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1302202508334700
DOI 10.6846/tku202500074
論文名稱(中文) 「後街」巡診: 陳映真小說中的疾病書寫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Medical Consultation on the “Backstreet”: A Study of Disease Writings in the Novels of Chen Ying-Chen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13
學期 1
出版年 114
研究生(中文) 賀欣儀
研究生(英文) Xinyi He
學號 610014010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5-01-07
論文頁數 14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黃文倩(huangwenchian@yahoo.com.tw)
口試委員 - 宋玉雯
口試委員 - 侯如綺
關鍵字(中) 疾病書寫
戰爭
陳映真
第三世界
資本主義
左翼信仰
關鍵字(英) Disease Writings
Warfare
Chen Ying-Chen
Third World
Capitalism
Left-wing Beliefs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世界文學史和台灣文學史上都不乏疾病書寫的文本;而疾病書寫,不僅作為人類共同的切身經驗,也作為一種文學上對於個人、社會或國族的隱喻,是值得研究的書寫主題。而陳映真是台灣文學史上重要的小說家和知識分子,在他的多部小說中都出現了疾病書寫,並且在台灣文學史上有其特殊性:陳映真的疾病書寫並非是根據其自身疾病經驗而創作,而是繼承了魯迅將疾病隱喻國民性的文學傳統,將目光轉向外部世界,關注到了台灣社會在國共內戰與全球冷戰這一「雙戰」結構下的「病發」。
本研究將陳映真的疾病書寫分為「戰爭與病」、「第三世界/資本主義與病」、「左翼信仰與病」這三大類,分別分析了陳映真小說中的疾病書寫所包含的:五四魯迅使用疾病作為國民性隱喻的繼承、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左翼理想在台灣社會的禁絕、對台灣日據時期左翼抵抗傳統的遺忘、對白色恐怖與戒嚴時期當局政治迫害的歷史見證、帝國主義下第三世界生存處境之艱的、台灣社會的省籍議題與兩性議題、基督教的愛與真在現實世界的失落、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對於人性的馴化這些視野與面向。
陳映真是知識分子型的作家,他小說疾病書寫中的主題取材之廣,與他常年關注台灣在全球冷戰與國共內戰這「雙戰」結構下的的歷史處境有關。陳映真的疾病書寫是作為一種介入台灣社會的媒介與方法,也是對於台灣人受難的精神與身體的歷史的深刻記錄,因而在台灣政治、思想與文化譜係中有著特殊位置,使得陳映真的疾病書寫在台灣文學史上有其絕對的特殊性,因而值得被關注與重視。
英文摘要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 and Taiwan literature, there is no lack of texts on disease writings; and disease writings, not only as a common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human beings, but also as a literary metaphors for the individual, society, or nation, is a theme of writing that deserves to be studied. Chen Ying-Chen, an important novelist and intellectual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has written about disease in many of his novels, which is uniqu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Chen Ying-Chen's disease writings is not based on his own experience of illness; rather, Chen Ying-Chen inherits the literary tradition of Lu Xun's metaphor of disease as a metaphor for nationhood, and turns his gaze to the outside world,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dual war” structure of the civil war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lobal Cold War in the Taiwan society. “The present study is about Chen Ying-Chen's diseases in the context of Taiwan's civil war and the Global Cold War, which is a “dual war” structure.
This study categorizes Chen Ying-Chen's disease writings into three categories: “Wars and Disease,” “Third World/Capitalism and Disease,” and “Left-wing Beliefs and Disease”. It analyzes respectively the inheritance of the use of disease as a metaphor for nationalism by Lu Xun i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banning of the left-wing ideals of Marxism and Communism from the Taiwanese society, the forgetting of the tradition of left-wing resistance in the period of the Japanese colonialism, the forgetting of the tradition of left-wing resistance during the White Terror and the period of martial law, and the forgetting of the tradition of left-wing resistance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White Terror and the period of the Martial Law. White Terror and political persecution by the authorities during the Martial Law period, the difficulties of survival in the Third World under imperialism, the issue of nationality and gender in Taiwan, the loss of Christian love and truth in the real world, and the taming of human nature by the capitalist consumer society are some of the perspectives and orientations.
Chen Ying-Chen is an intellectual writer, and the wide range of themes in his novels about disease is related to his constant concern for Taiwan's historical situation under the “dual war” structure of the global Cold War and the Communist Civil War. Chen Ying-Chen's writing about illness is a medium and method of intervention in Taiwan's society, as well as a profound record of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people's suffering spiritually and physically, and thus has a special place in Taiwan's political,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genealogy, which makes Chen Ying-Chen's writing about illness absolutely special in Taiwan's literary history, and thus deserves attention and importanc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動機與問題意識                                             1
(一)	疾病書寫作為時代課題與文學主題                                   1
(二)	疾病書寫作為台灣文學主題的重要一環                               4
(三)	陳映真作為台灣文學史中疾病書寫的一種重要個案                     7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7
(一)	疾病書寫的定義與疾病書寫文本的選擇                              17
(二)	陳映真小說創作中的疾病書寫                                      17
(三)	前人學者對於身體/精神疾病醫療與敘事之相關論述                    18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19
第四節	論文框架及內涵概要                                                 23
第二章 戰爭與病                                                   32
第一節	戰爭記憶與疾病書寫——〈鄉村的教師〉、〈文書〉                      35
第二節	「越戰後遺症」及醫療書寫——〈六月裡的玫瑰花〉、〈賀大哥〉          46
第三節	白色恐怖結束後的情治人員病徵——〈夜霧〉                          56
第四節	小結                                                              60
第三章 第三世界/資本主義與病                                       62
第一節	在台跨國公司體制的異化機制——〈夜行貨車〉、〈萬商帝君〉           64
第二節	戰後第三世界知識分子症侯群——〈一綠色之候鳥〉、〈兀自照耀著的太陽〉、〈唐倩的喜劇〉                                                   75
(一)	六〇年代知識圈實踐無能症及其解藥:〈一綠色之候鳥〉                 76
(二)	市鎮小知識分子的靈性沉睡:〈兀自照耀著的太陽〉                     81
(三)	六〇年代台灣知識圈的病態群像:〈唐倩的喜劇〉                        85
第三節	貧窮、罪惡與救贖——〈麵攤〉、〈死者〉                             91
第四節	小結                                                             98
第四章 左翼信仰與病                                               100
第一節	左翼信仰男性的精神危機——〈我的弟弟康雄〉、〈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蘋果樹〉、〈淒慘的無言的嘴〉                                            101
第二節	左翼信仰主體及左翼二代在資本主義社會的病發——〈山路〉、〈趙南棟〉  118
第三節	小結                                                              127
第五章 結論與研究限制                                             129
第一節 陳映真疾病書寫在台灣文學史上的特殊性                       129
第二節 陳映真疾病書寫的不足與限制                                 131
後記                                                              136
參考資料                                                          139
參考文獻
一、作家全集、文集與作品
陳映真,《陳映真全集》(第一卷至第二十三卷)(台北:人間出版社,2017年)。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第一卷至第六卷)(台北:洪範書店,2001年)。
陳映真,《父親:陳映真散文集》(台北:洪範書店,2004年)。
陳映真,《陳映真作品集》(第一卷至第十五卷)(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陳映真,《陳映真文選》(北京:三聯出版社,2009年)。
二、研究專著
(一)陳映真研究專著
趙剛,《求索:陳映真的文學之路》(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年9月)。
趙剛,《橙紅的早星》(台北:人間出版社,2013年4月)。
(二)其它專書
毛澤東,《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安憶,《烏托邦詩篇》,收入《冷土》(台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年)。
王潤華,《魯迅小說新論》(台北:東大圖書公司,民國81年11月)。
卡爾·馮·克勞塞維茨著,楊南芳等譯:《戰爭論(卷一)》(新北:左岸文化出版,2012年3月)。
卡繆著,嚴慧瑩譯:《瘟疫》(台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7月)。
尼采著,錢春綺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大家/遠足文化事業公司,2014年)。
白睿文著,李美燕等譯:《痛史:現代華語文學與電影的歷史創傷》(台北:麥田,城邦文化出版,2016年11月)。
伊恩·弗格森著,宋治德譯:《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台北:時報文化,2019年9月)。
呂正惠,〈歷史的夢魘——試論陳映真的政治小說〉,《陳映真作品集15:文學的思考者》(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呂正惠,《戰後台灣文學經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10年4月)。
李有成,《記憶政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2020年9月)。
李欣倫,《戰後台灣疾病書寫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2004年)。
李欣倫主編,《寫字療疾: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台北:遠流出版,2023年8月)。
李娜整理編輯,呂正惠校訂《無悔:陳明忠回憶錄》(台北:人間出版社,2014年5月)。
李琮,《第三世界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3年3月)。
唐毓麗,《罪與罰:台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台北:花木蘭出版社,2014年)。
海耶克著,殷海光譯:《到奴役之路》,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9年8月)。
馬克思著,郭大力、王亞南譯:《資本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4月。
馬爾庫塞著,趙越勝譯:《愛欲與文明》(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年7月)。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上》(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1年12月)。
傅柯著,劉北成、楊遠嬰譯:《瘋癲與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19年7月)。
黃金麟,《戰爭、身體、現代性》(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9年2月)。
楊小濱,《中國後現代先鋒小說中的精神創傷與反諷》(台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9年版)。
詹明信著,吳美真譯:《後現代主義或晚期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台北:時報出版,1998年2月)。
漢娜·鄂蘭著,施奕如譯:《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台北:玉山社,2013年8月)。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至第二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1月)。
龍應台,《龍應台評小說》(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6月)。
謝莉·珍恩著,吳妍儀譯《讓心裡的傷不倒帶:一位精神科醫師對創傷後壓力症最溫柔懇切的臨床紀實,與最前線的療癒科學研究》(台北:臉譜,城邦文化出版,2020年7月)。
齋藤幸平著,林暉鈞譯:《人類世的「資本論」》,新北:衛城出版,2023年4月。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附表A4中的〈對外貿易,1952-2013〉(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7年1月)。
譚光輝,《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7月)。
蘇珊·桑塔格著,程巍譯:《疾病的隱喻》(台北:麥田,2012年10月)。
三、會議、期刊論文
Sauvy, Alfred. "Trois mondes, une planète." L'Observateur, no. 118, 14 Aug. 1952, pp. 14-15.
王珺瓅,〈天國照耀在共產大地上——陳映真創作中的政治宗教觀與時間意識〉,《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4期 (2018年10月),頁122。
吳舒潔,〈「市鎮小知識分子」的家國倫理——試論陳映真早期的家庭書寫〉,《台灣研究集刊》第172期(2020年第6期),頁101。
吳舒潔,〈「光復事件」與中國想像——讀陳映真《鄉村的教師》〉,〈文藝理論與批評〉,2017(1), 頁29。
吳舒潔,〈『和人民一起思想』——陳映真的『認識論斷裂』與1980年代臺灣的『民眾』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06期,頁126。
吳舒潔,〈『和人民一起思想』——陳映真的『認識論斷裂』與1980年代臺灣的『民眾』問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4年06期,頁125。
呂正惠,〈青春期的壓抑與「自我」的挫傷——二十世紀六〇年代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反思〉,《淡江中文學報》,第19期(2008年12月),頁175。
呂正惠,〈從山村小鎮到華盛頓大樓:陳映真的歷程及其矛盾〉,《文星》106期,1987年4月。
郭侑欣,〈當聽診器遇見草藥-〈蛇先生〉與〈無醫村〉中的疾病和醫療敘事〉,《台灣文學研究》第四期,2007年4月。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 狂人/瘋子/精神病篇〉:《台湾社会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註13。
陳光興,〈陳映真的第三世界:1950年代台灣左翼分子的昨日今生〉:《現代中文學刊》第24期(2013年第3期),頁33。
賀照田〈當社會主義遭遇危機……〉:《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年12月,頁429。
黃文倩,〈重返、鄉土、病的隱喻-陳映真早期小說對魯迅的國民性思考的接受與衍義〉,《時代評論》第4期(2011年11月)。
黃文倩〈帝國下沉/下層的徵候──毛姆《面紗》的中國書寫〉,《東亞漢學研究》2020年特別號,2020年12月,頁253。
趙剛,〈白色恐怖下如何知行合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12期(2023年12月),頁123。
趙剛,〈頡頏於星空與大地之間:左翼青年陳映真對理想主義與性/兩性問題的反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78期(2010年6月)。
趙剛,〈戰鬥與導引:《夜行貨車》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第6期(2017年),頁113。
劉國帥,〈「左翼後代」:赤子的選擇——讀〈趙南棟〉兼談陳映真的道路困境〉:《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第180期(2017年6月),頁53-54。
鄭鴻生:〈陳映真與台灣的「六十年代」〉:《陳映真:思想與文學(下)》(台北:台灣社會研究雜誌社,2011年12月),頁354-355。
戴盛柏,〈陳映真的文學視野——陰柔理論的啟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2011,(84),頁55。
瞿宛文,〈國家與台灣資本主義的發展——評論《解構黨國資本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期1995年8月,頁161-162。
四、學位論文
王靜禪:《日治時期疾病書寫研究:以短篇小說為主要分析範疇(1920-1945)》(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7月),頁30-45。
五、報刊、雜誌文章
鐘俊陞,〈台灣的娼婦經濟〉,《人間》第37期,頁73-7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國家圖書館
同意無償授權國家圖書館,書目與全文電子檔於繳交授權書後, 於網際網路立即公開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於全球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