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103201914343100 |
---|---|
DOI | 10.6846/TKU.2019.00248 |
論文名稱(中文) | 詩與史關係論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7 |
學期 | 1 |
出版年 | 108 |
研究生(中文) | 錢天善 |
研究生(英文) | Tien-Shan Chien |
學號 | 894000032 |
學位類別 | 博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9-01-08 |
論文頁數 | 96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顏崑陽
委員 - 呂正惠 委員 - 許朝陽 委員 - 車行健 委員 - 許維萍 委員 - 顏崑陽 |
關鍵字(中) |
詠史詩 詩史 史詩 詩經 杜甫 詩與史 |
關鍵字(英) |
Historical Poetry Poetic History Epic Poetry Shi-Jing Dufu Poetry and History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詩與史的關係,從古至今都是一直被討論的問題,《詩經》中敘述商代、周代先祖事跡的詩篇與史的關係如何?從漢代以來在詩中歌詠歷史人物、事件的詠史詩,其詩與史的關係如何?唐代杜甫將親身經歷的重大歷史事件寫入詩中,這樣屬於時事詩性質的詩,被稱為「詩史」,其詩與史的關係如何?在古代就有詩與史關係的論爭,現代學者也有許多的研究,但是仍有許多待解決與可以進一步論述的問題,這是本論文的研究動機。 本論文先對前行學者的研究進行敘述與評論,說明在詩與史的關係上已被解決與未被解決的問題,呈現前行研究成果,並評論其錯誤與不足之處。 論述詩與史的關係,就必須明瞭詩與史的本質是什麼,然後探究二者如何產生關係。而中國對於史的看法,有別於西方的實證史學,這在詩與史的關係上是重要的論爭點,因此本論文先對中國的史學精神有別於西方實證史學之處進行論述,然後從詩的本質與史的本質,論述二者的關係有其相通之處,為接下來的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對於《詩經》中與商、周史事有關的詩篇進行分析研究,說明史事在詩中的表現方式。以唐代的杜甫為對象,探討其歌詠歷史的詠史詩與書寫時事的「詩史」之詩的內容特色,讓詩與史的關係藉由對《詩經》與杜甫詩的分析而清楚。 詩與史本質相通而形式各異,精神互通而情感各異,文化相承而發展各異,這是詩與史的異同,而詩與史都相同的是對人存在意義的關注。探索人的存在意義與尋求個人生命的安頓,不僅是詩人與史家關注的課題,也是每一個人與每一種學問所要探求的終極問題,這是本論文的結論。 |
英文摘要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has been discussed throughout history. In Shi-Jing, the historic events during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were described in poems. Since Han Dynasty, there have been poems on heroes and historic events. It is necessary to ask: what a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poems and history? In Tang Dynasty, Dufu wrote poems on important events which he experienced personally in his lifetime. It is significant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The current study describes and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history through researching previous literature. This study states both answered and un-answered questions related to this topic. In this thesis, research findings are presented, misunderstandings, mistakes, and limitations of previous studies in this area are discussed. To investigate their relationship, it is necessary to define the nature of poetry and that of history.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perspectives and Western empirical approaches toward history. It is an important discourse in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analyzes poems on historic events during Shang Dynasty and Zhou Dynasty collected in Shi-Jing. The poems of Dufu are selected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pic poetry and poems on contemporary events of the poe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in the nature of poetry and history, yet their styles are different. They are also very different in expressing feelings and emotions. They both share the same cultural heritage; however, each has taken a separate pa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format. Despite their differences, both poetry and history are concerned about the existence of human being. They are interested in inquiring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being, and intend to reach spiritual harmony. In conclusion, not only poets and historians but everyone are concerned about these issues. They are essential to human being, and are worthwhile exploring and investigating in poetry and history as well as in other fields of study.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詩與史的糾葛1 第二節 「關係」釋義4 第三節 研究方法6 第二章 詩與史之關係前行研究成果述評8 第一節 詠史詩8 一、詠史詩界義的問題8 二、詠史詩源流的探討13 三、做為詠史詩源頭之《詩經》與史之關係的研究16 四、詠史詩內容的解讀19 第二節 詩史20 一、詩史觀念的確立20 二、詩史內容的解讀25 第三節 史詩27 一、史詩的產生與特質28 二、中國對「史詩」一詞的應用與史詩的研究30 第三章 中國的史學精神與詩中之史36 第一節 中國的史學精神 36 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36 二、屬辭比事,直書曲筆39 三、經世致用,繼往開來42 第二節 詩中之史45 一、從詩的本質論詩中之史45 (一)、詩言志本質中的史46 (二)、詩中之史:理、事、情、志的辯證融合52 二、從史的本質論詩中之史54 第四章 《詩經》文本中之史58 第一節 頌、雅詩中的商周先人事跡58 一、〈商頌〉文本中的商史58 二、〈周頌〉、〈魯頌〉及〈大雅〉文本中的周史61 第二節 風、雅詩中的時事67 一、「變風」、「變雅」的產生68 二、怨刺哀思,吟詠情性71 第五章 杜詩對《詩經》的繼承及其詩中之史78 第一節 《詩經》的藝術特色78 第二節 杜詩繼承《詩經》的藝術表現80 第三節 杜詩詩中之史的深層內涵83 第六章 結論87 參考文獻89 |
參考文獻 |
一、古籍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尚書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禮記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春秋左傳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漢)趙岐注、(宋)孫奭疏:《孟子注疏》,台北:藍燈出版社,刊(清)阮元校勘:《十三經注疏》本,影印嘉慶二十年(C.E.1815)江西南昌府學重栞宋本)。 (戰國)荀子著、(唐)楊倞注、(清)王先謙集解:《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漢)司馬遷撰、(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宋)歐陽修、宋祁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注》,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4年。 (魏)劉劭:《人物志》,台北:藝文印書館原刻景印《百部叢書集成.畿輔叢書》。 (南朝梁)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南朝梁)蕭統編、(唐)呂延濟等五臣注:《文選》,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1年,景印宋紹興辛巳建陽陳八郎崇化書坊刊本。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等注:《增補六臣注文選》,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據元‧古迂書院刊本影印。 (南朝梁)蕭統 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華正書局,2000年。新校胡刻宋本。 (唐)元稹:《元稹集》,台北:漢京文化公司,1983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唐)劉知幾撰、(清)浦起龍釋:《史通通釋》,台北:世界書局,2015年。 (宋)朱熹集傳、趙長征點校:《詩集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 (宋)朱翌:《猗覺寮雜記》,(清)紀昀編:《四庫全書》第850冊,台北:商務印書館,影印文淵閣本。)。 (明)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明)王夫之:《讀通鑑論》,台北:里仁書局,1985年。 (明)王夫之評選、張國星校點:《古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明)許學夷著、杜維沫校點:《詩源辯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清)康熙御製:《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清)何文煥訂:《歷代詩話》,台北:藝文印書館,1956年。 (清)丁仲祜編:《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丁仲祜輯:《清詩話》,台北:西南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 (清)葉燮著、霍松林校注:《原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 (清)錢謙益著、錢曾箋注:《牧齋有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台北:里仁書局,1984年。 (清)丁仲祜編:《歷代詩話續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83年。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 (清)郭慶藩輯:《莊子集釋》,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台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姚際恆:《詩經通論》,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 (清)方玉潤:《詩經原始》,卷一,收入《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二、現代著作 王靜芝:《詩經通釋》,台北:輔仁大學文學院,1968年。 邱燮友:《中國歷代故事詩》,台北:三民書局,1969年。 李道顯:《杜甫詩史研究》,台北:華岡出版部,1973年。 Paul Merchant著、蔡進松譯:《論史詩》,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 梁啟超:《國學研讀法三種.要籍解題及其讀法》,台南:大夏出版社,1977年。 荷馬著、(無譯者姓名):《奧德賽》,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但丁著、(無譯者姓名):《神曲》,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78年。 李天命:《語理分析的思考方法》,台北:鵝湖月刊雜誌社,1981年。 荷馬著、鄧欣揚譯:《伊利亞德》,台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2年。 彭慶生:《陳子昂詩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歷史編 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裴普賢:《詩經比較研究與欣賞》,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 錢鍾書:《談藝錄》(補訂本),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牟宗三:《歷史哲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年。 龔鵬程先生的《詩史本色與妙悟》,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吳朝勇:《吳梅村生平及其詩史之研究》,台北:學海出版社,1987年。 西藏學叢書編委會主編:《西藏文學史》,台北:文殊出版社,1987年。 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編:《傣族創世史詩》,昆明:雲南民族出版社,1988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木鐸出版社,1988年。 錢穆:《中國史學發微》,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 項退結編譯:《西洋哲學辭典》,台北:華香園出版社,1989年。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 安柯欽夫主編:《中國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論稿》,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1年。 蔡英俊:《興亡千古事—古詩今唱⑤〈詠史篇〉》,台北:新自然主義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 潛明茲:《中國少數民族英雄史詩》,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吳懷祺:《中國史學思想史》,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 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年。 鹿憶鹿:《傣族敘事詩研究》,台北:臺灣學生書局,1996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97年。 季明華:《南宋詠史詩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萬萍、葉維恭主編:《中國歷代咏史詩辭典》,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蕭馳:《中國抒情傳統》,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黃麗月:《汪元量詩史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義之關係》,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2年。 車行健:《詩本義析論—以歐陽修與龔橙詩義論述為中心》,台北:里仁書局,2002年。 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謝保成:《史學史話》,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 柏拉圖著、王曉朝譯:《柏拉圖全集(卷一)》,台北:左岸文化,2003年。 柏拉圖著、朱光潛譯及導讀:《柏拉圖文藝對話錄》,台北: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2005年。 顏崑陽先生的《李商隱詩箋釋方法論―中國古典詮釋學例說》,台北:里仁書局,2005年。 賴玉樹:《晚唐五代詠史詩之美學意識》,台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馬佩:《辯證邏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暉的《詩史》,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07年。 張煥玲:《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趙望秦、潘曉玲《胡曾《咏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 何新:《雅與頌‧華夏上古史詩新考》,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 雷家驥:《孔雀東南飛箋證》,台北:蘭臺出版社,2008年。 雷家驥:《史詩三首箋證》,台北:蘭臺出版社,2009年。 范震威:《一個人的史詩—漂泊與聖化的歌者杜甫大傳》,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9年。 李曉明:《唐詩歷史觀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張潤靜:《唐代咏史懷古詩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趙望秦、張煥玲:《古代咏史詩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 江林:《《詩經》與宗周禮樂文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何建民、程賢章主編:《中國治水史詩》,北京:作家出版社,2010年。 劉立志:《《詩經》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朱自清:《詩言志辨》,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 顏崑陽:《詮釋的多向視域――中國古典美學與文學批評系論》,台北:臺灣學生書局,2016年。 顏崑陽:《反思批判與轉向―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之路》,台北:允晨文化實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頁129。 顏崑陽:《詩比興系論》,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三、學位論文 徐亞萍:《唐代詠史詩與中國傳統士文化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99年6月。 潘秀玲:《詩經存古史考辨—詩經與史記所載史事之比較》,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5月。 莊憶欣:《胡曾周曇咏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1月。 張惠雯:《溫庭筠詠史詩研究》,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8年6月。 四、單篇論文 李子偉:〈論《豳風》地域與周人史詩〉,收入《第四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年。 顏崑陽:〈從〈詩大序〉論儒系詩學的「體用」觀——建構「中國詩用學」三論〉,收入政治大學中文系主編:《第四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3年。 五、西文書籍 C. H. Wang, From Ritual to Allegory(Hong Kong: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88)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