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1001202316590900 |
---|---|
DOI | 10.6846/TKU.2023.00056 |
論文名稱(中文) | 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對比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Political Ideologies of both Mozi and Mencius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1 |
學期 | 1 |
出版年 | 112 |
研究生(中文) | 黃常雄 |
研究生(英文) | Chang-Hsiung Huang |
學號 | 609010102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3-01-05 |
論文頁數 | 186頁 |
口試委員 |
口試委員
-
蕭振邦(sjb@cc.ncu.edu.tw)
口試委員 - 周德良(107460@mail.tku.edu.tw) 指導教授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
關鍵字(中) |
天志 政教合一 功利主義 仁義 德治 德性主體 現實關懷 終極關懷 |
關鍵字(英) |
Heaven willing Unity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Utilitarianism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Virtuous subjectivity Realistic care Ultimate concer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政治思想的主要架構是理想性的「道」與實踐性的「術」。道是政治思想的終極關懷與指導原則;術是依指導原則而運作的施政實務,亦即現實關懷。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最顯著的對比,乃是在「道」上,墨子政治思想的基礎是「外在他律」的天之義,而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礎則是「內在自律」的性善道德價值;在「術」上,墨子是功利主義的質樸觳道及天志權威,而孟子則是人本德治的仁政王道實務。玆將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架構之「道術」敘述於下。 第一部分是關於墨子政治思想的「道術」,首先論述其理想性的終極關懷,亦即其政治思想的「道」。墨子以天志做為價值根源,以法儀執行天之義。政治十論是其政教合一君主專制政體的政綱,政治目標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會福祉與平治。他秉持功利主義,以公義公利的義利一元論做為社會正義之倫理規範。以三表法做為論證各項政策、辨名實以求真之認識論。 次論墨子政治思想的實踐性現實關懷,亦即其政治思想的「術」。目標是要去除民之三患「飢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實現民之三有「有力相營,有道相教,有財相分」。執行政綱十論,以兼愛實踐天志愛利天下人,以非攻倡導和平;提倡節用、節葬、非樂的簡樸生活文化觀;抱持尊天、事鬼的人生態度,主張非命、否定命定論,讓君民皆強力從事;有尚同的政治組織,尚賢、親士的用人方式,以鉅子領導民間團體響應政治運作。教育注重說書、談辯及從事,以輔助政治之推行。 第二部分關於孟子政治思想的「道術」,首先論述其理想性的終極關懷,亦即其政治思想的「道」。孟子政治思想以道德價值為最優位。秉持德性主體以應物治事,主張執政者應以仁、聖人格「由仁義行」,以德治與民本為政治主綱,行仁政王道,並主張政權合理轉移。有人禽之辨及義利之辨的價值觀,王霸之辨的政治觀。主張人之性善,擴充仁義禮智四端之本心為四德,以心善言性善。有求回放心、知言、養氣的修養論。有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之倫理觀。 再論孟子政治思想實踐性的現實關懷,亦即其政治思想的「術」。孟子的治術順序是先富後教、善教優位於善政、推行仁政王道、推恩教孝、與民偕樂、保民而王。政治理念是倡仁義、輕功利、反戰爭、反霸權。政治實務是正經界為民制產並保育農林漁牧以富民,省刑罰、薄稅斂以養民,不徵關稅以興市,謹庠序之教以明五倫,重視社會分工、協作共享,目標是讓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教育重自得之學、因材施教、環境家教學校相濟、重視師範,目標是人格社會化。 依照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因果論,墨子與孟子的政治思想皆受到先秦之世的青睞,故皆顯揚於當世。墨子公義公利的「義利一元」社會正義,與孟子性善德性主體所發揮的仁義禮智心善之德,雖皆具有普世的永久價值,然時代乃變動性地進化,所謂「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吾人宜應秉持「時、地、人、事」與「因、革、損、益」的「時移備變」原則,因應時代趨勢,從先賢經典傳統的「理性之運用表現」,轉化為「理性之架構表現」,採取德性與知性並重的經世態度,除保持傳統的德性美善之德外,並應增益當今民主、人權、科學、公民意識等之認知心,以時措之宜呼應現代政治、人文及科技之發展,務使知性與世同步,讓我華人邁向真善美之境。 |
英文摘要 |
The politics is the arrangements of affairs about the lives of human population. Therefore, the political ideologies must include the realistic cares which mean the practical policies, and the ultimate concerns which mean the ideal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uidance. We study the political ideologies of Sages so those mean to study their “TAO-SU" with Chinese pronounciation. Now we will discuss the "TAO-SU" on political ideologies of both Mozi and Mencius below. For the first part, we will discuss the “TAO-SU "of Mozi. At first, for the ideal 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guidance that is the ultimate concerns called "TAO" which Mozi appointed Heaven-Willing is the source of political value. He also sured that the final political targets were the prosperities of the world while eliminating the evils of the world.He advocated 10 items of policies for the absolute monarch on the unity of politics and religion. For the practical policies on the realistic cares of Mozi that is the practical policeis called "SU" which he proposed All-Love for public benefits and Non-War while he persevered utilitarianism for the purpose of simple lives which include Saving-All, Saving-Funeral, Non-Music, Non-Destiny etc. through tough times. He advocated to use the talented minister for the affairs those all organizations of government execute the things about the benefits of peoples. In regard to the effections of those Heaven-Willing which executes it's righteous for the peoples, Mozi promoted 2 policies which include Believing-Ghost and Following-Upper Layer of executive organizations except Respecting-Talent. He also had a good idea of citizenship that all peoples must keep in their mind to do righteousness and public interest for just society. In the second part , we will discuss the ideal political theories of Mencius who promoted the ultimate concerns those he advocated Virtuous- Subjectivity for his ideal theoretical guidance of politics. The souce of his politics is moral value on the Good-Natured of humanity which be presented by expanding the meanings of 4 moralities those are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Etiquette and Wisdom etc .from sincerity in mind. Therefore, his final political target is benevolent politics on Virtue Rule presented from the minds of both the Benevolence and the Righteousness of any political figure consciously. There were a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kind king and the tyrant on the political thought of Mencius. He meaned that a tyrant who recognized the violent power as the benevolence ,but a kind king recognized the morality as the benevolence. He advocated benevolent politics which must be presented by a monarch ruling his country with an unbearable mind. Mencius had a great words which he said that the people be precious but the monarch be general. Therefore, the monarch would lose the regime if he governs his country without unbearable mind. It is a reasonable transfer that the regime would be changed to another one if the monarch lose the support of the peoples because of losing their trust in minds. As for the realistic cares of Mencius, at first the government implements a policy to let peoples to have a real estate while lightening penalties and lowering taxes collection.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ffair to establish school for teaching peoples the code of Ethics those inclu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other among father and son, monarch and minister, husband and wife, old and young, friendship etc. The monarch will repay his kindness to the peoples particularly to have fun with them that because of he hope to be a great monarch supported by all peoples. Although the political ideologies of both Mozi and Mencius were highly commend in the period of Pre-Qin for their outstanding opinion. But we must uphold to convert the wisdoms of Sages to adapt modern political trend which it is the times of Democracy, Human-Right and Science etc. Therefore, we must convert the traditional" Rational Functional Presentation" into "Rational Constructive Presentation "which it is needed for intellectual studies. In other words, we must keep equal emphasises on both virtue and intellect for that we can develop democracy, human rights, science, technology, citizenship etc.in coming era.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第壹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目的.........................3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4 一、墨學方面.........................5 二、孟學方面.........................9 三、唐君毅......................... 14 四、蕭公權......................... 16 五、牟宗三......................... 18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9 一、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義理................. 20 二、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異同................. 20 三、墨、孟與荀、韓政治思想對比............... 21 四、墨、孟與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對比.............. 22 第貳章 先秦政治思想的歷史背景與理論發展............. 25 第一節 先秦政治思想歷史背景................. 25 一、諸子起源........................ 27 二、孔、墨、孟三位聖賢同感周道衰落............. 29 第二節 先秦諸子面對時代之弊的對治之道及理論發展....... 30 一、儒家對時代之弊的對治態度及理展........... ..31 二、道家對時代之弊的反應及理論發展............. 39 三、墨家對時代之弊的對治態度及其理論發展.......... 43 四、法家對時代之弊的對治態度及理論發展........... 45 第三節 先秦諸子在內聖外王理想政治涵義下的表現........ 50 一、內聖外王理想政治涵義與其中層原則............ 50 二、儒家德化治道「內聖外王」的表現............. 52 三、道家道化治道「內聖外王」的超越性呈現.......... 55 四、墨子啟蒙公利公義的公民意識認知心............ 57 五、法家物化治道遠離「內聖外王」意涵............ 60 第四節 小結......................... 61 第叁章 墨子的政治思想...................... 63 第一節 墨學淵源及墨子回應時代之弊的基本觀念......... 63 一、墨學淵源........................ 63 二、墨子回應時代之弊的基本觀念............... 65 第二節 墨子政治思想的根源問題................ 67 一、墨子政治思想的根源問題.................69 二、墨子政治思想根源問題之論據...............69 第三節 墨子政治思想基本結構十論...............73 第四節 天志、兼愛各以「義」縱貫、橫攝十論..........88 一、義是天志的法儀.....................88 二、兼愛是墨子義道的中層原則................89 三、義、利縱橫聯繫天志、兼愛 建置道、術二元架構...... 93 第五節 墨子政治思想的時代意義與限制.............94 一、墨子政治思想的現代意義.................94 二、墨子政治思想的限制...................98 第六節 小結........................ 102 第肆章 孟子的政治思想..................... 104 第一節 儒家的道德政治................... 105 一、道德政治的歷史轉折.................. 105 二、攝禮歸仁的道德政治.................. 105 三、儒家道德理性成己成成物之直線程態與曲線程態 ......106 四、道德政治的境界理想「內聖外王」.............108 第二節 孟子的心性論.................... 109 一、性善論........................ 109 二、人禽之辨揭示人性價值................. 111 三、盡心知性知天..................... 112 四、性命對揚....................... 115 第三節 孟子的修養論.................... 116 一、求其放心 知言養氣...................116 二、義利之辨 揭示權衡取捨 透顯道德價值.......... 118 三、大體、小體之別 衍繹大人、小人之辨...........120 第四節 孟子的政治思想................... 120 一、孟子心 、性、道德與政治的思維關聯...........121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 124 三、德治、仁政王道與王霸之辨、民本思想.......... 126 四、仁政王道的實效措施.................. 130 第五節 孟子政治思想的古今意義............... 135 一、仁義時中體用互濟................... 135 二、孟子仁義功利的本心究竟................ 137 三、孟子政治思想對中日君主政體的衝擊........... 140 四、孟子民本思想的二重政治主體性與良知坎陷的缺憾..... 142 第六節 小結.........................144 第伍章 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對比與互補..............146 第一節 墨子與孟子關於天之涵義對比..............146 一、墨子人格天之涵義....................146 二、孟子形上天之涵義....................147 三、墨子與孟子關於「天」涵義之異同本質...........149 第二節 墨子與孟子心性論的對比................149 一、墨子天志法儀之外在性..................150 二、孟子的心性觀......................151 第三節 時代背景對墨子、孟子政治思想影響的對比........153 一、墨子對治天下之亂的思維.................153 二、孟子對治天下之亂的思維.................154 三、墨子與孟子對時代背景反應的異同對比...........154 第四節 墨子與孟子的社會、教育文化觀對比...........155 一、墨子與孟子的社會文化觀.................155 二、墨子與孟子的教育文化觀.................161 第五節 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之互補...............165 一、兼愛差等之辨......................166 二、兼愛天下與兼善天下...................167 三、墨子愛利與孟子仁義之意旨相契..............168 四、孟子與民同樂主張對治墨子觳道之缺憾...........169 五、墨子義利一元之正義與孟子以義涵利之時中.........170 第六節 小結.........................173 第六章 結論...........................176 第一節 墨子與孟子政治思想的道術...............177 一、墨子政治思想的道術...................177 二、孟子政治思想的道術...................178 第二節 墨子與孟子經典的歷史義................178 一、墨子經典歷史義.....................179 二、孟子經典歷史義.....................180 第三節 轉化經典以古今用的經世義...............181 一、會通中西之學的必要...................181 二、治道、政道並構而獨立運作................182 三、德行與知性並重 調古遂今以經世............. 183 參考文獻.............................184 |
參考文獻 |
一. 古籍(依著作年代排序)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98年) (東漢)黃震:《論衡校譯》(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 (魏)王弼:《老子王弼注》(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4年10月) (梁)劉勰:《文心雕龍》(臺北:世界書局,2009年9月)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臺北:明倫出版社,1972年)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註》(臺北:鵝湖出版社,2008年10月) (元)陳澔:《禮記集說》(臺北:世界書局,2011年) (明)黃宗羲:《宋元學案》(臺北:世界書局,1991年 (清)《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1779年) (清)孫詒讓:《墨子閒詁》(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二.近代專書(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王邦雄、曾昭旭、楊祖漢:《孟子義理疏解》(臺北:鵝湖出版社,1995年4月) 王讚源:《墨子》(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6年9月) 王國維:《觀堂集林上册》(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15年8月) 牟宗三:《圓善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5年7月) 牟宗三:《政道與治道》(臺北:廣文書局,1974年7月) 余英時:《歷史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社,2008年8月) 李漁叔:《墨子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9年3月) 李賢中:《墨學理論與方法》(臺北:揚智文化公司,2003年10月) 李賢中:《墨子》(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5月) 李銘輝:《孟子重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1年6月) 吳進安:《墨家哲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2月) 周富美:《墨子、韓非子論集》(臺北:國家出版社,2008年1月)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胡適:《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年) 俞婉君:《莊子新譯》(臺北:新潮社文化公司,2019年4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4年4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9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道篇卷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高柏園:《孟子哲學與先秦思想》(臺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高柏園:《韓非哲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2001年4月) 高柏園、王邦雄、岑溢成、楊祖漢:《中國哲學史(上)》(臺北:里仁書局, 2019年8月) 韋政通:《中國哲學史》(臺北:水牛出版社,2005年) 梁啟超:《墨子學案》(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57年10月)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香港:太平洋圖書公司,1970年) 陳高傭:《墨辯今解》(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6月) 張子維:《讀懂道德經的第一本書》(臺北:宇河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10月) 張松輝:《新譯莊子本義》(臺北:三民書局,2005年4月 )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2012年6月) 黃俊傑:《儒學傳統與文化創新》(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2月) 黃俊傑:《孟子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2002年12月頁) 楊幼炯:《中國政治思想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 楊俊光:《墨子新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年) 蔡仁厚:《墨家哲學》(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83年9月)。 蔡仁厚:《新儒家與新世紀》(臺北:臺灣學生書局,2005年5月) 駱建人:《孟子學說體系探賾》(臺北:文津出版社,1979年6月) 墨子原著:《墨子全書》(臺北:華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9年4月) 賴炎元/傅武光:《新譯韓非子(上)》(臺北:三明書局,2011年6月) 錢穆:《孔子與論語》(臺北:聯經出版社,2007年) 錢基博:《讀莊子天下篇疏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006年5月) 謝冰瑩:《新譯四書讀本》(臺北:三民書局,1988年4月) 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48年) 蘇新鋈:《先秦儒學論集》(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12月) 嚴靈峰:《墨子簡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 三.期刊論文(依發表時間排序) 張源:<孟子之政治哲學>(政治會刊第二期,1932年) 牟宗三:<墨子與墨學>《鵝湖月刋》第5卷第11期,(1980年5月) 李瑞全:<康德論意志>《鵝湖月刊》第89期,(1982年11月)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觀堂集林上册》(臺北:世界書局,1983年) 李賢中:<墨學論用>《哲學與文化》第32卷第1期,(2005年1月) 高柏園:<墨子與孟子對戰爭之態度>(鵝湖月刋第一七卷第六期總號一九八,1991年12月) 高柏園:<論勞思光先生之基源問題研究法>(臺北:鵝湖學誌第十二期,1994年6月) 高柏園:<內聖外王的理想與實踐>(臺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當代新儒學專題研究(一)」講義,2021年9月) 錢基博:<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讀莊子天下篇疏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6年5月)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序) (一).博士 林建銘:《墨子道德教育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6年) 楊穎詩:《老子思想詮釋的開展--從先秦到魏晉階段》(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04年11月) (二).碩士 林茂賢:《墨子功利思想之研究》(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姿伶:《孟子人性論現代詮釋的爭議與釐清》(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101年6月) 孟慶延:《孔墨治道思想比較研究》(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104年6月) 羅易:《「基源問題研究法」可能性詮定》(臺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108年1月) 五.西方參考書籍(依出版時間排序) 李明輝:《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研院文哲所,1999年11月) 李梅:《權利與正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2月) Dermot Moran/蔡錚雲 譯:《Introduction to Phenomenology/現象學導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2005年3月) 黃振華 著/李明輝 編:《論康德哲學》(臺北:時英出版社,2005年5月) 趙林:《盧梭-自由與真理的捍衛者》(臺北:笙易公司,2000年1月) 盧梭 著/張淏勛 編譯:《盧梭說平等與民權》(湖北: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9月) 夏良才:《盧梭》(香港:中華書局,1998年5月)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