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6202420560900
DOI 10.6846/tku202400207
論文名稱(中文) 專業助人者的職業倦怠與專業發展經驗研究-以諮商心理師及社會工作者為例
論文名稱(英文) Professional Burnou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of Helping Professionals – A Case Study of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and Social Worker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2
學期 2
出版年 113
研究生(中文) 粘齊讌
研究生(英文) Chi-Yen Nien
學號 61069096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4-06-04
論文頁數 13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藍挹丰(carolyflan@gmail.com)
共同指導教授 - 張貴傑(cgcjeff@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謝政廷
口試委員 - 許哲修
關鍵字(中) 專業助人者
職業倦怠
專業發展
敘事研究
關鍵字(英) Professional Helpers
Profess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arrative Research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諮商心理師和社會工作者如何經歷和應對職業倦怠,以及這些經驗如何影響他們的專業發展。性質為質性研究中的敘事研究,並採用「整體-內容」分析方法,透過立意取樣尋找研究參與對象,最後邀請兩位社會工作者與兩位諮商心理師,一共四位專業助人者進行半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根據訪談內容撰寫出受訪者的生命故事,並進一步分析、整理、綜合分析之。
研究結果回應研究問題有以下發現:
(一)職業倦怠經驗:專業助人者在經歷職業倦怠時,職業倦怠主要發生在新手助人者與有經驗助人者階段,且除了專業工作,也有專業工作外的其他因素會導致職業倦怠發生。職業倦怠雖導致助人者在因應當下產生負面反應,但對其專業發展卻帶來正面影響,專業助人者也會透過紓壓活動、尋求正向人際支持與自我反思來調節職業倦怠的狀態。
(二)專業發展歷程:本研究聚焦在專業助人者進入專業領域的動機、職業倦怠對專業發展的影響與助人者持續在此領域付出與深耕的原因,職業倦怠對專業發展帶來的影響有明顯的個別獨特性,而在領域持續深耕的原因與當時進入專業的動機或職業倦怠的經驗有所呼應。
(三)不同專業助人者的職業倦怠與專業發展歷程:導致助人者產生職業倦怠的原因會因不同專業助人者而不同,而在專業發展歷程中,讓社會工作者進入此領域工作的動機會包含「關鍵事件」,諮商心理師則多出於對人及心理學的好奇與興趣。
根據研究發現,研究者對專業助人者及相關機構提出因應職業倦怠發生與支持助人者在專業深化的方向,亦提供未來研究對專業助人者的職業倦怠與專業發展不同切入角度。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how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and social workers experience and cope with professional burnout, and how these experiences impact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mploying a qualitative narrative research approach, the study utilizes a "Whole-Content" analysis method. The research findings respond to the research questions with the following insights:
I. Experience of Professional Burnout: Professional helpers experience burnout primarily in the early and experienced stages of their careers. Besides professional work, factors external to professional tasks also contribute to burnout. Although burnout leads to negative reactions in coping with immediate challenges, i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helpers manage burnout through stress-relief activities, seeking positive social support, and self-reflection.
II.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motivations for professional helpers to enter their fields, the impact of burnou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continued commitment and deepening involvement in their fields. The impact of burnou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hibits significant individual uniqueness, resonating with the initial motivations for entering the profession or experiences of burnout.
III. Differences in Professional Burnout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mong Professional Helpers: The reasons for burnout vary among different professional helpers. In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 social workers are often motivated by "key events" to enter the field, whil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s are generally driven by curiosity and interest in people and psycholog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I
表次 III
圖次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5
第四節 名詞釋義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8
第一節 國內專業助人者定義及相關介紹	8
第二節 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	15
第三節 助人者專業發展的相關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8
第一節 研究取向與研究方法	38
第二節 研究程序	41
第三節 研究參與者	41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3
第五節 資料整理與分析	45
第六節 研究之信效度與倫理	4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51
第一節 社會工作者雪莉_從低谷中重新站立	51
第二節 社會工作者喵太_工作中的情緒風暴	61
第三節 諮商心理師溫饅_對人的愛成為藍圖	70
第四節 諮商心理師葉子_當我走到生涯轉捩點	82
第五節 綜合分析	93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10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03
第二節 研究建議與研究限制	107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109
參考文獻	111
附錄	118

表次
表2-3-1 諮商心理師職業倦怠相關因素 29
表2-3-2 社會工作者職業倦怠相關因素 30
表4-3-1 研究參與者背景資料 43
表4-4-2 資料分析過程範例 48
表4-5-1 職業倦怠經驗的綜合分析 94
表4-5-2 專業助人者的職業倦怠反應層面 97
表4-5-3 專業發展歷程的綜合分析 100

圖次
圖2-2-1 職業倦怠理論發展時間軸 22
圖2-2-2 職業倦怠因果圖 26
圖3-2-1 研究程序 41
圖4-4-1 逐字稿編碼範例 46
圖4-1-1 雪莉的專業發展歷程 51
圖4-2-1 喵太的專業發展歷程 61
圖4-3-1 溫饅的專業發展歷程 71
圖4-4-1 葉子的專業發展歷程 83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毛咪(2016)。大專院校專任心理師情緒勞務、諮商自我效能與工作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王璽嘉(2023)。不同工作場域臨床心理師之專業自主、工作壓力、職業倦怠及其關聯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山醫學大學心理學系
王麗斐(2020)。高級中等學校輔導工作手冊。教育部。
王麗斐(2020)。國民小學學校輔導工作手冊(第二版)。教育部。
王麗斐(2020)。國民中學學學校輔導工作手冊(第二版)。教育部。
吳宗佑、鄭伯壎(2006)。工作投入、調節他人情緒能力與情緒勞動之交互作用對情緒耗竭的預測結果。中華心理學刊,48(1),69-87。
宋書慧(2017)。內外控人格特質、職業倦怠感、離職傾向之研究-以兒少社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
李小安(2018)。台灣臨床心理師工作壓力、自我照顧與職業倦怠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季刊,3(2),122-136。
林俊佑、黃君瑜(2014)。工作壓力與社會支持對職業倦怠、工作滿意及生活品質之影響-以台灣地區自殺關懷訪視員為例。臨床心理學刊,8(1),61-68。
林雅雯、黃鈺雯(2014)。團隊氣氛、情緒勞務與醫師職業倦怠之關係:多層次研究模式。台灣公共衛生雜誌,33(3),271-289。https://doi.org/10.6288/TJPH201433103012
林裕堯(2012)。國小輔導人員生命意義感、生涯自我效能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3),107-140。
徐佳婷(2018)。國小專任輔導教師情緒勞務、自我慈悲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徐珮華(2021)。專身離開-公職社會工作者轉調職系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教育部(2014)。國民小學專任及兼任輔導教師逐年配置基準表。學生輔導法。取自:https://edu.law.moe.gov.tw/Download.ashx?FileID=10681
教育部(2014)。國民中學專任及兼任輔導教師逐年配置基準表。學生輔導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Single.aspx?pcode=H0070006&flno=4
郭哲荃(2017)。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學校組織氣氛、休閒調適策略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嘉義、高雄、屏東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陳志祥(2018)。精神治療需求量恐與日俱增。中國時報。取自:https://pse.is/5g9ewu
陳秀樺(2013)。國小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工作倦怠與督導需求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
陳昕(2022)。家防中心社工心理資本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曾素梅(2016)。資深心理劇實務工作者專業發展之敘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
游淳涵(2016)。心理師之諮商理論取向、情緒勞務與職業倦怠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
黃佩娟(2012)。諮商心理師專業能力之評量及工作場域差異分析(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黃佩娟(2012)。諮商心理師專業能力之評量及工作場域差異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黃郁婷(2018)。專業助人工作者的職業倦怠-轉換或不轉換環境之復原歷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學系。
黃崇庭(2020)。高雄市國小輔導教師學校行政支持知覺與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
黃敦群、紀乃文、張雅婷、郭淯岑(2014)。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4(3),93-134。
黃麗君(2007)。國中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黃寶園(2009)。工作壓力對工作滿足、職業倦怠影響之研究:統合分析取向。教育心理學報,40(3),439-461。
黃寶園、林世華(2007)。人格特質與社會支持對壓力反應歷程影響之研究:結合統合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二計量方法。教育心理學報,29(2),263-294。
楊怡亭(2013)。從志願服務者到社會工作者- 助人工作本質的現象學研究(未岀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工作學系。
楊蓓(1989)。台灣地區醫療社會工作人員工作壓力、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之研究。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雜誌,9(1),14-28。
葉馥瑄(2021)。助人工作者靈性健康、工作價值觀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
廖靜宜(2017)。認知彈性、工作成就動機影響生理壓力、心理壓力與生涯發展信心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
劉宛菁(2022)。國中專輔教師輔導自我效能、情緒調節策略與職業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劉庭瑜、劉奕蘭(2020)。靈氣和音樂介入對助人工作者負向情緒調節與專業枯竭之成效。教育心理學報,53(3),517-542。
劉淑慧(1987)。助人工作者職業倦怠量表之編制與調查研究(未岀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蔡佩娗(2021)。社工人員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工作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
衛生福利部(2020)。心理師法。取自: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20098
衛生福利部(2021)。世界心理健康日衛生福利統計通報。取自:https://www.mohw.gov.tw/dl-72387-864eb8f0-64ef-42db-8a12-63169b8b97fc.html
衛生福利部(2023)。年輕的心,有我傾聽。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取自:https://www.mohw.gov.tw/cp-16-75401-1.html 
賴香齊(2023)。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工作壓力、生命意義感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謝妮蓁(2021)。國中專任輔導教師的職業倦怠與復原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簡綾凡(2010)。諮商員工作耗竭的復原歷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
藍豔柔(2003)。醫務社會工作者之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貳、英文部分
Bakker, A. B., & Demerouti, E. (2007). 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State of the art.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2(3), 309-328. https://doi.org/10.1108/02683940710733115
Brill, P. L. (1984). The need for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burnout. Family and community health, 6(4), 12-24.
Collins, J. M. (2003). Impact of patient suicide on clinicia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sychiatric Nurses Association, 9(5), 159-162. https://doi.org/10.1016/S1078-3903(03)00221-0
Corey, M. S., & Corey, G.(2013)。助人工作者的養成歷程與實務(黃慈音、謝艾美、楊雅嵐、陳嘉茵、林淑娥、魏心敏、林佩瑾譯)。心理出版社。(原助第六版出版年:2011)
Dawis, R. V., & Lofquist, L. H. (1976). Personality style and the process of work adjustment.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3(1), 55–59. https://doi.org/10.1037/0022-0167.23.1.55
Dooley, J. L. (2023). Burnout Among Rural Public-School Counselors.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rterly, 46(4), 57-78. 
Edelwich, J., & Brodsky, A. (1980). A burn-out: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Human Sciences Press.
Egan, G.(2004)。助人歷程與技巧:有效能的助人者(鍾瑞麗譯)。雙葉書廊。(原著出版年:1975)
Freudenberger, H. J. (1974). 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https://doi.org/10.1111/j.1540-4560.1974.tb00706.x
Hadžibajramović, E., Hansson M., Akerstorm M., Denker A., & Hensing, G. (2022). Burnout among midwives—the factorial structure of the burnout assessment tool and an assessment of burnout levels in a Swedish national sample.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22(1), 1-1167. https://doi.org/10.1186/s12913-022-08552-8
Hobòll, S. E. (1989). Conservation of resources: anew attempt at conceptualizing str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3), 513–524.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44.3.513
Karasek, R. A. Jr. (1979). Job demands, job decision latitude, and mental strain: implications for job redesig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4(2), 285-308. https://doi.org/10.2307/2392498
Katz, J. (1982). Review of burn-out: stages of disillusionment in the helping professions. 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53(5), 604–606. https://doi.org/10.1080/00221546.1982.11780496
Kim, J. H.(2018)。理解敘說研究:以故事的雕琢與分析作為研究(張曉佩、卓秀足譯)。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5)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2), 99-113. https://doi.org/10.1002/job.4030020205
Maslach, C., & Leiter, M. P.(1999)。企業睡人(陳柏蒼譯)。高寶國際。(原著出版年:1997)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 Leiter M. P. (2001). Job burnou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52, 397-422. https://doi.org/10.1146/annurev.psych.52.1.397
Moffic, H. S., Levin, R. M., & Rouse, H. (2020). The history of burnout in society, medicine , and psychiatry. In S. LoboPrabhu, R. F. Summers, & H. S. Moffic(Eds.), Combating physician burnout: A guide for psychiatrists (pp. 3-26).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Pub.
Naczenski, L. M., De Vries, J. D., Van Hooff, M. L., & Kompier, M. A. (2017).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burnout.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59(6), 477-494. https://doi.org/10.1539/joh.17-0050-RA
Riessman, C. K.(2003)。 敘說分析(王勇智、鄧明宇譯)。五南圖書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
Schaufeli, W. B., Buunk, B. P. (2003). Burnout: an overview of 25 years of research and theorizing. In M. J. Schabracq, J. A. M. Winnubst & C. L. Cooper(Eds.), The handbook of work and health psychology (pp. 383-425). John Wiley & Sons, Ltd. https://doi.org/10.1002/0470013400.ch19
Schaufeli, W. B., Desart, S., & Witte, H. D. (2020). Burnout assessment tool (BAT)—development,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24), 9495.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7249495
Shirom, A. (2003). Job-related burnout: a review. In J. C. Quick & L. E. Tetrick (Eds.), Handbook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pp. 245–264).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https://doi.org/10.1037/10474-012
Siebert, D. C., & Siebert, C. F. (2007). Help seeking among helping professionals: a role identity perspectiv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77(1), 49–55. https://doi.org/10.1037/0002943277149
Skovholt, T.(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劉小菁譯)。張老師。(原著出版年:2000)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繳交授權書後, 於網際網路立即公開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