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8202112231400
DOI 10.6846/TKU.2021.00493
論文名稱(中文) 問題導向教學融入高中健康與護理科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一間高中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Integrat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to Health and Nursing lessons for senior high students: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2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胥薰方
研究生(英文) Hsun-Fang Hsu
學號 70475020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7-02
論文頁數 11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儒傑
委員 - 陳瑞貴
委員 - 曾聖翔
關鍵字(中) 問題導向學習
行動研究
性健康
心理健康
關鍵字(英) Problem-based learning
action research
sexual health
psychological healt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針對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策略,進行高中健康與護理科教學之行動研究。研究時以「心理健康」及促進「性健康」單元實施教學活動,並分析學生的學習歷程、成效,以及教師教學的反思和專業成長。研究對象為新北市某完全中學高中二年級的一班學生,共34人,教學期間為五週,總計十五節。本研究透過課堂教學觀察、回饋單、訪談、學習單及其他文件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對問題導向學習之教學的接受度高。在實施問題導向教學後,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課程,對課程的參與度和積極度提升,透過討論促進同學間交流與互動。學生於課堂結束後主動回家查資料,可以學到「主動了解」、「解決問題」及「善用工具」的相關能力。學生進行發表時,增進了「表達能力」及「重點整理分析」的相關能力。經由本行動研究,教師在健康與護理科教學能力和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法能力皆有所成長。
英文摘要
This is an action research using teaching strateg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on healthcare and nursing in senior-high school. We selected chapters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Sex Education” as our study program. The learning progress, and learning results of our students were analyzed, as well as the introsp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s of the teachers. There were thirty-four students enrolled in this study, who were in the second grade of one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in New Taipei City. The study program was five weeks with fifteen classes in total. 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classroom observations, student learning reflections and worksheets, interviews with the students and other docu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grams were highly-accepted among the students. After apply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students were more interested in studying related subjects, more active in participating educational programs, and were encouraged to ha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communications through discussions during the program. While doing research for the program at home, students could learn the related abilities of “active investigation”, “skills for solving problems” and became “more familiar with searching tools”. Through presenstations of their results, their strengths of “expressions” and “organizations” were also increased. After this action research, the teaching skills of the teachers regarding healthcare and nursing as well as problem-based learning were all improv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問題導向學習理論	9
第二節 問題導向學習的意涵與教學模式	12
第三節 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學上的研究與應用	14
第四節 性教育之理論	23
第五節 探討性教育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6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6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37
第三節 研究流程	40
第四節 教學設計	43
第五節 資料蒐集方法與工具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4
第一節 教學實施歷程	54
第二節 學生運用問題導向學習融入教學課程的成效	78
第三節 問題導向學習實施後教師的教學反思	9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6
第一節 結論	96
第二節 建議	99
參考文獻	101
中文文獻	101
英文文獻	108
附錄	110
教案1	110
教案2	112


 
表次

表2-1   問題導向教學相關論文整理表	18
表2-2   性別認同發展表	25
表2-3   愛情類別的分類	28
表2-4   性教育相關論文整理	30
表3-1   課程教學活動重點	43
表3-2   課程綱要對照表	44
表3-3   資料編碼與意義對照表	53
表4-1   阿信面對壓力的做法表	61
表4-2   子宮頸癌疫苗比較表	69
表4-3   問題導向學習實施前後觀察表	90

 
圖次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7
圖 3-2 研究流程圖	42
圖4-1 教室座位安排	56
圖 4-2 點亮生命教育協會出版搭配教具	66
圖 4-3 G6第一教案學習單	83
參考文獻
一、中文文獻
中原大學(2014)。宗旨與目標。http://pbl.cycu.edu.tw/mission.htm
方吉正(1998)。情境學習理論之主要觀點剖析。教育資料文摘,42(4),185-192。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8,53-71。
王美玲(2011)。「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模式應用於國小二年級數學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王瑀桾(2017)。在問題導向教學下,動機類型、班級氣氛、個人成績與個人成就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
王詩敏(2018)。「情與愛怎麼教?」─一群老師躍入高中生親密關係教與學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古仲凱(2019)。自閉症學生與一般生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及性教育需求之比較研究---以臺北市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田育瑄、陳珮雯(2018)。全人發展觀點 0-15歲歐洲性教育標準。親子天下。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5983
石國棟(2006)。問題導向教學法(PBL)對國小五年級學童的動作技能與批判思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立法院(2018)。立法院第9屆第5會期教育及文化委員會第11次全體委員會紀錄。立法院公報,107(45)195-286。
何澍(2000年12月)。解決問題教學法Problem-Solving Teaching。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12538/
吳勝儒(2007)。特殊教育學校高職部學生性教育實施現況與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呂金燮、吳青陵、陳彥瑋、楊翠凌、鄒韻淇(2005)。「問題本位學習」協同行動中教師課程與教學的創新歷程。教育研究集刊,51(1),63 – 93。
李少鈞(2019)。利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探究網路霸凌問題:以新竹市某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學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李秀靜(1998)。國中學生家務分工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
李坤崇(2012)。問題導向學習的特色與模式。教育研究月刊,220,104-114。
李翰理(2013)。問題導向學習中教師提問之探究-以國小師資培育教學實習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
阮芳賦(2010)。性與社會文化:性學和社會中的性愛。台北:巨流。
林妙香(2011)。互動式多媒體教學介入對特殊教育學校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林昱瑄(2013)。教育改革的治理方式與實作過程—以臺北市推展性別平等教育為例。教育學刊,41,87-122。
林美瑜(2004)。『真愛密碼』性教育教學效果研究-針對高職二學生安全性行為的課程計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
林美齡(2012)。資訊融入性教育對高職學生愛滋病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以彰化縣某高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林隆堯(2016)。問題導向教學法運用於醫學生法律教學的有效性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興大學法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林慧茹(2012)。臺中市高中音樂性社團學生參與動機與阻礙因素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音樂學系。
邱瀞瑩(2011)。PBL 模式應用於綜合高中「英文閱讀與寫作」科目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文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金華真(2017)。運用問題導向合作式學習法實施大學生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施川淵(2005)在網路環境中以問題導向教學法進行輔導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文傳播學系。
徐憶嘉(2003)。線上評量系統應用於國小視覺藝術鑑賞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
徐錦香(2013)。運用合作學習與問題導向學習策略於高中健康與護理科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性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徐靜嫻(2009)。問題導向學習理論與實踐的反思-以輔大師資培育為例。台北:高等教育。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心理。
殷童娟(2000)。兩性平等教育融入式有效性教學策略之研究--以高中家政課程為例之個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
高松景(2006)。「生活技能」為主的高中生性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高松景(2012)。「全方位」專業教師-北政「全人學習」的活化教學。教師天地,177,59-62。
高廣孚(1989)。教育哲學。台北:五南。
高廣孚(1991)。杜威教育思想。台北:水牛。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2014)。臺大醫學院之PBL教學概況。http://cfd.mc.ntu.edu.tw/web/feature.php?17
張民杰(2018)。運用問題導向學習設計與實施素養導向教學可行性之探究。課程研究,13(2),43-58。
張同廟、張昭雄(2009)。南部大學學生社團凝聚力與組織承諾之關係。弘光學報,58,94-114。
張盈堃(2019)。十二年國教課綱上路,發展可融、可主的性平素養導向課程。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8,4-7。
教育部(2005)。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http://www.csal.fcu.edu.tw/edu/
教育部(2012)。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國民中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教育部顧問室(1996)。通識教育先導型計畫。http://www3.nccu.edu.tw/~cyberlin/index.htm
教育部顧問室(2010)。科學人文跨科際計畫。http://shs.ntu.edu.tw/shs/
梁瑛心(2005)結合創造思考技法的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技職校院學生在電腦網路課程問題解決成效提升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連盈捷(2007)。高職特教班性教育課程實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研究所。
郭麗安等(2019)。與孩子的青春同行〔DVD影片〕。台北:教育部。
陳志銘(2012年10月)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國家教育研究院。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678753/?index=2
陳秀琪、邱秀桃、陳月玲、林佑玲、莊羲(2021)。高中育達版健康與護理第四冊。台中:育達。
陳杰村(2019)。問題導向學習輔以擴增實境於技術型高中電機科「基本電學」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游朝煌(2003)。不同合作學習模式問題導向教學對技職校院學生邏輯思考能力與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程式設計為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陽明大學(2014)。PBL課程簡介。http://pbl.ym.edu.t
黃嬿叡(2018)。問題導向教學策略對高中職業類科學生英文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以澎湖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澎湖科技大學行銷與物流管理系服務業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楊巧玲(2019)。可「融」可「主」的 性別平等教育議題課程與教學。性別平等教育季刊,84,9-11。
楊坤原、張賴妙理(2005)。問題本位學習的理論基礎與教學歷程。中原學報, 33(2),215 – 235。
楊桂英(2002)。台北地區高職特殊教育班性別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廖虔珮(2017)。實施問題導向學習對醫學系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臺中一中輔導室(2020)。PBL面試考古題。https://cou.tcfsh.tc.edu.tw/zh_tw/Career/Career1/Career102
輔仁大學醫學系(2014)。PBL簡介。http://www.med.fju.edu.tw/pbl/pbl_1.htm
劉兆湲(2011)。探討「人身安全保護及性侵害防治」教材對高職特教班學生之性教育介入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
劉炳儀(2020)。創新問題導向教學-以游泳教學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崑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蔣佳琪(2013)。高職階段融合教育聽障學生性知識、性態度及性教育需求現況調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
衛生福利部(2016)。守護國高中教師自身與學生心理健康 教師手冊。台北:衛生福利部。
鄭宗慧(2006)。問題導向教學法在國中足球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
閻自安(2008a)。美國大學院校教學中心與教學助理制度之探討:以哈佛、史丹佛、芝加哥、紐約與加州等大學為例。關渡通識學刊,4,70-95。
閻自安(2015)。問題導向式行動學習的整合應用:以高等教育為例。課程研究,10(1),p51-69。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8)。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https://china.unfpa.org/sites/default/files/pub-pdf/%E5%9B%BD%E9%99%85%E6%80%A7%E6%95%99%E8%82%B2%E6%8A%80%E6%9C%AF%E6%8C%87%E5%AF%BC%E7%BA%B2%E8%A6%81-0720.pdf
簡麗娟(2008)。台北市高中職學生接觸色情媒體經驗與性態度取向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關超然(2009)。「問題導向學習」的精神:它的震撼、魅力與教訓。在關超然、李孟智(主編),問題導向學習之理念、方法、實務與經驗(頁3-15)。台北:台灣愛思唯爾。
關超然(2012年4月16日)。PBL在通識教育成效中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專題演講〕。南台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PBL工作坊,台南市,台灣。
蘇淑惠(2012)。高職智能障礙學生性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Delisle, R.(2003)。問題引導學習 PBL(周天賜譯)。台北:心理。(原書出版於1997年)
Dillon, V. V., & Imbiorski, W. J.(1973)。父母與子女性教育(黑幼龍譯)。台北:光啟社。(原作出版年代不詳)
Eyre, L.(1999)。與孩子談性(范瓊方譯)。台北:南宏。(原作出版於1998年)
Harris, R. H.(1997)。大家一齊來談性(王麗亞譯)。台北:林鬱文化。(原作出版於1994年)
J. Archer & B. Lloyd(2004)。性與性別(簡皓瑜譯)。台北:巨流。(原著出版年代不詳)
Perrrin, M. & Smith, T. E.(1978)。家庭、學校如何實施性教育(何長珠譯)。台北:天馬。(原作出版年代不詳)
Shaffer D. R.(2002)。發展心理學(蘇建文等譯)。台北:華泰文化。(原著出版年代不詳)
Sternberg R. J.(2001)。邱比特的箭(黃芳田譯)。台北:遠流。(原著出版年代不詳)

 
二、英文文獻
Aspy, D. N., Aspy, C. B., & Quinby, P. M. (1993). What Doctors Can Teach Teachers About Problem-Base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0(7), 22-24.
Barrett, T. & S. Moore (2011). New Approaches to Problem-Based Learning: Revitalising your Practice in Higher Education. Routledge.
Barrows, H. S. (1985). How to design a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the preclinical years. Springer.
Barrows, H. S. (1986).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 Medical Education, 20(6), 481-486.
Barrows, H. S., & Tamblyn, R. M.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Springer.
Barrows, H. S., (1998). The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62(9), 630-3.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Hmelo-Silver, C. E.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35-266. 
Illinois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Association (2014). What is PBL?. http://www.imsa.edu/team/cpbl.html
Kohlberg, L. (1966). A cognitive-developmental analysis of children’s concepts and attitudes. In E. E. Maccoby (Ed.), The development of sex difference (pp. 82-173).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Lee, R., & Kwan C.Y. (1997). The use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Education, 1(2), 11-20.
Savery, J. R., & Duffy, T. M. (1995). 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 instructional model and its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5(5), 31-38.
Sternberg, R. J. (1986). A 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 Psychological Review, 93(2), 119–135.
Sutton, M.A., Ide, J., Masters, S.E., & Carew, T.J. (2002). Interaction between amount and pattern of training in the induction of intermediate- and long-term memory for sensitization in aplysia. Learning Memory, 9(1), 29–40.
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 (n. d.). Framework for 21 century learning. Retrieved March 1, 2012, from http://www.p21.org/index.php.
Torp, L. & Sage, S. (2002). Problem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6 education (2nd ed.).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