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2107202500422100 |
---|---|
DOI | 10.6846/TKU_Electronic Theses & Dissertations Service202500303 |
論文名稱(中文) | 劉墉書學研究──由帖入碑融塑新風格 |
論文名稱(英文) | A Study of Liu Yong's Calligraphy: Shaping a New Style from Copying Models to Stele Inscriptions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3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4 |
研究生(中文) | 林欣儀 |
研究生(英文) | Xin-Yi Lin |
學號 | 610010133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5-06-27 |
論文頁數 | 125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馬銘浩(minghao@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張炳煌(111640@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王皖佳(vivimay@mail.mcu.edu.tw) |
關鍵字(中) |
帖學 碑學 書法 劉墉 |
關鍵字(英) |
Tiexue Beixue Calligraphy Liu Yong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本論文旨在探討清代書法家劉墉的書學發展歷程與風格之轉變。本研究從書學系統的演變出發,並藉由劉墉的書學研究為例,探究出帖學與碑學轉換之際對於書家創作思維的影響。 本文分成七章,從劉墉本人的生平背景與《淳化閣帖》的刊刻、帖學的成因兩方面分別進行詳述,探究出傳統帖學脈絡對劉墉的影響後,再藉由分析劉墉的早年書法,得出家學實則出於帖學之論點,至此,在第五章扣回本文研究之目的。接著分析劉墉早期、中期的書作,試論其在「臨帖不求形似」的書學觀念下,書法風格之轉換。第六章則從清代乾嘉時期的社會環境入手,論述碑學之風的興起,再從劉墉晚年作品的分析,回推其書學受到碑學風氣之影響。第七章則簡述全文之要點,並思考本研究不足之處,最後以未來研究展望作結,希望本篇研究能帶給後續研究者新的參考方向。 |
英文摘要 |
This thesis aims to examine the development of Liu Yong’s calligraphic practic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stylistic orientatio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By tracing the evolution of calligraphic traditions, the study uses Liu Yong as a case to explore how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iexue" to the "beixue" influenced the creative mindset of calligraphers.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It begins with a detailed discussion of Liu Yong’s personal background, followed b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ublication of the Chunhua Ge Tie and the historical origins of the copybook tradition. After establishing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tiexue on Liu Yong, the study analyzes his early calligraphy, arguing that his familial lineage was rooted in the aesthetics of tiexue. This discussion sets up the argument presented in Chapter Five, which directly addresse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ive. The subsequent analysis of Liu Yong’s early- and mid-career works explores how his belief in “copying without strict imitation” shaped the evolution of his style. Chapter Six shifts focus to the socio-cultural milieu of the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s, tracing the rise of the stele-oriented beixue. Through close examination of Liu Yong’s later works, the study reveals how his calligraphy was ultimately influenced by the stele tradition. Chapter Seven summarizes the main arguments, reflects on the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and proposes potenti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with the hope of offering new insights for subsequent scholarship in the field.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 1 第二節、研究目的 2 第三節、文獻回顧與研究進路 2 第四節、研究步驟 6 第五節、論文結構 7 第二章、劉墉的生平背景 8 第一節、諸城劉氏家風之興起 8 第二節、諸城劉氏家學背景與人格養成 10 第三章、《淳化閣帖》的刊刻背景 13 第一節、《淳化閣帖》的刊刻成因 13 一、北宋初期的文化政策 13 二、太宗對書法的嗜好與政治需求 14 第二節、《淳化閣帖》的編纂 16 一、《淳化閣帖》的刊刻 17 二、《淳化閣帖》的謬誤 20 三、《淳化閣帖》的價值 22 第四章、帖學的形成與發展 24 第一節、帖學的定義與範圍 24 第二節、印刷術與帖學的關係 24 第三節、元代到明代的帖學實踐 30 第四節、董其昌與帖學的定型 38 第五章、清初帖學與劉墉書風 44 第一節、劉墉在帖學傳統中的承繼與轉化 46 一、諸城劉氏的家學淵源 46 二、家學的啟發 48 第二節、劉墉的早年書風 52 第三節、中年博覽群家 59 第六章、碑學之風的興起 70 第一節、劉墉與碑學 71 第二節、碑學影響下的風格轉化 74 第七章、結論 81 第一節、論文要點 81 第二節、不足之處與未來展望 82 圖目次 圖1:劉統勳《歷朝名人雜書冊》 50 圖2:趙孟頫《王羲之書事卷》節錄(1) 51 圖3:趙孟頫《王羲之書事卷》節錄(2) 51 圖4:劉墉《赤壁賦》局部(收錄於《清愛堂石刻》二冊) 53 圖5:趙孟頫《小楷書閑邪公家傳刻石墨拓本冊》節錄 53 圖6:劉墉《顏含傳楷書冊》節錄(1) 55 圖7:劉墉《顏含傳楷書冊》節錄(2) 55 圖8:趙孟頫《蘭亭序十三跋及臨本》節錄 56 圖9:趙孟頫《禊帖源流》節錄 56 圖10:劉墉《硯說錄存冊》卷(1) 58 圖11:劉墉《硯說錄存冊》卷(2) 58 圖12:劉墉《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60 圖13:顏真卿《蔡明遠帖》(1) 61 圖14:顏真卿《蔡明遠帖》(2) 61 圖15:劉墉《臨蘇軾中山松醪賦》 64 圖16:蘇軾《中山松醪賦》節錄(1) 65 圖17:蘇軾《中山松醪賦》節錄(2) 65 圖18:劉墉《臨米帖二軸》/圖19:劉墉《書陳白沙詩軸》 68 圖20:米芾《捕蝗帖》 69 圖21:劉墉《硯說錄存冊》卷/圖22:劉墉《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69 圖23:劉墉《為朗亭雜書冊》節錄/圖24:劉墉《顏含傳楷書冊》節錄 75 圖25:鍾繇《昨疏還帖》 76 圖26:劉墉《節臨蘇軾遠景樓記軸》/圖27:劉墉《硯說錄存冊》卷 77 圖28:劉墉《臨顏真卿送蔡明遠敘行草軸》 80 圖29:劉墉《節臨顏真卿送劉太沖序帖立軸》 80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與徵引書目 一、 傳統文獻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劉墉:《劉墉作品集》(東京都:二玄社,1962年)。 (宋)米芾:《書史》,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5年)。 (宋)歐陽修:《六一題跋》卷四,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蘇軾:〈辨法帖〉《東坡題跋》,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秦觀:〈法帖通解序〉《淮海題跋》,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宋)曹士冕:《法帖譜系》,收錄於《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1966年)。 (清)劉墉、翁同龢:劉石庵家書真蹟、翁常熟手扎(臺北縣:文海出版社,1966年)。 (清)阮元:《揅經室集》(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清)曾國荃:《湖南通志》(臺北市:京華書局,1967年)。 (清)宮懋讓著、李文藻輯:《諸城縣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6年)。 (清)劉光斗等著、朱學海輯:《諸城縣續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1976年)。 (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臺北市:源流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疏證》(臺北市:華正書局,1982年)。 (清)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北京:中國書店,1983年)。 (清)趙爾巽等著:《清史稿》(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清)國史館著:《清史列傳》(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清)王培荀:《鄉園舊錄六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阮元等:《山左金石志》(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56年)。 (清)曾國荃、張煦等修:《山西通志》,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第644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清)李寶嘉著、薛正興輯:《李伯元全集》〈南亭筆記〉(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 (清)張貞:《杞田集》,收錄於四庫未收書輯刊編纂委員會:《四庫未收書輯刊第柒輯.貳拾捌冊》(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明)董其昌:《容台別集》,收錄於《四庫禁燬書叢刊》(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 (清)傅山:《霜紅龕集》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96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劉墉:《劉文清公遺集十七卷》,收錄於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33冊》(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清)鐵保:《惟清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宋)王應齡:《玉海》(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 (宋)朱長文:《墨池編》(臺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2006年)。 (宋)葉夢得:《石林燕語》卷三,收錄於《全宋筆記》第2編(鄭州市:大象出版社,2006年)。 (宋)王明清:《揮塵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宋)黃伯思:《東觀餘論》,(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年)。 (清)昭槤撰、冬青校點:《嘯亭雜錄.續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華正人編:《歷代書法論文選》(臺北市:華正書局,1984年)。 馬宗霍:《書林藻鑑》(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蔡冠洛輯:《清代七百名人傳》(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李放輯:《皇清書史》(臺北市:明文書局,1985年)。 林志鈞:《帖考》(台北市:華正書局,1985年)。 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清史稿校註審查委員會:《清史稿校註》(臺北縣:國史館,1986年)。 李致忠:《歷代刻書考述》(成都市:巴蜀書社,1990年)。 上海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印刷印鈔分會:《歷代刻書概況》(北京:印刷工業出版社,1991年)。 中國書法大成編委會:《中國書法大成》(北京市:中國書店,1991年)。 崔爾平選編、點校:《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 曹之:《中國印刷術的起源》(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 明清名家書法大成編委會:《明清名家書法大成》(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4年)。 葛虛存著、張國寧點校:《清代名人軼事》(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 秦國經輯:《清代官員履歷檔案全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史鳳儀:《中國古代的家族與身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 宿白:《唐宋時期的雕版印刷》(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 仲威、沈傳鳳:《古墨新研──淳化閣帖縱橫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年)。 羅仲輝:《印刷史話》,(臺北市:國家出版社,2003年)。 錢存訓著、鄭如斯編訂:《中國紙和印刷文化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 仲威:《帖學十講》(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 王蕾:《清代名人奏摺書系──劉墉》(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年)。 孫欣:《清心正己廉直傳:劉墉與劉氏家風》(鄭州:大象出版社,2018年)。 李景屏、康國昌:《盛世君臣:乾隆、和珅與劉墉》(新北市:草原文創有限公司,2016年)。 劉恒:《中國書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朱官田:《中國書法史:隋唐五代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年)。 張其鳳:《清代諸城劉氏家族文化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何碧琪:《淳化閣帖史話》(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年)。 (二)期刊論文 白謙慎:〈關於現代書法三人談:「欲變而不知變」〉,《中國書法》,第2期(1986年)頁37-39。 全國華:〈略談歷史上的劉墉〉,《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1期(1996年),頁15到17。 范永江:〈濃妝淡抹總相宜──「濃墨宰相」劉墉與「淡墨探花」王文治的書藝管窺〉《書畫世界》第2期(1996年),頁12到15。 張其鳳:〈劉墉書法管窺〉,《齊魯藝苑:山東藝術學院學報》第4期(1997年8月),頁11-17。 張其鳳、馬世曉:〈劉墉書法評傳〉,《中國書法》第8期(2000年8月),頁14-19。 丁永剛、茅云峰:〈論阮元的書法理論及其碑學成就〉《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1年),頁76到78。 冼劍民:〈阮元北碑南帖論與清代書風的革新〉《書法研究》第3期(2001年),頁68到76。 金丹:〈阮元與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第2期(2002年),頁47到52。 張其鳳:〈劉墉叢考〉,《山東社會科學》第3期(2003年),頁83到85。 潘深亮:〈劉墉的書法及辨偽〉,《收藏家》第12期(2006年),頁13-18。 呂金光:〈沈荃與清初董其昌書風之興起〉,《中國書法》第6期(2008年6月),頁24-27。 王祥北:〈從《劉文清公石庵手書楷草真跡》卷看劉墉晚年的書法〉,《東方藝術》第8期(2010年),頁82-91。 王憲明:〈劉墉的學術傾向及其影響──兼論清愛堂家學〉《維坊學院學報》第10卷第1期,(2010年),頁26-29。 張其鳳:〈劉墉的書法藝術與歷史地位〉,《書畫藝術》第2期(2010年),頁49 到56。 劉善軍:〈清代書法理論階段性特征〉,《學理論》第21期(2010年),頁176。 王錦霞:〈濃墨宰相的傳世書法〉,《收藏家》第11期(2011年),頁47-48。 吳永斌、王曉鈴:〈劉墉書法及其影響〉,《文史在線》二月刊(2011年),頁105。 成海明:〈再談王著主持《淳化閣帖》之原委〉,《文史雜誌》第1期(2011年),頁41-43。 周海寬:〈貌豐骨勁味厚神藏——故宮藏“劉墉紙本小楷冊”賞析與修復〉,《東方收藏》第7期(2011年),頁78-80。 成海明:〈再談王著主持《淳化閣帖》之原委〉,《文史雜誌》第1期(2011年)頁41-43。 金丹:〈由金石涉書法:阮元金石學研究的貫通〉,《中國書法》第3期(2012年3月),頁163-164。 袁曦:〈顏體為何受到清代書家的青睞──以劉墉、何紹基為例〉《書法賞評》第5期,(2012年)頁15到18。 韓秀芳:〈明末清初變革書家的崇王態度與臨摹觀念研究〉《書法賞評》,第2期(2012年)頁44-48。 范作升:〈冥物筆法微變體勢──劉墉書學思想研究〉《名作欣賞:文學研究(下旬)》第6期,(2013年)頁166到168。 趙坤杰:〈董其昌書學思想對清前期書家的影響初探──以王文治為視角〉《中國書畫》第1期(2013年),頁70-73。 杜凱志:〈清代名相劉墉的書法藝術特色〉,《文物鑒定與鑒賞》第9期(2014年9月),頁85-89。 紀連海:〈教家之道,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從清代東武劉氏家族治學為官說起〉,《紫光閣》第七期(2015年)頁77到78。 廖靜:〈現代碑學與帖學的思考〉《藝術品鑑》第8期(2015年),頁148。 鈴木洋保著、姚宇亮譯:〈劉墉書跋中所見書法觀〉,《書法研究》第4期(2016年),頁98-113。 張俊嶺:〈從劉墉跋《朱笥河先生詩稿》看其早年書法〉,《中國書法》第13期(2016年),頁191-193。 王萬順:〈得髓寧論骨與皮──劉墉書法臨摹觀試析〉,《中國書法》第18期(2017年),頁157-159。 王超:〈清代書法理論中碑學的審美意識〉,《文學教育》第16期(2017年8月),頁46-47。 伍安民:〈北碑南帖的思想基礎和文化基因〉《西北美術:西安美術學院學報》第1期(2017年),頁42到45。 梁均豪:〈《淳化閣帖》的編刻始末與影響〉,《美術教育研究》,第14期(2017年)頁38。 于芹:〈香光馨遠──董其昌書風〉《書與畫》第4期(2020年),頁62-65。 何炎泉:〈略談乾隆後期民間藏帖與碑學發展之關係──兼論洛陽體之文化意義〉, 《故宮學術季刊》,第37卷第4期(2020年),頁271到330。 胡新圓、韓銘、鄭瀟:〈碑為帖學 帖為碑用——清代書法的思考〉,《美術學刊》第12期(2020年),頁123-124。 宋曉希:〈欲以拙勝──劉墉書法創作中的參用碑法與追求古意〉,《書法教育》,第2期(2020年),頁37-42。 崔唯童:〈劉墉書風的形成及特色——兼論《藝舟雙楫》所談其用筆問題〉,《書法》第7期(2021年),頁176-183。 張穎昌:〈淺議董其昌的書法溯源之路〉《書法》第11期(2021年),頁63-73。 孫凌霞:〈臨池不輟 化古為新──劉墉臨書作品賞析〉,《文物鑒定與鑒賞》第17期(2021年),頁12-15。 李正庚:〈傳播、印刷與《淳化閣帖》〉,《美術學報》第4期(2021年)頁72-75。 張鑫:〈劉墉學北碑考辨〉,《大學書法》第2期(2022年),頁138-143。 楊敏:〈貌豐骨勁——劉墉書法風格特征試論〉,《收藏家》第5期(2023年),頁72-76。 張其鳳:〈劉墉早期書法最新研究〉,《書畫藝術》第3期(2024年),頁73-84。 張其鳳:〈劉墉書法用筆與節奏創新模式研究〉,《中國書法》第10期(2024年),頁106-121。 (三)學位論文 張菀玲:《劉墉書法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2004年) 游永吉:《劉墉書法藝術研究》(彰化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丘濬碩:《劉墉傳說研究》(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年) 高遠:《劉墉書法藝術風格研究》(曲阜市:曲阜師範大學美術學院,2017年) (四)會議論文 陳金在:〈清代書法從帖學走向碑學探討〉,「2017年清代書法與碑學研討會」論文,(彰化縣: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2017年11月18、19日) 四、引用電子資源 (明)董其昌:《論書冊》,「故宮典藏資料檢索」(https://digitalarchive.npm.gov.tw/Collection/Detail/2600?dep=P)(2025年6月3日) (清)徐珂:《清稗類鈔》,「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 tw/book/NTUL-9900013311/reader)(檢索日期:2023年10月18日) (清)朱珪:《知足齋文集(二)》(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頁134。引自「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PTHS-9910020095)。檢索日期:2024年10月20日。) 「臺灣學術經典 歷代書法碑帖集成:全帖庫」(https://p.udpweb.com/wai/i/authors/%E5%8A%89%E5%A2%89)(2025年02月18日) (宋)汪洙:《神童詩》,檢索網址:「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https://ctext.org/wiki.pl?if=gb&chapter=705437(檢索日期:2025年3月15日) (宋)周越:《跋王著草書千字文》,收錄於(清)吳升:《大觀錄》卷三(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漢華文化發行,1970年),「臺灣華文電子書庫」(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9900012128(檢索日期:2025年3月15日) 迪志文化出版公司:「《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內聯網版)」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