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207201212084800 |
---|---|
DOI | 10.6846/TKU.2012.00947 |
論文名稱(中文) | 《說文解字》或體別義考 |
論文名稱(英文) | Textual Research of Other Meanings of Huoti in the “Shuowen Jiezi”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0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1 |
研究生(中文) | 何玉雲 |
研究生(英文) | Yu-Yun Ho |
學號 | 696010270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2-06-15 |
論文頁數 | 315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陳廖安
指導教授 - 崔成宗 委員 - 黃麗娟 委員 - 黃復山 委員 - 陳廖安 委員 - 崔成宗 |
關鍵字(中) |
說文解字 或體 別義 正字 規範 |
關鍵字(英) |
Shuowen Jiezi Huoti other meaning standard character standardizat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共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字,除字頭正篆外,亦廣泛收錄與之音義相同而形體相異的古文、籀文、或體、俗體、奇字等,此皆統言為「重文」,即許書正篆以外重出之字。今考徐鉉本《說文解字》所收重文共一千兩百七十餘字,其中標明的「或體」占四百九十九字乃為數最多者。或體和正篆之異體關係及存在形式,當可視為許慎對漢代文字的整理與規範,然隨時代演進,漢字發生演變,則必然產生新的規範與標準。考察「或體」於漢字發展過程中有無別義,且參照今日教育部公布之標準正字,分析或體音、義傳承與分化的現象及原因,對於瞭解漢字的演變及規範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論文以徐鉉本《說文解字》中許慎明言之或體字為研究對象,逐字考辨其於古代字、辭、韻書及歷代文獻著作中與正篆相較詁訓有無別義。以「《說文解字》或體別義考」為論文題,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前人研究概況、研究範圍與方法,第二、三章即分述「《說文解字》或體有別義考辨」及「《說文解字》或體無別義考辨」。 第四章「或體之傳承與分化」,通過前章查考古代字、辭、韻書與歷代文獻著作,發現部分或體相較於正篆有了字音與字義上的變遷,由此知或體不再僅是與正篆異形而同音義之異體,顯示出或體的分化。以或體有別義視為或體的分化,反之無別義則視為或體的傳承,故此章分「或體之傳承─或體無別義」及「或體之分化─或體有別義」兩現象作探討。 第五章「結論」藉由前章研究結果與發現,討論或體別義考之研究價值、局限與發展,作為本研究成果的總結。 |
英文摘要 |
Shuowen Jiezi was written by Xu Shen during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t has a collection of 9,353 Chinese characters which include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 (Chinese: Zheng Zhuan) and other styles with similar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but with different scripts such as the Ancient Script, Large Seal Script (Chinese: Zhou Wen), Huoti, Folk Script (Chinese: Suti), Modified Script (Chinese: Qi Zi), etc. Such patterns are called Chinese character variations (Chinese: Chong Wen), i.e. repeated vari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s except for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 A total of 1270-odd Chinese character variations in the Shuowen Jiezi was interpreted by Xu Xuan, with 499 Huoti words accounting for most of the text in the book. The difference in writing and form between Huoti and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 may be considered a collection and standard created by Xu Shen in relation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s of the Han Dynasty. However, Chinese characters changed through the years with the constant evolution of new norms and specific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y researching other Huoti meanings relev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s well as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 characters set by the Minister of Education and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and reasons behind the trad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oti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his subject of the thesis is Xu Shen’s explicit interpretation of the Huoti in the Shuowen Jiezi, written by Xu Xuan. A textual research will be conducted word for word to find out whether Huoti and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s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terms of ancient scripts, speech, phonology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The title of the paper is “Textual Research of Other Meanings of Huoti in the Shuowen Jiezi”.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literature review,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 The second and third chapters explain the textual research of other meanings of Huoti in the Shuowen Jiezi and the textural research of the absence of Huoti meanings in the Shuowen Jiezi, respectively.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Tradi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Huoti. Several changes in phonetics and literal meaning were found to exist in Huoti when compared to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 based on ancient scripts, speech, phonology and historical literature. Huoti is said to have a different variation from the official Seal Character in terms of scripts but has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However, it also shows differentiation. The meanings of Huoti are considered as either differentiation or tradition if there exists no other meanings. Therefor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se two aspects.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 which includes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ings mentioned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It discusses the research value, limitations and development of Huoti.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2 第二節 前人研究概況 …………………………………………… 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 5 第二章 《說文解字》或體有別義考辨 ...............7 第一節 《說文解字》卷一 之或體 ( 祊、璚、瓗、琁、璆、玧、靈、瑴、 雰、芬、萱、炇、樢、蘞、甾、藻、茠 ) …………………………………………………………… 8 第二節 《說文解字》卷二 之或體 ( 杮、嚼、涶、嘳、悊、謮、㢜、征、 徂、蟡、僯、达、遒、聈、蹊、Ⓡ、衒、篪 ) …………………………………………………………… 16 第三節 《說文解字》卷三 之或體 ( 臄、迓、唶、悖、䛌、窮、窜、愬、 誳、對、韗、䩩、飦、鱙、餌、ˢ、篲、眈、剫 ) …………………………………………………………… 24 第四節 《說文解字》卷四 之或體 ( 睆、眴、僧、ꄮ、羶、集、隼、鷊、 壑、朽、臆、髈、肶、膟、腱、肑、劓、創、鐍 ) …………………………………………………………… 32 第五節 《說文解字》卷五 之或體 ( 礽、䈉、互、鵎、鐻、嬔、㰯、粢、 饌、鞃、叨、瓶、廎、廩、歷、葟、緞、揫 ) …………………………………………………………… 42 第六節 《說文解字》卷六 之或體 ( 檴、柠、鎒、釫、梩、鈶、罍、柅、 櫱、庥、荂、岐 ) …………………………………………………………… 50 第七節 《說文解字》卷七 之或體 ( 昵、ㄧ、星、晨、穋、术、康、鍔、 餼、抭、惌、院、躬、欮、絻、輟、帨、袠、镏 ) …………………………………………………………… 55 第八節 《說文解字》卷八 之或體 ( 䪿、擯、裖、襩、裸、擷、汸、弁、 吷 ) …………………………………………………………… 63 第九節 《說文解字》卷九 之或體 ( 齃、俛、疣、剸、鬒、髳、䝓、魅、 誘、峻、砥、瓽、耐、犴 ) …………………………………………………………… 67 第十節 《說文解字》卷十 之或體 ( 縶、斃、䕼、焦、烟、烜、頏、枤、 ★、惰、㥶、☇、悐 ) …………………………………………………………… 73 第十一節 《說文解字》卷十一 之或體 ( 漣、遡、汵、泅、淥、浣、脈、 凌、揻、鰟、鰋、鯽 ) …………………………………………………………… 79 第十二節 《說文解字》卷十二 之或體 ( 棲、壛、馘、Ⰲ、抱、撜、抽、 杭、侑、刈、域、㯯 ) …………………………………………………………… 84 第十三節 《說文解字》卷十三 之或體 ( 衹、綦、茯、鍁、快、緤、絖、 綽、緩、蜾、蚣、蜧、䲒、蚤、蜉、蚍、蜚、颮、塊、㹡、圻、 䤏、疆 ) ………………………………………………… 90 第十四節 《說文解字》卷十四 之或體 ( 鋙、槾、銿、祍、處、鉬、轊、 钀、棿、埅、址、逵、酬、尊 ) …………………………………………………………… 100 第十五節 結語 …………………………………………………… 107 第三章 《說文解字》或體無別義考辨 ...............110 第一節 《說文解字》卷一 之或體 ( 禩、囇、䮻、旁、璂、貦、瑻、婿、 稂、ꎰ、蕿、蓾、涗、菼、渃、荇、瀵、漬、炚、偼、瀪、䒱 ) …………………………………………………………… 110 第二節 《說文解字》卷二 之或體 ( 膌、嚖、䪩、訡、蹟、虚、Ⓤ、蒈、 遧、齚、齲、㥦、臮、鎉、翁 ) …………………………………………………………… 119 第三節 《說文解字》卷三 之或體 ( ླྀ、槇、ම、咏、諂、訩、秗、譋、 箢、䜁、訽、⸅、ਧ、鍸、鞉、ꔛ、鎈、䰛、釜、餰、䭈、鱋、 、餗、粖、煑、鱰、⭤、肱、ᬧ、⼜、侎 ) ……… 124 第四節 《說文解字》卷四 之或體 ( 兝、剏、搊、鴑、䲨、彠、鵂、捐、 逎、雤、逤、鶖、虧、䳈、鵜、逞、 、歿、肢、膋、棚、㷷、 ک、擷、磨 ) …………………………………………… 135 第五節 《說文解字》卷五 之或體 ( 箓、籗、榘、䞣、➛、燾、䩿、偓、 㼜、炚、痜、穽、秬、饙、餴、䭣、霮、糦、湌、坰、⓪、麱、 弽、 ) ………………………………………………… 145 第六節 《說文解字》卷六 之或體 ( 楳、㘕、榟、櫄、㮤、㞕、㯰、僇、 棅、樐、噫、㘥、虼 ) …………………………………………………………… 154 第七節 《說文解字》卷七 之或體 ( 旜、ໝ、秶、稉、穗、漯、幃、秆、 䊀、䵑、䊠、楨、齏、䫰、秌、庽、婁、婋、療、扸、拟、䠣、 幄、持、罦、拽、捈、酢、裳、裠、褌、⃓、韐 ) … 159 第八節 《說文解字》卷八 之或體 ( ˴、嫉、枠、骡、䫉、歀、謌、㶚 ) …………………………………………………………… 171 第九節 《說文解字》卷九 之或體 ( 钆、鈍、頖、髢、㲱、髨、晄、ࣴ、 䛻、唳、魞、ユ、蝟、豼 ) …………………………………………………………… 174 第十節 《說文解字》卷十 之或體 ( 䯁、麂、麖、ꋎ、噮、獱、蚡、貖、 䵅、燗、灾、䏝、䵞、窗、赬、繙、泟、屩、䇃、媥、暜、㬱、 㑷、怖、丶 ) …………………………………………… 179 第十一節 《說文解字》卷十一 之或體 ( 㿛、㶒、㶅、濿、↊、㽊、䨘、 鯨 ) …………………………………………………………… 188 第十二節 《說文解字》卷十二 之或體 ( 鳦、敐、斥、㩒、㧖、摭、⭆、 㭟、ᚼ、愧、篋、筐、䮅、⏱、␋、⎫、␡、㫦 ) …………………………………………………………… 191 第十三節 《說文解字》卷十三 之或體 ( 䋕、怚、紭、䌌、慳、₲、悂、 ꎥ、蚓、瓱、䘍、犓、䖸、瑄、猠、蜜、瓹、螙、狛、蝥、蛇、 ꓰ、琉、蛛、圤、㲋、陒、軲、 、畞、⦨、叶 )… 198 第十四節 《說文解字》卷十四 之或體 ( 諓、A、鍓、䤸、昣、䡼、茵、 ΅、毓、囲、䣰 ) …………………………………………………………… 211 第十五節 結語 …………………………………………………… 215 第四章 或體之傳承與分化 ....................218 第一節 或體之傳承─或體無別義 ……………………………… 218 一、 今成正字者以「正篆」居多 …………………………… 218 二、 以「或體」保留本義之現象 …………………………… 222 三、 「或體」與「正篆」同轉作另一正字之異體 ………… 224 四、 結語 ……………………………………………………… 224 第二節 或體之分化─或體有別義 ……………………………… 225 一、 今成正字者以「或體」居多 …………………………… 225 二、 「或體」與「正篆」皆成正字之現象 ………………… 226 三、 結語 ……………………………………………………… 229 第五章 結論 ..........................230 第一節 本文之研究價值 ………………………………………… 231 一、 可作為字音、義研究之參考 …………………………… 231 二、 發現漢字使用過程中的演變 …………………………… 231 三、 瞭解漢字優選正體、規範正字的規律 ………………… 233 第二節 本文之局限與未來發展方向 …………………………… 233 一、 本文之局限 ……………………………………………… 233 二、 本文之未來發展方向 …………………………………… 234 參考及引用書目 .........................235 附錄: (一)《說文解字》或體總表..................245 (二)《說文解字》或體別義表.................271 (三)《說文解字》或體與教育部正字對照表...........293 |
參考文獻 |
一、《說文解字》相關專著: (一) 古代典籍 (依原書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說文解字》(漢)許慎撰 (宋)徐鉉校定,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3月。 《說文解字注》(漢)許慎撰 (清)段玉裁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10月。 《說文解字繫傳》(南唐)徐鍇,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說文解字義證》(清)桂馥,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11月。 《說文解字校錄》(清)鈕樹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說文釋例》(清)王筠,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說文句讀》(清)王筠,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9月。 《說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說文解字注箋》(清)徐灝,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說文古本考》(清)沈濤,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席氏讀說文記》(清)席世昌,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二) 近人著作 (依作者姓氏筆劃少至多排序) 《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丁福保輯,臺北:商務印書館,1959年。 《說文重文研究》王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說文解字今述‧第一篇》王進祥、岳喜平,臺北:說文出版社頂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說文解字綜合研究》江舉謙,臺中:東海大學出版社,1970年。 《許慎與說文解字》姚孝遂,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說文解字六書疏証》馬敘倫,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年。 《說文解字研究法》馬敘倫,北京:中國書店,1988年。 《說文學源流考考略》張其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說文中之古文考》商承祚,臺北:學海出版社,1979年。 《說文解字約注》張舜徽,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說文重文形體考》許錟輝,臺北:文津出版社,1973年。 《許慎與說文解字研究》董希謙、張啟煥,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 《說文解字研究文獻集成卷‧現當代卷》董蓮池主編,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7月。 二、字、辭、韻書類專著: (一) 古代典籍 (依原書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爾雅注疏》(晉)郭璞注 (宋)邢昺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爾雅正義》(清)邵晉涵,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爾雅義疏》(清)郝懿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小爾雅》(漢)孔鮒撰 (宋)宋咸注,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經部》,臺南:莊嚴文化事業公司,1997年。 《急就篇》(漢)史游撰 (唐)顏師古注 (宋)王應麟補注,收入《百部叢書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出版社,1969年。 《方言》(漢)揚雄著 (晉)郭璞注,臺北:國民出版社,1959年。 《釋名》(漢)劉熙,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廣雅疏證》(魏)張揖撰 (清)王念孫疏證,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博雅》(魏)張揖撰 (隋)曹憲音解,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玉篇》(梁)顧野王,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經典釋文》(唐)陸德明,收入《四部叢刊正編‧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一切經音義》(唐)釋玄應,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一切經音義》(唐)釋慧琳,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廣韻》(宋)陳彭年等,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集韻》(宋)丁度等,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增修互註禮部韻略》(宋)毛晃增註、毛居正重增,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類篇》(宋)司馬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埤雅》(宋)陸佃,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六書故》(宋)戴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龍龕手鑑》(遼)釋行均,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古今韻會舉要》(元)黃公紹原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篇海類編》(明)宋濂,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字彙》(明)梅膺祚,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通雅》(明)方以智,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正字通》(明)張自烈,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字彙補》(清)吳任臣,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別雅》(清)吳玉搢,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臺北:世界書局,1956年。 《廣釋名》(清)張金吾,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康熙字典》(清)張玉書等編,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12月。 (二) 近人著作 (依出版先後排序) 《中華字海》冷玉龍、韋一心等編撰,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1版。 《古文字詁林》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 《故訓匯纂》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3月,第2刷。 三、其他專著: (一) 古代典籍 (依經史子集分類,依原書著作年代先後排序) 1.經 《周易正義》(魏)王弼、韓康伯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尚書正義》(漢)孔安國傳 (唐)孔穎達等正義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清)孫星衍,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尚書大傳疏證》(清)皮錫瑞,收入《續修四庫全書‧經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毛詩正義》(漢)毛公傳、鄭玄箋 (唐)孔穎達等正義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詩經集傳》(宋)朱熹,收入《四庫全書薈要‧經部》,臺北:世界書局,1986年。 《毛詩傳箋通釋》(清)馬瑞辰,收入《叢書集成續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9年。 《詩毛氏傳疏》(清)陳奐,收入《萬有文庫簡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年。 《詩三家義集疏》(清)王先謙,臺北:鼎文出版社,1973年。 《周禮注疏》(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儀禮注疏》(漢)鄭玄注 (唐)賈公彥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儀禮正義》(清)胡培翬,收入《四部備要‧經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禮記正義》(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春秋左傳正義》(晉)杜預注 (唐)孔穎達等正義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春秋公羊傳注疏》(漢)何休注 (唐)徐彥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春秋穀梁傳注疏》(晉)范寧注 (唐)楊士勛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書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論語注疏》(魏)何晏集解 (宋)邢昺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孟子注疏》(漢)趙岐注 (宋)孫奭疏 (清)阮元校勘,收入《十三經注疏附校勘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四書集注》(宋)朱熹集注,臺北:世界書局,1957年9月。 2.史 《山海經》(晉)郭璞注,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逸周書》(晉)孔晁注,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國語》(吳)韋昭注,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戰國策》(漢)高誘注,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戰國策校注》(宋)鮑彪校注,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史記》(漢)司馬遷撰 (南朝宋)裴駰集解 (唐)司馬貞索隱 (唐)張守節正義,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漢書》(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4月。 《漢書補注》(漢)班固撰 (唐)顏師古注 (清)王先謙補注,收入《二十五史》,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後漢書》(南朝宋)范曄撰 (唐)李賢等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收入《四部叢刊正編‧史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 《魏書》(北齊)魏收,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晉書》(唐)房玄齡等,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隋書》(唐)魏徵、令狐德棻,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收入《四部備要‧史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編著 (元)胡三省音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第8刷。 3.子 《莊子集釋》(晉)郭象注 (唐)成玄英疏 (唐)陸德明釋文 (清)郭慶藩集釋,臺北:世界書局,1974年8月。 《荀子集解》(唐)楊倞注 (清)王先謙集解,臺北:世界書局,2000年12月。 《管子校正》(唐)尹知章注 (清)戴望校正,臺北:世界書局,1981年5月。 《呂氏春秋》(秦)呂不韋撰 (漢)高誘注 (清)畢阮新校正,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黃帝內經‧素問》(唐)王冰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淮南子》(漢)劉安撰 (漢)高誘注,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太玄經》(漢)揚雄撰 (晉)范望注,收入《四庫全書薈要‧子部》,臺北:世界書局,1987年。 《太玄經》(漢)揚雄撰 (宋)司馬光集注,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論衡》(漢)王充,收入《四部備要‧子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齊民要術:飲食部份》(北魏)賈思勰撰,石聲漢今釋,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84年10月。 《太平御覽》(宋)李昉等,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2月。 《朱子語類》(宋)黎靖德編,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陔餘叢考》(清)趙翼,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札樸》(清)桂馥,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讀書雜志》(清)王念孫,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4.集 《楚辭補注》(漢)王逸注 (宋)洪興祖補注,收入《四部備要‧集部》,臺北:中華書局,1965年。 《楚辭通釋》(清)王夫之,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王粲集》(漢)王粲著,俞紹初校點,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5月。 《文賦集釋》(晉)陸機撰,張少康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月。 《文選》(梁)蕭統編 (唐)李善注,臺北:藝文印書館,2003年3月。 《增補六臣註文選》(梁)蕭統編 (唐)李善等注,臺北:華正書局,1980年。 (二) 近人著作 (依出版先後排序) 《訓詁學槩要》林尹,臺北:正中書局,1972年10月,臺2版。 《假借溯原》魯實先,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初版。 《文字聲韻訓詁筆記》黃季剛口述,黃焯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4年,初版。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教育部編,臺北:正中書局,1985年,第4版。 《修訂轉注釋義》魯實先,臺北:洙泗出版社,1992年,初版。 四、學位論文 (依發表先後排序) 《說文解字重文諧聲考》許錟輝,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4年。 《說文假借釋義》張建葆,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70年。 《說文重文相關問題研究》方怡哲,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年。 《說文解字重文與正篆比較研究》王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3月。 《說文解字小篆異體字初探》薛永剛,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3年。 《說文解字或體研究》鄭春蘭,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4年。 五、單篇論文 (依發表先後排序) 〈《說文解字》之或體及其變遷〉沈光海,《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87年第2期。 〈大徐本《說文》小篆或體初探〉張標,《河北師範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 〈大徐本重文初探〉范進軍,《湖南科技大學學報》,1991年第2期。 〈十五年來《說文解字》研究述評〉董蓮池,《松江學刊》,1994年第3期。 〈《說文》重文的簡化與繁化〉林清書,《龍岩師專學報》,1995年第2期。 〈論《說文》中的旁見說解〉黎千駒,《辭書研究》,1999年第3期。 〈《說文》重文與正篆關係補論〉黃天樹,《語言》,2000年第1卷。 〈《說文解字》多義字探析〉車先俊,《徐州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 〈異體字重文漫議〉李義琳,《廣西師院學報》,2001年第4期。 〈淺析《說文解字》或體之構成形式〉鄭春蘭,《語言研究》,2002年特刊。 〈對《說文解字》重文的再認識及其價值〉黃宇鴻,《廣西大學學報》,2003年第4期。 〈《說文解字》重文聲符替換類型及其對應規律〉王平,《天津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5期。 〈《說文解字》述評〉李亞軍,《陝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從《說文》重文看漢字字際關係的研究〉張曉明、李薇,《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4年第4期。 〈從甲骨文看《說文》或體〉鄭春蘭,《語言研究》,2006年第2期。 〈《說文》或體研究綜述〉鄭春蘭,《殷都學刊》,2006年第3期。 〈《說文》或體多方言字証說〉沈舜乾,《贛南師範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說文解字》重出字研究〉張峰、孫麗娜,《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 〈《說文》或體之義近形符通用考〉鄭春蘭、程邦雄,《古漢語研究》,2007年第1期。 〈從楚簡新出字看《說文》或體〉蔣德平,《辭書研究》,2007年第6期。 〈《說文解字》重文研究綜述〉潘希榮,《學問》。2009年下集。 〈《說文解字》重文考略〉楊安,《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說文解字》異部重文七則〉尚磊明,《語文學刊》,2009年第11期。 〈《原本玉篇殘卷‧糸部》或體研究〉申睿,《合肥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4期。 六、網站 (依成立先後排序)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http://dict.variants.moe.edu.tw/,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2004年1月正式五版。 漢典http://www.zdic.net/,內容取自免費漢語知識網站─龍維基,2006年8月第二版。 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http://chardb.iis.sinica.edu.tw/,中央研究院版權所有,2010年。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