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0608201715193000 |
---|---|
DOI | 10.6846/TKU.2017.00215 |
論文名稱(中文) | 邱妙津女同志小說中「我」的告白——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為主 |
論文名稱(英文) | Confession in the Lesbian Fiction by Qiu Miao-J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rocodile Note” and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05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6 |
研究生(中文) | 許珮語 |
研究生(英文) | PEI-YU HSU |
學號 | 600010317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7-06-12 |
論文頁數 | 88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曾秀萍(turtle1217@gmail.com)
共同指導教授 - 張雙英(130640@mail.tku.edu.tw) 委員 - 楊翠(tsuiyang@gms.ndhu.edu.tw) 委員 - 劉依潔(liuyichieh@gms.tku.edu.tw) 委員 - 曾秀萍(turtle1217@gmail.com) |
關鍵字(中) |
邱妙津 鱷魚手記 蒙馬特遺書 書信體 日記體 告白 |
關鍵字(英) |
Qiu Miao-Jin The Crocodile Note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epistolary diary novel confess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本文以台灣女同志文學代表作家——邱妙津的女同志長篇文本為論述主軸,《鱷魚手記》所使用的半自傳書寫及《蒙馬特遺書》的書信/遺書,這些作品的共通點在於使用第一人稱來書寫,換言之,皆屬「私密的」文體形式。然不論是使用書信、日記或是獨白,都可說是一種告白體的書寫方式,而這樣的敘事模式所造成的影響,筆者以為,由於邱妙津的文字感染力及情節張力,使讀者在「被告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中被邀請;從這兩部作品可以看出,敘事者皆從第一人稱的角度開展故事情節,看似只是單方面與讀者訴說,實則主動邀請讀者進入文本參與敘事者的「告白」。筆者以為,比起真實紀錄的自傳,作為告白體的小說反而讓文本更有發展空間,故將針對文本的敘事模式及策略做分析。 除此之外,邱妙津作品中的「我」(敘事者)也貫穿了許多議題,如認同及存在的困惑,以及從外在至內在的性/性別的意象符碼等,故筆者以為,邱妙津的作品所表現的即是「我」成為「我」的拼貼過程。而文本中第一人稱——「我」所帶出的告白文體及其互文性關聯,實為值得研究的議題。準此,本文將試析論邱妙津的兩篇長篇小說《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其中日記/書信等書寫手法所呈現的獨白/告白及美學轉化,並嘗試深化研究作品中的敘述者「我」之「告白」,觀察其中的階段性差異、變化,以期發掘作品中其他可能意涵。 |
英文摘要 |
The reseach topic of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aiwanese lesbian literature writer Qiu Miao-Jin’s lesbian fiction for the main shaft. The “The Crocodile Note” used Semi-autobiographical writing and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was writing as letter. However, these works in common was that using the first-person point to writing. In other words, They are "private" style, but whether it's using letters, diaries or monologue, which is a way to tell as a confession writing, and the effects of the narration mode. I thought that due to the high Miao Jin’s words appeal and plot tension, make readers in the process of confession were imperceptibly invited and resonated. After observation of research, I believed that the works of Qiu Miao-Jin’s "I" (the protagonist in the works) also runs through all the issues, there is identity and existence of confusion, prosperous, there are also concern for society, such as politics, and the sex/gender image cod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Crocodile Note” and “Last Words from Montmartre” to discussion how they using the diary/letter writing technique to present in monologue/confessions and the aesthetic transformation. The other will try to deepen the research works of the narrator "I" in "confessions", observe the periodic difference, change, in order to explore other possible meaning in the work.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相關文獻回顧與探討 8 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方法 1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14 邱妙津女同志小說中的現身/獻聲 14 《鱷魚手記》中「我」的敘事模式及象徵意涵 15 《蒙馬特遺書》中的「我」 16 第二章 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的現身/獻聲 18 一、 《鱷魚手記》中的現身/獻聲 19 二、 《蒙馬特遺書》中的現身/獻聲 27 第三章 《鱷魚手記》中「我」的敘事模式及象徵意涵 32 一、 鱷魚意象的敘事策略及象徵意涵 33 二、 「我」與同志——文本中人物的情慾流動 40 三、 「特殊的眼睛」──關於「我」的認同、掙扎與困頓 48 四、 小結 53 第四章 《蒙馬特遺書》中「我」的逾越與影響 56 一、 情書、書信、遺書所拼貼出的「我」 60 二、 呈現與解放——性/別與書寫的逾越與認同 67 三、告白的效果——文本中的自省與影響 73 四、 小結 75 第五章 結論 77 參考文獻 84 邱妙津著作(依出版年份遞增) 84 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84 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85 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87 報紙(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88 |
參考文獻 |
邱妙津著作(依出版年份遞增) 《寂寞的群眾》(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鬼的狂歡》(台北:聯合文學),2003年。 《鱷魚手記》(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出版社),2006年。 《邱妙津日記》(上/下),(台北縣:INK印刻文學,2007年12月,初版)。 專著(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巴赫金著,白春仁等譯:《杜斯妥也夫斯基詩學問題》(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 何春蕤主編:《同志研究》(台北:巨流圖書,2001年6月,初版一刷)。 克莉絲・維登(Chris Weeden)著、白曉紅譯:《女性主義實踐與後結構主義理論》(臺北:桂冠圖書,1994年8月)。 呂正惠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李黎:《浮世書簡》(台北市:聯合文學出版社,初版,1994年)。 亞倫‧強森( Allan G. Johnson)著,成令方等譯:《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台北市:群學,2008年3月)。 周芬伶:《芳香的密教:性別、愛欲、自傳書寫論述》(臺北市: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初版,2006年)。 周慧玲:《表演中國:女明星,表演文化,視覺政治,1910-1945》(Performing China:actresses,performance culture,visual politics,1910-1945)(台北:麥田,2004年)。 紀大偉主編:《酷兒啟示錄》(台北:元尊文化,1997年12月,初版一刷)。 紀大偉:《晚安巴比倫--網路世代的性慾、異議,與政治閱讀》(台北:探索,1998年)。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臺北市:聯經,初版,2017年2月)。 胡亞敏:《敘事學》(臺北市:若水堂,初版,2014年2月)。 桑梓蘭著,王晴鋒譯:《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臺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14年11月)。 張小虹:《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10月)。 張娟芬:《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1998年11月)。 張鶴:《虛構的真跡:書信體小說敘事特徵研究》(北京:人名文學出版社,2006年12月)。 陳雪:《惡女書》(臺北:皇冠,1995年)。 黃錦樹:《論嘗試文》(台北市:麥田,城邦文化: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初版,2016年8月)。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著、蘇西亞譯:《小說面面觀》(Aspects of the Noevl)(台北市:商周: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初版,2009年)。 榮格(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的總結》(台北縣新店市:立緒文化,1999年)。 劉亮雅:《情色世紀末:小說、性別、文化、美學》(台北:九歌,2001年)。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年)。 劉康:《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市:麥田:家庭傳媒城邦分公司發行,二版,2005年)。 鄭美里:《女兒圈——台灣女同治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文化,1997年)。 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蘇珊‧桑塔格(Susan, S.)著,程魏譯:《反對闡釋》(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年6月)。 期刊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丁乃非:〈淫婦・淫書・淫水:讓閱讀成為書寫慾望〉,《騷動》,1996年,創刊號第51期。 丁乃非、劉人鵬:〈罔兩問景II: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第三屆「性╱別政治」超薄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1999年)。 丁乃非、劉人鵬:〈鱷魚皮、拉子餡、半人半馬邱妙津〉,《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中壢: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2007年)。 王奕婷:〈肉身書信——《蒙馬特遺書》中書信的形式與踰越〉,《聯合文學》,第14卷第5期,總第161期,1998年3月。 朱偉誠:〈《鱷魚手記》導讀〉,《文學台灣》,第39期,2001年4月。 朱偉誠:〈另類經典:台灣同志文學(小說)史論〉,《台灣同志小說選》(台北:二魚文化,2005年)。 周芬伶:〈邱妙津的死亡行動美學與書寫〉,《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年6月。 洪凌:〈蕾絲與鞭子的交歡:從台灣當代小說詮釋女同性戀的慾望流動〉,《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 紀大偉:〈愛錢來做伙——1970年代台灣文學中的「女同性戀」〉,《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33期,2013年12月。 胡錦媛:〈多層折疊反轉的書信——《捕蝶人》〉,收入鍾慧玲主編:《女性主義與中國文學》(台北:里仁書局,1997年)。 胡錦媛:〈鉛筆與橡皮的愛情——書信的形式與內容〉,《聯合文學》,1998年,第14期。 馬嘉蘭著,陳鈺欣、王穎譯,朱偉誠校訂:〈揭下面具的鱷魚:邁向一個現身的理論〉,《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15期,2003年5月。 陳思和:〈鳳凰‧鱷魚‧吸血鬼〉,《解嚴以來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萬卷樓圖書公司,2000年)。 陳思和:〈變化中的敘事與不變的立場〉,《不可一世論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陳鈺欣:〈透過小凡看到的風景:讀《鱷魚手記》中一段遺落的同性愛欲關係〉,《文化研究月報》,第49期,2005年。 陳璦婷:〈自我表述、美感經驗重構——論民初女作家日記體、書信體小說〉,《弘光人文社會學報》,第14期,2011年5月。 彭小妍:〈百無禁忌—解嚴後小說觀〉,《文訊》,第61期,1994年1月。 曾秀萍:〈九〇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書寫的顛覆性及其矛盾〉,《水筆仔》,1999年4月。 曾秀萍:〈生死往覆,以愛封緘──論「蒙馬特遺書」中書信、日記的書寫特質與意義〉,《中文研究學報》,1999年6月。 楊照:〈隱私與文學〉,《聯合文學》,第15卷第11期,1999年9月。 劉亮雅:〈愛慾、性別與書寫:邱妙津的女同性戀小說〉,《中外文學》,第26卷第3期,1997年8月。 劉亮雅:〈九○年代台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第26卷第2期,1997年7月。 劉亮雅:〈世紀末台灣小說裡的性別跨界與頹廢:以李昂、朱天文、邱妙津、成英姝為例〉,《中外文學》,第28卷第6期,1999年11月。 劉亮雅:〈施叔青《行過洛津》中的歷史書寫與鄉土想像〉,《中外文學》,第39卷第2期,2010年6月。 蕭瑞蒲:〈另一種視觀∕看法:閱讀∕書寫邱妙津的《鱷魚手記》及德瑞克.賈曼的電影《花園》〉,《中外文學》,第25卷第1期,1996年6月。 賴香吟:〈十年前後〉,《印刻文學生活誌》,第22期,2005年6月。 簡家欣:〈書寫中的現身政治——九〇年代同志言說戰場的流變〉,《聯合文學》,第148期,1997年2月。 游婷敬:〈用鏡頭發聲的女人:台灣女導演紀錄片的發展類型及走向〉,http://art.tnnua.edu.tw/sisim/article/paper1/tingging1.htm,2014/07/20。 學位論文(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吳玉杏:《《三言》之越界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3年6月)。 沈俊翔:《九〇年代台灣同志小說中的同志主體研究》(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5年12月)。 林慧音:《邱妙津女同志小說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許劍橋:《九〇年代台灣女同志小說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陸雪芬:《解嚴後台灣女同志小說敘事結構研究》(中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傅紀綱:《後現代視野下的邱妙津──以《邱妙津日記》為中心的擬象研究》(台北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0年)。 楊瀅靜:《邊緣、認同與死亡的書寫—邱妙津小說研究》(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劉淑貞:《肉與字:九〇年代後小說中的死亡與自殺書寫——以張大春、駱以軍、邱妙津、黃國峻為考察對象》(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蔡幸儒:《向內凝視的憂鬱和死亡意識——以邱妙津和袁哲生為分析對象》(國立中央大學碩士論文,1990年)。 蔡素英:《從邱妙津《鱷魚手記》及《蒙馬特遺書》探討女性主體意識之認同建構》(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5年)。 報紙(依姓名筆畫排列遞增) 南方朔:〈這莫名的悲哀從何而來?論女作家的自殺兼談邱妙津〉,《自由時報》,第29版,1995年7月28-29日。 師瓊瑜:〈我們青春的墓誌謎〉,《中國時報》,第39版,1995年12月14-15日。 徐淑卿:〈虛擬的真實-文學中的書信〉,《中國時報》,第43版,1996年8月1日。 蘇偉貞:〈尋找生命的出路—邱妙津《蒙馬特遺書》讀後感〉,《中國時報》,第27版,1997年1月10日。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