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602200619540200 |
---|---|
DOI | 10.6846/TKU.2006.01082 |
論文名稱(中文) |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之比較研究(1986 ~ 2004) |
論文名稱(英文) |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ainland China Policy between KMT and DPP 1986~2004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4 |
學期 | 1 |
出版年 | 95 |
研究生(中文) | 徐幸玲 |
研究生(英文) | Hsin -Ling Hsu |
學號 | 791240277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05-12-29 |
論文頁數 | 214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張五岳
委員 - 趙春山 委員 - 顏建發 |
關鍵字(中) |
大陸政策 國民黨 民進黨 政策轉變 政策分析 |
關鍵字(英) |
Mainland China Policy KMT DPP policy change policy analysis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民國八十九年三月十八日第二屆民選總統大選,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先生當選中華民國第十任總統,民進黨由臺灣第一大反對黨躍升成為中華民國執政黨,實現中華民國首次政黨輪替。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與威權體制正式走向歷史;長期堅持「一中一臺」臺獨論述的政黨民進黨,也終於獲得實質發聲與經營政治理念的舞臺。但是,民進黨強調的「臺獨黨綱」基本立場與過去國民黨主政時期主張國家統一的大陸政策有了顯著的矛盾與衝突。 就國內政治而言,目前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基本上仍然屬於政府強力主導的政治性事務。民進黨成立前,國民黨在充分掌握國家資源情況下,得以隻手掌握制訂大陸政策的大權;民進黨成立後,其關於臺灣前途與兩岸關係的言論闡述,不但提供臺灣前途一個全新選擇,同時也製造兩岸關係與亞太安全的全新變數。 因此,基於歷史推演,基於比較多面性,本研究將試圖藉由以下幾個主要命題做深入探討,以求研究之充實與全面。 一.大陸政策的意義與屬性; 二.尋找國民黨、民進黨追隨時間腳步的推演,其兩黨於大陸政策之 演進脈絡與政策本身的變與不變; 三.尋找影響國民黨、民進黨大陸政策制定的因子。從兩黨各自影響大陸政策制定之因子當中,試圖找出兩黨大陸政策制定因子之變與不變,並且從而分析之。 四.從國民黨、民進黨執政時期分別領導的大陸工作組織體系,細看兩黨政策制定與執行,藉以從中尋找兩黨大陸政策制定因子的變與不變,並且從而分析之。 五.從國民黨、民進黨制定之大陸政策中,試圖找出兩黨展現之大陸政策內涵其變與不變,並且從而分析之。 六.演繹國家執政者對臺灣地位定位的引領與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評估。 大陸政策的走向攸關兩岸關係發展,對於臺灣的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對外關係,乃至於國內外政治現狀都具有高度影響,大陸政策可說是身負敏感、重要性意義的國家政綱性政策。為了順應全球化世紀思潮來臨,臺灣必須抱持宏觀而不失主體性的創新、靈活、全方位思維,才能因應兩岸新格局,並且有所突破。面對當今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政府於制定大陸政策之際,必須真真正正兼顧各類因素進行整體考量,在維護國家安全、增進全民福祉的基礎上,妥善做好各項準備,才能順利建構兩岸關係良性的未來發展。 |
英文摘要 |
On March 18, 2000, the DPP President candidate Chen Shui- Bain was elected as the President for the Republic of China (R.O.C.), the second time President Election were vote by the population. DPP became the ruling party of R.O.C. from the biggest opposition party. DPP succeeded in realizing the unprecedented party realignment in history. The autocratic system of KMT was walk into the history. DPP, who have insist “one-China and one- Taiwan” policy, has finally have a stage to state their political ideas. However, DPP emphasized the party programme of “Taiwan Independency” have a obviously conflict and differentiation than former KMT‘s China Policy which advocated nation united. According to the domestic politics, basically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mainland China policy is still strongly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Before DPP established, the KMT dominate the authorization for formulate the China policy, however, after DPP founded, the explanations of Taiwan’s future and cross-strait relations not only provide a new option for Taiwan’s population, but also create a unpredictable future for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Asian Pacific Security. Consequently, in view of the deduction of the history and diversified comparison, this article uses the following topics for the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1.The meaning and attribute of Mainland China policy. 2.To research the progression between DPP and KMT, and analyze the changeable factors between these two parties. 3.To research what are the major elements to establish the China Policy between DPP and KMT,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these two. 4.To study the ruling period of DPP and KMT’s China policy relativ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analy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xecution and formulation of both parties. 5.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iation and connotation from the China policies between DPP and KMT. 6.Deduce and evaluate how important the leadership of the ruling party will affect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Taiwan’s international standing in the future. The China Policy is deeply concerned the development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and high influence for Taiwan’s homeland security, economic growth,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even current political situation worldwide. The China policy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of political programme. In order to conform to the global trend of thought, Taiwan has to be creative and flexible to be able to break through the new style concepts of cross-strait relations. While the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re making the China policy to confront the complex cross-strait relations at present, it have to consider and evaluate every relative elements base on safeguard the country security, improve entire people’s welfare and fully prepare to build the advantageous future for the cross strait relations.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論文目次] 口試審定書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錄......Ⅰ 圖目錄......Ⅲ 表目錄......Ⅲ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途徑、方法與限制......4 第三節 研究理論與架構......11 第四節 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大陸政策概說......17 第一節 大陸政策釋義......17 第二節 大陸政策屬性......23 第三章 國民黨及其政權的大陸政策......27 第一節 李登輝時期(1988~2000)......29 第二節 連戰時期(2000 ~2004)......57 第三節 國民黨執政與在野時期大陸政策之變與不變......68 第四章 民進黨及其政權的大陸政策......79 第一節 在野時期......80 壹.臺灣住民自決論時期(1986.10~1987.10)......80 貳.臺灣主權實質獨立論時期(1987.10~1991.10)......82 參.臺灣獨立建國論時期(1991.10~1998.12)......84 肆.革新保臺論時期(1998.12~2000).......88 第二節 陳水扁主政時期......97 第三節 民進黨在野與執政時期大陸政策之變與不變......124 第五章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比較......132 第一節 政策環境—國際、中共及國內因素分析......132 壹.國民黨之政策環境因素......132 貳.民進黨之政策環境因素......141 參.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政策環境之變與不變......153 第二節 大陸工作體系分析......161 壹.國民黨執政時期的大陸工作體系......161 貳.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大陸工作體系......169 參.國、民兩黨執政時期大陸工作體系之變與不變......176 第三節 政策內涵分析......178 壹.國民黨大陸政策內涵......178 貳.民進黨大陸政策內涵......184 參. 國、民兩黨大陸政策政策內涵之變與不變......190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193 第一節 大陸政策再思考 193 第二節 研究發現、研究建議與未來研究展望......196 論文參考書目......203 表、圖目次 表目次 【表3-1】:國民黨在臺執政期間大陸政策演變一覽表......28 【表3-2】:兩岸歷次會談總覽......37 【表3-3】:江八點與李六條對照表......44 【表4-1】:民進黨黨綱大陸政策與憲政改革主張在各時期的發展.86 【表4-2】:民進黨中國政策派系主張焦點議題歧異分類比較.....89 【表4-3】:美麗島系與新潮流系論點共識及歧見表......92 【表4-4】:臺灣民眾統獨趨勢表......99 【表4-5】:九十一年度民眾對陳總統「一邊一國論」的看法....114 圖目次 【圖1-1】:系統分析理論圖......6 【圖1-2】:研究架構分析圖......13 【圖1-3】:章節安排示意圖.......16 【圖3-1】:國民黨的「邦聯」政策構想圖.......64 【圖4-1】:臺灣民眾統獨趨勢圖.......99 【圖5-1】:民進黨的派系結構近況......149 【圖5-2】:國民黨執政時期大陸政策與大陸工作組織之架構圖.168 【圖5-3】:民進黨執政時期大陸政策與工作體系之運作圖.....175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1.Fred I. Greenstein、Nelson W. Polsby主編,《政策與政策制定》(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3年2月出版)。 2.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出版,2001年)。 3.《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2001年6月)。 4.《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2001年8月)。 5.《中國國民黨大陸政策參考資料彙編》(台北:中央政策委員會編印,2002年8月)。 6.中國國務院由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白皮書》(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0年2月21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國務院,1993年8月31日)。 8.民主進步黨,《民主進步黨2000年綱領-中國政策部分說帖》(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9年11月)。 9.民主進步黨,<新五不政策>(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2001年5月27日)。 10.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編撰工作小組,《政策白皮書(綱領篇)》(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3年7月)。 11.民主進步黨政策白皮書編撰工作小組,《跨世紀中國政策白皮書》(台北:民主進步黨中央黨部,1999年11月)。 12.民主進步黨第八屆第二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台北:民進黨中國事務部,1999年5月9日)。 13.田麗虹,《兩岸關係的決策分析-解析行政立法關係下的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2月)。 14.石之瑜,《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5月)。 15.石之瑜,《創意的兩岸關係概論》(台北:揚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11月)。 16.朱鎮明,《制度、官僚與政策過程:分析政府運作的概念性架構》(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5月初版一刷)。 17.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台灣站起來-迎向新時代的兩岸關係》(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版)。 18.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編,《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國八十九年年報》(台北:政院大陸委員會,2000年5月)。 19.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3年)。 20.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3月)。 21.李英明,《全球化時代下的台灣和兩岸關係》(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 22.李英明,《重構兩岸與世界圖象》(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23.李英明、張亞中著,《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4月)。 24.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印行,1993年)。 25.林水波、張世賢,《公共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2年3月初版一刷)。 26.林佳龍、鄭永年主編,《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原 月旦出版公司),2001年4月初版)。 27.邵宗海,《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1996年3月二版)。 28.邵宗海,《兩岸協商與談判》(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9月15日初版)。 29.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2月)。 30.邵宗海,《兩岸關係-陳水扁的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1年11月)。 31.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3年12月)。 32.柳金財,《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出版社,1998年2月初版)。 33.柳金財,《中共對台政策-和戰兩手策略之分析》(台北: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2001年7月)。 34.洪丁福,《國際政治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啟英文化公司印行,1996年)。 35.洪鐮德,《社會學說與政治理論-當代尖端思想之介紹》(台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36.袁頌西,《當代政治研究-方法與理論探微》(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4月初版)。 37.馬英九,《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2年3月)。 38.張五岳主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7月25日初版)。 39.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9月30日初版)。 40.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2000年初版)。 41.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2月初版一刷)。 42.曹俊漢,《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9月初版)。朱志宏,《公共政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9月初版)。 43.曹俊漢編,《國家政策與兩岸發展》(台北:財團法人民主文教基金會出版,1991年11月)。 44.郭正亮,《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出版社,1998年)。 45.陳淞山,《關鍵年代-陳水扁執政風雲》(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2月)。 46.陳福成,《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2年9月初版)。 47.黃天中、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4月初版)。 48.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9年10月20日第一版)。 49.劉國深,《當代台灣政治分析》(台北:博揚文化事業公司,2002年10月初版)。 50.劉嶽雲,《政治理論與方法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1年6月一版一刷)。 51.潘錫堂,《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10月)。 52.顏萬進,《在野時期民進黨大陸政策》(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2003年4月20日初版)。 二、學術論文、期刊 1.王立言,《由「國家能力」途逕看台灣大陸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一九九六至二OOO》,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2.王智聖,《 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0年6月。 3.王耀慶,《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之研究-政策影響變數之分析》,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4.王騰駿,《民進黨中國政策的轉變:從『台灣共和國式台獨』到『中華民國式台獨』》,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文化教育組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5.朱顯名,《陳水扁政府大陸政策之研究(二OOO-二OO四)》,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3年6月。 6.杜鴻程,《政黨輪替與兩岸關係之探討》,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北),2003年6月。 7.邱明森,《我國務實外交與大陸政策互動之研究〜1987-1997》,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8年6月。 8.邱鑑今,《民進黨政府大陸政策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9.施延升,《我國大陸政策之執行-海峽交流基金會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1年6月。 10.胡喬治,《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研究(一九八七〜一九九二)-大陸政策政策發展過程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2年6月。 11.徐銘謙,《民主進步黨中國政策決策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大陸問題研究組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12.馬麗卿,《我國大陸政策變遷對兩岸互動之影響》,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13.張惠煌,《兩岸關係演變之研究(1987-1995):中共對台政策與我國大陸政策的互動》,淡江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6年。 14.莊碧桃,《中華民國現階段大陸政策之研究~環境因素及政策分析之過程~》,中央警官學校警政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0年6月。 15.許傳盛,《一九八o年代後期我國大陸政策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1993年1月。 16.陳大鈞,《民主進步黨現階段中國大陸政策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1年1月。 17.陳鵬光,《李登輝時期大陸政策之研究》,淡江大學大陸問題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1年6月。 18.蔣邦文,《中華民國『大陸政策』制定過程之研析(1987年〜迄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1997年6月。 19.蔡博文,《國民黨大陸政策之研究:1987〜2002年》,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2003年6月。 三、期刊 1.<民進黨有「兩個」中國政策>,《財訊》(台北),第178期(民86.01),頁48-49。 2.王志鈞,<阿扁的中國政策即將轉彎﹖--專訪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陳忠信>,《商業週刊》(台北),第766期(民91.07.29-08.04),頁49-50。 3.王順合,<政黨輪替前後我國大陸政策之比較分析>,《中山學報》(高雄),第二十三期(2002年12月),頁63~82。 4.司馬文武,<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九十年代(停刊)》(台北),第337期(民87.02),頁37。 5.石齊平,<這是令人尊敬的第一步--對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的評論>,《商業週刊》(台北),第535期(民87.02.23-03.01),頁32-35。 6.朱新民,<陳水扁大陸政策的走向-兼論國民黨應有的角色>,《政策月刊》(台北),第六十一期(2000年8月),頁28~33。 7.吳玉山,<三黨大陸政策的趨同:選民偏好的常態分配與選票極大化策略>,《理論與政策》(台北),第四十七期(1998年9月),頁5~22。 8.吳玉山,<台灣總統大選對於兩岸關係產生的影響:選票極大化模式與戰略三角途徑>,《遠景季刊》(台北),第一卷第三期(2000年7月),頁1~33。 9.吳玉山,<兩岸關係中的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中國事務》(台北),第四期(2001年4月),頁71~89。 10.吳安家,<陳總統的中國大陸政策觀: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結合>,《遠景季刊》(台北),第二卷第三期(2001年7月),頁167~188。 11.吳釗燮,<評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一卷第二期(民87.02 ),頁1-2。 12.吳新興,<從『一個中國』到『特殊國與國關係』--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分析>,《政策月刊》(台北),第五十一期(1999年10月),頁5~8。 13.宋學文,<新政府在大陸政策上之挑戰與契機>,《中國事務》(台北),第一期(2000年7月),頁42~64。 14.林瑩秋,<民進黨從此有了「中國政策」﹖--解讀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商業週刊》(台北),第535期(民87.02.23-03.01),頁28-31。 15.姜新立,<評析陳水扁總統競選期間的「中國政策」>,《遠景季刊》(台北),第一卷第二期(2000年4月),頁203~213。 16.柳金財,<「一中一臺」架構下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分析:「泛美麗島系」與「泛新潮流系」政策爭論與政策選擇>,《東亞季刊》(台北),第二十九卷第一期(1998年1月),頁180~208。 17.柳金財,<民進黨的台獨論述與大陸政策:過程、轉型與發展>,《東亞季刊》(台北),第三十一卷第二期(2000年4月),頁101~130。 18.柳金財,<民進黨臺獨論述轉型與大陸政策調整--兼論總統選舉中政策辯論與兩岸關係發展>,《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六卷第六期(2000年6月),頁77~91。 19.柳金財,<論五O年代以來中華民國政府關於『一個中國論述』內涵的持續與變遷>,《近代中國》(台北),第一四二期(2001年4月),頁111~148。 20.胡忠信,<評民進黨中國政策研討會>,《中國通商業雜誌(改刊名)》(台北),第93期(民87.03),頁10。 21.孫生亮,<民進黨大陸政策調整評析>,《臺灣研究》(台北),第三期(1999年)。 22.袁詠儀,<不讓民進黨專美, 國民黨也舉行中國政策辯論>,《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572期(民87.02.22-02.28 ),頁95。 23.高永光,<政黨合作途徑之研究>,《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一期(2002年10月),頁95~99。 24.高永光,<政黨競爭與政黨聯合--議題取向的分析>,《理論與政策》(台北),第十二卷第二期(1998年5月),頁157~173。 25.高永光,<陳水扁政府決策模式之探討>,《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一卷第三期(2001年5月),頁26~32。 26.張五岳,<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展望>,《展望與探索》(台北),第二卷第二期(2004年2月),頁1~4。 27.張五岳,<總統大選後兩岸關係的展望與契機>,《交流》(台北),第七十四期(2004年4月),頁18~22。 28.張京育,<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台北),第五卷第二期(1997年6月),頁1~11。 29.許立倫,<中華民國大陸政策之歷史回顧與評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二十卷第八期(1994年8月),頁62~80。 30.郭正亮,<民進黨的路線爭議:從新臺獨論到中國政策分歧>,《國策專刊》(台北),第1期(民87.02),頁9-11。 31.郭正亮,<新時代的中國政策辯論>,中國通商業雜誌(改刊名)》(台北),第92期(民87.02),頁14。 32.郭正亮,<臺灣的中國政策寫照>,《新新聞》(台北),第717期(民89.11.30-12.06 ),頁45。 33.陳明通、王智盛,<2000年總統大選民進黨中國政策之研究>,《中國事務》(台北),第一期(2000年7月),頁6~28。 34.黃昆輝,<大陸政策的決策環境與考量因素>,《中共研究》(台北),第二十八卷第七期(1994年7月),頁12~16。 35.黃翌弘,<臺灣新總統採行穩健的中國政策>,《商業週刊》(台北),六五三期(民國89.05.29-06.04),頁244+247-248。 36.楊志誠,<對臺政策與大陸政策之比較研究>,《逢甲學報》(台中),第三廿期(1997年12月),頁1~10。 37.趙春山,<兩岸交流十周年的回顧與前瞻>,《交流》(台北),第三十六期(1999年12月),頁10~13。 38.趙春山,<建構跨世紀的兩岸關係-正視一個分治中國的現實問題>,《中國大陸研究》(台北),第四十二卷第九期(1999年9月),頁41~50。 39.趙春山,<總統直選的意義與政策展望>,《交流》(台北),第二十七期(1996年5月),頁4~7。 40.劉義鈞,<民進黨中國政策辯論之得失>,《中央月刊》(台北),第三十一卷第三期(民87.03 ),頁63-65。 41.潘錫堂,<從陳水扁總統大陸政策的主張看兩岸關係(下)>,《臺研兩岸前瞻探索》(台北),第廿四期(2000年11月),頁3~28。 42.潘錫堂,<從陳水扁總統大陸政策的主張看兩岸關係(上)>,《臺研兩岸前瞻探索》(台北),第廿三期(2000年9月),頁3~35。 43.鄭安國,<一年來陳水扁大陸政策之評析>,《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一卷第八期(2001年10月),頁145~146。 44.鍾喜梅,<中國國民黨與民主進步黨大陸政策之比較:1987-1995>,《國家發展學刊》(台北),第二期(1996年6月),頁93~107。 45.顏建發,<兩岸統合的前景>,《遠景季刊》(台北),第二卷第四期(2001年10月),頁101~120。 46.顏建發,<當前兩岸關係與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臺研兩岸前瞻探索》(台北),第廿一期(2000年5月),頁199~222。 47.顏建發,<經濟安全和中國政策>,《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一卷第四期(2001年夏),頁113~118。 48.顏建發,<總統大選後大陸政策的評估與定位>,《國家政策》(動態分析)雙週刊(台北),第一三六期(1996年4月11日),頁2~11。 49.蘇起,<李陳總統時期大陸政策的比較>,《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一卷第一期(2001年3月),頁125~128。 50.蘇起,<評扁政府的大陸政策>,《國家政策論壇》(台北),第一卷第二期(2001年4月),頁1~5。 四、報紙 1.「小布希的中國政策觀」,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8月7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bargain/htm/89080704.asp 2.「外交白皮書陳水扁:多元出擊 融入國際公民社會」,台北:中國時報,1999年11月29日。http://www.angelfire.com/ab/pandaUS/op32.html 3.「兩岸重建互動信心,我看好WTO架構」,台北:自由時報,2002年1月6日,2版。 4.「扁盼大家給跨黨派機會」,台北:中時晚報,2000年9月16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bargain/htm/89091601.asp 5.「張榮發提議:擱置「一中」爭議 全力進行三通」,台北:工商時報,2000年8月17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bargain/htm/89081710.asp 6.「陳水扁:重返聯國困難重重 但絕不放棄」,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8月5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bargain/htm/89080507.asp 7.「陳總統:8月後推動民進黨訪大陸」,台北:中國時報,2002年5月10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ncn/integ.htm 8.「陳總統:台灣已作好兩岸復談準備」,台北:中國時報,2000年9月29日。http://forums.chinatimes.com.tw/report/wto/tw_wto/890930a1.asp 9.「陳總統:統合論 絕不忽略人民意旨」,聯合報,2001年1月15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ncn/integ.htm 10.「陳總統提「三多三少」 建議兩岸多經濟少政治」,台北:中央社,2001年12月10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ncn/integ.htm 11.「陸委會:兩岸經貿從WTO架構下做起」,台北:自由時報,2002年1 月5日,6版。 12.「跨黨派小組建議:依中華民國憲法回應一個中國」,台北:工商時報,2000年11月27日。http://www.future-china.org/links/plcy/1cn_891127.htm 13.「總統期盼為兩岸未來統合架構尋找新方向」,台北:中央社,2001年3月14日。http://www.future-china.org.tw/spcl_rpt/ncn/integ.htm 14.自由時報社論,「政府制定重大政策不可錯置本末關係」,台北:自由時報社論選輯,2000年6月6日。http://www.libertytimes.com.tw/today0615/06olds.htm#0606 15.張亞中,「參考歐洲統合 創造第三主體」,台北:聯合報,2001年1月8日。http://www.futu re-china.org.tw/spcl_rpt/ncn/integ.htm 五、相關網站 1.Google搜尋網http://www.google.com/ 2.中央通訊社http://www.cna.com.tw/ 3.中時電子報http://www.chinatimes.com.tw/ 4.中國國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kmt.org.tw/ 5.中華民國外交部http://www.mofa.gov.tw/ 6.中華民國總統府全球資訊網 http://www.president.gov.tw/ 7.中華歐亞教育基金會http://www.eurasian.org.tw/ 8.台灣團結聯盟(台聯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tsu.org.tw/ 9.未來中國研究http://www.future-china.org.tw/index_o.html 10.民主進步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dpp.org.tw/ 11.百科知識網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kdg.asp?kl=2329 12.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http://www.mac.gov.tw/ 13.海峽兩岸關係紀要http://www.mac.gov.tw/ 14.財團法人兩岸交流遠景基金會http://www.future-china.org.tw/ 15.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http://www.sef.org.tw/ 16.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http://www.npf.org.tw/research-3-3.htm 17.華人資源資料庫選粹http://www.future-china.org.tw/db/talents.htm 18.新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np.org.tw/ 19.親民黨全球資訊網http://www.pfp.org.tw/ 20.聯合新聞網http://udnnews.com/NEWS/ 貳、英文部分 Arrow, Kenneth, Robert Solow, Paul Portney, Edward Leamer, Roy Radner, and Howard Schuman , Report of the NOAA Panel on Contingent Valuation, Federal Register 58(10): 4601-4614. 1993. Downs, Anthony, An economic theory of democracy, New York: Harper, 1957. Duverger, Maurice, ”A New Political System Model: Semi-Presidential Govern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Research, vol. 8 (1980), pp.165~187. Sartori, Giovann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Elgie, Robert ed., Semi-Presidentialism in Europ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Elster, Jon, ”Afterworld: The Making of Post-communist Presidencies.” In Ray Taras(ed.), Post-communist Presidencies, pp.225~237.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utnam, Robert D., Double-edged diplomacy : international bargaining and domestic politics , Ber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 Sartori, Giovenni, Comparative Constitutional Engineering: An Inquiry into Structures, Incentives and Outcomes,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97. Shugart,Matthew S. and Carey, John M., Presidents and Assemblies: Constitutional Design and Electoral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Thomas, Patricia, The Use of Social Research: Myths and Models, in Martin Bulmer, e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nd Government: Comparative Essays on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