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507202114444500
DOI 10.6846/TKU.2021.00672
論文名稱(中文) 澳洲南海地緣戰略之研究-身分、國家利益與安全政策
論文名稱(英文) Australia’s Geo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dentity, National Interest and Security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湯智凱
研究生(英文) Chih-Kai Tang
學號 805330023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6-22
論文頁數 30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何思慎
委員 - 高佩珊
委員 - 馬振坤
關鍵字(中) 社會建構主義
國家安全戰略
南海競逐
澳洲地緣戰略
印太海洋戰略
關鍵字(英) Social Constructionism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South China Sea
Australia’s Geostrategy
Indo-Pacific Strateg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在認定澳洲屬歐洲社會主義福利的東方國家,不是美國資本主義國家的西方國家前提下,採社會建構主義概念架構,參照國家安全文化回饋要旨,以國家安全戰略實踐模式,強化安全政策行動尤其是教育行動目標與內涵,以探求澳洲南海最適地緣戰略,確保澳洲國家安全與國家發展最高利益。
南海競逐歸類在資源競奪範疇應不生疑義,主要在油氣與漁業資源,尤其是漁業資源永續管理與發展,而中國一帶一路經略顯然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地緣經營優勢。澳洲文化結構基本上不脫離海洋文化結構,從英國海外殖民到多元移民國度的建構,乃至身處大洋洲的島鏈海域都是明證,不僅是海洋文化結構,更是休閒文化主體,澳洲人口集中濱海大都會,又具多處濱海廊道,海濱休閒不僅是澳洲人生活常態,更固化為文化習性,造就澳洲耀眼的觀光休閒活動佳績,澳洲中等海洋強國的身份認同,是強化推動區域協同平衡及海洋共同體角色期許的主要憑藉,君主立憲政治體制的特色,對澳洲國家客觀利益與政黨主觀利益趨同與發展更深具指引效益,在親印太,友東亞,和南海的最高安全政策指導下,發展海洋戰略能力思維與海洋政策的整體運作體系,以力求落實在澳洲海洋休閒模式的推廣與海洋活動教育的實現,應是澳洲最適切的南海地緣戰略抉擇。
英文摘要
In this article, it is assumed that Australia is an Eastern country with European socialist welfare and not a Western country as a capitalist country like the U.S., it adopts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social constructivism, refers to the essence of national security culture feedback, and uses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practice mode to strengthen security policy actions, especially for the goal and connotation of educational action to explore the most suitable geo-strategy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or Australia and to ensure the highest interests of Australia's national security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competi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s about resources, mainly for gasoline and fishery, especially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fishery resource, and China's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obviously has significant geographic advantages in this regard. Australia's cultural structure is basically the marine culture, which cam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za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diverse immigration country, and even obvious in Oceania. Also the leisure culture within itself. Most Australian people live along the coast, and around the port areas, the life of beaches is the normal life style of the Australian people, it is part of their culture habits, which has created the Australia’s dazzling spotlights of the tourism and leisure activities.
The main basis as the identity of middle power country like Australia's maritime power is to strengthen the promotion of regional cooperation, balance of the power and the role of the maritime commun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political system have a deeper guiding effect ins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bjective interests of Australia’s national and the subjective interests of political part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highest security policy of “Close Indo-Pacific, friendly to East Asi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operation system of marine strategic ability” concept and marine policy that are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promotion of the Australian marine leisure model and the realization of marine activity education should be the most suitable South China Sea policy for Australia’s geo-strategic choi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檢閱與分析 …………………………………………………………4
    第三節  研究途徑、方法、範圍與架構…………………………………………27
第二章  南海地緣戰略競逐身分角色關係分析………………………………………36
    第一節 南海地緣身分關係 ………………………………………………………36
    第二節	 南海地緣角色競逐 ………………………………………………………49
    第三節 主要聲索國身分角色 ……………………………………………………71
    第四節 小結  ……………………………………………………………………101
第三章  澳洲在美中互動下南海無政府文化結構分析 ……………………………105
    第一節 澳洲共有觀念發展  ……………………………………………………105
    第二節 澳洲文化狀態發展  ……………………………………………………120
    第三節 澳洲南海文化屬性  ……………………………………………………131
    第四節 小結  ……………………………………………………………………140
第四章  澳洲南海集體身分、角色身分建構 ………………………………………142
    第一節 澳洲對美國集體身分認同  ……………………………………………142
    第二節 澳洲對中國對抗角色定位  ……………………………………………149
    第三節 澳洲美中台角色互動發展 …… ………………………………………163
    第四節 小結  ……………………………………………………………………182
第五章  澳洲南海國家利益分析 ……………………………………………………185
    第一節 國家客觀利益  …………………………………………………………185
    第二節 政黨主觀利益  …………………………………………………………208
    第三節 決策者主客觀利益  ……………………………………………………220
    第四節 小結  ……………………………………………………………………228
第六章  澳洲南海安全戰略與政策 …………………………………………………230
    第一節 海洋戰略能力思維指導  ………………………………………………230
    第二節 海洋政策計劃運作  ……………………………………………………238
    第三節 南海安全機制行動  ……………………………………………………249
    第四節 小結  ……………………………………………………………………263
第七章  結論   ………………………………………………………………………267
    第一節 總結與檢討  ……………………………………………………………267
    第二節 研究發現  ………………………………………………………………275
    第三節 未來研究與政策建議  …………………………………………………276
參考文獻   ……………………………………………………………………………278
附錄1  …………………………………………………………………………………303

圖目錄
圖1-1:國際行為體的機制與過程共構圖……………………………11
圖1-2:卡贊斯坦建構主義國家安全文化研究的五條整合途徑圖…15
圖1-3: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分析架構圖……………………………22
圖1-4:社會建構主義文化認知實踐結構圖…………………………23
圖1-5:國家安全戰略實踐模式行動發展架構圖……………………25
圖1-6:國家安全戰略實踐回饋行動發展圖…………………………26
圖1-7:研究架構圖……………………………………………………35
圖2-1:南海6島礁位置示意圖………………………………………41
圖4-1:澳洲中美態度調查……………………………………………171
圖5-1:澳洲前十大貿易夥伴排名圖…………………………………205
圖7-1:理論途徑發展演示圖…………………………………………269
圖7-2:南海地緣競逐澳洲定位途徑預示圖…………………………270
圖7-3:澳洲南海文化結構圖解………………………………………271
圖7-4:澳洲南海身份角色發展途徑示意圖…………………………272
圖7-5:澳洲南海國家利益發展示意圖………………………………274
圖7-6:澳洲南海安全政策行動取向示意圖…………………………275

表目錄
表1-1:國家利益權重分配觀點分析表………………………………3
表1-2:社會建構主義文化結構與國家行為關聯研究文獻表………9
表1-3:溫特社會建構主義與國家行為關聯研究文獻表……………13
表1-4:台灣國家安全實踐研究文獻摘要參考表……………………14
表1-5:國家安全文化實踐途徑研究文獻要旨摘要分析表…………19
表1-6:台灣國家安全戰略實踐研究文獻摘要參考表………………21
表1-7:國家安全戰略實踐模式研究文獻摘要分析表………………21
表2-1:南海國際仲裁案大事記要表…………………………………51
表2-2:近期各聲索國爭議動作分析表………………………………65
表2-3:菲律賓杜特蒂總統涉南海言論分析表………………………72
表2-4:中方反制美方偵察分析表……………………………………73
表2-5:中國大陸2016南海軍事佈署記要表…………………………80
表2-6:2015年南海各國衝突事件簿…………………………………82
表2-7:中美兩極針鋒相對大事紀要表………………………………83
表2-8:中國大陸南海政策白皮書要點分析表………………………85
表2-9:中國大陸南海大事紀…………………………………………89
表2-10:主要國家南海地緣戰略分析比較表………………………102
表3-1:大洋洲島群地緣分析表……………………………………107
表3-2:大洋洲海洋移民人文組成分析表……………………………111
表3-3:澳洲南海文化屬性分析表……………………………………141
表4-1:澳洲政要擴大大洋洲巡訪大事記要表(2009-2019)…………167
表4-2:澳洲與東南亞關係發展大事記要表…………………………175
表4-3:印太海洋概念發展紀要表……………………………………181
表4-4:澳洲南海身份認同與角色定位分析表………………………183
表5-1:澳洲國家安全戰略要旨分析表………………………………187
表5-2:澳洲國防構想與途徑分析表…………………………………196
表5-3:澳洲南海利益分析表…………………………………………228
表 6-1:關鍵能力指標分析表…………………………………………234
表 6-2:澳洲海洋教育基本能力指標分析表…………………………237
表 6-3:海域活動分析表………………………………………………241
表 6-4:海洋(海域)遊憩活動分類表………………………………242
表 6-5:戰略體育休閒活動概分表……………………………………259
表 6-6:澳洲南海安全政策行動取向分析表…………………………264
表 7-1:澳洲南海地緣戰略總結分析表………………………………267
參考文獻
一、官方出版品
1.國家安全會議編。《2006國家安全報告(2008修訂版)》。台北:國家安全會議出版,民國97年。
2.國家安全會議秘書處編。《世界各主要國家安全決策機制之研究》。《各國國家安全會議組織概要》。台北:國家安全會議出版,民國91年。
3.國防部編。《國軍軍語詞典》。台北:國防部,2004年。
4.國防部國防報告書編纂委員會編,《中華民國8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黎明文化,民國81年。
5.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98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台北:國防部,2009年。
6.國防大學軍事社會科學叢書編輯部編輯。《反三戰系列套書(之一一中共對台「輿論戰」、之二一中共對台「心理戰」、之三一中共對台「法律戰」))。臺北:政治作戰學校軍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2006年。
7.國防部史編局譯印。《美國陸軍戰爭學院戰略指南》。台北市:國防部史編局,民90年。
8.行政院研考會。《海洋政策白皮書》。台北:行政院研考會,2006年。
9.行政院海岸巡防署。《台灣海洋》。台北:行政院海巡署,2005年。
10.軍事科學戰略研究部主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11.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主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 卷「抗美援朝戰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
12.中國國務院。《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北京:中國國務院,2009年。
13.中國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主編。《鄧小平戰略思想論》。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
14.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編。《中國外交-2000年版》。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15.交通部觀光局。《Tourism 2020-臺灣永續觀光發展方案(106-109 年)》。2017年12月。
二、	專書
1.Alvin & Heidi Toffler原著。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2.Alvin Toffler原著。吳迎春、傅凌譯。大未來(Power shift)。台北:時報文化,
1995。
3.Arnaud de Borchgrave等原著。高一中譯。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
4.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原著。沈宗瑞、
5.Hans Morgenthau原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1976。
6.Martin C.Libicki編輯。張源清譯。資訊時代的武裝衝突(The Mesh and the Net。)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
7.M.V.Creveld著,鈕先鍾譯。科技與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1。
8.Kenneth Hoover &Todd Donovan原著。張家麟譯。社會科學方法的思維。台北:韋伯文化,2000。
9.James R. Schlesinger著。鈕先鍾譯。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台北:軍事譯粹文化,1987。
10.W.Lawrence Neuman原著。王佳煌、潘中道合譯。當代社會研究法:質化與量化途
徑。台北:學富文化,2002。
11.王冠雄,《南海諸島爭端與漁業共同合作》(台北:秀威資訊,2002),頁92-96。
12.王逸舟。《西方國際政治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3.王逸舟主編。《中國國際關係研究(1995-200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
14.王逸舟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國家利益卷》。香港:和平圖書公司,2006年。
15.王文啟譯。《2010美國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2010)。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99年。
16.袁易。「社會建構論」。台灣大學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2010年,頁18-21。
17.袁大川。德爾,雅各布斯。《世界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海南:海南出版社,
    2006。
18.莫大華,「國際關係後縣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2010年5月21日台灣大學,頁1-2。
19.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we)著。顧淑馨譯。《與成功有約》。台北市:天下遠見出版,2000年。
20.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we)著。顧淑馨譯。《與領導有約》。台北:天下遠見出版,2000年。
21.史考特‧賈斯柏(Scott Jasper)編。劉慶順譯。《國防能力轉型:國際安全新策略》。北市:國防部史政編譯室,民國101年。
22.史美珩。《古典兵略》。台北:洪葉文化事業公司,1998年。
23.艾文與海蒂•托弗勒(Alvin & Heidi Toffler)原著。傅凌譯。《新戰爭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
24.艾文‧托弗勒(Alvin Toffler)原著。吳迎春、傅凌譯。《大未來(Power shift)》。台北:時報文化, 1995年。
25.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1999年。
26.包霞琴。蘇長和。《國際關係研究:理論、視角與方法》。上海:文匯出版社,2002年。
27.朱雲漢。賈慶國主編。《從國際關係理論看中國崛起》。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北京大學,2007年。
28.朱浤源。《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臺北:正中書局,1999年。
29.朱志宏。《公共政策》。台北:三民,1997年。
30.李安復、宋炳剛。《E化不對稱─未來國防武力》。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31.李少軍著。《國際政治學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32.李明正等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北京大學,2006年。
33.李際均。《論戰略》。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
34.李際均。《軍事戰略思維》。北京:長征出版社,2012年。
35.李陸平主編。《軍隊與非傳統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2009年。
36.李哲全。黃恩皓主編。《2020印太區域安全情勢評估報告》。台北:五南出版,
   2020.12。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
37.李龍華。《澳大利亞史》。北市:三民出版,2019.12.27。
38.克雷佛(M.V.Creveld)著。鈕先鍾譯。《科技與戰爭》。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
1991年。
39.吳定。《公共政策》。台北:華視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
40.吳士存。《南沙爭端的起源與發展》。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0年。
41.吳士存。《南海問題面面觀》。北京:時事出版社,2011年。
42.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43.丘宏達。《關於中國領土的國際法問題論集》。臺北:臺灣商務,2004年。
44.丘宏達。《現代國際法》。台北:三民書局,1998。
45.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林添貴譯。大棋盤(The Grand
 Chessboard)。台北:立緒文化,1998。
46.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譯。《大棋局 –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47.高少凡、許相濤、陳淑玲等譯。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4。
48.金正昆。《現代外交學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49.金燦榮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大國戰略卷》。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2006年。
50.田弘茂等箸。《國防外交白皮書》。台北:業強,1992年。
51.唐屹。《中華民國國界資料彙編》、《中華民國領南海資料彙編》叢書計58冊。
52.宋鎮照。《台灣與亞太之政治經濟:制序、定位、挑戰與出路》。台北:海峽學術,
2004。
53.宋燕輝。《美國與南海爭端》。臺北:元照出版公司,2016年。
54.馬漢。海權論三部曲: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上力量對法蘭西大
革命和帝國的影響。海上力量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1783。
55.倪世雄等箸,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56.翟文中、蘇紫雲。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
57.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6。
58.斯元照。國防概論一國防事務分析判斷能力之養成。南投:領航,2001。
59.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 、史威哲(Peter Schweizer)合著,尤淑雅、汪惠美等譯。下一場戰爭(The Nex t War)。台北:時英,1997。
60.黃碩風。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61.陳福成。國家安全與戰略關係。台北市:時英出版社,民89.7。
62.陳鴻瑜。《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衝突》。臺北:幼師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
63.顏建發。「經濟安全與中國政策」。國防政策評論,2001年第1卷第4期,頁113-118。
64.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出版社,
2010。
65.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張蜀誠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2007。
66.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曹金增、張蜀誠主編。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台
北:華立圖書,2008。
67.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民81年。
68.鈕先鍾。戰略論集。台灣省訓練團發行,廣益印書局印刷,經緯書系(21),民76年。
69.鈕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台北:軍事譯粹社,1998。
70.鈕先鍾。《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台北:軍事譯粹文化,1988。
71.鈕先鐘。戰略研究入門。台北市:麥田出版社,民89.5。
72.張亞中。小國崛起:轉淚點上的關鍵決擇。台北:聯經,2008。
73.趙明義。當代國際法導論。台北:五南圖書,2001。
74.魏靜芬、徐克銘。國防海洋與海域執法。台北:神州圖書,2001。
75.劉金質、梁守德、楊准生等編。國際政治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6.林正義。「安全社群與信心建立措施:以歐安組織及東協區域論壇為例」。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人類安全與二十一世紀的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2001年,頁74。
77.鐘堅。「南海主權紛爭與國際合作」。台灣南向發展的檢討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國策研究院1995年6月27日。
78.洪陸訓。《軍事政治學》。台北:五南出版社,2002年
79.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北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頁15。
80.江宜樺。《自由主義、民族主義與國家認同》。台北:揚智文化,1998年。
81.杭廷頓(Samuel P.Huntington)著。黃裕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82.詹姆斯.戈登.芬利森(James Gordon Finlayson)著。邵志軍譯。《哈貝馬斯(Habermas: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南京:譯林出版社,牛津通識讀本系列,
2010年。
83.俞新天。《國際體系中的中國角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年。
84.俞正梁等箸。《大國戰略研究:未來世界的美、俄、日、歐和中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
85.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86.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台北:唐山出版社,民國82年。
87.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圖書公司,1996年。
88柯林.羅思(Colin Rose)。麥爾孔.尼可(Malcolm J. Nicholl)著。戴保羅譯。《學習地圖》。台北:經典傳訊文化出版,1999年。
89.約翰‧杜威(John Dewey)著。伍中友譯。《我們如何思維》。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年。
90.彼得.聖吉(Peter Sant)著。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台北:天下遠見出版,1998年。
91.拉斯洛、那吉(Laszlo, Naji)原箸。胡品清譯。《兩億五千萬童子軍》。台北:幼獅出版,1998年。
92.博富爾(Andre‘  Beaufre)著。鈕先鍾譯。《戰略緒論》。北市:麥田出版,民88
年。
93.張明睿。《中共國防戰略發展》。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94.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文化,2007年。
95.張亞中與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公司,2003年。
96.張亞中。《小國崛起:轉淚點上的關鍵決擇》。台北:聯經,2008年。
97.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2007年。
98.翟文中、蘇紫雲。《新戰爭基因-RMA軍事事務革命》。台北:時英出版社,2001年。
99.蔣緯國。《軍制基本原理》。台北:黎明文化出版,民82年。
100.蔣緯國。《國防體制概論》。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1981年。
101.安東尼‧紀登斯(Anthony Giddens)原著。陳其邁譯。《失控的世界:全球化與知識經濟時代的迷思》。台北:時報文化,2001年。
102.星野昭吉。《全球政治學—全球化進程中的變動、衝突、治理與和平》。北京:新華出版社,2000年。
103.約瑟夫‧奈伊(Joseph S. Nye)原著。鄭志國等譯。《美國霸權的困惑——為什麼美國不能獨斷獨行》。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
104.	馬漢。《海權論三部曲:海上力量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海上力量對法蘭西大革命和帝國的影響》。《海上力量的影響與1812年戰爭的關係》,1783年。
105.	林中斌。《以智取勝》。台北:全球防衛,2005年。
106.	林中斌。《核霸:透視跨世紀中共戰略武力》。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年。
107.	林子洋。《飛彈防禦與國家安全》。台北:幼獅文化,2000年。
108.	林雲海。《現代武器與戰爭》。台北:銀禾文化,1994年。
109.	林文田。《國際武器發展》。台北:天工書局,1985年。
110.	林碧炤著。《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1990年。
111.	林正義。「美國因應911事件的危機處理」。蘇進強主編,《911事件後全球戰略評估》。台北:台灣英文新聞,2002年。
112.	阿諾德‧柏格列夫(Arnaud de Borchgrave)等原著。高一中譯。《網路威脅與資訊安全》。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2002年。
113.	許嘉。《權力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114.	許大維、王文勇編譯。《伊拉克自由作戰檢討彙集》。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室,
2005年。
115.	曾章瑞。《全民國防概論》。臺北:國立空中大學,2006年。
116.	蔡居澤、廖炳煌。《探索教育與活動學校》。桃園:社團法人中華探索教育發展協會,2007年。
117.	洪陸訓,《軍事政治思想》(台北:五南出版,民國91年),頁25-28。
118.	黃人鳳,《綜合國力論》(北京:中國社科院,1992年),頁165-173。
119.黃鴻釗。張秋生。《澳洲簡史》。北市:書林出版,1996年7月。
120.黃源深。陳弘。《從孤立中走向世界---澳大利亞文化簡論》。台北:淑馨出版,1994
    年2月。
121.彼得‧聖吉(Peter M.Senge),郭進隆譯,《第五項修練-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 》
(北市:天下文化出版,1994),頁273-274。
122.	奈思比(John Naisbitt),奧伯汀(Patricia Aburdene)合著,尹萍譯,《2000年
大趨勢(Megatrends 22000)》,(台北:天下文化出版,1990年4月),頁52。
123.	喬良、王湘穗。《超限戰:對全球化時代戰爭與戰法的想定》。北京:解放軍文藝
出版社,1996年。
124.	程光泉主編。《全球化理論譜系》。中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5.	斯元照。《國防概論一國防事務分析判斷能力之養成》。南投:領航,2001年。
126.	洪兵。《中國戰略原理》。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
127.	馬丁(Martin C.Libicki)編輯。張源清譯。《資訊時代的武裝衝突(The Mesh and the
 Net) 》台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8年。
128.	倪世雄等著。《當代西方國際關係理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
130.	趙明義。《當代國際法導論》。台北:五南圖書,2001年。
131.	越英。《新的國家安全觀》。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132.	華爾滋(Kenneth N. Waltz)著。胡祖慶譯。《國際政治體系的理論解析》。臺北: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133.	德倫(James Der Derian)主編。秦治來譯。《國際關係理論批判》。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3年。
134.	蔣百里。《國防論》。上海:上海大公報,1937年。
135.	蔣復璁、薛光前。《蔣百里先生全集 第六輯》。台北: 傳記文學出版社. 1971年。
136.	過毅、王衛星主編。《中國古代戰略理論精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4年。
137.	陳相靈。《武經七書與當代戰爭》。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3年。
138.	陳玉剛、陳志敏。「構建主義: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制度主義之後」。《當代西方國
  際關係理論》,頁230-240。
139.陳鴻瑜,《南海諸島主權與國際衝突》(臺北:幼師文化事業公司,1987年),頁
50-70。
140.姜皇池,《國際海洋法》(上冊),初版(台北:學林出版),2004年9月,頁585-592。
141.賈兵兵,《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機制研究:附件七仲裁實踐》(北京:清華
大學出版社,2018,11,1),頁220-235。
142.	費爾摩(Martha Finnemore)著。袁正清等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3.	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洪陸訓、洪松輝等/譯。《軍人與國家》。台北:
時英出版社,2006年。
144.	羅清俊、陳志瑋譯。《公共政策新論》。台北:韋伯,1999年。
145.	戴振良。《國防轉型發展趨勢》。台北:幼獅文化出版,民96年。
146.	翁明賢。《全球化時代的國家安全》。台北:創世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
147.	翁明賢主編。《跨世紀國家安全戰略》。臺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148.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出版
社,2010。
149.	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張蜀誠主編。《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2007年。
150.	翁明賢、吳建德、王瑋琦、曹金增、張蜀誠主編。《全球戰略形勢下的兩岸關係》。
台北:華立圖書,2008。
151.	湯林森(John Tomlinson)。「文化全球化與帝國主義」。吳士余主編,《大眾文化
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年。
152.湯文淵。「從台灣戰略環境發展探討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體系的適切性」。淡大戰略所「韜略論壇」,2003年7月。
153.	湯文淵。《台灣夢攻略學》。台北:幼獅出版社,2015年。
154.	劉金質、梁守德、楊准生等編。《國際政治大辭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1年。
155.	斐利(William J.Perry)。卡特(Ashton B. Carter)著。許綬難譯。《預防性防禦:
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安全觀(Preventive Defense:A New Security Strategy for
 America)》。台北:麥田出版,2000年。
156.	摩根索(Hans Morgenthau)原著。張自學譯。《國際政治學》。台北:幼獅文化,1976
年。
157.	紐曼(W. Lawrence Neuman)著。朱柔若譯。《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化取向》。臺
北:揚智公司,2002年。
158.	喬纳森等(David Held,Anthony McGrew,David Goldblatt,Jonathan Perraton) 原
著。沈宗瑞、高少凡、許相濤、陳淑玲等譯。《全球化衝擊:全球化對政治、經濟
與文化的衝擊》。台北:韋伯文化,2004年。
159.	斯勒辛格(James R. Schlesinger)著。鈕先鍾譯。《國家安全的政治經濟學(The
 Polititical Economy of National Security)》。台北:軍事譯粹文化,1987
年。
160.	胡佛等(Kenneth Hoover &Todd Donovan)原著。張家麟譯。《社會科學方法的思維》。
台北:韋伯文化,2000。
161.	彼得•帕雷特(Paret.Peter)著。時殷弘等譯。《現代戰略的締造者:從馬基維利
到核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162.	托馬斯(Thomas Armstrong)著。李平譯。《經營多元智慧》。台北:遠流出版,1997
年。
163.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軍事思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2年。
164.	鈕先鍾。《現代戰略思潮》。台北:黎明文化出版,1989年。
165.	鈕先鍾。《中國戰略思想史》。台北:黎明文化,民81年。
166.	鈕先鍾。《戰略論集》。台灣省訓練團發行,廣益印書局印刷,經緯書系(21),民
76年。
167.	鈕先鍾。《國際安全與全球戰略》。台北:軍事譯粹社,1998年。
168.	鈕先鍾。《核子時代的戰略問題》。台北:軍事譯粹文化,1998年。
169.	鈕先鍾。《戰略研究與戰略思想》。台北:軍事譯粹文化,1988年。
170.	鈕先鐘。《戰略研究入門》。台北市:麥田出版社,民89年。
171.	鈕先鍾。《孫子三論》。台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172.	瑞奇(Jarol B. Manheim Richard C. Rich)著。冷則剛。任文姍譯。《政治學方法
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173.	韓叢耀、高金虎。《百年兵器檔案》。台北:世潮,2001年。
174.	魏靜芬、徐克銘。《國防海洋與海域執法》。台北:神州圖書,2001年。
175.	孫旭、何樹才、孫快吉、黎曉明。《世界軍武發展史一飛彈篇》。台北:世茂,2003
年。
176.	溫伯格(Caspar Weinberger) 、史威哲(Peter Schweizer)合著,尤淑雅、汪惠美
等譯。《下一場戰爭(The Next War)》。台北:時英,1997年。
177.	德倫(James Der Derian)主編。秦治來譯。《國際關係理論批判》。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2003年。
178.傅崑成。《海洋管理的法律問題》。臺北:文笙書局,2003年。
179.傅崑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暨全部附件》。臺北:123資訊有限公司,1994年。
180.曹雲華。鞠海龍。《南海地區形勢報告(2012-2013)》。北京:時事出版社,2013
年。
181.孫國祥。《南海之爭的多元視角》。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
182.蘇紫雲。吳俊德主編。《2019 國防科技趨勢評估報告》。國防安全研究院,2019年12月。
183.楊永明。《亞洲大崛起:新世紀地緣政治與經濟整合》。台北:捷徑文化,2018.6.20
出版。
184.克萊夫.漢密爾頓(Clive Hamilton)著。江南英譯。《無聲的入侵—中國因素在澳
    洲》(Silent Invasion: China’s Influence in Australia)。台北:左岸文化,
    2019.3.20。
185.戈登福斯主編。趙曙明主譯。《當代澳大利亞社會》。台北:東南出版,1995.12。
186.羅里•梅卡爾夫( Rory Medcalf),李明譯。《印太競逐:美中衝突的前線,全球戰
略競爭新熱點( Contest for the Indo-Pacific: Why China Won’t Map the Future)》。台
北:商周出版:2020.09.05。
187.簡旭伸。吳奕辰。《發展研究與當代臺灣社會》。北市:巨流圖書公司,2016.10。
188.施正鋒。《族群與民族主義──集體認同的政治分析》。北市:前衛出版,1998.7。
三、  期刊
1.丁詩傳,<美國對台灣問題的「維持現狀」政策與中國的戰略選擇>,《國際觀察》,
第4期,2004年,頁33-38。
2.丁永康,<90年代澳洲基廷政府與霍華德政府對國家利益觀點之比較分析>,問題
與研究,第7卷,第37期,民87年7月,頁62-80。
3.丁永康,<1990年代澳洲外貿政策之調整>,問題與研究,第32卷,第12期,民
82年12月,頁10-18。
4.王逸舟,<中國與多邊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第10期,2001年,頁4-8。
5.王崑義,<中國新海洋戰略>,《玉山週報》,第10期,2009年8月。
6.王世塗,<中共『戰略文化』研析」>,《國防雜誌》,卷12期8,民國86年2月,頁
4。
7.王義桅,《一帶一路:機遇與挑戰》(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頁 12-18。
8.牛軍、藍建學,<中美關係與東亞安全>,《中國學者看世界叢書─中國外交卷》,2006
年7月,頁318。
9.牛震,<關於霸權穩定論及其評價>,《世界經濟與政治》(北京),第10期,2000年,
頁25。
10.石之瑜,<做為藝術的政治學─兼評建構主義的科學哲學立場>,《美歐季刊》,第15
卷第2期,2003年,頁293-310。
11.吳士存,<當前南海形勢及走向>,中國井崗山幹部學院學報,第8卷第1期(2015
年1月),頁32-36。
12.吳士存,<雙軌思路是實現南海合作共贏的鑰匙>,世界知識,第9期(2015年),
頁34-35。
13.吳士存,<南海形勢:回首2017,展望2018>,世界知識,第1期,(2018年),頁
15-20。
12.吳士存,<南海問題的由來與發展>,新東方,第176期(2010年5月),頁2-5。
14.吳玲君,<中共APEC策略與角色的轉變:新現實主義的解析>,《問題與研究》,第
40卷,第3期, 2001年6月,頁1-21。
15.安剛,<如何理解南海行爲準則框架文件的達成>,世界知識,第17期,(2017年),
頁28-32。
16.李明、曹用與商永,<淺議集體認同的缺失與美歐矛盾>,《國際關係學院學報》,第
2期,2005年,頁26-30。
17.李化成,<從戰略文化的觀點解析中共『積極防禦』軍事戰略在不同時空下的意義
與內容>,《源遠學報》,民國88年12月,頁62。
18.李黎明,<京奧後大戰略 看中國現代化>,《歷史月刊》,第253期, 2009年2月,頁
62-66。
19.李瓊莉,<東協對南海情勢的回應與影響>,收錄於何思慎、王冠雄主編,東海及南
海爭端與和平展望(臺北:遠景基金會,2012年),頁112-128。
20.李瓊莉,<美國重返亞洲對區域主義之意涵>,全球政治評論,第39期(2012年7
月),頁85-102。
21.李龍,<南海主權爭端正走向「東盟化>,觀察雜誌,第30期(2016年2月),頁
52-56。
22.李永強、趙遠,「美國南海政策困局淺析」,三峽大學學報,第36卷第3期(2014
年5月),頁16-20。
23.李毓峰,<淺析南海行為準則之進展與前景>,歐亞研究,第2期(2018年1月),
頁122-132。
24.布魯迪(Brody)箸,思齊譯,<戰略暨是藝術也是科學>,《國防譯粹》,第25卷第11
期,1958年9月,頁69。
25.周美伍、林文隆,<2013美菲肩並肩軍演的軌跡、脈絡與意涵>,戰略安全研析,第
98期(2013年6月),頁35-45。
26.莫大華,<戰略文化研究的辯論與趨勢-兼論一九九五-一九九六年台海飛彈危機
事件的戰略文化研究>,《復興崗學報》,第75期,2002年9月,頁73-78。
27.莫大華,<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1999
年9月,頁95-98。
28.莫大華,<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i和Wendt
的觀點為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頁111-148。
29.莫大華,<中共戰略文化初探>,《中國大陸研究》,第3卷第5期,1996年,頁39。
30.莫大華,<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辯論:國際關係理論的另一次大辯論?>,《政治
科學論叢》,第19 期,民國92 年12 月,頁122-123。
31.莫大華,〈美軍聯合參謀組織改革與文人領軍-高尼法案立法改革的研究〉,《中華戰
略學刊》,冬季刊,2004年,頁 22-25。
32.莫大華,<澳洲參與五國防禦安排對東南亞區域安全的影響>,問題與研究,第37
卷,第9期,民87年9月,頁15-25。
33.陳紀,<評述哈伯瑪斯的「溝通行動理論」>,《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8卷第3期,2008年,頁8。
34.陳鴻瑜,<評析東協與中共籌組自由貿易區>,《共黨問題研究》,第27卷,第12期,
民國90年12月,頁1-7。
35.陳鴻瑜,<舊金山和約下西沙和南沙群島之領土歸屬問題>,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2
卷,第4期,(2011年10月),頁2-45。
36.蔡育岱、譚偉恩,<從『國家』到『個人』:人類安全概念之分析>,《問題與研究》,
第47卷第1期,2008年,頁158-161。
37.蔡增家,<冷戰後中共對東協的外交政策>,《中國大陸研究》,第41卷,第9期,
民國87年9月,頁71-82。
38.蔡育岱、譚偉恩。「從『國家』到『個人』:人類安全概念之分析」。問題與研究,
2008年第47卷第1期,頁158-161。
39.蔡榮峰,<澳洲國防軍「常後融合」革新>,國防情勢特刊,第7期,民109年12
月18日,頁38-39。
40.蔡東杰,<南太平洋區域組織發展>,台灣國際研究季刊,第3卷,第3期,2007 年
/秋季號,頁2-12。
41.蔡政文、林文程,<南海情勢發展對我國國家安全及外交關係影響>(臺北:行政院
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01年),頁52-54。
42.蔡榮祥,<中國崛起與南海衝突:臺灣在亞太秩序中之戰略影響>,遠景基金會季刊,
第19卷第1期(2018年1月),頁10-25。
43.蔡志銓、張秀智,<中越南海爭端之探討>,國防雜誌,第30卷第1期(2015年1
月),頁28-45。
44.蔡季廷、陳偉華,<中國對南海仲裁案法制化之回應>,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8卷
第1期(2017年1月),58-110。
45.顏建發,<經濟安全與中國政策>,《國防政策評論》,第1卷第4期,2001年,頁
113-118。
46.袁易,<對於Alexander Wendt 有關國家身份與利益分析之批判:以國際防擴散建
制為例>,《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65-292。
47.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
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夏季號,頁50-54,頁255-258。
48.秦亞青,<世界格局、安全威脅與國際行為體>,《現代國際關係》,第9期,民國97
年,頁2-3。
49.劉興祥,<中國對高技術戰爭的認知界定與理論發展之研析>,《共黨問題研究》,第
27卷第5期,民國90年5月,頁95。
50.刑曉麗與曹建平,<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中國),第39卷2期(1999年3月),頁50。
51.馮玉軍,<2003年中國外交>,《現代國際關係》,2003年第12期,頁37。
52.趙文衡,<東協與中國成立自由貿易區初探>,《台灣經濟研究》,第25卷,第2期,
民國91年2月,頁105。
53.趙永茂,唐豪駿<我國對南海U型線之主張與相關分析>,《國政評論》。
54.翁竹生,<中共懲越戰爭之研析>,《軍事史評論》,第16期,民國98年6月,頁23。
55.何思慎,<中國經濟發展戰略-從毛澤東到鄧小平>,《東亞季刊》,第23卷第4期,
1992年4月,頁97-98。
56.孫紹正,<中共和平崛起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2卷第9期,2004年9月,頁
35-40。
57.翁明賢,<全球化下國家安全戰略的另類思維:建構主義的觀點>,《新世紀智庫論
壇》,第27期,2004年9月,頁17。
58.翁明賢,<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新世紀智庫論壇》,第21期,2003年3月,
頁30-31。
59.翁明賢,<美中南海戰略與軍事的競逐>,展望與探索,第17卷第3期(2019年3
月),頁2-5。
60.馬曉天,<把握戰略機遇期的時代內涵,明確我們的歷史使命和擔當>,《學習時報》,
2011年1月17日,頁65-68。
61.張哲銘、翟文中,<中共發展「非對稱軍力」對我國國防安全影響之研究>,《戰略
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3期,1999年,頁163-181。
62.張台麟,<法國政府危機處理之決策與運作>,《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2期,民
國85年2月,頁82。
63.張建强,<淺析冷戰以來美國南海政策的演變>,黑龍江史志,第17期(2013年),
頁25-30。
64.張良福,「中國大陸的南海政策作為」,2013年度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2013
年12月),頁12-32。
65.張明亮,「原則下的妥協:東協與南海行爲準則談判」,東南亞研究,第3期(2018
年3月),頁55-78。
66.邱榮舉,〈論社會科學中的歷史解釋〉,《國立台灣大學中山學術論叢》,第7期,1987
年,頁106-107。
67.邱文彥,<澳洲海洋政策及相關組織>,國際海洋資訊,109年10月,海洋委員會,
頁17-21。
68.劉復國,<綜合性安全與國家安全—亞太安全概念適用性之檢討>,《問題與研究》,
第38卷第2期,1999年2月,頁48-50。
69.劉復國,<當前南海問題的國際安全戰略趨勢>,全球政治評論,第53期(2016年
1月),頁2-12。
70.劉復國、劉士存,《2013年度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臺北:政大安全硏究中心,
2015年),頁30-58。
71.劉永濤,<語言、社會建構和國際關係>,《現代國際關係》,第11期,2004年,頁
58-59。
72.范世平,<國際組織與國際談判的交易成本>,《東亞季刊》,第32卷第3期,民國
90年7月,頁32-36。
73.趙文志,<中美貿易摩擦的緣起>,《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0期時評,98年10
月,頁8-10。
74.趙景芳,<中國亟需加強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研究>,《中國評論》,第162期,2011
年,頁45-48。

75.鄭端耀,<國際關係「新自由制度主義」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12期,
民國86年12月,頁1-5。
76.鄭端耀,<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00-205。
77.周寶明,<中國大陸與南海諸國主權爭議及軍備競賽之研析>,展望與探索,第13
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52-70。
78.周平,<美國南海政策的演化與進程>」,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4期(2017年4
月),頁42-62。
79.林正義,<十年來南海島嶼聲索國實際作法>,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2003年3
月),頁2-10。
80.林正義,<中國、東協、美國在南海安全的新角力>,戰略安全分析,第64期(2010
年8月),頁8-10。
81.孫國祥,<重新構建南海議題:司法解決之探討>,亞太研究論壇,第19期(2002
年3月),頁20-36。
82.蘇浩,<中國是維護南中國海和平穩定的負責任大國>,太平洋學報,第24卷第7
期(2016年),頁42-48。
83.宋燕輝,<南海仲裁案各方反應與可能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4卷第8期(2016
年8月),頁12-19。
84.宋鎮照,<南海爭端風雲詭譎:中美區域平衡博奕的傑作>,海峽評論,第261期(2012
年9月),頁12-20。
85.宋鎮照,<解析當前美中兩國亞太政策下的東亞發展戰略>,展望與探索,第1眷,
第7期,2003.07,頁15-25。
86.宋興洲,<區域主義與東亞經濟合作>,政治科學論叢,第24期,民94 年6月,
頁 17-20。
87.何志工、安小平,「南海爭端中的美國因素及其影響」,當代亞太,第1期(2010
年),頁130-142。
88.馬為民,<美國因素介入南海爭端的用意及影響>,東南亞縱橫,第1期(2011年1
月),頁36-42。
89.羅國强,<東盟及其成員國關於《南海行爲準則》之議案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
第7期(2014年),頁85-100。
90.姜麗等,<馬來西亞在南海的戰略利益分析>,廣東海洋大學學報,第34卷第2期
(2014年4月),頁25-30。
91.姜皇池,<國際海洋法新趨勢>,國立臺灣大學法學論叢,第 27 卷,第 1 期,頁
30-55。
92.陳相秒,<2014年馬來西亞南海政策評析>,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第3期,(2015
年5月),頁72-82。
93.陳慈航、孔令杰,<中美在南海行爲準則問題上的認知差異與政策互動>,東南亞研
究,第3期(2018年3月),頁80-105。
94.陳科嘉,<新南向國家澳洲海洋運動與水域遊憩交流計畫>,教育部體育署,108年
1月25日,
95.陳科嘉,<國家安全與國防科技發展策略>,科技發展政策報導,2007年9月,第5
期, 頁83-84。
96.陳偉華、蔡季廷,<後仲裁時期中、美南海互動之地位構建航行自由vs準則架構>,
歐亞研究,第2期(2018年),頁132-145。
97.孫國祥,<馬來西亞、印尼、汶萊的南海政策作為>,2013年度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
告(2013年12月),頁95-120。
98.孫國祥,<論東協對南海爭端的共識與立場>,問題與研究,第53第2期(2014年
6月),頁30-65。
99.鄭澤民,<越南的南海政策>,2013年度南海地區形勢評估報告(2013年12月),
頁62-72。
100.蘇浩,<中國是維護南中國海和平穩定的負責任大國>,太平洋學報,第24卷第7
期(2016年),頁42-46。
101.蔣國學、黃撫才,<域外大國介入南海目的、方式及影響探析>,亞非縱橫,第3期(2013年),頁20-32。
102.趙國材,<保障南海的藍色國土,中國為何在南海永署礁填海造島?>,海峽評論,
第289期(2015年1月),頁15-20。
103.趙國材,<南海爭端:中國警告美國勿煽風點火>,海峽評論,第301期(2016年1月),頁32-35。
104.趙國材,<論國際法之新發展>,國際關係學報,第16期,2001,頁28-34。
105.趙國材,<川普執政下的中美南中國海關係>,海峽評論,第321期(2017年9月),
頁15-20。
106.趙國軍,<論南海問題東盟化的發展-東盟政策演變與中國應對>,國際展望,第2
期(2013年),頁85-98。 
107.趙曙明,<澳大利亞的外交政策>,《當代澳大利亞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年),頁20-26。
108.楊志恆,<第十五屆香格里拉對話美中」南海的博弈評述>,展望與探索,第14卷
第7期(2016年7月),頁15-20。 
109.楊志恆,<中共外交的策略與原則>,《中國大陸研究》,第42卷,第10期,民國
88年10月,頁29-44。
110.楊 昊,<形塑中的印太:動力、論述與戰略布局>,問題與研究 第57卷,第2期,
民國107年6月,頁95-98。
111.許振明,<海洋運動與休閒>,科學發展,475期,2012年7月,頁15-17。
112.高少凡,「黃岩島爭執與中國南海政策之轉變」,亞洲研究通訊,第11期(2013
年7月),頁2-34。
113.高聖惕,「南海行為準則談判需排除外來干擾」,兩岸遠望,第4卷第9期(2018
年9月),頁15-20。
114.黃奎博,<冷戰後中共與東南亞國協之政治合作>,《國際關係學報》,第15期,頁
173-214。
115.黃介正,<歐巴馬亞洲行與美國亞太戰略轉型>,《展望與探索》,第7卷第12期,
中華民國98年12月,頁28-30。
116.黃旻華,<評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1997年,頁71-94。
117.黃原亮、郭冠廷,<中國大陸的南海政策與區域和平>,發展與前瞻學報,第3期
(2014年3月),頁25-45。
118.黃恩浩,<從澳洲 2017 年外交白皮書解讀中型國家的安全觀>,台北論壇,2018
    年1月。
119.黃恩浩,<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澳洲的戰略角色與回應>,國防雜誌,第28
卷,第2期,2013年3月,頁25-32。
120.黃恩浩,<澳洲區域海上安全戰略與武力規劃:一個中等國家的安全建構>,《東亞
研究》,第40卷第1期(2009年1月),頁105-145。
121.黃恩浩,<澳大利亞與中國關係之研究:轉變、發展與侷限>,展望與探索,第5
卷,第9期,頁43-59。
122.黃恩浩,<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下澳洲的戰略角色與回應>,國防雜誌,第28
卷,第2期,2013年3月,頁42-54。
123.黃永蓮、黃碩琳,〈南太平洋常設委員會漁業管理趨勢及其棋對智利影響初探〉,
上海水產大學學報,第13卷,第2期,2004,頁135-140。
124.范盛保,〈澳洲外交政策的中國面向〉,臺灣國際研究季刊,2013年夏季刊,頁
12-20。
125.范盛保,< 2019澳洲聯邦大選後的澳中關係:朋友與顧客的拉鋸>,新世紀智庫論
壇,第86期, 頁60-79。
126.范盛保,<澳洲原住民族─爭論中的議題與研究取向>,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學報,
第1卷,第1期,2011 年/春季號,頁78-85。
127.瞿俊鋒、成漢平,<南海行爲準則案文磋商演變、現狀及我對策思考>,亞太安全
與海洋研究,第5期(2018年5月),頁72-82。
128.俞寬賜,<從萬隆南海會議展望未來南海地區之國際合作關係>,中國國際法與國
際事務年報,第6卷,1993.12,頁10-12。
129.顧志文、陳育正,<南海諸島爭端與油氣共同開發>,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8期
(2015年8月),頁72-95。
130.郭育仁,<從澳洲潛艦個案看日本國防工業改革之挑戰>,全球政治評論( Review of
 Global Politics),第55期(2016)No,頁 82-102。
131.嚴劍峰,<美軍在武器裝備采辦領域推行軍民協同發展的主要做法及啟示(上)>,
軍民兩用技術與產品(Dual Use Technologies & Products)月刊(北京:中國航天
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 , 2021年01期,頁8-15。
132.羅保熙,<澳洲貿然單挑中國 亞洲世紀政策出錯?>,《香港01》周報,第250
期(2021年1月25日),
133.任遠喆<澳大利亞海洋戰略的構建及其困境探析>,《國際論壇》,05期,2017年,
頁12-18。
134.鈕先鍾,<澳洲戰略環境與區域安全>,國防雜誌,第7卷,第12期,民86年1
月,頁5-15。
135.姜家雄,<澳洲援外政策之研究>,國際關係學報,第14卷,民88年12月,頁80-100。
136.廖少廉,〈南太平洋的區域合作〉,當代亞太,第3期,1995,頁50-54。
137.范允文譯,Bostock,Lan著, <防衛澳洲-澳洲國防白皮書知析論>,國防譯粹月
刊,第23卷,第1期,民85年1月,頁32-40。
138.錢箭星,肖巍,<論經濟全球化中的南北差距問题>,教學與研究,2002年, 頁12-18。
139.許建榮,<多元文化的歷史教育建構>,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10卷,第4期,2014.
 12.01,P80-100。
140.劉世龍,<到美麗島──那些人,那些事,從臺灣看南島世界>,史前館電子報第
416期,2020.4.1,頁12-18。
141.薛力,<台灣問題──一種建構主義的分析>,《二十一世紀》雙月刊2004年8月號,總第84期。
142.薛健吾,〈「一帶一路」的挑戰:國際合作理論與「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和南亞國
家的實際運作經驗〉,《展望與探索》,第 17 卷第3 期,2019 年 3 月,頁 65-78。
143.薛健吾,<中國「一帶一路」在第一個五年的進展與影響(2013-2018)>,遠景基
金會季刊第21卷第2期, 2020 年 4 月,頁2-3。
144.鄧雲斐,<杜特蒂上臺以來菲律賓政治、經濟政策的新變化>,東南亞南亞研究,第4期(2016年),頁10-16。
145.鞠海龍,「中菲海上安全關係的突變及其原因與影響」,國際安全研究,第6期(2013
年),頁72-80。
146.鞠海龍、邵先成,<菲律賓南海激進政策的緣起、發展與未來趨勢>,南海學刊,第2卷第2期(2016年6月),頁55-62。

四、論文
1.莫大華,<國際關係後現代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立場>,《台大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2010年5月21日,頁1-2。
2.袁易,<社會建構論>,《台灣大學國際關係理論學術研討會論文》,2010年,頁18-21。
3.鐘堅,<南海主權紛爭與國際合作>,《台灣南向發展的檢討與展望研討會論文》,國策研究院,1995年6月27日,頁35-38。
4.陳勁甫,<從美國QDR談我國防決策機制>,《國家安全與國防事務研討會論文》,國防大學,2006年6月23日,頁39-41。
5.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海上大棋盤 : 太平洋
島國與區域外國家間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北市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
中心亞太區域研究專題中心,2012.10),頁135-152。

二、外文資料
(一)Books
1.	Alexander Wendt.,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Alger,John I.Definitions and Doctrine of the Military Art,Past and Present。Wayne,N.J.:Avery Publishing,1985.
3.	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Eds.Athena‘s Camp:Preparing for Conflic in the Information Age. Santa Monica:Rand,1997.
4.	Arquilla,John and Ronfeldt,David.Eds.Networks and Netwars:The Future of Terror Crime and Military.RAND,2001.
5.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The Defence of Australia (1987 Defence White Paper).
6.	Australian Government,Australia in the Asian Century White Paper, Canberra:Department of the Prime Minister and Cabinet, October 2012.
7.	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Australia’s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of Australian Government, 2017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
8.	Australian Government, Strong and Secure: A Strategy for Australia’s National Security, 2013.
9.	Australian Defense Department, Defending Australia in the Asia-Pacific Century: Force 2030, Defense White Paper 2009.
10.	AFFA,<Looking to the Future:A review of Commonwealth Fishery Policy.2003>,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Australia.
11.	.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0). Budget 2010-11: Portfolio budget overview.
12.	Appendix 7: People: Defence actual staffing. Defence Annual Report 2008-09. Department of Defence.
13.	Baylis,John;Booyh,Ken:Garnet,John;Williams,Phli.Contemporary Strategy:TheoriesandPolicie,NewYork:Holmes&Meier Publishers,Inc.,1987.
14.	Bernet,Bruce W.,Twoney,Christopher P.,and Gregory F.Treverton. What are Asymmetric Strategies?Santa Monica:RAND,1999.
15.	Booth,Ken.Ed.New Thinking about Strategy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London:Harper Collins Academic,1991.
16.	Brown,Neville,The Future of Air Power.New York:Holmes and Meier,1956.
17.	Casper,Lawrence E.et.al.“Knowledge-Based Warfare:A Security Strategy for the Next Century.”Joint Force Quarterly,Autumn 1996.
18.	Chaliand,Gerard.The Art of War in World History.Californi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4.
19.	Freedman Lawrence,Grand Strateg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Defense Studies Vol.1No.1.Spring 2001.
20.	Fore,HenriettaHolsman.AligningSoftwithHardPower.,Parameters.Summer 2008.
21.	Gray,Colin S.The Leverage of Sea Power:The Strategic Advantage of Navies in War:New York Free Press,1992.
22.	Graeme Cheeseman,“Back to Forward Defence´and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Style"in Graeme Cheeseman and Robert Bruce, eds., Discourses of Danger & Dread Frontiers: Australian Defence and Security Thinking after the Cold War (Canberra: Allen & Uniwin Australia Pty Ltd, 1996)
23.	Graeme Cheeseman,“Back to`Forward Defence´and the Bruce Vaughn,“Australia, America's Closest Ally"in William M. Carpenter and David G. Wiencek, eds., AsianSecurity Handbook: Terrorism and the New Security Environment (New York: M. E. Sharpe, 2005)
24.	Gareth Evans and Bruce Grant,Australia‘s Foreign Relations in the world of the 1990s(Carlton,Vctoria:Melboune University,1991)
25.	Hemmut Tuerk,Landlocked and Geographically Disadvantaged States,i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Law of the Sea.
26.	Jennifer Welsh,Canada in the 21st Century: Beyond Dominion and Middle Power, The Round Table, No.93 (2004).
27.	Joint Statement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between Australia and Viet Nam, Australian Government.
28.	K.T,Chaos,The Development and Codif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law of the sea:A Legal of Overiew,《國際法論集》(台北:三民書局,2001)。
29.	Murry,Williamson.Knox,Macgregor.And Bernstein,Alvin.The Making of Strategt:Rulers,States,andWa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4.
30.	Nicholas G.Onuf,Eorld of Our Making:Rules,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1989.
31.	78.National Security Legislation Amendment (Espionage and Foreign Interference) Bill 2018.
32.	Paret,Peter.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from Machiavelli to the Nuclear Age.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時殷弘等譯,《現代戰略的締造者:從馬基維利到核時代》。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33.	 Peter Shearman,“Identity Politics, NewSecurity Agendas and the Anglo sphere"in Derek McDougall and Peter Shearman eds., Australian Security after9/11: New and Old Agendas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 Co., 2005)
34.	Richard Little,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etaphors, Myths and Models(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7)
35.	Stein B.Jensen,et al.《ICEE 200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Education 2001》( Oslo,Norway).
36.	《2005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Index》,耶魯大學。
37.	《National Threatened Species Day》,澳洲環境與遺產部。
38.	 2016 Defence White Paper,Australian Government (Canberra: Department of Defence, 2016).
39.	2017 Foreign Policy White Paper: Opportunity, Security, Strength ,Australian Government (Canberra: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 2017).

(二)Articles
1.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ustralia. 2016 Census QuickStats.2017-06-27。Pp.15-26.
2.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20680-Language Spoken at Home (full classification list) by Sex – Australia. 2006 Census.pp.18-24.
3.About Australia: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Department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2010-07-25。pp.25-32.
4.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Human Sevices: Reciprocal Health Care Agreements. Humanservices.gov.au. 2017-05-24。pp.21-26.
5.A brief history. Cricinfo. 2010-04-23。pp.12-19.
6.Australia's Greatest Olympian.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2010-04-23。pp.4-9.
7.Australian Department of Defence, Strategic Update 2020, viewed August 17, 2020, pp.22-25.
8.Allan Hawke and Ric Smith, Australian Defence Force Posture Review (Canberra: Department of Defence, AustralianGovernment, 30 May 2012), pp.15-25.
9.Ankit Panda,“Australia Returns to the Malabar Exercise,” The Diplomat, October 19, 2020,pp.25-32.
10.Affairs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Canada,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Norway and Sweden”.1998,pp.12-16.
11.Barry, Evonne 2012. “Children to Learn Why Australia Day is Also Known as 'Invasion Day'.” Herald Sun, January 25,pp.12-20.
12.Both Australian Aborigines and Europeans Rooted in Africa–50,000 years ago. News.softpedia.com. 2013-04-27。Pp.6-12.
13.Bellwood, Peter,“The Austronesian Dispersal.”,中國民族學會通訊,1997,pp.1-26。
14.Donnelly, Kevin. 2013. “History Curriculum Sacrifices Western Value at the Altar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The Australian, March 16,pp.10-18.
15.Derek McDougall,“Australia and the British Military withdrawal from East of Suez”,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Vol51,No2,July1997,pp.188-195.
16.Ferrari, Justine 2014. “Too Soon for Further Curriculum Changes, Says NSW. ” The Australian, March 28,pp.15-22.
17.Gordos, Phil. Phelps causes biggest splash. BBC Sports.2006-11-19。pp.2-7.
18.Garry Woodard, “Relations between Australi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 IndividualPerspective,” pp.145-150.
19.George Bush,“Remarks at Maxwell Air Force Base War College in Montgomery,Alabama,April 13,1991”,Weekly Complication of PresidentialDcumentation,Vol.27,No.16(April22,1991),pp.430-435.
20.Gerald Segal,“Australia seeks to Forge a New Regional Balance o Power”,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n11,1996,pp.5-12.
21.Hugh White,Australian Defence Polic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War,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6, No. 2 (July 2002).
22.Hedley Bull, The Anarchical Society: A Study of Order in World Politics (New Jersey, ColumbiaUniversity Press,2002, 3rd edition).pp.35-45.
23.Jacobs, Wendy. Ballarat: A Guide to Buildings and Areas 1851–1940 Jacob Lewis Vines Conservation Architects and Planners (1981)。Pp.26-35.
24.Jennifer Welsh,Canada in the 21st Century: Beyond Dominion and Middle Power, The Round Table, No.93 (2004).
25.James Baker,“America in Asia:Emerging Architecture for the Pacific”,Foreign Affairs,Vol70,No1(Winter 1991),pp.3-10.
26.Mark Chipperfield,<澳洲12大海灘推介>,discovery,2017年5月刊登,2020年9月更新。pp.3-9.
27.Martin Byrne.,“A new tanker ship for Australia.”,www.aimpe.asn.au. 2011-02-18.。pp.3-9.
28.Meia Nouwens and Helena Legarda, December 2018, 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China Study Project.
29.Marine studies senior syllabus, Queensland Studies Authority (2006),Spring Hill,Australia.
30.Marine studies(content endorsed course: stage 6,Board of Studies NSW,2008),Sydney, Australia.
31.Michael Green and Andrew Shearer,“Defining U.S. Indian Ocean Strategy,"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5,No. 2 (Spring 2012), pp.175-176.
33.Michael Richardson,“U.S.Bolsters Asian Defense in a Project with Australia”,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uly26,1996,pp.2-8.
34.Maclcolm Roberts,“Problems in Australian Foreign Policy”,July-December,1996,The 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History,Vol43,No.2(1997),pp.110-118.
35.Megan Eckstein, “Australia to Join U.S., India, Japan for Malabar 2020 in High-End Naval Exercise  of ‘The Quad’,” USNI News, October 20, 2020,pp.18-25.
36.Overall Health system attainment in all Member States 1997.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6-11-29。pp.3-8.
37.Peter Shearman,“Identity Politics, NewSecurity Agendas and the Anglo sphere"in Derek McDougall and Peter Shearman eds., Australian Security after9/11: New and Old Agendas (Burlington, VT: Ashgate Pub. Co., 2005), pp.50-55.
38.Paul Robinson. “Maritime unions slam use of 'cheap' foreign labour”, The Age. www.theage.com.au..2009-11-08。pp.15-24.
39.Richard A.Higgott and Kim Richard Nossal.“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liminality:relocating Australia in the Asia Pacific”,Australian Journal of Po;itical Science,July 1997,Vol32,No2,pp.20-25.
40.Richard Little, The Balance of Power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Metaphors, Myths and Models(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7), pp.11, 70-72.
41.Regional Population Growth, Australia, 2008-09. 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2010-07-18。Pp.11-23.
42.Simon Jackman,“Pauline Hanson,the mainstream,and political elites:The place of race in Australia political ideology.”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Jul.1998,Vol.33,Issue2,pp.155-162.
43.The economic contribution of Australia’s marine industries 1995-96 to 2002-03.
44.The Macarthurs and the merino sheep. Australia.gov.au. 2017-05-16。pp.18-26.
45. “Transport in Australia.”, iRAP., https://www.irap.org/.,2009-02-17。pp.2-7.
46.Voting within Australia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ustralian Electoral Commission.2019-05-08。pp.6-12.
47.William T. Tow and Henry S. Albinski,“ANZUS-Alive and Well after Fifty Years,"Australian Journal of Politicsand History, Vol. 48, No. 2 (2002), p.150-155.
48.Woodard, Garry,Whitlam turned focus on to Asia. Melbourne: The Age. 2010-3-30。Newspoll: January 2007 republic poll.
49.Wade, Nicholas. Australian Aborigine Hair Tells a Story of Human Migration. The New York Times. 2011-09-22。
50.2009 Pruszkow WCH are a history now!. track-pruszkow2009.com. 2011-05-14。pp.2-8.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