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9202000214000
DOI 10.6846/TKU.2020.00432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推動「一國兩制」對台統戰「集體身分」實踐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Study of the CCP attempt to create "Collective Identity " on United Front against Taiwan for promoting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楊世盛
研究生(英文) Shih-Sheng, Yang
學號 802330083
學位類別 博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6-29
論文頁數 42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汪毓瑋
委員 - 馬振坤
委員 - 張延廷
關鍵字(中) 建構主義
統一戰線
一國兩制
國家利益
集體身分
關鍵字(英) Constructivism
United front
One country,Two systems
National interest
Collective identity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共為實踐國家統一目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對台灣問題以「一國兩制」為大政方針,中共必須運用「統一戰線」作為,企圖建構兩岸共有「集體身分」,以實踐「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目標;本論文以建構主義為研究途徑,透過文獻分析方法,以Wendt社會建構主義「集體身分」觀點,分析兩岸之間「身分」的建構過程與因素形成,「身分」確立也決定利益所在,為檢視中共「集體身分」構成要件與實踐,透過主要變項指標用可操作模型概念架構加以分析。
習近平2019年提出「習五條」,並以探索「兩制台灣」方案為國家統一進程,中共推動「一國兩制」成效,應依據台灣民眾接受程度高低,就國家客觀利益思考,應有「生存威脅、獨立自主、財富自由、集體自尊」等項,另「集體身分」的建構主要四個變數,為「相互依存、共同命運、同質性」及有效原因「自我約束」;兩岸「集體身分」的建立應具有共同觀念、認知、共識,增加彼此的信任感,確立身分後也決定未來利益。影響兩岸「集體身分」的形成,還有台灣民主文化多元的認知差異、以及國際強權的干預,其中美國具有直接影響關係。
中共長期表面倡議「和平統一」,但實際以「文攻武嚇」方式,意圖對台灣加諸「一國兩制」政策,卻忽略台灣主流民意,關鍵結構因素在於「認同與信任」,因為沒有「認同」就沒有「共有利益」,沒有「信任」就沒有「平等對話」,兩岸必須透過友善行為互動,產生正面「理解」與「期望」,未來和平發展方能預見曙光。在研究總結值得注意,中共為實踐「一國兩制」在未來統戰上,將持續透過兩岸民主協商策略、發動法律戰訂制「台灣基本法草案」,並積極滲透誘吸台灣青年,要完成「中國統一」大夢,武攻台灣將是極為可能選項。
英文摘要
The CCP adheres to the "One China" policy and adopts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as its major strategy on the Taiwan issue ,for fulfilling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reunification, It must use the "united front" work as an attempt to establish a common "collective identity" across the Straits in order to achiev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Goal. This thesis takes constructivism as a research approach, and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s, with viewpoint of Wendt's social constructivism "collective identit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nd factor formation of "identity"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strait.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ntity" also determines the interest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practices of the CCP’s "collective identity", analyze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an operational model through the main variable indicators.
Xi Jin ping announced the "Xi's Five Articles" in 2019 and explored the "two systems of Taiwan" project as the national reunification proc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CCP’s promotion of the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should consider the level of acceptance by the Taiwanese people and think about the country's objective interests which includes existential threat, independence, freedom of wealth, collective self-esteem, etc. The four main variabl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y" are "interdependence, common destiny, homogeneity" and effective reasons "self-restraint".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ctive identity" from two side of the strait shall have common ideas of cognition, consensus to increase mutual trust, and determine future interests.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s in Taiwan's democratic and cultural diversity and the intervention of international powers influence the formation of "collective identities" across the strait, among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has direct influence.
The CCP has been advocating "peaceful reunification," but it actually adopts "cultural attack and military intimidation" to impose a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policy on Taiwan, but ignores the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in Taiwan. The key structural factor is "recognize and trust", because there is no “recognize ", there will be no "shared interests", and there will be no "equal dialogue" without "trust."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 must interact through friendly behaviors to generate positive "understanding" and "expectations." Only the dawn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can be foreseen in the future. It is worth noting in the research summary that the CCP will continue to formulate the "Taiwan Basic Law Draft" through cross-strait democratic consultation strategies and launch legal battles in order to implement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in the future united front, and actively infiltrate and attract young Taiwanese .For accomplishing the big dream of "Reunification of China.", military attack on Taiwan will be an extremely possible option.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1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25
第四節	研究概念架構與章節安排 28
第二章  文獻檢閱與分析 37                                          
第一節  「統一戰線」與「一國兩制」的文獻回顧 38
第二節  建構主義理論的文獻檢閱 52
第三節  兩岸關係與建構主義的文獻評析 59
第四節  小結 66
第三章 國家認同與集體身分的建構探討 69
第一節 溫特建構主義中的國際無政府狀態文化因素 69
第二節 國家身分與利益的意涵分析 86
第三節 集體身分的內化過程與建構 98
第四節 小結 110
第四章 中共「統一戰線」發展與「一國兩制」構想 113
第一節	中共「統一戰線」的演化與發展 113
第二節  中共「一國兩制」的構想與理論 142
第三節 中共「一國兩制」對台實施策略 155
第四節  小結 181
第五章 檢視中共推動「一國兩制」對台實踐分析 183
第一節  中共「統一戰線」運用與「建構主義」實踐關係 183
第二節  中共「統一戰線」與「一國兩制」具有因果關係 190
第三節  台灣對兩岸「集體身分」的建構與認知程度關係 197
第四節 小結 233
第六章 中共建構兩岸「集體身分」因素檢證 245
第一節 建構兩岸「集體身分」必要與充份條件探討 245
第二節 台灣民主文化形成多元認知差異 267
第三節 美國對兩岸關係「集體身分」建構影響 276
第四節  小結 292
第七章 結論 297
第一節  研究總結 297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心得啟示 310
第三節  未來研究 322

參考文獻 325
壹、中文資料 325
貳、外文資料 357
參、附件 363

圖目錄
圖1-1:客觀國家利益內涵圖 15
圖1-2:身分的種類圖 17
圖1-3:行為體與無政府文化互動圖 17
圖1-4:身分影響利益與政策關係 17
圖1-5:影響集體身分的變項圖 19
圖1-6:中共運用統一戰線達成「一國兩制」過程圖 28
圖1-7:內、外環境影響行為體的利益與安全政策圖 29
圖1-8:國際社會行為體互動架構圖 30
圖1-9:論文研究設計架構圖 31
圖1-10:中共「統一戰線」與「集體身分」建構對「一國兩制」變項關係圖 33
圖1-11:論文章節安排研究架構圖 36
圖2-1:中國重要報紙報導主題「一國兩制」全文數據統計趨勢圖 48
圖2-2:中共學者對「一國兩制、統一戰線」題目研究期刊趨勢圖 51
圖3-1:無政府文化型態圖 78
圖3-2:敵人身分下的對外政策 80
圖3-3:霍布斯文化發展趨勢圖 81
圖3-4:身分的種類圖 86
圖3-5:客觀國家利益內涵圖 95
圖3-6:國際行為體的機制與過程共構圖 97
圖4-1:第十九屆中共中央委員會組織架構組織職權圖 121
圖4-2:習近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講話關鍵名詞統計圖 174
圖5-1:兩岸關係形成霍布斯文化可能發展趨勢圖 201
圖5-2:中共2010至2020年國防經費統計圖 211
圖5-3:共軍飛彈涵蓋範圍示意圖 213
圖5-4:台灣民眾認知大陸政府對我不友善態度分析圖 214
圖5-5:台灣民眾對統一、獨立或維持現狀的看法統計分析圖 216
圖5-6:中國阻撓我國際空間事例統計分析圖(自2005年迄至2019年) 227
圖5-7:兩岸關係行為體互動架構圖 230
圖6-1:2008年~2019年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人次統計圖 250
圖6-2:2000年~2018年台灣人民前往中國大陸人數數據統計圖 250
圖6-3:臺灣民眾臺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佈(1992年6月~2019年12月) 255
圖6-4: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1994年~2019年12月) 259
圖6-5: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及中共認知上綜合意向調查分析圖 266
圖6-6:臺灣民眾政黨偏好趨勢分佈(1992年06月~2019年12月) 271
圖6-7:兩岸關係行為體互動架構圖 274
圖6-8:1988-2019年全球軍事費用支出統計圖 285
圖6-9:台灣海峽空域同時出現美國、中共軍機飛行航跡示意圖 287
圖7-1:兩岸關係下的行為體互動架構圖 312
圖7-2:影響兩岸「集體身分」建構的「自我約束」變項關係圖 315
圖7-3:中共推動「一國兩制」對台統戰建構「集體身分」研究架構分析圖 317

表目錄
表1-1:國際關係三大理論學派區分表 13
表1-2:客觀國家利益總類區分一覽表 15
表1-3.:國家利益的分析指標一覽表 33
表2-1:中國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一國兩制」題目一欄表(1996年~2019年) 45
表2-2:臺灣博士學位論文研究「一國兩制」題目一覽表(1993年~2015年) 47
表3-1:霍布斯文化的解析表 82
表3-2:洛克文化無政府狀態的趨勢邏輯意涵 83
表3-3:安全研究理論學派一覽表 91
表3-4:客觀國家利益總類區分一覽表 93
表3-5:國家利益的分析指標一覽表 94
表4-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區分表 118
表4-2:中共中央組織架構組織職權表 120
表4-3: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歷次召開會議相關數據一覽表 122
表4-4:中共「統一戰線」運用與發展主要階段名稱一覽表 126
表4-5:習近平對「統一戰線」工作指導論點 139
表4-6:1982年8月17日發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美利堅合眾國聯合公報》145
表4-7:1979年1月1日中共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主要主軸議題一覽表 148
表4-8:葉劍英「葉九條」與鄧小平「鄧六條」論述重點比較表 151
表4-9:鄧小平針對「一國兩制」闡述重點及整理表 152
表4-10:中共對「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原則論述一覽表 154
表4-11:中共歷次領導人對「一國兩制」兩岸關係發展重要議題論述一覽表 166
表4-12:習近平發表《告臺灣同胞書》40周年紀念會內容分析表 175
表5-1:霍布斯文化下中共對台動武行為模式解析表 201
表5-2:中華民國與各邦交國斷交事件概要一覽表(2001年~2019年) 223
表5-3:我國近年遭網路駭客造成重大影響事件統計表 239
表6-1:我國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進口統計表(2003~2019) 248
表6-2:陸客來臺團體旅遊人數及外匯收入 249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一)專書
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年。
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國統一戰線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中共中央統戰部。任濤等主編,《統一戰線知識問答》。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2017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7年。
中共年報編輯委員會編。《2018年中共年報》。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18年。
中共軍事科學院戰略研究部。《戰略學》。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年。
中國大陸問題研究所主編。《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2年。
中國文史出版社。《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第一輯。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中國國民黨大陸研究工作會編。《中共對台政策的特性與走向》。台北:中國國民黨大陸研究工作會,1998年。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玉萍。《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北京:航空工業出版社,2010年。
王立勝等著。《鄧小平「一國兩制」理論研究》。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
王長魚。《一國兩制與台灣》。北京:華文出版社,1996年。
王思誠等。《統戰與反統戰》。台北:長風出版社,1970年。
王逸舟。〈新視野下的國家利益觀〉,載於王緝思主編《中國學者看世界》。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
王逸舟主編。《中國對外關係轉型30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
王新生等箸。《一國兩制論—一國兩制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意義》。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鳳超主編。《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踐》。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年。
王德華、侯選長主編。《中國統戰論綱》。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包宗和。《臺海兩岸互動的理論與政策面向》。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
包宗和主編。《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 
北京社會主義學院編。《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史:社會主義時期》。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3年。
任濤主編。《統一戰線知識問答》。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8年。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共「一國兩制」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8年。
朱企泰等編。《統一戰線大事記》。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1年。
朱浤源主編。《撰寫博碩士論文實戰手冊》。台北:正中書局,1999 年。
吳新興。《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李玉榮。《統戰史研究》。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年。
李英明。《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李學明主編。《統一戰線概論》。四川:四川省社科院,1988年。
明居正。〈國際體系層次與兩岸關係:檢視與回顧〉,載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84年。
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7年。
邵宗海。《兩岸關係:兩岸共識與兩岸歧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8年。
邵宗海。《當代大陸政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3年。
胡錦濤。《攜手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倪世雄著,包宗和校訂。《當代國際關係理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
秦亞青。《西方國際關係理論經典導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秦亞青主編。《文化與國際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
翁明賢、吳建德、江春琦總主編,李銘義、羅天人、沈明室、王瑋琦 、蔡志昇編,李明正、鄭欽模、葉怡君、楊三億、唐仁俊、張蜀 誠、劉文祥、吳建民、朱家敏等著。《國際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7年。 
翁明賢。《新戰略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 
翁明賢。《解構與建構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研究(2000-2008)》。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10 年。 
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思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 
高  曉。《習近平:中國新領導人》。台北:高寶國際出版社,2011年。
張五岳。《兩岸關係與大陸政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3年。
張五岳主編。《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
張亞中。《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
張亞中。《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出版社,2000年。
張亞中主編。《國際關係總論》。台北:揚智出版社,2007年。 
張國良、端木來娣主編。《香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北京:新華出版社,1998年。
張煥卿等編。《中國大陸研究》。台北:三民書局,1991年。
張鎮邦。《中國大陸的和平演變》。台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2年。
張讚合。《兩岸關係變遷史》。台北:周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佛光大學聯合出版,1996年。
莫大華。《建構主義國際關係理論與安全研究》。台北:時英出版社,2003年。
許良廷主編。《統一戰線入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許智偉編。《西洋教育史新論》。台北:三民書局,2012年。 
郭立民編。《中共對臺政策資料選輯,上冊(1949-1991)》。台北:永業出版社,1992年。
郭沫若。《文史選集》。北京:北京出版社,1961年。
郭瑞華主編。《中國大陸綜覽》。台北:法務部調查局,2018年。
郭瑞華編著。《中共對台工作組織體系概論》。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1999年。
郭瑞華編著。《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策略與實務》。台北:共黨問題研究中心,2000年。
陳良生、楚樹龍、陶紅兵。《中國國家統一戰略》。香港:明報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 
陳慶。《中共對台政策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0年。
鈕先鍾。〈戰略與思想方法〉,《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事業出版社,1974年。
鈕先鍾。《戰略研究入門》。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
雲高主編。《簡明科學社會主義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
楊清海。《中共統一戰線剖析─組織、演變、論證》。台北:龍文出版社,1991年。
楊開煌、王誠。《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台北:空中大學,1999年。
熊樹忠。《中共統戰策略之理論與實際》。台北:黎明文化,1980年。
趙春義編。《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與實踐》。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6年。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二)專書譯著
Alexander Wendt著,秦亞青譯。《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Barry.B Hughes著,歐信宏譯。《最新國際政治新論》(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the World Politics)。台北:偉伯圖書,2002年3月。
Charles-Philippe David原著,王忠菊譯。《安全與戰略:戰爭與和平的現時代解決方案》。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1月。
Christian Reus-Smit著,莊皓雲譯。《國際關係理論》(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台北:時英出版社,2010年。
Earl Babbie著,劉鶴群、林秀雲、陳麗欣、胡正申、黃韻如合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The Practice of Social Research)。台北:雙葉書廊,2011年。
Franz Oppenheimer著,薩孟武譯。《國家論》(Der Staat)。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0年。
Harold D. Lasswell & Abraham Kaplan著,王菲易譯。《權力與社會:一項政治研究的框架》(Power and Society : A Framework for Political Inquiry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K.J. Holsti原著,龔文周、何建台譯。《國際政治解析的架構》。台北:龍岡出版社,1983年。
Martha Finnemore著,袁正清譯。《國際社會中的國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
Robert O. Keohane, Joseph S. Nye 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三)專書論文
〈共產黨宣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頁264。
《列寧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頁137-139。
《列寧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18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60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頁686。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毛澤東選集》,第一卷(1925年12月1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3。
毛澤東。〈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944年10月30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1012。
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47年12月2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1257。
毛澤東。〈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 744。
毛澤東。〈目前抗戰形勢與黨的任務報告提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37年10月),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頁53。
毛澤東。〈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297-318。
毛澤東。〈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寧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毛澤東。〈共產黨人發刊詞〉,《毛澤東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年12月第五次印刷。頁569。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49年3月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1436-1437。
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942年5月2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849。
毛澤東。〈在楊家溝中共中央擴大會議上的講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1947年12月2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頁330-333。
毛澤東。〈政策和經驗的關係〉,《毛澤東文集》,第五卷(1948年3月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第1版。頁74。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40年1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692。
毛澤東。〈論政策〉,《毛澤東選集》,第四卷,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頁759-760。
毛澤東。〈關於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總結〉,《毛澤東選集》,第二卷(1941年5月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頁785。
毛澤東。〈關於目前戰爭局面和政治形勢〉,《毛澤東文集》,第二卷(1939年1月2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頁151-152。
鄧小平。〈全黨重視做統一戰線工作〉,《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951年3月2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頁184—187。
鄧小平。〈各民主黨派和工商聯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治力量〉,《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79年10月19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頁203-205。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78年3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頁98。
鄧小平。〈克服目前西南黨內的不良傾向〉,《鄧小平文選》,第一卷(1950年6月6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頁156-157頁。
鄧小平。〈愛國統一戰線前程遠大大有可為〉,《鄧小平論統一戰線》,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頁250。
鄧小平。〈新時期的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的任務〉,《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79年6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頁187。
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是社會主義勞動者與愛國者的聯盟〉,《鄧小平論統一戰線》,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年。頁158-159。
鄧小平。〈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鄧小平文選》,第二卷(1980年8月18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頁341-342頁。

(四)期刊論文
毛磊。〈中國共產黨致力於臺灣回歸、統一八十年〉,《中共黨史研究》,2001年第5期。頁48。
王公龍。〈溫特建構主義理論的貢獻與缺失〉,《世界經濟與政治》,第5期,2002年。
王存剛。〈構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的大致路徑—以秦亞青為個案的研究〉,《國際觀察》,2015年第2期。
王高成。〈「馬習會」的意涵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1期,2015年11月。頁1。
王高成。〈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內涵與影響〉,《展望與探索》,第16卷第1期,2018年1月。
王曉波。〈中共對臺政策的形成和實際-論「就地合法化」與「就地和平化」〉,《海峽評論》,第77期,1997年5月1日。頁29。
包宗和。〈從中共文攻武嚇看兩岸問題的癥結:一個理論與政策面向的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7期,1996年5月。頁305-320。
田  姝。〈鄧小平與「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實踐〉,《紅岩春秋》,2019年第2期。
田心銘。〈論《共產黨宣言》的核心思想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政治學研究》,2018年第5期。頁2-12。
石之瑜。〈做為藝術的政治學─兼評建構主義的科學哲學立場〉,《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4月。頁293-310。
余克禮。〈「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盡早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台灣研究(北京)》,2002年,第4期。頁1-3。
吳玉山。〈十年的知識薪傳:重新檢視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中國大陸研究》,第52卷,第3期,2009年9月。頁113-127。
吳玉山。〈兩岸關係的理論詮釋〉,《政治科學論叢》,第8期,1997年6月。頁259-279。
吳成玲。〈國際化視閾下「一邊倒」外交政策的確立〉,《國際關係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頁13-14。
李  瑗。〈中國共產黨對臺政策歷史經驗研究〉,《理論學刊》,第10期,2009年。頁23。
李少軍。〈國際關係研究中的途徑與範式〉,《歐洲研究》,2008年第1期。
李俊融。〈中共對台策略演變的影響因素〉。《共黨問題研究》,第26卷第9期,2000年9月。頁67-78。
尚會鵬。〈關於國際政治『關係理論』的幾個問題—與秦亞青教授商榷〉,《國際政治研究》,2017年第2期。
施正權。〈從比較戰略文化看戰爭與和平:以美國和中共為例〉,《哲學與文化》,第31卷第4期,2004年4月。頁25-60。
唐樹備。〈以「一國兩制」為指導積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求是雜誌》,2002年11月。頁25-26。
秦亞青。〈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溫特及其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理論〉,《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231-264。
馬小芳。〈三個代表:21世紀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的新綱領〉,《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第14卷第9期,2002年9月。頁6-7。
馬振坤。〈尋求恢復「歷史現狀」之中國軍事擴張與對臺威脅〉,《遠景基金會季刊》,第20卷第2期,2019年4月。
馬振坤。〈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對台釋放「以軍逼政」訊息〉,《中國暨兩岸情勢雙週報》,2019年7月26日。
高素蘭。〈中共對臺政策的歷史演變(1949-2000)〉,《國史館學術集刊》,第四期,2004年9月。頁189-228. 
寇健文。〈現階段中共對台工作的盲點:台灣民意分析〉,《理論與政策》,第14卷第3期,2000年9月。頁45-64。
張仕賢。〈兩岸邁入新局勢 宜穩宜慎凝共識〉,《中共研究》,第47卷第7期,2013年7月。頁22-36。
張建新。〈關於建構主義與其他國際關係理論的關係問題〉,《世界經濟與政治》,第7期,2003年。
莫大華。〈Nicholas Onuf與Friedrich Kratochwil的社會理論、國際法與國際關係理論連結之比較分析〉,《問題與研究》,第54卷第2期,2015年6月。頁1-31。
莫大華。〈安全研究論戰之評析〉,《問題與研究》,第37卷第8期,1998年8月。頁19-33。
莫大華。〈國際關係『建構主義』的原型、分類與爭論─以Onuf、Kratochwii和Wendt的觀點為分析〉,《問題與研究》,第41卷第5期,2002年。
莫大華。〈國際關係實用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分析〉,《政治科學論叢》,49期,2011年9月。頁75-124。
莫大華。〈國際關係實用建構主義理論的知識論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49期,2011年9月。
莫大華。〈理性主義與建構主義的辯論:國際關係理論的另一次大辯論?〉,《政治科學論叢》,第19期,2003年12月。頁113-138。
莫大華。〈論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8卷第9期,1999年9月。頁93-109。
莫大華。〈戰略文化:戰略研究的文化途徑〉,《問題與研究》,第35卷第6期,1996年6月。頁39-52。
郭崇武。〈中共新時期統一戰線要旨和現階段工作重點-由中共第十八次「全國統戰工作會議」分析〉,《共黨問題研究》,第20卷第3期。頁20-28。
童振源。〈中共「十六大」後對臺政策分析〉,《中國大陸研究》,第46卷第2期,2003年3-4月。頁41-56。
馮向陽、蔣連霞。〈文化認同視野下的統戰工作研究〉,《深圳大學學報》,第27卷第6期,2012年11月。頁57-60。 
黃旻華。〈評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建構主義〉,《問題與研究》,第39卷第11期,2000年。頁71-94。
黃清賢。〈兩岸關係的辯證性建構〉,《遠景基金會季刊》,第13卷3期,2012年7月。頁49-94。 
楊  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2008—2011)〉,《國際政治科學》,2012年第2期。
楊世盛。〈習近平建構兩岸集體身分意涵初探〉,《中共研究》,第54卷第4期,2020年7月。頁50-52。
董立文。〈論臺灣人認同與中國人認同的爭辯〉,《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3期,2013年9月。頁115-135。
趙春山。〈中美戰略競爭下的兩岸關係〉,《歐亞研究》,第4期,(2018年7月。頁4-5。
劉文斌、唐永瑞。〈大陸對臺「兩岸一家親」統戰作為效應〉,《展望與探索》,第13卷第10期,2015年10月。頁75-94。
劉文斌。〈臺灣國家認同的「拉動」與「純化」〉,《中山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第13卷第2期,2005年12月。頁74-81。
鄭端耀。〈國際關係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評析〉,《美歐季刊》,第15卷第2期,2001年,頁199-229。
顏建發。〈習近平對臺政策的可能架構與內涵〉,《臺灣國際研究季刊》,第9卷第4期,2013年12。頁39-61。
關弘昌。〈從國際關係理論看兩岸和平協議之簽訂〉,《全球政治評論》,第34期,2011年4月。頁27-40。

(五)學位論文
李中強。《中共對臺文化戰略的解析(2008-2016):建構主義集體身分取向的觀點》。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7年。
陳華凱。《臺海兩岸關係的後現代地緣政治文化新思維-臺灣的觀點》。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博士論文,2013年。

(六)研討會論文
王高成主編。2009年。《兩岸新形勢下的國家安全戰略》。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09年。
李世宏。《從建構主義探討台灣國家認同的變遷》。嘉義:國立中正大學,2009年。
施正權。〈中共和平發展的戰略分析,兼論臺灣的行動戰略〉,載於《建構二十一世紀臺灣的戰略定位與策略-紀念鈕純鍾教授戰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淡江大學,2006年3月4日。
翁明賢。〈我國國防戰略前瞻規劃〉,財團法人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主辦台海安全與國防戰略研討會,2002年10月20日。
翁明賢。《台灣的安全挑戰》。台北:淡江大學,2016年。 
翁明賢。《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台北:淡江大學出版社,2014 年。
翁明賢主編。《止戈為善:釣魚臺爭議的和平解決》。台北: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2012年。
翁明賢主編。《臺灣的安全挑戰》。台北:淡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 
翁明賢主編。《論中國夢》。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15年。
翁明賢主編。《論辯與融合:解析國關理論與戰略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 
翁明賢主編。《戰略安全理論建構與政策研析》。台北:淡江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
翁明賢主編。《變遷中的亞太戰略情勢》。台北: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2012年。
翁明賢主編。「第六屆戰略學術研討會」-戰略研究的回顧與前瞻:再論淡江戰略學派之建構。台北:淡江大學,2010年5月。 
楊世盛。〈台灣民眾對中共「一國兩制」的認知:以國家客觀利益觀點分析〉,載於《淡江2020戰略學派年會-全國戰略社群碩博士論文發表會》。新北:淡江大學,202年5月16日。頁36-37。
趙春山。〈中共「十四大」後的中共外交政策:戰略目 標與策略運用〉,載於《中共對臺政策與兩岸關係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政大東亞研究所合辦,1993年5月29日,頁4。

(七)官方文件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一國兩制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中共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國務院台灣工作辦公室。〈2000-2018年台灣人民前往中國大陸人數數據統計〉,http://www.gwytb.gov.cn/lajlwl/rywltj/201805/t20180524_11958157.htm。
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中國台灣問題(修訂版)》。北京: 九州出版社,2014年。
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沈春耀:《反分裂國家法》是兩岸和平穩定的法律基石〉(2020年5月29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2005/t20200529_12278489.htm。
中共中央台灣辦公室、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國台辦: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不可動搖的基礎〉(2020年1月15日),http://www.gwytb.gov.cn/wyly/202001/t20200115_12233150.htm。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9年11月12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統一戰線概念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http://www.zytzb.gov.cn/tzsl/47913.jhtml。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愛國統一戰線稱謂的由來〉,《中國統一戰線新聞網》,http://tyzx.people.cn/n/2014/0508/c372202-24992663.html。
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統一戰線研究著編。《新時期統一戰線講座》。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7年。
中共中央統戰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統一戰線的基本觀點〉,《人民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1/65717/65718/4456257.html。
中共中央統戰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科學涵義〉,《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1/65717/65718/4455967.html。
中共中央統戰部研究室編。《統一戰線工作手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
中共中央統戰部網站。〈鄧小平新時期統一戰線理論的主要內容〉,http://cpc.people.com.cn/BIG5/64162/64171/65717/65718/4456283.html。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研究彙編》。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
中共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組織。《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2月。
中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1993年8月),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2/28/content_213349.htm。
中國統一戰線全書編委會編。《中國統一戰線全書》。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中國統一戰線辭典編委會編。《中國統一戰線辭典》。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會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及訪問團成員〉 (2013年6月13日),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ldhd/2013-06/13/content_2425558.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基本內容是什麼?〉,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675579/2311_675829/t10730.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葉劍英:關於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1981/10/1),http://tga.mofcom.gov.cn/article/ls/jingmaofagui/200712/20071205294687.shtml。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反分裂國家法〉,http://www.mod.gov.cn/big5/regulatory/2016-02/19/content_4618044.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習近平出席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網站》(2017-07-01),http://www.mod.gov.cn/big5/leaders/2017-07/01/content_4784427.htm。(檢索日期:2020/5/2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新時代的中國國防》白皮書全文(2019年7月24日),http://www.mod.gov.cn/big5/regulatory/2019-07/24/content_4846424_11.htm。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全文)〉,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97713/a831lxIJGIdqsNMGQSgTZVFKZUQxE3eOoEAzJKKdz4-o3klp-vBLRGfsjvLrOyegjUjs5BoTWo2qWY1wDIQy1lW7uRUU6keqBpeJybysATV8n12dFwPdoPOIaM-nQC8eLpJvM6A8f4MbVw。
中華民國大陸委員會。〈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之看法民意調查〉 (統計時間2020-03-19~2020-03-23),https://www.mac.gov.tw/cp.aspx?n=718F4E6181BB749C。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國阻撓我國際空間事例〉,https://www.mofa.gov.tw/Content_List.aspx?n=442A97CFB4A0C56C。
中華民國外交部。〈吳部長立法院第十屆第一會期外交業務報告〉(2020年3月9日),https://www.mofa.gov.tw/Newsnodept.aspx?n=052449DD01A26E24&sms=DF52F83A5B7D2A47。
中華民國外交部。《中華民國107年外交年鑑》。台北:中華民國外交部,2019年12月。
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97年~108年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人次統計〉,https://stat.taiwan.net.tw/inboundSearch。
中華民國總統府。〈「民主臺灣,照亮世界」總統發表國慶演說〉(2018年10月1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3769。
中華民國總統府。〈反制中國「一國兩制台灣方案」 總統召開國安會議〉,《華視新聞網》(2019年3月11日),https://tw.news.yahoo.com/%E5%8F%8D%E5%88%B6%E4%B8%AD%E5%9C%8B-%E5%9C%8B%E5%85%A9%E5%88%B6%E5%8F%B0%E7%81%A3%E6%96%B9%E6%A1%88-%E7%B8%BD%E7%B5%B1%E5%8F%AC%E9%96%8B%E5%9C%8B%E5%AE%89%E6%9C%83%E8%AD%B0-114500772.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2008年5月20日),http://www.president.gov.tw/Portals/0/FeaturesSection/Other-feature-articles/2008_0520p/speech.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蔡英文總統:2019年是拚民生、護民主、守主權的一年〉(2019年1月1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3999。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以視訊直播方式於世界臺灣同鄉聯合會第二十九屆年會中致詞〉(2002年8月3日),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31&itemid=1311。
中華民國總統府。〈總統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內容〉(2020年1月18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191。
立法院法制局編。《兩岸關係與大陸事務研究》。台北:立法院法制局,2003年。
全國幹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主編。《堅持「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北京:黨建讀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年。
共黨問題研究叢書編輯委員會編。《中共對台工作研析與文件彙編》。台北:法務部調查局,1994年。
江蘇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俞正聲,加強與臺灣基層一線和青年一代交往交流〉,《江蘇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網站》(2017年3月3日),http://www.jsstb.gov.cn/toutiao/201703/t20170303_11713966.htm。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充分彰顯中華民國主權與臺灣尊嚴〉,《大陸工作委員會》(2015年11月9日),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B383123AEADAEE52&sms=2B7F1AE4AC63A181&s=002360A21E92BB9C。
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九二共識,兩岸和平與繁榮〉,https://ws.mac.gov.tw/001/Upload/OldFile/public/MMO/MAC/%E6%91%BA%E9%A0%81-%E4%B8%AD(%E5%AE%9A%E7%A8%BF%E7%89%88).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民意認為中共對臺不友善創新高,逾9成反對中共「一國兩制」及對台軍事外交打壓〉,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681/5875/59282b2b-f6b4-4eda-bd7c-2e7cf968e2f8.pdf。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兩岸經濟交流統計速報〉,https://www.mac.gov.tw/News_Content.aspx?n=2C28D363038C300F&sms=231F60B3498BBB19&s=B7D0DC3FCEB5EC7B。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中共對臺文教交流策略文件彙編》,台北: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995年。
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5月22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中國政府網》,http://big5.www.gov.cn/gate/big5/www.gov.cn/zhuanti/2020lhzfgzbg/index.htm。
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國家安全戰略綱要〉(2017年12月18日),https://www.ait.org.tw/zhtw/white-house-fact-sheet-national-security-strategy-zh/。
美國在台協會。〈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就台灣選舉發表聲明〉(2020年1月11日),https://www.ait.org.tw/zhtw/statement-by-secretary-of-state-michael-r-pompeo-on-taiwans-election-zh/。
美國在台協會。〈總統唐納∙川普發表國情咨文〉(2018年1月30日),https://www.ait.org.tw/zhtw/president-donald-j-trumps-state-of-the-union-address-zh/。
國防部。《中華民國一○八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19年。
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8大陸情勢總觀察。台北:國防部軍事情報局,2018年。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我國對中國大陸(含香港)出進口統計表(2016-2019)〉, 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375。
經濟部國際貿易局。〈陸客來臺團體旅遊人數及外匯收入〉,https://www.trade.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375。

(八)報章雜誌
〈杜魯門對韓戰的聲明〉,《中央日報》(1950年6月28日),版1。
〈恪守一中 推動兩岸關係全面正常化「胡六點」 確定對臺工作新方向〉,《大公報》(2009年1月1日),第 A2 版。
邱莉燕,〈2018台灣人才西進滿意度大調查〉,《遠見雜誌》(2018年8月1日),https://www.pressreader.com/taiwan/global-views/20180801/283820034399849。(檢索日期:20202年5月30日)
林倖妃,〈天下2020獨家國情調查:台灣vs.中華民國,世代衝突更勝南北〉,《天下雜誌》689期(2019年12月30日),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353。

二、外文資料
(一)外文書籍
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New York: Verso. 2006.)
Barry Buzan,People,State and Fear,Second Edition,An Agenda for International Security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New York,London,Sydney,Tokyo,Singapore:Harvester Wheatsheaf,1991).
Brady, A.-M.. Marketing dictatorship: propaganda and thought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Dougherty James E. and Robert L. Pf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1.)
Edwards, Gemma. Social Movements and Protest.(Cambridge: University Printing House.2014.)
Gellner Ernes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Cornell: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Guzzini, Stefano and Anna Leade. Constructivism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Alexander Wendt and his critics.(New York: Routledge.2006.)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h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arative survey, 4th ed. (U.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1997),
Katzenstein, Peter J. ed.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
Kenneth Neal Waltz,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Mass.: Addison-Wesley Pub Co.,1979).
Keohane, Robert O and Joseph S. Nye.  After the Cold War: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Strategies in Europe 1989-1991.(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3.) 
Keohane, Robert O..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Kessler, Oliver, Rodney Bruce Hall, Cecelia Lynch and Nicholas Onuf. On Rule, Politics and Knowledge-Friedrich Krotochwil, International Relation and Domestic Affairs.(UK:Palgrave Macmillan.2010.)
Lijun, Sheng. China and Taiwan-Cross-Strait Relations under Chen Shui-bain.(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2002.) 
Lippa R.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sychology. Belmont,(Ca: Wadsworth. 1990.) 
Martha Finnemore, National Interests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6);
Martin Wight, “ The three traditions of international theory," in G. Wight and B. Porter, eds.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 (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1) ,
Medeiros, Evan S. China's International Behavior Activism, Opportunism, and Diversification.( US:RAND Corporation. 1990.)
Morgenthau, Hans J.. Politics among Nations: 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78.)
Nicholas Onuf, World of Our Making: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olumbia, 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1989).
Nye, Joseph S. Jr., Bound to Lead: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Nashville: Lightning Source Inc. 1900.)
Onuf, Nicolas Greenwood. World of Our Making: Rules and Rule in Social 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lumbia: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9.)
Onuf, Nicolas Greenwood.”Constructivism: A User's Manual”,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New York London, England: M.E. Sharpe Armonk. 1998.)
Peter J. Katzenstein, The 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Robert O. Keohane and Joseph S. Nye,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Word Politics in Transition (Boston:Little Brown,1997),
Ronald L. Jepperson, Alexander Wendt, & Peter J. Katzenstein, “Norms,Identity, and Culture in National Security,” in Peter J. Katzenstein ed., TheCulture of National Security: Norms and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New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Venduika Kubalkova, Nicholas Onuf and Paul Kowart (ed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A Constructed World (Armonk, NY: M.E. Sharpe Inc., 1998), 
Waltz, Kenneth Neal. Reflections o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A Response to My Critics “ in R. Keohane, ed., Neoreal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Waltz, Kenneth Ne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Mass.:Addison-Wesley Pub co. 1979.)
Wight, Martin, Gabriele Wight and Brian Porter. International Theory: The Three Traditions. (Leicester and London: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1.)
(二)外文學術期刊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ol.20,No.1,Summer,1995,pp.71-81;
.James E. Dougherty & Robert L. Phaltzgraff Jr., 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 comparative survey, 4th ed. (U.S.: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7), p.58.
‘’Taiwan Voters Throw China-Friendly Mayor Out of Office’’,《Wall Street Journal》 (2020/6/6),https://www.wsj.com/articles/taiwan-voters-throw-china-friendly-mayor-out-of-office-11591442733?mod=searchresults&page=1&pos=1。
“SHARP POWER: RISING AUTHORITARIAN INFLUENCE”, 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 2017/12/5) https://www.ned.org/sharp-power-rising-authoritarian-influence-forum-report/。
Alexander E. Wendt, “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 No.2. ( Spring 1992) , p. 424.
Alexander Wendt, “Construct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ternational Security, Vol.20, No.1 Summer 1995, p.72.
Alexander Wendt,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1, No.3,1987; 
Anarchy is What State Make of it: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Power Politic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46,No.2,Spring1992,
Ben, Daryl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elf-persua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I(1965), pp.192-218. 
Bill Wang, “Clinton’s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Warns Beijing,” CNA (Taipei), March 6, 1996.
Charles L. Glaser, "The Security Dilemma Revisited, " World Politics,vo1.50,no.l(October 1997),pp.171~201. 
John Herz,“Idealist Internationalists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vol-2,no.2(January 1950),pp.157~180.
Liberthal, Kenneth.“Preventing a War over Taiwan”, Foreign Affairs, Vol. 84, No.2(2005), pp. 53-63.
Robert Jervis,“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30,no.2(January 1978),pp.189~214.
Robert O.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Two Approaches,”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32,No.4,Dec. 1988, p.289.
St ephen M. Walt,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No 110 ( Spring 1998) , pp.29-39. 
Wendt, Alexander, “On the Via Media, A Response to the Critics,“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Vol 26, (January 2000), pp. 165-180.
Wendt, Alexander. “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6 (Spring 1992), pp. 391-425.
Wendt, Alexander. “Levels of Analysis vs. Agents and Structures: Part III.”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18 (April 1992), pp. 181-185.
Wendt, Alexander. “The Agent-Structure Problem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41 (Summer 1987), pp. 335-37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延後至2025-06-29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延後至2025-06-29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延後至2025-06-29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