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807202323444800
DOI 10.6846/tku202300422
論文名稱(中文) 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全英語授課的學科 教學知識之形成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by Practicum Teach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EXECUTIVE MASTER'S PROGRAM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FUTURES DESIG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1
學期 2
出版年 112
研究生(中文) 陳晏真
研究生(英文) Yan-Jhen Chen
學號 704750024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3-06-28
論文頁數 141頁
口試委員 口試委員 - 方志華(fangjw0000@gmail.com )
口試委員 - 陳麗華(newcivichope@gmail.com )
指導教授 - 張月霞(yuehhsiac@gms.tku.edu.tw )
關鍵字(中) 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
全英語授課
學科教學知識
關鍵字(英)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在全英語授課中學科教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研究方法採用質性研究中的訪談法和自我敘事探究,著重觀察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在全英語授課環境中是如何獲得、發展和應用學科教學知識,同時關注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所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本研究結果將提供相應的建議和教育實踐指導,以協助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在全英語授課環境中提升教學效果,透過仔細的訪談和深入的自我敘事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一、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需具備堅實的學科知識和教學策略,以確
    保能有效傳達學科內容。
二、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在全英語授課的環境中,應積極探索和運
    用多樣化的教學資源和方法,例如:多媒體資源和互動式教學,以
    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三、個案國中英語科實習教師應持續進行專業學習和自我省思,以不斷
    提升全英語授課的能力,且應積極與教學實習輔導導師和同儕進行
    經驗交流,分享教學心得和互相學習,一同探討如何改進全英語教
    學實踐。
英文摘要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deeply explore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volves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specifically interviews and self-narrative inquiry. The study focuses on observing how the case study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acquire, develop, and apply subject-specific pedagogical knowledge in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Additionally, the study pays atten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ase study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commendations and educational practice guidelines to assist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in enhancing their teaching effectiveness in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Through careful interviews and in-depth self-narrative analysis, this study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need to possess a solid subject knowledge base and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delivery of subject content.

2.	In a 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environment,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and utilize divers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ethods, such as multimedia materials and interactive instruction, to enhance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outcomes.

3.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practicum teachers should engage in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learning and self-reflection to continually improve their 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skills. They should actively engage in experiences sharing and peer learning with their teaching practicum mentors and colleagues to exchange teaching insights and collectively explore ways to enhance teach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practic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謝誌…………………………………………………………	I
中文摘要……………………………………………………	II
英文摘要……………………………………………………	III
圖目次………………………………………………………	VIII
表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4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4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8
  第一節 學科教學知識的探究………………………………	8
  第二節 英語科教學知識探究………………………………	16
  第三節 全英語授課教學  …………………………………	25
  第四節 教育實習 …………………………………………	3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	37
  第一節 研究方法 …………………………………………	37
  第二節 研究者的角色 ……………………………………	40
  第三節 研究流程 …………………………………………	42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整理  …………………………………	4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	51
  第六節 研究信效度 ………………………………………	53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	55
  第一節 透過觀察課堂經驗發展之全英語授課學科教學知識	57
  第二節 探討全英語授課的教學方法和策略運用……………	68
  第三節 全英語授課的挑戰與機會  ………………………	85
  第四節 對比研究者在私立學校的實習觀課經驗 …………	100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0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0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3
參考文獻 …………………………………………………	122
  第一節 中文部分…………………………………………	122
  第二節 西文部分 …………………………………………	127
	
附錄…………………………………………………………	130
  附錄一 訪談邀請函 ………………………………………	130
  附錄二 訪談大綱 …………………………………………	131
附錄三 研究者全英語授課教學演示教案 ……………………	134
       研究者全英語授課教學演示學習單 …………………	137
附錄四 小圓老師全英語授課教學演示教案 …………………	138
       小圓老師全英語授課教學演示學習單 ………………	140
圖目次
圖2-1-1 學科教學知識發展情形  ……………………………	11
圖3-3-1 研究流程圖…………………………………………	42
圖4-1 全英語授課的學科教學知識形成 …………………………	56
圖4-3-1 小組討論 …………………………………………………	83
圖4-3-2 教師聆聽小組討論 ………………………………………	83
圖5-1-1 小圓老師全英語授課的學科教學知識形成 ……………	104
圖5-1-2 研究者全英語授課的學科教學知識形成	106
表目次
表2-1-1 統整以「實習、學科教學知識」為關鍵字的檢索資料﹒﹒﹒﹒	13
表2-2-1 統整以「國中英語科教學」為關鍵字的檢索資料﹒﹒﹒﹒﹒﹒	22
表2-3-1 統整以「全英語授課」為關鍵字的檢索資料﹒﹒﹒﹒﹒﹒﹒﹒﹒	28
表3-3-1 蒐集資料的項目、來源和工具或管道﹒﹒﹒﹒﹒﹒﹒﹒﹒﹒﹒﹒﹒﹒﹒	43
表3-3-2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	44
表3-3-3 訪談時間表﹒﹒﹒﹒﹒﹒﹒﹒﹒﹒﹒﹒﹒﹒﹒﹒﹒﹒﹒﹒	47
表3-4-1 資料代碼表﹒﹒﹒﹒﹒﹒﹒﹒﹒﹒﹒﹒﹒﹒﹒﹒﹒﹒﹒﹒	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第一節 中文部分
李妙慈、鍾鳳嬌、王國川(2021)。偏鄉國中全英語教學對國中學生英語口說能	力之影響。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4(3),89-117。
李進霖(2003)。探究「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及幼稚園教師資格檢定及教育實習辦	法」兼論中小學教師證照制度的改進之道。學校行政,(25),89-108。
李珀 (2014)。教師專業發展:策略與行動方案。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志嘉(2014)。醫學倫理與知情同意。台北:元照出版社。
王麗雲、徐銘璟(2015)。芬蘭師資培育制度特色及其對臺灣師資培育之啟示。教育實踐與研究,28(1),167-205。
王俐淳(2019)。培養國際移動力人才的一環-全英語授課之配套措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6),63-66。
王淑珍、陳清義(2021)。實習輔導教師制度的理想與現實。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10),64-68。
沈帛穎(2023)。以教學語言與多模態視角檢視國小自然雙語教師教學鷹架之個	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skcyd8。
吳青蓉、張景媛(1997)。英語科專家/生手教師課堂教學之研究。師大學報:教育類,(42),17-33。
何粵東(2005)。敘說研究方法論初探。應用心理研究,25,55-72。
侯勝宗(2012)。見所未見:詮釋性個案研究方法探索。組織與管理,5(1),111-153。
柯宜中、林淑敏(2017)。跨語實踐理念對臺灣英語教學之啟示。英語教學期刊, 41(1), 33-61.
林美淑(2005)。國中自然科教師學科教學知識成長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彰化縣。

林美君(2007)。中等學校教育實習輔導實施現況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	北科技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323k24。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子斌, & 張錦弘(2021)。雙語教育:破除考科思維的20堂雙語課。
	台北:親子天下。
林進材(2019)。活化教學的策略與實踐:學科教學與學科學習知識的視角。課	程與教學,22(1),1-16。

林秀娟(2021)。在臺灣英語文課程使用英語授課:理論與實踐。台北:臺師大雙語	教學研究中心。

邱錦昌(1999)。實習教師教育實習輔導制度之探討。《課程與教學》,2(2),71-84。
邱紹一(2020)。教育實習制度之我見我思。《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0,9(12),	頁 31-38。

胡紹嘉(2008)。敘事、自我與認同:從文本考察到課程探究。台北:秀威。

洪瑞斌、陳筱婷、莊騏嘉(2021)。自我敘說研究中的真實與真理:兼論自我敘說	研究之品質參照標準。《應用心理研究》,56,19-53。

徐敬官(2004)。書寫你的生命故事:自我敘事與身分認同。發表於中華傳播學	會 2004 年會,中華傳播學會,澳門。

徐喬禹(2005)。合作學習與電腦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研	究。﹝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c3z7bx。


徐筱玲(2018年10月22日)。你聽過EMI嗎?一窺全英語授課技巧的眉角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發展。2018年10月22日,取自
	https://ctld.ntnu.edu.tw/活動花絮/10979

莊豐賓(2013)。人體研究法之法理實務研究。﹝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灣博	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4dk6q4。

張雁婷(1998)。教師學科教學知識之研究--以國中英語科為例。﹝碩士論文。	國立師範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zfu678。

張裕程(2016)。台灣師資培育政策20年之回顧與展望(1996~2016)。學校行政,	(104),39-57。

張玉芳(2020)。淺談2030雙語國家政策。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19-21。

許月貴(2014)。英語教師專業核心能力探究-以國中英語教師為例。中等教育,	65(3),18-44。

陳超明(2021)。雙語教育如何前進?。師友雙月刊,(626),28-33。

陳超明、馬可珍(2022)。雙語教育完整手冊:一本教育主管、教學者、家長、學	生必備的手冊。台北:文鶴出版。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出版社。

陳貞君(2013)。國中英語教師國際專案教學的實踐與轉化。《教育實踐與研究》,	2013, 26(2 ),頁67-102。
陳素連(2016)。從學習閱讀者到獨立閱讀者-以英語閱讀教學策略為例。臺灣教	育評論月刊,5(1),160-167。

陳雲珠(2004)。合作學習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寫作表現及態度影響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戚居清(2018)。Make it Possible:國小全英語授課之SOP。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12-118。
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計畫(2016)。 校園學術倫理教育與	機制發展計畫。2016年3月27日。取自: http://hss.edu.tw/wSite/mp?mp=7
教育部(2018)。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語文領域-英語文。
教育部(2011)。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黃金十年 百年樹人。
教育部(2021)。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與就業輔導處(201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的理念與實踐。中等教育,62(1),154-156。
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人事行政總處、考選部、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2021)。 2030雙語政策整體推動方案。
國發會綜合規劃處(2021)。2030雙語國家政策。台灣經濟論衡,19(3),4-13。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11)。國中小英語課採全英語授課參考手冊。
曹嘉秀 (2006)。過程導向法及成品導向法對提升英文寫作能力之差別效益。 師	大學報: 教育類, 51(1), 23-39。
黃怡靜(2006)。促進教師知識成長之個案研究。《元培學報》,2006,13,59-70。
黃琇屏(2021)。公立中小學雙語教育實施現況與挑戰。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021,	10(12),頁 06-11。
閔慧慈 (2009)。兼容並蓄之英語寫作教學方式。 教育研究集刊, (55:1),	63-95。
簡紅珠(2002)。教師知識的不同詮釋與研究方法。課程與教學,5(3),1-15+125。

廖昭永(2003)。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童寫作創造力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嘉義大學﹞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https://hdl.handle.net/11296/w8pq74。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師大書苑。

鄭崇趁(2018)。教育4.0:新五倫‧智慧創客學校。台北市:心理。

蔡俊傑、張瀚元(2018)。研究新趨勢-三角檢證法與混合研究法。體育學系系	刊,(17),25-39。

闕帝丰(2022年8月24日)。看見EM全英授課的挑戰與解方。CAVES CONNECT,	教學診療室。2022年8月24日,取自	https://cavesconnect.cavesbooks.com.tw/cet-clinic-bilingual-emi-	教學診療室-看見-emi-全英授課的挑戰與解方/
羅綸新(2001)。教育實習理論與實務之探討。教育科學期刊,1(2),43-59。

簡正鎰. (2005). 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 輔導季刊, 41(1), 	47-57.
饒見維(2005)。從“教師專業發展”的觀點初探如何協助在職教師提昇“情緒	涵養”。教育科學期刊,5(2),138-153。

謝紫菱(2005)。變革與挑戰:新制教育實習輔導制度評析。學校行政,(40),	226-238。

魏豐閔、施登堯(2011)。Shulman 學科教學知識 (PCK)內涵剖析。中華體育季刊,25(4),760-773。















第二節 西文部分
Brown, H. D. (200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5th Ed.). New York: Longman
Burns, & Richards, J. C. (2009). The Cambridge guide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Burns & J. C. Richards,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nale, M., & Swain, M. (1980).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 Applied Linguistics, 1, 1-47.

Chang, H. (2008). Autoethnography as method. Walnut Creek, CA: Left Cost Press.

Choi, J., & Yi, Y. (2016). Teachers' integration of multimodality into classroom 	practices for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s. Tesol Journal, 7(2), 304-327.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2004)。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	(蔡敏玲、余曉雯譯)。台北: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於2000)

Cochran, K. F., DeRuiter, J. A., & King, R. A. (1993).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ing: 	An integrative model for teacher preparatio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4(4), 263-272.

Early, M., Kendrick, M., & Potts, D. (2015). Multimodality: Out from the margins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Tesol Quarterly, 447-460.

Grossman, P. L., Smagorinsky, P., & Valencia, S. (1999). Appropriating tools for teaching English: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learning to teach. American journal of education, 108(1), 1-29.

Gudmundsdottir, S. & Shulman, L. 1987.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in Social 
  Studies.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1, 59‐70. 

Harmer. (1998). How to teach English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Longman.

Harmer, J. (2008). How to teach English (Vol. 62, No. 3, pp. 313-31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lliday. (2005). The Struggle to teach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wey, K. R., & Grossman, P. L. (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ces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 24-31.
Lichtman, M. (2009).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A User’s Guide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Inc.

Long, M. H., & Porter, P. A. (1985). Group work, interlanguage talk,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ESOL quarterly, 19(2), 207-228.

Magnusson, S. J., Borko, H., Krajcik, J. S., & Layman, J. W. (1994). Developing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eacher knowledge and instruction on 	student knowledge development. Unpublished manuscript.

Mattsson, M., Eilertsen, T. V., & Rorrison, D. (Eds.). (2012). A practicum turn in 	teacher education (Vol. 6).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Richard-Amato, P. A. (1988). Making It Happen: Interaction in the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gman Inc., 95 Church St., White Plains, NY 10601-1505..

Richardson, T., Dann, B., Dann, C., & O'Neill, S. (Eds.). (2017).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es for Pre-Service Teacher Practicum Feedback: 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Emerging Research and Opportunities.

Sarkim, T. (2020). Developing teachers' PCK about STEM teaching approach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sign research.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1470(1)

Stern, H. H. (1983).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Historic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applied linguistic researc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royan, F. J., Cammarata, L., & Martel, J. (2017). Integration PCK: Modeling the 	knowledge (s) underlying a world language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CBI.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50(2), 458-476.

Wall, S. (2006). An autoethnography on learning about autoethnograph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 5(2), 146-160.

Willis, J. (1981). Teaching English through English (Vol. 8). Harlow: Longman.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繳交授權書後, 於網際網路立即公開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