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0102202123453500
DOI 10.6846/TKU.2021.00005
論文名稱(中文) 日治後期台灣的觀光:以「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觀光展示為中心
論文名稱(英文) Sightseeing in Taiwan during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 With Focus on the Display of Sightseeing in 1935 Taiwan Expo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日本統治時代後期台湾の観光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湾博覧会」観光展示を中心にー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日本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Japa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9
學期 1
出版年 110
研究生(中文) 林書伃
研究生(英文) Su-Yu Lin
學號 706100079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21-01-14
論文頁數 96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冨田哲
委員 - 李文茹
委員 - 吳米淑
關鍵字(中) 日治後期
觀光
休閒
現代化
日本旅行協會
展示叢結
盯視
關鍵字(英)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tourism
leisure
modernize
Japan Travel Association
exhibitionary complex
gaze
第三語言關鍵字 日本統治後期
観光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
レジャー
近代化
日本旅行協会
展示コンプレックス
凝視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在台灣的一百年前並非常人想像中的落後,而是現代化的起源,在日本西化的同時殖民地台灣也同時推動許多新觀念,人民被迫現代化、西洋曆法、格林威治時間的引入、大眾交通運輸的完成、類似於今日旅行社運作的制度。嘗試以往不同的休閒如泡溫泉及登山,而入太魯閣不只單純的欣賞壯闊美景,茶屋、休憩所、巴達剛臨時郵局、在錐麓斷崖設置望遠鏡,如此全面性的規劃,將單純自然的一個區域加上人工的設施使成為觀光景點,此模式也應用在規劃中的國家公園裡。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眾多展覽館當中有些展示是關於台灣的景點,而當時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高雄州、台東廳、花蓮港廳也響應台博會這活動,也紛紛蓋起觀光館、旅遊服務中心(案內所)接待國內外的旅客,內容不外乎推銷州廳內的景點、特產、資源,1935年算是日治時期後期,有這些博覽會所展示的景點或許和日治後期的島民觀光有關連。而在1934年半官半民組織的日本旅行協會,前身為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ューロー,在台灣設立分部,隔年設立臺灣旅行俱樂部和鐵道部合作,結合了鐵路乘車券、住宿券,及博覽會入場券等套裝行程,大力推廣始政四十周年臺灣博覽會。

    本論探討旅遊興起的因素為,交通、經濟、基礎建設,而在始政四十周年紀臺灣念博覽會中大量使用立體透視模型作展出,而有關台灣的景點使用盯視、展示叢結理論去分析模型的意義與島民的關係。最後日治後期接近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幾年,台灣的觀光在當時為積極推動的狀態,推行觀光報國活動。總結觀光活動為一直存有的活動,但隨著社會的現代化及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台灣博覽會中所呈現景點給人的印象,將觀光推向制度化,出現和以往不同觀光方式。
英文摘要
Taiwan was not used to be a backward region one hundred years ago as people imagined. It rather stood on the start line  of modernization. While Japan has made every effort to westernize themselves, it also had brought plenty of modernity to its colony, Taiwan. People were forced to modernize: Calendarium Gregorianum and Greenwich Mean Time 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society.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had been gradually completed and travel agents, operated in a manner familiar to us today, were established. Leisure activities, such as visiting hot springs or hiking, never seen before, had been gaining popularity among ordinary people. Visiting Taroko, for example, was not just for enjoying spectacle scenery,those facilities like tea houses, resting centers, Batakan temporary post office ,telescopes at Jhui Lu Cliff had been set up around the area. These additional artificial facilities, which were included in the comprehensive plan, transformed this originally simple and natural landscape into the famous sightseeing spot.

In 1935 Taiwan Expo,many sightseeing spots in Taiwan had been displayed to the visitors. Those regional administrative units such as Shinchiku shu、Taichu shu、Tainan shu 、Takao shu、Taito cho、Karenko cho also welcomed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visiting their regions by building tourism centers and promoted their sightseeing spots, local specialties and resources. They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Taiwanese interests in the tourism at the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Japan Tourism Association, semi-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originally established as Japan Tourist Bureau in 1912,  opened its branch office in Taiwan in 1934. And the next year, it started a project called “Taiwan Tourism Club,”which sold package tickets including railway, accommodation and entry to Taiwan Expo,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Railway Bureau.  
 
This thesis investigates those elements which brought growth in tourism sector:traffic,economy and infrastructure and display of sightseeing in 1935 Taiwan Expo which used abundant three-dimensional and perspective models. Using gaze and exhibitionary complex theory, the meaning of the display an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display and local Taiwanese shall be analysed.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Tourism for our country" campaign had been promoted in Lat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modernization, systematized sightseeing had been provided to the people who were then not familiar with such modern manner.
第三語言摘要 百年前の台湾は、人々が考えるほど後進的ではなく、近代化の出発点に立っていた。日本の西洋化にともなって、植民地時代の台湾にも多くの新しい概念が持ちこまれた。人々は近代化を余儀なくされ、西洋の暦、グリニッジ標準時が導入された。公共交通機関も建設され、今日と同様に経営される旅行会社も設立された。かつて見られなかった温泉浴、登山といったレジャーが普及し、関連施設も整備された。たとえばタロコには、絶景を楽しむのみならず、茶屋、レストハウス、バタガンの臨時郵便局、錐麓の崖の望遠鏡なども設置された。これらは、純粋な自然環境を人工的な施設を備えた景勝地にするための総合的な計画の一環だった。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の多くの展示の中には、台湾の観光地を紹介するものもあった。新竹州、臺中洲、臺南州、高雄州、臺東廳、花蓮港廳の各市は、このイベントに合わせて、国内外からの観光客を迎えるための観光館や観光サービスセンターを建設し、各市の観光地や特産品、観光資源などを宣伝した。 一方、1935年といえば日本統治時代の後半であり、この博覧会の展示は、台湾人への観光の普及とも関係があったのかもしれない。 1934年には、日本旅行協会(前身はジャパン・ツーリスト・ビューロー)が台湾に支部を設立し、翌年には鉄道省の協力を得て、鉄道乗車券、宿泊券、博覧会入場券を組み合わせた「台湾旅行倶楽部」を設立し、台湾博覧会創立四十周年記念事業を推進した。 本論文では、交通・経済・インフラなどの観光の台頭要因を探り、四十周年記念台湾博覧会での大量の立体透視模型などを使用した観光関連の展示について考察する。 凝視(gaze)、展示コンプレックス(exhibitionary complex)理論により、これらの展示の意義や台湾人との関係を分析する。また、日本統治末期の数年間にも台湾内で観光が、観光報国活動として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社会の近代化が進み、観光が制度化され、これまでとは異なる観光のあり方が浮かび上がってきた。
論文目次
第一章:序論 ...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觀光定義 ... 2
第三節:先行研究回顧 ...4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13
第五節:本論結構 ...14
第二章:始政四十周年紀念博覽會 ...16
第一節:背景 ...16
第二節:人事組織 ...17
第三節:博覽會場 ...26
第四節:草山觀光館 ...34
第五節:州廳的展示館 ...41
第三章:旅遊興起因素 ...54
第一節:台灣八景 ...59
第二節:交通工具 ...60
第三節:日治後期觀光化 ...64
第四節:戰爭對旅遊風氣的影響...69
第四章:結論 ...72
參考文獻………………74
附錄1……………………83
附錄2………………………96 

表目次

表1.台灣人職工的薪水比較表.........9
表2溫泉景點增加表.............11
表3.臺博會相關人事圖表...........18
表4.事務局各部門..............20
表5.協贊會的人事及各部門..........21
表6.基隆市勸業協會人事及部門........23
表7.板橋鄉土會館人事及部門.........24
表8.板橋鄉土協贊會人事及部門........24
表9. 日治時代平均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變動趨勢..65

圖目次

【圖1】臺灣博覽會第一會場..........31
【圖2】第二會場臺中紹介所及專賣館......32
【圖3】臺灣博覽會南方館...........32
【圖4】臺灣博覽會觀光館...........33
【圖5】臺灣博覽會電氣館...........33
【圖6】初冬的新高山(草山觀光館).......34
【圖7】第二會場原民小屋前的原住民舞蹈....40
【圖8】新高山、日月潭、阿里山、劍潭及大屯山系(草山觀光館..41
【圖9】基隆水族館..............42
【圖10】新竹州旅遊服務中心「新竹州案內所」及特產品即賣會會場44
【圖11】臺中山岳館..............46
【圖12】嘉義觀光館..............47
【圖13】阿里山貴賓館.............48
【圖14】臺南歷史館..............49
【圖15】高雄觀光館..............50
【圖16】臺東鄉鄉土館.............51
【圖17】花蓮港鄉土館.............53
【圖18】金山溫泉 臺北州公立公共浴室......57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日文使用五十音作順序,中文依作者姓氏筆畫數為依據)


史料: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20。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24 。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27。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0。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34。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總督府鐵道部,1942。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鐵道旅行案內》,臺北:東京印刷,1923。

台灣總督府鐵道部,《臺灣鐵道旅行案內》,臺北,台灣日日新報出版社,1930。

台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編,《施政四十年の台灣》,臺北:成交出版社,1935。

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台灣觀光產業事情》,臺北:1939。

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台灣の旅》,臺北:吉村商會印刷所,1935。

臺灣教育會,《臺灣の旅》,臺北:臺灣日日新報,1927。

《新高新報社 台灣紳士名鑑》,臺北,新高新報社,1937。

《中部臺灣宣傳協會事業報告書》,臺中:中部臺灣宣傳協會,1936。

《臺灣總督府統計書》,臺北:臺灣總督府官房調查課,1899–1944。

田中均,《北投溫泉の栞》,臺北:北七星郡北投庄役場,1929。

松木幹一郎,《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協贊會誌》,臺北:始政四十周年記念
臺灣博覽會協贊會,1939。


網路資料: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

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檢索自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
http://who.ith.sinica.edu.tw/mpView.action

國立台灣大學特藏展示資源系統
http://photo.lib.ntu.edu.tw/pic/db/search.jsp

台灣人物誌
http://tbmc.ncl.edu.tw:8080/whos2app/start.htm

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
https://npda.cpami.gov.tw/tab1/web1_main.php?mod=B&page=3
國家文化資料庫
http://nrch.culture.tw/

報紙及雜誌:

《臺灣日日新報》

《臺灣日日新報》漢文版

《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ニュース》


書籍:
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東京:青弓社,2003。

松田京子,《帝国の思考日本「帝国」と台湾原住民》,東京:有志社,2014。

松本洽盛,《むかし「日本人」いま『台湾人』〉,東京:早稲田出版サ−ビス,2019。

鹿又光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誌》,臺灣博覽會,1939年,台北:南天書局,2015年復刻版。

山路勝彥,《近代日本の植民地博覧会》,東京:風響社,2008。

吉見俊哉(蘇碩斌、李衣雲、林文凱、陳韻如譯),《博覽會的政治學》,台北:群學,2010。

程佳惠,《台灣史上第一大博覽會-1935年魅力台灣SHOW》,台北:遠流出版社,2004。

林獻堂作/許雪姬編譯,《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2010。

林品章,《臺灣近代視覺傳達設計的變遷:臺灣本土設計史研究》,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3。

呂紹理,《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出版社,1998。

呂紹理,《展示台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台北:麥田出版,2005。

吳新榮作/張良澤編譯,《吳新榮日記全集》,台北:國立台灣文學館,2008

張麗俊作,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纂・解讀,《水竹居主人日記》,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1。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觀光旅行》,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2005。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台北:麥田出版社,2018。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台北:麥田出版社,2011。

Foucault, M. (1980). Histoire de la sexualite。尚衡,《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台北:桂冠,1990。

碩博士論文:
齊藤啟介,〈台灣鐵道旅行案內塑造的台灣形象〉,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

關口大樹,〈日治時期北投溫泉的發展–納涼會為中心之探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坂井洋,〈「泡」在臺灣–臺灣溫泉的發展與泡澡行為之變遷》,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博士論文,2018。

薛應勤,〈溫泉部落轉型養生村可行性之研究 —以臺東縣金崙溫泉區為例〉,嘉南藥理大學觀光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2018。

程佳惠,〈1935年台灣博覽會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張倩容,〈日治時期台灣觀光旅遊活動〉,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7。

莊雅雯,〈溫泉旅遊與地區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台北市新北投溫泉區為例〉,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論文,2011。

陳瑋鈴,〈台北市新北投溫泉休閒產業發展的時空特性〉,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玫君,〈日本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登山活動〉,國立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博士論文,2004。

林佩欣,〈日治前期台灣總督府對舊慣宗教之調查與理解(1895-1919)〉,國立政治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徐聖凱,〈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2019。

吳米淑,〈台湾における観光旅行事業史 1920–1970 年代―日本統治時代・国民党時代の 政策と関連させて–〉,愛知学院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論文,2015。

何思慎,〈日台共学制度についての研究–台湾人への影響を中心に(1922–1937)–,天主教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李依陵,〈日治時期觀光與地方發展之研究:以台中州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9。

宋南萱,〈臺灣八景從清代到日據時期的轉變〉,國立中央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王慧瑜,〈日治時期台北日本人的物質生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期刊論文:
岡野隆宏,〈わが国最初の国立公園選定の際の風景評価〉,《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オンライン論文集)》,6卷,2013,頁18–24。

小倉正貫,《基隆市勸業協會月報》,〈昭和十年六月號 第一號〉,1935,頁12、27。

西田正憲,〈1930年代のおける12国立公園誕生の国立公園委員会にみる風景の政治学〉,《ランドスケープ研究(オンライン論文集)》,2016,頁39–50。

蘇碩斌,〈台湾観光の二つの歴史–戦前と戦後における日本人の海外旅行〉,《公益財團法人交流協會フェローシップ事業成果報告書》,2012。

鍾淑敏,〈《臺灣日日新報》漢文部主任 尾崎秀真〉,《台灣學通訊》,第85期,2015,頁8。

駱淑蓉,〈從「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的礦山館看1930年代臺灣的金礦業發展〉,《新北市立黃金博物館101年館刊》,2013,頁79。

蔡龍保,〈1930年代 交通網絡的建構與旅遊券發行〉,《台灣學通訊》,第41期,2010,頁8。

蔡龍保,〈日治時期臺灣道路改良事業之展開 (1926–1936)〉,《國史館學術集刊》
,第17期,2008,頁64。

潘美璟,〈消失的基隆海水浴場〉,《台灣博物季刊》,第2期 35卷,2016,頁52。

葉淑貞,〈日治時代台灣經濟的發展〉,《台灣銀行季刊》,第60卷 第4期,2009,頁227、260。

曾汪洋,《台灣交通史》,臺灣研究叢刊第37種,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55,頁2。

章期億,〈臺灣之水運事業〉,《台灣銀行季刊》第9卷第3期,1957,頁34。

陳家豪,〈交通運輸–蘇花公路的興建與東海自動車株式會社〉,《台灣學通訊》,第40期,2010,頁8。

陳慈玉,〈日治時期出口品的流通機制〉,《新亞學報》,第31卷,2013,頁29。

陳青松,〈全臺首座水族館:基隆水族館〉,《臺灣文獻別冊》,第42期,2012,頁43–44。

吳政憲,〈日治時期臺灣電力市場成長動力分析(1920–1938)〉,《興大人文學報》,第38期,2007,頁3。

吳俊瑩,〈評介曾山毅《植民地台湾と近代ツーリズム》〉,《臺灣學研究》,第七期,2009,頁135–140。

吳聰敏,〈1910年至1950年台灣地區國內生產毛額之估計〉,《經濟論文叢刊》,1991,19:2,頁127–175。

林丁國,〈林獻堂遊臺灣-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日治時期的島內旅遊〉,《運動文化研究》,第十七期,2011,57–111。

林品章、蘇文清,〈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研究:展出背景、規模與宣傳〉,《設計學報》,第四卷第二期,1999,頁73–88。

衣若芬,〈瀟湘八景:東亞共同母題的文化意象〉,《東亞觀念史集刊》,第6期,2014,頁33–35。

杜正宇,〈論二戰時期的台灣大空襲〉,《國史館館刊》,第五十一期,2017,頁59–95。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予資料庫廠商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