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識別號 | U0002-0307202320103900 |
---|---|
DOI | 10.6846/tku202300292 |
論文名稱(中文) | 「羊」的語言文字與中國社會文化研究 |
論文名稱(英文) | Yang’s language and chinese social culture research |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 |
校院名稱 | 淡江大學 |
系所名稱(中文) | 中國文學學系博士班 |
系所名稱(英文) | Department of Chinese |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 |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 |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 |
學年度 | 111 |
學期 | 2 |
出版年 | 112 |
研究生(中文) | 郭妤綺 |
研究生(英文) | Yu-Chi Kuo |
學號 | 809010068 |
學位類別 | 博士 |
語言別 | 繁體中文 |
第二語言別 | |
口試日期 | 2023-06-14 |
論文頁數 | 390頁 |
口試委員 |
指導教授
-
盧國屏(088073@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高柏園(vivid@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周德良(107460@mail.tku.edu.tw) 口試委員 - 劉雅芬(071512@mail.fju.edu.tw) 口試委員 - 曾昱夫(yufutseng@gmail.com) |
關鍵字(中) |
「羊」語言文字 羊文化 羊字圖騰 |
關鍵字(英) |
Yang’s language Sheep culture Sheep totem |
第三語言關鍵字 | |
學科別分類 | |
中文摘要 |
本論文總共分為四大部分: 一、「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文化之意涵(一): 主要探討「羊」與早期人類社會生活之關係為何?梳理學者們的研究資料來了解山羊、綿羊的最早發現為何時?從考古遺址中發現當時已有家養動物之行為,而人類是如何利用家養羊?接著以語言文字為基礎分類出「羊」形體、性別、毛色、別名、特性、疾病等相關之語言文字,另一部則探討與「羊」相關之成語。 二、「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文化之意涵(二): 將岩畫中記載羊圖騰的概況及《山海經》中提及到「羊」化身為神靈野獸之典籍文獻進行梳理,接著將古文字中提及到羊圖騰崇拜之部族,按甲骨文、金文、小篆及卜辭內容進行研究,最後一部分則是分類卜辭中有「羊」祭祀活動之辭條,分為:祖先祭拜、祈求保佑等祭祀活動內容;接著按陳夢家的祭名分類中有羊之辭條進行整理。 三、「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文化之意涵(三): 本章節主要有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羊」字構件中之畜牧經濟,以甲骨文中之「 」、「 ( )」字與商代畜牧經濟作結合及梳理,第二部分為「羊」字構件中之飲食文化,文字有「𩰱」、「善」、「𩱧」、「羞」、「羨」等字來了解古代食羊文化之初始,最後一部分則是從典籍文獻《齊民要術》中來看中國古代養羊之技術,《齊民要術》目前是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農牧概況之書,雖《卜式養羊法》一卷已亡佚,但在《齊民要術》卷六第五十七〈養羊〉篇,可得知養羊之技術蒐集與經驗分享,為後人留下豐富及寶貴的經驗。 四、「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文化之意涵(四): 本章節將羊字構件中之「美」、「善」、「義」做文字上的梳理及透析其所構成之意識形象。 |
英文摘要 |
When people talk about "sheep", the most direct impression is that "sheep" is a herbivorous animal with a gentle personality and a cute appearance, and the whole body of "sheep" has a very high economic value for humans. Mutton is delicious, goat milk is very nutritious, and fur can be made into fur to protect against the cold. In addition, "sheep" has always had auspicious and beautiful images, but where did this beautiful image come from?Therefore, based on the research basis of the "sheep" character components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bronze inscriptions, and Xiaozhuan, and cross-referring to archaeological and classic documents, what is the role of "sheep" in early ancient Chinese society?Based on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explore the "sheep" culture in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such as: sheep totem worship culture, tribes worshiping sheep totems, presentation of sacrifices for sacrifices in the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of "sheep". In the language and writing of the word "sheep",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food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image formed by the three characters of "beauty, goodness and righteousness" are discussed. |
第三語言摘要 | |
論文目次 |
目錄 ..................................................... I 圖目錄 .................................................. IV 表目錄 .................................................. IV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取材與範疇..........................................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9 第二章 「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文化之意涵(一) ......... 14 第一節 「羊」與人類社會生活之關係.............................. 14 一、「羊」在早期人類生活之概況.............................. 14 二、「羊」之傳說............................................ 23 第二節 「羊」形體、性別、毛色相關之語言文字................... 27 一、羊..................................................... 27 二、羋..................................................... 32 三、 .................................................... 35 四、羜..................................................... 41 五、𦎦..................................................... 42 六、羍..................................................... 43 七、䍮..................................................... 45 八、羔..................................................... 46 九、 ................................................... 54 十、羝..................................................... 57 十一、羒................................................... 58 十二、羖................................................... 59 十三、 .................................................. 60 II 十四、牂 ................................ ................... 62 十五、羭 ................................ ................... 63 十六 、𦎣................................ ................... 64 十七、羳 ................................ ................... 65 第三節 「羊」別名、特性疾病相關之語言文字 ................... 66 一、羥 ................................ ..................... 66 二、𦎷................................ ..................... 66 三、𦍧................................ ..................... 67 四、 羯................................ ..................... 68 五、 羠................................ ..................... 69 六、 羴................................ ..................... 70 七、 羼................................ ..................... 76 八、 䍴................................ ..................... 76 九、𦎸................................ ..................... 77 十、 羣................................ ..................... 77 十一、 羸................................ ................... 78 第四節 與「羊」相關成語 ................................ ....... 79 第五節 小結 ................................ ................... 85 第三章「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化之意涵(二) ..................... 90 第一節 羊之圖騰崇拜文化 ................................ ....... 90 一、圖騰崇拜 ................................ ............... 90 二、「羊」崇拜概況 二、「羊」崇拜概況 .......................... 91 第二節 羊圖騰崇拜之部族 ................................ ...... 100 一、羌 ................................ .................... 100 二、姜 ................................ .................... 114 第三節「羊」語言文字中為祭祀犧牲的呈現 ........................ 121 一、祥 ................................ .................... 124 二、 ................................ .................. 130 三、 ................................ .................. 137 四、沈 ................................ ............. 142 五、「羊」為祭祀活動犧牲之呈現 五、「羊」為祭祀活動犧牲之呈現 ............................. 145 第四節 小結 ................................ .................. 177 第四章「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化之意涵(三) .........179 III 第一節 「羊」字構件中之畜牧經濟 .............................. 179 一、 ................................ .................. 180 二、 ( ) ................................ .......... 187 三、商代畜牧經濟 ................................ .......... 188 第二節 「羊」字構件中之飲食文化 .............................. 193 一、𩰱................................ .................... 194 二、善 (譱)................................ ................ 200 三、𩱧................................ .................... 206 四、羞 ................................ .................... 212 五、 羨................................ .................... 221 第三節 古代養「羊」之技術 ................................ .... 222 一、「羊」之飼養技術 一、「羊」之飼養技術 ....................... 223 二、放牧技巧及除毛時機 ................................ .... 224 三、儲藏飼料方法 ................................ .......... 225 四、治療羊各種疾病的方法 ................................ .. 226 第四節 小結 ................................ .................. 228 第五章 「羊」語言文字在中國社會化之意涵(四)....... 231 第一節 「美」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 231 一、美 ................................ .................... 231 二、「美」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二、「美」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 236 第二節 「善」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 239 第三節 「義」字構成之意 識形象 ................................ 243 一、義京 ................................ .............. 243 二、「義」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二、「義」字構成之意識形象 ........ 255 第四節 小結 ................................ .................. 258 第六章 結論 ................................ ........... 260 第一節 研究成果 ................................ .............. 260 第二節 研究侷限 ................................ .............. 262 第三節 研究延伸 ................................ .............. 263 參考文獻 ................................ ............... 264 附錄資料 ................................ ............... 277 附錄一 卜辭中有「羊」之條 ................................ ... 277 附錄二 卜辭中有 「𥄕」之辭條 ................................ ... 306 附錄三 卜辭中有「美」之條 ................................ ... 317 附錄三 卜辭中有「牧」之條 ................................ ... 319 附錄四 卜辭中有「羞」之條 ................................ ... 323 附錄五 卜辭中有「義」之條 ................................ ... 325 附錄六 卜辭中有「羌」之條 ................................ ... 327 圖目 錄 圖 1研究架構圖 ................................ .................... 13 圖 2羊之成語分類 ................................ .................. 84 圖 3先公、王示祭祀中有「羊」之 辭條統整 ....................... 161 圖 4先妣祭祀中有「羊」之辭條統整 ................................ . 161 圖 5祈求天神祭祀保 佑中有「羊」之辭條 ............................. 162 圖 6有羊之祭名分類 ................................ ............... 176 表目 錄 表 1甲骨文、金《說解字》三者皆有形 甲骨文、金《說解字》三者皆有形 .......................... 6 表 2甲骨文、金皆有字形 ................................ ........... 8 表 3甲骨文「羊」之各樣形體 ................................ ........ 27 表 4金文「羊」字各樣形體 ................................ .......... 28 表 5甲骨文「羋」各樣形體 ................................ .......... 32 表 6金文「嬭」各樣形體 ................................ ............ 33 表 7甲骨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35 表 8金文「 」字各樣形體 ................................ ......... 37 表 9金文「羔」字各樣形體 ................................ .......... 49 表 10 甲骨文字「 」各樣形體 : ................................ .... 54 表 11 甲骨文「 」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60 表 12 甲骨文「羴」字各樣形體 ................................ ....... 70 表 13 金文「羴」字各樣形體 ................................ ......... 71 表 14 「羊」之別名 ................................ .................. 87 表 15 「羊」性別之稱 ................................ ................ 87 表 16 「羊」按顏色、性別之分 ................................ ........ 88 表 17 「羊」年齡大小之稱 ................................ ............ 88 表 18 「羊」之特性 ................................ .................. 88 表 19 「羊」之疾病 ................................ .................. 88 表 20 甲骨文「羌」字各樣形體 ................................ ...... 100 表 21 金文「羌」字各樣形體 ................................ ........ 103 表 22 甲骨文「姜」字各樣形體 ................................ ...... 114 表 23 金文「姜」字各樣形體 ................................ ........ 115 表 24 甲骨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130 表 25 甲骨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137 表 26 金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138 表 27 甲骨文「沈」字形體: ................................ ........ 142 表 28 甲骨文「沈 」字形體 」字形體 : ................................ ...... 142 表 29 王亥 ................................ ........................ 145 表 30 上甲 ................................ ........................ 146 表 31 大丁 ................................ ........................ 147 表 32 大甲 ................................ ........................ 148 表 33 大庚 ................................ ........................ 149 表 34 大戊 ................................ ........................ 149 表 35 祖乙 ................................ ........................ 149 表 36 祖丁 ................................ ........................ 150 表 37 祖庚 ................................ ........................ 150 表 38 父甲 ................................ ........................ 151 表 39 父乙 ................................ ........................ 151 表 40 父庚 ................................ ........................ 152 表 41 父辛 ................................ ........................ 153 表 42 「示 」 ................................ ....................... 153 表 43 妣乙 ................................ ........................ 155 表 44 妣丁 ................................ ........................ 155 表 45 妣己 ................................ ........................ 155 表 46 妣庚 ................................ ........................ 156 表 47 妣壬 ................................ ........................ 157 表 48 妣癸 ................................ ........................ 157 表 49 雨 ................................ .......................... 158 表 50 寧風 (止風 ) ................................ .................. 159 表 51 受又 ................................ ........................ 159 表 52 受年 ................................ ........................ 160 表 53 伐 ................................ .......................... 160 表 54 「翌日」 ................................ ..................... 162 表 55 「夕」 ................................ ....................... 163 表 56 「歲」 ................................ ....................... 163 表 57 「丁」 ................................ ....................... 164 表 58 「血」 ................................ ....................... 165 表 59 「尞」 ................................ ....................... 165 表 60 「告」 ................................ ....................... 170 表 61 「祝」 ................................ ....................... 171 表 62 「禱」 ................................ ....................... 171 表 63 「帝」 ................................ ....................... 173 表 64 「𠬝」 ................................ ....................... 173 表 65 「禦」 ................................ ....................... 174 表 66 甲骨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180 表 67 金文「 」字各樣形體 ................................ ...... 180 表 68 甲骨文「 」字各樣形體 」字各樣形體 : ................................ .. 187 表 69 甲骨文 「𩰱」各樣形體 ................................ ........ 194 表 70 金文 「𩰱」各樣形體 ................................ .......... 195 表 71 金文「善」之各樣形體 ................................ ........ 201 表 72 甲骨文 「𩱧」字各樣形體 ................................ ...... 206 表 73 金文 「𩱧」字各樣形體 ................................ ........ 207 表 74 甲骨文「羞」字各樣形體 ................................ ...... 212 表 75 金文「羞」字各樣形體 ................................ ........ 212 表 76 甲骨文「美」字各樣形體 ................................ ...... 231 表 77 金文「美」字各樣形體 ................................ ........ 231 表 78 甲骨文「義」字各樣形體 ................................ ...... 243 表 79 金文「義」字各樣 形體 ................................ ........ 243 表 80 甲骨文「義京」各樣形體 ................................ ...... 246 |
參考文獻 |
一、傳統文獻 (西漢)司馬遷:《史記》(北京:聯合出版社,2020年8月)。 (東漢)班固:《漢書》(臺北:三民書局,2013年6月)。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2016年10月)。 (晉)郭璞:《爾雅注疏》(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晉)葛洪:《神仙傳》(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7月)。 (吳)韋召:《國語》(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北京:中華書局,2022年6月)。 (南唐)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宋)李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9月)。 (清)方濬益:《綴遺齋彝器考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3月)。 (清)王先謙:《荀子集解》(山東:山東友誼書社,1994年6月)。 (清)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武漢:武漢古籍書店,1983年6月)。 (清)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清嘉慶九年刊本)。 (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清)孫希旦:《禮記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2月)。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清)徐灝:《說文解字注箋.續修四庫全書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3月)。 (清)郝懿行:《山海經箋疏》(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2月)。 (清)郝懿行:《爾雅義疏》(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2月)。 (清)馬敘倫:《說文解字六書疏證》(上海:上海書店,1985年4月)。 (清)馬敘倫:《讀金器刻詞》(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2月)。 (清)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3月)。 (清)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年)。 (清)焦循:《孟子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續修四庫全書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清)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續修四庫全書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 二、近人論著 (一)專書 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12月)。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2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小屯南地甲骨》(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0月)。 方濬益:《綴遺齋彝器款識考釋》(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3月)。 王宇信、楊升南:《甲骨學一百年》(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9月)。 王叔岷:《莊子校詮》(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9年6月)。 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上海:倉聖明智大學,1917年5月)。 王國維:《古史新證:王國維最後的講義》(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4年12月)。 王國維:《觀林堂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 王毓紅:《羊書:一種象形表意石頭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12月)。 王煥鑣:《墨子集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6月)。 王寧:《甲骨文字構形系統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 王寧:《說文解字與漢字學》(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年07 月)。 王襄:《古文流變臆說》(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10月)。 王襄:《簠室殷契類纂》(石家莊:河北第一博物院,1929年9月)。 朱天順:《中國古代宗教初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7月)。 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11月)。 竹添光鴻:《毛詩會箋》(臺北:大通書局,1975年9月)。 何星亮:《圖騰與中國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 吳大澂、丁佛言、強運開:《說文古籀補三種(附索引)》(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6月)。 吳其昌:《殷墟書契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1959年6月)。 呂大吉:《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9月)。 岑家梧:《圖騰藝術史》(上海:學林出版社,1986年8月)。 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年)。 李孝定:《金文詁林讀後記》(臺北:商務印書館,1992年12月)。 李玲璞、臧克和、劉志基:《古漢字與中國文化源》(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 李學勤:《古文字學初階.形音義》(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4 年09 月)。 李學勤:《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7月)。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 第一卷》(北京:新華書店,1984年7月)。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12月) 屈萬里:《尚書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1977年4月)。 屈萬里:《殷墟文字甲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1年)。 明義士:《柏根氏舊藏甲骨文字考釋》(山東:濟南齊魯大學,1935年,鉛印石印本影印)。 林義光:《文源》(上海:中西書局,2012年3月)。 金祖同:《殷墟卜辭講話》(上海:上海中國書店,1935年,石印本影印)。 姚孝遂:《姚孝遂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1月)。 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釋文》(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 苗利娟:《漢字中的生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7月)。 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唐蘭:《天壤閣甲骨文存並考釋》(北京:輔仁大學,1939年3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殷虛文字記(增訂本)》(臺北:學海出版社,1986 年08 月) 唐蘭:《古文字學導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12月)。 孫海波:《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9月)。 孫詒讓:《契文舉例》(山東:齊魯書社,1993年12月)。 容庚:《金文編》(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9月)。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年1月)。 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中華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年5月)。 高田忠周:《古籀篇》(日本:說文樓,1925年,初版影印本)。 商承祚 :《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3月)。 商承祚:《甲骨文字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4月)。 商承祚:《殷契佚存》(南京: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1933年10月,叢刊甲種影印)。 許進雄:《中國古代社會—文字與人類學的透視(修訂版)》(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09月)。 郭沫若:《殷契粹编》(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年5月)。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 考古編 第二卷 卜辭通纂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年6月)。 陳兆复:《中國岩畫發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9月)。 陳兆复:《古代岩畫》(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2月)。 陳偉湛:《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5月)。 陳夢家:《殷墟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4月)。 陳福年:《殷墟甲骨文摹釋全篇》(北京:線裝書局,2010年12月)。 曾憲通:《長沙楚帛書文字編丙篇》(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月)。 費爾巴哈、榮震華等譯:《費爾巴哈哲學著作論述》下卷(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12月)。 費爾迪南.德.索敘爾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臺北:五南圖書,2022年1月)。 黃暉:《論衡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2月)。 黃德寬、常森:《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年1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新華書店,1981年3月)。 楊樹達:《中國文字學概要 文字形義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2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科學出版社,1955年10月)。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7月)。 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12月)。 楊樹達:《積微居金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0月)。 葉玉森 :《殷墟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1933年10月)。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3月)。 臧克和:《中國文字與儒學思想》(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 臧克和:《漢字單位觀念史考述》(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年11月)。 趙誠:《甲骨文與商代文化》(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趙誠:《甲骨文簡明辭典》(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 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 戴家祥:《金文大字典》(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 謝成俠:《中國養牛羊史》(北京:農業出版社,1985年2月)。 羅振玉:《殷虛書契考釋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1月)。 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三卷》(東方學會,1927年2月)。 饒宗頤:《巴黎所見甲骨錄》(香港:Too Hong Engraving & Print.Company,1956年12月)。 饒宗頤:《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1959年11月)。 (二)期刊論文 于省吾:〈釋羌、笱、敬、美〉,《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63年3月),頁43-50。 王毓紅〈賀蘭山獨體岩畫分析〉,《寧夏社會科學》第6期(2008年11月),頁184-187。 李壯鷹:〈滋味說探源〉,《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第2期(1997年3月),頁67-73。 李志鵬、戴玲玲:〈中原地區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早期羊毛開發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第四紀研究》第1期(2014年1月),頁149-157。 施謝捷:〈甲骨文字考釋十篇〉,《考古與文物》第6期(1989年),頁68-72。 胡文嘉:〈卜辭中的義與義的本義和流變〉,《勵耕語言學刊》(2018年12月),頁116-126。 胡厚宣:〈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文物》第2期(1977年2月),頁84-87。 島邦男:〈卜辭上父母兄子之稱謂〉,《古文字研究》第8輯(1983年2月),頁113-144。 徐中舒:〈西周牆盤銘文箋釋〉,《考古學報》(1978年4月)第2期,頁139-148。 袁靖:〈中國古代家養動物的動物考古學研究〉,《第四紀研究》第30卷 第2期(2010年3月),頁298-306。 張麗娟、葉紹輝:〈中國綿羊起源與分化研究進展〉,《全國養羊生產與學術研討會議論文集》(2010年7月),頁93-96。 曹錦炎:〈甲骨文地名構形試析〉,《殷都學刊》第3期(1990年10月),頁15-20。 斯維至:〈兩周金文所見職官考〉,《中國文化研究彙刊》第7卷(1947年,9月),頁3-4。 葛靜深、翟莉:〈漢語成語的內在結構及文本性特徵〉,《中國社會科學報》(2022年5月),頁1-2。 趙世綱、劉笑春:〈王子午鼎銘文試釋〉,《文物》第10期(1980年10月),頁27-30。 鄧宏烈:〈羌族圖騰崇拜遺風考略〉,《貴州民族研究》第5期(2015年5月),頁85-89。 鄭振香:〈安陽小屯村北的兩座殷代墓〉,《考古學報》第4期(1981年10月),頁491-518。 (三)論文集論文 王獻唐:〈釋每、美〉《甲骨文獻集成 第12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505-507。 吳其昌:〈卜辭所見先公先王三續考〉,《甲骨文獻集成 第20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270-284。 吳其昌:〈甲骨金文中所見的殷代農稼情況〉,《甲骨文獻集成 第26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210-221。 李亞農:〈殷契雜釋〉,《甲骨文獻集成 第11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381-386。 金祥恆:〈釋 〉《甲骨文獻集成 第12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368-381。 唐蘭:〈陜西省岐山縣董家村新出西周重要銅器銘辭的譯文和注譯〉,《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十八冊》,(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7月),頁368-369。 孫稚雛:〈金文釋讀中一些問題的探討(續)〉,《古文字研究》第9輯,(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1月),頁407-420。 馬漢麟:〈論武丁時代的祀典刻辭(注)〉,《馬漢麟語言文字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年12月),頁14-21。 張秉權:〈殷墟文字丙編上輯(一)〉《甲骨文獻集成 第4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63。 陳邦懷:〈金文叢考三則〉,《金文文獻集成第二十七冊》,(北京:線裝書局,2005年7月),頁431。 陳夢家:〈古文字中之商周祭祀〉,《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1月),頁1-56。 董作賓:〈新獲卜辭寫本後記〉,《甲骨文獻集成 第1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265-273。 董連池:〈金文考釋二篇〉,《于省吾教授百年誕成紀念文集》,(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頁134-136。 聞一多:〈釋羔〉,《甲骨文獻集成 第7冊》,(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4月),頁242。 蒙元培:〈略談儒家關於「樂」的思想〉,《中國審美意識的探討》,(北京:新華書店,1989年)頁42-77。 嚴一萍:〈宜於義京解〉,《甲骨文字研究》第2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89年6月),頁139-144。 (四)學位論文 王啟屏:《宋代的食羊文化》(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03年6月)。 王玉芳:《從文化詞看中國生肖羊的英譯研究》(新北: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翻譯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17年6月)。 (五)電子資源 甲骨文:「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 (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 (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8日。) 金文:「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424) (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8日。) 金文:「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1日。) 甲骨文:「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2日。) 金文:「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2日。) 甲骨文:「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6日。) 金文:「嬭」,「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6日。) 金文:「羔」,「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8日。) 甲骨文:「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6日。) 金文:「美」,「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16日。) 甲骨文:「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26日。) 金文:「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26日。) 甲骨文:「恙」,「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28日。) 甲骨文:「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28日。) 金文:「義」,「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1月28日。) 甲骨文:「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金文:「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日。) 甲骨文:「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9日。) 金文:「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9日。) 甲骨文:「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9日。) 金文:「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9日。) 甲骨文:「𩱧」,劉釗:《新甲骨文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12月),卷9,頁549。 金文:「𩱧」,「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65072)(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23日。) 金文:「羕」,「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3月1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3月2日。) 金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金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3月2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64&ZiOrder=82)(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1481&ZiOrder=1743)(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金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6148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9018&ZiOrder=432)(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65&ZiOrder=78)(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65&ZiOrder=78)(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1日。) 甲骨文:「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37&ZiOrder=1276)(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4日。) 甲骨文:「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kaiOrder=637&ZiOrder=1276)(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4日。) 甲骨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aguwen)(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5日。) 金文:「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小學堂甲骨文資料庫」(https://xiaoxue.iis.sinica.edu.tw/jinwen?kaiOrder=2761)(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2月15日。) 「羚羊掛角」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https://dict.revised.moe.edu.tw/dictView.jsp?ID=65386&la=0&powerMode=0)(上網檢索日期:2023年3月8日。) 第二章第四節羊字相關成語皆引自「教育部《成語典》資料庫」(https://dict.idioms.moe.edu.tw/search.jsp?webMd=2&la=0)(上網檢索日期:6月15日) |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