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302202218150400 |
---|---|
DOI | 10.6846/TKU.2022.00309 |
論文名稱(中文) | 從事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之心理師跨域合作及困境探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Study on Networking Psychologists'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ing The Domestic Violence Respondents Treatment Programs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0 |
學期 | 1 |
出版年 | 111 |
研究生(中文) | 陳敏菡 |
研究生(英文) | Min-Han Chen |
學號 | 604690999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2-01-10 |
論文頁數 | 321頁 |
口試委員 |
口試委員
-
郭惠瑜
口試委員 - 薛曉華 共同指導教授 - 藍挹丰(carolyflan@gmail.com) 指導教授 - 張貴傑(cgcjeff@gms.tku.edu.tw) |
關鍵字(中) |
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網絡 跨域合作 質性研究 |
關鍵字(英) |
the domestic violence respondents treatment programs networking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ences qualitative research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本研究從實務工作、專業困境、跨域層面三向度進行探究。研究者透過立意取樣方式,邀請三位心理師分享執業經驗,並採取敘說探究作為研究方法之概念,進行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三位受訪者在家庭暴力領域執業皆已達十年、十五年、二十年,對於場域具有一定熟悉度,並已發展出因應專業挑戰之方式。本文之研究目的,為歸納出執行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之心理師實務工作歷程、困境及跨域合作經驗,研究結果如下:一、專業人員具有性別差異,女性處遇人員在訓練過程以及處遇過程中可能會遭遇較多困境;二、專業進修、督導與專業同儕可增進專業訓練與普同感;三、團體共同帶領者可形成特殊的支持作用,倘若能發展出固定的共同帶領者,將可提升調節之功能;四、處遇人員之核心信念存在兩種模式,不同模式的選擇將對處遇工作產生偌大影響;五、來自案主的語言直接回饋,最能增進專業人員對於工作之熱忱度,且可增進法官對於判處處遇之意願;六、部分被害人在某方面也是相對人,如果能強制安排課程,要求被害人參與,或許更有助於調解與改善整體伴侶關係;七、基於經費、時間與其他因素之考量,除法官處遇判定率下降外,原設定放置於鑑定處遇機制之資源遭省略機率逐漸增高;八、價值觀會影響後續對於工作場域之選擇,以及對於案主之接納程度;九、增添非工作關係之情誼,可增加工作間的網絡順暢度,且可提升網絡間之工作效率;十、當專業人員具備較高專業認同度時,將有較高意願使用個人、專業、跨域三層面來尋求困境之調適,因此,提升專業認同程度是為面對困境之有效因子之一。 |
英文摘要 |
This study explored three dimensions: practical work, professional difficul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the researcher invited three psychologists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addi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narrative inquiry adopt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 data was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ree respondents have been practicing in the field of domestic violence for 10 years, 15 years, and 20 years. They are to a certain degree familiar with the field, and they have developed ways to cope with challenges in the profession.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work history, difficulties, and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experiences of psychologists in implementing the domestic violence respondents treatment programs.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professionals show gender differences. Female treatment personnel may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 dur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and treatment process; 2. Professional training, supervision, and professional peers can enhance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universality; 3. The co-leaders of the group can form special professional and support roles. If a fixed co-leader can be developed, the modulation function can be enhanced; 4. Two modes exist in the core beliefs of treatment personnel. The selection of either mode will exert a great influence on treatment work; 5. Feedback directly coming from the case can enhance the professionals’ degree of work enthusiasm, as well as the judge’s treatment conviction; 6. Some victims are to a certain extent respondents. If compulsory courses can be scheduled for victims to participate, the courses will aid in mediation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artnership; 7. Considering the funding, time, and other factors, unless the judge’s treatment conviction rate decreases, the ratio of omission of resources originally set to be placed in the appraisal treatment mechanism will gradually increase; 8. Values will affect subsequent choices of the work field and the level of acceptance toward the case; 9. The inclusion of non-work related friendships can enhance the smoothness of the network into the workplace, thereby enhancing network efficiency; 10. When professionals show higher recogni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identity, they will be more willing to seek to adapt difficulties through three aspects: personal, profess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aspects. Therefore, the degree of recognition toward 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one of the factors demonstrating effectiveness when faced with difficulties.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i 圖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研究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司法與矯正體系 8 第二節 團隊成員與工作職掌 52 第三節 工作內涵與困境 55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程序 88 第二節 研究方法 90 第三節 研究貢獻 105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一節 光毅的文本 107 第二節 書持的文本 148 第三節 久安的文本 193 第四節 綜合討論 232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284 第二節 建議 297 第三節 研究者反思 301 參考文獻 304 附錄一 研究知情同意書 318 附錄二 受訪者基本資料 319 附錄三 訪談大綱 320 附錄四 研究分析檢核表 321 圖表目錄 圖2-1刑事司法流程圖 11 圖2-2少年事件處理流程與少年觀護業務之關係圖 13 圖2-3暴力循環圖 34 圖2-4家庭暴力評估與加害人處遇計畫流程圖 36 圖2-5家庭暴力相對人處遇計畫鑑定流程圖 37 圖2-6權力與控制行為輪 39 圖2-7平等輪 40 圖2-8少年調查官之工作圖 50 圖2-9少年保護官之工作圖 51 圖3-1研究歷程 89 表3-1受訪者背景資料 99 表3-2研究分析檢核表 102 Figure 2-1 Compassion workshop : various responses to internal injury inflicted by attachment 43 Figure 2-2 A model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formation 61 |
參考文獻 |
一、 中文部分 心理師法(民國90年11月21日)。 心理師法施行細則(民國91年06月03日)。 少年事件處理法(民國108年06月19日)。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敘說分析(原作者: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台北市:五南圖書(原 著出版年:1993)。 王行(2007)。暴力與非自願性案主的輔導:系統視野的論述。台北市:松慧。 王珮玲(2015)。安全了嗎安全網方案高危機案件的追蹤研究初探。犯罪與刑事司法研究,23,67-103。 王俊傑(2021)。親密關係暴力女性相對人之生命經驗敘說(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 中。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民國98年12月10日)。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顧玉珍(2003)。傷害我的是最親密的人。台北市:商周出版。 成蒂(2004)。終結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與諮商。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江淑娟(2008)。一位女性諮商師諮商性侵害加害人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台北。 朱惠英(譯)(2007)。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團體方案手冊-Emerge模式。(原作者:Emerge)。台北市:張 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2)。 朱惠英、郭凡琦(譯)(2008)。如何與非自願個案工作。(原作者:Chris Trotter)。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原著出版年:1999)。 老人福利法(民國69年01月26日)。 邱琇琳(2005)。專業助人者之替代性受創與因應策略—以公部門家防社工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 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邱惟真(2008)。性侵害加害人團體之自我敘說:一種敘說建構取向(未出版博士論文)。輔仁大學心理學 系,新北市。 邱惟真(2013)。家庭暴力的輔導治療。載於林明傑(主編),家庭暴力與性侵害的問題與對策(頁43-64)。 台北市:元照出版。 邱惟真(2014)。台灣舞蹈治療研究協會專業倫理守則之建構歷程及其詮釋。台灣心理諮商季刊,6(4),1- 26。 邱麟閔(2015)。自殺防治關懷訪視員替代性創傷與因應之研究—以嘉義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南 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 邱文俊(2018)。基層佐警於家庭暴力案件處理過程中之 壓力評估及因應研究-以臺中市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嘉義。 宋文里(譯)(1999)。成為一個人(原作者:Carl R. Rogers)。台北市:桂冠出版(原著出版: 1961)。 宋麗玉(2013)。婚姻暴力受暴婦女之處遇模式與成效---華人文化與經驗。台北市:洪葉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質性研究與評鑑-下冊(原作者:Michanel Quinn Patton)。嘉義市:濤石 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1)。 吳慈恩(主編)(2010)。向愛傾斜的正義-促進法院裁定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手冊。台北市:內政部家 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吳憲華(2015)。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人員困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學社會福利與社會工 作學系,新竹。 李宗芹(2014)。舞蹈治療在台灣發展:回顧與前瞻。臺灣心理諮商季刊,6(4),ix-xvi。 李麗娜、龐楠、呂少博、于曉宇、張書皓(2016)。替代性創傷的影響研究。中國河北省:河北冠林數 字。(電子書) 李進賢(2016)。女性家庭暴力受刑人處遇及評估研究-以台中女子監獄為例:自行研究報告。法務部矯正 署台中女子監獄。 李哲麟(2011)。婚姻暴力加害人處遇團體見習領導者效能感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花蓮。 汪淑媛(2013)。影響家暴防治社工身心安全之風險因素分析。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17(1),175- 215。 汪淑媛(2014)。替代性創傷是助人工作者不可避免之風險,社區發展季刊,147,136-154。 林明傑(2000)。美加婚姻暴力犯之治療方案與技術暨其危險評估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90,197-215。 林明傑、沈勝昂、陳慧女、曾冬勝、鄭添成、潘昱萱、李連冀、董子毅、曾姿雅、張晏綾、陳美燕、周茜 苓、范兆興(2004)。法律犯罪心理學。台北市:雙葉書廊。 林明傑、沈勝昂(2004)。婚姻暴力加害人分類之研究。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7(2),67-92。 林美薰、丁雁琪、陳俐蓉、劉美淑、吳素秋、江季璇、高小帆、陳昭帆(2004)。家庭暴力防治工作人員服 務手冊。台北市: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林山田、林東茂、林燦璋(2007)。犯罪學(修訂四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林世棋、陳筱萍、孫鳳卿、周煌智(2007)。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執行現況。台灣精神醫學,21(3), 208-217。 林宥芯(2010)。專業環境與情緒勞動:以保護型社工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台北。 林家興、黃佩娟(2013)。臺灣諮商心理師能力指標建構之共識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4(3),735-750。 林郁綺(2013)。男性婚暴相對人生命腳本轉折之研究-以某機構專線深談對象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朝 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台中。 林茂榮、楊士隆(2014)。監獄學-犯罪矯正原理與實務(修訂八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林徐達(2015)。詮釋人類學:民族誌閱讀與書寫的交互評註。苗栗縣:桂冠圖書。 林昀璇(2018)。家防官權威傾向、婚姻暴力迷思及其工作滿意度關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 犯罪防治學系,台北。 林維言、郭彩榕、陳怡如、陳信秀(2018)。淬鍊前行-臺灣家庭暴力防治大事紀(二版)。臺北市:衛生福 利部。 林彥里(2019)。家防官查訪家暴相對人模式對高危機個案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兩岸與犯罪防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周志建(2002)。敘事治療的理解與實踐-以一個諮商個案為例之敘說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 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周詩寧(譯)(2004)。預防家庭暴力。(原作者:Kevin Browne& Martin Herbert)。台北市:五南圖書 (原著出版年:1997)。 周詩婷(2010)。大專校院諮商師替代性創傷經驗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 究所,彰化。 周曉虹(譯)(2012)。社會學習理論。(原作者:Bendura, A.)。苗里縣:桂冠出版(原著出版年: 1977)。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民國92年05月28日)。 法院核發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保護令參考作業要點(民國90年07月04日)。 柯麗評、王珮玲、張錦麗(2005)。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台北市:巨流圖書。 洪素珍、楊大和、黃燕珠(譯)(2002)。創傷與治療師。(原作者:Laurie Anne Pearlman & Karen W. Saakvitne)。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5) 洪宗言(2008)。諮商師對家暴加害人抗拒行為之理解(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 所,台北市。 洪瑞斌(2013)。職業倦怠研究在台灣之回顧與前瞻。人力資源管理學報,13(3),107-140。 胡峯鳳(2007)。大專院校諮商師替代性創傷、自我照顧及組織脈絡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 南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南投。 韋愛梅、張秀鴛(2001)。談臺灣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之建構。律師雜誌,267,49-62。 姚淑文、林美薰、王秋嵐、邱曉菁、李麗慧、王如玄、賴芳玉、蔡惠子、吳孟玲、李晏榕、賴淑玲、涂秀 蕊、簡慧娟(2006)。性侵害防治工作人員服務手冊。台北市: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馬傳鎮(2008)。犯罪心理學新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2021年03月24日)。城男舊事心驛站【部落格文字資料】。取自: http://taipeimencenter.1980.org.tw/ 家庭暴力防治法(民國87年06月24日)。 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規範(民國88年06月22日)。 家庭暴力加害人認知與親職教育輔導執行人員資格條件及訓練課程基準(民國105年08月01日) 高鳳仙(2014)。論家庭暴力之加害人處遇計畫。法學論述,195,77-92。 高鳳仙(2015)。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專論(修訂第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高雄市立凱旋醫院(主編)(2016)。家庭暴力與性侵害加害人處遇業務¬¬---行政人員實務手冊。台北市: 衛生福利部。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陳慧女、林明傑(2010)。心理師在司法體系中的角色。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1),17-29。 陳育含(譯)(2010)。訪談研究法(原作者:Steinar Kvale)。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 2007)。 陳晏琮(2011)。看不見的傷痛從災難事件探討國軍心輔人員面對替代性創傷的歷程與回應(未出版碩士論 文)。國防大學政治作戰學院心理及社會工作學系,台北。 陳若璋、王沂釗、劉效樺(2014)。心理師遭遇案主暴力狀況之調查研究。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27, 57-80。 陳富美、黃芝瑋(2017)。為施虐父母提供到宅式親職教育之行動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20,33- 55。 陳麗娟(2017)。生命的結與覺,高齡老人自我統整經驗之敘說探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諮商心理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輔導與諮商博士班,南投。 陳姵穎(2019)。諮商師帶領家暴相對人團體之經驗研究分析(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諮商學系,彰化。 陳淑娟(2020)。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計畫法規範的形成與適應—以法院核發的困境與解決出發(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法(民國75年01月24日)。 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高等考試心理師考試規則(民國91年08月13日)。 張可婷、國家教育研究院(譯)(2013)。質性研究分析方法(原作者:Hennie Boeije)。新北市:韋伯文化 出版(原著出版年:2009)。 張淑芬(2015)。心理師從事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類社區諮商之跨專業系統合作能力初探研究。教育心理學 報,47(1),23-43。 許春金、李雅琪、林健陽、柯雨瑞、謝文彥、周文勇、陳玉書、張聖照、鍾志宏、郭豫珍、蔡田木、韋愛 梅、孟維德、曾正一、孫義雄、賴擁連(2011)。刑事政策與刑事司法。台北市:三民書局。 許福生(2012)。犯罪與刑事政策學。台北市:元照出版。 許春金(2017)。犯罪學(修訂八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許語崚(2019)。家庭暴力相對人企圖自殺之社工處遇(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 中。 彭淑華、張英陣、韋淑娟、游美貴、蘇慧雯(譯)(1999)。家庭暴力。(原作者:Alan Kemp)。台北市: 洪葉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游淑華、姜兆眉(2011)。諮商心理與社會工作在「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的跨專業合作經驗---從 社工觀點反思諮商心理專業。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30,31-67。 黃志中、謝臥龍、吳慈恩(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未執行困境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 293-309。 黃翠紋(2004)。婚姻暴力加害人危險評估量表建構之研究—從警察分局家庭暴力防治官的觀點。刑事政策 與犯罪研究論文集8(頁209-234)。台北市:法務部司法官學院。 黃富源、范國勇、張平吾(2012)。犯罪學新論(修訂三版)。桃園縣:臺灣警察學術研究學會。 黃婷郁(2018)。專業助人工作者的職業倦怠-轉換或不轉換環境之復原歷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 文化大學教育學院心理輔導學系,台北。 新銳翻譯協會(譯)(1995)。家庭暴力社工人員訓練手冊(原作者:Barbara Hughes)。台北市:財團法 人台北市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原著出版年:1995)。 葉毓蘭、黃翠紋、張詔雄(2004)。家庭暴力防治專業人員工作手冊-校園處理兒童少年遭受虐待/目睹父母 婚姻暴力實務工作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雷婷蘭(2017)。家庭暴力防治官替代性創傷之研究-以高雄市政府警察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央警 察大學行政管理研究所,桃園。 楊明磊(2001)。資深諮商工作者的專業發展--詮釋學觀點(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 商系,彰化。 楊康臨、鄭維瑄(譯)(2007)。家庭衝突處理-家事調解理論與實務。(原作者:Alison Taylor)。台北 市:學富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楊士隆、林健陽(2007)。犯罪矯正-問題與對策(修訂五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楊琇文(2013)。人溺,己溺? ──性侵害防治社工替代性創傷歷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家庭 諮商與輔導碩士班,台北。 楊士隆(2015)。暴力犯罪:原因、類型與對策(修訂三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楊士隆(2016)。犯罪心理學(修訂六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臺灣精神醫學會(2014)。司法精神醫學手冊。臺北市:臺灣精神醫學會。 臺中市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中心(2018年04月02日)。「防暴拾穗~守護十年」論壇發表文章-性侵害加害 人處遇執行模式_新思維─以臺中市為例【新聞群組、線上論壇或討論群組】。取自: https://www.dvc.taichung.gov.tw/843351/post 管珮君(2013)。專業認同的內涵及其形塑─以跨社工與諮商專業工作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 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嘉義。 鄭瑞隆(2004)。親密暴力:成因、後果與防治。嘉義市:蜂鳥出版。 鄭青玫、蕭文、黃瑛琪(2013)。男性婚暴者參與處遇團體之療效因素與停止暴力轉化歷程初探。諮商心理 與復健諮商學報,25,7-63。 監獄行刑法(民國35年01月19日)。 劉秀娟(譯)(1996)。家庭暴力。(原作者:Richard J. Gelles& Claire Pedrick Cornell)。台北 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85)。 劉小菁(譯)(2001)。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原作者:Thomas M. Skovholt& Michelle Trotter-mathison)。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1)。 劉忠博、張可婷(譯)(2012)。質性研究方法的實踐-下冊(原作者:Clive Seale, Giampietro Gobo, Jaber. F. Gubrium & David Silverman)。新北市:韋伯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3)。 劉右婷(2018)。諮商心理師面對家暴相對人諮商抗拒的自我照顧與成長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玄奘大 學應用心理學系,新竹。 劉冉(譯)(2018)。暴力-從常態到殘暴,以微觀角度探索個人、家庭和社會中超過30種暴力的形成和真相 (原作者:Randall Collins)。台北市:城邦文化(原著出版年:2008)。 劉彥欣(2019)。全職實習諮商心理師的專業認同發展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心理與諮 商學系,新竹。 劉森堯、林志明(譯)(201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原作者:Roland Barthes)。台北市:麥田出版 社(原著出版年:1975)。 衛生福利部、教育部、勞動部、內政部(2018)。強化社會安全網計畫(核定本)。取自: https://www.mohw.gov.tw/cp-3763-40093-1.html(March 11,2021)。 蔡敏玲、余曉雯(譯)(2003)。敘說探究-質性研究中的經驗與故事(原作者:D.Jean Clandinin & F.Michael Connelly)。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0)。 蔡德輝、楊士隆(2009)。犯罪學(修訂五版)。台北市:五南圖書。 蔡佳容、潘淑滿(2010)。社會工作人員遭受暴力威脅之經驗以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為例。台灣社會工作學 刊,9,85-129。 蔡敦浩、王慧蘭、劉育忠(2011)。敘說探究的第一堂課。台北市:鼎茂圖書。 蕭瑞麟(2007)。不用數字的研究-鍛鍊深度思考力的質性研究。台北市:台灣培生教育。 謝立功、徐國楨(2009)。犯罪學-當代各類犯罪分析。台北市:五南圖書。 謝宇鈞(2009)。不同性別團體帶領者問題解決之研究─以婚暴加害人團體帶領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新北市 謝佩芳(2013)。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社工專業認同型塑的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 工作學研究所,台北。 謝宏林(2010)。家庭暴力加害人處遇成效意涵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台中。 簡慧芬(2010)。醫務社工情緒勞務負荷與替代性創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勞工研究 所,嘉義。 嚴韻(譯)(1999)。獵殺女巫:以女性觀點重現的歐洲女巫史。(原作者:Anne Llewellyn Barstow)台北 市:女書文化(原著出版年:1994)。 嚴祥鸞(2009)。家庭暴力防治之問題與挑戰:以相對人介入方案為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 5(2),109-124。 二、英文部分 Adams, D., & Cayouette, S. (2002).Emerge: a group education model for abusers. In E. Aldarondo & F. Mederos(Eds.), Programs for men who batter: intervention and prevention strategies in a diverse society(pp. 4-2-4-23).New York, NY: Civic Research Inc. Agar, M., & Hobbs, J. R. (1982).Interpreting discourse: coherence and the analysis of ethnographic interviews. Discourse Processes, 5, 1-32. Allen, H. E., & Simonsen, C. E. (1981).Corrections in America: an introduction(3rd Edition). New York, NY: Macmillan. Bandura, A. (1977a).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77b).Self-efficacy: 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 84(2), 191-215. Bartholomew, K., & Horowitz, L. M. (1991).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 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1(2), 226-244. Beck, A. T. (1970).Cognitive therapy: nature and relation to behavior therapy. Behavior Therapy, 1(2), 184-200. Belsky, J. (1980).Child maltreatment: an ecological intergration. American Psycholgoists, 35(4), 320-325. Bowen, M. (1966).The use of family theory in clinical practice.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7(5), 345-374. Brott, P. E., & Myers, J. E. (1999).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or identity.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 2(5), 339-348. Clemmer, D. (1940).The prison community. Boston, MA: Christopher Publishing House. Dollard, J., Doob, L., Miller, N., Mowrer, O. H., & Sears, R. R. (1939). Frustration and aggression.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Dutton, D. G. (1995).Intimate abusiveness. Clinical Psychology: Science and Practice, 2(3), 207–224. Erikson, E. H. (1963).Childhood and society(2nd Edition). New York, NY: Norton. Folger, J. P., Poole, M. S., & Stutman, R. K. (2000).Working through conflict: strategies for relationships, groups, and organizations(4th Edition). Boston, MA: Allyn & Bacon. Freudenberger, H. J. (1974).Staff burn-out.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0(1), 159-165. Garbarino, J. (1977).The human ecology of child maltreatment: a conceptual model for research.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39(4), 721-735. Goode, W. J. (1971).Force and violence in the family.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33(4), 624-636. Hare, R. D. (1998).Psychopaths and their nature: implications for the mental health and criminal justice systems. In T. Millon, E. Simonsen, M. Birket-Smith & R. D. Davis(Eds.), Psychopathy: antisocial, criminal, and violent behavior(pp. 188- 212).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Healey, K., Smith, C., & O'Sullivan, C. (1998).Batterer intervention: program approaches and criminal justice strategie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Holtzworth-Munroe, A., & Stuart, G. L. (1994).Typologies of male batterers: three subtypes and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m.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6(3), 476-497. Kaufman, J., & Zigler, E. (1989).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child abuse. In D. Cicchetti & V. Carlson(Eds.), Child maltreat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and neglect(pp. 129-150).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evinger, G. (1966).Sources of marital dissatisfaction among applicants for divorce.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36(5), 803-807. Lieblich, A., Tuval-Mashiach, R., & Zilber, T. (1998).Applied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Vol. 47.Narrative research: Reading,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New York, NY: Sage Publications, Inc. Lindsey, M., McBride, R. W., & Platt, C. M. (1996).Change is the third path: a workbook for ending abusive and violence behavior. Littleton,CO: Gylantic Publishing Company. Maslach, C., & Jackson, S. E. (1981).MBI: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Palo Alto,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Maslach, C., Jackson, S. E., & Leiter M. (1997).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 manual. In C. P. Zalaquett & R. J. Wood(Eds.), Evaluating stress: a book of resources (pp. 191-218). Lanham, MD: The Scarecrow Press. McCann, I., & Pearlman, L. A. (1990).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working with victims.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3(1), 131-149. Newhill, C. E. (1996).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client violence toward social workers. Families in Society, 77(8), 488-495. Patton, M. Q. (1999).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34(5), 1189-1208. Pearlman, L. A., & Saakvitne, K. W. (1995).Trauma and the therapist: Countertransference and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in psychotherapy with incest survivors. New York, NY: W. W. Norton & Company. Pence, E., & Paymar, M. (1993).Education groups for men who batter: the Duluth model. New York, NY: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iaget, J. (1983).Piaget’s Theory. In P. H. Mussen, & W. Kessen(Eds.),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l. I history, theory, and methods(pp. 41-102). New York, NY: Wiley. Porporino, F. J., & Zamble, E. (1984).Coping with imprisonment. Canadian Journal of Criminology, 26(4), 403-421. Preston-Shoot, M., & McKimm, J. (2010).Prepared for practice? Law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in UK medical schools.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36(11), 694-699. Ricoeur, P. (1965).Finitude and Guilt. Washington, DC: Henry Regnery Company. Ringstad, R. (2005).Conflict in the workplace: social workers as victims and perpetrators. Social Work, 50(4), 305-313. Rogers, C. R. (1961).On becoming a person: a therapist's view of psychotherapy. Boston, MA: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Roscoe, B., & Bernaske, N. (1985).Courtship violence experienced by abused wives: similarities in patterns of abuse. Family Relations, 34(3), 419-424. Satir, V. (1964).Conjoint family therapy: a guide to theory and technique.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Thomas, K. W., & Kilmann, R. H. (1974).Thomas-Kilmann conflict mode instrument. Tuxedo, NY: XICOM Inc. Walker, L. E. (1979).Battered woman. New York, NY: Harper and Row. Wile, D. B. (1981).Couples therapy: a nontraditional approach. New York, NY: Wiley. Yalom, I. D. (1995).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group psychotherapy(4th Edition).New York, NY: Basic Books.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