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101201119592700 |
---|---|
DOI | 10.6846/TKU.2011.00341 |
論文名稱(中文) |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A Study of Military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Across the Strait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9 |
學期 | 1 |
出版年 | 100 |
研究生(中文) | 林志龍 |
研究生(英文) | Chih-Lung Lin |
學號 | 797270062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英文 |
口試日期 | 2010-12-24 |
論文頁數 | 194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委員 - 洪陸訓 委員 - 王高成 |
關鍵字(中) |
中共 兩岸關係 軍事互信機制 軍事安全互信 信心建立措施 和平協議 |
關鍵字(英) |
CBMs China Peaceful agreemet Taiwan strait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馬總統上任後,兩岸重新啟動制度化協商機制,相互關係漸次緩和,如何化解軍事敵對狀態隨之浮上檯面,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相關問題,從過去單純學理討論,逐漸變成當前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政策議題之一。 兩岸關係相對於國際關係或「一個國家」事務之內部而言有太多的特殊性,所以兩岸當局在處理當前經濟、社會交流事務時確有許多特殊安排,為涉及國家定位時皆各有堅持,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建立亦復如此。 中共始終認為「軍事互信機制」是主權國家的行為,過去對於台灣「軍事互信機制」的提議與規劃總是冷淡回應。胡錦濤上台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開始有原則性、較直接的公開宣示。中共國台辦在2004年5月所發表的「五一七聲明」提出了「兩岸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呼籲,顯示出中共對於「軍事互信機制」逐漸轉為可以接受的態度。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在「告台灣同胞書」30週年紀念會講話(簡稱「胡六點」)中第六點提出,兩岸可以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為大陸領導人首次以公開方式倡議互信機制,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提供契機。 本論文先就國際間軍事互信機制(信心建立措施)之緣起進行了解,再針對國際間軍事互信機制發展經驗說明分析,並研探我國與中共就相關議題之理念、看法、限制因素等面向,提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執行構想及具體作法,提供各界參考 |
英文摘要 |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has restared reglar negotiations which leads to peaceful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as Ma Ying-Jeou becomes the new Chairman in 2008.How to solve the military hostility and to build “CBMs” has become a“hot issue”for both sides. Because it is hard to define whether Taiwan is a nation or part of China, there is a lot of special arrangement dealing 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so as build up “CBMs”. China thought the “CBMs”stands for the enforcement of power of a nation,and was indifferent to this suggestion or planning of Taiwan.As Hu Jintao becomes the new Chairman, “CBMs Across the Strait” appeared principled and more directly announcement.In According to “Announcement of 517” of “Taiwan Affairs office of China “in May 2004,suggested to finish hostile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and builded “CBMs” .That showed the acceptance of China in“CBMs”. December 31st 2008,According to Hu Jintao in the "Message to Taiwan Compatriots " 30th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speech,Taiwan and China could engaged on military issues, exchanged, explored the establishment of “CBMs”,it was firstime the leader of China advocate building up “CBMs” and also offers an opportunity for both sides to have interactions and discussions in military fields. The origins of building up “CBMs” among international, it’s experience of development, the feasibility,execution frame,and concrete measures of “CBMs” will thoroughly discussed an analyzed in this peper.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文獻探討 7 第二章 軍事互信機制歷史背景 13 第一節 軍事互信機制概念 13 第二節 軍事互信機制模式 16 第三節 軍事互信機制內涵 17 第四節 軍事互信機制分類 22 第三章 國際間軍事互信機制發展經驗 27 第一節 歐洲地區 27 第二節 亞太地區 36 第三節 中共與周邊國家 51 第四節 小結 68 第四章 影響兩岸推動軍事互信機制之因素 71 第一節 中共對軍事互信機制之理念 71 第二節 台灣對軍事互信機制之理念 82 第三節 兩岸對軍事互信機制觀點之比較 90 第四節 兩岸推動軍事互信機制限制因素 95 第五章 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規劃 101 第一節 兩岸學者對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實施之倡議 101 第二節 兩岸推動軍事互信機制之必要性 106 第三節 兩岸推動軍事互信機制構想 110 第四節 兩岸建構軍事互信機制具體作法 118 第六章 結論 13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31 第二節 政策建議 134 參考文獻 139 附錄 149 附錄一 江八點 149 附錄二 一個中國的原則與台灣問題 150 附錄三「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1993年9月1日版 163 附錄四 辜汪會談共同協議 177 附錄五 中共「反分裂國家法」全文 178 附錄六 紀念「告台灣同胞書」30周年 胡錦濤發表重要講話 180 附錄七 現階段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 186 附錄八 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提四點意見 192 表 目 錄 表2-1:「維也納文件」內容分析一覽表 20 表2-2:國際間「信心建立措施」的分類與內容 24 表3-1:歐洲地區「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演進表 34 表3-2:東協區域論壇「信心建立措施」實施情形表 41 表3-3 中美交流互動分析表 53 表3-4 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概況分析表 68 表4-1:2002年後我國對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主張重要談話 86 表5-1:學者陳必照等人分析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各階段作為 101 表5-2:學者翁明賢、吳建德等人分析各項信心措施之具體作為與可行性 104 表5-3:中共學者對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論點摘要 105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一、專書 王曾才,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1986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台北:洪葉出版社,1997年。 王曉波,海峽百論,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中國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 中共問題研究所,中共建政五十年,台北:正中書局,2001年。 包仁、劉京建,西洋現代史,台北:五南書局,1994年。 世界知識年鑑出版社,世界知識年鑑,北京:世界知識年鑑出版社,1998年。 朱建松,歐洲共同體,台北:黎明書局,1985年。 李明,南北韓政經發展與東北亞,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年。 宋鎮照,台海兩岸與東南亞-三角政經關係之解析,台北:五南圖書,2002年。 危芷芬等合著,社會科學概論,台北:五南圖書,1998年。 呂亞力,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1994年。 吳東野,德國問題與歐洲強權戰略安全關係,台北:五南書局,1994年。 佛藍納根(Stephen J‧Flanagan)與馬提(Michael E‧Marti),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台北:國防部,2005年1月)。 林添貴,大棋盤:美國霸權及其地緣戰略,台北:立緒文化,1999年。 林中斌,偶爾言中—林中斌前瞻短評,台北:黎明文化事業,2008年。 林文程、遊盈隆,近20年兩岸關係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海基會出版,2008年。 易君博,政治理論與研究方法,台北:三民書局,1993年。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探討,台北:五南書局,2004年。 翁明賢、林德澔、陳聰銘,歐洲區域組織新論,台北:五南書局,1994年。 翁明賢、吳建德,兩岸關係與信心建立措施,台北:華立圖書,2005年。 唐家璿,中國印度在兩國邊境實際控制線地區保持和平與安寧協定,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唐家璿,中國同俄哈吉塔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唐家璿,中俄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互不將各自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聲明,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唐家璿,中蘇國界東段協定,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黃明瑞,歐洲政治合作之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局,1987年。 鈕先鍾,西方戰略思想史,台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畢英賢,蘇聯末期的對外關係,台北:黎明文化,1992年。 張彝鼎,國際關係—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四冊,台北:台灣商務,1992年。 吳東野,德國問題與歐洲強權戰略安全關係,台北:五南書局,199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1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2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3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4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5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6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7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8年。 國防部,中華民國98年國防報告書,台北:國防部,2009年。 國防部史政編譯室,孰者勝出-美國與中國在東南亞之爭,台北:國防部,2005年。 葉自成,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 羅慶生,國防政策與國防報告書,台北:全華科技圖書,2005年。 劉慶祥主編,兩岸和平發展與互信機制之研析,台北:秀威資訊科技,2010年。 二、期刊論文 中華軍事學術研究會,兩岸軍事交流的原則與作法(台北:中華軍事學術研究會,民國89年5月22日)。 文現深,「兩岸關係新紀元」,天下雜誌,2008年6月4日-2008年6月17日。 王順合,「論兩岸可能之軍事衝突與我危機管理措施」,展望與探索(台北),第1卷,第11期,2003年11月。 李國雄,「東協安全機制的演變與區域秩序」,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9期,民國84年9月。 李明,「『信心建立措施』在朝鮮半島:實踐與成效」,戰略與國際研究(台北),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吳衛,「中共近年對外軍事交流發展初探」,陸軍月刊(龍潭),第41卷,第481期,2005年9月。 吳衛,「從中共與東南亞國家雙邊關係發展談我國應有之作為」,陸軍月刊(龍潭),第41卷,第478期,2005年6月。 吳建德,「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分析:信心建立措施之觀點」,國防政策評論(台北),第1卷,第1期,2000年秋季。 金達中,「分裂國家尋求統一之路:韓國經驗之分析」,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4卷,第2期,1995年2月。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建立信任措施(CBMs)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民國88年6月。 林正義,「歐洲及亞太信心暨安全建立措施之研究」,理論與政策(台北),第12卷,第3期,1998年9月。 林正義,「台海兩岸『信任建立措施』芻議」,國防雜誌,第13卷,第12期。 林正義,「美國與台海兩岸信心建立措施」,問題與研究,2005年11、12月,第44卷,第6期。 林麗香,「中共軍事外交目的的研析」,展望與探索(台北),第3卷,第12期,2005年12月。 周世雄,國際體系與區域安全協商-歐亞安全體系之討論。 洪陸訓,「兩岸建立軍事信任措施可行性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第28卷,第7期。 胡敏遠,「美國在北韓『六方會談』中的角色分析:霸權穩定論的觀點」,國防雜誌(台北),第21卷,第1期,2006年1月刊。 胡敏遠,「從中共『新安全觀』論析其在南亞地區的戰略思維」,國防雜誌,(台北),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刊。 胡元傑,「中共在中亞之外交戰略」,陸軍月刊(龍潭),第41卷,第483期,2005年11月刊)。 姚宏毅,「危機與武力使用:1995至1996年台海危機的再省思」,國防雜誌(台北),第20卷,第11期,2005年11月。 範佐驊,「論美國『2006年中共軍力報告』與我全民國防之實踐」,陸軍學術雙月刊(龍潭),第42卷,第490期,2006年12月。 唐仁俊,「中共對信心建立錯失之立場、實踐經驗與策略運用」,中共研究(台北),第47卷,第1期,2004年1-3月。 張彥元,「美國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台灣聽證會證詞」,國防譯粹(台北),第31卷,第5期,2004年5月。 張亞中、孫國祥,「中,俄睦鄰友好條約」,亞太綜合安全年報2001-2002,遠景基金會(台北),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2002年6月。 張如倫,「『上海合作組織』的再發展與影響因素」,陸軍月刊(龍潭),第43卷,第492期,2006年4月。 黃耀源,「中俄邊境問題之研究-審視普亭訪中共解決中俄邊境問題之爭議」,國防雜誌(台北),20卷,第4期,2005年4月刊。 陳國銘,「兩岸軍事互信機制與海峽中線?真的有嗎」,全球防衛雜誌(台北),241期,2004年9月1日。 郭臨伍,「信心建立措施與台灣海峽關係」,戰略與國際研究,第1卷,第1期,民國88年1月。 麥克爾•麥克維爾,「論安全對話、建立信任措施和聯盟的作用」,中國評論(香港),第13期,1999年1月,頁20。 莫大華,「和平研究:另類思考的國際衝突研究途徑」,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11期,民國85年11月。 莫大華,「後冷戰時期東協的軍備競賽與區域安全」,問題與研究(台北),第35卷,第3期,民國85年3月。 莫大華,「中共對於東南亞區域建立信任措施的立場」,中華戰略學刊(台北),民國87年6月夏季刊。 莫大華,「後冷戰時期東協國家對東南亞區域建立信心安全措施的省思」,東南亞季刊,第2卷,第1期,民國86年1月。 楊永明、唐欣偉,「信心建立措施與亞太安全」,問題與研究,第三十八卷,第六期,民88年6月。 楊開煌,「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及精神」,歐亞研究通訊(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6年6月。 趙春山,「西方和共產黨談判得到了什麼?」,中央月刊(台北),民國74年9月。 劉必榮,「後冷戰時其東南亞政治秩序」,東吳政治學報(台北),第4期,民國84年1月。 蔡裕明,「中共對於核武擴散問題的立場」,遠景季刊(台北),第1卷,第3期,2000年8月。 鄭榮新,「中共『新安全觀』對中印關係之影響」,陸軍月刊(龍潭),第41卷,第478期,2005年6月。 歐冠宇,「東南亞及美國對中共崛起之觀感」,國防譯粹(台北),第32卷,第5期,2006年5月。 謝台喜,「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中華戰略學刊,98年夏季刊。 謝台喜,「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議」,陸軍學術月刊(龍潭),第38卷,第445期,2002年9月。 謝台喜,「促進兩岸軍事安全交流之研究」,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2009年11月13日。 薛化元,「建構台灣主體性與國家認同正常化」,新世紀智庫論壇,第40期,2007年12月30日。 韓岡明,現階段建構兩岸軍事互信具體作法之研究,國防大學戰研中心戰略研究專輯,2002年。 蕭朝琴,「兩岸信心建立措施芻議」,遠景基金會季刊(台北),第4卷,第1期,2003年1月。 萬欽主,世界新格局與兩岸關係:協商與合作的展望。 三、博碩士論文、報告、講詞、政府公報 王裕民,「現階段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可行性研究」,國防大學戰略學部論文,民國92年6月。 台美中關係:共同議程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中華歐亞基金會主辦,台北,2008年10月12日,頁63。 呂中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可行性之研究,銘傳大學社會科學院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所研究碩士論文,2009年6月。 林文程,「中共對信心建立措施的立場及作法」,建立信任措施(CBMs)與國防研討會,台灣綜合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主辦,民國88年6月。 夏天生,從信心建立觀點論述兩岸軍事互信機制之建立,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研究碩士論文,2007年6月。 許舜南,「台海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政治大學外交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1月。 陳國銘,「由建立信任措施論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5年6月。 陳國銘,由建立信任措施論歐洲傳統武力條約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論文,1996年6月。 郭怡東,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之研究-政黨輪替後之研析(2008-2009年),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研究所論文,2009年12月。 張匡世,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建立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國家安全與大陸研究所研究論文,2007年6月。 趙春山,「蘇聯與歐洲安全合作會議」,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69年6月。 增進兩岸軍事互信研究,台灣研究新跨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2010年7月9日。 嶽瑞麒,兩岸建立信心暨安全措施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大陸所研究碩士論文,1995年6月,頁19。 續與變,2008-2010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民國99年10月2日。 四、報紙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5月17日,版A1。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10月16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11月21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4年12月6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2月8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5月27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5年12月14日,版A15。 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1月14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1月18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1月23日,版A15。 中國時報(台北),2006年12月15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7年1月16日,版A13。 中國時報(台北),2008年6月10日,版A4。 聯合報(台北),2004年10月5日,版A4。 聯合報(台北),2006年11月30日,版A13。 聯合報(台北),2006年11月22日,版A13。 聯合報(台北),2006年12月30日,版A15。 五、網站 人民報網站,http://www.people.com.cn/ 大紀元網站,http://www.epochtimes.com/b5/ncnews.htm 中央日報網站,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 中時新聞網,http://news.chinatimes.com/ 中國評論新聞網,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中通社網站,http://www.hkcna.hk/index.shtml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http://www.president.gov.tw/ 中華民國國家安全局網站,http://www.nsb.gov.tw/ 中華民國國防部網站,http://www.mnd.gov.tw/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http://cpc.people.com.cn/ 中國台灣網,http://www.chinataiwan.org/ 今週刊網站,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Index/Index.aspx 王崑義部落格, http://tw.myblog.yahoo.com/jw!Sd9pDXqFERnyaKpoSawc_dw-/article?mid=584&prev=585&l=a&fid=5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網站,http://npl.ly.gov.tw/do/www/homePage 史汀生中心網站:http://www.stimson.org/cbm/cbmdef.htm 世界安全基金會網站,http://www.wwf.org.hk/chi/online/security.php 自由電子新聞網,http://www.libertytimes.com.tw/index.htm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網站,http://www.mac.gov.tw/ 你好台灣網,http://big5.am765.com/ 和平論壇網站: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31: 青年日報網站,http://news.gpwb.gov.tw/newsgpwb_2009/news.php?css=3&rtype= 阿扁工廠網站,http://www.ruten.com.tw/ 南方快報網,http://www.southnews.com.tw/ 海基會網站,http://www.sef.org.tw/www/html/stpfmain.htm 教育部學生軍訓處,http://www.edu.tw/MILITARY/index.aspx 搜狐網網站,http://news.sohu.com/ 新浪網網站,http://www.sina.com.tw/ 維基百科網站,http://zh.wikipedia.org/zh-cn/Wikipedia:%E9%A6%96%E9%A1%B5 憲兵司令部網站,http://afpc.mnd.gov.tw/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main.html 貳、西文部分 Andrew Mack,”Report on the CSCAP CSBMS Working Group Meeting”, Washington,22-23 April 1996,AUS-CSCAP Newsletter,No.3,September, 1996。 Mack Andrew,”Report on the CSCAP CSBMS Working Group Meeting”, Singapore, 30 October 1996,AUS-CSCAP Newsletter,No. 4,March 1997。 Andrew Mack,”Report on the CSCAP CSBMS Working Group Meeting”, Washington DC, 21-23 May 1997, AUS-CSCAP Newsletter,No. 5,October 1997。 Anonymity,「ASEAN Forum Leaves the Big Issues on Hold」,Jane’s Denfnce Weekly,Vol.26,No.5 (July 31,1996),p.13。 Ghali Boutros,Study on Defensive Security Concepts and Policie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3。 Ghali Boutros,An Agenda for Peace,Preventive Diplomacy and Peacekeeping,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2。 CSCAP Charter,art. II (1)。 CSCAP Charter,art. II (2)。 CSCAP Charter,art III (1)。 CSCAP Charter,art III (1)。 Ball Desmond,”A new in Confidence Building:The Second Track Proces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Security Dialogue,Vol.25,No.2 (June,1994 )。 Harry Harding,Prospects for Cooperative Security Arrangement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Vol.13,No.3,Fall,1994。 Jame Macintosh,”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in Europe” in Richard Dean Burn ed,Encyclopedia of Arms control and disarmament(New York:Charles Scribber’s 1993)。 John Jorgen Holst,”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A Conceptual Framework” Survival,Vol. 25,No. 1,January/February 1983。 Lau Teik Soon,”ASEAN and Future of Regional”,in Lau Teik Soon edit,The Great Power and Southeast Asia (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1973)。 M. Susan Pederson and Stanley Weeks,”A Survey of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in Ralph A. Cossa (ed.),Asia Pacific Confidence and Security Building Measures (Washington,DC.: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5)。 Krepon Michael,A Handbook of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for Regional Security,(Washington DC:The Stimson Cente r,1998)。 Povolny Majmir,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European Security,Orbis(Spring 1974),Vol. 24,No. 1。 「Memorandum of the Warsaw Pact Foreign Ministers Meeting,Budapest,June 21-22,1970」,Documents Relating to Security and Cooperation in Europe (London),1977。 Berg Rolf,Building security in Europe (New York:Institute for East-West Security Studies,1986 )。 Region,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 Studies,Vol.13,No. 3,Fall,1994。 SIPRI Yearbook 1991:World Armaments and Disarmamen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The Kuala Lumpur Statement of June 8,1993。 The ASEAN Declaration(The Bangkok Declaration),Bangkok,August 8,1967,in ASEAN Documents Series,1967-1988,Third Edition (Jakarta:ASEAN Secretariat 1988)。 UN,Department for Disarmament Affairs,Confidence and Security-building Measures:form Europe to other region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91。 Victor Yves Ghebali,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with the CSCE Process:Paragraph -by-paragraph Analysis of the Helsinki and Stockholm Regimes,New York,United Nations,1989。 Swinnerton Russ,Report on the CSCAP CSBMS Working Group Meeting,Singapore, 16-17 May 1995,AUS-CSCAP Newsletter,No. 2, January 1996。 Harris Stuart,Report on the CSCAP CSBMS Working Group Meeting, Washington,DC,April 1999,AUS-CSCAP Newsletter,No. 8,April,1999。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