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307200817070700
DOI 10.6846/TKU.2008.01145
論文名稱(中文) 中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權改革之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The Reform of Lawmaking Function of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China Studies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96
學期 2
出版年 97
研究生(中文) 陳薪禾
研究生(英文) Hsin-Ho Chen
學號 795270197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08-06-11
論文頁數 132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潘錫堂
共同指導教授 - 龔春生
委員 - 洪泉湖
委員 - 李酉潭
關鍵字(中)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立法,立法改革
關鍵字(英)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PRC,Lawmaking,Lawmaking Func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依中共現有的國家機器結構,人民代表大會是人民管理國家的機構。人大和西方國家代議制度概念是截然不同,中共認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實現其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組織形式,不同於西方國家的三權分立,亦不同於前蘇聯的「蘇維埃」。
    中共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歷經了文革時期的破壞後,使大陸人民及領導階層皆謀求一個健全的法制和一個更好的監督體制。而改革開放後,中共領導人認識必須強化法制建設,以利經濟發展和鞏固經改成果,並利規範改革後的各種經濟與社會生活。
  中共十五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跨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體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這種方針也表現在人大制度發展上,必須對人大進行改革,透過加強人大的立法、監督職能,使決策更能表現出民主化、科學化。 
   人大制度變遷過程中,立法決策的重心逐漸由黨與國務院向常委會的內部組織移動,其立法功能的強化、組織分化及制度化程度的提昇,象徵中共政治發展走向制度化的道路,制度將中共的統治手段規範化,並對領導階層形成一定的制約,雖不能簡單地等同於民主化,但有利日後民主化的進程。
  全國人大由於受到了自身理論、組織、制度與運作原則的限制,加以中共一黨專政的政治運作,使得其決策和職權的行使,都受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制約,而始終無法如西方的國會那樣,擁有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的「實權」,但全國人大作為中國政治民主化起步的一個主要平臺,已經成為聯結民主理念與憲政實踐的國家根本制度。如果全國人大能夠變得更加獨立,那麼它的改革和發展就不僅會給中國的政治生活帶來新的規則和程式,而且會從總體上影響政治決策,建立一套能夠適應內外環境的持續變遷的體制。
英文摘要
In China's governing system,National People's is the institute for the public to participate in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government affairs. China tries to use this mechanism to realize its “autocratic ruling system with democratic-styl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three power separated system of Western countries or the“Soviet system” of former Russia.
  It is clearly stated in China's 15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report that political reform is needed and China should expand socialism democracy to become a ruling-by-law socialism country. Under this principle, China pushes the innovation of People's Congress to be more democratic and institutionalized. Although China's efforts on reinforcing its lawmaking func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cannot be seem as democratization, they are still beneficial to its process.
  One thing worth noticing is that the real function of People's Congress is still restricted by various elements. Both of its decision-making and enforcement abilities are confin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cannot be completely independent.
In conclusion, People's Congress, as the main platform of China's democratic process,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system that connects democratic ideas and constitutional mechanism. Should it become more independent in the future, it will not only bring new style and formula to China's politics but also affects its decision-making fundamentall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基本概念的界定 -----------------------------------------6
        第三節 研究途徑與方法 ----------------------------------------14
        第四節 分析架構的建立 ----------------------------------------16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8
第二章  人大制度之原則與立法權發展 ------------------------20
第一節 人大制度產生的背景與實踐經驗 -------------------22
        第二節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涵與特徵 -------------------28
        第三節 人大立法權的歷史發展 -------------------------------35
        第四節 人大立法權改革的方向---------------------------------41
第三章  中國共產黨對人大立法權改革的影響 ---------------45
 第一節 中共對「三權分立」、「議行合一」思想的改變 -46
   第二節 影響全國人大立法權改革的原因 --------------------51
        第三節 中國共產黨對於人大立法權改革的影響 -----------53
 第四節 全國人大與共產黨關係改革之探討------------------62
第四章 人大組織制度與代表意識面的改革 ------------------65
  第一節 全國人大組織制度的改革------------------------------66
        第二節 加強人大代表素質的改革------------------------------78
        第三節 全國人大組織和代表素質對立法功能改變的影響-86
第五章 全國人大立法權改革 --------------------------------------94
第一節 全國人大的立法體系 -----------------------------------95

第二節 立法過程的重大變化 --------------------------------98
第三節 立法功能的擴張 --------------------------------------110
第六章 結 論 --------------------------------------------------------113
         第一節 研究議題檢證 -----------------------------------------113
         第二節 建議與展望 --------------------------------------------124

參考書目----------------------------------------------------------------125

表2-1  人民代表大會系統------------------------------------------28
表2-2  中共與西方議會比較---------------------------------------34
表2-3  全國人大立法權改革的原因和預期結果---------------42
表3-1  影響全國人大立法權改革的原因------------------------51
表3-2  共產黨與國家機構關係------------------------------------54
表4-1  1983-1999專門委員會的擴充----------------------------75
表4-2  全國人大的議事規則---------------------------------------89
表4-3  常委會的議事規則------------------------------------------89
表5-1  中共立法過程的主要參與機構及人員------------------96
表5-2  1997年「立法法」內容與立法意圖表-----------------111
參考文獻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


(一)中文書籍
1. 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10月)。
2. 王邦佐主編,毛澤東思想研究大系:政治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王清秀,人大制度學(北京:中華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4. 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紀念中國共產黨二十八週年(1949年6月)。
5. 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四十年(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3月)。
6.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組織編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知識問答(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200年)。
7. 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編著,論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設(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1990年1月)。
8. 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文獻資料匯編1949~1990(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1991年3月)。
9. 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編著,人民大會代表制度論叢第一輯(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4月)。
10.全國人大常委辦公廳研究室、尹中卿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大事記1949-1993(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年3月)。
11.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辦公室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專門委員會工作手冊(北京:中共民主法治出版社,1992年5月)。
1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彙編1979-198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年10月)。
13.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研究室編寫,人大代表工作手冊(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10月)。
14.李步雲、汪永清主編,中共立法的基本理論和制度(北京:中共法制出版社,1998年5月)。
15.周旺生,立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8月)。
16.周旺生,立法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9月)。
17.周旺生,立法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4月)。
18.周業中,憲法學(北京:北京大學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
20.唐亮,漸進、民主:變革中的中共政治(台北:八方文化出版社,2004年)
21.寇健文,中共菁英政治的演變:制度化與權力轉移1978-2004(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10月)。
22.浦興祖主編,當代中共政治制度(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23.浦興祖等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24.張秉銀,人大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年)。
25.楊宏山,當代中共政治關係(台北:經濟日辦出版社:2002年)。
26.楊勝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會之變遷: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高雄:復文書局,1997年12月)。
27.楊鳳春,中共政府概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8月)。
28.郝一主編,人民代表大會工作辭典(北京,中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年)
29.趙建民、張淳翔,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與選舉制度(台北:國立編譯館主編出版,2001年7月)。
30.趙建民,當代中共政治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9月)
31.廖蓋隆,當代中共政治大事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年)。
32.潘錫堂,中共外交與兩岸關係(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6月)。
33.潘錫堂、黃中天,中共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6月)
34.劉政,人大制度講話(北京:中共民主法制出版社,1992年)。
35.郭道暉,中共立法制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3月)。
36.盧永鴻,中共法律觀和法治的演進:從毛澤東到鄧小平(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4年)。
37.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共法制建設的歷程(北京:中共政法大學,1999年7月)。
38.蔡定劍,中共人大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2年8月)。
3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1982-1992(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

(二)中文期刊論文
1. 王俊南,「中共『全國人大』組織職能與發展之探討」,國防雜誌(台北),2004年第2期,2004年2月。
2. 王俊南,「中共全國人大功能提升之探討」,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8卷第8期,2002年8月。
3.王春明,「立法聽證的主要功能」,人大研究(甘肅),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
4.石之瑜,「改革中的集體主義民主政治-論大陸選舉提名的制度與含意」,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0卷第11期,1995年11月。
5.林泰、林伯海,「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深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北京),第5期第17卷,2002年5月。
6.胡全威,「胡錦濤的機遇與挑戰」,歷史月刊(台北) ,第176期,2002年9月
7.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自主性:立法程序之分析」,共黨問題研究(台北),第26卷第4期,2000年4月。
8.張建民,「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要從改善代表結構做起---關於人大代表結構問題的調查與思考」,湘湘論壇(湖南),2003年2期,2003年第2月。
9.楊小冬,「進一步完善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再思考」,福建省社會主義學報(福建),2002年第4期,2002年4月。
10.陳如音,「威權政體的代議選舉-全國人大代表產生方式的探索」,展望與探索(台北),第2卷第5期,2004年5月。
11. 趙春山,「中共政治體制沿革-問題與對策」,中共研究(台北),第34卷第6期,2000年6月。
12. 劉清波,「論中共憲法上的黨政關係」,立法院院聞(台北),第26卷第9期,2000年9月。
13.劉嗣元,「關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程式正義問題初探」,人大研究(甘肅),2000年10期,2000年第10月。
14.謝宏章,「人大代表履行職務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人大研究(甘肅),2004年2期,2004年第2月。

(三)論文
1. 石學智,中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法制之研究(台北: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2. 何博文,中國大陸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改革之研究(台北: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
3. 吳榮鎮,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教育價值取向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論文,2000年)。
4. 張執中,組織內捲與調適:對中共「民主集中制」之評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2年)。
5. 張淳翔,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權之研究(台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

(四)網路
1. 人大研究網(北京) http://www.rdyj.com.cn
2. 人民網(北京)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3.中國新聞網(北京) http://www.chinanews.com.cn
4.中華歐亞基金會(台北) http://www.fics.org.tw
5.行政院陸委會(台北) http://www.mac.gov.tw
6.新華網(北京) http://news.xinhuanet.com
7.國家政策基金研究會(台北) http://old.npf.org.tw

 
二、英文參考書目

1. Dicks, Anthony “The Chinese Legal System: Reforms in the Balance. ” China Quarterly,No.119(September 1989)。
2. O’brien, Kevin J. Reform Without Liberalization:China’s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Poli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 O’brien, Kevin J., “Is China’s National Peoples’s Congress a Conservative Legislature? ” Asian Survey, Vol .XXX, No.8 (August 1990)。
4. Ornstein, Norman J.,et al. Vital Statistics on Congress(1993-1994).(Washington, D.C.: Congressional Quarterly Inc.,1994.)。
5、Cohen Carl,Democracy.Althen(Georgia:Univ. of Georgia Press, 1971)。
6、Cohen, M., The Process of Judicial Legislation, in Law and the Social Order.(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 1933)。
7、 Crocker Lester G., Rousseau’s Social Contract: An Interpretive Essay (Cleveland: The Press of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 1968)。
8、Cui Peiting,Building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quires Further Political System Reform.Lilun Yanjin Theoretical Studies no.2,1993。
9、Dennis J., Support for the Institution of Election by the mass Public(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LⅩⅣ, Sept. 1970)。
10、DiamondLarry, Developing Democracy:Toward Consolidation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9)。
11、Diamond L. & Ramon H. Myers, Elections and Democracy in Greater Chin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2、Guilmoto , Christophe Z., 2007, Sex-ratio Imbalance in Asia: Trends,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New York:UNFPA)。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紙本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5年公開
校內書目立即公開
校外
不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