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107200516430900
DOI 10.6846/TKU.2005.00484
論文名稱(中文) 宜蘭縣休閒農業未來發展策略之劇情分析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cenarios Study for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未來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Futures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3
學期 2
出版年 94
研究生(中文) 方勇達
研究生(英文) Yung-Ta Fang
學號 69214014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5-06-13
論文頁數 99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建甫
委員 - 陳昭郎
委員 - 王居卿
委員 - 陳建甫
關鍵字(中) 宜蘭縣休閒農場
休閒農業
劇情分析
外卡
關鍵字(英) I-Lan Leisure Farm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Scenarios
Wild Card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週休二日實施見效,國人對於休閒遊憩需求日益增加。農政單位為了解決農業困境,積極地輔導農民轉型經營休閒農業,藉此活絡農地週邊經濟、增加農業整體經濟效益,以改善鄉村經濟並縮小城鄉差距。其中,宜蘭縣在發展休閒農業的時間點與成果一直為產、官、學界所重視。同時,宜蘭縣休閒農業也是中央及其他各地方縣市的發展楷模,但在政府積極輔導農業轉型之際,宜蘭縣休閒農業也面臨到諸多轉捩點,其中又以「北宜高速公路的通車」、「科學園區的設立」,以及「法令鬆綁與法規放寬」與其他可能的變數等,將造成未來宜蘭縣休閒農業相關「時間」與「空間」要素的重組,亦會對宜蘭縣休閒農業發展型態產生不可預知的衝擊,尤其是就關於非預期因素—「外卡」(wild cards)的部分。

    然而,國內對於休閒農場之研究大多限於顧客滿意度調查,因此本研究擬以宜蘭縣休閒農業之發展策略為研究主體,挑選具代表性的學者專家及業者進行深入訪談與實地調查,同時參考相關文獻之研究,並加以修改以符合宜蘭縣休閒農業之發展需求。本研究發現,在對生態、健康與文化愈驅重視的前提下,透過未來劇情分析(scenarios)描繪,提出針對宜蘭縣休閒農業未來發展策略的建議如下:未來將朝向具有「體驗與解說」的深度型旅遊、搭配「定點與結盟」的套裝型旅遊,以及提倡「有機與養生」的精緻型旅遊來作發展。而休閒消費族群也將「結合健康」概念的高齡化及少子化社會下之銀髮族群為主、「配合教育」政策與落實鄉土意識之校外教學,以及朝向「迎合商務」人士的會議產業或渡假中心發展。
英文摘要
With the increase of people’s income and the practice of two days off weekend, the demand of people for relaxations and leisure increases day by day. To solve problems in agriculture, the authorities concerned actively assist farmers to conduct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so that the farming-oriented economy can be livened, the overall agricultural profit enhanced, the economy in the countryside improved, and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narrowed. Among the assistances, the timing and the results of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developed in I-lan County has caught the attention of the private sector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academic circle. Meanwhile,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has become the role model of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However, simultaneously,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is also faced with several potential variants, which might lead to the reorganization of time and space, and unpredictabl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it. Of the potential variants, the most obvious ones include the transport service of Taipei-I-lan Highway,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ce Zone, the amendment of laws and another unexpected factor—wildcards.

    The domestic researches on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are primarily confined to the consumer’s satisfa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above, this research is set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The study conducts field studies and interviews the distinguished scholars and private sectors. Reviewing relevant documents, the study presents modifi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meet the need for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In terms of ecology, health as well as culture, and by means of the depiction of scenarios, the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the recreational agriculture in I-lan County. First, it will evolve into a depth-tour of “experience and interpretation.” Second, it will have to cope with the package tour of “fixed destination and alliance.” Third, it will have to transform into a delicate tour of “organic farming and preservation of health.” Finally, the potential consumers will range from the senior citizens, who put emphasis on health and who have scarce children, and school children who come on field trips to explore their homeland, to the businesspersons who would like to utilize the conference industry or the various resort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目錄……………………………………………………………………Ⅳ
表目錄…………………………………………………………………Ⅵ
圖目錄…………………………………………………………………Ⅶ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 4
第三節  研究目的…………………………………………………… 6

第貳章  文獻回顧…………………………………………………… 8
第一節  休閒的社會意涵…………………………………………… 8
第二節  休閒農業的意義與內涵……………………………………11
第三節  宜蘭縣農業整體發展現況…………………………………16
第四節  未來學與未來劇情分析……………………………………22

第參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8
第一節  研究流程與方法……………………………………………28
第二節  研究概念與架構……………………………………………34
第三節  研究假設……………………………………………………37
第四節  研究對象……………………………………………………38
第五節  研究限制……………………………………………………39

第肆章  宜蘭縣休閒農業情境發展與未來對策……………………40
第一節  IPA 調查的研究發現………………………………………40
第二節  影響情節假設之結構因素分類……………………………44
第三節  專家對不同發展假設的對話………………………………51
第四節  專家對外卡變數的討論……………………………………58
第五節  對未來宜蘭縣休閒農業劇情之描繪………………………64
第六節  對未來宜蘭縣休閒農場發展的對策………………………69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75
第一節  研究結論……………………………………………………75
第二節  研究建議……………………………………………………78

參考文獻………………………………………………………………81

附錄一、問卷調查(簡易IPA 分析)………………………………85
附錄二、第一次深度訪談(訪談大綱與內容)……………………88
附錄三、第二次深度訪談(訪談大綱與內容)……………………98

表目錄

表2-1  休閒的意義……………………………………………………11
表2-2  休閒農業的功能………………………………………………15
表2-3  宜蘭縣耕地面積………………………………………………17
表2-4  宜蘭縣現住人口之年齡分配與人力資源調查………………17
表2-5  宜蘭縣已公告劃設休閒農業區………………………………18
表2-6  宜蘭縣農戶人口數……………………………………………20
表2-7  宜蘭縣農家平均每戶全年所得及結構………………………20
表2-8  宜蘭縣觀光遊憩區遊客人數…………………………………21
表3-1  訪談名單………………………………………………………38
表4-1  宜蘭縣十二家休閒農場經營主要項目一覽表………………41
表4-2  經營業者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一)………………………41
表4-3  經營業者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二)………………………42
表4-4  業者對休閒農場將來發展策略之同意程度認知……………43
表4-5  業者對休閒農場相關要素之重要度與滿意度測量…………43

圖目錄

圖2-1  未來劇情分析圖………………………………………………25
圖2-2  未來三角形……………………………………………………26
圖3-1  劇情分析流程…………………………………………………33
圖3-2  研究架構………………………………………………………36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威尊(1997),休閒農業經營關鍵成功因素之研究—核心資源觀點。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偉哲(1997),遊客對休閒農業之認知與體驗之研究。台中:逢甲大學建築及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
石計生(2000),宜蘭縣社會經濟發展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江榮吉(1998),休閒農漁業的經營管理。農業經營管理會訊,第17期,頁8至10。
吳存和(2001),休閒農場核心資源與競爭優勢之研究。台中:中興大學農業推廣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昭怡(2005),國內旅遊,企業搶著「玩」。天下雜誌,第318期,頁168至169。
吳堯峰(1991),日本休閒農業的制度與經營研習報告。台灣經濟,第179期,頁111。
呂美玉(1980),宜蘭市人口遷徙的地理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淳一(1976),宜蘭縣工業區位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嘉玲(2002),宜蘭的「落後」與發展:地方自主觀點的反思。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湧忠(2002),休閒農業經營學。台北:茂昌圖書公司。
邱湧忠(2004),休閒農業在鄉村發展的社會意義。台灣鄉村研究,第三期,94頁。
林志鴻、董娟娟(1999)編,社會未來學。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林東泰(1992),休閒教育與其宣導策略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公司。
邱魏志瀕(2001),苗栗縣休閒農場發展策略之研究。新竹: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頁9至10。
洪人傑(2001),地方政府發展策略的選擇與效果:宜蘭的「反發展」模式研究。台北: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鴻謙(1992)編撰,台灣區休閒產業調查報告。台北:台北銀行經濟研究室。
徐光輝(1998),台灣休閒農業之消費者行為分析。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淑芳(1996)譯,班米爾Gene Bammel & 布路斯班米爾Lei Lane Burrus-Bammel 原著;休閒與人類行為。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許義雄(1980),休閒的意義、內容及方法。體育學報,第二輯,頁27至29。
陳水源(1983)譯,觀光遊憩計畫論。台北:淑馨出版社。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昭郎(1996),休閒農業的發展方向。大自然季刊,第50期,頁5至13。
陳昭郎(2004),台灣休閒農業發展策略。2004海峽兩岸休閒農業與觀光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健康管理學院。
陳國華(2004)等譯,Wendell Bell原著;未來學導論:歷史、目的與知識。台北:學富文化發行。
陳國華(2004),預見未來的外卡。「創新趨勢」圓桌論壇,頁25。台北:淡江大學。
陳泰安(1996),城鄉間勞動力遷徙之研究—以宜蘭地區為例。勞工研究,第125期,頁1至26。
黃聲威(2001),解析休閒漁業。漁業推廣,第172期,頁14。
廖佩芬(2004),宜蘭礁溪溫泉空間的特性與變遷—由休閒的觀點。台北: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歐聖榮(2003),休閒農業績效評估之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葉義生(2003),我國發展休閒農業政策之研析。立法院法制局專題研究報告,頁12。
蔡宏進(2004),休閒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
蔡勝佳(2004),台灣休閒農業旅遊的發展與前景。2004海峽兩岸休閒農業與觀光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健康管理學院。
蔡惠卿、張育誠(2001)總編輯,農林漁牧消遙遊:農業休閒手冊。台北: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
劉連茂(2000),21世紀主題樂園的夢幻與實現。台北:詹氏書局。
鄭健雄(1998),台灣休閒農場企業化經營策略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健雄(2004),兩岸觀光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發展模式之比較。2004海峽兩岸休閒農業與觀光旅遊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中:台中健康管理學院。
鍾菊枝(1990),東山飄雨西山晴。工商雜誌,第38卷7期,頁1 6至24。
戴寶村(2001),宜蘭縣交通史。宜蘭:宜蘭縣政府。
謝奇明(2000),台灣地區休閒農業之市場區隔研究—以消費者需求層面分析。台北: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俊發(2004),發展休閒農業的輔導方向與作法。農政與農情,第145期,頁3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龔宜君(2001),宜蘭縣人口與社會變遷。宜蘭:宜蘭縣政府。
蕭崑杉(1991),休閒農業區的教育宣導與解說標誌。休閒農業經營管理手冊。台北:台灣省農會。


英文部分

Brightbill, C.K. (1960), The Challenge of Leisur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Donald, M. (1987), “The futurist tells stories.” in What I Have Learned, by M. Marien and L. Jennings, NY: Greenwood Press, pp.75-86.
Gist, N.P., & S.F. Fava (1964), Urban Society. NY: Crowell.
Glock, C.Y. (1955), “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panel method to the study of change.” in The Language of Social Research, by P.F. Lazarsfeld and M. Rosenberg, Glencoe, IL: Free Press, pp.242-250.
Godet, M. (1987), Scenario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London: Butterworth-Heinemann.
Gordon, T.J. (1968), “New approaches to Delphi.” in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for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by J.R. Bright,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Gordon, T. & O. Helmer (1964), Report on a Long-Range Forecasting Study, Santa Monica, CA: RAND paper.
Helmer, O. (1983), Looking Forward: A Guide to Futures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 Sage.
Inayatullah, S. (2005), Questioning the Future: Methods and Tools for Organizational and Societal Transformation, Taipei: Tamkang University.
Kando, T.M. (1980), Leisur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ransition. STL: The C.V. Mosby Company.
Kelly, J.R. (1996), Leisure. Boston, MA: Allyn & Bacon.
Martilla, J.A. & J.C. James (1977),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in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pp.77-79.
Meyer, L.H. (1998), “An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nursing students' intentions to seek clinical experiences using the essential clinical behavior database,” Doctoral Dissertation, Purdue University.
Naisbitt, J. (1984), Megatrends: The New Directions Transforming Our Lives. NY: Warner Books.
Parker, S. (1971), The Future of Work and Leisure, London: Mac Gibbon and Kee.
Peppers, D. (1976), “Patterns of leisure and adjustment to retirement,” in Gerontologist, 16: pp.441-446.
Reibnitz, U. V. (1998), Scenario Techniques, NY: McGraw Hill.
Toffler, A. (1980), The Third Wave, NY: Bantam Books.
Willian, K. & J.R. Ralston (1998), “Scenarios in technology forecasting.” in Technology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ransferal Project-Lectures on Technology Forecasting Methodologies, 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International, p.14.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05-09-12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05-10-03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05-10-03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