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601201713554600
DOI 10.6846/TKU.2017.00522
論文名稱(中文) 運用智慧型手環建立勞工過勞評估分析系統
論文名稱(英文) Using Smart Bracelet to Establish a Labor Overfatigued Assessment Analysis System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工程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5
學期 1
出版年 106
研究生(中文) 官哲宇
研究生(英文) Jhe-Yu Guan
學號 604410216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英文
口試日期 2017-01-13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瑞發(alpha@mail.tku.edu.tw)
委員 - 陳瑞發(alpha@mail.tku.edu.tw)
委員 - 林偉川(wayne@mail.takming.edu.tw)
委員 - 張志勇(cychang@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職業安全衛生法
職業安全
過勞
智慧型穿戴裝置
關鍵字(英)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Occupational Safety
Overfatigued
Smart Wearable Devic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我國於103年7月施行職業安全衛生法,擴大適用範圍,涵蓋各業所有工作者外,也增列了職場健康管理相關規範,根據《職業安全衛生法》雇主須對輪班、夜間或長時間工作等異常工作負荷,雇主若未採取相關措施,經通知限期改善,屆期未改善,將可處3萬元到15萬元罰鍰,若因此導致勞工有職業病,最高可罰30萬元。
然而,國內職業安全衛生法方面並沒有一套完整對於勞工身心健康的管理系統,在缺少系統化的連結和管理,導致雇主難以掌握整體員工的身心狀況,面臨人力上的不足。因此,本研究預期藉由結合過勞問卷與智慧型裝置找到影響受試者心血管疾病或過勞的關聯性因子,作為勞工過勞警訊基準,以協助企業在有限人力及資源下,適時調整工作量、休假,藉此降低員工過勞發生機率,提升工作效率,避免非必要的罰鍰。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建立一個pilot study做為先導性研究,希望可以讓勞工運用智慧型穿戴裝置及問卷回饋的方式,進而提早預警勞工的身心狀況,使勞工能自我評估工作與身體情況,降低過勞發生機率。透過這先導性研究驗證職場勞工智慧型健康偵測方式的可行性,並做為未來相關研究的參考依據。
英文摘要
AD July 2014, the Executive Yuan to expand the scop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covering all workers in all industries, but also added a new workplace health management related specifications. According to the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employers are required to work abnormal shift, night or load such as long working hours, employers should plan and take necessary measures for safety and health of employees. If employers do not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fail to make improvements in deadline, will be fined 30,000 yuan to 150,000 yuan, if the worker has occupational disease leading to maximum fine 300,000 yuan.
However, in terms of domestic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ct does not have a complete management system for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workers. In the absence of systematic links and management, resulting in employers difficult to grasp the overall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employees, faced with lack of manpower on.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to combine the questionnaire with the smart wear device to find the 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fatigue factors, as a labor fatigue alarm baseline to help enterprises in the lack of manpower, the timely adjustment of staff workload, leave,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mployee fatigue, improve work efficiency, avoid unnecessary fine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is to conduct pilot study, hoping to enable workers to use smart wear devices and feedback by means of questionnaires, thus early warning workers of mental and physical conditions, so that workers can self-assess the work and physical condition, Incidence of labor. This pilot study validates the feasibility of a smart health detection system for the workplace and serves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plan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V
圖目錄 VII
表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1.1 研究背景 1
1.2 研究動機 2
1.3 研究目的 3
1.4 論文架構 4
第二章 相關研究 5
2.1 何謂過勞 5
2.2 心理壓力 6
2.3 心血管疾病風險 7
2.4 心血管疾病風險等相關研究 9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1
3.1 整體架構 12
3.2 研究流程 13
3.3 初測 15
3.3.1 過勞量表題目 15
3.3.2 加班負荷問卷題目 16
3.3.3 醫院檢查項目 17
3.3.4 智慧型手環資料 18
3.4 初測分析 19
3.4.1 過勞量表-分數轉換 19
3.4.2 加班負荷問卷-分數轉換 22
3.4.3 心理負荷 23
3.4.4 心率分析模組 27
3.4.5 睡眠分析模組 28
3.4.6 佛萊明漢危險預估評分表分數轉換方式 31
3.4.7 分析方式 32
3.5 後測 35
3.6 後測驗證 35
3.7 評估 36
第四章 實作結果與分析 37
4.1 初測 43
4.2 初測分析 45
4.2.1 勞工主觀性資料-心理負荷 45
4.2.2 勞工客觀性資料-生理負荷 48
4.2.3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模型建立 49
4.2.4 分析步驟 51
4.3 後測 67
4.4 後測驗證 71
4.5 評估 76
第五章 結論與未來方向 79
5.1 結論 79
5.2 未來方向 80
參考文獻 81
附錄一 英文論文 83

圖目錄
圖 1 靜息心率與心血管疾病風險 7
圖 2 靜息心率獲取方式 8
圖 3 整體架構圖 12
圖 4 研究流程圖 13
圖 5 智慧型手環資料選用示意圖 18
圖 6 靜息心率獲取方式 27
圖 7 深淺層睡眠時間 28
圖 8 成年人(26~64歲)睡眠分數量尺 29
圖 9 迴歸分析流程 34
圖 10 初測模型效度驗證 34
圖 11 後測模型正確率驗證 35
圖 12 受測者群組比例 39
圖 13 受測者性別比例 39
圖 14 受測者年齡分布 39
圖 15 醫護人員依科別比例 40
圖 16 醫護人員依職位比例 40
圖 17 其他勞工依企業比例 41
圖 18 其他勞工依職位比例 41

表目錄
表 1 研究文獻整理表 9
表 2 預測模型方法比較表 10
表 3 個人相關過勞問卷題目彙整 15
表 4 工作相關過勞問卷題目彙整 16
表 5 加班負荷問卷題目彙整 17
表 6 心血管疾病預防篩檢項目 17
表 7 智慧型手環心率資料 18
表 8 智慧型手環睡眠資料 18
表 9 個人相關過勞問卷分數 19
表 10 工作相關過勞問卷分數 21
表 11 加班負荷問卷分數 22
表 12 過勞量表及加班分數轉換 23
表 13 過負荷量表與工時風險程度表 24
表 14 18歲以上美國全國睡眠基金會的睡眠時間建議表 29
表 15 Framingham Risk Score佛萊明漢危險預估評分表 31
表 16 WHO 十年內心血管風險程度表 31
表 17 受測者基本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32
表 18 健康檢查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32
表 19 智慧型穿戴式裝置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33
表 20 問卷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33
表 21 受測者群組比例-依不同科別/企業 38
表 22 受測者群組比例-依不同職位 38
表 23 樣本族群特性及適用性 42
表 24 過勞量表填答人數 43
表 25 加班問卷填答人數 44
表 26 第一次抽血報告數量 44
表 27 過負荷量表與工時風險程度表 45
表 28 過勞量表結果-個人相關過勞負荷 46
表 29 過勞量表結果-工作相關過勞負荷 46
表 30 工時量表-月加班負荷 47
表 31 過負荷風險(心理) 47
表 32 WHO 十年內心血管風險程度表 48
表 33 佛萊明漢危險預估風險 48
表 34 腦心血管疾病風險程度 49
表 35 受測者基本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50
表 36 健康檢查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50
表 37 智慧型穿戴式裝置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50
表 38 問卷資料欄位名稱及相關說明 51
表 39 迴歸分析結果(1) 51
表 40 迴歸分析結果(2) 52
表 41 迴歸分析結果(3) 53
表 42 迴歸分析結果(4) 54
表 43 迴歸分析結果(5) 54
表 44 迴歸分析結果(6) 55
表 45 迴歸分析結果(7) 56
表 46 迴歸分析結果(8) 56
表 47 迴歸分析結果(9) 57
表 48 迴歸分析結果(10) 57
表 49 迴歸分析結果(11) 58
表 50 迴歸分析結果(12) 58
表 51 受測人員中BMI最高者 59
表 52 迴歸分析結果(13) 59
表 53 迴歸分析結果(14) 60
表 54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疾病風險預估模型1換算表 60
表 55 迴歸分析結果(15) 61
表 56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疾病風險預估模型2換算表 62
表 57 迴歸分析結果(16) 62
表 58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疾病風險預估模型3換算表 63
表 59 迴歸分析結果(17) 64
表 60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疾病風險預估模型4換算表 65
表 61 迴歸分析結果(18) 65
表 62 智慧型裝置心血管疾病風險預估模型5換算表 66
表 63 前測資料效度驗證 67
表 64 後測過勞量表填答人數 68
表 65 後測加班問卷填答人數 68
表 66 後測過負荷風險(心理) 69
表 67 後測抽血報告數量 70
表 68 後測佛萊明漢危險預估風險 70
表 69 抽血風險差異 70
表 70 第二次抽血正確率比較表 71
表 71 前後測正確率比較 71
表 72 後測資料效度驗證 72
表 73 後測資料預測結果及差異 72
表 74 模型預估結果有差異人員 73
表 75 抽血預估結果有差異人員 74
表 76 新進人員預測 74
表 77 新進人員預測結果及差異 74
表 78 心血管疾病風險迴歸模型預測正確率總表 75
表 79 心理負荷與生理負荷比較表 76
表 80 勞工健康偵測評估表 77
表 81 受測人員危害分級與面談建議 77
表 82 危害分級與面談建議總表 78
參考文獻
[1] 胡佩怡、陳俊朋。工作相關過勞案例及危險因子研究。行政院勞工委員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2012。
[2] Nishiyama K, Johnson JV, "Karoshi-death from overwork: occupational health consequences of Japane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t J Health Serv 27 (1997), 625-641.
[3] 柯德鑫(2011)。腦中風與過勞死。台灣腦中風協會,第十八卷,第三期。
[4] 樂羽嘉(2016)。日本的過勞死文化是怎麼來的?。2016年9月15日取自天下雜誌,天下雜誌網址http://www.cw.com.tw/。
[5] 賀桂芬(2014)。什麼是過勞死?過勞死,不再以加班時數為指標!。2014年6月27日取自天下雜誌,天下雜誌網址http://www.cw.com.tw/。
[6] Lazarus, R. S., & Folkman, "S.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Springer," 1984. 
[7] Eriksen, W., Tambs, K., & Knardahl, "S. Work factor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 nurses," aid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Public Health,2006
[8]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過勞自我預防手冊。取自:www.ilosh.gov.tw/media/1209/過勞自我預防手冊.pdf
[9] Fox K, Borer JS, Camm AJ, et al, "Resting heart rate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823-830.
[10] Diaz A, Bourassa MG, Guertin MC, et al, "Long-term prognostic value of resting heart rate in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or proven coronaryartery disease," Eur Heart J. 2005;26:967-974.
[11] Hillis GS, Woodward M, Rodgers A, et al, "RESTING HEART RATE AND THE RISK OF DEATH AND CARDI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ologia 55.5, 2012, 1283–1290.
[12] Remy H.H. Bemelmans, Yolanda van der Graaf, et al, "The risk of resting heart rate on vascular events and mortality in vascular pati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rdiology, Volume 168 , Issue 2, 1410-1415.
[13] Wang, Lei, et al, "Elevated Resting Heart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Chinese Population,"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5.1, 2016, 34-40.
[14] Ducimetière P, Cambien F, Richard JL, Rakotovao 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middle-aged Frenchmen," Lancet 1980, 1346-1350.
[15] Ostchega Y, Porter KS, Hughes J, Dillon CF, Nwankwo T, "Resting pulse rate reference data for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United States, 1999-2008," Natl Health Stat Report 2011, 1-16.
[16] Jennifer E. Ho, Martin G. Larson, "Long-term Cardiovascular Risks Associated With an Elevated Heart Rat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4, Volume 3, Issue 3.
[17] Zhang, Ming, et al, "Association of Resting Heart Rat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and Normotensive Rural Chinese,"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6.
[18] Katlandur, Hüseyin et al, "Evaluation of Echocardiographic Epicardial Fat Thickness as a Sign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Positive Exercise Test Patients," Acta Cardiologica Sinica 32.6, 2016, 684-689.
[19] Skranes, Julia Brox et al, "Bio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Injury and Stress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Frequency of Ventricular Ectopy: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BMC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 16, 2016, 233.
[20] 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異常工作負荷促發疾病預防指引(第一版)。取自(http://www.osha.gov.tw/1106/1251/10159/10173/10318/)
[21] Wilson P.W, D'Agostino RB, "Predic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using risk factor categories," Circulation. 1998 May 12, 97(18), 1837-1947.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