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407202317015000 |
---|---|
DOI | 10.6846/tku202300368 |
論文名稱(中文) | 莊子的物化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Thinging of Zhuangzi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1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2 |
研究生(中文) | 謝孟潔 |
研究生(英文) | Meng-Chieh Hsieh |
學號 | 609010045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3-06-15 |
論文頁數 | 184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趙衛民(091971@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何金蘭(hkl50115@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羅雅純(120150@mail.tku.edu.tw) |
關鍵字(中) |
莊子 《莊子》內七篇 莊子的物化 |
關鍵字(英) |
Zhuangzi the seven chapters in Zhuangzi the thinging of Zhuangzi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莊子(369-286 B.C.)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位提出「物化」概念的思想家。物化是指萬物的自我變化。雖然,物化一詞僅出現在《莊子.齊物論》的莊周夢蝶的寓言之中,但它的概念卻貫穿了《莊子》內七篇。因此,本文以「莊子的物化」作為研究主題,並且以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1925-1995)、菲利克斯.加塔利(Pierre-Félix Guattari, 1930-1992)、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 99-55 B.C.)等西方思想家的概念,與《莊子》內七篇進行會通。 《莊子》一書雖然有三十三個篇章,但其內七篇為莊子本人所著的可能性較高,故而在參考文獻上,本文以《莊子》內七篇為主要研究對象,其他外、雜篇僅為作為參考。《莊子》原文方面,則以郭慶藩(1844-1896)的《莊子集釋》為準。此外,本文的論述不會離開《莊子》和西方哲學的範疇,去探討文獻考據,以及西方哲學在其他學科內的應用。論述過程上,本文逐一對《莊子》內七篇進行概念分析,最後針對莊子的物化與西方哲學的關聯進行總體之論。 |
英文摘要 |
Zhuang Zhou (369-286 B.C.), commonly known as Zhuangzi is the first thinker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o proposed the idea of ''thinging ''. Although the word thinging only appears in Zhuang Zhou's Dream of the Butterfly under ''Zhuangzi's Equality of Things'',its concept runs through the seven chapters of Zhuangzi. Hence, this article refers to Zhuangzi's thinging as the research topic . Besides, the ideology of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1925-1995), Pierre-Félix Guattari (1930-1992),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Titus Lucretius Carus (99-55 B.C.) and other Western thinkers will combine with seven chapters's Zhuangzi in this thesis. In spite of Zhuangzi has thirty-three chapters, the reason for taking the seven chapters in Zhuangzi as the main research objects is that it is highly possible seven of them are writed by himself, other extras are for reference only. Zhuangzi's original text is subject to Zhuangzi Collected Commentary of Guo Qing Fan(1844-1896). In addition, the discussion in this article will not depart from the category of Zhuangzi and Western philosophy to explore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 application of Western Philosophy to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 process,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seven chapters of Zhuangzi one by one . Last but not least, the paper will collect the conect between Zhuangzi's thinging and Western philosophy general theory.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文獻探討……………………………………………………………………9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論文結構………………………………………………………16 第二章 〈逍遙遊〉概念分析………………………………………………………17 第一節 鯤鵬之變……………………………………………………………………17 第二節 至人無己……………………………………………………………………29 第三章 〈齊物論〉概念分析………………………………………………………39 第一節 地籟與天籟…………………………………………………………………39 第二節 莊周夢蝶……………………………………………………………………59 第四章 〈養生主〉概念分析………………………………………………………79 第一節 庖丁解牛……………………………………………………………………79 第二節 養生…………………………………………………………………………84 第五章 〈人間世〉概念分析………………………………………………………90 第一節 心齋…………………………………………………………………………90 第二節 無用之用…………………………………………………………………105 第六章 〈德充符〉概念分析……………………………………………………113 第一節 德與形……………………………………………………………………113 第二節 畸形………………………………………………………………………120 第七章 〈大宗師〉概念分析……………………………………………………131 第一節 死與生……………………………………………………………………131 第二節 夜半有力者………………………………………………………………139 第八章 〈應帝王〉概念分析……………………………………………………161 第一節 無的智慧…………………………………………………………………161 第二節 壺子示相…………………………………………………………………165 第九章 結論………………………………………………………………………174 參考文獻…………………………………………………………………………182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一)、古典文獻 (明)宣穎:《莊子南華經解》(台北:宏業書局,1969年)。 (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20年8月)。 (明)焦竑:《莊子翼》(新北:廣文書局,1963年)。 (明)憨山德清:《莊子內篇注》(高雄:廣聞書局,1973年6月)。 (二)、莊子相關當代論著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9年8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年1月)。 唐君毅:《哲學概論》(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1975年)。 (瑞士)畢來德(Jean François Billeter)著,宋剛譯:《莊子四講》(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1年10月)。 趙衛民:《莊子的風神:由蝴蝶之變到氣化》(臺北:聯經出版社,2010年2月)。趙衛民:《莊子的道:逍遙散人》(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趙衛民:《老子的道:谷神與玄牝》(臺北:里仁書局,2012年9月)。 趙衛民:《德勒茲的生命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2019年8月)。 錢穆:《庄老通辨》(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10月)。 (三)、德勒茲著作英譯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and Pierre-Félix Guattari, What Is Philosophy?, trans. Hugh Tomlinson and Graham Burchell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Pure immanence: essays on a life, ed. John Rajchman, trans. Anne Boyman (New York: Zone Books, 2005). 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 and Pierre-Fé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rain Massumi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20). (四)、關於德勒茲的英文評論 Alain Badiou, Deleuze: The Clamor of Being, trans. Louise Burchill ( Lond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Charles J. Stivale, Gilles Deleuze Key Concepts (Canada: McGill- Queen’s University Press, 2005). (五)、德勒茲著作中譯 (法)吉爾.都魯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張喚民譯:《解讀尼采》(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周穎、劉玉宇譯:《尼采與哲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10月)。 (法)吉爾.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陳永國、尹晶主編:《哲學的客體:德勒茲讀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 汪民安主編:《生產.第五輯,德勒茲機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 陳永國編譯:《游牧思想—吉爾.德勒茲 費利克斯.瓜塔里讀本》(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 (法)德勒茲(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著、(法)加塔利(Pierre-Félix Guattari)著,姜宇輝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千高原,第2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年12月)。 (六)德勒茲評論中譯 (美)尤金.W.霍蘭德(Eugene W. Holland)著,周兮吟譯:《導讀德勒茲與加塔利《千高原》》(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6年11月)。 (瑞典)芙麗達.貝克曼(Frida Beckman)著,夏開偉譯:《吉爾.德勒茲》(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1月)。 (澳)喬.休斯(Joe Hughes)著,廖鴻飛譯:《導讀德勒茲《差異與重複》》(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20年6月)。 (七)、其他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徐梵澄譯,《蘇魯支語錄》(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德)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著,劉崎譯:《上帝之死》(黑龍江:哈爾濱出版社,2015年8月)。 汪民安:《尼采與身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 (美)雷諾.博格(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6月)。 (羅馬)盧克萊修(Titus Lucretius Carus)著,方書春譯:《物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7月)。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