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907200612214800
DOI 10.6846/TKU.2006.00575
論文名稱(中文) 從清鄭對峙的歷史經驗看現今台海兩岸關係的癥結
論文名稱(英文) To Discuss the Main Problem of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onfrontation between Qing and Ming-Zheng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4
學期 2
出版年 95
研究生(中文) 李明峰
研究生(英文) Ming-Feng Li
學號 68924006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6-06-16
論文頁數 11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克思明
委員 - 張五岳
委員 - 歐陽新宜
關鍵字(中) 兩岸關係
清朝
明鄭
三不
不薙髮
歷史經驗
關鍵字(英) Cross -strait relations
Ching-Dynasty
Ming-Zheng
Three No
NO Tonsure
Historical Experien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係針對現今台海兩岸關係中的癥結部分進行研究,採取歷史比較的觀點,尋求更貼近兩岸關係各種面向的觀察視角,因此植基於眾多面向可比性的清鄭對峙便成為可資提供歷史經驗的最佳選擇。
全文結構先對發生於十七世紀中葉的清朝與明鄭對峙局勢進行歷史事實的蒐集並總結抽繹出相關命題的歷史經驗,繼而以這些命題作為探討現今兩岸歷史變遷的槓桿,進行古今的對比。同樣地,也以這些新獲得的觀點再去反思清鄭對峙的歷史及發展結果,以確認這些命題的可驗證性。最終目的,則在於嘗試從清鄭對峙中總結歷史經驗以找出現今台海兩岸關係的癥結所在。
清鄭對峙的歷史可以從三個面向來加以考察,首先是清鄭對峙時期的國際局勢,考察當時清鄭雙方與外國勢力間相互的主被動關係與介入深淺;其次是清鄭之間的議和內涵,探討當時清鄭和戰關係的議和面向,明鄭如何由主動而最終陷於被動;最後則是實力變化與歷史終局,著重討論明鄭一方的實力變化軌跡與因盲動與內耗所造成的實力萎縮。
針對上述三個命題,清鄭對峙的歷史經驗可以有如下的總結:一是在特定競爭場域中之保有主動權,二是在談判過程中以優勢爭取最大空間與有利條件,三是整合的內部有利於對外而分裂與盲動則有害。而現今台海兩岸關係的癥結則集中體現為:第一,是否有能力在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中掌握主動權?第二,雙方各有期待的落差有多大?調和的可能性如何?第三,兩岸雙方,特別是台灣,其內部力量是否能集中並致力於同一價值的追求?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s specific for the problem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which has exited for a long time. For searching a better observ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we use the comparative history view.  Therefore, based on various observations, we find that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Ching dynasty and Zheng can provide the best resource.
  The structure of this discourse is that we try to find out the relative historic experience from the history fact of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in 17th century. And according to this experience, we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present and past. Then we can get new point of view. The final goal is to find out the sticking point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here are three different views of observations in Ching Dynasty and Zheng period.
First, the international condition at that moment and how much the international power get involved in both sides 
Second, the content of Qing and Ming-Zheng’s contract and the peace issue, also the change from positive role to passive.
Finally, it’s the power change of both sides, especially Ming-Zheng. We will discuss the decline of Ming-Zheng which is because of its inner confliction and disorder.
   Above the three points, we can get some conclusions.
First, in certain area, control the leading role.
Second, in negotiation, make most use of its advantage to get the most benefit.
Third, consolidate is benefit, otherwise, separate is harmful.
Compare the pres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aiwan and Mainland China to the past. The key point is 
1.	If they can take control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
2.	How different of their expectation and if it’s possible to compromise.
3.	Both sides, especially Taiwan, if it can gather all the efforts on certain valu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5
第四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清鄭對峙時期的國際局勢………………………………14

第一節  清荷聯軍攻鄭……………………………………………14
第二節  明鄭乞師於日本…………………………………………18
第三節  英國介入與朝鮮聯鄭之議………………………………21
第四節  清鄭皆能保有主動權……………………………………26

第三章  清鄭之間的議和內涵……………………………………28

第一節  鄭成功「以談備打」的兩手策略………………………28
第二節  鄭經利用隔海對峙尚能保有若干優勢…………………33
第三節  鄭克塽已無籌碼…………………………………………38
第四節  明鄭之逐漸陷入被動……………………………………39

第四章  明鄭的實力變化與歷史終局……………………………42

第一節  鄭成功北伐南京…………………………………………42
第二節  鄭經西征大陸……………………………………………48
第三節  鄭克塽時期的沉淪與清軍東征…………………………51
第四節  明鄭的盲動與內耗………………………………………52

第五章  現今兩岸關係變遷的脈絡………………………………55

第一節  訴諸武力的解放與反攻(1949~1978)………………55
第二節  和平統一取向下的交流與談判(1979~1999)………60
第三節  兩國架構對一中原則的衝擊與影響(1999迄今)……65
第四節  兩岸解決爭端的嘗試……………………………………69

第六章  今昔的對比與反思………………………………………71

第一節  從主動到依賴與制約的國際環境………………………71
第二節  如出一轍的談判本質與意涵……………………………74
第三節  實力變化與內耗困境的聯想……………………………78

第七章  結論………………………………………………………83

第一節  清鄭對峙歷史經驗的總結………………………………83
第二節  現今台海兩岸關係的癥結………………………………86

參考書目……………………………………………………………89

附錄…………………………………………………………………96
附錄一:敕諭浙閩總督劉清泰密稿………………………………96
附錄二:擬海澄公敕稿……………………………………………97
附錄三:鄭成功稟父家書…………………………………………98
附錄四:敕諭鄭成功稿……………………………………………100
附錄五:敕諭明珠等鄭經比例朝鮮不便允從……………………102
附錄六:賴塔與鄭經書……………………………………………103
附錄七: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104
附錄八:陳水扁總統「一邊一國」談話全文……………………110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文獻
中共中央台辦負責人,《六七談話》,1991年6月7日。
中共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2000年2月21日。
———,《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1993年8月3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1972年2月2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1982年8月17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1978年12月16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1979年1月1日。
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中華民國、美利堅合眾國共同防禦條約》,1954年12月2日。
民主進步黨,《民主進步黨黨綱》,1991年10月13日。
———,《台灣前途決議文》,1999年5月9日。
江澤民,《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1995年1月30日。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臺海兩岸關係說明書》,1994年7月5日。
李登輝,《建立兩岸正常關係,塑造統一有利形勢》,1995年4月8日。
國家統一委員會,《國家統一綱領》,1991年2月23日。
———,《關於「一個中國」的涵義》,1992年8月1日。
陳水扁,《台灣站起來--迎接向上提升的新時代》,2000年3月18日。
———,《陳水扁總統「一邊一國」談話全文》,2002年8月3日。
葉劍英,《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1年9月30日。
鄧小平,《一個國家,兩種制度》,1984年6月22.23日。
———,《中國大陸和台灣和平統一的設想》,1983年6月26日。
蔣經國,《「三不」政策全文》,1979年4月4日。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總統接受德國之聲專訪》,1999年7月9日。

二、專書
《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編委會編,《中國台灣問題(幹部讀本)》(北京:九洲圖書出版社,1998)。
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民84)。
卞洪登編著,《統一中國》(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0)。
王長魚主編,《一國兩制與台灣》(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
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1998)。
任  力,《康熙統一台灣始末》(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6)。
何湘英,《中國大一統的歷史研究-從秦漢到清末台灣建省的史觀探析》(嘉義:南華大學碩士論文,民91)。
余宗信編著,《明延平王台灣海國紀》(台北:臺灣商務,1955)。
克思明,《論中共之農村動員-武裝、革命與政權(1937~1949)》(台北:輔仁大學出版社,民77)。
吳正龍,《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功勤,《當代中國與兩岸關係》(台北:幼獅文化出版公司,民85)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出版社,1999)。
杜維運,《史學方法論》(台北:杜維運,民69)。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民82)。
邵宗海,《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
金小川主編,《打破僵局》(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
泉州市鄭成功學術研究會編,《鄭成功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夏潮基金會編,《二十一世紀兩岸關係展望-「一個中國」原則面面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夏潮基金會,1998)。
徐焰,《台海大戰(上編)》(台北:風雲時代,1992)。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康熙統一台灣歷史研究》(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1997)。
張亞中、李英明,《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張勝彥等編著,《臺灣開發史》(台北:國立空中大學,民85)。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1996)。
連橫,《臺灣通史》(台北:眾文圖書公司,民68)。
郭廷以,《台灣史事概說》(台北:正中書局,民43)。
陳孔立,《台灣歷史與兩岸關係》(北京:台海出版社,1999)。
陳春生,《明鄭復國論》(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59)。
陳國強主編,《民族英雄鄭成功》(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
陳捷先,《不剃頭與兩國論》(台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黃玉齋,《明延平王三世》(台北:海峽學術,2004)。
———,《明鄭與南明》(台北:海峽學術,2004)。
———,《鄭成功與臺灣》(台北:海峽學術,2004)。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歷史研究室編,《鄭成功研究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鄭成功研究論文選續集》(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楊英,《從征實錄》(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民84)。
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清世祖實錄選輯》(台北:大通書局,民73)。
———,《清聖祖實錄選輯》(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民52)。
———,《鄭氏史料續編》(台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52)。
鄧孔昭,《鄭成功與明鄭台灣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
蕭鴻鳴著,《統一:康熙收復台灣》(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簡蕙盈,《明鄭時期台灣之海外貿易及其轉運地位之研究》(台北:台北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89)。
蘇起,《危險邊緣:從兩國論到一邊一國》(台北:天下遠見出版公司,2003)。
蘇起、鄭安國主編,《「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民91)。

三、期刊論文
方  豪,〈明末朝鮮對臺灣的注意〉;載中國一周雜誌社編,《中國一周》(台北:中國一周雜誌社),一0四期,民41年4月。
———,〈明鄭的海權掌握和對外關係〉;載中國一周雜誌社編,《中國一周》(台北:中國一周雜誌社),十八期,民39年8月。
毛一波,〈鄭氏入臺與清廷對策〉;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十一卷四期,1961年12月。
王曾惠,〈明鄭與清和議略談〉;載國防大學編,《國防雜誌》(桃園:國防大學),第十五卷,第一期,1999年7月。
石萬壽,〈明鄭時期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第三十九卷,第四期,1989年12月。
———,〈論明鄭的兵源〉;載大陸雜誌社編,《大陸雜誌》(台北:大陸雜誌),第四十一卷,第六期,1970年。
任  力、吳如嵩,〈康熙統一台灣的戰略策略及其得失〉;http://www.china-week.com/html/01547.htm。
江寧,〈清朝招撫策略和鄭克塽回歸祖國〉;載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研究通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1982年第1期。
江錫賢,〈鄭成功舉義抗清失敗原因探討〉;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五十卷,第三期,1999年9月。
克思明,〈中共內部政經情勢與對台政策的關係〉;載明居正編,《雙贏?雙輸?》(台北:致良出版社,民85)。
呂秀蓮,〈九二共識的「真相」與「假相」〉;刊載「自由時報」,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十一日,第2頁政治新聞版。
宋增璋,〈三藩之役鄭經西征始末〉;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二十七卷,第三期,1976年9月。
李明仁,〈另類的繼承-以明鄭海上利益集團之更迭為例〉;載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史原》(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第21期,1999年2月。
李衍造,〈「康熙攻鄭取臺」史實之研究〉;陸軍學術月刊社編,《陸軍學術月刊》(桃園:陸軍學術月刊社),第396期,1998年8月。
李祖基,〈施琅與清初的大陸移民渡台政策〉;載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號。
李毓中,〈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與菲律賓關係初探〉;載漢學研究中心編,《漢學研究》(台北:漢學研究中心),十六卷二期,民87年12月。
林子侯,〈清荷聯軍謀取臺灣之始末〉;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二十四卷四期,1974年4月。
林呈蓉,〈國姓爺「日本乞師」之再考〉;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十五卷一期,1995年1月。
浦廉一,〈臺灣鄭氏與朝鮮之關係〉;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十一卷四期,1961年4月。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載思與言雜誌社編,《思與言》(台北:思與言雜誌社),第23卷,第1期,1985年5月。
莊金德,〈鄭清和議始末〉;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十二卷,第四期,1961年12月。
逐  原,〈康熙初期的台海兩岸關係〉;載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編,《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號。
陳世岳,〈鄭清間的政治談判(1653-1683)〉;http://www.general.nsysu.edu.tw/plan/plan5.htm。
陳奇祿,〈略述李氏朝鮮資料與明鄭研究〉;載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編,《韓國學報》(台北:中華民國韓國研究學會),第七期,民77年1月。
陳捷先,〈康熙攻台勝利的原因〉;載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0月號。
———,〈清康熙年間有關「台灣問題」的爭論〉;載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編,《歷史月刊》(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7月號。
———,〈略論順治年間的鄭清和議〉;載氏著《清史雜筆》(台北市:學海書局),第六輯,1985年。
章念馳,〈中國現代化艱巨而複雜的整合過程-論國家的最終統一〉;載中國評論通訊社編《中國評論》(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2000年12月號。
———,〈如何理解「大陸與台灣同屬於一個中國」〉;載中國評論通訊社編《中國評論》(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2000年11月號。
———,〈關於國家統一的本質思考〉;載中國評論通訊社編《中國評論》(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2000年8月號。
曾芳苗,〈明鄭與在台荷人的貿易關係〉;載景文技術學院編,《景文技術學院學報》(台北:景文技術學院),十卷二期,民89年4月。
湯熙勇,〈論清康熙時期的納臺爭議與臺灣的開發政策〉;載臺北文獻委員會編,《臺北文獻》(台北:臺北文獻委員會),114期,民84年12月。
童  怡,〈鄭清和議之經緯〉;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六卷,第三期,1955年9月。
楊佳瑜,〈以英國東印度公司史料看鄭經對大陸用兵前的對外貿易及 其困境(1670-1674)〉;載臺灣歷史學會編,《台灣歷史學會通訊》(台北:臺灣歷史學會),第六期,民87年3月。
楊惠如,〈清初海禁政策實施背景之析論〉;載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編,《景女學報》(台北:臺北市立景美女子高級中學),一卷,民90年1月。
萬仲良,〈明鄭敗亡原因之探討〉;載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編,《臺灣文獻》(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第三十二卷第三期,1981年9月。
葉高樹,〈三藩之亂期間鄭經在東南沿海的軍事活動〉;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編,《歷史學報》(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歷史學系),第27期,民88年6月。
賴永祥,〈明鄭征菲企圖〉;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卷一期,民43年1月。
———,〈明鄭時期英國商館記錄〉;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卷四期,民43年4月。
———,〈清荷征鄭始末〉;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卷二、三期,民43年2、3月。
———,〈鄭英通商略史〉;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卷四期,民43年4月。
———,〈雜誌中有關明鄭論著目錄〉;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四卷四期,民43年4月。
———,〈關於臺英通商的最早一個建議〉;載臺灣風物雜誌社編,《臺灣風物》(台北:臺灣風物雜誌社),六卷三、四期,民45年3、4月。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07-05-05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07-05-05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07-05-05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