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606202121460500 |
---|---|
DOI | 10.6846/TKU.2021.00345 |
論文名稱(中文) | 國小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作為親師溝通管道之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Using LINE as a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ool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9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0 |
研究生(中文) | 蘇至柔 |
研究生(英文) | Chih-Jou Su |
學號 | 708750103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1-06-08 |
論文頁數 | 142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曾聖翔
委員 - 黃儒傑 委員 - 陳瑞貴 |
關鍵字(中) |
LINE 親師溝通 國小低年級導師 |
關鍵字(英) |
LINE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在溝通軟件不斷的推陳出新下,國小低年級導師也紛紛將科技融入親師溝通中。本研究以國小低年級導師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小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作為親師溝通之理由、方式、對導師之影響、對親師溝通之影響為本研究目的,而過程中採用質性研究,以半結構深度訪談收集資料,再採質性資料分析與歸納,歸納結論如下: 一、LINE之即時回饋、雙向互動、免費、隱私性的等特性,能增進親師間溝通之頻率,使親師生三方互相熟悉,再加上有利於低年導師彈性調配時間,這些因素助於提高國小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之意願。 二、由於個人習慣與班級模式之差異,導師間在使用LINE之規範上也略有不同,大致為時間規範、省略罐頭訊息、家長知後回覆,明確之使用規範,能讓班級群組經營起來更輕鬆。 三、LINE能為親師溝通搭建一座友善橋樑,拉近親師間距離,凝聚班級共識,進而提升學生學習成效、協助班級教學。 四、LINE應用於親師溝通上,仍有許多不足,應兼採其他溝通管道,多方並行,猶如面談、聯絡簿、電話等,補足LINE之不足。 五、導師們均肯定LINE之功能與多種特性,同時推薦給現場低年級導師們。 最後,研究者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之建議,讓學校單位、現場導師與未來研究者之參考。 |
英文摘要 |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teachers have integrated ICT into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use of LINE fo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regarding the reasons and methods of using LINE for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the impact of using LINE on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Qualitative research were used 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depth interviews. After analysis and induction,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The feature of LINE such as instant feedback, Two-way interaction, cost free, Privacy can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and make the three parties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In addition, it is also flexible to manage time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the lower grades. These factors help increase the teachers’ willngess to use LINE. 2.Due to differences with personal habits and class management, will have slightly different rule to using line with each teacher. Such as Communication time, canned omitted, and reply message after they know. Clear usage rules make it easier for class management. 3.Using LINE can build a friendly bridge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close the distance between parents and teachers, consolidate the consensus of the class, and the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and assist class teaching. 4.There are many shortcomings in the application of LINE to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Other communication way should be used in parallel, such as face-to-face interviews, homebooks, phone calls, etc., to make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LINE. 5.The teachers all affirmed the functions and various features of LINE, and also recommended to the first and second grade teachers. Finally, this study provides several conclusions of the results as references fo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rther studies.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V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限制與處理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親師關係之教育意義與理論基礎 11 第二節 親師溝通及其相關研究 21 第三節 即時通訊軟體LINE在親師溝通之應用 39 第三章 研究設計 5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55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對象 58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1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70 第五節 研究倫理 75 第四章 資料分析 77 第一節 國小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之理由 77 第二節 國小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之方式 91 第三節 使用LINE對國小低年級導師產生之影響 106 第四節 使用LINE對親師溝通產生之影響 114 第五節 總結:LINE之輔助功能 11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1 第一節 結論 121 第二節 建議 125 參考文獻 129 一、 中文部分 129 二、 英文部分 134 三、 網路部分 137 附錄 138 附錄一 訪談同意書 138 附錄二 家長同意書 13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140 表次 表2-1 使用LINE作為親師溝通管道之相關研究整理 42 表3-1 受訪教師背景一覽表 60 表3-2 訪談型式:連續性模式 63 表3-3 低年級作息表 64 表3-4 中年級作息表 64 表3-5 教師訪談時間表 64 表3-6 訪談大綱 66 表3-7 訪談編碼表 72 表4-1 低年級導師使用LINE與家長溝通之內容 95 表4-2 對導師之正面協助統計 107 表4-3 對導師之負面影響統計 110 圖次 圖 2-1 親師關係的類型圖 17 圖 2-2 親師關係與溝通的型態 19 圖 2-3 衝突觀念演進圖 35 圖 3-1 訪談大綱研究架構圖 56 圖 3-2 研究實施流程圖 57 圖 4-1 T4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79 圖 4-2 T1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79 圖 4-3 T2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0 圖 4-4 T6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2 圖 4-5 T2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2 圖 4-6 T6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3 圖 4-7 T5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5 圖 4-8 T5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8 圖 4-9 T6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88 圖 4-10 T1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91 圖 4-11 T2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93 圖 4-12 T5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94 圖 4-13 T6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97 圖 4-14 T3導師班級聊天室 99 圖 4-15 T4導師班級聊天室 100 圖 4-16 T6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102 圖 4-17 T3導師班級聊天室截圖 106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分 丁一顧、張德銳(2006)。臨床視導對國小實習教師教學效能影響之研究。師大 學報,51(2),219-236。 丁明勇、鄭毅萍譯(2009)。組織行為學。臺北:麥格羅希爾。 McShane, S. L. &Von Glinow, M. A. (2000).Organizational behavior. Boston :Irwin/McGraw-Hill. 王文科(1987)。教育研究法。高雄:復文。 王文科(1989)。學習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文科(1994)。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王萬清(2013)。下班時間溝通親師零距離。師友月刊,556,20-24。 王淑靜(2014)。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建立親師溝通平台之研究-以Line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元智大學,桃園市。 王雅葶(2017)。運用科技接受模式探討教保服務人員使用社群軟體之親師溝通 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王宥鈞 (2015)。國中教師使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師溝通之行為意圖及滿意度 研究。中華大學科技,新竹。 王淑俐(1994a)。親師間為什麼難以啟齒?—親師溝通(一)。師友月刊,321, 24-29。 王淑俐(1995)。為師最樂—現代師生倫理與溝通技巧—。臺北市:南宏。 王淑俐(2012)。人際關係與溝通(第三版)。台北:三民書局。 王雲東(2007)。社會研究方法:量化與質性取向及其應用。臺北:威仕曼文化。 江岱蓉(2013)。臺北市公立幼兒園親師溝通情況與因應溝通障礙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伍鴻麟(2002)。桃園縣國小家長參與學校教育及親師互動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朱珊妮(2002)。一個幼稚園班級中親師溝通的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 李天任、藍莘(譯)(1995)。大眾媒體研究(原作者:Roger. D. Wimmer)。 台北市:亞太圖書。 李錫津(1997)。有溝不一定會通—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班級經營,2(1), 10-14。 李美華(譯)(1998)。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上)(原作者:Earl Babbie)。台北市:時英。 李宗鴻(2002)。尊重是互動的開始-班級親師溝通的方式。師友月刊,1,75-77。 李佳琪(2002)。增進親師合作。載於張新仁(主編),班級經營(頁307-363)。 臺北市:五南圖書。 李宛霖(2016)。影響國中小教師使用行動通訊軟體LINE於親師溝通之因素研 究。大葉大學,彰化。 吳春助、林淑女(1992)。台北市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與家長溝通之調查研究。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宗立(2002)。親師溝通的障礙與突破。台灣教育,616,48-54。 吳明隆(2006)。國小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3,33-66。 吳明隆(2013)。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淑文(2014)。幼兒園教師與家長應用即時通訊軟體溝通經驗之探討。國立嘉 義大學,嘉義市。 何淑禎(2004)。從混沌理論的觀點看親師溝通。國教輔導,43(3),48-51。 何麗君(2005)。溝通媒介認知、人際溝通能力、溝通滿足對自我效能影響之研 究-以電子資訊業與銀行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台北市。 邱書璇(譯)(1996)。親職教育: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Home, School and Community Relations)(原作者:Carol Gestwicki)。臺北:揚智。 林明地(1999)。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研究與實際:對教育改革的啟示。教育研究 資訊,7(2),61-79。 林進材(2000)。教育大辭書。臺北市:文景書局。 林進財(2005)。班級經營。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建平(1996)。親師關係及溝通。國教月刊,43,1-6。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 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淑馨(2010)。質性研究:理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 周崇儒(1999)。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師溝通。教育實習輔導季刊,5(3),1-8。 邱麗娃(1998)。展開一張親師溝通網。載於徐綺穗(主編),班級經營─理論 與實務(頁61-265)。臺南市:南師院輔導處。 洪千惠(2006)。國小一年級教師營造親師關係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嘉 義。 姜政光(2008)。高雄市國民小學教師對親師衝突知覺與親師溝通效能關係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胡幼慧、姚美華(1996)。一些質性方法上的思考。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 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59-170)。台北:巨流。 胡惠君(2015)。察覺App使用者之心智模式:以即時通訊軟體LINE為例。設 計學報,20(2),25-42。 孫愛盈(2016)。以IS持續使用模式探討國小教師持續採用即時通訊軟體進行親 師溝通意圖之研究-以嘉義縣國小教師為例。南華大學,嘉義。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徐西森、連廷嘉、陳仙子、劉雅瑩(2002)。人際關係的理論與實務。臺北:心理。 徐綺穗(1996)。從人際溝通的互動模式探討親師溝通的障礙與對策。初等教育 學報,9,207-227。 徐千惠著,鄭燿男、陳怡靖編著(2006)。班級經營:管理與實務取向。臺北市: 華騰文化。 涂怡如(2000)。論親師溝通的理論與實務。國教之友,51(4),14-22。 席汝楫(1997)。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台北:五南出版社。 張拉士(2002)。親師溝通的理念、反省與實踐-從教改趨勢和教育現場談起。師說,163,7-10。 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台灣東華書局。 張民杰(2005)。班級經營-學說與案例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憲庭(2006)。親師溝通與學生管教。師說,195,37-39。 張慧玉(2017)。嘉義特殊教育學校關係行銷對家長滿意度影響之研究-以親師溝 通為調節效果(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陳明聰(1997)。身心障礙教育中父母參與的重要性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特殊教 育季刊,64,21-27。 陳皎眉、鍾思嘉(1997)。人際關係。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嘉芬(2003)。國民小學教師教學效能與親師溝通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陳春梅、林淑珍(2006)。親師互動策略之探討-教師與家長的家庭功課。台北市 立松山農工高級職業學校。取自http://aca4.saihs.edu.tw/ 陳啟榮(2011)。淺談怪獸家長。中等教育,62(2),156-163。 陳幼琪、鄭永熏(2016)。國小教師使用LINE作為親師溝通管道之行為意向及 其對班級經營成效之影響-以家長參與為中介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建 國科技大學,彰化縣。 曹常仁(1994)。親師關係之經營。國教之聲,27(3),8-17。 郭淑娥(1999)。以現況談電子聯絡簿實施之可行性。國教新知,46(l),101-104。 郭素文(2004)。運用班級通訊電子報促進親師溝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台北師範學院,台北市。 黃淑華(2006)。國民小學低年級教師親師關係與溝通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 學,台北。 畢恆達(2017)。詮釋學與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楊錦登(2000)。人際關係相關理論之探討。國教輔導,38(5),45-52。 楊清貴(2008)。幼稚園教師使用班級網站進行親師溝通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楊嫊薰(2007)。國民中學教師對家長參與學校教育之法規認知、權利態度與親 師溝通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美雪、蔡雯婷(2020)。智慧型手機通訊軟體使用者之社會臨場感與愉悅感之 研究-以LINE即時通訊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2(1),35-50。 鄒勝峰(2006)。高雄市國小應用行動聯絡簿在親師溝通上之範疇與障礙因素研 究。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2005),138-145。 趙聖秋(1998)。國民小學家長與教師親師溝通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臺北市。 廖麗雲(2011)。親師溝通從友善開始。師友月刊,532,95-97。 鄧郁敦(1976)。台北市立國民中學暨私立初中學校與家庭聯繫之調查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玉疊、郭慶發(1994)。班級經營-做個稱職的老師。台北:心理。 蔡培村(2000)。人際關係。高雄:復文。 蔡瑞榮(2002)。疏通溝通管道-親師線上三贏。師說,163,5-6。 蔡麗霜(2003)。親師溝通三部曲。幼教資訊,153,26-37。 蔡昌宏(2015)。運用網路即時通訊軟體對親師溝通影響之研究:以新北市某區 公立幼兒園為例。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新竹市。 劉慈惠(2001)。學校與家庭互動的不同信念與類型。國教世紀,196,61-71。 歐用生(1995)。內容分析法。載於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頁 229-254)。台北:師大書苑。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蔡至欣、賴玲玲(2011)。虛擬社群的資訊分享行為。圖書資訊學刊,9(1),161-196。 盧玉琴(2003)。國民小學親師互動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 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市。 鍾倫納(1993)。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台北:臺灣商務。 戴清江(1984)。我國國民中學學校溝通聯繫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 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第三版)。臺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謝雅絮(2014)。高雄市國小教師運用LINE於親師溝通之研究。高苑科技大學, 高雄市。 蘇愛秋(2001)。開放的親職教育。臺北市:信誼。 二、 英文部分 Berg, B.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Boston: Allyn & Bacon. Davis, F. 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IS Quarterly, 13(3), 319-340. Davis, F. D., Bagozzi R.P., & Warshaw P.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 982-1003. Doi: 10.1287/mnsc.35.8.982 Epstein, J. L., & Becker ,H. J. (1982). Teachers’ reported practices on parent involvement: Problems and possibilities.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83,103-113. Erlandson, David A., Harris, Edward L., Skipper, Barbara L., & Allen, Steve D. (1993). Doing Naturalistic Inquiry: A Guide to Methods. Thousand Oaks, CA: Sage. Francis S. Dalisay (2012). The Spiral of Silence and Conflict Avoidance : Examining Antacedents of Opinion Expression Concerning the U.S. Military Buildup in the Pacific Island of Guam.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 60(4), 481-503. Gotts, E. E.(1983). Parent involvement helps. Parent and Learning News,1,1-7. Homans, G. C.(1961). Social Behavior : Its Elementary Form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World, Print. Sociology, 597-606. Holahan, M.E.F.(1992). An analysis of parent-teacher communication.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Hatch, J. A. (2002). Do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Education Settings, Albany, New York: SUNY Ho, L. H., Hung, C. L., & Chen, H.C. (2013). Using theoretical models to examine the acceptance behavior of mobile phone messaging to enhance parent–teacher interactions. Computers & Education, 61, 105-114. Jones, V. F., & Jones, L. S. (1995). Comprehensive classroom management: Creating positive learning environments for all student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ncoln, Y. S., & Guba, E. G. (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Newbury, CA: Sage. Lamude, K. G., Daniels, T. D., and Smilowitz, M. (1995), “Subordinates‟ Satisfaction with communication and managers‟ relational message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1, 467-471. Mead, G. H.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nning, B.H.(1985). Conducting a worthwhile parent-teacher conference. Education, 105(4), 342-348. Malhotra, N. K. (1993). Marketing Research: An Applied Orientation.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Marlow, E.(2003). Teacher involvement to evaluate achievement. Education, 124(1), 137-142. Mooney, A. C., Holahan, P. J. & Amason, A. C. (2007). Don't take it personally: Exploring cognitive conflict as a mediator of affective conflict.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44(5), 733-758. Minichiello, V., Aroni, R., Timewell, E., & Alexander, L. (1995) In-depth Interviewing (2nd ed.). South Melbourne: Longman. Nitza, D., & Roman, Y. (2017). Who needs parent-teacher meetings in the technological e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6,(1),153-162. Doi:10.5430/ijhe.v6n1p153 Purnell, R.F., & Gotts, E.E.(1985). Preparation and role of school personal for effective school-family relation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Chicago.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62 000) Powell, D(2003). Relations between families and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Connecting with Parents, 141-154. Retrieved from http://ceep.crc.uiuc.edu/pubs/connecting/powell.pdf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2nd , Newbury Park, CA: Sage. Power, T. J., & Bartholomew, K. L. (1987). Family-school relationship patterns: An ecological assess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4),498-512. Paul, B. (2016). Using technology for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among schools, parents, and the commun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https://search.proquest.com/docview/1805050268 Schutz, W. C. (1960). A three-dimensional theory of interpersonal behavior. New York: Holt. Shea, T.M., & Bauer, A.M.(1985). Parents and teachers of exceptional students -A handbook for involvement. MA:Allyn & Bacon. Strauss, A., & Corbin, J. M. (1990).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Thousand Oaks, CA, US : Sage Publications, Inc. Putnam, L. L. (2006). Definitions and approaches to conflict and communication. The Sage handbook of conflict communication : Integrat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32. Silvern, Steven B.(1988). Continuity/Discontinuity between Home and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Environments.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2),147-159. Swap, S. M.(1993). Developing home-school partnership: From concepts to practice.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三、 網路部分 四季文教雜誌社編輯部(2002)。 親師溝通大步走。四季兒童教育專刊(11),31-42。 維基百科。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ki/LINE 財團法人台灣網路資訊中心(2019)。取自 https://report.twnic.tw/2019/assets/download/TWNIC_TaiwanInternetReport_201 9_CH.pdf 陳展宇(2016)。親師溝通的困境,老師可以這樣做。獨立評論@天下。 取自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4575/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