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707201613450100 |
---|---|
DOI | 10.6846/TKU.2016.00450 |
論文名稱(中文) | 員工工作輪調對授信風險因素認知的影響:以知識慣性為中介變數 |
論文名稱(英文) | Employee's job rotation effect on the perception of credit risk factors:The mediating effect of knowledge inertia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4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5 |
研究生(中文) | 陳彥雯 |
研究生(英文) | Yen-Wen Chan |
學號 | 703610427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6-06-03 |
論文頁數 | 77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黃曼琴
委員 - 徐達光 委員 - 李雅婷 |
關鍵字(中) |
消費性貸款 授信風險因素 工作輪調 知識慣性 |
關鍵字(英) |
Consumer loans Credit risk factors Job rotation Knowledge inertia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消費者貸款因利差較高、具高收益性,且產品多樣化,目前已成為各銀行主力發展業務,加上現代個人消費需求增加,消費性貸款餘額逐年增加。放款案件之良窳對於銀行的收益具有相當大的影響,故放款人員對於授信風險因素的認知相對之重要。 本研究目的主要探討放款人員其對相關授信風險因素的重要性是否會因工作輪調後會有所改變。以問卷調查法,針對本國銀行放款人員進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 1、銀行放款人員對工作輪調具有正面認知。 2、工作輪調對銀行放款人員的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的認知是有正向影響的。 3、經驗慣性越高,銀行放款人員對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的認知越高。 4、知識慣性對於銀行放款人員於工作輪調影響其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認知的改變具有中介效果。 5、職務不同,其對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的高低有所不同。 |
英文摘要 |
Consumer loans are high interest rate, high profitability and diverse products. It has become the main business development in the bank. Due to the individual consumption demand increase, the consumer loans also increase years by years. Because quality controlling of loan have a huge impact for bank’s earning,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bank lending staffs have known the credit risk factor. The research purpose that if the job rotation and knowledge inertia will be influence the credit risk factors or not. The investigation of domestic bank lending staff been analyzed by questionnaire.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the following: 1、Bank lending staff has positive perception of job rotation. 2、Bank lending staff”s perception of job rotation have positive impact effect to the importance of credit risk factors perception. 3、Bank lending staff with the more experience inertia, the more importance of credit risk factors perception they have. 4、Bank lending staff”s knowledge inertia does mediate the relation between staff”s perception of job rota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credit risk factors. 5、Different position lever of bank lending staff have different importance of credit risk factors perception.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目錄 I 表目錄 I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消費性貸款授信評估原則 8 第二節 工作輪調 15 第三節 組織慣性與知識慣性 24 第三章 研究方法 28 第一節 研究架構 28 第二節 研究假設 29 第三節 問卷設計 30 第四節 研究對象 35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36 第四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39 第一節 研究樣本描述性分析 39 第二節 因素及信度分析 42 第三節 各研究變數之描述性統計分析 47 第四節 人口統計變項差異分析 51 第五節 各研究變項之相關性分析 55 第六節 各研究變項之迴歸分析 56 第七節 研究假設驗證結果 6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62 第一節 研究結論 62 第二節 管理意涵 65 第三節 研究限制及未來研究建議 67 參考文獻 68 中文文獻 68 英文文獻 73 附錄-問卷 74 表目錄 表2-1:消費者貸款特性 9 表2-2:工作輪調意涵 17 表2-2:工作輪調意涵(續) 18 表2-2:工作輪調意涵(續) 19 表2-3:組織慣性的定義 24 表2-3:組織慣性的定義(續) 25 表3-1: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衡量題項 31 表3-2:工作輪調之衡量題項 32 表3-3:知識慣性之衡量題項 33 表3-4:專家問卷評鑑名單 34 表4-1-1:問卷回收情形統計表 39 表4-1-2:受訪者性別分佈表 40 表4-1-3:受訪者服務年資分佈表 40 表4-1-4:受訪者現任職務與服務年資分佈表 41 表4-1-5:受訪者工作輪調次數分佈表 41 表4-1-6:受訪人員現任職務分佈表 41 表4-2-1:工作輪調認知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2 表4-2-2:工作輪調認知之因素分析 43 表4-2-3: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3 表4-2-4: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之因素分析 44 表4-2-5:知識慣性KMO 與 Bartlett 檢定 45 表4-2-6:知識慣性之因素分析 46 表4-3-1:工作輪調認知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 47 表4-3-2: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認知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 48 表4-3-3:知識慣性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 49 表4-3-3:知識慣性平均數及標準差分析(續) 50 表4-4-1:性別與各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51 表4-4-2:服務年資與各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52 表4-4-3:輪調次數與各變數之差異性分析 53 表4-4-4:現任職務與各變項之差異性分析 54 表4-5-1:各研究變項間之相關分析 55 表4-6-1:工作輪調認知與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認知之迴歸分析結果 56 表4-6-2:工作輪調認知對知識慣性(各構面)之迴歸分析結果 57 表4-6-3:知識慣性(各構面)與授信風險因素重要性認知之迴歸分析結果 58 表4-6-4:人口統計變項與結果變項之相關分析 58 表4-6-5 知識慣性(子構面)中介分析結果-經驗慣性 59 表4-6-6 知識慣性(子構面)中介分析結果-學習慣性 60 表4-7-1:各研究各項假設的驗證結果 61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7 圖3-1:本研究架構圖 28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王美惠(2010)。臺北市國民中學行政公務人員工作輪調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王世慧(2014)。國民小學行政人員工作輪調與行政效能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中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朱婉菁、蘇惠娟、謝秉蓉(2007)。探討知識慣性與個人創造力之研究 -以工作動機與工作特性為干擾因素 。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全球商業經營管理學報 ,p105-116。 何苔麗(2012)。銀行投資人購買共同基金影響因素之研究。中華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中華科技大學學刊,教授發表期刊。 何瑞枝(2008)。工作輪調對組織公民行為影響之研究。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統雄(1995)。「態度與行為研究的信度與效度:理論、反應、反省」。民意測驗月刊夏季。 李佩雯(2014)。工作輪調與組織內部控制關聯性之研究-以台灣L銀行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會計系,碩士論文。 李長貴(2000)。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生產力與競爭力。台北:華泰文化。 李正綱、張曉芸、康嘉琦(2002)。工作輪調與工作滿足關係之研究。景文技術學院學報,12,p13-16。 李逸如(2005)。醫師對輪調訓練知覺、工作滿足及組織承諾之研究一以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立勝(2012)。高階主管工作輪調對知識分享的影響之探索性研究-以台灣TFT-LCD製造商C公司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林勉今(2004)。消費性貸款授信風險評估之研究—以X銀行為例。大同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俊吉(2002)。銀行對企業授信產生逾期放款之認知因素分析。國立中山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思惟(2009。信用評分與信用風險管理。金融聯合徵信雙月刊四月號。 林雅萍(2007)。高科技產業吸收能力對組織創新能力影響之研究:以知識慣性、執行力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金穗(2012)。教師知識慣性、學校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國小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第43卷第二期,p55-85。 金融研訓院(2007)。授信實務概要。台北:財團法人金融研訓院。 林俊辰(2010)。無擔保小額信用貸款違約預警模型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瑛琪(2008)。人力資源管理(三版)。台北:全華出版社 范迪嫈(2010)。克服組織慣性以強化商業模式創新之研究:組織學習的觀點。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商務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紀明德(2009)。大學校院學生事務人員工作輪調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涂金堂(2010)。SPSS與量化研究。一版。台北市:五南。 馬瑞雲(2008)。公務人員職務輪調制度之研究。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逸文(2000)。銀行授信之風險管理。台灣金融財務季刊,第一輯第一期,p.87-97。 陳綉藝(2009)。採購人員專業管理制度與職務輪調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以國立高級中等學校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 陳彩怡(2004)。工作輪調對社會網路利益、生涯成功與離職傾向關係之研究-以銀行從業人員為例。銘傳大學國際企業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麒任(2010)。教育訓練、標準作業程序、知識慣性、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以高高屏消防人員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文彥(2009)。行政與教師是兩個世界?從工作輪調談起。新竹教育電子報,2014年3月8日。 陳怡安(2008) 考量風險變數之銀行小額信用貸款評分模型。臺灣銀行季刊第六十二卷第二期。 陳俐文(2005)。國稅稽徵人員工作輪調、工作滿足與組織承諾之探討。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立玟(2012)。國立大學行政人員知覺主管領導型態與工作倦怠、工作輪調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幼蓉(2005)。國民小學組織慣性與教師變革接受度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陸洛(2008)。管理小撇步—活用工作輪調再造士氣。T&D飛訊,p70-71。 張寶誠(2013)。擺脫組織慣性 從成功到卓越。知識管理中心,創新經營專欄。 張永琮(2011)。消費性貸款產品設計及營業單位執行貫徹之研究-以房屋擔保貸款為例。嶺東科技大學 國際企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家民(2011)。員警工作輪調、組織文化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英忠(1998)。現代人力資源管理。台北:華泰書局。 黃隆憲(2006)。消費者小額信用貸款授信模式之研究。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財務管理所,碩士 詹雅雯(2007)。探討工作輪調對於組織人力運用效益之影響-以E銀行為例。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 傅肅良(1989)。員工激勵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董必文(2012)。教育訓練、知識慣性、績效表現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金門縣消防局為例。國立高雄大學高階經營管理碩士,碩士論文。 彭世文(2008)。消費性金融之個人信用因素分析—以小型信用貸款為例。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淵清(2010)。國民小學教師工作輪調、公平認知與工作滿意之相關性研究。中華大學科技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主行(2000)。國際觀光旅館員工對工作輪調與生涯發展關係之認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皇賓(2002)。人工作輪調對員工生涯發展結果影響之探討-以台灣國產汽車前五大製造業為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貴明(2007)。員工個人差異、工作滿意度與輪調意願的關聯探討。國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蔣智偉(2013)。教育訓練作業程序及知識慣性對工作績效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虞邦祥(2012)。策略聯盟所引發的組織改變:組織慣性之化解。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述賢、畢吳琛、劉志堂(2004)。知識慣性、組織學習、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科技整合管理國際研討會期刊,p289-314。 許三源(2011)。高科技產業中階主管創業家特質、知識慣性與創新行為關係之研究-跨界活動觀點。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榮泰生(2009)。SPSS與研究方法。二版。台北市:五南。 蔡佳蓉、李玲玲、陳為賢(1994)。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工作輪調實施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圖書館通訊,13,p21-32。 蔡怡婷(2013)。公部門基層人士主管工作輪調認知與工作績效之研究-以自我效能為干擾變項。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人力與知識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承佑(2006)。大學職員工作輪調制度認知、組織公平與輪調意願之相關性研究─以北部地區大學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系,碩士論文。 蔡尚桓(2013)。無擔保個人信用貸款影響因子之實證研究。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碩士論文。 鄭仁偉,陳家聲(1999)。組織慣性特徵研究。企业管理学报,44, p1-38。 鄭仁偉(1995)。組織自主改變、組織慣性與改變績效的關係:台灣電子業推動ISO9000認證活動實證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鄭耀男(2000)。中小學組織慣性與效能之研究-以台南市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國民教育集刊,8,p197-228。 劉士吟(2006)。高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管理活動、研發人員創造力對組織創新能力影響之研究:以知識慣性為干擾變項。國立彰化師範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潘月秋(2009)。工作輪調、工作滿意與工作績效之關係-以台南地區護理人員為例。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明暘(2011)。商業銀行個人消費性貸款違約因素之探討。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金融資訊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邦友(2003)。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 謝宜君(2013)。組織的關係是資產?還是負債?。嶺東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管理與系統第二十卷 第一期 p55-87。 羅金川(2005)。個人消費性信用貸款授信風險之評估--以國內某銀行消費金融部、門之案件為例。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班,碩士論文。 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公會全國聯合會(2000)。會員授信準則。 英文文獻 Burke, L. A. (1997). Developing high-potential employees in the newbusiness reality. Business Horizons, 40(2), 18-24. Bennett ,S.(2003).‘Training Strategies for Tomorrow’, Bradford, 17 (4):pp.7-24. Eby, L. T. and Russell. J. E. A. (2000).“Predictors of employee willingness torelocated for the firm,”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Vol. 57, pp. 42-61. Hannan, M. T. and Freeman, J.,(1984).“Structural Inertia and Organizational Change,”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Vol. 49, No. 2, , pp. 149-164. Liao, S. H. (2002). Problem solving and knowledge inertia.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2(1), 21-31. McKenzie, R. B. and Lee, D. R. (1998).Managing Through Incentives: How to Develop a More Collaborative, Productive, and Profitable Organ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Press. Noe, R. A. and Barber, A. E. (1993).“An Investigation of The Factors of Influencing Employee’s Willingness to Accept Mobility Opportunities,” Personnel Psychology, Vol. 41, pp. 159-175.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