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308202413063300 |
---|---|
DOI | 10.6846/tku202400707 |
論文名稱(中文) | 析評張君勱與錢穆論中國傳統政治之差異:以《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為核心 |
論文名稱(英文) | An Analysis and Critique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arsun Chang and Qian Mu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Focusing on "Zhongguo Zhuanzhi Junzhu Zhengzhi Zhi Pingyi"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2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3 |
研究生(中文) | 洪婕寧 |
研究生(英文) | Chieh-ning Hung |
學號 | 804010030 |
學位類別 | 博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4-06-27 |
論文頁數 | 126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袁保新(076615@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蕭振邦(sjb@cc.ncu.edu.tw) 口試委員 - 周德良(107460@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殷善培(yinshanpei@gms.tku.edu.tw) 共同指導教授 - 江日新 (ryhshinjiang@gmail.com) |
關鍵字(中) |
張君勱 錢穆 中國傳統政治 專制君主 士人政府 |
關鍵字(英) |
Carsun Chang Qian Mu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Autocratic Monarchy Scholar-Gentry Government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張君勱作為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港臺對其思想研究仍有發展空間,其遺著《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係受錢穆啟發而寫成,兩岸三地至今未有研究此著作之學位論文或專著。 錢穆論中國傳統政治,是在五四啟蒙,反儒、反傳統之思潮下寫成,他提出中國傳統政治制度的優點,重職分而非主權,考試制度與監察制度達到勢力之制衡,以及學術指導政治之士人自覺精神,都是不應被拋棄者。 張君勱有鑒於錢穆為當代國學大師,具有學術影響力,其論中國傳統政治中有定義不清或概念混淆之處,對於改善士人從政風氣起誤導作用,因此逐事回應之。對張君勱而言,中國傳統政治應傳承者為心性之學思想上之主體性,並非傳承制度。反之,中國傳統政治中君主專制、文人政治之弊病都需要建立制度來改進,不應一昧美化並繼承。 張君勱與錢穆,同被歸進當代新儒學學派中,其思想本質有許多相似之處,然其對中國傳統政治看法之差異,能見其學術領域不同,呈現出觀點亦不同。 |
英文摘要 |
Carsun Chang as a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An Analysis of His Critique on Chinese Autocratic Monarchy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ism, Carsun Chang's (Zhang Junmai) thought has yet to be fully explored in Hong Kong and Taiwan. His work, A Critique of the Chinese Autocratic Monarchical System, was inspired by Qian Mu, yet to date, there has been no thesis or monograph dedicated to the study of this particular work across Mainland China, Taiwan, and Hong Kong. Qian Mu's discus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was written in the context of the May Fourth Enlightenment,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anti-Confucian and anti-traditionalist sentiments. Qian highlighted the meri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duty over sovereignty, the checks and balances achieved through the examination and supervision systems, and the scholars' self-consciousness in guiding politics through academic discourse. These, he argued, should not be discarded. Recognizing Qian Mu as a contemporary master of Chinese studies with significant academic influence, Carsun Chang responded to Qian's work point by point, addressing areas where Qian's definitions were unclear or concepts were confused, which Chang believed could mislead the political conduct of intellectuals. For Chang, the true ess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 lies i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philosophy of mind and nature, rather than the continuation of traditional institutions. On the contrary, he argued that the autocratic monarchy and the flaws of literati politic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necessitate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institutions for improvement, rather than being idealized and inherited as they are. While both Carsun Chang and Qian Mu are classified within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 school, and their thoughts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their differing perspectiv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s reveal the distinct academic fields they belong to, leading to different viewpoints.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導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目的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 6 一、 張君勱研究相關專書 6 二、 張君勱研究相關學位論文 7 三、 張君勱研究概況小結 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2 一、 名詞定義與研究範圍 12 二、 研究方法與步驟 15 第二章 、張君勱著作評介與思想特色 17 第一節 、早期譯著:融貫傳統現代之新民體論述 18 一、 奠定其政治興趣與中西學素養時期之論政 18 二、 政局動盪之際反省內政與國際條約之論政 22 第二節 、中期譯著:三度滯德,進入學問之國後回政治之國 27 一、 受倭伊鏗啟發,從社會科學轉至哲學 27 二、 隨杜里舒演講,講題從時政、法律擴大到哲學、文化、教育 28 三、 持續探討各國政治學說,辦學培養政治人才與辦刊開創發聲管道 31 四、 第三度滯德研究哲學,回國辦黨辦刊,主張中華民族復興 33 第三節 、晚期譯著:行憲立國與海外中國第三勢力 38 一、 戰爭時期主張民族復興 38 二、 促進行憲 41 三、 海外救國:中國第三勢力 43 第三章 、錢穆觀點下之中國傳統政治制度 45 第一節 、不談主權:政教一致之信託政權 48 一、 職分論而非君權論 48 二、 聖王政治與民眾之信託 50 三、 政民一體的直接民權 53 第二節 、臣權的制衡效果:中國傳統政制中的民主血液 55 一、 考試與銓選 55 二、 監察與諫諍 57 三、 人道與天道 59 第三節 、歷代政治制度之因革損益與得失 64 一、 政權區分之得失 64 二、 選舉考試制度之得失 66 三、 士人政府之形成與發展 70 第四章 、張君勱議傳統政制問題兼論士人之責任 75 第一節 、論學術範疇與政治理論 78 一、 錢著邏輯與定義問題 78 二、 範疇理論與邏輯方法 80 三、 政治科學的方法 87 第二節 、論分權與法治意義 90 一、 主權與道德之關聯 90 二、 錢著皇權與政府之分權商榷 95 三、 信託政府與法治意義 99 第三節 、論傳統政治中士人的責任 102 一、 士人政府之商榷 102 二、 文人政治之弊病 105 三、 士人之行為標準與責任 108 第五章 結論 112 參考文獻 115 |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註疏 (一) 經部 1. 〔清〕孫星衍:《十三經清人註疏・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2月)。 2. 〔清〕焦循:《十三經清人註疏・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3. 〔清〕劉寶楠:《十三經清人註疏・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4. 〔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12月)。 5. 屈萬里:《屈萬里全集2・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2005年10月,初版7刷)。 6.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修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 7. 楊伯峻:《新編諸子集成・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3月)。 (二) 史部 1. 〔西漢〕司馬遷:《萬有文庫・史記(一)~(二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4月)。 2. 〔西漢〕桓寬著;林振翰校釋:《國學基本叢書・鹽鐵論・復古第六》(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4月)。 3. 〔東漢〕班固著;〔清〕王先謙補註:《漢書補註(一)~(四十四)》(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 4. 〔唐〕杜佑:《十通・通典》(臺北:臺灣商務,1987年12月)。 5. 〔唐〕杜佑:《萬有文庫・通典(一)~(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9月)。 6. 〔宋〕鄭樵:《通志(一)~(三)》(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2月)。 7. 〔宋〕鄭樵:《萬有文庫・通志(一)~(三)》(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3月)。 8.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略》(臺北:里仁書局,1982年8月)。〔元〕馬端臨:《萬有文庫・文獻通考(一)~(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3月)。 9. 〔明〕馮其原編:《萬有文庫・宋史紀事本末(一)~(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4月)。 10. 〔清〕清高宗 敕撰:《十通第二種・續通典》(臺北:臺灣商務,1994年4月)。 (三) 子部 1. 〔西漢〕賈誼著;閻振益,鐘夏校:《新編諸子集成・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1月)。 2. 〔唐〕陸贄著;周養初選註:《陸贄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6月)。 3. 〔唐〕韓愈著;朱伯康選註:《韓愈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47年1月)。 4. 〔清〕王夫之:《船山全書・讀通鑑論三十卷》(長沙:嶽麓書社,2011年1月)。 (四) 集部 1. 〔南梁〕劉勰著;林其鉅,陳鳳金編:《文心雕龍集校合編》(臺南:暨南出版社,2002年6月)。 2. 〔南梁〕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註》(臺北:粹文堂書局,1979年)。 二、 近人論著 (一) 專書(含已出版之論文集) 1. 〔日〕若林正丈著;洪郁如等譯:《戰後臺灣政治史:中華民國臺灣化的歷程》(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年10月)。 2. 〔法〕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著,卓立譯:《論真生活De la vraie vie》(臺北:開學文化,2020年7月)。 3. 〔美〕George Lakoff & Mark Johson著;周世箴譯:《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臺北:聯 經,2006年), 4. 〔美〕詹姆士・迦納 (James Wilford Garner)著;孫寒冰、林昌恆譯:《政治科學與政府(一)~(四)》(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6月,臺一版)。 5. 〔美〕賴斯幾著;張君勱譯:《政治典範》(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2月)。 6. 〔英〕拉斯基著,張士林譯:《政治典範・譯者例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10月)。 7. 〔英〕赫胥黎著,嚴復譯:《天演論・譯例言》(長沙:商務印書館,1938年9月簡編)。 8. 〔德〕奧伊肯,張君勱著;江日新譯:《中國與歐洲的人生問題》(上海:上海人民,2022年7月)。 9. 〔德〕奧伊肯著;張偉,左蘭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2月)。 10. 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編:《民社黨與中國前途》(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86年11月)。 11. 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編:《張君勱先生九秩誕辰紀念册》(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1976年1月)。 12. 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編:《中華民國憲法與張君勱》(臺北:中國民主社會黨國民大會代表黨部,1986年2月)。 13. 方克立、李錦全主編:《現代新儒學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4月)。 14. 方克立:《現代新儒學與中國現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 15. 王本存:《憲政與德性:張君勱憲政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1年2月)。 16. 王壽南編:《中國歷代思想家(五三)張君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3月,二版)。 17. 宇培峰:《新儒家新儒學及政治法律思想研究》(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18.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10・政道與治道》(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5月)。 19.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9・道德的理想主義/歷史哲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3年5月)。 20. 何信全:《儒學與現代民主:當代新儒家政治哲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月) 21. 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錢穆與現代中國學術》(臺北:三民,2015年10月)。 22. 李明輝:《李明輝新儒學論文精選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20年5月)。 23. 李明輝:《當代新儒家人物論》(臺北:文津,1994年2月)。 24. 李明輝:《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8年12月)。 25. 李明輝:《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11月)。 26. 李明輝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6月)。 27. 李貴忠:《張君勱年譜長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16年3月)。 28. 李鴻禧等:《紀念 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紀念 張君勱先生百齡冥誕學術研討會,1987年10月)。 29. 林安梧:《牟宗三前後:當代新儒家哲學思想史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1年9月)。 30. 林安梧:《血緣性縱貫軸:解開帝制‧重建儒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1月)。 31. 林安梧:《當儒家走進民主社會:林安梧論公民儒學》(臺北:商周出版,2021年12月)。 32. 林安梧:《道的錯置:中國政治思想的根本困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3年9月)。 33. 林安梧:《儒學轉向:從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過渡》(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6年2月)。 34. 思想編委會編著:《動物與社會》(臺北:聯經,2015年10月)。 35. 施忠連:《現代新儒學在美國》(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2月)。 36. 唐君毅:《人文精神之重建》(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0年6月)。 37. 唐君毅:《中國人文精神之發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8年5月)。 38.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1・三民主義提要》(上海:三民圖書公司,1927年1月)。 39. 徐復觀:《儒家政治思想與自由民主人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8年9月,增訂再版)。 40. 徐復觀:《學術與政治之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3年11月)。 41. 商衍鎏:《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4月)。 42. 張君勱、丁文江等:《科學與人生觀(一)(二)》(臺北:問學出版社, 1977年)。 43. 張君勱:《中國民國民主憲法十講》(新北:稻香,2015年6月)。 44. 張君勱:《中國專制君主政制之評議》(臺北:弘文館,1986年2月)。 45. 張君勱:《中國第三勢力》(臺北縣:稻香,2005年4月)。 46. 張君勱:《比較中日陽明學》(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5年2月)。 47. 張君勱:《立國之道》(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2月)。 48. 張君勱:《明日之中國文化》(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49. 張君勱:《社會主義思想運動概觀》(新北:稻香,2015年6月)。 50. 張君勱:《科學與人生觀》(湖南:嶽麓書社,2012年3月)。 51. 張君勱:《哲學與人生(上下)》(上海:上海人民,2020年3月)。 52. 張君勱:《國憲議》(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0年2月)。 53. 張君勱:《新儒家思想史》(臺北:弘文館,1986年2月)。 54. 張君勱:《義理學十講綱要》(臺北:華國,1955年10月)。 55. 張君勱:《魏瑪憲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8月)。 56. 張君勱先生七十壽慶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張君勱先生七十壽慶紀念論文集》(臺北:張君勱先生七十壽慶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56年1月)。 57. 張君勱著,國民主社會黨中央黨部編:《開國前後言論集》(臺北:正中書局,1971年10月)。 58.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中國與甘地的印度》(新北:稻香,2011年8月)。 59. 張君勱著;江日新譯:《王陽明》(臺北:東大,1991年4月)。 60. 張君勱著;程文熙編:《中西印哲學文集》(臺北:學生書局,1981年6月)。 61.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1政論——台灣部份》(臺北縣:稻香,1989年8月)。 62.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2政論——中國大陸部份》(臺北縣:稻香,1989年9月)。 63.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3政論——國際問題(上)》(臺北縣:稻香,1989年10月)。 64.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4政論——國際問題(下)》(臺北縣:稻香,1989年10月)。 65. 張君勱著;薛化元編:《1949年以後張君勱言論集・5書信・序・雜文及書評學術類》(臺北縣:稻香,1989年11月)。 66. 張君勱學會編:《反思第一期(創刊號)》(臺北:稻鄉,1989年10月)。 67.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三・文集之六》(上海:中華書局,1936)。 68. 許紀霖:《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年1月)。 69. 郭萍:《自由儒學的先聲——張君勱自由觀研究》(山東:齊魯書社,2017年11月)。 70. 陳先初:《精神自由與民族復興──張君勱思想綜論》(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 71. 傅偉勳:《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 : 「哲學與宗教」四集》(臺中:東大圖書公司,1980年)。 72. 彭小妍:《唯情與理性的辯證:五四的反啟蒙.人生觀與歐亞反啟蒙論述》(新北市:聯經,2019年5月)。 73. 黃俊傑編:《儒家思想與21世紀的對話》(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年10月)。 74. 黃冠閔編:《跨文化哲學中的當代儒學》(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14年2月)。 75. 楊永乾:《中華民國憲法之父 : 張君勱傳》(臺北:唐山出版社,1993年9月)。 76. 楊照編:《解讀張君勱》(臺北:三民,2024年3月)。 77. 劉述先:《當代中國哲學論》(美國紐澤西:八方文化企業公司,1996年12月)。 78. 劉述先編:《儒家思想與現代世界》(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年10月)。 79. 歐陽詢:《張君勱中國文化觀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 80. 蔣慶:《《周官》今文說:儒家改制之「新王制」芻論》(臺南:奉元,2022年7月)。 81. 蔣慶:《公羊學引論:儒家的政治智慧與歷史信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82. 蔣慶:《申論政治儒學(一)(二)》(新北:養正堂(三友),2017年10月)。 83. 蔣慶:《政治儒學:當代儒學的轉向、特質與發展》(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 84. 蔣慶:《政治儒學默想錄》(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6月)。 85. 鄭大華:《張君勱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86.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臺北:聯經,2022年10月,第三版)。 87. 蕭振邦:《深層自然主義:《莊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鵝湖出版社,2009年10月)。 88. 錢永祥:《動情的理性:政治哲學作為道德實踐》(臺北:聯經,2014年2月)。 89.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7・國史大綱上》(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0.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8・國史大綱下》(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1.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29・中國文化史導論、中國歷史精神》(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2.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30・國史新論》(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3.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31・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研究法》(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4. 錢穆:《錢賓四先生全集40・政學私言》(臺北:聯經,1994年9月)。 95. 薛化元:《民主憲政與民族主義的辯證發展——張君勱思想研究》(臺北:稻禾,1993年2月)。 96.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臺北:允晨文化,2016年4月)。 97. 羅義俊編:《評新儒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 98. 顧紹昌:《張君勱的奮鬥》(臺北:再生雜誌社,1988年2月)。 99. Carsun Chang, China and Gandhian India, Kallang: Generic, 1956. 100. Carsun Chang, The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 New Haven: United Printing Services, 1957. 101. Carsun Chang, The Third Force in China, New York: Record Press, 1952. 102. Carsun Chang, Wang Yang-Ming, Idealist Philosopher of Sixteenth-Century China, London: Forgotten Books, 2018. 103. Harold J. Laski, A Grammar of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April 1931 fifth impression (Second edition). 104. Lakoff George & Joh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The Universit y of Chicago Press,1980). (二) 學位論文 1. 張菀苓:《內聖外王的重整與貫徹──論朱熹哲學思想與道德事功之學的聯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7月)。 2. 張維華:《論傳統專制主義思維對現代國家建構的影響——以張君勱民族國家認同思想為例》(山東:中國海洋大學政治學系發表之碩士論文2013年5月)。 3. 梁奮程:《以公共空間概念為核心建構當代新儒家的民主論述》(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6月)。 4. 莊元輔:《體驗論之建構:以北宋五子「環境觀」為詮釋對象》(中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年6月)。 5. 許結翔:《論張君勱的憲政立國思想》,(高雄: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6. Joseph Ciaudo. Sinodicée en question : Essai d'histoire intellectuelle à partir des discours culturalistes de Zhang Junmai (1919-1931) Ph.D. diss., Thèse de doctorat en Histoire, 2016. 7. Mao-hsiung Hung. Carsun Chang (1887–1969) und seine Vorstellung vom Sozialismus in China. Ph.D. diss. 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1980. 8. Roger B. Jeans Syncretism in Defense of Confucianism: An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Biography of Early Years of Chang Chünmai, 1887-1923. Ph.D. diss.,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1974. (三) 單篇論文(含期刊論文、會議論文等) 1. 方克立:〈要重視對現代新儒家的研究〉,《天津社會科學》1986年第5期,頁32-38。 2. 王尤清;申曉云:〈國家・社團・個人——《政治典範》之譯介與張君勱的秩序選擇〉,《江蘇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頁201-208。 3. 王呈祥:〈論張君勱哲學比較研究〉,《湖北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頁95-98。 4. 王曉黎:〈從「德法合一」到「內聖外王」──張君勱「德法合一」論述評〉,《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5卷第2期,2009年3月,頁113-116。 5. 王興國:〈張君勱的「平和中正之道」思想(之一)——個人自由精神與民族建國的「平和中正之道」〉,《鵝湖》第46卷第2期(2020年8月),頁4-18。 6. 史育華:〈從「精神自由」到「儒學復興」——評張君勱「中國未來文化之出路」〉 《保定學院學報》第33卷第1期(2020年1月),頁1-7。 7. 任劍濤:〈「良知的迷惘」——徐復觀,張君勱與錢穆的政治儒學之爭〉,《清華社會科學》第一卷第二期,頁147-196。 8. 成慶:〈尋找秩序——中國思想史脈絡中的張君勱研究〉,《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頁26-32。 9. 何信全:〈張君勱的新儒學啟蒙計畫:一個現代vs.後現代視角〉,《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第8卷第1期(2011年6月),頁209-234。 10. 吳昆財:〈孫中山與張君勱憲政思想之比較:兼論對制憲的影響〉,《孫學研究》第9期(2010年11月),頁1-24。 11. 吳肇嘉:〈論莊子「即內聖即外王」的實踐型態〉,《中正漢學研究》 第37期 (2021年6月),頁193-216。 12. 呂希晨:〈評張君勱儒學與現代化的相容論〉,《開封大學學報》1997年第1期,頁86-91。 13. 宋溟:〈張君勱「唯實的唯心主義」理論探源〉,《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年第6期(2017年12月),頁41-49。 14. 宋溟:〈張君勱的「人生觀」的德國哲學資源〉,《現代中文學刊》第36期(2015年6月),頁81-89。 15. 宋溟:〈張君勱的新儒學思想與德國哲學〉《海峽人文學刊》第1卷第3期(2021年9月),頁9-15。 16. 李明輝:〈由「內聖」向「外王」的轉折-現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學〉,《漢學研究通訊》第 19卷第4期(2000年11月),頁564-571。 17. 李明輝:〈當代新儒家人物論〉,《鵝湖月刊》第229期(1994年7月),頁50-55。 18. 李明輝:〈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鵝湖月刊》第11期(1993年12月),頁53-74。 19. 李明輝:〈當前儒家之實踐問題〉,《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期(1990年10月),頁107-126。 20. 李明輝:〈儒家傳統與信任社會〉,《思想》 第47期(2023年7月),頁1-32。 21. 李明輝:〈關於「新儒家」的爭論:回應《澎湃新聞》訪問之回應〉,《思想》 第29期(2015年10月),頁273-283。 22. 李昶:〈張君勱哲學思想的演變及特徵〉,《廣州大學學報(綜合版)》第11卷第4期(1997年12月),頁21-25。 23. 李海默:〈《張君勱集》辨誤二則〉,《鵝湖月刊》第 581期 (2023年11月),頁7-8。 24. 李強、劉磊:〈張君勱論儒家思想復興〉,《新西部》2011年第21期,頁117。 25. 李富強:〈「德性的理智主義」:張君勱哲學思想論析〉,《理論界》第547期(2019年5月),頁31-38。 26. 李瑞全:〈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當代儒學研究》第 16期(2014年6月),頁1-36。 27. 周良發:〈張君勱的儒家哲學復興論〉,《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28卷第1期(2011年3月),頁70-72。 28. 周良發:〈張君勱教育思想初探〉,《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第24卷第1期(2011年2月),頁63-65。 29. 姚中秋:〈再思張君勱、錢穆之爭——文明與憲制之辯〉《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2卷(2017年2月),頁15-26。 30. 洪婕寧:〈科玄異變——以張君勱「人生觀」論儒學之當代復興〉,《宗教哲學》第91期,(2020年3月),頁75-87。 31. 相巨虎;韋永瓊:〈全球化的中庸之道“Juste-Milieu”為何?——從張君勱新儒家中庸學的詮解出發〉,《理論界》第577期(2021年11月),頁50-56。 32. 韋林珍,鐘海:〈張君勱的中西文化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4卷第6期,2005年12月,頁44-47。 33. 徐國琦:〈第一次世界大戰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二十一世紀雙月刊》第90期(2005年8月),頁40-49。 34. 翁賀凱:〈張君勱晚年儒家思想復興論再探析〉,《中國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頁28-37。 35. 高柏園:〈再論當代新儒學在外王問題上的缺失-與蔣慶先生的幾點討論〉,《鵝湖月刊》第243期(1995年9月),頁52-56。 36. 張三萍:〈略論張君勱的科學觀〉,《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4期,2011年8月,頁25-29。 37. 張玉晶:〈重思錢穆與張君勱中國古代政制之辯〉,《管子學刊》2023年第03期,頁118-128。 38. 閆偉杰:〈「五四」時期張君勱社會主義觀的轉向及原由〉《黨史研究與教學》第277期(2020年5月),頁44-52。 39. 陳正茂、李天頌:〈最後一搏:張君勱與五○年代香港的第三勢力運動〉,《臺北城市大學通識學報》第9期(2020年3月),頁151-181。 40. 陳先初:〈張君勱思想研究述評〉,《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6卷,頁54-59。 41. 陳翠蓮:〈大正民主與臺灣留日學生〉,《師大臺灣史學報》第6期(2013年12月),頁53-100。 42. 勞榦:〈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3期(1948 年1月),頁227-267。 43.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一)〉,《民主潮》第20卷第12期(1970年12月),頁6-7。 44.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七)〉,《民主潮》第21卷第5期(1971年5月),頁8-10。 45.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九)〉,《民主潮》第21卷第7期(1971年7月),頁10-12。 46.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二)〉,《民主潮》第20卷第13期(1970年12月),頁8-10。 47.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八)〉,《民主潮》第21卷第6期(1971年6月),頁9-11。 48.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十)〉,《民主潮》第21卷第8期(1971年8月),頁7-9。 49.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三)〉,《民主潮》第21卷第1期(1971年1月),頁14-17。 50.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五)〉,《民主潮》第21卷第3期(1971年3月),頁10-11。 51.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六)〉,《民主潮》第21卷第4期(1971年4月),頁9-12。 52. 程文熙:〈張君勱先生年表長編(四)〉,《民主潮》第21卷第2期(1971年2月),頁12-14。 53. 馮耀明:〈儒學研究的展望:一個方法論的反思〉,《成大中文學報》 第73期 ,2021年6月,頁1-25。 54. 黃光國:〈三統並建與儒學第三期的發展〉,《鵝湖月刊》第 567期(2022年9月),頁5-17。 55. 劉述先:〈從中心到邊緣:當代新儒學的歷史處境與文化理想〉,《漢學研究通訊》 第19卷第4期 ,2000年11月,頁555-563。 56.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研究之省察〉,《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20期,2002年3月,頁367-382。 57. 劉述先:〈現代新儒學發展的軌跡〉,《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期,2008年1月,頁1-6。 58. 劉述先:〈港台新儒家與經典詮釋(上)〉,《鵝湖月刊》第28卷第10期,2003年4月,頁8-14。 59. 劉述先:〈當代新儒家對西方哲學的回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9卷第1期,2012年1月,頁28-35。 60. 劉梅:〈精神生活:奧伊肯對人生哲學的批判與建構〉,《哲學研究》2006年第7期,頁102-106。 61. 劉創馥:〈亞里士多德範疇論〉,《臺大文史哲學報》第72期(2010年5月),頁67-95。 62. 歐陽詢:〈當代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義與政治自由主義──以張君勱為個案〉,《懷化學院學報》第30卷第3期,2011年3月,頁25-27。 63. 潘光哲:〈「張君勱研究」前景的反思──以兩部新著為例〉,《新史學》第10卷第1期,1999年3月,頁147-161。 64. 鄧紅:〈中国における「日本陽明学」の受容--張君勱と朱謙之の場合〉,《北九州市立大学文学部紀要》第85期(2016年3月),頁109-131。 65. 鄭大華:〈張君勱與現代新儒學〉,《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2003 年第4 期,頁135-141。 66. 鄭大華:〈論張君勱新儒學思想的發展〉,《中州學刊》,2004年第1期,頁96-101。 67. 鄭淑虹:〈學科、方法與視角:有意義的比較哲學如何可能?〉,《哲學與文化》第46卷第6期(2019年6月),頁155-168。 68. 蕭政邦:〈《中庸》思想的環境倫理涵義探究〉,《鵝湖月刊》 第415期 (2010 年1月),頁32-42。 69. 蕭政邦:〈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應用倫理評論》第 64期 (2018 年4月),頁349-389。 70. 蕭政邦:〈闡釋《孟子》性善論並重構其推論〉,《鵝湖月刊》第511期(2018年1月),頁1-16。 71. 薛化元著、柳亮輔譯:〈中華民国憲法の制定過程と政府の組織原理に対する再考察:張君勱を中心に〉,《近代中国研究彙報》第31期(2009年3月),頁59-78。 72. 簡翠貞:〈《文心雕龍•議對》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9期(2002年12月)頁31-62。 73. 顏厥安:〈法治原則包含民主嗎?一個當代理論的反省〉,《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第 60卷第3期(2022年9月),頁90-164。 74. 魏德賽:〈本體論與宇宙生成論之爭——張頤與張君勱論黑格爾形而上學〉,《西部學刊》第205期(2024年2月),頁161-164。 75. 羅義俊:〈牟宗三先生第三期儒學之概念與三統並建論-為紀念牟先生忌辰十周年而作〉,《鵝湖月刊》 第358期(2005年4月),頁20-30。 76. 顧偉康:〈深入開展對現代新儒家的研究——「現代新儒家思潮研究」學術討論會紀要〉,《社會科學》1987年第11期,1987年11月,頁79-80。 77. 顧翊羣:〈對張君勱先生治哲學經過之觀感〉,《人生》第301期(1963年5月 ),頁11-16。 78. CIAUDO, Joseph, « Nachwort: Von Geschischte der Neokonfuzianischen Philosophie zu A development of Neoconfucian thought: Carsun Chang als Neokonfuzianismushistoriker », in Geschichte der Neokonfuzianischen Philosophie vom 10. Jahrhundert bis zur Mitte des 19. Jahrhunderts, Frankfurt: Main Klostermann, 2016, pp. 395-409. 79. Fung, Edmund S. K. ; Yung, Kai-chung Zhang Junmai :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thought of a new Confucian Switzerland, Springer Nature, 2021 Dao Compan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9783030564735--9783030564759 pp: 105-124 80. Fung, Edmund S. K. New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democratization : the thought and predicament of Zhang Junmai Twentieth-century China--Vol. 28, no. 2 (Apr. 2003), pp. 41-71. Jamaica, N.Y, Twentieth-century China, 2003 三、 網路資源 1. 李明輝:〈中國歷史上為何沒能開出民主制度?〉,儒家網 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6700,2015年10月24日發布。 2. 李明輝:〈學者應如何參與政治?〉,儒家網 https://www.rujiazg.com/article/6701,2015年10月24日發布。 3. 「公共數據開放平台」網站,1948年12月27日《人民日報》第1版,網址:https://cn.govopendata.com/renminribao/1948/12/27/1/#22533,2024年3月20日查詢。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