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0601200615113700 |
---|---|
DOI | 10.6846/TKU.2006.01005 |
論文名稱(中文) | 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對台灣民主化之影響(1973~1991) |
論文名稱(英文) | The Influence on Taiwan's Democratization by Tang-Wai Provincial Councilors’ Interpellation about Political Issues (1973-1991)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94 |
學期 | 1 |
出版年 | 95 |
研究生(中文) | 陳瑞平 |
研究生(英文) | Jui-Pin Chen |
學號 | 690550065 |
學位類別 | 碩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05-12-29 |
論文頁數 | 236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陳翠蓮
委員 - 呂育誠 委員 - 劉淑惠 |
關鍵字(中) |
黨外 民主化 質詢 |
關鍵字(英) |
Tang-Wai Democratization Interpellation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有鑒於尚未全面改選的立法院,缺乏民意代表性與民主議會之實質功能,只是的「橡皮圖章」,一般認為,當時的台灣省議會才是民主殿堂。弔詭的是當時省級機關未法制化,省議員地位卻高於立法委員。此情形令筆者感到好奇,對於這一群與黨外民主運動結合的省議員對議會政治產生的影響及變化。 本研究之時期是以1973年黨外之名揭立開始,至1991終止動員戡亂時期為止,並以美麗島事件及民進黨成立為分水嶺分為三時期。一方面回顧黨外省議員的政治議題質詢內容,探討他們如何表達民主訴求;另一方面檢視威權體制下台灣省議會的功能與限制。 本研究在量的分析是選取政治議題為樣本,統計質詢的次數及百分比。質的分析是引用議員質詢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及說明。再以民主化分析指標來檢視質詢所表達的民主訴求與台灣民主化的關係。儘管質詢議題內容的延續性及重疊性相當高,但以民主化指標為依據,以同中求異的角度分析,相同議題在不同時期卻有不同層次的討論。 本研究之民主化分析結果,清楚看出黨外省議員在推動台灣民主化時所爭取的目標及採用的策略。本研究證實Robert A. Dall認為反對勢力主要改變的目標,包括政府的人事、政府的特定政策及政治系統的結構等目標,充分表達在黨外省議員的質詢內容中。並且可以完整地看出民主化指標在台灣的民主發展過程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呈現。 |
英文摘要 |
Because the legislative organ not reelected in an all-round way yet, lack the will of the public opinion and essence function of the democratic parliament, just ' the rubber-stamp ', it is generally acknowledged, the parliament of Taiwan Province at that time was the democratic palace. It is that the provincial organ had not legalized at that time to strange and changeful, but province Congressman's status was higher than a legislative committee member. This situation makes the author feel curious, to Congressman's influence to parliament's politics and change of this group of Tang-Wai provinces combined with democratic movement. This period for research takes off and sets up beginning with the name Tang-Wai of 1973, stop mobilizing the period of suppressing a rebellion to 1991, and establish and is divided into three periods the watershed with beautiful island incident and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The political topic that on one hand reviews the Tang-Wai Congressmen of provinces inquires the content, it is discussed how they express democracy to demand; Look over authoritative system function and restriction of going to parliament of Taiwan Province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 sample that this research chooses the political topic in the analysis of quantity, count the number of times and percentage inquired. It is summed up and put in order and proved that the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quotes Congressman's content of inquiring. And then analysis with democratization that comes to check and inquires the democracy expressed to demand the relation with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in indicator. Though the continuity and overlay of inquiring the topic content are quite high, based on democratization indicator, in order to with in ask by the angles different one not analysing but can't having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levels at period not different by topic. The democratization analysis result of this research, is clear that finds out Congressman's goal and adoption tactics striven for while promoting the democratization of Taiwan of other provinces. This research verifies Robert A. Dall think that objects to the goal that the force changes mainly, including such goals as the government's personnel, the government's structure of specific policy and political system, etc., fully express it in the Tang-Wai Congressman's inquiry content of other provinces. And can find out the democratization indicator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ing in democracy of Taiwan completely, appear from nonexistence to existence, from weak to strong.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民主與民主化理論 4 第三節 文獻回顧 12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20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章節安排 25 第二章 台灣省議會與台灣民主運動 第一節 台灣地方自治與省級議政之沿革 38 第二節 台灣省級議會之權限與地位 44 第三節 台灣民主運動與台灣省議會 58 第三章 黨外政團初成至美麗島事件(1973~1979) 第一節 黨外省議員質詢內容「量」之分析 77 第二節 黨外省議員質詢內容「質」之分析 84 第三節 本時期質詢議題與台灣民主化之關係 107 第四章 美麗島事件至民進黨成立(1979~1986) 第一節 黨外省議員質詢內容「量」之分析 115 第二節 黨外省議員質詢內容「質」之分析 123 第三節 本時期質詢議題與台灣民主化之關係 150 第五章 民進黨成立至終止動員戡亂(1986~1991) 第一節 民進黨籍省議員質詢內容「量」之分析 157 第二節 民進黨籍省議員質詢內容「質」之分析 165 第三節 本時期質詢議題與台灣民主化之關係 201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207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心得 218 第三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224 參考資料 226 圖次與表次 圖1-1 本論文研究架構圖 35 表1-1 民主化指標分析表 7 表1-2 主要分析資料一覽表 22 表1-3 政治議題類目及民主化關係表 28 表2-1 法治化前後台灣省議會之職權比較表 49 表2-2 國民黨籍省議員與非國民黨籍議員人數及比例表 66 表3-1 1973~1979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主類目質詢統計表 68 表3-2 1973~1979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次類目質詢統計表 69 表3-3 1973~1979年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統計表 70 表3-4 1973~1979年個別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排行前三類統計表 71 表4-1 1979~1986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主類目質詢統計表 104 表4-2 1979~1986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次類目質詢統計表 105 表4-3 1979~1986年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統計表 106 表4-4 1979~1986年個別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排名前三類統計表 107 表5-1 1986~1991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主類目質詢統計表 144 表5-2 1986~1991年整體黨外省議員之次類目質詢統計表 145 表5-3 1986~1991年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統計表 146 表5-4 1986~1991年個別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內容排行前三類統計表 147 表6-1 黨外省議員政治議題質詢民主化指標內容分析表 196 |
參考文獻 |
參考資料 壹、中文部分 一、政府出版品 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 2001,《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編 1946,《台灣省議會第一屆第一次大會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報告》,台中:台灣省政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 1946,《台灣省單行法令彙編(第一輯)》,台中: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法制委員會。 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編 1958,《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三次大會專輯》,台中: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 1959,《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第三屆第四次大會專輯》,台中:台灣省臨時省議會秘書處。 台灣省政府秘書處編 1953,《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48期,台中:台灣省政府秘書處。 1959,《台灣省政府公報》,秋字第62期,台中:台灣省政府秘書處。 台灣省地方自治誌要編輯委員會編 1965,《台灣地方自治誌要》,南投:台灣省政府。 台灣省議會秘書處編 1973~1991,《台灣省議會公報》,28-69卷計1033期,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1,《台灣省議會三十五年》,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6,《回顧與展望 : 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年紀念專刊》,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96,《台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刊:回顧與展望》,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8,《台灣省議會有關法規彙編》,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96,《台灣省議會有關法規彙編》,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96,《「台灣省議會成立五十週年紀念專輯》,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6,《回顧與展望-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專刊》,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79,《台灣省議會第六屆第三次大會議事錄》,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1980,《台灣省議會第六屆第五次大會議事錄》,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台灣省諮議會編 2000,《台灣省諮議會會訊》第七期,頁5-6,台中:台灣省議會秘書處。 行政院主計處編 1977,《中華民國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86,《中華民國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96,《中華民國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1997,《中華民國統計年報》,台北:行政院主計處。 國民大會秘書處編 1998,《第三屆國民大會第二次會議實錄(上冊)》,台北:國民大會秘書處。 二、書籍 王石番 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田弘茂 1989,《大轉型 : 中華民國的政治和社會變遷》,台北:時報文化。 朱志宏 1995,《立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呂亞力 1993,《政治學》,台北:三民書局。 1994,《政治學方法論》,台北:三民書局。 李筱峰 1987,《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 1999,《台灣史一百件大事(下):戰後篇》,台北:玉山社。 李旺臺 1993,《台灣反對勢力(1976~1986)》,台北:五千年出版社。 李允傑 1992,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 林佳龍 1988,《國民黨與民進黨的群眾基礎:台灣選民政黨支持的比較分1983-1986年》,台北:作者出版。 林劍秋譯,蘭尼(Austin Ranney)著 1993,《政治學:政治科學導論(GOVERNING: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台北:桂冠。 柳金財 1998,《大膽西進?戒急用忍?:民進黨大陸政策剖析》,台北:時英。 胡佛 1998,《政治學的科學探究(三):政治參與與選舉行為》,台北:三民書局。 洪金珠、許佩賢合譯,若林正丈著 1994,《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台北:月旦。 施嘉明 1968,《日本地方議會》,台北:台灣商務。 涂懷瑩 1966,《中華民國憲法原理》,台北:作者出版。 翁岳生 1994,《法治國家之行政法與司法》,台北:月旦。 郭雨新 1969,《議壇二十年》,台北:作者出版。 郭正亮 1998,《民進黨轉型之痛》,台北:天下遠見。 黃秀端 1994,《選區服務》,台北:唐山出版社。 黃錦堂 1995,《地方自治法治化問題之研究》,台北:月旦出版社。 黃德福 1992,《民主進步黨與台灣地區政治民主化》,台北:時英出版社。 盛杏湲 1986,《國民黨與黨外中央後援會選舉競爭之研究—民國七十二年台灣地區增額區域立法委員選舉之分析與探討》,台北:桂冠圖書。 張明貴譯,Robert A Dahl著 1989,《多元政治─參與和反對》,台北:唐山。 曾濟群 1968,《就法律案研究我國行政與立法兩院之關係》,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1995,《中華民國憲政法制與黨政關係》,台北:五南圖書。 彭懷恩 1983,《精英民主理論評介》,台北:正中書局。 新時代基金會增額立委問政表現評估小組 1990,《立法院擂台─增額立委問政評估》,台北,時報文化。 新台灣研究文教基金會美麗島事件口述歷史編輯小組總策劃 1999,《沒有黨名的黨:美麗島政團的發展》,台北:時報文化。 楊孝濚 1989,〈內容分析〉,《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頁809-833。 楊國樞等編 1989,《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 董翔飛 1982,《地方自治與政府》,台北:五南書局。 齊光裕 1996,《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民國38年以來的變遷》,台北:揚智文化。 鄭牧心(鄭梓) 1986,〈戰後台灣行政體系的接收與重建〉,《台灣史論文精選(下)》,台北:玉山社,頁223-254。 1987,《台灣議會政治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社。 1988,《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研究—本土精英與議會政治(1946-1951)》,台北:世華。 1993,《戰後台灣議會運動史之研究》,台北:作者。 劉軍寧譯,Samuel P. Huntington著 1994,《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台北:五南。 劉義周 2001,《威權體制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所籌備處。 魏廷朝 1997,《台灣人權報告書》,台北:文英堂。 薄慶玖 1979,《地方政府與自治》,台北:五南。 謝廷庚 1983,《從現代政治思潮看政黨政治的運作》,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薛化元 2001,〈台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考察─以動員戡亂時期為中心的探討〉,《威權體制的變遷:解嚴後的台灣》,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研究推動委員會編,頁169-212。 2002,《戰後台灣民主史料彙編(七、八)新聞自由(1961~1987)》,台北:國史館。 薛化元、陳翠蓮、吳鯤魯、李福鐘、楊秀菁等 2003,《戰後台灣人權史》,台北:國家人權紀念館籌備處。 羅珞珈譯,蔡玲、馬若孟(Ramon H. Myers)著 1998,《中國第一個民主體系》,台北:三民書局。 龔宜君 1998,《「外來政權」與本土社會—改造後國民黨政權社會基礎的形成(1950-1969)》,台北:稻鄉。 三、學位論文 王精誠 1984,《立法院第七十會期施政總質詢之內容分析-兼論報紙對總質詢新聞之處理》, 國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古淑芳 1998,《台灣黨外運動(1977-1986)以黨外言論為中心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曲兆祥 1990,《宜蘭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博士論文。 李美賢 1989,《中華民國增額立法委員政治角色之研究》,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悅肇 1993,《台灣政治反對運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沈建中 1987,《中國國民黨黨政關係之研究》,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雄 1997,《立法委員質詢國防事務之內容分析:以第二、三屆為例》,政治作戰學校政研所碩士論文。 汪良峰 1971,《第四屆台灣省議會議員對質詢權應用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妙津 1990,《立法院第79至84會期施政總質詢之內容分析》,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淑慎 1993,《解嚴後立法院之功能研究》,文化大學政治學系碩士論文。 柯景昇 1979,《台灣省議會議員質詢權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命相 1978,《台灣省第六屆省議員背景之研究》,政大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卿 1980,《我國報紙報導省議會新聞型態之研究—以第六屆省議會第三次大會省政總質詢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0,《威權政體下台灣地方政治菁英的流動(1945-1986):省參議議員及省議員流動的分析》,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嘉宏 1993,《階級結構的轉型與台灣政治反對運動(1960-1993)》,政治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孟元 1995,《台灣1980年代黨外運動之研究》,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茂誠 1989,《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過程中黨政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禎元 1992,《增額立委質詢與台灣地區之政治發展》,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建勝 1997,《立法院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角色之研究》,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鄒篤麒 1993,《我國黨政關係之研究:以國民黨為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鋒禎 1995,《解嚴後我國憲政改革與政體轉型之分析》,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淑媛 1983,《中國國民黨中央黨政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仁敦 1984,《我國立法委員勞工問題質詢研究》,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國堂 1991,《當前我國立法院組織與功能之研究》,政治作戰學院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佳泓 1996,《立法委員的選民服務之個案研究》,政治大學政研所碩士論文。 鄭博文 2003,《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地方政治菁英的變動分析—以台灣省議員為例(1959 - 1998)》,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韓健豪 1989,《黨外立法委員質詢內容之研究》,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羅郁崑 1996,《台灣地方政治菁英之任期時間分析:以省議員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四、期刊及論文 自由中國編 1957,《社論》,《自由中國》17卷10期,頁3-5。 吳紹群 2002,〈內容分析法與圖書館學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第40期:頁47-61。 林佳龍 1989,〈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2卷第1期,頁117-143。 林騰鷂 1986,〈省議會的法律地位與展望〉,《回顧與展望─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刊》,頁10-16。 陳世宏 2001,〈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以美麗島事件相關史料為例〉,《台灣史料研究》第17期,頁166-179。 陳翠蓮 2004,〈黨外書籍與台灣民主運動(1973-1991)〉,《台灣文獻》第5卷第1期,頁1-29。 陳陽德 1986,〈從歷次台灣省政府主席向省議會施政報告研析省政的變遷與發展〉,《回顧與展望─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刊》,頁17-25。 1986,〈台灣省議會的成長及功能的變動分析〉,《回顧與展望─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刊》,頁41-49。 黃煌智 2005,〈經濟成長與臺灣的政治轉型:一個文化的研究途徑〉,《南台科技大學學報》第29期,頁219-240。 黃秀端 1997,〈政治文化:過去、現在與未來〉,《東吳政治學報》第8期,頁47-85。 盛杏湲 1997,〈國會議員的代表行為:研究方法的探討〉,《問題與研究》第36卷第9期,政大「政治學研究方法」學術研討會,頁37-58。 彭懷真 1986,〈省議會領導精英之分析〉,《回顧與展望─台灣省議會成立四十周年紀念專刊》,頁50-58。 趙永茂 2002,〈台灣地方菁英的民主價值取向:1993年與2001年調查結果之比較分析〉,《政治科學論叢》第17期,頁57-80。 薛化元 2000,〈戰後台灣地方自治體制的歷史變遷〉,《國史館館刊》第32期,頁17-35。 謝廷庚 1990,〈現代政黨政治的主流及其趨向〉,《憲政思潮》第91期,頁172-177。 新潮流叢刊 1984,〈踏出民主的一小步〉,《新潮流叢刊》,台北:新潮流叢刊雜誌社。 蔡啟清 1998,〈台灣省議會議員選舉制度之研究〉,《台灣文獻》第49卷第4期,頁25-32。 鄭牧心(鄭梓) 1985,〈台灣省議會議政風雲50年〉,《中國地方自治》54卷9期,頁61-65。 劉淑惠 1996,〈立法院怪現象與媒體的角色〉,《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43期。 五、報紙 中國時報,1982年9月29日,第2版。 中國時報,1986年5月29日,第2版。 中國時報,1986年10月29日,第2版。 中國時報,1986年12月7日,第1版。 中央日報,1959年6月25日,第3版。 自立晚報,1986年10月29日,第2版 聯合報,1990年4月20日,第2版。 公論報,〈評所謂「改善省政府總質詢辦法〉,《公論報》,1958年7月25日社論。 公論報,〈關於省議會大會的議程〉,《公論報》,1958年6月9日社論。 公論報,〈省議會的「低潮」〉,《公論報》,1958年8月9日社論。 公論報,〈省臨時議會設置紀律委員會〉,《公論報》,1959年1月19日社論。 貳、外文部分 Blondel, Jean. 1970,“Legislative Behavior: Some Steps towards a Cross-National Measurement”, Government and Opposition 5 . Bollen, Kenneth A. 1991,“ Political Democracy: 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Traps”, On Measuring Democracy-Its Consequences and Concomitants. New Brunswick: Transaction Publishers. Dahl, Robert A. 1966, Political Opposi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1, Polyarchy: Participation and Opposi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89, Democracy and Its Critics.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Easton, David 1965, A System Analysis of Political Lif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Friesema, Paul H. and Hedlund, Ronald D. 1974,“The Reality of Representational Roles. ” In Norman R. Luttbeg, ed.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y. 2nd edition. Homewood, Illinois. Huanington, Samuel P. 1991, The Third Wave: Demor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Norma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Jewell, Malcolm E., and Patterson, Samuel C. 1977, The Legislative Process in the United States. 3rd edi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Linz, Juan J. and Alfred Stepan 1996, problem of Democratic Ttansition and Consolidation: Southern Europe, South America, and Post-Communist Europe, Baltimore: John Hopkins Universit8 Press. Mezey, Michael L. 1979, Comparative Legislatures. North Carol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O’Donnel, Guillermo and Philippe C. Schmitter 1986, 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olsby, Nelson W. 1975,“Legislatures” In F. Greenstein, et al., eds. Handbook of Political Science. . Reading, Mass.: Addison-Wesiey.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