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7202001373000
DOI 10.6846/TKU.2020.00334
論文名稱(中文) 未婚單身女性生涯發展對幸福感影響之研究-以婚姻價值為調節變項
論文名稱(英文) The impact of career development of unmarried single women on their happiness with the moderator of marital valu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8
學期 2
出版年 109
研究生(中文) 江夷喬
研究生(英文) Yi-Chiao Chiang
學號 70761023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0-05-29
論文頁數 91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洪英正
指導教授 - 張雍昇
委員 - 楊立人
委員 - 賴明政
關鍵字(中) 未婚單身女性
生涯發展
幸福感
婚姻價值
關鍵字(英) Unmarried single women
Career development
happiness
Marital valu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許多女性因已達適婚年齡,周邊親友皆擔心未婚單身女性未來方向,雖然時代在改變,可是上一輩的思維並沒有變,仍然希望以傳統的形式要求下一代(盧智芳,2004)因此本研究者開始思考,未婚單身女性的幸福感來源以及在工作上的自我價值,與有無踏入婚姻會不會影響著生涯發展與幸福感的高低。因此本研究主題為本研究旨在探討未婚單身女性生涯發展、幸福感、婚姻價值之相關,從而瞭解上述三者變項之間彼此的關係。
根據以往學者們的研究,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來源,包含工作事業的經營:工作環境或氣氛佳;個人與職業工作的適配性高;工作回饋(工作薪資與成就感、自我效能感);工作中獲得自我提升與成長,(賴珮瑄,2012)。再來,研究發現,未婚女性感受到較高的單身壓力時,其幸福感越低,(吳少萍,2009)。
研究對象以未婚單身女性為調查對象,並且採用量化之問卷方式,輔以立意抽樣問卷調查法,向全國發放755份問卷,回收有效樣本數為307份,有效之回收比率為40.6%。經由文獻資料探討以及問卷設計調查,再依有效問卷中之資料,採用敘述統計、項目分析、信度檢定、因素分析、階層迴歸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驗證分析。對未婚單身女性生涯發展、幸福感、婚姻價值三者間之關係做出結論、討論及建議。
本研究之結果證實假設有些成立,有些不成立:(1)生涯發展對未婚單身女性幸福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2)婚姻價值對幸福感具有顯著正向影響(3)婚姻價值在未婚單身女性生涯發展對其幸福感影響上無顯著正向調節作用(4)不同人口統計變項的未婚單身女性在生涯發展、婚姻價值及幸福感上部分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可提供之管理意涵為研究顯示,當未婚單身女性生涯發展越強,幸福感也就會越高,可由企業或是政府,創造女性就業環境,提供女性獲得資源、技術、資訊和培訓的機會,以提高女性能力,強化女性生涯發展的意願,進而獲得幸福感的提升,且未婚單身女性部分壓力來自周遭親友的過度關切與期待,也影響著未婚女性的幸福感,建議周遭親友能多些尊重、理解與支持,能有效提高幸福感,且未婚單身女性不會因為有無婚姻而影響生涯發展對他們帶來的幸福感,表示未婚單身女性穩定度高,若企業能給予展現能力的機會,會對未婚單身女性是很大的鼓舞。
英文摘要
Many unmarried women worry their relatives after reaching the age of marriage. Although the era has shifted, the concepts and thoughts of elder generations remain unchanged, and they are prone to pressure the younger generation in a conventional way.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started to ponder on the source of unmarried women’s senses of well-being, their self-worth derived from work, and whether stepping into marriage influences their careers and senses of well-being. The study aimed at discussing and probing into the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career, sense of well-being, and marital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studies of past scholars, the source of unmarried women’s senses of well-being lies in their devotion to work and business, pleasant work environment and atmosphere, suitability for the job, positive feedback from their work, which includes salary,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self-efficacy, and their self-improvement as well as growth garnered from work. Moreover,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 more pressure a single woman is confronted with, the less sense of well-being she can feel.
	  Targeting at unmarried women, the study adopted quantitative questionnaires and purpose sampling.
755 questionnaires distributed nationwide, the number of valid samples recovered is 307,effective recovery rate is 40.6%.through literature discussion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lid questionnaire, use Descriptive Statistics、Critical ratio、Reliability、Factor Analysis、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one-way ANOVA perform verification analysis. Career development, for unmarried single women、Happiness、Marital valu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makes a conclusion、discussion and suggestions.
The result of the study proved that some of the hypotheses were valid, while some of them were invalid: (1) Careers have a striking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unmarried women’s senses of well-being. (2) Marital values have strikingly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ense of well-being. (3) Marital values do not positively affect unmarried women’s senses of well-being derived from their careers. (4) With demographic variable, there is partially distinct difference among unmarried women’s careers, marital values, and senses of well-being.
The more successful unmarried women’s careers are; the more senses of well-being they can feel.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can improve women’s abilities, increase their willingness to devote to their careers, and thus augment the senses of well-being by creating a female-friendly work environment and offering opportunities for females to obtain resources, techniques, information, and training. Given that the pressure on unmarried women often comes from their relative’s excessive expectations and concerns. The study suggested that relatives should show more respect, understanding, and support, thus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sens of well-being. Besides, married or not, single women’s senses of well-being derived from their careers remain the same, which means they are stable and reliable at work. If enterprises provide them with the chance to display and utilize their abilities, they would be significantly encouraged.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目錄	IV
表目錄	V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流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未婚單身女性相關論述	8
     第二節 生涯發展	21
     第三節 婚姻價值	23
     第四節 幸福感	27
     第五節 研究變項間之關係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3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設計	36
     第三節 研究變項之操作型定義及問卷設計	36
     第四節 統計資料分析方法	39
第四章	研究結果	41
     第一節 問卷發放與回收資料分析	41
     第二節 信度分析與項目分析	44
     第三節 因素分析	49
     第四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修正	54
     第五節 研究假設驗證	55
     第六節 不同人口統計變項在各變項上之差異分析	64
第五章	結論、討論及建議	73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討論	73
     第二節 管理意涵	76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之建議	81
參考文獻	82
中文部分	82
英文部分	86
附錄 問卷	88
 

表 目 錄
表 2-1  Stein 單身類型分類表	10
表 2-2 西元 2000 年至 2018 年臺灣男女初婚年齡平均數	11
表 2-3 西元 1995 年至 2018 年臺灣女性未婚人口比例	12
表 4-1 樣本基本資料之次數分配表	42
表 4-2 各構面之 Cronbach’s α 值	44
表 4-3 各構面之項目分析表	47
表 4-4 各構面之KMO值與Bartlett球形檢定	49
表 4-5 生涯發展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50
表 4-6 幸福感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52
表 4-7 婚姻價值之因素分析與信度分析	53
表 4-8 假設修正彙整表	54
表 4-9 各變項之相關分析	55
表 4-10 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56
表 4-11 婚姻價值對幸福感之迴歸分析	56
表 4-12 婚姻價值在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57
表 4-13 婚姻價值之增加資源在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59
表 4-14 婚姻價值之親密陪伴在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60
表 4-15 婚姻價值之責任加重在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61
表 4-16 婚姻價值之合法規範在生涯發展對幸福感之階層迴歸分析表	62
表 4-17 年齡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65
表 4-18 教育程度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66
表 4-19 年資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67
表 4-20 職業類別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68
表 4-21 目前職級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69
表 4-22 目前居住狀況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70
表 4-23 薪資狀況在各變項之差異分析表	71
表 4-24 假設驗證結果彙整	72
表 5-1 人口統計變項在各構面之顯著差異彙整表	75

 
圖 目 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7
圖 2-1	台灣2009至2018年間高齡單身男女人數柱狀圖	13
圖 3-1	研究架構圖	35
圖 4-1	研究架構修正圖	54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施建彬、陸洛(譯) (1997)Argle, M.。幸福心理學。台北:巨流。(原著出版於1987)

李紹嶸、蔡文輝(譯)(1984)原著Through the life cycle. CAWadsworth.婚姻與家庭。台北:巨流。

新苗編譯小組(譯)(2000)原著Peiffer, V. (1999). Positively single. Publisher: Thorsons/ Element Pub.,享受單身:享受快樂單身生活的藝術。台北:新苗。

未來 Family 編輯群(2015 年 9 月)。幸福感調查─結婚,人生才美滿?男性比女性更想婚。未來 Family,3。 

江宜倩(2001)。未婚男性婚姻觀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未出版,台北市。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政達(1987)。還幸福一個本來面目。出自中國人的幸福觀-命運與幸福。台北:張老師文化。 

呂敏昌(1992)。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名娟(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氣質、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美枝 (1985)。「價值觀與社會風氣」。《幼獅月刊》,第 385 期,頁 9-11。

李素菁(2001)。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生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

李清茵(2003)。家庭互動行為、心理需求滿足、關係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月霞(2004)。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玲佳(2004)。國小未婚女性教師感情態度與感情抉擇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琬瑜、吳韻儀、盧智芳(2004):Working Woman 要成功也要幸福。台北:天下雜誌。

吳經熊(1992):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呂秀蓮(1990):新女性主義。台北:前衛。

吳就君(2000)。婚姻與家庭。臺北市:禾楓。宋鎮照(1997)。社會學。臺北市 :  五南。

吳明清(1983)。「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念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怡卿(2004)。我的單身何必議論紛紛?催婚情境中的未婚單身女性。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蕙瑛(1990):快樂的單身女郎。台北:幼獅。

施建彬(民 95):大學生休閒活動參與對幸福感的影響─以大葉大學為例。研究與動態,13 期,131-144 頁。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嘉珍(2013)。臺灣社會婚姻趨勢研究。家庭教育雙月刊,43,24-30。

翁淑緣 (1984)。「台灣北部地區大學生的價值觀念與生活型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第 7 期,頁 95-117。

酒井順子(2003):負け犬の遠吠え。陳美瑛譯(2006):敗犬的遠吠。台北:麥田。

黃麗琴(1986)。性別角色與社會意識型態:論變遷中婦女地位。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馨萍(2003)。家庭互動規範、互動行為與家人幸福感之關係研究:共享與平等匹配理念之差別效應。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室心理輔導學系碩士論文。

莫藜藜、王行(1995)。已婚男性的家庭價值觀及其對家庭的需求之探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2期,頁57-114。

莊慧秋(1987),幸福哪裡來?幸福理論的探索,中國人幸福觀-命運與幸福,192-202,台北:張老師出版社。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邵麗芳(1988)。單身生活意識-單身與一般社會大眾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淑珠(2003):未婚單身女性生活經驗之研究:婚姻意義的反思。教育心理學報, 34(2),221-246。 

趙南柱 (2019)。82年生的金智英。台北:漫遊者文化

楊淑妹(2005)。嘉義以南地區公私立高中職女性主管生涯發展與婚姻滿意度的關係研究。樹德科技大學人類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育吟(2004)。探討長姑娘單身生涯經驗之認同歷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蕙雯(2005)。公主獨睡雙人床—「五年級」未婚女性婚姻觀與生涯發展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陳珮庭(2004)。他為什麼還沒嫁? ─台灣當代熟齡女性未婚現象探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騏龍(2001)。國小學童情緒智力與幸福感、人際關係及人格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嬿竹(2001)。網路與真實人際關係、人格特質及幸福感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明華 (2002)。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青儒(2001)。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

彭懷真(2003)。婚姻與家庭。臺北市:巨流。

彭蕙仙(2008):瞭解自己,你準備好過單身生活了嗎?禪天下,79,50-51。彭懷真(1987):中國人的愛與生活系列:婚姻之前的愛與性。台北:洞察。

顏映馨 (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美慧(1991)。單身女性之婚姻觀—現象學方法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詩惠(2018)。國中特殊教育教師生涯發展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吳少萍(2009)。不同單身類型未婚女性單身壓力、自我觀及幸福感知相關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丘玲玲(1998)。台北縣中小學未婚女教師單身壓力、單身壓力因應與單身生活滿意度的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茹憶(1996)。未婚單身女性生活適應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蕭肅科(2012)。社會心理學。臺北市:洪葉文化。
 
英文部分

Acker, Joan. (1990.) The Oregon case.  In State experience and comparable worth, edited by Ronnie Steinberg .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Bernard, Jessie. 1982. The Future of Marriage.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Ct.

DePaulo, B. (2006). Singled out: how singles are stereotyped, stigmatized, and ignored

Din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Headey, B., & Wearing, A. (1989).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4), 731–739.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coping with adversit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2, 327-349.

Handy, R., 1970. The measurement of values. W. H. Green, St Louis.

Homer, Pamela M., & Kahle, Lynn R. (1988), "A Structural Equation Test of the Value-Attitude Behavior Hierarch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forthcoming.

Kasser, T., & Ryan, R. M.(1993). A dark side of the American dream: Correlates of financial success as a central life aspir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5, 410-422.

Lamanna, M. A., & Riedmann, A. (1981). Marriage and families: making choices

Maltby, J., Macaskill, A., & Day, L. (2001). Failure to forgive self and others: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giveness, personality, social desirability and general health.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30(5), 881–885.

Rathunde, K. (2001). Toward a psychology of optimal human functioning: What positive psychology can learn from the“experiential turns”of James, Dewey, and Maslow.JournalofHumanisticPsychology, 41,135-153.

Rokeach, M.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NY: Free Press.


Ryff, C. D., & Singer, B. (1998). The contours of positive human health.PsychologicalInquiry,9(1), 1-28. Scollon, C. N., & King, L. A. (2004).Is the good life the easy life?SocialIndicatorsResearch,68,127-162. Seligman, M. E. P. (2002).Authentichappiness:Usingthenewpositivepsychologytorealizeyourpotential for lasting fulfillment.New York: Free Press.

Schwartz, S. H. (1992). Universals in the content and structure of values: theoretical147advancesand empirical tests in 20 countries. In M. Zanna (Ed.),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Vol. 25, pp.1-65).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Sheldon, K. M., & Bettencourt, B. A. (2002). Psychological need-satisfac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in social groups.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1(1), 25–38.

Tamir, M., Schwartz, S. H., Cieciuch, J., Riediger, M., Torres, C., Scollon, C., Dzokoto, V., & Zhou, X. (2016). Desired emotions across cultures: A value-based accou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111(1), 67-8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