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507201322085600
DOI 10.6846/TKU.2013.00479
論文名稱(中文) 師資培育學生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Leadership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1
學期 2
出版年 102
研究生(中文) 陳淑樺
研究生(英文) Shu-Hua Chen
學號 69972003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3-06-27
論文頁數 11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吳明清(wumc@mail.tku.edu.tw)
委員 - 游家政(yuchia@mail.tku.edu.tw)
委員 - 張素貞(hn12735832@gmail.com)
關鍵字(中) 師資培育生
學習歷程
學習滿意度
關鍵字(英) Student Teachers’
Learning Process
Learning Satisfa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師資培育學生之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進一步分析不同背景之師資培育學生學習歷程現況及其學習滿意情形的差異,並試圖歸納師資培育學生學習歷程與其學習滿意情形之可能關聯,俾能歸納研究發現並據以提供建議。本研究依據研究目的,在101學年度臺北地區仍有招收中等教育學程學生的大學校院中,立意選取四所學校,以正在修讀中等教育學程的學生為對象,選取12人進行半結構式訪談,以蒐集研究相關資料,作為分析與討論之依據。
依據訪談資料之分析,歸納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一、師資培育學生之學習歷程係以學習動機為出發點的一系列行為。
二、師資培育學生之修課情形與學習動機在學校類型上呈現差異狀況。
三、師資培育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期望與學習成果須能夠與實務連結。
四、師資培育學生對課程內容、教師教學與學習成果的感受因學程年級而
不同。
五、師資培育學生的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因學習環境的差異而不同,而在人際關係方面的感受最一致。
六、師資培育學生之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與學習動機的關係最為密切。
根據上述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若干具體建議,以供教育主管機關、師資培育機構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英文摘要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f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12 student teachers’ purposively selected from four universities in Taipei, which were still recruit students into program of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101 academic-year.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was conducted to collect empirical data for analysis.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n learning motivation is the start point of learning process.
2.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n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situation is different by the type of university.
3. Student teachers have general agreement on that learning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outcomes should be linked with teaching practice at school.
4. Student teachers show considerable differences in their perceptions on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quality and learning outcomes be yeas of joining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 .
5.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n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re different by their learning environment; otherwise, the human relations among student teachers are almost the same in spite of their differences in personal conditions. 
6. Student Teachers’ perception on learn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atisfaction are related with their learning motivation.
Based o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and center of teacher education as well as future studies.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名詞釋義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我國師資培育制度之沿革與發展	11
第二節 師資培育之類型與職前教育課程	26
第三節 學習歷程及其相關研究	29
第四節 學習滿意度及其相關研究	35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3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3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5
第三節 研究工具	4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49
第五節 資料處理	51
第六節 研究倫理	5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7
第一節 師培生學習歷程現況	57
第二節 師培生學習滿意情形現況	73
第三節 師培生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	8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93
第一節 結論	93
第二節 建議	97
第三節 省思	100

參考文獻	103
中文部分	103
西文部分	107

附錄	111
附錄一  師資培育學生學習歷程及其滿意情形訪談大綱	111
附錄二  徵求訪談邀請函	115
附錄三  徵求訪談同意書	117
 
表 次
表1-1  師資儲備人員首登專長與年齡層現況	3
表1-2  西元2001年至2012年新生兒人口數與國民總生育率	3
表2-1  師範教育發展分期	12
表2-2  師範教育改革重要指示	15
表2-3  學習滿意度與影響因素相關研究	39
表3-1  訪談選取樣本學校與對象	46
表3-2  訪談執行表	51
表3-3  符號意義說明表	52
 
圖  次
圖1-1  研究步驟圖	7
圖2-1  Biggs的學習歷程模式	32
圖3-2  研究架構圖	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內政部戶政司(2011)。人口統計資料之人口統計圖。2011年10月7日取自http://www.ris.gov.tw/version96/population_01_G.html
內政部戶政司(2013)。人口統計資料之人口統計圖。2013年5月8日取自http://www.ris.gov.tw/zh_TW/346
毛連塭與湯梅英(1993)。師範學院學生學習滿意及結業生任教意願之調查研究。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1(2),34-42。
吳明清(1997)。我國師資培育制度現代化的展望,教育資料集刊-師資培育集刊,22,255-267。
吳美瑤(2011)。近代中國師資培育制度的演變。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02,1-18。
吳淑禎(2011)。中等學校師資培育課程的發展特色與教育專業課程的能力指標分析。教育研究集刊,57(4),1-41。
吳清山(1997)。師資培育法及相關法規內容評析。教育資料集刊-師資培育集刊,22,97-118。
吳清山(2010)。師資培育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清基、黃乃熒、吳武典、李大偉、周淑卿、林育瑋、高新建與黃譯瑩(2007)。各師資類科教師專業標準之研究。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評鑑與專業發展(197-236頁)。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巫銘昌(1999)。技術學院學生就學滿意度狀況之調查研究。技術學刊,14(1),1-11。
李田英、曹博盛、左臺益、謝豐瑞、黃福坤與陸健榮等(2008)。中學科學教師之教育學程修習狀況與成效。科學教育月刊,311,2-16。
李建霖(2010)。學習滿意度之定義及相關理論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3,101-107。
李麗玲、陳益興、郭淑芳、陳聖賢、楊思偉、連啟瑞與黃坤龍(2008)。師資培育政策回顧與展望研究報告。教育部委託之專題研究報告(NAER-97-08-C-1-01-07-2-07)。新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沈介文、陳銘嘉與徐明儀著(2004)。當代人力資源管理。臺北市:三民。
周虹君(2002)。社會工作碩士班學生實習安置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周祝瑛(2009)。臺灣地區師資培育政策之檢討與展望。中等教育季刊,60(3),8-20。
林志成與張淑玲(2010)。師資培育的回顧省思與前瞻展望。載於中華民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師資培育的危機與轉機。臺北市:五南。
林佳靜(2009)。新制教師資格檢定制度之探討。國教之友,60(3),34-40。
林昕儒(2010)。音樂系師培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雅盛(2002)。成人教師與成人學生班級氣氛知覺比較之研究-以台中技術學院附設專科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邱上真(2003)。Bruner發現式學習理論與教學運用。載於張新仁主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邱秀娟(2003)。生涯規劃與發展。臺北市:禾楓。
邱秀雲(2007)。高職進修學校餐料管理科學生對實習科目學習滿意度及整體滿意度之研究-以大臺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世新大學,臺北市。
施台珠(2006)。學習滿意度影響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紀金山與黃毅志(2005)。師資培育改革的實踐分析。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3-H-I26-001-FG),未出版。
紀惠英(2006)。老師的老師:師資培育者的故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3-2413-H-026-008),未出版。
康自立(1990)。技職教育課程設計之重要趨勢。臺北,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張芬芬(1984)。師大結業生分發實習前後教學態度與任教意願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俊彥、林陳涌、邱鴻麟、張靜嚳、許瑛玿與羅珮華(2006)。學校中的科學教育師資培育成果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張春興(1997)。張氏心理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2002)。現代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惠博、王國華與龔心怡(2009)。中等學校教師師資職前教育專業課程研究計畫。2010年3月13日,取自http://www.edu.tw/high-school/content.aspx?sit_content_sn=8449.
張德銳(2005)。師資培育與教育革新研究。臺北市:五南。
張德聰(1998)。生涯輔導。載於賴保禎、周文欽、張德聰合著。輔導原理與實務(初版三刷)。新北市:國立空中大學。
教育部(2009)。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師資培育白皮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2011)。中華民國師資培育統計年報。臺北市。
許雅筑(2009)。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育與市場人力需求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大學,南投縣。
陳泓霖(2009)。師資生參與服務學習對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臺北市。
陳憶芬(1997)。教育對就業之影響:人力資本論與勞力市場區隔論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6(5),86-99。
曾瀚毅(2007)。師資培育生任教意願與教育學程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湯宗岳(2002)。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師資培育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湯梅英(1994)。師範生任教意願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臺北市立師範學生為例。初等教育學刊,3,59-100。
黃于凌(2007)。企業領導人之人格特質對人才培育及企業獲利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素惠與黃子瑄(2005)。實習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內涵探析,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15-26。
黃意舒(2006)。教師的專業思考:觀察與省思的探討與實踐。臺北市:華騰。
黃榮吉(1995)。人才培育的意義及做法,勞資關係月刊, 13(6),42-47。
黃德祥(1995)生計輔導-終生的輔導歷程。臺北市:行政院青輔會。
黃德祥(2000)。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臺北市:五南。
黃毅志(1998)。教育階層、教育擴充與經濟發展。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28,25-55。
黃儒傑(2009)。初任教師教學承諾及其相關因素分析:心理取向之探討。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鴻文、湯仁燕(2005)。學生如何詮釋學校課程。教育研究集刊,51(2),99-113。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三民。
蓋浙生(1979)。教育經濟學研究。臺北市:教育部計畫小組。
蓋浙生(1994),教育經濟學。臺北市:三民。
劉春榮與吳清山(1997)。一般大學選修教育學程與師範校院學生對教育專業認知及其任教意願研究。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蔡芳蘭(2005)。生涯課程對高職學生生涯信念效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首府大學,臺南市。
鄧素卿(1982)。師範大學學生入學志願與敎師素質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增財(1995)。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嘉南、張新仁、方德隆與丘愛玲(2003)。我國中小學校師資類科職前教育專業課程及學分數之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5,1-27。
簡茂發、彭森明、李虎雄、毛連塭、吳清山與吳明清(1998)。中小學教師基本素質之分析與評量。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委託研究。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
魏明堂(2002)。高職教師對國中生職業試探與輔導活動實施工作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應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二、西文部分.
Argyris, C.(1964). Intergratio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organiza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Biggs, J (1987).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 Hawthorn, Melbourne: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
Blaug, M. (1976). The empirical status of human capital theory: A slightly jaundice survey.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4(3), 827-855.
Boshier. R.W. (1971).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 of Adult Education Participants: A Factor Analytic Exploration of Hole’s Typology. Adult Educations, 21(2),3-26.
Darling-Hammond, L., &Cobb, V. L. (1995). Teacher prepar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PEC members: A comparative study. Washington, DC: 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68683)
Domer, D. E., J. W. Carswell, and K. F. Spreckelmeyer,. (1983).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atisfac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232 600).
Fujita-Stank, P.J. & Thompson, J.A.(1994). The effects of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environment on the satisfaction of noncredit continuing education studen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730646)
Gagne, R. M. (1977). The conditions of learning, (3rd. ed.).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Gary S. Becker (1993).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ducation.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ldhaber, D., & Anthony, E.(2003). Indicators of teacher quality.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478408)
Herzberg, F., Mausner, B., Peterson, R. O., & Capwell, D. F. (1957). Job attitudes: Review of research and opinion . Pittsburgh, PA: Psychological Service of Pittsburgh.
Holland, J. L. (1973). 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career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Martin, C.L.(1988). Enhancing children’s satisfaction and participation: Using a predictive regression model of bowling performance norms. The physical Educator, 45(4), 196-209.
McGehee, W.&Thayer, P. W.,(1961). Training in Business and Industry. New York:Wiley.
Moos, R.H.(1976). The human context: Envirionmental determinants ofbehavior. New York: Wiley.
Murray, H.A.(1938). Explorations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e, R. A. (1998). Employee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York:McGraw-Hill.
Schein, E. H. (1978).Career dynamics: Matching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needs reading. MA: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Soloway E., Grant W., Tinker R., Roschelle J., Mills M.,Resnick M., Berg R., and Eisenberg Michael.(1999). Science in the Palms of Their Hand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2(8), 21-26.
Spearman, C. (1923). The nature of intelligence and the pricaiples of cognition. London: Academic.
Super, D. E. (1957). The psychology of careers. N.Y.: Harper and Row.
Taylor, S. J., & Bogdan, R. (1984). 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Tough, A.(1978). The major learning efforts: recent research and future directions. Adult Education, 28(4), 250-265.
Walberg, H.J.(1968).Structu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5(3), 247-25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