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7201000090600
DOI 10.6846/TKU.2010.00574
論文名稱(中文) 解嚴以降 三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之文學意涵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Research of Literary Connotation in the Prizewinning Works of Short Story Award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Award of China Times、United Daily News & Liberty Times Since 1987.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張曉惠
研究生(英文) Hsiao-Huei Chang
學號 79501001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19
論文頁數 17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張雙英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胡衍南
關鍵字(中) 三大報文學獎
文學獎
短篇小說獎
解嚴以降
關鍵字(英) Prizewinning Works
Short Story Award
Literature Award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七○年代,台灣文學在創作與流傳上,有了根本的改變,促成改變的主因,是報紙副刊的崛起。副刊本是正規新聞之外的花絮調劑,然而七○年代的特殊條件,卻讓副刊成為社會上能見度最高、影響力最大的媒體形式。既是孕育台灣文學的沃土,也是重大文學議題的發表論壇。中期以降,《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兩大報副刊更成為推動台灣文學發展的重鎮,其所舉辦的文學獎,具有標示文學風潮的作用,尤以小說獎是台灣小說發展與社會變遷之具體指標。
    央大中文系教授莊宜文即以分析文學獎運作、歸納得獎小說類型為主題,探究兩報小說獎與小說發展史的關係,其研究年度係從民國六十五年「聯合報小說獎」舉辦為始,八十六年度《時報》舉辦第二十屆、《聯合報》舉辦第十九屆為止,橫跨二十個年頭,綜論文學獎、媒體及文學發展三者間的連帶互動。然近二十年來,社會傳播型態產生劇變,間接造成報業生態,尤其是副刊經營的轉變。本文除回顧歷年文學獎得獎作品與文學生態外,著重於解嚴以降得獎作品的研究與探討,以接續前人研究基礎。
    在篇章結構上,本論文首先概述國內重要文學獎,從副刊與臺灣文壇關係到近代文學獎與台灣文壇,再論及文學獎運作方式與評審結構,並以筆者參加地方文學獎時,決委寫給筆者的一封信作為窺知「權力運作」的實例,藉此分析評選結構中的運作與妥協。
    三大報舉辦文學獎具有「鼓舞寫作熱情」、「提振文藝閱讀風氣」、「拔擢創作新秀肯定文壇老將」、「凸顯社會議題」、「反映社會變遷」的功能,然細看獎座光環下由媒體、評審、參賽者構成的文學獎生態圈,其實更像個文學競技場,有其光明面與幽暗面,競技文學的同時也在試煉人性,其運作過程不單是不同文學世代在創作理念、文學教養的角力過程,也是評審與評審間權力競現的場域,更是檢視創作者與評審的鏡子,每一年的決審意見、決審紀錄,記錄的正是臺灣現代文學的暗流與趨向,與文學思潮及文學批評的轉向或延續,而報刊媒體隨著政經環境劇變,也歷經「從引領風潮到迎合時代」、「從樹立典範到趨向通俗」的生態調整。
    其次,以表格方式完整呈現解嚴以降三大報得獎小說,並在第三、四章中以得獎小說類型分別分析美學意涵及敘述策略,試圖從歷屆作品中歸納整理該類型小說的流變,檢驗作品與社會變遷的呼應關係,包括預現社會風貌的能量、創作技巧與創作內涵的翻新或遞嬗。
近年得獎小說已漸超出二十年來的主流類型,顯現社會價值整體趨向,由單一走向多元,由主流當道走向眾聲喧嘩,在三大報整合媒體資源宣傳介紹下,也可能取代之前的主流形成新的書寫風潮與閱讀風氣,因此末章將詳述小說獎與台灣小說發展,包括小說獎的文學史意義、文學獎運作多年的弊端檢視與文學獎的影響。期望藉此將三大報小說獎及得獎作品作一完整爬梳與整理,以展現解嚴後文學風貌。
英文摘要
Since the 70s, Taiwan literature in the creation with spreading on, had the radical change, the change primary cause, is newspaper supplement rising. 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is originally the attachment outside the news page layout, under the 70s' special environment, let 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turn in the society the visibility to be highest, the influence biggest media. The newspaper supplement of newspaper is breeds Taiwan literature the fertile soil, is also the significant literature subject makes the forum.After the mid-70s, paper supplements in " China Times " and " United Daily News " become the important strategic place that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of Taiwan ,the literature award that two newspaper supplements hold, have function of labelling the literature agitation, and the novel award is concrete target of Taiwan novel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al change.
Yi-Wen, Chung, the Professor of Chinese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Central University (NCU) analyzed the operation in literature award and summing up the award-winning novel type as the thesis subject, probed into the relation of two newspaper novel awards and novel development history , the research began from 1976 to 1997. (from the Literature award of United Daily News (1976) to the 19th Literature Award of United Daily News(1997) and the 20th Literature Award of China Times (1997), stretches across for 20 years, the discussion interacts of prize in literature, the media and the literature development.Recently for 20 years, the society disseminated the state to have the drastic change, cause the journalism ecology indirectly, especially the transition of management of supplement. Except the review all previous years the award works of literature and literature ecology also will discuss the award works of literature in Taiwan after Declare martial law, before continues, the scholar research is a foundation.
The thesis sums up the domestic and main literature award at first, from newspaper supplement and Taiwan literary arena relations to recent years award and Taiwan literary arena. Second, discussion prize in literature operation way and appraisal structure, and participates in time the local award of literature by myself, appraises committee member to write for mine believes as a example to peep knows the authority operation, we analyze in the evaluation structure the operation and the compromise.
The Literature Awards of " China Times ", " United Daily News ", and "  Liberty Times" have the functions—“the inspiration writing enthusiasm”, “to inspire the literary reading atmosphere”, “to select creates the rising star to affirm the literary arena veteran”, “highlights the social subject”, “the reflection social change”. But rewards under the place corona, by the media, the appraisal, the participant constitutes the prize in literature ecosphere, actually looks like the literature sports arena, has the bright side and the dark side.
Athletics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also the smelting trial human nature, the operation process is not only the different literature generation in the creation idea, a literature education test of strength, is also between the appraisal and the appraisal the authority competition domain, is inspects the creator and the appraisal mirror.Each year examines the opinion, to examine the record definitely, has recorded Taiwan modern literature undercurrent and the tendency, the literature ideological trend and the literary criticism changes or the extension, but the newspaper media along with political and the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 trend, also has been through repeatedly “from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unrest to cater to the time”, “from the establish pattern is popular to the trend” the ecology adjustment.
Second, will present completely by the sheet mode rescinds martial law later the winner’s works of the Literature Awards of " China Times ", " United Daily News ", and " Liberty Times ” In third,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individually the novel type of the prize esthetics meaning and the narration strategy, try to from all previous years work, induction reorganization type novel's changing, the examination work and the social change echoes the relations, the including pre-present society style energy, the artistic technique and creation connotation renovates the or alternation of changes.Recent years, won a prize the novel already gradually to go out for 20 year mainstream type, the appearance social value whole trend, from sole to the multiplication, clamored from the mainstream authorities to the numerous sounds, in the Literature Awards of " China Times ", " United Daily News ", and " Liberty Times" under conformity media resources propaganda introduction, also the possible substitution former mainstream, to form the new written unrest and the reading atmosphere, last chapter will detail the novel award and Taiwan novel development , including the novel award's history meaning, inspecting it’s drawback ,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about literature award.By sorting out and makeing up these prizewinning works completely,to represent the style and features of literature after lifting the curfew.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序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觀念與取樣說明	2
第二章	三大報文學獎概述	4
第一節	副刊與近代台灣文壇	4
第二節	文學獎與台灣文壇	5
第三節	解嚴後國內文學獎概述	8
第四節	文學獎運作方式與評審結構	9
第三章	得獎小說與敘事策略(上)	20
第一節	原鄉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21
第二節	都會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32
第三節	女性小說及其敘述策略	40
第四節	族群小說及其敘述策略	52
第四章	得獎小說主題與敘事策略(下)	59
第一節	政治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59
第二節	情欲/愛情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67
第三節	啟蒙小說/少年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78
第四節	前衛小說的特技表演	86
第五節	其它類型小說及其敘事策略	97
第五章	域外作家及作品	105
第一節	大陸作家及作品	106
第二節	美華文學作家及作品	118
第三節	馬華作家及作品	124
第六章	結論	138
第一節	三大報小說獎的文學史意義	139
第二節	文學獎運作的弊端分析	142
第三節	三大報文學獎的意義與影響	151
附錄(解嚴以降三大報得獎小說整理)	156
表一 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整理	156
表二 聯合報文學獎得獎作品整理	158
表三 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整理	163
表四 兩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名單(1976年~1986年)	163
表五 兩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名單(1987年~1997年)	165
表六 兩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名單(1987年~2008年)	167
表七 兩大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出任三次以上決審委員簡表	169
表八 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委員名單(第一屆~第四屆 2005年~2008年)	171
參考書目	172
參考文獻
一、三大報小說獎相關資料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出版,1989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89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一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0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二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1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三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四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2年。
瘂弦主編,《小說潮:聯合報第十五屆小說獎作品集》,台北:聯經,1993年。
瘂弦編,《飛翔之光——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四卷》,台北:聯經,1994年。
瘂弦編,《我寫故我在——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五卷》,台北:聯經,1995年。
瘂弦編,《美麗新世界——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六卷》,台北:聯經,1996年。
陳義芝編,《向時間下戰帖——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七卷》,台北:聯經,1998年1月。
陳義芝編,《華年放異采——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八卷》,台北:聯經,1998年。
陳義芝編,《新的寫作時代——聯合報文學獎一九九九卷》,台北:聯經,1999年。
陳義芝編,《再現文學垂天大翼——聯合報文學獎二000卷》,台北:聯經,2000年12月。
陳義芝編,《羅盤邊緣的標記——聯合報文學獎二00一卷》,台北:聯經,2001年。
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1976-2000):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台北:聯經,2001年。
陳怡真主編,《將軍碑——第九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6年。
陳怡真主編,《昆蟲記事——第十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7年。
季季主編,《美麗——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8年。
季季主編,《語錄狂——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89年。
楊澤主編,《手槍王——第十三、十四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1年。
楊澤主編,《異鄉人——第十五屆時報文學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2年。
楊澤主編,《耶穌喜愛的小孩——第十六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3年。
楊澤主編,《送行——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4年。
楊澤主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1995年。
《第一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5年。
《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7年。
《第三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8年。
《第四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2009年。

二、引用專書
王德威《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台北,麥田出版,1993年。
王小波《未來世界》,台北,聯經,1995年。
古遠清《世紀末台灣文學地圖》,台北,揚智文化,2005年。
李永平《吉陵春秋》,台北,洪範,1986年。
李若男《叮噹貓的夢》,台北,聯經出版,1990年。
叔本華《叔本華論文集》,陳曉南譯,台北,志文,1990年。
孟樊、林燿德編《世紀末的偏航》,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年。
林燿德《重組文學星空》,台北,業強出版,1991年。
林燿德《敏感地帶—探索小說的意識真相》,駱駝出版,1996年。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發展現象: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封德屏主編《臺灣文學中的社會:五十年來臺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二)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年。
焦桐《台灣文學的街頭運動(一九七七~世紀末)》,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8年。
黃錦樹《馬華文學與中國性一書》,台北,元尊文化,1998年。
瘂弦主編《眾神的花園—聯副的歷史記憶》,台北,聯經出版,1997年。
蔡素芬《鹽田兒女》台北,聯經,1993年。
蕭麗紅《千江有水千江月》台北,聯經,1981年。

三、	期刊論文:
向陽〈海上的波浪—小論文學獎與文學發展的關連〉,《文訊》218期,2003年12月。
向陽〈繽紛花編繪浮世:報紙「第二副刊」的文學傳播取徑觀察〉,《文訊》190期,2001年8月。
李昂〈評審意見:會想要吵架的評選—只為「新臺灣寫實」〉,《聯合文學》227期,2007年11月。
孟樊〈風起雲湧的九○年代台灣文壇〉,《文訊》182期專題「九○年代台灣文學現象觀察」,2000年12月。
林春美〈誰方的歷史:黎紫書的「希斯德里」〉中外文學第36卷‧第一期‧2007年3月。 
東年〈從寫實‧現代到新寫實〉,《聯合文學》277期,2007年11月。
郝譽翔〈理論之後,回到寫實  二十一世紀台灣小說的新貌〉,《聯合文學》277期,2007年11月。
張大春〈評審意見:給獵人的一封信〉,《聯合文學》193期,2000年11月。
莊宜文〈文學競技或人性試煉?談文學獎的光明與幽暗〉,《文訊》218期,2003年12月。
張俐璇〈與誰「聯合」‧「人間」何處—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學批評現象觀察〉《文學獎三十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9月。
黃冠翔,台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班,〈與權力╱利交纏:從文學獎的「屬性定位」及「得獎行為」談起〉,《文學獎三十研討會論文集》,2008年9月。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2000~2004)〉,《文訊雜誌》229期,2004年11月號。
廖咸浩〈複眼觀花,複音歌唱—八十四年短篇小說選的後現代風貌〉,《幼獅文藝》,1996年10月。

四、學位論文
莊宜文《兩報小說獎研究》,中央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台灣文壇生態之形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伍、報紙報導:
王德威〈媒體、文學與家國想像—論「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得獎作品〉,2001/09/03,聯合報副刊(聯合報五十年特載一)。
江斐琪記錄整理〈險峻的四千字高度 第二十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 BS/浮世繪 2002/09/30 。
宇文正報導〈第二十八屆聯合報文學獎小說獎決審會議紀要 殺出重圍的現世瘋狂〉,2006-10-01/聯合報/E7版/聯合副刊。
李瑞紀錄〈站在另一個十年的起點:第十屆時報文學獎贈獎典禮暨時報文學獎十周年慶祝酒會側記〉,《中國時報》第8版,1987/12/06。
李奭學〈結局‧狂想馬華文學〉,聯合報,1998年4月20日,第45版。
李奭學〈謎與迷〉,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7版,2000年9月30日。
李奭學〈推薦〈伯公討妾〉 酣暢淋漓中喜感翩然〉,2002/10/28/聯合報/39版/聯合副刊。
吳億偉〈地方文學聲聲響--對地方文學獎的幾點觀察〉(文訊雜誌,2003年12月,頁46~49)
林麗如記錄整理〈流動的情感  2008第30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要〉,聯合副刊2008/10/11。
邱貴芬〈眺望未來〉,中國時報E7/人間副刊,2007/10/02。 
柯裕棻〈第一次寫小說〉,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7版,1997年11月6日。
俞魚記錄整理〈我們這一代最沉痛的悲傷—第十二屆時報文學獎小說決審紀錄〉,《中國時報》,1989年10月5日,31版。
南方朔〈怪誕的誕生〉,中國時報人間副刊39版,2001年11月19日。
范銘如,〈小說新勢力,文壇新浪潮 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中國時報 E3/讀物文化2004/05/10。
張大春〈失落的時空,失落的語言〉,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10/26。
許正平記錄整理〈新題材、新形式的可能  第三十屆中國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決審記錄〉,中國時報 E6/人間副刊 2007/10/02 。 
陳宛茜報導〈聯合報文學獎三十歲了模仿成風 文學獎的難題〉,2008/09/07.聯合報A6生活。
陳映真講評,成蕪紀錄〈眺望遠方—第十屆時報文學獎中篇小說獎作品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1988年2月25日,第十八版。
陳維信記錄〈第二十五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紀要  為新世紀小說創作體檢—看著自己肚臍眼‧我、我、我的年代〉,2003/09/13,聯合報/E6版/聯合副刊‧聯合報文學獎特輯。
葉剛記錄整理〈臺灣新人類—第十一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類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1998年10月3日,第18版。
曾琮琇記錄〈突破傳統的新世紀—第二十三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要〉,2001/10/17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曾琮琇記錄整理〈2007第29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決審會議紀要 寂寞的喧聲〉,2007/10/20/聯合報/E3版/聯合副刊。
黃崇凱〈兩岸青年文學寫作上的觀察報導〉,刊於兩岸青年文學交流部落格:http://tiencf.pixnet.net/blog/post/1618903,2009/10/19。
劉婉俐記錄整理 〈回到人性明亮深摯的底層 第二十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類決審會議紀實〉,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7年年9月27日。
劉紀蕙〈不要回頭,否則你將成為鹽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7版,1997年11月6日。
楊錦郁記錄〈尋找短篇小說的親和力—第二十四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紀錄〉,2002/09/22/聯合報/39版/聯合副刊 周日Festival。 
劉梓潔整理〈第二十七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 新世代,新驚喜〉,中國時報 E7/時報文學月─人間副刊 2004/10/03。
劉梓潔側記〈滿潮—短篇小說獎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E5/大開眼戒,2005/10/02。
劉梓潔記錄整理〈短篇小說組決審記錄 加碼,鼓動創作〉,中國時報 E6/人間副刊2006/10/02。
廖炳惠〈推薦「王考」 建構神奇歷史記憶〉,2002/10/03/聯合報/39版/聯合副刊。
廖炳惠〈奇誕的日常〉,《第二屆林榮三文學獎得獎作品集》,林榮三基金會,2007年3月初版。
蔡振豐〈虛虛實實〉,中國時報2002年6月23日開卷,22版「新銳書評」。
蔡振豐〈夢遊者與夢境的對話〉,2002/12/22,中國時報34版每周書評。
鍾怡雯紀錄〈錶內不停轉動的時差—第二十二屆時報文學獎短篇小說決審會議記錄〉,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9/09/17。
Baboo記錄整理〈第三十一屆時報文學獎決審紀錄  鄉土與都會的交錯〉,中國時報2008/10/0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