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0607201101010500 |
---|---|
DOI | 10.6846/TKU.2011.00177 |
論文名稱(中文) | 日治時期社會組織對於電影的應用-以「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為中心- |
論文名稱(英文) | Use of Film by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With Focus on “ The Women’s Partriotic Association” and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日本統治期に社会組織は映画についての応用-愛国婦人会及び台湾文化協会を中心に-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亞洲研究所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Graduate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9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00 |
研究生(中文) | 江佩諭 |
研究生(英文) | Pei-Yu Chiang |
學號 | 697300100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11-06-16 |
論文頁數 | 105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冨田哲
委員 - 楊素霞 委員 - 李文茹 |
關鍵字(中) |
日治時期 愛國婦人會 臺灣文化協會 美臺團 辯士 電影 愛國婦人會活動寫真部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 |
關鍵字(英) |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mei-tai group benshi film katsudosyashinbu of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katsudosyashinbu of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日本統治期 愛国婦人会 台湾文化協会 愛国婦人会活動写真部 台湾文化協会活動写真部 美臺団 弁士 映画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1895年,是日本殖民臺灣的第一年,也正好是電影誕生的一年,起初作為資產階級文化生產工具的電影,隨著帝國及其殖民主義的擴張,電影也成為殖民者殖民的新媒介。「電影觀賞」是放映者、說明者與觀眾積極頻繁的互動,「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是當時兩個立場相反的社會組織,兩個不同的社會團體、對立的政治考量,卻同樣選擇以電影作為達成目的的工具,放映者的傳達方式、放映影片的動機與民眾觀看電影的反應等,都是筆者感興趣的部分,本論文將深入探討之。 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的動機、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為「日治時期電影的發展」,電影的出現,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過程。本章節將先從電影出現以前所經歷的過程概略敘述;接下來則是電影出現之後對於各種新現象的描述;接著才是從整體架構去了解日治時期電影進入臺灣之後的發展,其中電影院興起與辯士講解風氣盛行等部分亦會加以著墨。 第三章為「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發展」,論述這兩個社會組織對於電影的應用之前,先對此進行通盤性的敘述,在所有基本認識都具備了之後,才加入「電影」這項因素詳加探討。 第四章是「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對於電影的應用」,是本論文探討的核心,除了雙方成立電影部的目的、發展過程與最終結果等,都將在此部分作一完整的論述之外,在先行研究中筆者認為有待確認的部分,例如:高松豐次郎參與的日俄戰爭電影放映會以及「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與「美臺團」的用法等,都將在本章提出討論。 在第五章的「結論」當中,將綜合上述討論,試圖用不同的角度對「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應用電影的過程與結果進行比較。 |
英文摘要 |
The year of 1895 is the first year that Japan colonized Taiwan and that films were introduced to the world. With the expansion of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ism, films, initially being an instrument used by the bourgeoisie to generate cultures, become the new media used by colonizers. Films attract the public’s attention and thus are able to convey ideas. In a time that few people can afford education, to convey ideas through films is often more efficient than through books and words. “Film appreciation” is not only a one-way activity but a positive and constant mutu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rojectionists, the interpreters, and the audiences.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and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are the two social organizations whose standpoints are contrary to each other. While the former actively cooperated with the then Taiwanese Governor-General in policy implementation, the latter tried to upgrade Taiwanese’ cultural standards in the hope of unifying the people power through the cultural enlightenment to fight against Japan. While these two groups have so different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they, at the same time, choose film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This paper is to address the way the projectionists convey ideas, the objective of screening a film, and the reaction that the audiences watch a film. The first chapter is “Introduction,” detailing the purpose, content, and methodology of this study. The second chapter is “Film Development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he emergence of films is not an overnight but an inter-connected process. This chapter will start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society before films were introduced and will be followed by talking about the new phenomena after films were introduced. Then we will be looking at the film development in Taiwan during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from an overall framework. The emergence of movie theaters and the popularity of benshi interpreting films will be particularly addressed in this part.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and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An overview of the two organizations will be provided before the discussion about how they use films to achieve their purpose. The fourth chapter is about “Film Application by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and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which is also the core of this study. The purpose that the two organizations established the division of film, their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their outcomes will be completely discussed in this part. Besides, some previous researches that I think in need of confirmation, such as Toyojirou Takamatsu’s participation in film screenings about Russo-Japanese War and the use of terms “katsudosyashinbu of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and “mei-tai group,” will be addressed in this chapter as well. The fifth chapter is “Conclusion.” In this part, we will summarize the above discussion and try to compare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that “The Women's Patriotic Association” and “The Taiwa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apply films to achieve their goal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
第三語言摘要 | 1895年、日本植民地政府は台湾を支配し始めの同時に、映画も欧米に現した。文化活動を育成する映画は、帝国主義が広まることによって、統治者が思想を伝える媒介になる。あの時、民衆は教育程度が下がっているから、映画で知識や思想を民衆に教育するという手段が本や文字を比べれば、効果が著しいである。 「映画鑑賞」は主催者と観衆との交流である。愛国婦人会と台湾文化協会という組織は立場が全く違いが、映画は物事を通達する道具として、台湾全島を廻すことが同じで、其の2つ組織について、映画を応用する過程や結果は、本論文を明らかにする。 第一章は序論として、本論文の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方法、次に研究範囲と内容を述べる。 第二章は日本統治期に映画の発展である。映画を現す前から述べはじめ、次に映画を現してから、様々な影響を説明する。それから日本統治期に台湾人はどのように映画を受容されるかも説明する。其の中に、映画館の普及と弁士がはやることも考察したい。 第三章は愛国婦人会と台湾文化協会の発展である。まず、この2つ組織を全般的に論述してしまってから、「映画」という要素を加えて検討したい。 第四章は愛国婦人会と台湾文化協会は映画についての応用である。この部分は本論文の中心で、この2つ組織が活動写真部の成立趣旨、発展の流れなどを述べる外、「台湾文化協会活動写真部」と「美臺団」の差異を明らかにしたい。 第五章は結論である。論述した内容をまとめて、様々な見方で愛国婦人会と台湾文化協会はどのような映画を使うかという過程及び結果を比べてみる。 |
論文目次 |
目錄 i 表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先行研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6 第四節 研究內容 7 第二章 日治時期電影的發展 8 第一節 電影的出現與進入台灣 8 一、電影出現前,影像與搶時間的競賽 9 二、電影出現後,各式樣貌的電影相繼出現 11 三、電影悄然進入臺灣,初期並未引起轟動 14 四、電影政治性的展現 15 第二節 觀影模式的改變,臺灣電影事業的興起 17 一、電影巡映,由巡映者將電影帶到民眾眼前 17 二、戲院演變為電影院的過程,民眾逐漸走進戲院 19 第三節 辯士的時代意義 23 一、默片時期的辯士-日本 23 二、默片時期的辯士-臺灣 26 第三章 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發展 30 第一節 愛國婦人會沿革 30 一、明治34(1901)年奧村五百子創立愛國婦人會 31 二、明治38(1905)年愛國婦人會在臺灣成立臺灣支部 32 三、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與總督府的「理蕃事業」 35 四、昭和8(1933)年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升格為臺灣本部 36 五、機關誌《臺灣愛國婦人》月刊的發行與停刊 38 第二節 臺灣文化協會沿革 40 一、明治29年法律第63號之頒布 40 二、世界性民族自覺浪潮帶來的影響 43 三、同化主義與民族自覺:六三法撤廢運動與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活動 45 四、大正10(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成立 47 五、臺灣文化協會成立後的實質作為 49 六、成立5年之後的臺灣文化協會 51 七、臺灣知識份子開創的言論空間-《臺灣民報》 52 第三節 絕對與相對的立場-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的電影宣傳管道 56 一、從「報社」角度來看-《臺灣日日新報》與《臺灣民報》 56 二、從「讀者」角度來看-在臺日人與親日臺灣仕紳、抗日臺灣人 59 第四章 愛國婦人會與臺灣文化協會對於電影的應用 60 第一節 由勞工運動走入影像事業的高松豐次郎 60 一、勞工運動的發聲者-高松豐次郎 60 二、受到伊藤博文的推薦-高松豐次郎在臺初期的電影經驗 62 三、組織「臺灣同仁社」,高松豐次郎正式在臺展開演藝事業 64 第二節 高松豐次郎與愛國婦人會的合作 67 一、從《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分析所謂「日俄戰爭電影放映會」 67 二、以籌募救護基金為目標,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與高松豐次郎的合作 71 三、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時期的電影巡迴映會 76 第三節 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 79 一、臺灣文化協會成立活動寫真部的目的 80 二、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的電影巡映會 81 三、從《臺灣民報》看「臺灣文化協會活動寫真部」與「美臺團」的分野 85 第五章 結論 89 參考文獻 94 附錄1 《臺灣民報》中臺灣文化協會的電影巡映報導 98 表目錄 表2-1 電影出現前的影像實踐..................................................................................9 表2-2 日治時期電影法規分類................................................................................12 表2-3 臺灣電影巡映公司列表................................................................................18 表2-4 1930年代臺北電影院分佈情形....................................................................20 表2-5 電影院與電影商的直營策略........................................................................21 表2-6 辯士移動欄....................................................................................................25 表3-1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本島人幹部、評議員一覽表....................................33 表3-2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的慈善事業................................................................33 表3-3 山地蕃害統計................................................................................................36 表3-4 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歷程....................................................................37 表3-5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民族運動....................................................................44 表3-6 《臺灣民報》發展沿革................................................................................55 表3-7 《臺灣日日新報》對於愛國婦人會及臺灣文化協會電影巡映隊的報導57 表4-1 日俄戰爭相關新聞片片名列表....................................................................68 表4-2 電影部收益決算表........................................................................................72 表4-3 各地區每月定期映演日程表........................................................................73 表4-4 昭和11(1936)年至昭和16(1941)年愛國婦人會電影放映情況........76 表4-5 臺灣文化協會電影隊巡映日程表................................................................82 |
參考文獻 |
中文參考書(依筆劃順排列) 學位論文 王文玲(1994)〈日據時期臺灣電影活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王姿雅(2010)〈從影像巡映到台灣文化人的電影體驗──以中日戰爭前為範疇〉,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淑敏(2005)〈日治時期臺灣電影的政教功能〉,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簡素琤(2007)〈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臺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輔仁大學比較文學所博士論文。 期刊論文 三澤真美惠(2004)〈殖民地期臺灣電影接受過程之「混合式本土化」〉《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的交錯論文集》,臺北:播種者文化 黃耀進(2009)〈1930-50年代臺灣電影法治之比較〉《跨越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蔡慶同(2010)〈帝國、電影眼與觀看之道:以《南進臺灣》為例〉《文化生意:重探符號/資本/權力的新關係》,臺北:文化研究學會。 期刊 大橋捨三郎(1999)〈臺灣愛國婦人會電影巡迴映演始末〉,《電影欣賞》,第九十四期,頁85-89。 王泰升(2001)〈「鬱卒」的第一代臺灣法律人:林呈祿〉,《月旦法學雜誌》,第七十八期,頁73-89。 市川彩(1993)〈臺灣電影事業發達史稿〉,《電影欣賞》,第六十五期,頁109-117。 李政亮(2006)〈視覺變奏曲:日據時期臺灣人的電影實踐〉,《文化研究》,第二期,頁127-166。 李道明(1990)〈臺灣紀錄片與文化變遷〉,《電影欣賞》,第四十四期,頁80-93。 李道明(1993)〈電影是如何來到臺灣的? 重建臺灣電影史第一章〉,《電影欣賞》,第六十五期,頁107-108。 李道明(1994)〈近一百年來臺灣電影及電視對原住民的呈現〉,《電影欣賞》,第六十九期,頁55-64。 李道明(1995)〈臺灣電影史第一章:1900-1915〉,《電影欣賞》,第七十三期,頁28-44。 李道明(1999)〈日治時期臺灣紀錄片歷史資料會編(一)〉,《電影欣賞》,第九十四期,頁84-96。 何義麟(2003)〈《民報》-臺灣戰後初期最珍貴的史料〉,《臺灣風物》,第五十三卷第三期,頁173-187。 松本克平(1999)〈高松豐治(次)郎略傳〉,《電影欣賞》,第九十八期,頁94-99。 松本克平(1999)〈高松豐次郎與日本勞工運動〉,《電影欣賞》,第一百期,頁97-106。 周韻采(1994)〈國家機器與臺灣電影工業之形成〉,《電影欣賞》,第七十二期,頁59-64。 洪郁如(1997)〈日本殖民統治與婦人團體〉《臺灣風物》,第四十七卷第二期,頁53-71。 海野幸一著、李享文譯(1995)〈昭和初期臺北的電影院(上)〉,《電影欣賞》,第七十四期,頁39-46。 海野幸一著、李享文譯(1995)〈昭和初期臺北的電影院(下)〉,《電影欣賞》,第七十五期,頁44-57。 徐國章(1998)〈由「六三法」看日本治臺的基本理念〉,《臺灣風物》,第四十八卷第二期,頁19-41。 陳玟錚(2007)〈蔡培火與日治時代大眾媒體之關係-以《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與《臺灣新民報》為例-〉,《臺灣風物》,第五十七卷第三期,頁103-132。 程予誠(1992)〈電影的史前史〉,《電影欣賞》,第五十五期,頁47-58。 游惠貞(1995)〈新媒體的誕生與初始電影的興衰 世界電影簡史(I):1895~1915〉,《電影欣賞》,第七十三期,頁15-21。 游惠貞(1995)〈迥異風格交互爭輝與有聲電影的崛起 世界電影簡史(II):1916-1935〉,《電影欣賞》,第七十四期,頁19-27。 廖立文(1995)〈電影百歲生日紀實 電影史前史〉,《電影欣賞》,第七十五期,頁16-23。 蓮實重彥著、謝仁昌譯(1995)〈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默片的文藝復興」影展序言〉,《電影欣賞》,第七十三期,頁55-59。 謝仁昌訪問(1995)〈蓮實重彥談「默片的文藝復興」影展〉,《電影欣賞》,第七十三期,頁60-64。 專書 三澤真美惠(2001)《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985~1942)》,臺北:前衛出版社 川瀨健一(2002)《臺灣電影饗宴百年導覽》,臺北:南天書局 日鐵人力開發株式會社(2003)《日本:姿與心》,臺北:漢思 竹中信子(2007)《日治臺灣生活史-日本女人在臺灣(明治篇 1895-1911)》,臺北:時報文化 呂訴上(1970)《臺灣電影戲劇史》,臺北:銀華 李筱峯(1991)《臺灣革命僧林秋梧》,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李天鐸(1997)《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 李道明等主持(2000)《紀錄臺灣:臺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上)》,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林柏維(1993)《臺灣文化協會滄桑》,臺北:臺原 吳三連、蔡培火等著(1971)《臺灣民族運動史》,臺北:自立晚報 吳密察編(2007)《文化協會在臺南展覽專刊》臺南: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陳國富(1985)《片面之言-陳國富電影文集》,臺北:中國民國電影圖書館 許雪姬(2004)《臺灣歷史辭典》,臺北:文建會 葉龍彥(1996)《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 葉龍彥(2006)《臺灣的老戲院》,臺北:遠足文化 葉龍彥(1997)《臺北西門町電影史 1986~1997》,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黃建業總編(2005)《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 1898-2000》,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 張炎憲等編(1995)《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蔡培火著、張漢裕編(2000)《蔡培火全集(一)家世生平與交友》,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日文參考書(依假名順排列) 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編(1929)《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二十五週年》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岩本賢児(1998)《日本映画の歴史》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岩本賢児(2002)《幻燈の世紀─映画前夜の視覚文化史》東京:森話社 岩本賢児(2008)《世界映画大事典》東京:日本図書センター 大橋捨三郎編(1941)《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沿革誌》臺北: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 川瀨健一(2010)《植民地 臺湾で上映された映画 1899(明治32)年~1934(昭和9)年、1935(昭和10)年~1945(昭和20)年》奈良:東洋思想研究所 臺灣總督府警務局(1939)《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3 臺灣總督府警察沿革治第二編 領台以後の治安狀況(中卷) 臺灣社會運動史》東京:綠蔭書房 田村志津枝(2000)《初めに映画があった-植民地臺湾と日本》東京:中央公論新社 牧野守監修(1999)《復刻版 キネマ・レコード 第I期 第II冊》東京:国書刊行会 牧野守(2003)《日本映画論言説大系 第Ⅰ期 戦時下の映画統制期》東京:ゆまに書房 牧野守(2003)《日本映画検閲史》東京:株式会社パンドラ 山本美越乃(1927)《植民政策研究》京都:弘文堂書房 四方田犬彥(2000)《日本映画史100年》東京:集英社 四方田犬彥(1998)《映画史への招待》東京:岩波書店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