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8200803075400
DOI 10.6846/TKU.2008.00160
論文名稱(中文) 編 . 織 構造城市空間的新策略
論文名稱(英文) Weaving A New Strategy for Reconstructing Urban Space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建築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吳龍傑
研究生(英文) Lung-Chieh Wu
學號 695360361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20
論文頁數 8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王俊雄
委員 - 黃聲遠
委員 - 林靜娟
關鍵字(中) 移動
破碎化
邊緣空間
景美萬隆地區
線性元素
編織
地景
關鍵字(英) Mobility
Fragmentation
CityEdge
Wan-Long Area
Linear Element
Weaving
Cityscap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城市在面對「移動」與「定居」之間所產生實質空間不斷變遷的議題,並試圖將研究的範疇拉大當城市在面對全球化文化時,所面臨都市邊緣及認同上的變遷及其影響。本研究選擇以景美萬隆地區為對象,以研究者個人居住景美地區的記憶、空間感覺與經驗為出發點,企圖對於該地區在經歷全球化下的空間變遷時,所經歷的空間經驗與特質做更深入的探究與討論,進而針對都市邊緣地區的空間在策略上提出設計操作的方法,串連地方空間特性、社區、活動以及區劃下所分隔的都市地景,最後對「實驗基地」─景美萬隆地區邊緣空間,提出空間上具體的建議。

    研究發現,全球化下空間變遷的最大動力來自對於縮短時間的無止盡追求,各項交通設施不斷地在城市空間中生產的結果,終將城市空間切割地支離破碎,也讓定居異化。城市空間的破碎化,因此被指認為本研究設計操作主要面對的問題,而編織即為在此情況下構造城市空間的新策略。

    設計的操作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透過景美地區與台北市在地理及時間上的關係,了解時代變遷的過程中,中心與邊緣或聯繫與過渡之間在移動性的擴張之下,對地方所產生之影響,第二個階段以「編織」在策略上的操作分析,對都市最基本的線性元素進行空間上的轉換,最後的階段則是在實驗基地的都市涵構下,將原有切碎成各不相關的都市地景及系統,進行整合及收編的動作,透過「編織」在空間上策略的應用,構造城市空間的新地景形式。
英文摘要
This research is motivated to investigate a problem with ‘‘mobility’’ and ‘‘residency’’ between essence topic where the spaces change constantly produced, and the study is widened to include the category of cities that are facing globalization, and its transition of the city space and approval of the local edge. This research will cover the “Taipei-Jing-Mei-Wan-Long Area” and then by the researcher’s own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 toward the Jing-Mei area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 investigation is made in the area of regional space experience and specialty, and then this information is utilized to derive a method to operate on the tactics, contact local space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activity and zoning for space of the border district in the city, and make the city ground scenes separated. And finally, it will study the “experiment base”, the city edge of Wan-Long area, and in turn carry on a deeper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come up with a concrete suggestion for the space planning of that area.

After result of research, the space changes of globalization heavy power come from for shortening the not stopping pursuing to the limit of time most, For result of every traffic facility is being produced in the urban space constantly, at last cut urban space incoherent and residency alienation too. Fragmentation of the urban space is the mainly problem of the research to this design, and weaving as a new strategy for reconstructing urban space under this situation.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coming up with the design methodology. The first stage involves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graphy and time of the Jing-Mei area and Taipei City, to find out during the changes of era, the effect of centre and edge contact and the expansion of population on the area. The second stage is to weave a new strategy to carry on the conversion on the space to the most basic linear element in the city. The last stage is to integrate and weave the city’s ground scene and system that originally is not connected, 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experiment base. And through the weaving process, to eventually form a new urban space of cityscap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No.1  移動 / 城市 / 線	                        1
      1-1  前言    	                        2
      1-2 「移動」-「移動/定居」                    3
      1-3  移動 / 台北-景美的變遷	               4
      1-4  城市空間 / 破碎化   	              30

No.2  線 / 編織	                                 33
      2-1 「編織」	                                 34
      2-2  編織 / 秩序	                        36
      2-3  編法 / 基本單元 / 概念發展	     37

No.3  城市 / 編織	                                 43
      3-1 實驗基地	                                 44
      3-2  涵構 / 概念 / 編織	              48
      3-3 編 . 織 / 城市	                       52

No.4  系統 / 編織 / 空間	                       57
      4-1 平面 / 系統   	                       59
      4-2 線 / 系統   	                       64
      4-3 空間 / 系統   	                       64
      4-4 編織 / 空間   	                       68

參考文獻 	                                          83
圖目錄
圖1-1 景美河濱公園 2
圖1-2 景美之萬隆地區 3
圖1-3 景美地區 4
圖1-4 景美地區地理位置圖 5
圖1-5 台北市-景美都市擴張圖 6
圖1-6 1769-1967(台北市-景美)都市擴張圖 7
圖1-7 1700景美地區發展圖 9
圖1-8 1735景美地區發展圖 10
圖1-9 1735-1769景美地區發展圖 11
圖1-10 1769景美地區發展圖 12
圖1-10-1 台灣輿圖 12
圖1-11 1769景美地區發展圖 13
圖1-11-1大木枧跨越景美溪 13
圖1-12 1790景美地區發展圖 14
圖1-13 1875景美地區發展圖 16
圖1-14 1895景美地區發展圖 17
圖1-15 1912景美地區發展圖 18
圖1-16 1921景美地區發展圖 19
圖1-16-1 萬新鐵路 19
圖1-17 1935景美地區發展圖 20
圖1-18 1935景美地區/台北市區計畫圖 21
圖1-19 1963景美地區 22
圖1-20 1935-1960景美地區發展圖 23
圖1-21 1960-1970景美地區發展圖 24
圖1-22 1970-1980景美地區發展圖 25
圖1-22 1970-1980景美地區發展圖 25
圖1-23 1980-1990景美地區發展圖 26
圖1-24 2008景美地區 27
圖1-25 1990-景美地區發展圖 28
圖1-26 2008-景美地區發展圖 29
圖1-27 由水運轉變至鐵路系統 30
圖1-28 水源快速道路 30
圖1-29 捷運路線規劃圖 31
圖2-1 在地編織 33
圖2-2 編織式樣 34
圖2-2 編織文化 35
圖2-4 編織與構築 36
圖2-5 編織的秩序 36
圖2-6 田字平編法 37
圖2-7 三股編扁平條 37
圖2-9 8@10*10概念模型 39
圖2-8 概念模型-1 39
圖2-9 概念模型-2 40
圖2-10 概念模型-3 41
圖3-1 景美地區規劃概念圖 43
圖3-2 基地現況圖 45
圖3-3 基地活動及系統分析 46
圖3-4 議題探討分析 47
圖3-5 基地涵構分析圖 50
圖3-6 概念發展分析圖 50
圖3-7 設計發展模型 51
圖3-8 設計發展模型 51

圖3-9 活動分佈示意圖 52
圖3-10 設計發展模型 53
圖3-11 設計發展模型 55
圖4-1 設計發展平面 57
圖4-2 設計發展過程 59
圖4-3 設計發展模型 61
圖4-4 設計模型 63
圖4-5 活動/空間 65
圖4-6 活動/空間 66
圖4-7 活動/空間 67
圖4-8 平面配置圖 69
圖4-9 平面示意圖 70
圖4-10 平面示意分解圖 71
圖4-11 設計模型 71
圖4-12 剖面圖1~11 73
圖4-14 設計模型 74
圖4-15 設計模型 74
圖4-13 設計模型 75
圖4-16 剖面圖A 75
圖4-17 剖面圖B 75
圖4-18 剖面圖C 76
圖4-19 剖面圖D 77
圖4-20 設計模型 77
圖4-21 設計模型 78
圖4-22 設計模型 78
圖4-23 設計模型 79
圖4-24 設計模型 79
圖4-25 設計模型 81
表目錄
表3-1 道路斷面系統分類表 52
表4-1 線/系統分類表 64
表4-2 平面系統分類表(<50 cm2) 65
表4-3 平面系統分類表(50-2000 cm2) 66
表4-4 平面系統分類表(>2000 cm2) 67
參考文獻
中文書目
全球化與地方感(論述類)
Zygmunt Bauman.  Globalization:the human consequences.,張君玫譯,(2001),《全球化:對人類的深遠影響》,台北:群學
Ulrich Beck.  Was Ist Globalisierung.,孫治本譯,(1999),《全球化危機》,台北:台灣商務
Tim Cresswell.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王志弘、徐苔玲譯,(2004),《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
Kenneth Frampton,(1998),〈朝向批判性地區主義〉,《反美學》,PP‧25-52
A Giddens.  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田禾譯,(2006),《現代性的後果》,南京:譯林
John Tomlins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e.  鄭棨元、陳惠慈譯,(2005),《最新文化全球化》,台北:韋伯文化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台北:允晨文化
詹宏志,(2000),《城市人─城市空間的感覺、符號和解釋》,台北:天下文化

全球化與地方感(建築類)
Chris Abel .  Architecture & Identity:responses to cultura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張磊、司玲、侯正準、陳輝譯,(2003),《建築與個性─對文化和技術變化的回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
田銀生、劉紹軍,(2001),《城市空間與建築設計─建築在都市空間中的積極作用》,台北:建築情報季刊雜誌社

其他
陳曉蘋、許崢嶸著, (2005),《民俗編織‧提袋籃篇》,台北:民聖文化

英文書目
Kenneth Frampton,(1995),《Studies in tectonic culture:the poetics of construction in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architecture》,Graphic Composi , Inc. ,U.S.A

期刊
稻山正弘,(2006),〈木造住宅用の身近な材料て10mスハソ以上の空間をつくる〉,《新建築》,3月,頁
180-181
研究論文
莊媛婷,(2001),〈都市內農業灌溉渠道發展歷程之調查及其再利用之研究:以新店市瑠公圳為例〉,淡江大
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游任濱 ,(2006),〈全球化的再思從「移動」角度對傳播的初步探索〉,第二屆「兩岸三地五院研究生研討會
」
曾文山,(2005),〈空間編織〉,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麗巧,(2004),〈全球在地化理念下都市閒置空間再發展之研究:以台南市中山―中正路歷史性都市軸線街
廓空間為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文

文史資料(文獻)
洪英聖,(2003),《台北市地名探索:情歸故鄉2》,台北:時報文化
夏聖禮,(2005),《心遠地自偏:文山地區文史觀察與紀錄》,台北新店市:街頭巷尾工作室
湯熙勇主編,(2002),《臺北市地名與路街沿革史》,台北:台北市文獻委員會
詹瑋,(2002),〈台北文山地區百餘年來的發展與變遷(1761~1945)〉,政治大學歷史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編篡小組,(1993),《台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會史畫集》,台北:瑠公農田水利會
文史資料(圖說)
台灣堡圖
唐啟明,(1988),《台北市改制二十年》,台北:台北市政府新聞處
陸傳傑主編,(2000),《台北老地圖散步》,台北:大地地理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所,(2000) ,《台北市綜合發展計劃-捷運網絡發展對台北市都市空間結構影響之規劃》
, 台北: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建設及住宅計劃小組,(1969) ,《景美木柵都市計劃說明書》, 台北:行政院國際合作發展委員會
陳正祥,(1959) ,《台灣地誌》,敷明產業地理研究所研究報告第九十四號
黃武達,(2000) ,《追尋都市史之足跡:台北「近代都市」之構成》,台北:北市文獻會
黃武達,(1998) ,《台北市之近代都市計畫》,台北縣:台灣都市史研究室
黃得時,(1981) ,《台北市發展史:疆域與沿革》,台北
網站資源
台北市文山區公所,(2006),《台北市文山區誌》,http://www.ws.taipei.gov.tw/d/ws/index.htm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