(臺北市:五南圖書,2002年)。
10.沈清松:《跨文化哲學與宗教》(臺北市:五南圖書,2012年)。
11.沈清松:《從利瑪竇到海德格——跨文化脈絡下的中西哲學互動》(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12.余敦康:《何晏王弼玄學新探》〈第一章 導論〉(山東市:齊魯書社,1991年)。
13.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1977年)。
14.林麗真:《王弼》(臺北市:東大圖書,2008年)。
15.侯秋東:《王弼易學之研究——又名周易略例疏證》(臺北市: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1976年)。
16.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17.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18.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年)。
19.袁保新:《老子哲學之詮釋與重建》(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1年)。
20.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臺北市:里仁書局,1981年)。
21.高晨陽:《儒道會通與正始玄學》(濟南市:齊魯書社,2000年)。
22.郭梨華:《王弼之自然與名教》(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5年)。
23.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
24.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2017年)。
25.容肇祖:《魏晉的自然主義》,收於《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26.索緒爾著(Ferdinand de Saussure),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80年)。 
27.唐翼明:《魏晉清談》(臺北市:東大圖書,1992年)。
28.高齡芬:《王弼老學之研究》(臺北市:文津出版社,1992年)。
29.許抗生、李中華、陳戰國、那薇:《魏晉玄學史》(西安市: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
30.張志毅、張慶雲著:《詞匯語義學(第三版)》(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2年)。
31.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新北市:穀風出版社,1987年)。
32.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收於《魏晉思想:乙編三種》(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33.賀昌群:《魏晉清談思想初論》,收於《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34.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市:三民書局,1984年)。
35.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二)》(臺北市:三民書局,2015年)。
36.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市:中華書局,1979年)。
37.劉大傑:《魏晉思想論》,收於《魏晉思想:甲編三種》(臺北市:里仁書局,1995年)。
38.蔡振豐著;吳宏一主編:《魏晉名士與玄學清談》(臺北市: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二)期刊論文
1.林麗真:〈從世説新語看魏晉清談論辯之主題〉,《書目季刊》第10卷第4期(1977年)。
2.林麗真:〈魏晉清談名士之類型及談風之盛況〉,《書目季刊》第17卷第3期(1983年)。
3.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鵝湖學誌》第12期(1994年)。
4.江淑君:〈論王弼注老之思維方式〉,《鵝湖月刊》第20卷第7期(1995年)。
5.江淑君:〈王弼易注玄學思想探述〉,《鵝湖月刊》第22卷第3期(1996年)。
6.李翠瑛:〈王弼注《易》中有關「理」之闡述〉,《鵝湖月刊》第26卷第1期(2000年7月)。
7.江淑君:〈何晏、王弼玄解《論語》之「天道觀」析論〉,《春風煦學集——黃慶萱教授七秩華誕受業論集》(臺北市:里仁書局,2001年),頁163-195。
8.陳德和:〈何晏貴無論探析〉,《鵝湖學誌》第27期(2001年12月)。
9.高柏園:〈論牟宗三先生對老子形上思想之定位〉,《鵝湖學誌》第29期(2002年)。
10.黃文儀:〈王弼的「名」、「稱」之辨〉,《輔大中研所學報》第13期(2003年)。
11.吳冠宏:〈從余英時〈名教危機與魏晉士風的演變〉一文中「情」之論述及其商榷談玄論與魏晉士風的合理關涉〉,《東華人文學報》第8期(2006年1月)。
12.吳冠宏:〈「貴無」與「滯有」——王弼「聖人有情說」之兩種詮釋向度的檢視及其對話〉,《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總第9期(2007年6月)。
13.吳冠宏:〈王弼聖人有情說與儒、道、玄思想之關涉與分判〉,《國文學報》第42期(2007年12月)。
14.吳冠宏:〈王弼思想之歷程性的探尋:從聖人無情到聖人有情之轉變的考察〉,《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5卷第1期(2008年6月)。
15.林安梧:〈關於老子哲學詮釋典範的一些省察——以王弼《老子注》暨牟宗三《才性與玄理》爲對比暨進一步的展開〉,《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5期(2008年)。
16.夏遇南:〈中國的聖人崇拜〉,鹹陽師範學院學報第23卷第5期(2008年9月)。
17.蔡振豐:〈魏晉玄學中的「自然」義〉,《成大中文學報》第26期(2009年10月)。
18.張恭銘:〈論魏晉「名教」與「自然」之發展〉,《臺北海洋技術學院學報》,第3卷第2期(2010年)。
19.魏義霞:〈先秦語言哲學的流派分野與其共同特徵〉,《外語學刊》第153期(2010年)。
20.簡淑慧:〈從《論語集解》談何晏的玄學思想〉,《萬能商學學報》第16期(2011年7月)。
21.才清華:〈名號與稱謂——王弼對言說問題之探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22.胡劍波:〈試論索緒爾的概念化理論〉,《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2卷4期(2019年7月)。

(三)學位論文
1.吳冠宏:《魏晉玄論與士風新探——以「情」為綰合及詮釋進路》(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
2.莊耀郎:《王弼玄學》(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年)。
3.高齡芬:《王弼與郭象玄學方法之研究》(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2008年)。
4.盧桂珍:《王弼與郭象之聖人論》(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5.錢國盈:《魏晉人性論研究》(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繳交授權書後, 於網際網路立即公開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