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509201011011100
DOI 10.6846/TKU.2010.00155
論文名稱(中文) 保險公司理賠員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A Study on Career Development , Personality Traits and Working Pressure of Claim Handlers in Taiwanese Insurance Companies.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sura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8
學期 2
出版年 99
研究生(中文) 張育瑞
研究生(英文) Yu-Jui Chang
學號 796560273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0-06-27
論文頁數 94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林麗銖(058308@mail.tku.edu.tw)
委員 - 陳瑞(raychen@mail.chihlee.edu.tw)
委員 - 郝充仁(cjhao@mail.tku.edu.tw)
委員 - 林麗銖(058308@mail.tku.edu.tw)
關鍵字(中) 理賠員
生涯發展
人格特質
工作壓力
關鍵字(英) Claim Handlers
Career Development
Personality Traits
Working Pressur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近年來,由於國民經濟水準提高,人民教育普及,投保率增加,且隨著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國內保險業已快速成長為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核保被視之為保險公司的守門員,那麼理賠就是保險公司的帳房了。
理賠員在保險公司中所占人數較少,但對於保險公司經營過程中的風險控管常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故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內容為保險公司理賠員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希望藉此論文能夠讓大眾更理解理賠員的工作內容及性質,並且讓保險公司能瞭解理賠人員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及壓力,而理賠人員人格特質的部分亦能作為日後保險公司人力資源部門晉用新進人員的參考,進而重視理賠員的生涯規劃,改善理賠實務工作環境,與人才培育。
    依據本研究瞭解,理賠是一份專業且富有挑戰性的工作,最大的壓力與困難,依序為:
1.理賠員與保戶(廠商)對病歷(或公證報告)的內容解讀不同,產生理賠上的 爭議。
2.集團式的詐欺行為與遭人恐嚇施壓。
3.疑似有道德風險案件,檢警不願配合提供相關資料。
    一位傑出的理賠人員應具備,1.良好的溝通能力,2.高度的抗壓性,3.穩定的情緒控制力等人格特質。
並針對研究之發現,對保險公司人力資源、主管機關及理賠員提出相關建議,期望未來各家保險公司,除了重視理賠績效,降低理賠率外,亦對理賠人員的工作環境,生涯發展,工作壓力的釋放,後續人才的培育,藉由本次的研究,能發現更良善的方法。
英文摘要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is raised, and the education is popular, so that the insurance rate is increased.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domestic insurance industry has quickly become an integral part of financial system. If the underwriting in insurance company is regarded as a goalkeeper, the claim in insurance company is an accountant. 

   In an insurance company, there are only few claims handlers, but they usually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risk management of company. Therefore, this thesis mainly focuses on career development, personal characters, and working pressure of insurance claims handlers. Through this thesis, we would provide people with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working contents of the claims handlers and also let insurance companies realize the problems and pressures that claims handlers are facing. The personal characters of claims handlers could be used for Human Resource Department’s reference for the recruitment of employees. Career development of claims handlers and claims working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this research, claims handling is a professional and challenging work, the most pressure and the difficulties were:
1.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 on medical records (or notarized report)between claims handlers and policy holders (manufacturers), result in arguments on claims handling .
2. Syndicated fraud and intimidation.
3. Prosecutors and police do not provide relevant information in suspected moral hazard cases.

An outstanding claims handler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1.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2. High pressure resistance, 3. Emotional stability.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 make recommendations to human resources unit of insurance companies, the competent authority and claims handlers , and expect that in the future, insurance companies not only take account of performance of claims handling and reduce loss ratio , but also find better ways to improve working enviroment circumstance, career development, pressure relief and personnel training.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3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3
  第四節 研究流程3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人格特質6
         人格的意義6
         人格的形成7
         人格特質的定義7
         人格特質理論的分類9
         五大人格特質理論10
         五大人格特質的實證研究11
  第二節 工作壓力12
         壓力的定義13
         壓力的來源與分類16
         工作壓力的定義18
         工作壓力的理論20
         工作壓力的後果21
  第三節 生涯發展22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25
  第一節 研究對象25
  第二節 問卷設計25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25
  第四節 研究變數之操作性定義25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28
  第一節 資料分析28
  受訪者資本資料分析28
  理賠員對自身工作的瞭解與態度31
第二節 不同公司屬性的理賠員對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的瞭解與態
度45
  第三節 不同性別的理賠員對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的瞭解與態度53
  第四節 不同職務狀況的理賠員對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的瞭解與態
度5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65
  第一節 結論65
  第二節 建議66
參考文獻69	
中文部份69
英文部71
相關機構網站資料74
附錄一 研究問卷75
附錄二 理賠員人數統計79
附錄三86
表目錄
表 2-1 人格特質之定義8
表 2-2 人格特質的分類表10
表 2-3 五大人格特質的典型特徵11
表 2-4 壓力相關定義彙整表13
表 2-5 工作壓力定義彙整表18
表3-1 保險公司理賠員相關變數之操作性定義與衡量指標26
表4-1 受訪者基本資料表29
表4-2 公司屬性︰ 您選擇從事理賠工作的主要原因45
表4-3 公司屬性︰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為何46
表4-4 公司屬性︰您對理賠工作感到不滿意的事項為何 46
表4-5 公司屬性︰您認為理賠和調查工作兩者間的關係為何47
表4-6 公司屬性︰是否同意建立理賠與調查工作輪調制度47
表4-7 公司屬性︰是否同意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48
表4-8 公司屬性︰是否同意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48
表4-9 公司屬性︰您認為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49
表4-10 公司屬性︰您認為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49
表4-11 公司屬性︰您認為一位優秀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專業能力?50
表4-12 公司屬性︰您認為一位傑出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人格特質?50
表4-13 公司屬性︰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與困難為何51
表4-14 公司屬性︰下列選項何者最能夠建立您對理賠工作的專業認同52
表4-15公司屬性︰您若離開理賠員工作,下一個工作您會選擇何種工作性質?52
表4-16 性別: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為何53
表4-17 性別:您對理賠工作感到不滿意的事項為何54
表4-18 性別:是否同意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54
表4-19 性別:是否同意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54
表4-20  性別:您認為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55
表4-21 性別:您認為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55
表4-22 性別:您認為一位傑出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人格特質56
表4-23性別: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與困難為何56
表4-24 性別:下列選項何者最能夠建立您對理賠工作的專業認同57
表4-25 職務狀況: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為何58
表4-26 職務狀況:您對理賠工作感到不滿意的事項為何59
表4-27 職務狀況:您認為理賠和調查工作兩者間的關係為何59
表4-28 職務狀況:是否同意建立理賠與調查工作輪調制度60
表4-29 職務狀況:是否同意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60
表4-30 職務狀況:是否同意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60
表4-31職務狀況:您認為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61
表4-32職務狀況:您認為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61
表4-33 職務狀況:您認為一位優秀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專業能力62
表4-34 職務狀況:您認為一位傑出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人格特質62
表4-35 職務狀況:您認為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與困難為何63
表4-36 職務狀況:下列選項何者最能夠建立您對理賠工作的專業認同64
表4-37 職務狀況:您若離開理賠員工作,下一個工作您會選擇何種工作性質64
圖目錄
圖 1 研究流程5
圖 2 反應型觀點的壓力模式15
圖 3 互動型觀點的壓力模式15
圖 4 壓力模式16
圖 5 Hellriegel, et al.工作壓力來源分類21
圖 6 從事理賠工作的主要原因31
圖 7 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來源32
圖 8 理賠工作的內容33
圖 9 理賠工作感到不滿意的事項34	
圖10 理賠和調查工作兩者間的關係35
圖11 保險公司建立理賠與調查工作輪調制度36
圖12 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36
圖13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37
圖14 較難溝通的保戶(廠商)或業務員,女性理賠員較易取得對方的信賴38
圖15 較難溝通的保戶(廠商)或業務員,男性理賠員較易取得對方的信賴38
圖16 女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39
圖17 男性較適合從事理賠工作的原因40
圖18 一位優秀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專業能力40
圖19 一位傑出的理賠人員應具備何種人格特質41
圖20 理賠工作最大的壓力與困難42
圖21 對理賠專業認同的方式43
圖22 離開理賠員工作,下一個工作您會選擇何種工作性質4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1.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文化。
2.	江文賢(2008),主管領導型態、員工工作態度、組織承諾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以車燈產業為例,南台科技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	吳芝義、李奉儒譯(1995)。台北:桂冠。
邱佩俞(2003),醫療犯罪問題之研究:台灣地區。中央員警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4.	呂廣盛(2007),從危險對價關係談住院醫療保險的核保與理賠,
保險與保險雜誌第14期P34-P40。
5.	呂耀毓(2005),探討地方政府員工的組織政治知覺、生涯管理和人格特質對工作滿足、工作士氣與組織績效的關聯性研究-以雲林縣政府為例,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6.	李宜珈(2004),人格特質、組織文化與訓練遷移成效關係之研究-以銀行業為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7.	李明席(2009),農會員工人格特質、主管領導風格、工作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關聯研究,南台科技大學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碩士論文
8.	李俐圜(2006),理賠作業在壽險業作業風險管理之重要性,風險與保險雜誌第10期P21-P26。
9.	李添福(2002),剖析保險詐欺成因及防制對策。壽險季刊,第125期。
汪海清 編箸 企業徵信調查實務 金融研訓院。
10.	李鴻昌(2007),角色衝突與組織承諾:工作壓力之中介效果及工作價值觀之干擾效果,大葉大學人力資源暨公共關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11.	李佩宜(2001),員工離職經驗與工作壓力之關係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2.	林師模,「多變量分析-管理上的應用 」,雙葉書廊有限公司,民國九十三年八月初版二刷。
13.	林寶生(2005),「組織氣候、工作特性、內外控人格、自我效能與工作績效之關係研究-以陸軍某基地進訓基層單位為例」,大葉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14.	袁方(2002)。社會研究方法。台北:五南。
15.	馬秀娟(2002),壽險理賠服務品質、顧客滿意度與顧客忠誠度之相關性研究-以某人壽保險公司為例,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高雅珍(2007),壽險業詐欺戶特性之探討-以某個案公司為例。銘傳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
17.	張 震(2006),測試你的性格,台北縣:菁品文化。
18.	張仲源(2004),透視壽險理賠,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初版。
19.	許旭助(2005),工作壓力工作滿足與生涯轉換傾向關係之研究-以內政部土地測量局測量人員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0.	郭盈卿(1999),空服員之工作壓力、工作滿意、休閒滿意與工作倦怠之相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1.	陳月娥(2000)。社會研究法(含概要)。台北:千華。
22.	陳瑞惠(2002),私立高中教師工作價值觀、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
23.	曾國彬(2001),不同產業與人格特質從業人員其工作壓力之差異分析,國立成功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24.	黃世榮(2004),農會總幹事領導風格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農企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25.	黃建中(2007),醫事放射師其人格特質、工作壓力、組織承諾與離職傾向關聯性之探討,南台科技大學高階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26.	黃婉菁(2002),從工作生活品質、工作壓力觀點探討社會工作者對專業生涯承諾之相關研究,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黃彩霖(2002),醫院行政人員的人格特質、工作壓力、工作投入、專業承諾及工作績效之相關性研究,私立南華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28.	劉玉惠(1980),工作壓力的實證研究-以台北市報社文字記者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29.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30.	蔡登棠(2008),台灣壽險公司調查員生涯發展、人格特質與工作壓力之研究,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經營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31.	謝蕙伊、徐玉玲、張仲源、段光中、車慧芬、簡恆鵬、黃永全、呂廣盛、楊恭尊、許東敏(2001),壽險理賠,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初版。
32.	魏子雲(1992),壽險業務人員個人知覺及人格特質與績效間關係之探討,私立中原大學企業研究所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33.	羅俊瑋(2006),保險之行政與自我監理-論保險公司理賠程序之管理,法令月刊第57卷第12期P52-P68。
34.	羅虞村(1995),領導理論研究,第四版,台北,文景。
35.	蘇義祥(1998),「中華電信專戶服務部門領導型態與工作績效關係之研究: 服務人員特質及成熟度的調節作用」,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36.	龔榮津(2001),「行動通訊部門主管領導型態對員工工作績效影響之研究」, 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1.	Bass, B.M. & Avolio, B.J. (1997), 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 Mind Garden.
2.	Bass,B.M(1990), “From Transactional to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Learning to Share the Vision,”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Winter,22.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New York.
3.	Blau, G. J. & Boal, K. B. (1987), “Conceptualizing how job involv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ffect turnover”,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2 (2), pp.288-300.
4.	Borman, W. C., & Motowidl, S. J. (1993), “Expanding the Cri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 Performance,” Personnel Selection in Organization, pp.71-98.
5.	Brouther, K. D. (2002), “Institutional, cultural and transaction cost influences onry mode choice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udies,
6.	Brown, S. P. (1996), “A meta-analysis and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research on job involvement,”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0(2), pp. 235-255.
7.	Bryman, A. (1992), 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8.	Burger, J. M. (2000), Personality, 5th ed., Thomson Learning, Inc.
9.	DeCarlo, T. E. & Agarwa, S. (1999), “Influence of Managerial Behaviors and Job Autonomy on Job Satisfaction of Industrial Salesperson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8, pp. 51-62.
10.	Dienesh, R. M. & Liden, R. C. (1986), “Leader Member Exchange Model of Leadership: A Critique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5, pp. 618-634.
11.	Dubrin, A. J. (2001), “Leadership – Research Finding, Practices, and Skills,” Third Editi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Boston New York.
12.	DuBrin, A. J. (2004), Leadership Research Findings, Practice, and Skills, 4th ed.,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13.	Dwards, J.R. (1991), Person-Job Fit:A Conceptual, Literature Review, and Methodological Critiqu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6, pp.283-357.
14.	Elloy, D. F., Everett, J. E. & Flynn, W. R. (1991), “An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job involvement,” Group & Organization Studies, 16(2), pp.160-177.
15.	Farrell, D. & Rusbult, C. E. (1981), “Exchange variable as predictors of job satisfaction,job commitment and turnover:Theimpact of rewards,costs, alternatives and investment”,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 28, pp.120-126.
16.	Gaertner,S.(1999),“Structural DeterminantsofJob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CommitmentinTurnoverModels,”Human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9(4), pp. 479-493.
17.	Greenberg, J. & Baron, R.A. (1995),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18.	Holdnak, B.J., Harsh, J.& Busharadt, S. C. (1993), “An examination of leadership style and its relevance to shift work in an organizational setting,”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18(3), pp.21-30.
19.	House et al. (1999), Cultural influences on 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s: Project, GLOBE.In: W.H. Mobley, M.J. Gessner, & V. Arnold  (Eds.),  Advances  in global leadership, Vol.1, Stamford, Connecticut: JAI Press.
20.	Igharia, M.&Greenhaus J. H. (1992), “Determinants of MIS Employees’ Turnover Intentions: A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 Personal Management, 35(2), pp.34-49.
21.	Jaworski, B. J. & Ajay, K. (1991), “Supervisory feedback: Alternative types and their impact on salespeople’s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5), pp. 190-201.
22.	Lee, Y. D., Lain, J. W. & Chen, C. Y. (1999), “A Study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ity for White-Collar Employees-A Case of Electronic Industry in Taiwan,” The Chinese Military Academy Journal, pp.345-361.
23.	Luthans, F. (1989),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New York: McGraw-Hill,5th edition.
24.	Mannheim, B., Baruch, Y. & Tal, J. (1997), “Alternative models for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work centrality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high-tech personnel,” Human Relations, 50(12), pp. 1537-1562.53. Mayer, R. C. & Schoorman, F. D. (1998), “Differentiating  Antecedents  of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 Test of March and Simon’s Mode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pp.15-28.
25.	McCrae R. R. and Costa P. T., Jr. (1992). An Introduction of the Five-Factor Modeland Its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0, pp.175-215
26.	Meyer J. P. (1997),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In: Cooper CI, Robertson IT, Edit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12, pp.175-225.
27.	Meyer, J. P., Allen, N. J., & Gellatly, I.R.(1990),“Affective and ContinuanceConcurrent and Time-Lagged Relation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75, pp.710-720.
28.	Pool, S. W.(1997), “The relationship of  job satisfaction with substitutes of leadership,leadershipbehavior,andworkmotivation,”The Journalof Psychology, 131(3), pp. 271-282.
29.	Robbins, S. P. (1991), Management, NY: Prentice-Hall Inc., pp.411-436.
30.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Y: Prentice Hall Inc., p72.
31.	Rost,J.C.(1991),LeadershipfortheTwenty-FirstCentery.Westport
Connecticut, London: Praeger
Schermerhorn, J.R., Hunt, J.G. & Osborn, R.N. (1997),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32.	Scott, Robert C. & Mitchell (1972),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through better Management of Human Resources. Cost and Management,NO.49(1), pp.14-24.
33.	Tett, R.P. & Meyer, J.P. (1993), “Job Satisfaction,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urnover lntention,and Turnover--Path Analyses Based on Meta-Analytic Findings,” Personnel Psychology, 46, pp.259-280.82. Ugboro, I. O. & Obeng, K. (2000),“TopManagemenLeadership,Employess Empowerment,JobSatisfaction,andCustomerSatisfaction inTQMOrganizations: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5, pp.247-272.
34.	Weiss, H. M. & Russell C. (1996), “Affective Events Theory: A Theoretical Discussion of the Structur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Affective Experiences at Work”,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8, pp.225-238.
35.	Williams, L. J., & Anderson, S. E. (1991), “Job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and in-role beha-viors”,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pp.601-617.
36.	Yousef, D. A. (2000),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 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leadership behavior with job satisfa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a non-western country,”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5(1), pp.6-28



三、相關機構網站資料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局    http://www.ib.gov.tw/
2、財團法人保險事業發展中心          http://www.iiroc.org.tw/index.asp
3、財團法人保險犯罪防制中心          http://www.iafi.org.tw/
4、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http://www.lia-roc.org.tw/
5、法源法律網  http://www.lawbank.com.tw/index.php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