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8201901185500
DOI 10.6846/TKU.2019.01034
論文名稱(中文) 繆鉞詞論研究
論文名稱(英文) Miao Yue Commentary on Ci Sology Research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中國文學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Chines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7
學期 2
出版年 108
研究生(中文) 戴君珉
研究生(英文) Chun-Min Dai
學號 605010155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9-06-18
論文頁數 153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謝旻琪
委員 - 徐秀菁
委員 - 普義南
關鍵字(中) 詞學
詞學理論
詞品說
文史互證
意內言外
關鍵字(英) Ci Poetry
Theory of lexicology
Word product
Mutual evidenc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Implication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本文以繆鉞詞論為研究主題,闡揚繆鉞在文學研究上畢生對詞學理論研究變革。繆鉞治詞方向不在詞籍的輯佚、校勘、箋注等編撰,而是在詞論的探索、詞史的總結、詞人的評價和詞作的分析鑒賞。具有中國古典文論直觀領悟、內省體驗的特點。在詞論分析上繼承並發展王國維的詞學思想,進而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獨樹一格的批評方法。在詞論探索上傳承陳寅恪的文史互證法,採取以文徵史,以史證文的研究方式。對於繆鉞詞學理論的分析路徑,分別以詞體觀的分析、詞史觀的探討與詞品說的鑒賞,檢驗其詞學理論是否應用在對詞論的研究上。結果發現繆鉞通過探尋詞體的發展,對詞史的變化及對詞品嚴謹的考證,最後對不同詞人的詞作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與當時社會價值觀的表現進行評論,是一套完整的詞論系統。繆鉞早期發表的《詩詞散論》與晚年時與葉嘉瑩合撰的《靈谿詞說》,奠定在詞壇中一定的地位。作者與葉嘉瑩合撰的《靈谿詞說》以其創新的撰寫體例,希望能為現代讀者,提供較能接受之題材。最重要的是能使傳統詞學得以延續,並提供更多對於詞學發展的討論空間。
本文共計區分五章,第一章「緒論」。分別從「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文獻回顧」、「研究架構」上說明本文所建構的研究方向。第二章「繆鉞生平暨學術總評」。以「家世生平」、「思想啟蒙」、「治學之道」等三個方向進行疏理。第三章「詞學理論綜述」。從「詞體論的分析」、「詞史觀的探討」與「詞品說的鑒賞」三個方向進行分析。第四章「論詞批評釋析」。分為「詞論發展的演變歷程」、「詞作鑰匙的深層探尋」、「空靈質實的詞藝創作」與「襟懷志事的民族詞人」等四個面向闡述。第五章「結論」。以「繆鉞詞學的成就」、「文史互證的運用」、「詞人的歷史定位」與「王國維詞論的發揚」四個觀點評論。
英文摘要
This thesis takes the Miao Yue eulogy theory as the research topic, and expounds the literary research on the literary research. The Miao Yue direction of the rule of the rule is no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essays, the collation, the slogan, etc., but the exploration of the lexical theory, the summary of the lexical history, the evaluation of the lyrics, and the analysis and appreciation of the lyrics.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ry theory and introspection experience. In the analysis of lexical theory, he inherits and develops Wang Guowei's ideology of linguistics, and then forms a set of criticism methods that belong to his own unique style. In the lexical theory, I upload Chen Yin Ke's method of mutual proof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dopting the study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historical evidence. For the Miao Yue analysis of the theory of eulogy, the paper explores whether the theory of lexicology is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lexical theory by the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lexical history, the analysis of lexical view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lexical theory. It is found that through the Miao Yue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enre, the change of the history of the word and the rigorous research on the vocabulary, and finally the comments on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expressed by the different lyric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ocial values at the time, it is a complete set. The word theory system. Miao Yue published the "Poetry and Lexical theory" in the early days and the "Lingxi Ci Theory" co-authored with Ye Jiaying in his later years laid a certain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e author and Ye Jiaying's "Lingxi Ci Theory", with its innovative writing style, hopes to provide more acceptable subjects for modern reader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continue the traditional lexicology and provide more discussion spa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exicology.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tion." The research directions constructed in this paper are explained from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research purpose", "research method", "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structure".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Life and Academic Review". We will take care of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the life of the family", "the enlightenment of thought" and "the way of studying the school". The third chapter is "Overview of the Theory of Ci Poetry". It analyzes from the three directions of "analysis of lexical theory", "expl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exical history" and "appreciation of lyrics". Chapter 4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riticism". It is divided into four aspects: "the evolution of the the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the deep exploration of the word as the key", "the creation of the empty and succinct literary creation" and "the national literati of the ambition". Chapter 5 "Conclusions." I commented on the four viewpoints of "the achievement of eulogy", "the use of mutual evidenc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the literati"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ang Guowei's lexical theor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第一節 研究目的  ………………………………………………………  4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9
第三節  文獻回顧  ………………………………………………………  10
第四節  研究架構  ………………………………………………………  15
第二章 繆鉞生平暨學術總評  ……………………………………………  17
第一節 家世生平  ………………………………………………………  17
  一、第一階段:啟蒙與求學時期  ……………………………………  18
  二、第二階段:萌芽時期  ……………………………………………  19
  三、第三階段:開拓時期  ……………………………………………  21
  四、第四階段:動盪時期  ……………………………………………  23
  五、第五階段:成熟時期  ……………………………………………  24
第二節 思想啟蒙  ………………………………………………………  28
  一、蒙學教育與中學老師教誨  ………………………………………  29
  二、張爾田──博通經史的學術啟發  ………………………………  31
  三、王國維──悟取西方哲學、美學觀點  …………………………  33
  四、陳寅恪──受益「文史互證」的治學方法  ……………………  37
第三節 治學之道  ………………………………………………………  41
  一、文史結合的方法運用  ……………………………………………  42
  二、深入探研的重要性  ………………………………………………  42
  三、修養的訓練──書法  ……………………………………………  43
第四節  小結  ……………………………………………………………  46
第三章 詞學理論綜述  ……………………………………………………  48
第一節 詞體論的分析  …………………………………………………  48
  一、形式上的發展變化  ………………………………………………  48
  二、意境上的情緒抒發  ………………………………………………  52
  三、特徵上的藝術內涵  ………………………………………………  55
第二節 詞史觀的探討  …………………………………………………  64
  一、倚聲填詞之祖──《花間集》  …………………………………  65
  二、「浙西詞派」以「雅正」為宗 …………………………………… 68
  三、「常州詞派」對詞的「尊體」發揚 ……………………………… 69
  四、張惠言《詞選》的「意內言外」說  ……………………………  74
第三節 詞品說的鑒賞  …………………………………………………  79
  一、論詞莫先於品  ……………………………………………………  79
二、尊體不如尊品  ……………………………………………………  80
三、有境界自成高格  …………………………………………………  83
四、治學態度的影響  …………………………………………………  86
第四節  小結  ……………………………………………………………  90
第四章 論詞批評釋析  ……………………………………………………  93
第一節  詞學發展的演變歷程  …………………………………………  93
  一、情感發展的共性與特性  …………………………………………  94
  二、情思具象化的表述方式  …………………………………………  95
  三、詞學評論的具體實踐  ……………………………………………  97
第二節 詞作鑰匙的深層探尋  …………………………………………  99
  一、中國士人與兩個情節  ……………………………………………  99
  二、感士不遇的心靈悸動  ……………………………………………  100
  三、知音難尋的寥落情懷  ……………………………………………  101
第三節 空靈質實的詞藝創作  …………………………………………  106
  一、柳永──「表述內心微妙情感」的慢詞大家  …………………  109
  二、蘇軾──「抒解志節抱負難伸」的遣興大家  …………………  110
  三、周邦彥──「發揚優雅音律」的樂聲大家  ……………………  112
  四、王國維──「由傳統向現代化推進」的詞境大家  ……………  113
第四節 襟懷志事的民族詞人  …………………………………………  117
  一、民族詞作的產生  …………………………………………………  118
  二、民族詞作的發揚  …………………………………………………  119
  三、南宋的民族詞人  …………………………………………………  120
  四、辛棄疾──民族詞人的典範  ……………………………………  123
第五節  小結  ……………………………………………………………  131
第五章 結論  ………………………………………………………………  134
第一節 繆鉞詞學的成就  ………………………………………………  135
第二節 文史互證的運用  ………………………………………………  136
第三節  詞人的歷史定位  ………………………………………………  138
第四節  王國維詞論的發揚  ……………………………………………  138
第五節  小結  ……………………………………………………………  139
參考書目  ……………………………………………………………………  141
參考文獻
一、繆鉞專著與相關著作
繆鉞:《詩詞散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6年2月)。
繆鉞:《詩詞散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1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臺北:正中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3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詞學古今談》(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2年10月)。
繆鉞、葉嘉瑩合著:《靈谿詞說正續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1月)。
繆鉞著,繆元朗編:《古典文學論叢》(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
繆鉞著,繆元朗編:《冰繭盦論學書札(上、下)》(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年10月)。
繆鉞著,繆元朗編:《冰繭盦隨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
繆元朗:《繆鉞先生編年事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7月)。
繆元朗:《繆鉞先生學記》(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年8月)。
繆鉞著、河北教育出版社編:《繆鉞全集(八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二、史籍著作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00年10月)。
〔清〕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王雲五:《續修四庫全書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2年3月)。
中華書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月)。
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月)。

三、詞學著作
〔唐〕趙崇祚編著:《花間集》(臺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6年12月)。
〔唐〕趙崇祚編著,沈祥源、傅生文注:《花間集新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7月)。
〔宋〕李清照著、徐培均箋注:《李清照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宋〕蘇軾、柳永等著,葉美瑤編:《宋詞三百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明〕陳霆著/〔明〕楊慎著,王幼安校點:《渚山堂詞話/詞品》(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5月)。
〔清〕王闓運著、馬積高編:《湘綺樓詩文集(五冊)》(湖南:岳麓書院,2008年11月)。
〔清〕朱彝尊、汪森編,李慶甲校點:《詞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3月)。
〔清〕朱祖謀編選:《宋詞三百首(上、下卷)》(新北:人人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0月)。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臺北:正生書局,1972年12月)。
〔清〕況周頤:《蕙風詞話》(臺北:文馨出版社,1972年12月)。
〔清〕吳梅:《詞學通論》(臺北:盤庚出版社)。
〔清〕徐釚:《詞苑叢談》(臺北:王記書坊,1985年3月)。
〔清〕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清〕陳廷焯著、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年2月)。
〔清〕陳廷焯著、杜維沫校點:《白雨齋詞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年3月)。
〔清〕張惠言:《詞選》(臺北:廣文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6月)。
〔清〕張玉田著,蔡禎疏證:《詞源疏證》(臺北:學海出版社,1988年1月)。
〔清〕劉熙載:《藝概(卷四)》(臺北:廣文書局,1964年3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鑑賞集成(上、中、下冊)》(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6月)。
上疆村民:《新編宋詞三百首》(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2月)。
王國維:《人間詞話校注》(臺北:臺灣開明書局,1969年12月)。
王國維、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1月)。
王國維、滕咸惠校注:《人間詞話新注》(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王國維著、陳永正箋注:《王國維詩詞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4月)。
王國維著、思雅編:《人間詞話全解》(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年9月)。
王力:《詩詞格律概要》(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王兆鵬:《唐宋詞匯評(唐五代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王洪:《唐宋詞精華分卷》(北京:朝華出版社,1991年10月)。
王氣中:《劉熙載和藝概》(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6月)。
王偉勇:《詞學專題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2003年4月)。
王偉勇:《清代論詞絕句初編》(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9月)。
王曙:《宋詞的故事》(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4年8月)。
王熙元:《歷代詞話敘錄》(臺北:中華書局,2018年5月)。
《文史知識》編輯部編著:《名家講宋詞》(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3月)。
皮述平:《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3月)。
朱恆夫注譯:《新譯花間集》(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6月)。
汪中:《新譯宋詞三百首》(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77年11月)。
忍寒居士:《近三百年名家詞選》(臺北:世界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2月)。
余毅恆:《詞筌》(臺北:正中書局,1996年11月)。
余意:《明代詞學之建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7月)。
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1年11月)。
李霽野:《唐宋詞啟蒙》(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邱世友:《詞論史論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1月)。
沈英名:《詞學論要》(臺北:正中書局,1976年6月)。
沈祖棻:《宋詞賞析》(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呂正惠:《詩詞曲格律淺說》(臺北:大安出版社,1986年12月)。
李正輝、李華豐:《中國古代詞史》(臺北:志一出版社,1995年12月)。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2003年3月)。
吳熊和:《十大詞人》(臺北:世界文物出版社,1992年7月)。
吳熊和編:《唐宋詞匯評五冊(兩宋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吳梅:《詞學通論》(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6年5月)。
吳梅:《詞學通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12月)。
吳世昌:《唐宋詞概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林玫儀:《詞學考詮》(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7年12月)。
周振甫:《周振甫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1月)。
俞平伯:《讀詞偶得》(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年6月)。
俞陛雲:《唐五代兩宋詞選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年7月)。
俞陛雲:《唐五代詞境淺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6年7月)。
俞陛雲:《北宋詞境淺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俞陛雲:《南宋詞境淺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5月)。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臺北:華正書局,1974年10月)。
夏承燾:《唐宋詞論叢》(臺北:宏業書局有限公司,1979年1月)。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1月)。
夏承燾:《唐宋詞欣賞》(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夏承燾、唐圭璋、施蟄存、馬興榮:《詞學》第一至四卷(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9月)。
胡雲翼:《宋詞選》(臺北:明文書局,1987年8月)。
胡雲翼:《胡雲翼說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
胡雲翼:《中國詞史大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11月)。
施議對:《宋詞正體》(澳門:澳門大學出版中心,1996年12月)。
施議對:《學苑效芹─施議對演講集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施議對:《濠上縱譚─施議對講堂實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施議對:《民國四大詞人》(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5月)。
宛敏灝:《詞學概論》(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2月)。
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4年6月)。
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詞學論集》(濟南:齊魯書社,1985年2月)。
唐圭璋:《詞話叢編(五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8年2月)。
唐圭璋:《詞話叢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10月)。
唐圭璋:《唐宋詞鑒賞辭典》(臺北:新地文學出版社,1991年4月)。
唐圭璋編:《全宋詞(五冊)》(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7月)。
孫立:《詞的審美特性》(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2月)。
孫克強:《清代詞學批評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
孫維城:《千年詞史待平章─晚清三大詞話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五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六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七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八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2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九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二十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朱惠國:《「詞學」第二十一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6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朱惠國:《「詞學」第二十二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2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朱惠國:《「詞學」第二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
馬興榮、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朱惠國:《「詞學」第二十四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12月)。
高政一註譯:《唐宋名家詩詞欣賞》(臺北:雷鼓出版社,1989年10月)。
浦江清著,浦漢明、彭書麟整理:《中國古典詩歌講稿》(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徐敬修:《詞學常識》(臺北:崇文書店,1967年7月)。
許文雨:《鍾嶸詩品講疏.人間詞話講疏》(成都:成都古籍書店,1983年5月)。
黃拔荊:《中國詞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黃雅莉:《宋代詞學批評專題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4月)。
黃兆漢、林立:《二十世紀十大家詞選》(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有限公司,2009年3月)。
陳匪石:《宋詞舉》(臺北:正中書局,1967年8月)。
陳弘治:《詞學今論》(臺北:文津出版社,1971年10月)。
陳弘治:《唐五代詞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80年3月)。
陳振寰:《讀詞常識》(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1993年7月)。
陳振寰:《讀詞入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陳邇冬:《宋詞縱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曹辛華編輯:《民國詞集叢刊》(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10月)。
梁啟勳:《詞學》(臺北:學海出版社,2000年1月)。
寇秀蘭:《詞的故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年10月)。
張惠民:《宋代詞學資料匯編》(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3年11月)。
張夢機:《詞箋》(臺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12月)。
張夢機:《詞律探原》(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11月)。
張夢機、張子良:《唐宋詞選注》(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2012年7月)。
張利群:《詞學淵粹─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曾憲燊:《詞的遞嬗》(高雄:前程出版社,1977年10月)。
曾棗莊、吳洪澤:《蘇辛詞選》(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1月)。
曾大興:《詞學的星空─二十世紀詞學名家傳》(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
曾大興:《二十世紀詞學名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8月)。
曾大興:《唐宋詞十八講》(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2年7月)。
傅宇斌:《現代詞學的建立─《詞學季刊》與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詞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9月)。
葛曉音:《唐詩宋詞的十五堂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6月)。
葛渭君:《詞話叢編補編(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3月)。
趙為民、程郁綴:《詞學論薈》(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9年7月)。
綜合出版社:《歷代詩詞百家》(臺南:綜合出版社,1987年)。
葉鈞:《蘇辛詞》(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5年10月)。
葉程義:《王國維詞論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7月)。
葉美瑤:《宋詞三百首》(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
葉嘉瑩:《迦陵談詞》(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2月)。
葉嘉瑩:《清詞叢論》(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葉嘉瑩:《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上、下冊)》(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6月)。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6月)。
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
葉嘉瑩:《清詞散論》(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2月)。
葉嘉瑩:《風景舊曾諳─葉嘉瑩說詩談詞》(九龍: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6年)。
葉嘉瑩:《照花前後鏡─詞之美感特質的形成與演進》(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葉嘉瑩:《葉嘉瑩談詞》(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3年4月)。
葉嘉瑩:《迦陵說詞講稿》(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葉嘉瑩:《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5月)。
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10月)。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說》(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9月)。
葉嘉瑩:《名篇詞例選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葉嘉瑩:《古詩詞課》(北京:三聯書店,2018年2月)。
楊柏嶺:《龔自珍詞箋說》(合肥: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10月)。
詹安泰:《屈原、宋詞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
聞汝賢:《詞選》(臺北:聞汝賢,1972年6月)。
劉永濟:《詞論》(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1月)。
劉永濟:《唐五代兩宋詞簡析》(臺北:龍田出版社,1982年1月)。
劉慶雲:《詞話十論》(臺北:祺齡出版社,1995年1月)。
劉崇德、徐文武點校:《花間集、尊前集》(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10年2月)。
劉毓盤:《詞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蔣韶:《詞牌故事》(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
蔣勳:《說文學之美:感覺宋詞》(臺北:有鹿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8年3月)。
鄧喬彬、方智範、高建中:《「詞學」第十三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年11月)。
鄧喬彬:《唐宋詞美學》(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10月)。
鄭騫:《詞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出版社,2014年4月)。
黎活仁等著:《柳永、蘇軾、秦觀與宋代文化》(臺北:大安出版社,2001年10月)。
錢鍾書:《談藝錄》(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2月)。
錢鴻瑛:《斷烟離緒─錢鴻瑛詞學論集》(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5月)。
澤田總清著、王鶴儀編譯:《中國韻文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5年1月)。
龍沐勛:《詞學季刊(景印本三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67年6月)。
龍沐勛:《唐宋名家詞選》(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7年5月)。
龍木勛:《中國韻文史》(臺北:樂天出版社,1970年4月)。
龍沐勛:《倚聲學─詞學十講》(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9月)。
龍沐勛:《唐宋詞格律》(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8月)。
龍榆生:《近三百年名家詞選》(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76年7月)。
龍榆生:《龍榆生詞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7月)。
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5月)。
龍榆生:《中國韻文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8月)。
龍榆生:《詞學十講》(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龍榆生:《詞曲概論》(北京:北京出版社,2018年2月)。
謝旡量:《詞學指南》(臺北:臺灣中華書局,1970年12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6月)。
謝桃坊:《中國詞學史》(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12月)。
薛礪若:《宋詞通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82年4月)。
鍾錦:《詞學抉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
顏崑陽:《蘇辛詞》(臺北:臺灣書店,1998年3月)。
嚴迪昌:《清詞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年1月)。
顧隨著、陳均校:《蘇辛詞說》(北京:北京出版社,2017年7月)。
龔鵬程:《重樓飛雪》(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6年3月)。

四、詞典著作
上海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國文化史大詞典》(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11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6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唐宋詞鑒賞辭典─南宋.遼金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8年8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宋詞鑒賞辭典(上、下冊)》(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3年9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元明清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12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姜夔詩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5年12月)。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鑒賞辭典編纂中心:《秦觀詩詞鑒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6年12月)。
中文辭源編輯部:《中文辭源(四)》(臺中:藍燈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8月)。
王步高:《金元明清詞鑒賞辭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4月)。
朱碧蓮:《中國古代文學事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
李琢光:《文史辭源》第二冊(臺北:天成出版社,1984年5月)。
李學勤、呂文郁:《四庫大辭典》(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林煥文:《詞學辭典》(四川:四川辭書出版社,1991年6月)。
陳果青:《詞學詞典》(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
張秉戍:《歷代詞分類鑒賞辭典》(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1993年1月)。
曾永義:《中國古典文學辭典》(臺北:正中書局,1990年5月)。
湯賡巖:《簡易說文字典》(臺中:王鴻娥,2007年10月)。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3月)。

五、文學著作
〔清〕章學誠:《文史通義》(臺北:華世出版社,1980年9月)。
〔清〕黃本驥編:《歷代職官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丁傅靖:《宋人軼事彙編(上、下冊)》(臺北:源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2年9月)。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1月)。
王更生:《中國文學講話》(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6月)。
王曉光:《張爾田集輯校》(安徽: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9月)。
方麟:《王國維文存》(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年4月)。
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中國文學講話(七)兩宋文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1986年6月)。
丘桑:《晚清最後一個文人》(北京:東方出版社,1998年6月)。
江心力:《一本書讀懂中國哲學史》(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5月)。
老鐵:《中國帝王辭典》(臺北:建安出版社,1997年4月)。
汪中文、郭瓊瑜、陳昭昭、張靜環、歐天發、黃金榔、黃松浪、葉淑麗、謝綉治:《中國文化史》(臺北: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3月10日)。
李春青、李珺平:《雅風美俗之兩宋雅韻》(臺北:雲龍出版社,1996年1月)。
東方明:《千古遺音》(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年3月)。
周勛初:《唐人軼事彙編(二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12月)。
周錫山:《王國維集(一)》(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周佳榮、丁潔:《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與文化群體》(香港:三聯書店有限公司,2013年6月)。
胡雲翼:《中國文學史》(臺北:莊嚴出版社,1982年2月)。
夏承燾、繆鉞等著:《與青年朋友談治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83年3月)。
施議對:《濠上偶語─施議對學術隨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施議對:《藝海修真─施議對詩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1月)。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10月)。
陳寅恪:《陳寅恪史學論文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月)。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6年9月)。
徐復觀:《中國文學論集續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1年10月)。
孫潔:《繁花盛開的文學花園─中國文學知識精華》(臺北:雅書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1月)。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4年8月)。
張暉:《龍榆生先生年譜(卷二)》(學林出版社,2001年5月)。
張爾田著,段曉華、蔣濤整理點校:《張爾田集輯校》(合肥:黃山書社,2018年9月)。
張少康:《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臺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9月)。
張雙英:《中國文學批評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1990年10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一)》(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6月)。
曾大興:《中國歷代文學家之地理分布》(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11月)。
葉嘉瑩:《紅蕖留夢─葉嘉瑩談詩憶往》(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5月)。
葉至誠、葉立誠合著:《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年6月)。
劉洪彬:《中國上下五千年─文化與人文》(臺北:棉花田出版社,2003年8月)。
蔣天樞:《陳寅恪先生編年事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10月)。
龍沐勛等著、張壽平輯釋:《近代詞人手札墨跡(中)》(臺北:中國文哲研究所,2005年11月)。
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學海出版社,1980年9月)。
譚正璧:《國學概論講話》(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5年9月)。

六、學位論文與論文集
林玉玫:《宋代戰爭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年6月)
林振國:《會通文史:繆鉞中國古典文學研究述論》(蕪湖:安徽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
徐秀菁:《龍沐勛詞學之研究》(桃園:中央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徐秀菁:《清代常州派四部詞選評點唐宋詞研究》(桃園:中央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6月)。
孫宜增:《《玉虹樓法帖》研究》(杭州:杭州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年5月)。
梁嘉軒:《周邦彥羈旅詞研究》(臺北: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6月)。
謝旻琪:《明代評點詞集研究》(臺北:東吳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6月)。
謝旻琪:《李維楨文學思想研究》(臺北:淡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6月)。
王瓊馨:〈論詞莫先於品:劉熙載詞品論評析〉,《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第1期(1996年1月)。

七、期刊論文
一鳴:〈繆鉞《冰繭盦序跋輯存》感言〉,《文史雜志》1991年第6期,頁25。
于:〈繆鉞論蘇、辛詞與《莊》、《騷》〉,《社會科學研究》1984年第4期,頁113。
王川:〈陳寅恪與四川學者的交往述論〉,《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頁107-113。
王澍:〈悼繆鉞教授〉,《岷峨詩稿》1995年第1期,頁45。
王東杰:〈由文入史:從繆鉞先生的學術看文辭修養對現代史學研究的「支援」作用〉,《四川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頁31-43。
王蕊:〈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八屆年會暨紀念繆鉞先生百年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5年第4期,頁16-20。
王應憲:〈民國時期大學經學教育檢視〉,《中國學術年刊》第2期(2013年9月),頁109-130。
方北辰:〈繆鉞與古籍整理〉,《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8年第1期,頁81-88。
方北辰:〈繆鉞先生與《三國志》的整理研究〉,《文獻》1998年第3期,頁44-53。
方北辰:〈冰繭凝絲七十年—繆鉞先生的治學歷程與學術成就〉,《文史知識》1999年第5期,頁86-87。
方北辰、呂一飛:〈一脈靈溪映學林—回憶繆鉞恩師的治學教誨〉,《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頁43-45。
白欲曉:〈錢穆、繆鉞戰國秦漢間「新儒」說述論〉,《孔子研究》2017年第5期,頁51-58。
米曉燕:〈文史融通、論微著明—漫論繆鉞先生的治學方法〉,《文藝評論》2014年第6期,頁142-145。
朱興豔:〈從詞體發展看況周頤的詞體意識〉,《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頁74-75。
李世琦:〈卓然大家說繆鉞〉,《荊門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頁14-16。
何崝:〈魏晉風骨、要眇宜修、談繆鉞先生書法〉,《中國文化》2016年第2期,頁259-264。
何滿子:〈繆鉞先生的兩首詩〉,《中華文化論壇》2003年第4期,頁108。
周佳慧:〈論晚清「詞史」意識的自覺〉,《雞西大學學報》2016年第11期,頁144-146。
周九香:〈懷念繆鉞先生〉,《蜀學》2017年第1期,頁256-266。
吳光興:〈繆鉞回翔文史、通變發微的古典文學研究述論〉,《徐州工程學院學報》2014年第5期,頁77-83。
吳敏:〈心中的繆鉞—記繆鉞先生〉,《四川統一戰線》1995年第3期,頁8-9。
金啟華:〈悼繆鉞先生〉,《杜甫研究學刊》1996年第2期,頁6。
段玉明:〈繆鉞先生歷史人物年譜編撰管窺〉,《四川大學學報》2014年第6期,頁23-30。
施議對:〈微觀的體驗與宏觀的透視〉,《四川大學學報》1987年第2期,頁51-58。
施議對:〈金縷曲─悼學界宗師繆鉞教授〉,《岷峨詩稿》1995年第1期,頁47。
施議對:〈歷史的論定:二十世紀詞學傳人〉,《詞學》2011年第2期,頁202-217。
茯苓花、李東賓:〈試論詞體長短句式的表意特徵〉,《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11年第6期,頁5-6。
徐百柯:〈繆鉞:清淡文人〉,《語文世界》2015年第5期,頁38-39。
馬立民:〈癸卯學制對中國教育近代化的作用〉,《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2期,頁77-82。
耿志:〈繆鉞致錢鴻瑛論詞書札二十二通考釋〉,《詞學》2018年第1期,頁314-344。
黃孝群、王小花:〈從癸卯學制看中國現代教育制度的確立〉,《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頁46-49。
陳賢華:〈繆鉞傳略〉,《晉陽學刊》1990年第1期,頁49-58。
陳賢華:〈繆鉞先生的治學與教學〉,《文史雜志》1986年第2期,頁28-29。
陳水雲:〈清代的「詞史」意識〉,《武漢大學學報》2001年第5期,頁614-620。
陶爾夫:〈真情無改是詞心—讀繆鉞葉嘉瑩合撰《靈谿詞說》〉,《群言》1990年第9期,頁36-38。
黃克利:〈存古學堂:歷史、文化與邏輯〉,《大學教育》2014年第9期,頁17-19。
曾大興:〈繆鉞對王國維詞學思想的繼承與超越〉,《四川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頁69-76。
曾亞蘭:〈繆鉞先生與四川杜甫學會和《杜甫研究學刊》〉,《杜甫研究學刊》2004年第3期,頁85-90。
楊耀坤:〈懷念誨人不倦的繆鉞老師〉,《文史雜志》1995年第3期,頁30。
楊傳慶:〈書札中的詞學─晚近以來詞學書札片論〉,《詞學》2018年第2期,頁152-186。
張世林:〈終生的遺憾、難忘的回憶—記我與繆鉞先生的文字交往〉,《群言》1995年第9期,頁39、34。
張笑川:〈經史與政教─從《史微》看張爾田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解讀〉,《史林》2006年第6期,頁177-186。
張平仁:〈民國時期關於經學價值的爭論及啟示〉,《中州學刊》2013年第2期,頁123-127。
喬治忠:〈王國維「二重證據法」蘊義與影響的再審視〉,《南開學報》2010年第4期,頁131-140。
葉嘉瑩:〈論清代詞史觀念的形成〉,《河北學刊》2003年第4期,頁122-129。
彭國忠:〈《花間集序》:一篇被深度誤解的詞論〉,《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頁99-104。
蔡友:〈深解詞之特質—敬讀《繆鉞說詞》〉,《全國新書目》2000年第6期,頁31。
虞雲國:〈由來此事關襟抱-繆鉞「八九」以後詩詞釋讀〉,《國際漢學論叢》2016年第1期,頁123-151。
趙曼初:〈論詞體〉,《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0年第3期,頁4-11。
鄧菀莛:〈繆鉞與施議對論詞書〉,《詞學》2015年第2期,頁302-362。
劉俏:〈繆鉞《詩詞散論》的批評方法〉,《名作欣賞》2015年第17期,頁143-144。
劉石:〈古代詞史與詞學史說略〉,《古典文學知識》2004年第5期,頁38-42。
劉振華:〈論繆鉞先生對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的貢獻〉,《學海》2004年第5期,頁116-119。
劉琳:〈繆鉞先生的治學道路與學術特色〉,《四川大學學報》1992年第3期,頁83-89。
鄭雲帆:〈讀繆鉞《夜合花》詞〉,《岷峨詩稿》1995年第3期,頁51-53。
鄭華:〈詞體「一氣流貫」說評論〉,《名作欣賞》2010年第27期,頁123-124。
霍松林:〈悼繆鉞教授〉,《岷峨詩稿》1995年第1期,頁47-48。
錢鴻瑛:〈繆鉞與中國古典詩詞研究〉,《社會科學》1993年第3期,頁60-64。
繆鉞:〈與學衡編者書〉,《學衡》1926年第59期〈文苑.文錄〉,頁5-6。
繆鉞:〈詮詩〉,《學衡》1929年第69期〈述學〉,頁1-9。
繆鉞:〈繆鉞手蹟〉,《詞學》2018年第1期,頁6-7。
繆鉞:〈繆鉞先生的自傳〉,《史學史研究》1994年第1期,頁20-29。
繆鉞:〈新散文的興起-唐代古文〉,《四川大學學報》2006年第4期,頁24-33。
繆鉞:〈近代巴蜀詩─拾遺繆鉞詩詞十三首〉,《岷峨詩稿》2014年第3期,頁65-73。
繆文遠:〈繆鉞先生—整理研究古籍的成就略述〉,《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2年第4期,頁41-44。
繆元朗:〈陳寅恪先生對繆鉞先生的學術影響〉,《史學史研究》2008年第1期,頁48-53。
繆元朗:〈繆鉞先生與葉嘉瑩教授合作的學術觀念基礎〉,《文學與文化》2014年第2期,頁21-25。
繆元朗:〈《劉永濟先生年譜》引用繆鉞先生書札辨誤〉,《中國文化》2012年第2期,頁250-254。
謝桃坊:〈評常州詞派的理論〉,《學術月刊》1990年11期,頁59-64、7。
羅克辛:〈繆鉞詩詞掇拾〉,《西華大學學報》2015年第6期,頁13-16。
羅志田:〈要言不煩─繆鉞先生論表述〉,《讀書》2015年第2期,頁113-119。
顧農:〈繆鉞:一位文史兼通的大家〉,《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第1期,頁31-33。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立即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