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2002202122155300
DOI 10.6846/TKU.2021.00498
論文名稱(中文) 透過桌遊融入國小一年級數學十以內加減單元教學活動之研究-以撿紅點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adding and subtracting ten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first grade mathematics for primary school through board games-taking red dots as an exampl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科技學系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Learning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1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朱明蕙
研究生(英文) Ming-Hui Chu
學號 707740048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1-15
論文頁數 85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慶帆
委員 - 鍾志鴻
委員 - 崔夢萍
關鍵字(中) 桌遊
數學教學
撿紅點
關鍵字(英) Board games
Math teaching
Red dot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不論國內、外都有不少的研究報告指出:數學是國中、小學生最感學習困難的學科之一,大多數國小學童視數學為畏途,數學是國小學童最感困難與挫折的學科,不及格的學生比率為所有科目中最高(龔玉春,2003),在國小一年級時不喜歡數學的只占少數,可見得小孩子並不是一開始就討厭數學;而不喜歡的比率卻隨著年級遞增。這顯示出,目前國小數學教育的成效仍是有限,學生亦無法在數學科目上獲得成功的學習。根據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數學領域(國教署,2008)在數學學習第一階段國小一、二年級部分其重點在自然數及其運算,因此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國小一年級學生接受「桌遊融入數學教學」與「傳統講述教學策略」後,兩組學生在數字10以內相加減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以南投縣 108 學年度一年級學生為對象,選取二個班級進行教學實驗,其中一班為實驗組,另一班為控制組,共 40 位學生為樣本。分別接受為期4週、共12節課之桌遊融入數學教學與傳統講述教學。其桌遊方式設定以撲克牌撿紅點作為本研究的桌遊融入數學教學法,主要原因為撲克牌中的各花色牌卡設計,有利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以數數方式了解撲克牌點說大小,對其認識1到10之數字有顯著功效。
再利用「十以內數字相加減學習成就測驗」、「數學興趣量表」評量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差異。研究者將所蒐集的量化資料以簡單敘述統計、獨立樣本 t 檢定以及共變數分析進行結果分析,獲得結論如下:
一、「桌遊融入數學教學」後,實驗組較控制組後測成績約增加6%,因此可有效提升學生十以內數字相加減的運算解題能力。
二、根據本研究所使用之「數學興趣量表」,在接受桌遊融入數學教學後,實驗組對數學學習興趣約增加12%,因此桌遊活動有助於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dopts th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taking the first-year students of Nantou County as the object, selecting two classes for teaching experiments, one of which 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other is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total of 40 students as samples. Receive 4 weeks of board games with a total of 12 classes, combined with math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narration teaching. Its board game party.
The formula setting uses playing cards to pick up red dots as the board game of this research and integrates the mathematics teaching method. The main reason is the design of the various suits in the playing card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first-year stud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to understand the size of the playing cards by counting. Knowing the numbers from 1 to 10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Then use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Learning Achievement Test of Numbers Within Ten" and "Mathematics Interest Scale"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ce in learning effectiveness of the two groups of students. The researcher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e collected quantitative data with simple narra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s, and covariate analysis, and obtain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After "board games are integrated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s an increase of about 6%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 post-test score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bility to add and subtract numbers within ten to solve problems.
2. According to the "Mathematics Interest Scale" used in this research, after accepting board games into mathematics teach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interest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increased by about 12%, so board game activities can help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v
目次	vi
表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2
第三節 重要名詞釋義	3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兒童數概念的發展	8
第二節 兒童數學能力的相關研究	10
第三節 遊戲的意涵	12
第四節 遊戲教學的理論基礎	16
第五節 遊戲式數學的教學策略	17
第六節 桌遊與數學教學之相關研究	2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28
第一節 研究設計	28
第二節 研究對象	34
第三節 研究工具	34
第四節 教學實施	36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38
第六節 研究倫理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40
第一節 數學遊戲融入之成效	40
第二節 數學學習興趣的變化	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49
第一節 結論	49
第二節 建議	51
參考文獻	53
附錄一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使用授權同意	60
附錄二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	61
附錄三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預試量表)	66
附錄四 數學學習興趣量表(正式量表)	69
附錄五 十八以內加法測驗卷(預測卷)	71
附錄六 十八以內加法測驗卷(前測卷)	72
附錄七 十八以內加法測驗卷(後測卷)	73
附錄八 桌上遊戲融入教學教案	74

表圖次
表1-3-1撿紅點數字配對圖	6
表2-4-1遊戲理論派別	16
表2-6-1桌由融入數學教學相關研究	23
表3-1-1實驗設計	29
表3-1-2授課內容對照表	32
表3-2-1研究對象人數	34
表3-3-1實施刪除項目後整體統計量	35
圖3-4-1撲克牌撿紅點示意圖	37
表4-1-1控制組與實驗組前測成績獨立樣本檢定	41
表4-1-2控制組前、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表	41
表4-1-3實驗組前、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表	42
表4-1-4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	42
表4-1-5後測成績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43
表4-1-6後測成績之調整後平均數	43
表4-2-1控制組與實驗組前測結果獨立樣本檢定	45
表4-2-2控制組興趣量表前、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	46
表4-2-3實驗組興趣量表前、後測平均數與標準差統計表	46
表4-2-4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統計表	47
表4-2-5後測結果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4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郭正仁(民90)。高雄市國二生多項式四則運算錯誤類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論文,高雄市。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z7j4be
教育部(民97)。〈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擷取自 http://teach.eje.edu.tw/data/files/class_rules/math.pdf
王雪瑜(民95)。〈國小數學學障兒童數學解題錯誤類型分析之探討〉。載莊素貞(主編),《特殊教育現在與未來》(頁 15–30)。台中,台灣: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教中心。
秦麗花(民84)。〈數學學習障礙兒童解題錯誤類型分析〉。《特殊教育季刊》,第 55期,頁 33–38。
許長壽、劉曼麗(民94)。〈練習式電腦輔助教學網站的設計與實踐 ─以三位數加減法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第 40期,頁 62–93。
陳介宇,王沐嵐(民106)。臺灣桌上遊戲研究與文獻之回顧分析。取自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14080391_taiwanzhuoshangyouxiyanjiuyuwenxianzhihuigufenxi_A_Review_of_Board_Games_Studies_in_Taiwan
陳啟明(民89)。《不同題目表徵形式及相關因素對國小五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台灣。
汪曼穎、王林宇(民95)。〈注意力分配對圖像登錄之影響及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方向〉。《教育心理學報》,第38 卷第1 期,頁67–83。
吳清山(民91)。學校效能研究(二版)。台北:五南。
蔡文煥、林碧珍(民87)。數學、文化和認知整合教學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四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暨第十一屆科學教育學會年會短篇論文彙編。
蔡文煥(民89)。以日常生活活動為基礎促進兒童數學學習-以撲克牌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舉辦之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1245-1268。
許扶堂(民96)。遊戲融入兒童課後數學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弱勢族群兒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x2sedh
饒見維(民91)。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台北:五南。
游自達(民84)。數學學習與理解知內涵 — 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31-45。
羅秋霞(民96)。圖示表徵策略對提昇國小三年級數學低成就學童加減文字題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86c2u
林秀燕(民94)。以圖示策略融入低年級教學對改變類及比較類加減法文字題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楊淑芬(民90)。國小資源班學生使用圖示策略解決比較類加減應用題之成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黃月純、楊德清(民100)。國小低年級弱勢學生數學學習興趣與信心之研究。嘉大教育研究學刊26期,嘉義縣,嘉義大學。
林鳳珍(民102)。遊戲式數學教學應用於國小低年級之實驗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mfrg25
陳埩淑(民96)。幼童數量知多少 ? 不同族群幼童數量推理發展之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
蔣治邦、陳竹村、謝堅、林淑君、陳俊瑜(民91)。國小數學教材分析—整數的數 概念與加減運算。臺北縣: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甯自強(民82):數的運算概念啟蒙∼『算式填充題』的引入∼。教師之友,  34 , 35-39。
吳新華(民82)。數與計算的啟蒙。台北市:五南。
黃惠禪(民92)。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7n5ks
許惠欣(民81)。幼兒「該」如何學習數概念?。台南: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
國教署(民10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綱。臺中市,國教署。
郭靜晃(譯) (民81)。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James E. Johnson等著。台北:揚智文化。
簡楚瑛(民82)。「遊戲」之定義、理論與發展的文獻探討。新竹師院學報,6,105-133。
潘慧玲(民81)。我國兒童之遊戲行為,37,111-131。
周士傑(民94)。遊戲導入國小六年級數學教學設計與反思。臺中師範學院數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8m739
黃怡芳(民94)。國小學童二位數加減運算學習之數學遊戲設計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2v9vz
林嘉玲(民89)。數學遊戲融入建構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花蓮縣。
林風南(民79)。幼兒體能與遊戲。台北市:五南。
林風南(民74)。兒童遊戲指導-理論與實際。台南:供學出版社
江麗莉譯(民86)。兒童遊戲與遊戲環境。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林瑩惠(民100)。幼兒教師實施數學遊戲活動之歷程探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tp3x5
侯禎塘、李香慧、林小玲、張乃悅、黃小芳。融合教育環境中的數學遊戲教學實踐與省思。特殊教育叢書。39-55。
林君嘉(民102)。應用遊戲教學法對國小六年級學童酸雨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屏東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p53d8
饒見維(民91)。國小數學遊戲教學法。臺北:五南。
洪教通(民74)。兒童遊戲數學,第十一冊。臺北:高思。
王克蒂(民88)。數學遊戲教學之效益研究-以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毅英(民86)。邁向大眾數學的數學教育。臺北市:九章。
馬秀蘭、吳德邦、張鈺雪、林思行、蔡武諺(民101)。以團康遊戲融入假分數化為帶分數的教學實驗。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5期,75-98。
王明慧(民85)。國一數學活潑化教學模對提升學習動機與班級學習氣氛知實驗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碩士論文,高雄市。
蘇育任(民82)。課程與教學― 漫談遊戲導向的教學設計。國教輔導, 33(2), 4 - 6 。
陳杭生 (民82)。視聽媒體與教學正常化。視聽教育雙月刊,34(3),1-10。
趙子敏(民70)。寓數學於遊戲第一輯。台北市:九章出版社。
曹亮吉(民68)。認識數學遊戲。數學傳播,頁12-14。
饒見維 (民85)。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楊淑朱(民84)。在教室內認真的遊戲之探討與分析。嘉義師院學報,9,頁697-708。
王筱妮、梁淑坤(民107)。桌遊融入國小三年級數與計算課程之設計與反思。臺灣數學教師,39(2),23-49。
鍾仁鳳(民106)。數學桌上型遊戲教學在國小五年級班級實施方式及成效之行動研究。聖約翰科技大學機械與電腦輔助工程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paytt3
張宜蓉(民107)。桌遊提升幼兒學習興趣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台北市。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fu47ut
陳博政(民106)。運用桌遊於國中等差數列之數學教學成效研究。大葉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彰化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dwzaqk
林家卉(民106)。桌遊奠基融入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生「數感」及「比與比值」學習成效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嘉義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44296
朱庭華(民107)。幾何桌遊的圖形組合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學態度及數學表現影響之研究。佛光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宜蘭縣。 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38cwt
甄曉蘭(民84)。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義師範學院學報第九期,頁298-318。

貳、英文部分
Bruner, ]. S. (1966) Toward a tke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aigh, J. (1999).Taking Chances: Winning with probabi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obel, M. A., & Maletsky, E. M.(1988).Teaching Mathematics. New Jersey:Prentice Hall.
Everitt, B. S. (1999).Chance Rules : An Informal Guide to Probability, Risk and.Statistics. New York: Springer-Verlag.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representation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In C. Januier (Eds.),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mathematics(pp.33-40).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Piaget, J., and Inhelder, B. (1969).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New York: Basic Books.
Ginsburg, H. P., Posner, J. K., & Russell, R. L.(1981).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addition as a function of schooling and culture.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12, 163-178.
Baroody, A. J.(1983). The development of procedural knowledge: An alternative explanation for chronometric trends of mental arithmetic. Developmental Review, 3, 225-230.
Gannon, K. E.(1983). The use of economical mental addition strategies by young children.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ED 229 147).
Baroody, A.J. & Standifer D.J. (1993).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in the Primary Grade. In Jensen, R.J. (Rds.),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lassroom-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pp 87-88.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Spencer, H. (1861). Education: Intellectual, moral and physical. New York: D. Appleton and Company
Groos, K.(1914). The Play of Man. New York:Appleton Century.
Gulick, L. H.(1898).A philosophy of play.New York:Scribners.
Hall, G. S.(1920).Youth. New York: Appleton.
McDougall, W. (1923). Outline of psychology. New York, NY: Scribner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1972). The nature and uses of immaturit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7, 687-708.
Sutton-Smith, B. (1997). The ambiguity of pla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Ellis, M. J. (1973), Why people pla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
Berlyne, D. E. (1960). Conflict, arousal and curiosity, New York: McGraw-Hill.
Bateson, G. (1955). A theory of play and fantasy. Psychiatric research reports, 2(39), 39-51.
Garvey, C. (1977). Play. 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Aufshnaiter, V. S., Prum, R.& Schwedes, H.(1984). Play and play orientation in Physics education. Naturwissenschaften in Unterricht-P/C, 32, P258-263.
Haynes, L. C. (1999).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a computer-based mathematics games: Strategies, and beliefs about mathematics and computers. University of South Alabama Doctoral Dissertation Abstract.
Keller, J. J. (1990). Strategy games: Developing positive attitudes and perseverance toward problem solving with fourth graders, Jan., Master’s Practicum Report, Nova University.
Marty, J. F. (1985).Selected effects of a computer game on achievement, attitude, and graphing ability in secondary school algebra.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Hollis, L. Y., & Felder, B. D. (1982).Recreational mathematics for young children.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2, 71-75.
Krulik, S. & Rudnick, J.A.(1983).Strategy game and problem solving-an Instructional pair whose time has come! . The Arithmetic Teacher, 83(12),P26-28.
Raths, L. E., Harmin, M., & Simon, S. B. (Eds.) (1978). Values and Teaching.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26-02-24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