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學位論文書目資料
  
系統識別號 U0002-3108201615060300
DOI 10.6846/TKU.2016.01108
論文名稱(中文) 從期刊文獻探討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出版樣式
論文名稱(英文) Journal Article Publication Patterns of LIS Faculty in Taiwan from 2000 to 2014
第三語言論文名稱
校院名稱 淡江大學
系所名稱(中文) 資訊與圖書館學系碩士班
系所名稱(英文)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外國學位學校名稱
外國學位學院名稱
外國學位研究所名稱
學年度 104
學期 2
出版年 105
研究生(中文) 李偉航
研究生(英文) Wei-Hang Li
學號 602000142
學位類別 碩士
語言別 繁體中文
第二語言別
口試日期 2016-07-04
論文頁數 177頁
口試委員 指導教授 - 陳亞寧(arthur@mail.tku.edu.tw)
委員 - 黃鴻珠(kuanin@mail.tku.edu.tw)
委員 - 柯皓仁(clavenke@ntnu.edu.tw)
關鍵字(中) 出版樣式
內容分析法
圖書資訊學
共同著作
有形學群
關鍵字(英) Publication Pattern
Content analysi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Coauthor
Visible college
第三語言關鍵字
學科別分類
中文摘要
我國圖書資訊學歷經學科整合、科技發展及教育變革等發展,進而影響各圖書資訊學系所之研究發展與其師資陣容與特色。然而,針對我國圖書資訊學之研究發展,較少以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為對象,探討教師之研究脈絡與研究交流情形,進而分析所屬系所之學術交流行為。
本研究分析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發表之期刊文獻,探討教師以及所屬系所之出版樣式,以近15年(2000年至2014年)我國九間圖書資訊學系所74位專任教師發表之1,528篇期刊文獻為研究對象,並透過內容分析法,以兩組分類人員採用「圖書資訊學學術文獻主題分類表」分析1,528篇期刊文獻主題。以Kappa值檢驗分類一致性,結果約為76%,呈現相當一致性(61%-80%)。另外藉由社會網路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中的派系分析(clique analysis)及UCINet軟體與Gephi軟體分析圖書資訊學專任教師之個別教師與系所間的共著學群。除此之外,本研究橫跨15年,也進一步區分為三個五年時期以分析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發表期刊文獻之演變。
本研究主要研究結果如下:
●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為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主要研究主題。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研究主題逐漸呈現集中現象。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漸以共著為主要發表模式。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以 1、2 人作者發表之文獻為主。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主要與圖書資訊學系所學生共著。
●共著情形下,以黃慕萱老師之共著產量最為顯著。
●每個圖書資訊學主題之共著文獻,都有自己的主要生產教師。
●圖書資訊理論與基礎獲得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的研究重視。
●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彼此間之共著,以臺大圖資系所發表之共著文獻數量最為顯著
●就系所而言,以臺大圖資系所發表之共著文獻數量最為顯著。然而,將系所發表共著文獻以系所所屬教師人數標準化後,則以政治大學發表共著文獻最為顯著。
●就涵蓋圖書資訊學主題而言,以臺大圖資系所於 4 個主題發表之文獻數量最為顯著。
●就社會網路派系分析之共著群組結果而言,黃慕萱老師於 4 個集群中出現,為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教師間之主要學術合作者。
●就社會網路派系分析之共著群組結果而言,以柯皓仁老師發表 4 個主題,橫跨主題範圍最為廣泛。
●就社會網路派系分析之共著群組結果而言,臺大圖資系所與淡江資圖系所之共著關聯最為密切。
●就社會網路派系分析之 7 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共著群組而言,臺大圖資系所與臺師大圖資所及世新資傳系所之共著主題包含 4 個,範圍最為廣泛。
●就社會網路派系分析之圖書資訊學系所的共現情形而言,臺大圖資系所和淡江資圖系所為主要的共著對象。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可提供圖書資訊學系所研究生、圖書資訊學系所教師、圖書資訊學系所與學術發展政策作決策參考之用。
英文摘要
Although a few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the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LIS) publication patterns in Taiwan, no study has selected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by LIS faculty as subject to examine publication patterns. This study aims to examine the journal article publication patterns of LIS in Taiwan. Seventy-four LIS faculty members and 1,528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by them between 2000 and 2014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 Content analysis was conducted by two groups with a background i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to classify the categories of 1,528 journal articles; the Kappa value was 76% and attained to level of substantial (between 61% and 80%). Furthermore, clique analysis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 and UCINet software and Gephi software were also used to examine the co-authorship clusters among LIS faculty in terms of individual faculty and LIS institute level. In addition to study across 15 years, this study also separated 15 years into three individual periods of 5 years each to investigate the evolutional pattern of journal articles published by LIS faculty in Taiwa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theories and foundation of LIS is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studied by LIS faculty in Taiwan.
●The categories studied by LIS faculty have gradually converged into a few LIS topics.
●Coauthorship has become the main publication model used by LIS faculty.
●The authorship pattern of LIS faculty is mainly composed of two models as follows: single author or coauthorship made up of two individuals.
●Within the coauthorship pattern, LIS students (either undergraduate or graduate) and an LIS faculty member has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collaboration pattern.
●Among coauthorships between LIS faculty, Professor Mu-Hsuan Huang has become the most productive coauthor. 
●Each LIS category of research has its own key productive persons.
●The category of the theories and foundation of LIS has gained the majority of study attention from the LIS faculty.
●Within coauthorships between LIS faculty, the LIS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as published the most coauthored articles.
●In terms of institute level,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ad the most coauthored articles published. After the amount of coauthored publications was normalized by number of faculty members, the Graduate of Library,Information and Archival Studie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had the most published coauthored articles.
●In terms of coverage of seven main categories of LIS research topics,publications published by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covered the most research categories (i.e., 4) in Taiwan.
●In terms of coauthorship cluster, Professor Mu-Hsuan Huang is the most popular collaborator with other LIS faculty (i.e., 4 clusters) according to SNA cliqu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authorship cluster, coauthorship papers published by Professor Hao-Ren Ke have covered the most LIS research categories (i.e., 4) according to SNA cliqu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authorship cluster, the most popular coauthorship was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of Tamkang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SNA cliqu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authorship coverage of 7 LIS categories, the highest number of categories covered is 4 by collaboration between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of Shih Hsin University according to SNA clique analysis.
●In terms of co-occurrence of coauthorship between LIS institute, the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of LIS of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and th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and Library Science of Tamkang University have become the most popular coauthship partners in Taiwan LIS according to SNA clique analysis

Lastl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 useful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LIS graduate students, faculty, department and graduate institute, and research policy.
第三語言摘要
論文目次
目次
目次	I
表目次	III
圖目次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研究重要性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圖書資訊學研究主題之分析	11
一、	國際方面	12
二、	國內方面	15
第二節 共著與學群	23
一、	文獻作者數-共著文獻	24
二、	共著角色	30
三、	學群	32
第三節 計量分析門檻值之選取方式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9
第一節 研究對象	39
一、	圖書資訊學系所	39
二、	教師身分	40
三、	文獻類型	41
第二節 研究工具	49
第三節 資料分析及方法	55
第四節 前測	58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1
第一節 期刊文獻之研究主題特性	61
一、	主題特性-大類	63
二、	主題特性-小類	69
第二節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作者數分析	76
一、	作者數分布-教師	76
二、	系所作者數-分布	82
第三節 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共著角色分析	89
第四節 有形學群	92
一、	教師	92
二、	系所	12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57
第一節 結論	157
第二節 研究意涵	163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164
參考文獻	167

表目次
表1-1我國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研究	7
表2-1圖書資訊學研究主題之分析概況	19
表2-2相關文獻之共著文獻作者數分析	29
表2-3共著角色之相關文獻	31
表2-4計量分析門檻值之選取方式與目的	37
表3-1歷年(2000年至2014年)中興圖資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2
表3-2歷年(2000年至2014年)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組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2
表3-3歷年(2000年至2014年)政大圖檔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2
表3-4歷年(2000年至2014年)臺大圖資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3
表3-5歷年(2000年至2014年)臺師大圖資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3
表3-6歷年(2000年至2014年)世新資傳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4
表3-7歷年(2000年至2014年)玄奘圖資系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4
表3-8歷年(2000年至2014年)淡江資圖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5
表3-9歷年(2000年至2014年)輔大圖資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5
表3-10歷年(2000年至2014年)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文獻數量統計	46
表3-11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之共著作者身分	47
表3-12本研究之主題分類表	51
表3-13前導測驗之研究樣本	60
表4-1期刊文獻之研究主題分布	61
表4-2研究主題數量排序-大類	63
表4-3比較相關研究之研究結果	66
表4-4各時期大類研究主題數量分布	68
表4-5歷年研究主題數量排序	70
表4-6各時期主題數量分布	71
表4-7各時期80%文獻的主題排序	74
表4-8歷年期刊文獻之作者數分布	76
表4-9各時期期刊文獻之作者數分布	78
表4-10歷年文獻作者數之主題分布-1至2人作者	79
表4-11各時期文獻作者數之主題分布-1人作者	80
表4-12各時期文獻作者數之主題分布-2人作者	81
表4-13 1人與2人作者之研究主題變化	82
表4-14 歷年中興圖資所之作者數分布	83
表4-15各時期之中興圖資所作者數分布	83
表4-16歷年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組之作者數分布	83
表4-17各時期之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組作者數分布	83
表4-18歷年政大圖檔所之作者數分布	84
表4-19各時期之政大圖檔所作者數分布	84
表4-20歷年臺大圖資系所之作者數分布	84
表4-21各時期之臺大圖資系所作者數分布	85
表4-22歷年臺師大圖資所之作者數分布	85
表4-23各時期之臺師大圖資所作者數分布	85
表4-24歷年世新資傳系所之作者數分布	86
表4-25各時期之世新資傳系所作者數分布	86
表4-26歷年玄奘圖資系之作者數分布	86
表4-27各時期之玄奘圖資系作者數分布	87
表4-28歷年淡江資圖系所之作者數分布	87
表4-29各時期之淡江資圖系所作者數分布	87
表4-30歷年輔大圖資系所之作者數分布	88
表4-31各時期之輔大圖資系所作者數分布	88
表4-32歷年角色類型分布	89
表4-33各時期角色類型分布	91
表4-34歷年教師發表共著文獻排序	93
表4-35各時期教師發表共著文獻情形	94
表4-36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A-圖書館與資訊服務事業	96
表4-37各時期之共著文獻情形-A-圖書館與資訊服務事業	97
表4-38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B-行政與管理	98
表4-39各時期之共著文獻情形-B-行政與管理	99
表4-40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C-技術服務	100
表4-41各時期之共著文獻情形-C-技術服務	101
表4-42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D-讀者服務	102
表4-43各時期之共著文獻情形-D-讀者服務	103
表4-44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E-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	104
表4-45各時期之共著文獻情形-E-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	105
表4-46歷年共著主題文獻之貢獻作者排序-F-圖書資訊技術	107
表4-47各時期之發表共著文獻情形-F-圖書資訊技術	108
表4-48歷年共著主題之貢獻作者排序-G-圖書與文獻	109
表4-49各時期之發表共著文獻情形-G-圖書與文獻	110
表4-50歷年共著主題之貢獻作者排序--H-其他	111
表4-51各時期之教師發表共著文獻情形-H-其他	112
表4-52歷年共著文獻主題之發表教師人數	112
表4-53歷年共著文獻主題之教師發表排序	113
表4-54歷年教師發表共著文獻之主題數排序	115
表4-55歷年發表共著文獻之主題數之教師人數	116
表4-56 派系分析之教師群組	118
表4-57 橫跨2-4個群組之教師	118
表4-58歷年教師發表共著文獻之大類主題分布	119
表4-59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主題分布	121
表4-60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中興圖資所	123
表4-61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中興圖資所	123
表4-62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組	125
表4-63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交大數位圖書資訊組	125
表4-64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政大圖檔所	126
表4-65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政大圖檔所	127
表4-66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臺大圖資系所	128
表4-67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臺大圖資系所	128
表4-68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臺師大圖資所	129
表4-69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臺師大圖資所	130
表4-70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世新資傳系所	131
表4-71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世新資傳系所	131
表4-72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玄奘圖資系	132
表4-73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玄奘圖資系	133
表4-74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淡江資圖系所	134
表4-75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淡江資圖系所	134
表4-76歷年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輔大圖資系所	135
表4-77各時期之共著文獻主題發表情形-輔大圖資系所	136
表4-78歷年各系所發表共著文獻之主題排序	137
表4-79圖書資訊學系所之共著文獻數量分布	140
表4-80各時期之系所發表共著文獻數量分布	140
表4-81 各系所發表共著文獻之教師數	140
表4-82 各系所平均發表共著文獻數	141
表4-83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A-圖書館與資訊服務事業	142
表4-84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A-圖書館與資訊服務事業	143
表4-85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B-行政與管理	144
表4-86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B-行政與管理	144
表4-87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C-技術服務	146
表4-88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C-技術服務	146
表4-89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D-讀者服務	147
表4-90各時期圖書資訊學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D-讀者服務	147
表4-91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E-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	148
表4-92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E-圖書資訊學理論與基礎	149
表4-93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F-圖書資訊技術	150
表4-94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F-圖書資訊技術	150
表4-95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G-圖書與文獻	151
表4-96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G-圖書與文獻	152
表4-97歷年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H-其他	153
表4-98各時期系所之共著文獻發表情形-H-其他	153
表4-99 歷年共著主題之系所發表排序	154
表4-100 派系分析之系所群組	156
表4-101 兩系所橫跨多個群組之主題分布	156
 
圖目次
圖3-1本研究以EXCEL整理之教師著作資料圖例	55
圖4-1大類主題數量分布情形	64
圖4-2大類主題分布圖(2000年至2004年)	68
圖4-3大類主題分布圖(2005年至2009年)	69
圖4-4大類主題分布圖(2010年至2014年)	69
圖4-5小類主題數量分布情形	70
圖4-6小類主題分布圖(2000年至2004年)	72
圖4-7小類主題分布圖(2005年至2009年)	73
圖4-8小類主題分布圖(2010年至2014年)	73
圖4-9教師之有形學群分布	117
圖4-10圖書資訊學系所之有形學群分布	155
參考文獻
Aharony, N. (2012).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reas: A content analysis of articles from the top 10 journals 2007-8. 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44(1), 27-35.
Ajiferuke, I., Burell, Q., & Tague, J. (1988). Collaborative coefficient: A single measure of the degree of collaboration in research. Scientometrics, 14(5-6), 421-433. 
Allen, B., &Reser, D. (1990). Content analysi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2(3), 251-262.
Anilkumar, N. (2013). Publication pattern of scientists of Phys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PRL), Ahmedabad, India. Library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901, 1-19.
Atkins, S. E. (1988). Subject trends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75-1984. Library Trends, 36(4),633-658.
Calero, C., Buter, R.,Valds, C. C., & Noyons, E. (2006). How to identify research groups using publication analysis: An example in the field of Nanotechnology. Scientometrics, 66(2), 365-376.
Cano, V.(1999). Bibliometric overview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pai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8), 675-680.
Didegah, F., Thelwall, M., & Gazni, A. (2012). An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journal publishing and citing behaviours.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6(4), 516–531. 
Feehan, P.E., Gragg, W.L., II, Havener, W.M., & Kester, D.D. (1987).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n analysis of the 1984 journal literatur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9(3), 173-186.
Finardi, U. (2013). Correlation between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citation performance: An experimental study. Journal of Informetrics,7(2),357-370.
Hauser, L. (1988). A conceptual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0(1), 3-34.
Hernon, P., & Schwartzs, C. (1998).Editorial: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marking the journal’s 20thanniversary.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4), 309-320.
Jacobs, D. (2001). A bibliometric study of the publication patterns of scientists in South Africa 1992-96,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status and funding. Information Research, 6(3). Retrieved from http://InformationR.net/6-2/paper104.html.
Järvelin, K.,& Vakkari, P. (1990). Content analysi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s.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2(4), 395-421.
Järvelin, K.,& Vakkari, P.(1993). The evolu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65-1985: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29(1), 129-144.
Landis, J.R., & Koch, G.G. (1977). The measurement of observer agreement for categorical data. Biometrics, 33(1), 159-174. 
Leydesdorff, L. (2012). Alternatives to the journal impact factor: I3 and the top-10% (or top-25%?) of the most-highly cited papers. Scientometrics, 92(2), 355-365.
Li, E.Y., Liao, C.H., & Yen, H.J.R. (2013). Co-Authorship networks and research impact: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Research Policy, 42(9), 1515-1530. 
Mason, R. O. (1990). What is an information profess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Library and InformationScience, 31(2), 122-138.
Mukherjee, B. (2009). Scholarly research in LIS open access electronic journals: A bibliometric study. Scientometrics, 80(1), 167-194.
Nour, M. M. (1985).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rticles published in core library journals of 1980.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7(3), 261-273.
Ocholla, D. N., & Ocholla, L. (2007).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in South Africa: An analysis of journal research output from 1993-2006.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73(2), 109-118.
ODLIS. (2015a). Bibliometrics.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c-clio.com/ODLIS/odlis_A.aspx
ODLIS. (2015b). Joint 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abc-clio.com/ODLIS/odlis_jk.aspx#jointauthor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2015). Co-author. Retrieved from http://www.oxforddictionaries.com/definition/learner/co-author
Palmer, C. L. (2001). Work at the boundaries of science: information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process.Dordrecht.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Peritz, B. C. (1980). The method of library science research: Some results from a bibliometric survey.Library Research, 2(3), 251-268.
Pierce, S. J. (1999). Boundary crossing in research literature as a means of interdisciplinary information transfer.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50(3), 271-279.
Price, D. J. D. (1986). Little science,big Science…and beyond.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Qiu, L. (1992). A study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collaboration. Research Evaluation, 2(3), 169-175.
Schrader, A. M. (1986). The domai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Problems in conceptualization and in consensus building. Information Services & Use, 6(5-6),169-205.
Sivakumaren, K.S., Jeyaprakash, B., Swaminathan, S., & Karthikeyan, G. (2012). Publication patter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rofessionals: A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and Technology, 2(3), 160-165.
Stokes, T. D., & Hartley, J. A. (1989).Coauthorship, social structure and influencewithin specialties.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1), 101-125.
Tuomaala, O., Järvelin, K.,& Vakkari, P.(2014). Evolution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1965-2005: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5(7), 1446-1462.
Velmurugan, V. (2013). Scientometric analysis: Annals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 publications output during 2007-20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tudies,3(3), 58-65.
Vinkler, P. (2012). The Garfield impact factor, one of the fundamental indicators in scientometrics. Scientometrics,92(2), 471-483.
Willard, P., Kennan, M., Wilson, C., & White, H. (2008). Publications by Australian LIS academics and practitioners: 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 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 39(2), 65-78.
Wilson, C. S., Boell, S. K., Kennan, M. A., & Willard, P. (2011). Publications of Australian LIS academics in databases.Australian Academic and Research Libraries,43(3), 211-230.
Yontar, A., & Yalvaç, M. (2000). Problems of library and in 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 Turkey: A content analysis of journal articles 1952-1994. IFLA Journal, 26(1), 39-51.
Zhao, W. X., Liu, J., He, Y., Lin, C. Y., & Wen, J. R. (2016). A computational approach to measur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xpertise and social media influence for celebrities on microblogs. World Wide Web,19(5), 865-886.
Zins, C. (2007). Conceptions of information scienc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8(3), 335-350.
卜小蝶(編)(2013)。圖書資訊學學術研究。臺北市:五南。
王振鵠(1996)。臺灣地區的圖書館學研究。在圖書館與資訊研究論文集:慶祝胡述兆教授七秩榮慶論文集(頁15-24)。臺北市:漢美。
王珮琪、余遠威(1981)。圖書館學書目提要。在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第70冊,頁286)。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王崇德(1997)。期刊論文作者合作規律的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5(1),58-65。
王梅玲(1995)。主題分析。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115/?index=1
王梅玲(1995)。關鍵字。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552/
王梅玲(1999)。圖書資訊學教育標準之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3,105-118。
王梅玲(2000)。邁向二十一世紀圖書資訊學教育回顧與展望。國家圖書館館刊,89(2),9-32。
王梅玲(2005)。臺灣圖書資訊學系所專任教師專長調查報告。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25,27-71。
王梅玲(2013)。圖書資訊學教育百年發展史。載於蔡明月(主編),圖書資訊學教育(頁1-32)。臺北市:五南。
王梅玲、蔡佳縈(2009)。臺灣圖書資訊學教育指南發展之研究。大學圖書館,13(1),56-84。
王梅玲、謝寶煖(2014)。圖書資訊學導論。臺北市:五南。
吳冠儀(2003)。1999-2001年海峽兩岸圖書館學核心期刊論文主題及引文分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新北市。
吳美美(2002)。重新定義圖書館與圖書資訊學。中華圖書資訊學教育學會會訊,19,10-14。
李丁讚(2004)。學術生產、隱形學群、與學術評鑑。在全球化與知識生產:反思台灣學術評鑑(頁301-312)。臺北市:臺灣社會研究季刊雜誌社。
李有仁(2014)。團結力量大?學術論文共同著作背後的祕密!。檢自:http://nccubr.nccu.edu.tw/article.php?aid=52&mid=25
李德竹主持(1992)。我國圖書館學教師研究趨勢及資訊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1-0301-H-002-039)。臺北市: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暨研究所。
沈寶環(1975)。論科學文獻中的期刊文學。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1(1),1-15。
沈寶環(1995)。資源共享。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668/
林巧敏(1993)。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論著之計量分析。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51,107-118。
林巧敏(2008)。臺灣地區資訊組織文獻書目計量分析。圖書資訊學刊,7(1/2),101-123。
林巧敏(2012)。學術期刊。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8655/
林巧敏、黃玫溱(2011)。圖書資訊學研究。在中華民國一百年圖書館年鑑(頁203-218)。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林欣怡(2005)。臺灣與日本圖書資訊學研究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美和(1995)。圖書館利用指導。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215/
林素甘(2012)。外包。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02/?index=1
林雯瑤(2004)。臺灣地區圖書館館員期刊文獻之研究。大學圖書館,8(1),167-192。
林雯瑤、邱炯友(2012)。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四十年之書目計量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9(3),297-313。
林雯瑤(2013)。臺灣圖書資訊學研究主題之多面向分析。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14(2),101-108。
林頌堅(2002)。基於高頻詞語的圖書資訊學研究領域分析之初步探討。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69,138-154。
施孟雅(1992)。從專業期刊文獻分析我國臺灣地區的圖書館學研究。臺北市:漢美。
胡述兆(1987)。圖書館學的界說。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報,41,47-64。
胡述兆、吳祖善(1989)。圖書館學導論。臺北市:漢美。
胡述兆、盧荷生(1993)。圖書館與資訊教育之改進研究報告。臺北市:教育部。
胡義偉、伍海雲(2009)。筑波大學學群制度解讀。理工高教研究,28(3),98-101。
胡歐蘭(1995)。圖書館自動化。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229/?index=1
徐欣儀(2010)。1999-2009年我國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臺北市。
高錦雪(1995)。圖書館哲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194/
張郁蔚(2010)。臺灣與日本雙邊科學合作之探討:2000-2009年共著論文之書目計量研究。圖書資訊學刊,8(2),55-93。
教育部高教司(1983)。大學必修科目表。臺北市:教育部高教司編印。
盛美雲(1995)。比較圖書館學。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3502/?index=1
莊道明(1995)。館際合作。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818/
許雅珠、黃元鶴、黃鴻珠(2011)。機器人文獻之共著網絡及熱門主題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9(1),39-73。
郭麗玲(1995)。流通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826/
陳光華、梁瓊方(2004)。臺灣圖書資訊學之跨學科交流。圖書資訊學刊,2(2),31-55。
陳旭耀(1997)。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及其引用文獻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新北市。
陳和琴、張慧銖、江綉瑛、陳昭珍(2003)。資訊組織。新北市:空大。
陳明莉(2003)。臺灣學術場域的知識生產、傳播與消費:人文社會科學的學術出版分析。教育與社會研究,5,1-46。
陳敏珍(1995)。書目控制。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1675/
陳淑芬(2004)。四十年來臺灣圖書資訊學碩士論文研究主題之析論(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新北市。
陳順宇(2005)。多變量分析。臺北市:華泰文化。
傅雅秀(1998)。科學社群與無形學院。資訊傳播與圖書館學,5(2),77-85。
童敏惠(2013)。推廣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954782/?index=2
黃元鶴(2013)。大學圖書館資訊專業人員之知識活動量表建構及驗證。圖書資訊學刊,11(2),39-75。
黃世雄主持(2001)。圖書資訊學期刊排序之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9-2413-H-032-024)。新北市: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系暨研究所。
黃玫溱(2008)。電腦科學領域高被引文章與一般文章之書目計量比較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臺北市。
黃惠美(2001)。期刊文獻作者生產力與其引用關係:以臺灣地區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新北市。
黃雯玲(2012)。身心障礙讀者服務(特殊讀者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79144/?index=1
黃慕萱(2010)。2010年臺灣ESI論文統計結果。評鑑雙月刊,25,23-31。
楊美華、陳冠穎(2007)。我國圖書資訊學門研究人力及學術成果探析。圖書與資訊學刊,61,3-25。
楊美華、曾苓莉、黃玫溱(2014)。圖書資訊學研究。在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圖書館年鑑(頁243-278)。臺北市:國家圖書館。
楊美華主持(1999)。臺灣地區圖書資訊學研究之特性及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88-2413-H-004-012)。臺北市: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2014)。著作權法第8條。檢自:https://www.tipo.gov.tw/ct.asp?xItem=214999&ctNode=7227&mp=1
董采維、唐牧群(2014)。從碩士論文口試委員探討臺灣圖書資訊學界社會網絡及研究主題多樣性。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40(2),47-66。
歐陽崇榮、關中、童瓊慧、薛志峰(2006)。從期刊及博碩士論文分析探討臺灣圖書資訊學之研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43(4),389-411。
蔡明月(1995)。圖書館評鑑。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168/
蔡明月、尤慧敏(2003)。臺灣地區生命科學研究者發表期刊論文之生產力研究。國家圖書館館刊,92(2),1-27。
蔡明月、徐韻婷(2009)。臺灣與中國大陸圖書資訊學核心期刊論文之主題分析研究-以1997-2006年為例。圖書與資訊學刊,1(3),17-37。
蔡明月(編)(2013)。圖書資訊學教育。臺北市:五南。
鄭光甫、陳錦華、蔡政安、陳弘家(2015)。實用生物統計方法及R-Web。台北市:東華書局。
鄭恆雄(1988)。圖書館學研究。在中華民國第二次圖書館年鑑(頁67-80)。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鄭雪玫(1995)。圖書館公共關係。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680235/?index=1
鄭麗敏(1994)。近20年臺灣地區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期刊論文引用參考文獻特性分析。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2(1),94-118。
賴永祥(1981)。中國圖書分類法(增訂六版)。臺北市:三民書局。
藍乾章(1981)。七十年來的圖書館學。在中華民國圖書館年鑑(頁263-285)。臺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
顏杏娥(1999)。淺述館藏發展政策。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通訊,28,7-10。 
羅思嘉、陳光華、林純如(2001)。圖書資訊學學術文獻主題分類體系之研究。圖書資訊學刊,16,185-208。
羅思嘉(2007)。2004-2006年臺灣地區大專院校專利計量分析。評鑑雙月刊,8,24-28。
羅麗莉(2012)。臺灣圖書資訊學研究之計量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學研究所,新北市。
嚴翼長(2000)。學群(德國)。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4267/?index=1
童敏惠(2013)。推廣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954782/?index=2
蘇小鳳(2013)。個人化服務(客製化服務、個人資訊服務)。檢自: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954776/?index=2
論文全文使用權限
校內
校內紙本論文立即公開
同意電子論文全文授權校園內公開
校內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校外
同意授權
校外電子論文於授權書繳交後1年公開

如有問題,歡迎洽詢!
圖書館數位資訊組 (02)2621-5656 轉 2487 或 來信