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702200722255400
DOI 10.6846/TKU.2007.00228
論文名稱(中文) 後冷戰時期中國軟權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Studies on the China Soft Power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and Strategic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5
學期 1
出版年 96
研究生(中文) 廖登山
研究生(英文) Teng-Shan Liao
學號 7922601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7-01-12
論文頁數 20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翁明賢
委員 - 曾復生
委員 - 吳建德
關鍵字(中) 軟權力
關鍵字(英) Soft Power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中國在1978年改革後,經濟實力開始大幅成長,到了1990年代冷戰的結束後,國際社會上開始出現中國威脅論的聲音,使得中國備感到中國的崛起須有正面形象,並且逐步對外宣傳中國「和平崛起」意涵,而這正是從後冷戰時期開始,中國運用其擁有的軟權力來消弭中國威脅論,宣揚中國正面國家形象。所以本論文是探討中國從後冷戰時期所擁有的軟權力要素及其運用的方式與能力,屬於非介入性的研究,主要採取質性研究方法中的歷史/比較分析法,在理論應用上採用奈伊的軟權力論。先從軟權力意涵作解析─權力的歷史演變及其與軟權力的關係,再對中國在後冷戰時期中實施文化作為及對外政策具有軟權力因素來作探討。
在中國文化吸引力方面,檢視中國從後冷戰時期開始的漢語傳播能力,由漢語水平考試人數及考點的增長率,孔子學院的設置數來評量;在中國教育實力,以教育經費的投入、教育政策的發展,而增進國民基本教育水平的成長,高等教育人才的培養、高等學校的設立等來評量;在體育軟權力,以中國的奧運表現及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體育交流活動來看中國的體育軟權力。在對外政策方面,從江澤民提出的新安全觀開始看中國對外的軟權力,以中國的多邊外交、大國夥伴關係、睦鄰政策、公共外交、領袖外交等指標來看中國對外軟權力運用。在設程設定能力方面,先由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歷程,來看中國對國際組織參與模式、態度、方式的轉變,並以中國主導創立的上海合作組織、中國積極參與的東盟10+1、10+3,來看中國在這其中所擁有的影響力、吸引力及其主導的能力。另外北京共識的出現說明了中國的發展模式,正吸引著東南亞、中南美洲等國家。
由這些中國在後冷戰時期運用的軟權力作為,可看出在時間面向上,中國的軟權力能力在90年代後開始發展並逐步成長,尤其在2000年之後成長程度大幅增加。在空間面向上,中國軟權力目前僅對亞洲周邊國家比較在吸引力及影響力,對其他地方仍不足。中國在議設定能力方面,對國際組織及國際條約的參與已由以往的旁觀者到參與者到主導者的方向前進。中國對軟權力的運用也從高階政治向低階政治方向轉換,同時也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並促進中國的國家形象,消弭中國威脅論,創造一個「和平崛起」的意象。
英文摘要
When China started its policy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economic power grew speedy sequentially. In 1990’s, the end of cold-war era, the” China Threat” has emerged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Just because of that, it’s imperative for China to improve her positive image by gradually propagandizing the meaning of “China Rise” to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us, the “Soft Power” was the very method of china to terminate the” China Threat”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In this thesis, we attempt to use the unobtrusive measures to probe into the element, the utilization, and the ability of China’s “Soft Power”. This thesis adopts history/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also is conducted in terms of the “Soft Power” theory which is the masterpiece of Joseph S. Nye. In the beginning, we analyze the content of “Soft Power”: from the view of the historic change and the relevance “Soft Power”. Next, we discuss the cultural maneuvers in the cold-war ear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of “Soft Power” of China’s foreign policies.
O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cultural attractiveness, there are three indicators as follows. First, we survey the extent of the Hanyu(the Chinese language)spreads based on the number of examinees and the increase rate of service of HSK and on the amount of “Confucius Institute”. Second, we survey the educational power by the budge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policy; hence we can estimate the nationals’ educational quality,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education, and the establishments of higher education schools. Third, we survey the athletics soft power by the performance of Olympic held in 2008 and communication through several international games. Ever since Jiang Zemin has preached “New Security Concept” started China’s external soft power. Thus, on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 policies, we can observe the maneuvers of diplomatic soft power by several indicators like “multi-lateral diplomacy”, “great-power partnership”, “good-neighboring policy”, “public diplomacy” and, “leadership diplomacy”. On the dimension of agenda setting ability, we can see what the cloud and dominance China possesses by observing the changes of mode, attitude and, method that China participat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urthermore, the SCO dominated by China and the ESEAN 10+1, 10+3 that China participate actively are the apparent evident as well. 
Besides that, the emerge of “Beijing Consensus” showed that the Chinese development pattern was attractive by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and central-south America. On the dimension of time, the China’s “Soft Power”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n 1990’s, more over, has grown rapidly after 2000 all that due to the maneuvers of “Soft Power” in the post cold-war era. In the other hand, China’s “Soft Power” only presents its attractiveness and influence in surrounding Asian countries. In the field of agenda setting, the participation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eaties has move forward to leading rule from observer. The maneuvers of “Soft Power” has also transform to high politics from low politics, in the meantime, that create the benign environment for China’s economic growth. That even gives rise to not only the promotion of China’s positive image that decrease the”China Threat” but also the creation of the imagery of “peaceful rise”.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5

第二章 軟權力的意涵………………………………………………10
第一節 權力的概念………………………………………………10
一、傳統政治學權力觀………………………………………..10
二、現實主義的權力觀…………………………………………17
三、自由主義的權力觀…………………………………………22
四、批判理論的權力觀…………………………………………24
五、權力觀的差異………………………………………………28
第二節 軟權力的意義……………………………………………31
一、軟權力的演進………………………………………………31
二、軟權力的內涵………………………………………………34
三、軟權力與傳統權力關係……………………………………40
四、軟權力與硬權力之比較……………………………………45
第三節 軟權力評量………………………………………………48
一、軟權力的來源………………………………………………48
二、文化吸引力指標……………………………………………49
三、政策價值觀指標……………………………………………52
四、外交政策的指標……………………………………………53

第三章 中國文化的吸引力…………………………………………58
第一節 漢語的傳播………………………………………………58
一、語言的影響力……………………………….……………..58
二、中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60
三、中國推廣漢語成就………………………………………...63
第二節 中國教育的影響力………………………………………68
一、教育提高軟權力…………………………………………...69
二、中國教育改革……………………………………………...71
三、中國教育發展成果………………………………………...81
第三節 中國體育的軟權力表現…………………………………87
一、體育對軟權力之影響……………………………………...87
二、中國體育交流……………………………………………...88
三、中國奧運表現……………………………………………...92

第四章 中國對外政策價值………………………………………..101
第一節 中國外交政策發展……………………………………..101
一、鄧小平時期……………………………………………….101
二、江澤民時期……………………………………………….104
三、胡錦濤時期……………………………………………….106
四、新安全觀………………………………………………….108
第二節 中國多邊外交關係……………………………………..115
一、多邊主義與多邊外交…………………………………….115
二、中國的多邊外交發展…………………………………….116
三、中國多邊外交的意義…………………………………….119
第三節 大國夥伴關係及睦鄰政策……………………………..122
一、睦鄰政策………………………………………………….122
二、夥伴關係………………………………………………….125
三、中美關係………………………………………………….128
第四節 中國的公共外交實踐…………………………………..130
一、何謂公共外交…………………………………………….130
二、中國公共外交發展……………………………………….131
三、中國公共外交影響力…………………………………….133
第五節 中國的領袖外交………………………………………..136
一、何謂領袖外交…………………………………………….136
二、中國領袖外交發展……………………………………….137
三、中國領袖外交意義……………………………………….138

第五章 中國國際影響力…………………………………………..142
第一節 中國參與國際組織歷程………………………………..144
一、參與國際組織的三個階段……………………………….144
二、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的目的……………………………….146
第二節 中國構建的上海合作組織……………………………....147
一、成立背景…………………………………………………148
二、組織機制化………………………………………………150
三、中國與上海合作組織之合作……………………………151
四、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成效…………………………………154
五、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的影響力…………………………156
第三節 中國主導的東盟………………………………………..159
一、東盟成立背景……………………………………………159
二、東盟重要組織……………………………………………161
三、中國與東盟發展…………………………………………163
四、中國對東盟之影響力……………………………………167
第四節 北京共識的吸引力……………………………………..173
一、北京共識的出現…………………………………………173
二、北京共識與華盛頓共識之差異…………………………174
三、北京共識的軟權力………………………………………177

第六章 結論………………………………………………………..181一、研究總結與心得…………………………………………..181
二、未來研究方向…  ………………………………………..187

參考書目……………………………………………………………..189
 
圖   目   次
圖1-1  概念圖…………………………………………………………7
圖1-2  概念化與操作化………………………………………………7
圖1-3  軟權力與和平崛起的概念化與操作…….…………………..8
圖1-4  研究架構………………………………………………………8
圖2-1  第二章概念圖..…………………………………………...11
圖2-2  權力的光譜………………………….……….…………...37
圖2-3  軟權力與硬權力關係………………………………………..41
圖2-4  軟權力因素指標……………………….…………….…...57
圖3-1  第三章概念圖……………………………………………....59
圖3-2  HSK國內外考生數…………………….…………………….64
圖3-3  HSK國內外考點數…………………………………………..64
圖3-4  教育經費變化…………………………….…………….....81
圖3-5  中、小學入學率………………………………………………82
圖3-6  大學專科生數……………………………………….……...82
圖3-7  畢業大專生與研究生數變化………………………………..83
圖3-8  中國高等學校數變化………………………………………..83
圖3-9  中國高校結構圖…………………………………………....84
圖3-10  中國大學數排名世界前500名數………………………..…85
圖3-11 來華留學生數…………………………..…………………..86
圖3-12  2004年來華畢業大學留學生分佈圖……………………...86
圖3-13 奧運會中國與第一名金牌數相比……………….………...98
圖3-14 奧運會中國與第一名總獎牌數………………….….…...98
圖4-1  第四章概念圖……………………..…………….……….102
圖4-2  中國外交政策變化…………………………………………107
圖4-3  多邊外交政策的字數佔外交工作文字表達總字數百分比117
圖4-4  與中國夥伴關係國家數………………..…….………….127
圖4-5  至中國過夜旅遊人數變化……….……………..……….135
圖4-6  2004年各洲至中國旅遊分佈…………………..………….135
圖4-7  中國國家主席出訪統計…………….…………….……….139
圖5-1  第五章概念圖………………………..……….………….143
圖5-2  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169
圖6-1  中國掌握的周邊狀況圖…………………………………...185
圖6-2  中國與全球的夥伴關係圖…………………………………186
 
表   目   次
表2-1  權力類型………………………………………….……...…14
表2-2  克萊恩公式各項參數…………………….………………...21
表2-3  權力觀各因素比較……………………….………………...29
表2-4  三種權力類型…………………………….………………...36
表2-5  21世紀政府職能的擴散………………..…………………..38
表2-6  1500年~2000年間世界主要國家及其力量來源…..…….41
表2-7  綜合國力中軟硬成分分析……………………….………...42
表2-8  硬權力與軟權力差異性比較…………………….………...47
表3-1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部會職掌………….………...62
表3-2  HSK歷年考生數及考點數…………………………..……..65
表3-3  中共教育政策變革………………………………….……...73
表3-4  中國教育經費…………………………………….………...78
表3-5  中國教育狀況(一)………………………….….………….79
表3-6  中國教育狀況(二)………………………………..……….80
表3-7  中國大學排名世界前500名………………….……………85
表3-8  中國主辦之體育賽…………………………….…………...91
表3-9  中國歷屆夏季奧運得牌數……………………..……………99
表4-1  新安全觀提出大事紀……………………….……………..114
表4-2  中國夥伴關係大事紀…………………………..………….127
表5-1  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之比較………………..………….17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份
一、中文書目
(一)國內書籍
1.Alan Isaak著,王逸舟譯。《政治學概論》。台北:五南,1993年。
2.Barry B. Hughes著,歐信宏、陳尚懋譯。《國際政治新論》。台北:韋伯文化事業出版社,1999年。
3.John M. Hobson著,周劭彥譯。《國家與國際關係》。台北:弘智文化,2003年。
4.Joseph S. Nye著,蔡東杰譯。《美國霸權的矛盾與未來》。臺北:左岸文化,2002年。
5.Savo Klimovski著,張明貴譯。《政治與體制》。台北,聯經出版社,2000年。
6.W. Lawrence Neuman 著,王佳煌等譯。《當代社會研究法(Social Research Methods)》。臺北;學富文化,2003年。
7.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編,《奧林匹克憲章》。台北: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2003年。
8.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臺北,洪葉文化,1999年。
9.朱建民。《外交與外交關係》。臺北:正中書局,1977年。
10.艾文‧托佛勒著,黃明堅譯。《第三波》。台北:時報出版,1994年。
11.林碧炤。《國際政治與外交政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12.倪世雄。《當代國際關係理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3年。
13.馬克‧傑根史邁爾著,林苑珊譯。《甘地之道-解決衝突的典範》。台北:天下文化,2005年7月。
14.張亞中、孫國祥著。《美國的中國政策─圍堵、交往、戰略夥伴》。台北:生智,1999年。
15.張明貴。《政治學─政府與政治》。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2年。
16.彭懷慁。《政治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2004年。
17.趙克堯。《唐太宗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6年10月。
18.蔡明耀。《國際關係》。台北:考用出版社,2002年。
19.謝冰瑩等著。《新譯四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1990年3月。
(二)大陸書籍
1.《2002年國家漢辦年鑑》北京: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2003年。
2.《2003年國家漢辦年鑑》。北京: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2004年。
3.《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發言彙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4.《專家建議》。北京: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2003年。
5.「211工程」部際協調辦公室編。《「211工程」「九五」總結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6.「211工程」部際協調辦公室編。《「211工程」中期報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
7.Hans Morgenthau 著,徐昕等譯。《國家間政治-尋找權力與和平的戰爭》。北京:公安大學出版社,1990年。
8.Joseph S. Nye著,吳曉輝、錢程譯。《軟力量─世界政壇成功之道》。北京:東方出版社,2005年5月。
9.Robert O. Keohane & Joseph S. Nye著,門洪華譯。《權力與相互依賴(第三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1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
11.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2001年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
12.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2002年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3.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2003年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中國教育年鑑編輯部。《2004年中國教育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15.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民族與宗教研究中心著。《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
16.中國聯合國協會。《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有關會議發言匯編》。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年。
1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鑑2005》。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9月。
18.古小松主編。《東南亞藍皮書─2003~2004年東南亞發展報告》。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19.甘險峰。《中國對外新聞傳播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0.任曉主編。《國際關係理論新視野》。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21.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22.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
23.江澤民。《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24.何德功等者。《傾聽中國─新冷戰與未來謀略》。惠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25.克拉克‧科爾著,陳學飛譯。《大學的作用》。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
26.李羅力。《第二衝擊波─從東南亞金融風暴到全球經濟大變局》。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
27.李寶俊。《當代中國外交概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28.杜威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北京:人民敦育出版社,2001年。
29.阿什利‧泰利斯等。《國家實力評估:資源、績效、軍事能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30.阿什利‧泰利斯等著。《國家實力評估:資源、績效、軍事能力》。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年。
31.俞正樑、陳玉剛著,《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32.約翰‧魯傑著,蘇長和等譯。《多邊主義》。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3.胡鞍綱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34.埃爾默‧普利施科。《首腦外交》。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0年。
35.張幼文等著。《新棋局:參與全球經濟的中國》。上海:遠東出版社,2002年12月。
36.張麗東。《永遠的摩根索》。北京:學林出版社,2003。
37.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編。《2005年教育統計年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
38.許嘉著。《權力與國際政治》。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年。
39.郭可。《當代對外傳播》。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
40.黃碩風。《大較量:國力、球力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2年。
41.趙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發展以及同主要大國的關係》。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1994年。
4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一、二、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43.魯毅等著。《外交學概論》。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
44.閰學通。《中國與亞太安全─冷戰後亞太國家的安全戰略走向》。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45.閰學通等著。《中國與亞太安全》。北京:時事出版社,1991年。
46.閻學通。《中國國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47.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48.韓念龍。《當代中國外交》。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年。

二、論文期刊
(一)國內論文期刊
1.李明。「中共近期外交形勢與其作為」。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2001年9月(第4卷第9期)。參見http://www.fics.org.tw/publications/monthly/paper.php?paper_id=545&vol_id=60。
2.法蘭克‧維維亞諾。「鄭和下西洋」。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2005年7月。
3.社評。「論所謂中國威脅論」。中國大陸研究。1993年8月(第36卷第8期),頁3-4。
4.楊開煌。「上海合作組織的發展及精神」。中華歐亞基金會研究通訊。2006年第9卷第6期。

(二)大陸論文期刊與專文
1.「“985工程”建設使我國名牌大學與世界一流的距離明顯縮小」。《專家建議》。北京: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2003年。
2.「體育專家為北京奧運支招-加強軟實力建設」,中國體育教練員,頁58。
3.2006年2月11日和諧世界與中國外交研討會。參見:「和諧世界與中國外交」,外交評論,頁15-20。
4.方長平。「多邊主義與中國周邊安全戰略」。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頁47-52。
5.方媛。「論科學技術革命與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中國體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1期,頁15-18。
6.王明進。「中國對多邊外交的認識及參與」。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5期,頁41-46。
7.王逸舟。「中國與多邊外交」。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頁4-8。
8.王滬寧。「作為國家實力的文化:軟權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3期。
9.王毅。「全球化進程中的亞洲地區合作」。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第2期。
10.王緝思。「三十年來中美關係的變與不變」。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2年第7期,頁36-39。
11.王緝思教授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之中國國際問題論壇研討會中發言。參見:「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8期,頁5-29。
12.史國生。「體育外交對國際社會的影響與作用」。體育文化導刊。2002年4月,頁48。
13.田春生。「華盛頓共識與北京共識比較初探」。社會經濟體制比較(雙月刊)。2005年第2期(總第118期),頁77-80。
14.朱漢雲。「中國人與21世紀世界秩序」。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頁54-59。
15.江明非。「論體育的時代特徵」。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11月,第37卷第6期,頁30-33。
16.江湧。「價值觀、世界觀、戰略觀、安全觀─脫離“安全困境”需要“新安全觀”」。世界知識。2005年第19期,頁12。
17.江憶恩。「中國參與國際體制的若干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7期,頁4-10;
18.何希泉。「大國戰略與中亞地緣變局」。現代國際闗係。2002年第2期,頁42-51。
19.吳樹青。「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引發的幾點思考」。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年第11期(總第71期),頁18-22。
20.宋雪瑩。「國際體育交流對開拓新中國外交局面的影響和作用」。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2年第17卷第3期。
21.李青、楊小洪著。「略論“美國學”和美國文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3月,頁24-27。
22.李景治教授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之中國國際問題論壇研討會中發言。參見:「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8期,頁5-29。
23.沈大偉。「中國、美國與正在演變中的亞洲秩序」。外交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78期,頁47-50。
24.肖天等著。「中國高層次教練員培養與成長的戰略格局」。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3月,第40卷第3期,頁1-5、74。
25.肖可。「全球漢語熱:中國軟實力的提升」。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14期,頁56。
26.周建軍、何恒遠著。「中國轉型的世界意義:從華盛頓共識到北京共識」。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5年第1期,頁72-75。
27.周慶傑。「中國外交與對外體育交往」。外交學院學報。2003年第3期,頁52-54。
28.孟祥青。「參與多邊安全合作:即是挑戰。也是機遇」。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頁25-29。
29.祁跡、盧德煥。「“軟權力”與中國國家利益實現」。黨政幹部學刊。2004年第3期,頁22-23。
30.邱丹陽。「平等互利 和平可求─論江澤民的新安全觀的精髓和特徵」。學術研究。2002年第7期,頁97-101。
31.金鑫。「關於開拓新時期我國多邊外交工作的幾點思考」。世界經濟與政治。2001年第10期,頁36-41。
32.門洪華。「中國國際戰略思想的創新」。外交評論。2006年2月(總第87期),頁28-35。
33.門洪華。「新安全觀‧利害共同體‧戰略通道─關於中國安全利益的一種解讀」。教學與研究。2004年第8期,頁68-72。
34.門洪華。「變被動應對為主動謀劃。維護和拓展國家戰略利益」。胡鞍綱主編。《中國大戰略》。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頁86-87。
35.俞可平。「關於北京共識與中國發展模式的對話」。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5期,頁4-9。
36.俞正樑、陳玉剛著。「中國國際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20年」,《新時期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北京:時事出版社,1999年。
37.俞正樑。「再論中國新外交」。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6期,頁80-83。
38.姜毅。「中國的多邊外交與上海合作組織」。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年第5期,頁46-51、96。
39.洪表皎。「方興未艾的對外漢語教學及漢語輸出」。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9月,頁27-29、75。
40.約瑟夫‧奈伊、西恩‧克瑞翰、塞比‧拉爾曼等著,楊丹志譯。「說服的權力-美國領導權的二元構成」。國際論壇。2003年05期,頁78-80。
41.唐小松。「論現實主義的發展及其命運」。世界經濟與政治。2004年第7期,頁1-14。
42.時殷弘。「關於中國的大國地位及其形象的思考」。國際經濟評論。1999年9-10月,頁43-44。
43.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世界經濟和政治。2003年第1期,頁10-15、77。
44.馬嶽良。「北京兩次申奧的歷史性顧」。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年3月,第37卷第2期,頁15-17。
45.高飛。「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條件及其作用」。外交評論。2005年第3期,頁105-112。
46.張清敏。「冷戰後中國與多邊外交的特點分析」。國際論壇。2006年3月,第8卷第2期,頁55-61、81。
47.張清敏。「社會變遷背景下的中國外交決策評析」。國際政治研究。2006年第1期,頁45-56。
48.張德廣。「總結經驗 深化合作。推動上海合作組織邁向新的輝煌」。求是雜誌。2006年12月,頁52-55。
49.張驥、李輝。「冷戰後國際政治中的文化衝突」。現代國際關係。2002年4月,頁43-48。
50.陳玉忠等著。「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文奧運”運念的多文化視角審視」。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5年6月,第29卷第3期,頁46-49。
51.陳華傑。「和平發展:和平共處 和而不同 和諧世界」。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年第3期,頁74-77。
52.陸忠偉。「歐亞大陸地緣戰略格局演繹及其前景與意義」。《上海合作組織─新安全觀與新機制》。北京:時事出版社。2002年2月,頁1-12(代序)。
53.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戰略與目標」。世界經濟與政治。1999年第8期,頁38-43。
54.陸建人。「東盟的新安全觀」。當代亞太。1999年第9期,頁3-7。
55.陸鋼。「上海合作組織國際影響與日俱增」。求是雜誌。2005年第18期,頁59-60。
56.章新勝。「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 促進多樣化的共同發展」。求是雜誌。2005年16期,頁45-48。
57.彭慶。「從政府工作報告的文字表述看我國多邊外交政策:1986-2005」。外交評論。2005年8月(總第83期),頁50-56。
58.楊兆源、程青。「國際競爭 誰領風騷 綜合國力競爭的特徵和走勢」,瞭望新聞周刊,2000年12月25日第52期,頁24-29。
59.董操。「教育與綜合國力」。濟南大學學報。1994年第4卷第3期,頁1-4。
60.鄒東濤。「華盛頓共識、北京共識與中國獨特經濟發展道路」。宏觀經濟研究。2006年第5期,頁10-14。
61.雷桂成。「試析奧運會金牌榜與綜合國力關係」。浙江體育科學。2002年2月,第24卷第1期,頁29-32。
62.趙月峰、李華鋒。「冷戰後中國多邊首腦外交:作用與方向」。東疆學刊。2003年10月,頁108-111。
63.劉光濤。「全球化與體育政治功能轉變初探」。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4月,第27卷第4期,頁448-457。
64.劉宏君著。「掘金”隠性知識”」。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2004年第4期。
65.劉國新。「中國新安全觀的形成及實踐」。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6年第1期(總第85期),頁63-69。
66.劉瑜。「全球化視野下的軟權力暨中國軟權力探析」。蘭州學刊。2005年第3期(總144期),頁13-18。
67.蔡鵬鴻。「強國之路和中國參與國際組織」。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頁28-35。
68.鄭啟榮、孫潔琬。「論世紀之交的中國多邊外交」。當代中國史研究。2001年第6期,頁53-59。
69.閰學通教授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之中國國際問題論壇研討會中發言。參見:「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8期,頁5-29。
70.駱奇。「邁向21世紀的中國與東盟關係」。開放導報。1999年第12期,頁8。
71.謝瓊桓。「關於《埃斯特角宣言》」。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0年第26卷第2期,頁1-3。
72.鍾龍彪、王俊。「中國公共外交的演進:內容與形式」。外交評論。2006年6月,頁64-69。
73.鞠殿明。「全球漢語熱彰顯中國軟力量」。思想政治課教學。2005年10期,50-52頁。
74.龐中英。「中國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現代國際關係。2006年第4期,頁17-22。
75.龐中英。「中國特徵的全球化與北京共識」。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年第5期,頁15-16。
76.龐中英。「東亞峰會與東亞共同體」。世界知識。2005年第21期,頁67。
77.羅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就”10+1”和”10+3”領導人會議採訪外交部亞洲司司長傅瑩」。世界知識。2003年第2期,頁8-10。
78.羅娟、任順元著。「試論我國教育經費問題的症結與對策」。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5月,第5卷第3期,頁164-167。
79.羅普雲、羅普磷。「淺析絲綢之路體育對唐代馬球運動的影響」。西安體育學院學報。1999年4月。第16卷第2期,頁13-16。
80.蘇浩教授於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主辦之中國國際問題論壇研討會中發言。參見:「多邊主義與中國外交」。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8期,頁5-29。
81.欒開封。「體育與我國的綜合國力」。時事報告。2000年02期,頁24-27。

三、報紙
1.「“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總理第一次會晤新聞公報」,人民日報。2001年09月15日,第1版。
2.「上海合作組織元首會議在滬舉行」,人民日報。2001年6月16日,第1版。
3.「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人民日報。2001年6月16日。人民網,http://past.people.com.cn/BIG5/guoji/209/5667/5668/20010615/490073.html。
4.「上海合作組織作用突顯」,人民日報。2006年5月16日,第3版。
5.「中、塔、俄、哈、吉五國元首簽署《杜尚別聲明》」,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7月6日,第一版。http://www.people.com.cn/BIG5/paper39/951/132019.html。
6.「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人民日報。2004年9月27日,第1版。
7.「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人民日報。2000年10月19日,第1版。
8.「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國教育報。1985年6月1日,第1版。
9.「中亞要趕走美軍基地」,環球時報。2005年7月8日,第8版。
10.「中國關於新安全觀的立場檔」,人民日報。2002年8月2日,第3版。
11.「比什凱克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9年8月26日。
12.「世紀之交的中俄關係(中俄高級會晤結果聯合聲明)」,人民日報。1998年11月24日,第1版。
13.「弘揚五項原則 促進和平發展─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創立5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人民日報。2004年6月29日,第4版。
14.「全面建設社會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新華社。2002年11月17日。
15.「在會見第二十七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的講話-江澤民」,人民日報。2000年10月4日,第1版。
16.「江主席致電祝賀中國體育健兒-祖國為你們驕傲 祖國人民歡迎你們勝利歸來」,人民日報。2000年9月29日,第1版。
17.「江主席會見安南秘書長」,人民日報。1997年5月9日,第1版。
18.「努力建立中美建設性戰略性夥伴關係」,人民日報。1998年6月18日,第1版。
19.「我外長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人民日報。2004年7月3日,第3版。
20.「李肇星在亞歐外長會議上強調─推動多邊主義 深化亞歐合作」,人民日報。2004年4月19日,第3版。
21.「亞洲議會和平協會重慶宣言」,人民日報。2002年4月20日,第2版。
22.「阿拉木圖聲明」,解放軍報。1998年7月4日;
23.「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
24.「軍事衝突將大大減少 中國東盟簽署南沙宣言」,環球時報。2002年11月11日。
25.「馬克斯主義的新覺醒─學習江澤民”七一”講話」,廣州日報。2001年7月3日。
26.「第十次駐外使節會議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04年8月30日,第1版。
27.「第五次中歐領導人會晤聯合新聞公報」,人民日報。2002年9月25日,第3版,
28.「就中國外交和國際問題答中外記者問」,人民日報。2004年3月7日,第3版。
29.「新聞解析-印度經濟提速增長」,人民日報。2003年11月10日,第7版。
30.「溫家寶同印度總理辛格會談」,人民日報。2005年6月12日,第1版。
31.「溫家寶在中非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繼往開來,全面推進中非友好合作溫家寶」,人民日報。2003年12月16日,第1版。
32.「溫家寶與瓦傑帕伊會談─指出中印關係正面臨重要發展機遇,雙方應加強信任與合作,努力開創雙邊關係新紀元」,人民日報。2003年6月24日,第1版。
33.「慶祝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大會在京舉行」,人民日報。2001年4月30日,第1版。
34.「錢其琛在東盟地區論壇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6年7月24日,第6版。
35.「錢其琛就亞太形勢闡述我觀點和立場」,人民日報。1997年7月28日。
36.「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人民日報。2004年3月9日,第2版。
37.「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解放軍報。1996年4月27日。
38.「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人民日報。1997年4月25日。
39.「讓中越海上邊界成為和平友好與合作的紐帶—王毅就中越北部灣劃界協定和漁業合作協定生效答記者問」,人民日報。2004年7月1日,第3版。
40.王義桅。「以公共外交提升國力 大力傳遞中國聲音」,環球時報。2004年5月7日,第13版。
41.江澤民。「弘揚上海精神,促進世界和平」2006年6月7日在上海合作組織聖彼堡峰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2年6月8日。
42.江澤民。「在喬治布希總統圖書館的演講」,人民日報。2002年10月25日,第1版。
43.江澤民。「在會見克林頓時的講話」,人民日報。1993年11月22日,第1版。
44.江澤民。「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九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二○○一年四月二十九日)─江澤民」。人民日報。2001年4月30日,第1版。
45.江澤民。「在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00年9月7日第1版。
46.江澤民。「為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而共同努力」,人民日報。1997年4月24日,第1版。
47.江澤民。「推動裁軍進程  維護國際安全─在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1999年3月27日第1版。
48.江澤民。「深化團結協作  共創美好世紀」,人民日報。2001年6月16日,第1版。
49.李光耀,「中國對東盟經濟威脅確實存在」。聯合早報(新加坡)。2003年1月3日。
50.李宇明。「強國的語言與語言強國」,光明日報。2004年7月28日,B1版
51.李肇星。「維護穩定,促進合作」,人民日報。2003年6月19日,第3版。
52.胡錦濤。「加強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人民日報。2005年11月12日,第1版。
53.胡錦濤。「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人民日報。2005年9月16日,第1版。
54.閰學通。「清華─環球論壇:崛起的中國需要多邊外交」,環球時報。2001年7月27日。
55.鄭必堅,「中國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亞洲的未來」,學習時報,2003年11月24日,參見http://www.china.org.cn/chinese/OP-c/448115.htm

四、網路資料
1.BBC中文網,「專訪:北京奧申委常務副主席劉敬民」,http://news.bbc.co.uk/hi/chinese/news/newsid_1222000/12229282.stm。
2.人民網,「上海合作組織多國聯合軍事演習」,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5/29078/index.html。
3.人民網,「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國防部長會議簽署聯合公報」,2006年04月26日,http://world.people.com.cn/BIG5/1029/42354/4333295.html。
4.人民網,「中俄“和平使命-2005”聯合軍事演習」,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51755/47654/index.html。
5.人民網,「中哈“天山-1號(2006)”聯合反恐演習」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69693/69729/index.html。
6.人民網,「中塔“協作-2006”聯合反恐軍事演習」,http://military.people.com.cn/GB/8221/69693/69728/index.html。
7.人民網,「北京奧組委官員接受媒體採訪 詳解華人關注熱點」,2006年9月4日,http://gov.people.com.cn/BIG5/48377/4777918.html。
8.人民網,「江澤民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上發表重要講話」,http://www.people.com.cn/GB/shizheng/review/20020608.html。
9.人民網,「國務院新聞辦公室」,http://tw.people.com.cn/GB/14865/14922/859679.html。
10.人民網,http://people.com.cn。
11.上海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網,http://www.sco-ec.gov.cn。
12.上海合作組織網站,《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http://www.pladaily.com.cn/site1/ztpd/2006-05/24/content_482315.htm。
13.上海合作組織網站,「上海合作組織大事年表」,http://www.sectsco.org/html/00003.html
14.上海合作組織網站,http://www.sectsco.org/home.asp。
15.中法文化年官方網站,http://cul.book.sina.com.cn/cfcy/france/index.html。
16.中國互聯網絡資訊中心(CNNIC),「第十七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06年1月17日,http://www.cnnic.cn/index/0E/00/11/index.htm。
17.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網站,http://www.cafta.org.cn。
18.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網站,CRT概況,http://gb.cri.cn/cri/gk.htm。
19.中國教育部網站,「國外漢語教學情況簡介」,2005年7月21日,http://www.moe.edu.cn/。
20.中國教育新聞網資料中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畫》http://www.jyb.cn/jyzl/jywx/zywj/t20060419_15921.htm。
21.中國教育新聞網資料中心,《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http://www.jyb.cn/jyzl/jywx/zywj/t20060219_10718.htm。
22.中國教育新聞網資料中心,《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畫》,http://www.jyb.cn/jyzl/jywx/zywj/t20060419_15920.htm。
23.中國教育線上網站,「國務院關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http://xhongcom.diy.myrice.com/page1/fagui/newpage7.htm。
24.中國奧委會網站http://www.olympic.cn/
25.中國電視台網站,「中國中央電視台概況」,http://www.cctv.com/profile/intro.html。
26.中國網,「中國文化美國行」,http://www.china.org.cn/chinac/wlc/bi/bi1.htm。
27.中國網,「唐家璇在聯大闡述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 2002年9月13日,http://www.china.com.cn/。
28.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0年由外交部接待的國賓及重要外賓訪華訪問外地情況統計」,http://www.mfa.gov.cn/chn/ziliao/lbzs/t21327.htm。
29.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2006年3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與來訪的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聯合聲明》,http://www.fmprc.gov.cn/chn/wjdt/1179/t241568.htm。
30.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http://www.fmprc.gov.cn/。
31.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參見, http://www.gov.cn/ziliao/flfg/2005-06/14/content_6310_6.htm。
3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體育總局網站http://www.sport.gov.cn。
3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專案的意見」,2004-06-02,http://www.moe.edu.cn/
3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教育部財政部關於繼續實施“985工程”建設專案的意見」2004-06-02,http://www.moe.edu.cn/
3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21號-中國漢語水準考試(HSK)辦法》,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info6655.htm。
3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簡介」。http://www.moe.gov.cn/。
3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新中國對外漢語教學發展介紹」,2005-07-20,http://www.moe.gov.cn/。
3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漢語水準考試(HSK)簡介http://www.moe.gov.cn/。
39.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丁永康,「和平崛起與兩岸闗係」,《兩岸和平穩定架構之倡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843。
40.中華歐亞基金會網站,胡聲平,「評和平崛起與兩岸闗係」,《兩岸和平穩定架構之倡議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歐亞基金會,2004年,http://www.peaceforum.org.tw/onweb.jsp?webno=33333332:5&webitem_no=845。
41.中新社,許寧寧,「今年中國與東南亞經貿合作會有新的進展」, 2003年1月10日。
42.中新網,「促進漢語國際化 中國計畫在美設立多所孔子學校」,2005年01月27日,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01/27/content_2513882.htm
43.東森新聞網,「東南亞反恐大勝仗! 馬來西亞瓦解回教極端組織」,http://www.e ttoday.com/2005/06/22/334-1807473.htm。
44.東盟官方網站,http://www.aseansec.org。
45.倫敦外交政策中心網站,Joshua Cooper Ramo, The Beijing Consensus, The Foreign Policy Center, May, 2004.,ttp://fpc.org.uk/fsblob/244.pdf。
46.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網站,http://www.hanban.edu.cn/Default.aspx。
47.新浪網,「美軍將大幅調整我國周邊地區的軍事部署」, http://jczs.news.sina.com.cn/2004-03-27/1019189710.html。
48.新華網,「中國提升軟實力:”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06/13/content_1522884.htm。
49.新華網,「加強漢語的國際傳播 促進多樣文化的共同發展」,中國教育報,2005年8月25日;「海外學中文者近一億人 漢語教學風行全球」,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5-11/08/content_3748220.htm。
50.新華網,「東南亞國家聯盟(東盟)及其主要合作機制」,www.XINHUANET.com。
51.新華網,「駐烏美軍撤走最後一卒 上合組織宣言付諸現實」, 2005年11月23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5-11/23/content_3820363_1.htm。
52.新華網南寧,「新加坡學者:與中國經濟合作是東盟自然的選擇」,2002年11月22日。http://news3.xinhuanet.com/fortune/2002-11/22/content_638359.htm。
53.解放軍報網站,《阿拉木圖聲明》,http://www.pladaily.com.cn/site1/ztpd/2006-05/24/content_482324.htm。
54.漢語水準考試中心網站,「中心介紹」,http://www.hsk.org.cn/Center_intro.aspx。

五、其他
1.2004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2.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學術排名》。
3.1990年至2005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

貳、外交部份
一、書籍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ld Economic Outlook May 1993”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1993), Annex 4.
2.Morgenthau, Hans.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5th ed., Knopf, 1978.
3.Rothgeb, John. Jr, Defining Power-Influence and Force in 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System, St., Martin’s press, 1992.
4.Nye, S. Joseph. Jr.,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 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5.Nye, S. Joseph. Soft Power: 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 Publics, Affairs,(New York, 2004.).
6.Dahl, A Robert. Power, in David L. Sills, e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 (New York : Macmillian, 1968).
7.Simon, W. Sheldon. “The Parallel Tracks of Asian Multilateralism, “in Richard J. Ellings and Sheldon W. Simon, eds., Southeast Asia Security in the New Millennium (New York: M. E. Sharpe, 1996).
8.Ferris, H Wayne. The Power Capabilities of Nation-States (Lexington, Massachusetts : D.C. Heath, 1973).
二、期刊
1.Charles Krauthammer , “Why We Must Contain China,” Time, July 31, 1995, p.72.
2.Kavaljit Singh, From Beijing Consensus to Washington Consensus: China’s Journey to Libe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PRN Journal, Volume 7 , December, 2002.
3.Robert Keohane.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State Power,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5
4.Robert Keohane. Multilateralism: an Agenda for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vol.45, No.4 ,Autumn 1990,pp. 740~748
5.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1982(36), p186.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